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五卷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五卷 (2)

1. 十四、天氣地氣制有所從

(《素問·五常政大論》)

白話文:

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以下幾段主要內容:

  1. 「天之邪氣,與人合而化生百病。」意思是天地間的異常氣候變化會與人的身體相應,產生各種疾病。

  2.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表示如果一個人的體內有足夠的正氣,那麼邪氣就無法對其造成傷害。

  3. 「飲食居處,四時之氣,陰陽之宜,無使過之,則是養生之道也。」意為飲食、居住環境、四季的氣候以及陰陽調和,都不能過度,這樣才能養生。

  4. 「調其虛實,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這說明要調節身體的虛實狀態,對於不足的地方要補充,對於過剩的則需要進行清瀉。

  5. 「知一而生,知二而死,知三而神。」這段話指出,瞭解一種道理就能生存,瞭解兩種道理可能就會死亡,而瞭解三種道理則能成為神明般的存在。

以上內容主要講述了中醫理論中的養生、防病、治病等基本原則。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歲有不病不應不用者,謂歲運當病而有不病及臟氣當應當用而有不應不用者也。天氣制之氣有所從者,謂司天制之則從乎天氣,故有不應乎歲者矣。制,禁制也。)帝曰:願卒聞之。

白話文:

黃帝說:有些年份不生病,但是臟腑之氣沒有相應的變化,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天時控制的結果,氣候有它運行規律。

(那些年份不生病但應該生病,或者臟腑之氣應該相應而沒有相應的情況,就是說按照年份運行規律應該生病卻沒有生病,或者臟腑之氣應該相應而沒有相應。司天之神控制著氣候,氣候有它的運行規律,所以有時會不受年份運行規律的影響。制,指禁止或控制。)

黃帝說:請您詳細地告訴我。

岐伯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見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瘡瘍,寒熱胕腫。(少陽相火司天,寅申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肺氣上從。從者,應而動也。金動則白色起而金為火用,故草木受眚。然火見燔焫必革易金性,且至於耗,金曰從革,即此之謂。

白話文:

岐伯說:少陽之氣主宰天空,火氣降臨人間,肺氣隨之上升,白色上升而金被用於火,草木受到傷害,火光熾熱灼傷,金性被改變且逐漸消耗,在炎熱的夏季盛行,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流鼻血、鼻子不通、瘡瘍、寒熱交替、肌肉腫脹。

若其為病則咳嚏鼽衄,鼻塞瘡瘍,皆火盛傷肺而然。金寒火熱,金火相搏,則為寒熱。肺主皮毛,邪熱湊之,故為胕腫。皆天氣之所生也。燔音煩。焫,如瑞切。嚏音帝。鼽音求。衄,女六切。窒音質。)風行於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凡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故風行於地,塵沙飛揚也。

白話文:

如果患上這些疾病,例如咳嗽、打噴嚏、流鼻血、鼻塞、腫瘡等,都是由於肺部受火邪侵襲,火氣過旺所致。金屬性寒涼,火屬性炎熱,金火交戰就會導致寒熱交替。肺主皮毛,邪熱入侵,就會引起皮膚腫脹。這些都是天時變化產生的疾病。

風在地面吹拂,塵沙飛揚,就會導致心痛、胃痛、氣逆、膈肌不通,這些疾病發作較為突然和迅速。(因為少陽經司掌天氣,那麼厥陰經就會掌管地氣,所以風在地面吹拂,塵沙飛揚。)

風淫所勝,病在厥陰,厥陰之脈,挾胃屬肝貫膈,故其為病如此。然至疾者莫如風,故又主於暴速。皆地氣之所生也。)

白話文:

風邪侵襲過盛,導致厥陰經脈受損。厥陰經脈連接著胃和肝,貫穿橫膈膜,所以患病時會出現上述症狀。但是,所有疾病中發病最快的沒有比風邪更快的,所以又以發病急促為其主要特徵。這些都由地氣所產生。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眚,淒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陽明燥金司天,卯酉歲也。燥氣下臨,木之所畏,故肝氣應而上從。木應則蒼色起,而木為金用,故土必受傷。然金盛則淒滄數至,故木伐草萎而病在肝。

白話文:

