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五卷 (4)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五卷 (4)

1. 十六、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

(《素問·五常政大論》)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

在自然界中有五行,這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它們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人體的五臟也與這五行相對應,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根據這五行的運行規律來調理身體,可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維持著身體的平衡,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就可能會導致疾病發生。因此,治病時要考慮到五行之間的相互影響,調整過剩或不足的部分,使身體恢復正常的運作狀態。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為天門。地不滿東南,故東南為地戶。《五常政大論》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義與此通。此節以背乾面巽而言,乾居西北,則左為北,右為西,故左寒右涼;巽居東南,則右為南,左為東,故右熱左溫,而四季之氣應之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天象中西北位置有些缺失,所以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地勢上東南位置有些不足,所以右邊炎熱而左邊溫和,這是什麼原因呢?」(天象缺失西北,所以西北是天的門。地勢不足東南,所以東南是地的戶。《五常政大論》:「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這就是天地間的門戶。」這個意思和此處相通。這一節話是從背朝乾卦面向巽卦的角度來講,乾卦在西北,所以左邊是北,右邊是西,所以左邊寒冷右邊涼爽;巽卦在東南,所以右邊是南,左邊是東,所以右邊炎熱左邊溫和,而四季中的氣候變化也影響著這些變化。)岐伯回答道:「這都是因為陰陽之氣、高低之理、大小之異啊。」

(此下皆言地理之異也。高下,謂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也。大小,謂山河疆域,各有大小也。故陰陽之氣有不齊,而寒熱溫涼,亦各隨其地而異矣。)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陽氣自上而降下,東南方下,故東方溫而南方熱,陽始於東而盛於南也。

白話文:

以下是關於地理差異的說明:

高下: 指中原的地形,西北較高,東南較低。 大小: 指山河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由於這些地理差異,導致陰陽之氣分佈不均,因此各地的寒熱溫涼也各有不同。

東南方屬陽: 陽氣下降,因此右側溫暖,左側溫和。 西北方屬陰: 陰氣上升,因此左側寒冷,右側涼爽。

陽氣從上往下降,東南方低於西北方,因此東方溫和,南方炎熱,陽氣始於東方,盛於南方。

陰氣自下而奉上,西北方高,故西方涼而北方寒,陰始於西而盛於北也。)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六元正紀大論》曰: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正此謂也。)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白話文:

陰氣是由下往上行,西北方比較高,所以西方偏涼,北方偏寒,陰氣由西邊開始,在北邊達到最盛。)因此,地域有高有低,氣候有溫有涼,高的地方氣溫寒冷,低的地方氣溫炎熱。(《六元正紀大論》說:最高的地方,總是處於冬天的氣候,最低的地方,總是處於春天的氣候。這裡正是這個道理。)所以,適合寒冷的人容易脹氣,適合溫熱的人容易長瘡,如果升降氣候,就能讓脹氣消除,如果出汗,就能讓瘡口癒合,這是表皮毛孔開合的正常現象,只是大小不一樣罷了。

(之,亦適也。適寒涼之地,則腠理閉密,氣多不達,故作內脹。之溫熱之地,則腠理多開,陽邪易入,故為瘡瘍。脹在裡,故下之則已。瘡在表,故汗之則已。此其為脹為瘡,雖為腠理開閉之常,然寒熱甚者病則甚,微者病則微,乃有大小之異耳。王氏曰:西北、東南,言其大也。

白話文:

「之」也有諧音「適」。適應寒涼的地方,皮膚毛孔會閉合緊密,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會發生內臟脹氣。適應溫熱的地方,皮膚毛孔會打開,外邪容易入侵,所以會形成瘡瘍。脹氣在身體內部,所以用瀉下法就可以治療。瘡瘍在身體表面,所以用發汗法就可以治療。脹氣和瘡瘍的形成,雖然是皮膚毛孔開合的正常現象,但是寒熱程度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同,所以有大小之分。王氏說:西北、東南,指氣候條件極端。

