《類經》~ 八卷 (17)

回本書目錄

八卷 (17)

1. 二十四、營氣運行之次

(靈樞營氣篇,全)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實,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營氣之行,由於穀氣之化,谷不入則營氣衰,故云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以傳於肺,清者為營,營行脈中,故其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以周流於十二經也。天地之紀,義見前章。

內,納同。)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此下言營氣運行之次,即前十二經脈之序也。營氣出於中焦,上行於肺,故於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出注中府、雲門,下少商以交於手陽明商陽也。)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間,與太陰合。(手陽明大腸經,循臂上行至鼻旁迎香穴,交於目下承泣穴,注足陽明胃經。

下行至足跗,出次趾之厲兌。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隱白也。)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足太陰脾經自足上行抵髀,入腹屬脾,上膈注於心中,以交於手少陰經也。)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趾,合手太陽。(心脈發自心中,循手少陰經出腋下極泉穴,下臂注小指內側少衝穴,出外側以交於手太陽少澤也。)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

(手太陽小腸經,自小指上行,乘腋外,上出於䪼內顴髎之次注目內眥,以交於足太陽睛明穴。䪼音拙。)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足太陽膀胱經,過巔下項,循脊下尻,注小指端之至陰,循小趾入足心,以交於足少陰之湧泉,而上行注腎也。)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

(足少陰腎經,從足心上行入腎,注於心,外散於胸中,以交於手心主。其脈出腋下之天池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端之中衝也。)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手厥陰心主之支者,別掌中,還注無名指端,以交於手少陽之關衝,循臂上行注膻中,下膈散於三焦也。)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

(手少陽經自三焦注於膽,出脅肋間以交於足少陽經,上者行於頭,起於目銳眥瞳子髎穴,下者至足跗,出小趾次趾端之竅陰穴也。)復從跗注大趾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足少陽膽經,支者別跗上,注大趾間,以交於足厥陰之大敦穴,乃上行至肝上肺,上循喉嚨之上,入頏顙之竅。究,深也。蓄門,即喉屋上通鼻之竅門也。如評熱病論啟玄子有云: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即此謂也。其支別者,自頏顙上出額,循巔以交於督脈,循脊下行入尾骶也。

白話文:

二十四、營氣運行的順序

黃帝說:營氣的運行規律,以攝入食物為根本。食物進入胃後,精微物質傳輸至肺,流布於體內,散佈至體表。其中最精純的部分運行於經脈之中,循環不息,周而復始,這便是天地運行的法則。(營氣的運行依賴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若無食物攝入,營氣便會衰弱,因此說「攝入食物為根本」。食物入胃後,精微傳至肺,清輕的部分化為營氣,營氣行於脈中,其精純部分在經脈中不斷運行,循環往復,流注於十二經脈。「天地之紀」的含義與前章所述相同。「內」與「納」同義。)

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發,流注至手陽明大腸經。(此段說明營氣運行的順序,即前文所述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營氣源於中焦,上行至肺,因此於寅時從手太陰肺經開始,由中府、雲門穴下行至少商穴,再交接至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穴。)接著上行流注至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足背,注入大趾間,與足太陰脾經會合。(手陽明大腸經沿手臂上行至鼻旁的迎香穴,交接至目下的承泣穴,流注於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足背,出次趾的厲兌穴。其分支從足背上行,進入大趾尖端,交接至足太陰脾經的隱白穴。)

營氣上行至大腿,從脾經流注至心中。(足太陰脾經從足部上行至大腿,進入腹部屬脾,穿過橫膈注於心中,交接至手少陰心經。)沿手少陰心經從腋下極泉穴下行至手臂,注入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心脈從心中發出,沿手少陰心經行至腋下的極泉穴,下行至手臂,注入小指內側的少衝穴,再從外側交接至手太陽小腸經的少澤穴。)

營氣上行越過腋部,出於顴骨內側,注於眼內角,再上至頭頂,下至項部,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上行,越過腋部外側,出於顴骨旁的顴髎穴,注於眼內角,交接至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䪼」音「拙」。)沿脊柱下行至尾骶部,再下行注入小趾尖端,沿足心流注至足少陰腎經,上行注入腎臟。(足太陽膀胱經經過頭頂、項部,沿脊柱下行至尾骶,注入小趾端的至陰穴,再沿小趾進入足心,交接至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上行注入腎臟。)

從腎臟流注至心臟,散佈於胸中,再沿手厥陰心包經從腋下天池穴下行至手臂,出於兩筋之間,進入掌中,從中指端的中衝穴流出。(足少陰腎經從足心上行至腎,注入心臟,散佈於胸中,交接至手厥陰心包經。其脈從腋下的天池穴下行至手臂,出於兩筋之間,進入掌中,從中指端的中衝穴流出。)再回流至無名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上行注入羶中,散佈於三焦。(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從掌中回流至無名指端,交接至手少陽三焦經的關衝穴,沿手臂上行注入羶中,下行穿過橫膈散佈於三焦。)

從三焦流注至膽,出於脅部,注入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足背。(手少陽三焦經從三焦流注至膽,出於脅肋間,交接至足少陽膽經。上行者行至頭部,起於眼外角的瞳子髎穴,下行者至足背,出於小趾次趾端的竅陰穴。)再從足背流注至大趾間,與足厥陰肝經會合,上行至肝臟,從肝臟上行注入肺臟,沿喉嚨上行至鼻咽部的深處,終止於蓄門。(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足背上行,注入大趾間,交接至足厥陰肝經的大敦穴,再上行至肝臟,注入肺臟,沿喉嚨上行至鼻咽部的深處。「究」意為深。「蓄門」即喉嚨上方通向鼻腔的門戶。如《評熱病論》中啟玄子所言:「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即指此處。)其分支從鼻咽部上行至額頭,沿頭頂下行至項部,再沿脊柱下行至尾骶,這便是督脈的循行路線。(營氣的另一分支從鼻咽部上行至額頭,沿頭頂交接至督脈,再沿脊柱下行至尾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