當陽明司天(庚申、辛酉年)時,燥氣會降下來。這時肝氣會受到燥邪的侵襲而上沖,導致蒼白的顏色出現,而肝氣被金氣利用,所以脾土會受傷。因此,會出現淒涼憂鬱的症狀,並導致肝氣不足,表現為肌肉痿弱、視力下降、耳聾耳鳴、手足震顫、筋骨無力等。

肝經行於脅,故脅痛。肝竅在目,故目赤。肝主風,故掉振鼓慄。肝主筋,故筋痿不能久立。皆天氣之所生也。)暴熱至,土乃暑,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火行於槁,流水不冰,蟄蟲乃見。(凡陽明司天,則少陰君火在泉,熱行於地,故其應候如此。火在陰分,則寒熱交爭,故令如瘧。

白話文:

肝經循行於兩肋,因此兩肋會疼痛。肝氣開竅於眼睛,因此眼睛會發紅。肝主風,因此會手足抽搐、顫抖。肝主筋,因此筋骨無力,不能長時間站立。這些都是天氣造成的。

一到酷暑時分,土性會熱,陽氣上揚,小便會異常,寒熱交替發作,像瘧疾一樣,嚴重時還會心痛。火氣在乾枯的地方運作,水流也不會結冰,冬眠的昆蟲也會出現。(凡是陽明主氣運行於天上,則少陰主火運行於地下,熱氣在地下運行,所以會出現這些相應的症候。火氣在陰分,則寒熱交爭,因此會像瘧疾一樣。)

火鬱不伸,故心痛。火就燥,故行於槁。槁,乾枯也。皆地氣之所生者。)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寒乃復,霜不時降,善忘,甚則心痛。(太陽寒水司天,辰戌歲也。

白話文:

當火氣鬱結不能宣通時,就會導致心痛。火氣燥烈,因此會循行於乾枯的部位(槁,意為乾枯)。這些乾枯的部位都是地氣所產生。

太陽司管天空,寒氣下降,心氣上升,而火氣也隨之上升,丹元之氣(金)出現光亮,寒氣清冷時而升起,如果寒氣勝過火氣,就會出現水冰。火氣高亢明亮,導致心熱煩躁,口舌乾渴,鼻塞打噴嚏,情緒悲喜無常,頻頻打哈欠。熱氣亂行,導致寒氣又重新出現,霜雪不時降下,容易健忘,嚴重時會出現心痛。

(太陽寒水司管天空,指辰戌年。)

寒氣下臨,火之所畏,故心氣應而上從。火應則明而丹色起,故金乃眚。然水勝則為寒,故其候若此。火應則動熱,故其病若此。皆天氣之所生也。)土乃潤,水豐衍,寒客至,沉陰化,濕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皮𤸷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後癰。(凡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濕行於地,故其為候為病如此。

白話文:

當寒氣襲來時,火氣會畏懼而上行。火氣上行後就會顯得明亮,出現丹色的徵兆,這就是金色的凶兆。但是,如果水氣過盛就會導致寒氣,因此症狀會像這樣。火氣上行就會產生熱量,所以疾病會像這樣。這些都是天氣變化引起的。

土性滋潤,水氣充盈。當寒氣侵襲時,會沉降並轉化為陰寒之氣。濕氣會改變事物,導致水飲內停,腹脹不思飲食,皮膚粗糙而乾燥,筋脈不通暢。嚴重時還會出現水腫和背部長癰。

(一般來說,當太陽當令時,太陰就會潛藏於泉水中。濕氣會在地面流動,因此症狀和疾病就會像這樣。)

𤸷,痹而重也。肉苛,不仁不用也,證詳疾病類四十五。身後癰者,以肉苛胕腫不能移,則久著枕蓆而身後臀背為癰瘡也。皆脾土之證,地氣之所生也。)

白話文:

痹:四肢麻木沉重。

肉苛:肌肉僵硬,失去知覺和功能。相關症狀詳見《疾病分類》第四十五類。

身後發癰:是因為肌肉僵硬腫大,無法活動,長久臥牀,臀部和背部受壓,而發生的膿瘡。

以上這些都是脾土失調的證狀,是由於地氣生化功能異常所導致的。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乃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厥陰風木司天,巳亥歲也。風氣下臨,土之所畏,故脾氣應而上從。土應則氣隆而黃色起,故水乃眚。然土為木製,故土用受革,脾經為病,而風雲動搖。

白話文:

厥陰風木司掌天,風氣降臨,脾氣上升相應,土氣也因此旺盛,黃色體徵出現,水氣則異常。土屬木,故土氣弱,脾經生病,而風氣雲氣搖動。目光轉動,耳鳴。

皆天氣之所生也。)火縱其暴,地乃暑,大熱消爍,赤沃下,蟄蟲數見,流水不冰,其發機速。(凡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相火下行,故其氣候如此。赤沃下者,霖雨多熱,受赤氣也。其發機速,相火之發,暴而速也。皆此地氣之所生者。)

白話文:

這些氣候現象都是由天地的氣候所造成的。火氣激發了暴戾,地氣就會變得炎熱。大熱消融了寒氣,紅色的沃土顯露,蟄伏的昆蟲開始出現,流水也不結冰,氣候變化迅速。

(凡是厥陰主宰天空,少陽就會潛藏在地下,相火下行,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氣候。赤沃土出現是因為霖雨中含有大量的熱氣,接受了赤色的陽氣。氣候變化迅速是因為相火激發,來勢洶洶且快捷。這些都是由天地之氣所造成的。)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則瘡瘍燔灼,金爍石流。(少陰君火司天,子午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其氣候疾病,與前少陽司天大同,皆天氣之所生也。)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變。

白話文:

少陰君火掌管天氣,熱氣降臨,肺氣上升,金氣受壓制,草木枯萎,出現喘息、嘔吐、冷熱交替、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的情況。盛夏時節,這些症狀更加普遍,甚至可能出現瘡瘍燒灼,金屬熔化、石頭流淌的現象。(少陰君火司天,指子午年。火氣降臨,金氣畏懼,因此出現的氣候和疾病與之前少陽司天所導致的大致相同,都是天氣條件所致。)

土地變得乾燥,悽涼的氣氛經常出現,人們常感到脅痛和嘆息。肅殺之氣蔓延,草木凋零。

(凡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燥行於地,故其氣候如此。肝木受傷,故脅痛。肺金太過,故善太息。皆地氣之所生也。)

白話文:

當少陽經當令,陽明熱燥的金氣藏於地中,燥氣在地表運行,因此天氣乾燥。

肝木受損傷,導致肋骨疼痛。肺金太過,導致喜歡長籲短嘆。這些都是地氣所造成的影響。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冒雲雨,胸中不利,陰萎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脽痛,動轉不便也,厥逆。(太陰濕土司天,丑未歲也。濕土下臨,水之所畏,故腎氣應而上從。水應則黑起為變,心火受制,故胸中不利。然土勝者水必傷,故為陰痿以下等疾。

白話文:

當太陰濕土主掌天氣時,濕氣就會降臨,腎氣會從下向上運作。這時,水氣旺盛,黑色的水氣蒸騰,形成雲霧,導致胸中不適。由於陰氣過盛,陽氣衰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此時,會出現腰部和腹部的疼痛,活動不便,甚至會出現逆氣上逆的症狀。(太陰濕土主掌醜未年。濕土降臨,不利於水氣,因此腎氣應聲而上。水氣旺盛則化為黑氣蒸騰,心火受制,導致胸中不適。此外,土旺則水傷,因此會導致陰痿等疾病。)

當其時者,當土王之時也。凡此諸病,俱屬腎經,皆天氣之所生也。)地乃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痞痛,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乃咸,行水減也。(凡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寒行於地,故為地乃藏陰等候,心下痞痛等疾,皆寒水侮火也。乘金者,如歲逢六乙,乘金運也;時遇燥金,乘金氣也。

白話文:

當時,正是(陰盛水旺的)土王(冬季)的季節。凡是這些疾病,都屬於腎經,都是天氣所造成的。

(因為)大地收藏陰氣,大寒即將到來,蟄居的昆蟲早早地依附(地下),心窩裡會感到脹痛;(地面)地裂冰凍,小腹部會疼痛;(如果天氣)對食物有害,用金(屬性)就可以制止(水的侵害),味道是鹹的,讓水減退。

(當)太陰(水)控制天氣,(相對地)太陽(火)則潛藏在地泉下,寒氣在地面流動,所以(才會)大地收藏陰氣等候(寒氣),(造成)心窩裡脹痛等疾病,都是寒水侵襲陽火所致。利用金(屬性),例如歲次遇到六個乙(年),就是利用金運;(如果)當時遇到燥金,就利用金氣。