夫以氣候驗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高則寒,處下則熱。嘗試觀之,高山多雪,平川多雨,高山多寒,平川多熱,則高下寒熱可徵見矣。中華之地,凡有高下之大者,東西、南北各三分也。其一者,自漢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漢江,北至平遙縣也;三者,自平遙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分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大寒。

白話文:

從氣候來看,中原地區的地形,居住在高處的都感到寒冷,居住在低處的都感到炎熱。仔細觀察,高山上積雪較多,平原上降雨較多,高山地區較為寒冷,平原地區較為炎熱,由此可見高處寒冷而低處炎熱。中華大地,總體分為東西南北三個部分,都有明顯的高低起伏。其中,第一個部分,從漢中和四川江流域,一直延伸到南海;第二個部分,從漢江流域,一直延伸到山西平遙縣;第三個部分,從平遙縣北部山區,一直延伸到北部邊境和北海。因此,南方地區整體炎熱,中部地區寒冷和炎熱各半,北方地區整體寒冷。

南北分外,寒熱尤極。大熱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熱微。然而登陟極高山頂,則南面北面;寒熱懸殊,榮枯倍異也。又東西高下之別亦三矣,其一者,自檿源縣,西至沙洲;二者,自開封縣,西至檿源縣;三者,自開封縣,東至滄海也。故東分大溫,中分溫涼兼半,西分大涼。

白話文:

南北兩地氣候極為不同,炎熱的地方也會有稍微寒冷的天氣,寒冷的地方也會有稍微炎熱的天氣。然而登上高山山頂,就會發現南面和北面溫度差別很大,植物生長狀況也有明顯的不同。此外,東西方向也有三種氣候區別:第一種是從檿源縣向西到沙洲;第二種是從開封縣向西到檿源縣;第三種是從開封縣向東到滄海。所以東部地區氣候較溫暖,中部地區氣候溫和涼爽,西部地區氣候較寒冷。

大溫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涼之分,其熱五分之二。溫涼分外,溫涼尤極,變為大暄大寒也。約其大凡如此。然九分之地,寒極於西北,熱極於東南。九分之地,其中有高下不同,地高處則燥,下處則濕,此一方之中小異也。若大而言之,是則高下之有二也。何者?中原地形,西高北高,東下南下。

白話文:

溫和的程度,寒氣佔五分之二;涼爽的程度,熱氣佔五分之二。在溫和與涼爽之外,如果溫和或涼爽的程度特別強烈,就會變成非常炎熱或非常寒冷。整體而言大致如此。

然而,在九個方位的土地中,西北極寒,東南極熱。這九個方位中,有高低不一的差異,高處較乾燥,低處較濕潤,這是同一區域內較小的差異。若從大方向來看,高低差異可分為兩類。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原的地形,西部和北部較高,東部和南部較低。

今百川滿湊,東之滄海,則東南西北,高下可知。一為地形高下,故寒熱不同;二則陰陽之氣有少有多,故表溫涼之異爾。今以氣候驗之,乃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以中分校之,自開封至檿源,氣候正與歷候同。以東行校之,自開封至滄海,每一百里,秋氣至晚一日,春氣發早一日。

白話文:

現在,江河湖海的水都匯集到東方的滄海,因此東南西北各地的高低就能分辨出來。之地勢有高低,所以氣溫會不同;二是陰陽之氣有盛有衰,所以會產生溫涼的差異。現在以氣候來驗證,春天之氣向西行,秋天之氣向東行,冬天之氣向南行,夏天之氣向北行。以中原來作比較,從開封到檿源(今江蘇淮安),氣候與歷書所載的相符。以東邊來說,從開封到滄海,每隔一百里,秋氣就晚到一天,春氣就早到一天。

西行校之,自檿源縣西至蕃界磧石,其以南向及西北、東南者,每四十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南行校之,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陰氣行早一日;南向及東南西北川,每一十五里,熱氣至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五十里,陽氣發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

白話文:

