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15)
八卷 (15)
1. 二十三、營衛三焦
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於內者便謂之營,行於外者便謂之衛,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前第六章有按,當與此互閱。)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胃上口,即上脘也。咽為胃系,水穀之道路也。膈上曰胸中,即膻中也。其旁行者,走兩腋,出天池之次,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還於手陽明。
其上行者,至於舌。其下行者,交於足陽明,以行於中下二焦。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上焦者,肺之所居,宗氣之所聚。營氣者,隨宗氣以行於十四經脈之中。故上焦之氣,常與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陰亦二十五度。
陽陰者,言晝夜也。晝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肺經,是為一周。然則營氣雖出於中焦,而施化則由於上焦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胃中,中脘之分也。後,下也。受氣者,受穀食之氣也。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以注於三焦。
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以奉生身而行於精隧,是為營氣,故曰營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別迴腸,注膀胱。然則自膈膜之下,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泌,秘、弼二音。粕音樸。隧音遂,伏道也。)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營衛之氣,雖分清濁,然皆水穀之精華,故曰營衛者精氣也。血由化而赤,莫測其妙,故曰血者神氣也。然血化於液,液化於氣,是血之與氣,本為同類,而血之與汗,亦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里,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脫陽亦死,脫陰亦死,故曰人生有兩死。
然而人之生也,陰陽之氣皆不可無,未有孤陽能生者,亦未有孤陰能生者,故曰無兩生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迴腸,大腸也。濟,泲同,猶釃濾也。泌,如狹流也。別汁,分別清濁也。別迴腸者,謂水穀並居於胃中,傳化於小腸,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糟粕由此別行迴腸,從後而出,津液由此別滲膀胱,從前而出。膀胱無上口,故云滲入。
白話文:
二十三、營衛三焦
因此,營氣中未必沒有衛氣,衛氣中未必沒有營氣,只是運行於體內的稱為營氣,運行於體外的稱為衛氣。這是人體陰陽相互感應的規律,分開來看是兩種,合起來則是一體。(前文第六章有相關說明,可與此處相互參照。)
黃帝問:請說明三焦的分布。岐伯回答:上焦起於胃的上口,沿著咽喉向上穿過橫膈,並散布於胸中,再走向腋下,沿著手太陰肺經的區域運行,返回手陽明經,向上至舌,向下至足陽明經。(胃的上口即上脘。咽喉是食道的通道,橫膈以上稱為胸中,即羶中。其旁行的部分走向兩腋,出於天池穴附近,沿著手太陰肺經區域返回手陽明經。上行的部分至舌,下行的部分與足陽明經交會,以運行於中下二焦。這些都是上焦的分布範圍。)
上焦之氣通常與營氣一同運行,白天二十五循環,夜晚二十五循環,合計五十循環後,再次於手太陰肺經會合。(上焦是肺所在之處,也是宗氣聚集之處。營氣隨宗氣運行於十四經脈中,因此上焦之氣常與營氣一同日夜運行各二十五次。「陽陰」指的是晝夜。晝夜共運行五十次,至次日寅時再次會合於手太陰肺經,稱為一周。可見營氣雖出於中焦,但其運行變化主要由上焦主導。)
黃帝問:請說明中焦的分布。岐伯回答:中焦也位於胃中,在上焦之下,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將糟粕與津液分離,進一步將精微物質上輸至肺脈,化為血,以滋養全身,這是最珍貴的物質,因此能獨自運行於經絡之中,稱為營氣。(胃中即中脘區域。「後」指的是下方。受氣指的是接受食物的精華。五穀進入胃後,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路輸注於三焦。中焦負責分離糟粕、蒸化津液,並將精微轉化為血,運行於經脈中形成營氣,故說營氣出於中焦。下段提到下焦與迴腸及膀胱相關,因此從橫膈以下至臍上一寸的水分穴以上,皆屬中焦範圍。)
黃帝問:血與氣名稱不同,卻屬於同類,這是什麼道理?岐伯回答:營衛之氣屬於精氣,血則屬於神氣,因此血與氣名稱不同,但本質同源。失血者不可再發汗,發汗過多者不可再失血,因此人若同時失去血與汗,必死無疑,無法存活。(營衛之氣雖分為清濁,但都是水穀的精華,故稱營衛為精氣。血由津液變赤,其變化極為微妙,故稱為神氣。血由津液化生,津液又由氣化生,因此血與氣本為同類。然而血主營,屬陰屬裏;汗屬衛,屬陽屬表。表裏不可同時受損,因此失血者不可再發汗,發汗過多者不可再失血。若表裏俱傷,非脫於陰即脫於陽,脫陽會死,脫陰也會死,故說人有兩種死法。然而人的生命必須依賴陰陽二氣,孤陽不生,孤陰也不生,故說無法兩者皆失而存活。)
黃帝問:請說明下焦的分布。岐伯回答:下焦與迴腸相連,將水液滲注於膀胱。(迴腸即大腸。「濟」如同過濾,「泌」指分流,「別汁」指區分清濁。)水穀進入胃後,經小腸消化,於臍上一寸的水分穴處分離,糟粕進入大腸從後方排出,津液則分流滲入膀胱從前方排出。膀胱沒有上口,因此稱為「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