水得金生,寒凝尤甚,故止蓄之水增,味乃咸,流行之水減,以陰勝陽,以靜勝動,皆地氣之所生也。愚按:運氣之化,凡一勝則一負,一盛則一衰,此理之常也。觀本篇司天六氣,如少陽少陰火氣下臨,則肺氣上從白起金用等義,皆被克之氣,反起而用者何也?蓋五運各有所制,制氣相加,則受制者不得不應,應則反從其化而為用,其理其徵,本屬顯然,而實人所不知也。

白話文:

水本應被金剋制,但如果寒冷凝結,金剋制水的力道就會更強,所以積蓄起來的水會變多。而這積水會有鹹味,因為寒冷驅散了陽氣和流動的水,陰氣勝過陽氣,靜態勝過動態,這些都是地氣所造成的。

我認為,運勢的變化,總是有一方勝過另一方,一方盛了另一方就會衰,這是自然規律。我們看司天六氣這篇古籍,比如說少陽少陰火氣下降,肺氣就會上升,金氣被使用等說法,都是被剋制的氣息反而被運用的情況。這是因為五種運氣互相制衡,被制約的氣息加強,那麼受到制約者就不得不做出反應,而這種應對卻反過來利用了剋制者的作用。這個道理和現象其實很明顯,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

故如熱甚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燥甚者風必隨之,此木之從金也;風甚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濕蒸甚者霖注隨之,此水之隨土也;陰凝甚者雷電隨之,此火之從水也。故易曰:云從龍,風從虎。夫龍得東方木氣,故云從之,云者土氣也。虎得西方金氣,故風從之,風者木氣也。

即此篇之義。以觀五運之變化,臟象之虛實,其有不可以偏執論者類可知矣。)

白話文:

因此,如果熱氣過盛,必定伴隨乾燥;這是金氣隨附在火氣之後。如果乾燥過盛,必定伴隨風氣;這是木氣隨附在金氣之後。如果風氣過盛,必定伴隨塵土和霧霾;這是土氣隨附在木氣之後。如果濕熱之氣過盛,必定伴隨連綿不斷的雨水;這是水氣隨附在土氣之後。如果陰氣過剩,必定伴隨雷電;這是火氣隨附在水氣之後。

所以《易經》說:“雲隨從龍,風隨從虎。”其中,龍吸收了東方的木氣,所以雲隨從它;雲是土氣。虎吸收了西方的金氣,所以風隨從它;風是木氣。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其故何也?(此以下詳明在泉六化,五味五穀之有異也。始者肇其生幾,散者散於萬物,布者布其茂盛,終者收於成功。此言萬物之始終散布,本同一氣,及其生化成熟,乃各有厚薄少多之異也。

白話文:

皇帝說:氣產生時開始生化,氣散開時產生形體,氣分佈時繁衍壯大,氣終結時變化萬物,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然而,五味(酸、苦、甘、辛、鹹)相資生化,有深有淺,成熟有少有多的情況,始終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以下詳細說明泉水的六種變化,五味五穀各自不同的緣由。開始時開啟生命的奧祕,散開時散發於萬物之中,分佈時分佈其茂盛,終結時收穫成就。此言萬物的始終散佈,本質上是同一種氣,到了生化成熟時,才各有深淺少多之異。)

)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地氣者,即在泉也。制之者,由其所成也。在泉六化,各有盛衰,物生於地,氣必應之,故氣薄則薄,非天之不生,氣少則少,非地之不長也。王氏曰:天地雖無情於生化,而生化之氣自有異同爾。何者?以地體之中有六入故也。

白話文:

岐伯說:是地氣決定了萬物的生長,而不是說天不降下生物,地也不滋養它們。

地氣就是泉水中的氣體。泉水中的氣體變化有六種,各自有旺盛和衰弱的時期。萬物生長在地面上,必然受到地氣的影響,因此氣息濃厚的地方,萬物就生長茂盛;氣息稀少的地方,萬物就生長稀疏。不是天不降生它們,也不是地不滋養它們。

王氏說:天地雖然對於生長萬物沒有意識和情感,但是生長萬物的氣息本身就有不同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地體內部有六個可以容納氣息的入口。

氣有同異,故有生有化,有不生有不化,有少生少化,有廣生廣化矣。故天地之間,無必生必化、必不生必不化、必少生少化、必廣生廣化也,各隨其氣,分所好所惡、所異所同也。)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氣有六而言其四,舉大概之要耳。)

白話文:

氣有相通和相異之處,因此會產生生長和變化,或者不生長不變化,或者生長和變化程度較少,或者生長和變化程度較廣。因此,天地之間沒有絕對會生長會變化、絕對不會生長不會變化、絕對生長和變化程度較少、絕對生長和變化程度較廣的現象,一切都取決於各自身所具有的氣,以及所喜所惡、相異和相通的特點。

軒轅黃帝說:我願意聽一聽相關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寒、熱、燥、濕等氣候條件,它們的變化是不相同的。(氣候條件有六種,這裡只說了其中的四種,目的是概括其要點。)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少陽相火在泉,巳亥歲也。所謂毒者,凡五行暴烈之氣,各有所化,故火在地中,則寒毒之物不生,火氣制金,則味辛之物應之。少陽之上,厥陰主之,下火上木,故其治苦酸,其谷蒼丹。苦丹屬火,地氣所化;酸蒼屬木,天氣所生也。

白話文:

因此,少陽相火位於泉中,寒毒無法產生。它的味道辛辣,對應的治病之法是苦味和酸味,對應的穀物是青色和丹色。

(少陽相火在泉中,也就是巳亥年。所謂毒指五行中暴烈的氣,它們各有不同的變化。當火在地中時,寒毒之物就不會產生,火氣剋制金氣,因此味道辛辣之物與之相應。少陽之上由厥陰之氣主宰,下火上木,因此對應的治病之法是苦味和酸味,對應的穀物是青色和丹色。丹青屬火,源於地氣;酸蒼屬木,源於天氣。)

按:在泉六化之治,惟少陽、厥陰不言間味者,以木火相生,氣無所間也。其他生化皆有上下克伐,故間味不能無矣。)

白話文:

根據「泉六化」理論,在五行生化的過程中,只有少陽火生太陰水和厥陰木生少陽火這兩個環節不涉及矛盾對抗。這是因為木火相生,氣機流暢,沒有中間產生矛盾的環節。而其他生化過程都涉及相生相剋,因此中間必定會產生矛盾對抗。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陽明燥金在泉,子午歲也。燥在地中,故濕毒之物不生。金剋木,故味酸者應之。燥勝濕,故氣濕者應之。陽明之上,少陰主之,下金上火,故其治辛苦,其谷丹素。辛素屬金,地氣所化;苦丹屬火,天氣所生。

然治兼甘者,火金之間味也。甘屬土,為火之子,為金之母,故能調和於二者之間。)

白話文:

陽明五行屬金,在「泉」的位置,也就是子午年。因為金氣乾燥,所以不會滋生濕毒。金味的本性為酸,所以酸味的食物能治療陽明相關疾病。金氣乾燥,所以能勝過濕氣,所以濕氣相關疾病也能治療。陽明在上,少陰在底下,下面屬金、上面屬火,所以治療陽明疾病的食物味道應是辛苦,而穀物類應是丹素。辛素屬金,是地氣轉化而來;苦丹屬火,是天氣孕育而生。

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太陽寒水在泉,丑未歲也。寒在地中,故熱毒之物不生。水剋火,故味苦者應之。太陽之上,太陰主之,上土下水,故其治淡咸,其谷黅秬。淡,即甘之薄味也。秬,黑黍也。淡黅屬土,天之所生;咸秬屬水,地之所化也。

白話文:

當太陽的能量運行到地下的泉水時,這個時候熱毒不會產生。它的味道屬於苦味,治療方法以淡鹹為主,穀物以黑色黍為主。(在寒冷的醜未年份,太陽的能量會運行到地下的泉水。寒氣在地中,所以熱毒之物不會產生。水剋制火,所以以苦味來對應。太陽在上,受太陰主導,上為土下為水,所以治療方法以淡鹹為主,穀物以黑色黍為主。淡味是甜味的淡薄味道,秬是黑黍。淡黑色屬於土,是天生的;鹹味和黍屬於水,是地生成的。

太陽間味,義詳下文太陰在泉。按:王氏曰:太陰土氣,上主於天,氣遠而高,故甘之化薄而為淡也,所以淡亦甘之類也。觀下文太陰在泉,其治甘鹹,則王氏之言益信。)

白話文:

太陽味道淡,詳細的解釋在後文的太陰藏於泉水的內容中。注釋:王冰說:太陰屬土氣,向上通達於天,氣息遙遠而高,所以甜味的變化變得淡而為鹹,因此鹹味也是甜味的類別。看後文太陰藏於泉水,其治療方法包括甘味和鹹味,那麼王冰的話更加可信。)

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蒼赤,(厥陰風木在泉,寅申歲也。風行地中,與清殊性,故清毒之物不生。木剋土,故味甘者應之。厥陰之上,少陽主之,上火下木,故其治酸苦,其谷蒼赤。苦赤屬火,天之所生;酸蒼屬木,地之所生也。)其氣專,其味正。

白話文:

厥陰五行屬木,在寅申年發生效應,像風在土中運行,和清水的性質不同,因此清解毒素的藥物不會長出來。木剋土,因此味道甘甜的藥物能與之相應。厥陰上方,少陽主導,上面有火下面有木,因此用來治療酸味和苦味疾病,其藥物穀物呈現青色和紅色。苦味和紅色屬火,這是天生的;酸味和青色屬木,這是地生的。它們的氣味和味道都很專一。

(厥陰在泉,則少陽司天,上陽下陰,木火相合,故其氣化專一,味亦純正。其他歲氣則上下各有勝制,氣不專一,故皆兼夫間味也。)

白話文:

當厥陰在泉水位的季節,少陽則掌管天象,上面是陽氣,下面是陰氣,木火相濟,所以氣候轉化統一,味道也純正。而其他季節,上下都有主導的因素,氣候變化不統一,所以都兼具中間的味道。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少陰君火在泉,卯酉歲也。熱在地中,故寒毒之物不生。火剋金,故味辛者應之。少陰之上,陽明主之,上金下火,故其治辛苦,其谷白丹。辛白屬金,天之所化;苦丹屬火,地之所生也。甘字義見前陽明在泉下。)

白話文:

少陰經脈的君火在泉中守候,因此寒邪毒氣不會產生。少陰經脈的味道辛辣,對應的治療方法是辛辣、苦澀、甘甜,對應的食物是白色和丹色的穀物。

(少陰君火在泉中的時間是卯酉年。熱量存在於地表下,因此寒邪毒氣不會產生。火屬性剋制金屬性,因此辛辣的味道與少陰經脈相應。少陰經脈之上與陽明經脈相通,金屬性在上,火屬性在下,因此治療方法包含辛辣、苦澀的味道,食物包含白色和丹色的穀物。白色和辛辣的味道屬於金屬性,是天地的造化;苦澀和丹色的味道屬於火屬性,是地表的產物。甘甜的味道與前面提到的陽明經脈在泉中守候有關。)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谷黅秬。(太陰濕土在泉,辰戌歲也。濕在地中,故燥毒之物不生。土剋水,故味鹹者應之。濕不遠寒,故氣熱之物不成。太陰之上,太陽主之,下濕上寒,故其治甘鹹,其谷黅秬。咸秬屬水,天氣所生;甘黅屬土,地氣所主也。

白話文:

當太陰之氣在泉水之下時,燥熱毒氣不會產生。太陰之氣的滋味是鹹味,特性是溫熱。為瞭解決太陰的問題,應使用甘鹹味的藥物,以及黅秬(一種穀物)作為治療。

(太陰指的是濕潤的土元素,在泉水之下代表辰戌年。濕潤的土在地中,所以燥熱毒氣不會產生。土會剋制水,因此鹹味的食物能讓太陰回復平衡。濕潤的土不適應寒冷,所以溫熱的藥物不太能發揮作用。太陰之上屬太陽之氣,下面濕潤而上面寒冷,因此用甘鹹味的藥物和黅秬治療。黅秬屬水,由天之氣所生;甘味屬土,由地之氣所主。

)化淳則咸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六氣惟太陰屬土,太陰司地,土得位也,故其化淳。淳,厚也。五味惟咸屬水,其性善泄,淳土製之,庶得其守矣。土居土位,故曰氣專。土盛生金,故與辛化而俱治。俱治者,謂辛與甘鹹兼用為治也。蓋辛屬金,為土之子,為水之母,能調和於水土之間,此即太陰在泉,其治甘鹹之間味也。

然太陰、太陽相為上下,皆當用之;但太陰在泉辛化厚,太陽在泉辛化薄耳。)

白話文:

當土氣淳厚時,就能守住內臟,當氣力集中時,辛味就會化生出來,兩者一起治療。

(六氣中只有太陰屬土,太陰主管土地,土在自己的位置,所以它的性質淳厚。淳,就是濃厚的意思。五味中只有鹹味屬水,它的性質擅長疏泄,淳厚的土性可以制約它,這樣就能守住內臟了。土處於自己的位置上,所以說氣力集中。土旺能生金,所以和辛味一起化生出來,共同治療。共同治療的意思是:辛味和甘鹹味一起使用來治療。因為辛味屬金,是土的兒子,水的母親,能調和水土之間,這就好像太陰在泉水之中,它的治療作用在於甘鹹之間的味道。)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此下皆言治法也。補者補其不足,治者治其有餘。上謂司天,下謂在泉。從之謂同其氣,如以辛補肺,以甘補脾之類是也。逆之謂反其氣,如以苦治肺,以酸治脾之類是也。當各以病之所在,隨其寒熱盛衰之宜而調之也。

白話文:

因此有「補益上下,順從其氣;治療上下,反其氣」的說法,並根據病處的寒熱盛衰來調整治療方法。(以下皆是治療原則:補益是補充不足,治療是治療過剩。「上」指天氣,「下」指水泉。順從其氣是指與其氣相同,例如用辛味補肺,用甘味補脾等。「反其氣」是指與其氣相反,例如用苦味治療肺病,用酸味治療脾病等。應根據疾病所在位置,根據其寒熱盛衰的變化來調整治療。)

)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上取下取,察其病之在上在下也。內取外取,察其病之在表在裡也。於此四者而求其過之所在,然後因其強弱,以施厚薄之治。若其人胃厚色黑,骨大肉肥,此能毒者也,宜治以厚藥。若其胃薄色浮,骨小肉瘦,此不能毒者也,宜治以薄藥。

白話文:

所以說上中下下,內中外中,用來找出病因所在,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濃藥,體質虛弱的人要用淡藥,這就是這個說法的道理。

(上中下下,檢查疾病是否在上面或下面。內中外中,檢查疾病是否在表或裡。從這四個方面找出過錯所在,然後根據患者的強弱,施以濃淡適宜的治療。如果患者胃部強壯,面色紅潤,骨頭粗大,肌肉豐滿,這種人體質強壯,宜用濃藥治療。如果患者胃部虛弱,面色蒼白,骨頭細小,肌肉消瘦,這種人體質虛弱,宜用淡藥治療。)

能,耐同。)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宣其上也。病在中,旁取之,謂病生於內而經連乎外,則或刺或灸,或熨或按,而隨其所在也。

白話文:

能力很強,可以忍受痛苦。)氣往上逆和氣往下行相反的人,病在上取在下;病在下取在上;病在中間取在旁邊。(氣反的人,病原本在這個部位,但症狀卻在那個部位。既然病已經相反,治療也應該相反。所以病在上,取在下,例如治療陽氣盛的人,需要補陰;氣往上壅塞的人,需要疏通氣往下走。病在下,取在上,例如治療陰氣盛的人,需要補陽;氣往下滯留的人,需要宣通氣往上走。病在中間,取在旁邊,例如病生於內而經絡連於外,那麼可以使用針刺、灸法、熱敷或按壓,具體部位根據病症所在而定。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此即《至真要大論》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義。凡藥與病逆者,恐不相投,故從其氣以行之,假借之道也。)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消以去滯,削以攻堅,上實者宜吐,下實者宜下,補因正之不足,瀉因邪之有餘;但此中用有緩急,治有先後,而病之久新同其法也。)

白話文:

  • 治療熱證,要用寒涼之藥,並溫和地使用。
  • 治療寒證,要用溫熱之藥,並涼爽地使用。
  • 治療溫證,要用清涼之藥,並冷涼地使用。
  • 治療清寒證,要用溫熱之藥,並熱烈地使用。

(以上內容出自《至真要大論》,指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所有藥物都必須與疾病性質相反,才能發揮療效。因此,要根據疾病的氣血狀態來使用藥物,這是假借之道。)

所以,消散的方法有削弱和吐下,滋補的方法有補充和瀉除,這些方法無論是針對新病還是久病都適用。(消散是用來去除積滯,削弱是用來攻堅,上實證宜吐,下實證宜下,補充是用來彌補正氣不足,瀉除是用來去除邪氣過盛;但這些方法的使用需根據情況緩急和治療先後順序,而疾病的新舊程度並不影響這些方法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