向西測量,從檿源縣向西到邊疆沙漠中的石頭,向南、西北和東南方向,每前進四十里,春季到來會晚一天,秋季到來會早一天;向北、東北和西南方向,每前進十五里,春季到來會晚一天,秋季到來會早一天。向南測量,河流有的向北、東北和西南流,每前進十五里,陽氣(溫暖)影響會晚一天,陰氣(寒冷)影響會早一天;向南、東南和西北流的河流,每前進十五里,熱氣到來會早一天,寒氣到來會晚一天;平坦寬廣的地方,每前進五十里,陽氣(溫暖)影響會早一天,寒氣(寒冷)影響會晚一天。

北行校之,川形有南向及東南、西北者,每二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陰氣行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川,每一十五里,寒氣至早一日,熱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二十里,熱氣行晚一日,寒氣至早一日。大率如此。然高處峻處,冬氣常在,平處下處,夏氣常在,觀其雪零草茂,則可知矣。

白話文:

向北行進時,如果河流的走向為南方或東南、西北,每前進 25 裏,陽氣的到來會比前一天晚一天,陰氣的到來會比前一天早一天。如果河流的走向為北方或東北、西南,每前進 15 裏,寒氣會比前一天早一天到來,熱氣會比前一天晚一天到來。

在平坦的地區,每前進 20 裏,熱氣的到來會比前一天晚一天,寒氣的到來會比前一天早一天。

總的來說就是這樣。但是,在高處和陡峭的地方,冬天的天氣總是存在,在平坦和低窪的地方,夏天的天氣總是存在。觀察雪融化和草木生長的情況,就可以知道這個規律了。

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地勢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凡此之類,有離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早至,秋氣晚至,早晚校十五日;有丁向、坤向、庚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則秋氣早至,春氣晚至,早晚亦校二十日。是所謂帶山之地也,審觀向背,氣候可知。

白話文:

然而,土地原本就有弓形河、蛇形河、月形河,地勢不同,草木生長和枯萎也不同,即使地勢相同,氣候也會不同。凡是這類地方,位於離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的,春天的氣息會早到,秋天的氣息會晚到,早晚相差十五天;位於丁向、坤向、庚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的,秋天的氣息會早到,春天的氣息會晚到,早晚相差二十天。這就是所謂的帶山之地,只要觀察向陽背陰的方向,就能知道其氣候。

寒涼之地,腠理開少而閉多,閉多則陽氣不散,故適寒涼腹必脹也。濕熱之地,腠理開多而閉少,開多則陽氣發散,故往溫熱皮必瘡也。下文則中氣不余,故脹已。汗之則陽氣外泄,故瘡已。按:王氏此論,以中國之地分為九宮,而九宮之中復分其東西南北之向,則陰陽寒熱各有其辨,不可不察也。詳漢蜀江,即長江也。

白話文:

在寒冷的地方,人體的毛孔關閉得多,打開的少,關閉得多就會導致陽氣無法散發,所以適應寒冷的人到了寒冷的地方,腹部必定會脹大。在濕熱的地方,人體的毛孔打開得多,關閉的少,打開得多就會導致陽氣發散,所以適應溫熱的人到了溫熱的地方,皮膚必定會長瘡。而長瘡後,人體中的元氣就會不足,所以腹部脹大就會消失。發汗就會導致陽氣向外散發,所以瘡就會消失。

注釋:

  • 王氏:指《王叔和脈經》的作者王叔和。
  • 九宮:中國古代一種將全國分為九個區域的地理劃分法。
  • 察:觀察。
  • 漢蜀江:指長江。

自江至南海,離宮也。自江至平遙縣,中宮也。今屬山西汾州界。自平遙北至蕃界北海,坎宮也。此以南北三分為言也。檿源縣,即檿陽縣,今屬陝西鳳翔府。自檿源西至沙洲,兌宮也。自開封西至檿源,中宮也。自開封東至滄海,震宮也。此以東西三分為言也。五正之宮得其詳,則四隅之氣可察矣。

白話文:

從長江到南海,屬於離宮;從長江到平遙縣,屬於中宮,現在屬於山西汾州的管轄範圍;從平遙往北到蕃族地區的北海,屬於坎宮。這是按照南北方向將中國分為三部分。檿源縣,就是現在的檿陽縣,現在屬於陝西鳳翔府的管轄範圍;從檿源往西到沙洲,屬於兌宮;從開封往西到檿源,屬於中宮;從開封往東到大海,屬於震宮。這是按照東西方向將中國分為三部分。五個正宮的位置都弄清楚了,那麼四個角落的氣候就可以觀察出來了。

)帝曰:其於壽夭何如?(土地之氣既不同,則人之壽夭亦有異也。)岐伯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之地,陽氣堅固,故人多壽。謂崇高之處也。陽精所降之地,陽氣易泄,故人多夭,謂汙下之處也。)帝曰:善。其病者,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西北氣寒,氣固於外,則熱鬱於內,故宜散其外寒,清其內熱。

白話文:

古文:

帝曰:人的壽命長短如何?(土地的元氣既然不同,那麼人的壽命也會有差異嗎?)

岐伯曰:陰精所滋養的人長壽,陽精所降生的人短命。(陰精所滋養的地區,陽氣堅固,所以人多長壽。此乃指高地。陽精所降生的地區,陽氣易泄,所以人多短命,此乃指低窪地。)

帝曰:好。那些生病的人,如何治療?

岐伯曰:西北方的元氣,要疏散和清涼之,東南方的元氣,要收斂和溫養之,這就是所謂針對同一種疾病,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西北方的元氣寒冷,氣固於體外,則熱鬱於體內,所以應該疏散體外風寒,清泄體內熱氣。

東南氣熱,氣泄於外,則寒生於中,故宜收其外泄,溫其中寒。此其為病則同,而治則有異也。)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西北氣寒氣涼,人多食熱而內火盛,故宜治以寒涼,及行水漬之法,謂用湯液浸漬以散其外寒也。

白話文:

東南地區氣候炎熱,導致人體氣血向外發散,而體內寒氣就會產生。因此,治療方法應當是收斂外散的氣血,溫暖體內的寒氣。雖然這些疾病的病因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

所以說:寒涼的疾病,用寒涼的藥物治療,並促進水液的排泄。溫熱的疾病,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增強身體的內在防禦力。必須針對具體的病症類型,才能使病情平穩。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西北地區氣候寒冷,人們常常食用溫熱的食物,導致內火旺盛。因此,治療方法應當是採用寒涼療法,並促進水液的排泄。也就是說,使用湯劑浸漬 بدن的方法來散發外界的寒氣。

東南氣溫氣熱,人多食涼而內寒生,故宜治以溫熱,又必強其內守,欲令陽氣不泄,而固其中也。天氣地氣有陰陽升降,病治亦有陰陽升降,用合氣宜,是同其氣而病可平矣。然西北未必無假熱,東南未必無假寒,假者當反治,則西北有當熱,東南有當寒者矣。然余備歷南北,還是熱方多熱病,寒方多寒病,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東南方的天氣較溫熱,當地人常進食生冷食物,導致體內寒氣產生。因此在治療上應以溫熱的方法為主,同時要增強身體的防禦能力,防止陽氣外洩,以此來固守內在。

天氣和地氣具有陰陽升降的規律,疾病的治療也應遵循陰陽升降的原則。治療時要選擇與疾病性質相適應的療法,這樣才能使身體恢復平衡。

不過,西北地區也不排除存在虛熱的情況,而東南地區也不一定完全沒有虛寒。對於這些虛證,治療時應採用相反的方法。

然而,我遊歷南北各地後發現,熱帶地區多發生熱病,寒帶地區多發生寒病,這也是不可忽視的。

真假詳義,有按在論治類四。)帝曰: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陽盛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一州之地,非若天下之廣,其中亦有生化壽夭之不同者,以地勢有高下耳。

白話文:

真假的意思很詳細,有記載在《論治類四》中。黃帝說:很好。一個州的氣候,會導致人出生、成長、壽命的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地勢高低不同,導致氣候也不同。地勢高的地方,陰氣比較盛;地勢低的地方,陽氣比較盛。陽氣旺盛的人,出生比較早;陰氣旺盛的人,出生比較晚。這是地理環境的規律,也是生物成長的規律。(一個州的地區,不像天下那麼遼闊,其中也會有生物出生、成長、壽命不同的情況,是因為地勢有高低不同罷了。)

高者陰氣升而治之,陰性遲,故物之榮枯皆後天而至。後天者,其榮遲,其枯亦遲,故多壽也。下者陽氣降而治之,陽性速,故物之成敗皆先天而至。先天者,其成速,其敗亦速,故多夭也。觀孫真人曰:嬰兒三歲以上,十歲以下,觀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壽夭。大略兒小時敏悟過人者多夭,則項橐、顏回之流是也。

白話文:

陽氣盛的人,陰氣升高來調節。陰性緩慢,所以東西的衰老和生長都比較晚。晚生的,生長慢,衰老也慢,所以壽命長。陽氣不足的人,陽氣下降來調節。陽性急促,所以東西的成敗都較早。早生的,生長快,衰敗也快,所以壽命短。孫思邈說:孩子三歲到十歲之間,觀察他們的性格和氣質的高低,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壽命長短。一般來說,小時候聰明過人的人壽命較短,比如項橐、顏回之類。

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鵰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速者亦夭,則楊修、孔融之流是也。由此言之,壽夭大略可知也。亦由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榮,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徵也。此即先天后天之義。)帝曰:其有壽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地有高下,則氣有陰陽,壽夭之所由也。

白話文:

小孩子的骨骼發育完善後,舉手投足間優雅舒緩,這種人花費別人很多心力培養,壽命較長。那些容易察覺別人心意,反應敏捷的人,壽命卻會短,像楊修、孔融就是這樣的例子。由此可知,一個人的壽命長短大致可以推測出來。

另外,梅花開得早,還沒有經歷過嚴寒,菊花開得晚,到了年老才盛開,這說明晚熟的人,壽命較長。這就是先天和後天的道理。

皇帝問: 人是否有壽命的長短呢?

岐伯答: 地位高的人氣息旺盛,壽命長;地位低的人氣息衰弱,壽命短。這是因為地勢有高低之分,小的高低差很小,大的高低差很大。(地勢有高低,氣息就有陰陽之分,這是壽命長短的緣由。)

然大而天下,則千萬里之遙,有所異也;小而一州,則數十里之近,亦有所異也。故小有小之異,大有大之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不明天道,則不知運氣之變。不明地理,則不知方土之宜。不明陰陽更勝,則本末俱失。

白話文:

大到整個天下,相距千萬裏,各地當然有差異;小到一個州郡,相差數十里,也有所不同。所以小的地區有小的差異,大的地區有大的差異。

因此,治療疾病的人,必須通曉天體運行和地理環境,瞭解陰陽盛衰交替、氣血運行先後順序、人的壽命長短、生長發育的階段,這樣才能瞭解一個人的體質。

如果不明天文知識,就不會知道運行氣候的變化。如果不清楚地理環境,就不會知悉各地區適應的條件。如果不明白陰陽盛衰交替,就會把主要和次要的都弄錯。

不明氣之先後,則緩急倒施。不明壽夭生化之期,則中無確見而輕率招尤。凡此數者,缺一不可,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因氣以知人之內,而治病之道,庶保萬全矣。

白話文:

如果不能明白氣的先後順序,就會把治癒和緩和的步驟搞顛倒。如果不能明白人體生長、衰老和死亡的規律,就會缺乏明確的診斷而輕率地招致禍患。以上這幾點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根據外在的形體來觀察人的表象,根據氣來瞭解人的內在,如此一來,治療疾病的方法才能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