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13)
八卷 (13)
1. 二十二、五臟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格
(靈樞脈度篇)
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閱,歷也。五臟位次於內而氣達於外,故閱於上之七竅如下文者。人身共有九竅,在上者七,耳目口鼻也;在下者二,前陰後陰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陰陽應象大論曰:肺在竅為鼻,心在竅為舌,肝在竅為目,脾在竅為口,腎在竅為耳。
故其氣各有所通,亦各有所用,然必五臟氣和而後各稱其職,否則臟有所病則竅有所應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五臟屬陰主裡,故其不和,則七竅為之不利。六腑屬陽主表,故其不利,則肌腠留為癰瘍。)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陰陽之氣,貴乎和平,邪氣居之,不在於陰,必在於陽。故邪氣在腑,則氣留之而陽勝,陽勝則陰病矣;陰病則血留之而陰勝,陰勝則陽病矣。
故陰氣太盛,則陽氣不榮而為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榮而為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則陰自陰,陽自陽,不相浹洽而為關格,故不得盡天年之期而死矣。本經榮營通用,不能榮,謂陰陽乖亂不能營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人迎盛者為格陽,寸口盛者為關陰,義詳脈色類二十二。
)
白話文:
二十二、五臟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格
五臟的氣血通常向上通達於頭面七竅(「閱」指經歷。五臟位於體內,但其氣血可外達,因此影響上部的七竅,如下所述。人體共有九竅,上部七竅為耳、目、口、鼻;下部兩竅為前陰與後陰)。
- 肺氣通於鼻,肺氣調和則鼻子能辨別氣味;
- 心氣通於舌,心氣調和則舌頭能辨別五味;
- 肝氣通於目,肝氣調和則眼睛能辨別五色;
- 脾氣通於口,脾氣調和則口腔能感知五穀滋味;
- 腎氣通於耳,腎氣調和則耳朵能聽聞五音。
(《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耳。因此,五臟之氣各有所通的竅位,也各司其職,但必須五臟氣血調和才能正常運作,否則臟腑有病,相應的竅穴就會出現異常。)
若五臟失調,七竅便會不通暢;六腑失調,氣血滯留則形成癰瘍。(五臟屬陰主內,失調時七竅功能受阻;六腑屬陽主外,失調則氣血瘀滯於肌膚形成腫瘍。)
當邪氣侵襲六腑,陽脈氣血運行不暢,氣滯留則陽氣過盛。陽氣過盛會導致陰脈失調,血行受阻而陰氣過盛。陰氣過盛時,陽氣無法滋養全身,稱為「關」;陽氣過盛時,陰氣無法滋養,稱為「格」。若陰陽皆過盛且無法相互調和,便形成「關格」。關格之症會導致人無法活到自然壽命而早逝。
(陰陽之氣貴在平衡,邪氣入侵後,不在陰分就在陽分。邪在六腑則氣滯陽勝,陽勝傷陰;陰傷則血滯陰勝,陰勝又傷陽。因此,陰氣過盛使陽氣不榮而成「關」,陽氣過盛使陰氣不榮而成「格」。陰陽俱盛、互不調和時,陰陽分離對立,即為「關格」,終致早夭。原文中「榮」與「營」通用,「不榮」指陰陽紊亂無法相互滋養,彼此排斥不通。人迎脈盛為「格陽」,寸口脈盛為「關陰」,詳見脈象相關篇章。)
2. 二十三、營衛三焦
(靈樞營衛生會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焉,何也。會,合也。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此帝問人身之氣,受必有由,會必有處,陰陽何所分,營衛何所辨,而欲得其詳也。)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人之生由乎氣,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故穀食入胃,化而為氣,是為穀氣,亦曰胃氣。
此氣出自中焦,傳化於脾,上歸於肺,積於胸中氣海之間,乃為宗氣。宗氣之行,以息往來,通達三焦,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以胃為水穀血氣之海,而人所受氣者,亦唯谷而已。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穀氣出於胃而氣有清濁之分,清者水穀之精氣也,濁者水穀之悍氣也,諸家以上下焦言清濁者皆非。清者屬陰,其性精專,故化生血脈而周行於經隧之中,是為營氣。
濁者屬陽,其性慓疾滑利,故不循經絡而直達肌表,充實於皮毛分肉之間,是為衛氣。然營氣衛氣,無非資借於宗氣,故宗氣盛則營衛和,宗氣衰則營衛弱矣。)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營運於中也。衛,護衛於外也。脈者非氣非血,其猶氣血之橐籥也。營屬陰而主裡,衛屬陽而主表,故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正此之謂。)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氣之行,周流不休,凡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而復為大會。其十二經脈之次,則一陰一陽,一表一里,迭行相貫,終而復始,故曰如環無端也。
五十周義,見下章及二十六。)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衛氣之行,夜則行陰分二十五度,晝則行陽分二十五度,凡一晝一夜亦五十周於身。義詳後二十五。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謂晝與夜息,即下文萬民皆臥之義。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此分晝夜之陰陽,以明營衛之行也。隴,盛也,生氣通天論作隆。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曰重陽。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曰重陰。隴音籠。)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太陰,手太陰也。
太陽,足太陽也。內言營氣。外言衛氣。營氣始於手太陰,而復會於太陰,故太陰主內。衛氣始於足太陽,而復會於太陽,故太陽主外。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二十五度。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亦各二十五度。營衛各為五十度以分晝夜也。)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白話文:
二十三、營衛三焦
黃帝問岐伯:「人體如何接受氣?陰陽如何交會?什麼是營氣?什麼是衛氣?營氣從何而生?衛氣在哪裡會合?老人與壯年人的氣不同,陰陽位置各異,希望瞭解它們的交會原理。」
岐伯回答:「人體之氣來自食物,食物進入胃後,傳輸至肺,五臟六腑因此得到滋養。食物化為氣,稱為穀氣或胃氣,源自中焦,經脾轉化後上達肺部,積聚於胸中氣海,形成宗氣。宗氣透過呼吸運行,通達三焦,使五臟六腑獲得氣。胃是氣血之源,人體之氣全賴食物供給,若半天不進食則氣衰,一天不進食則氣弱。」
「穀氣分為清濁:清者為水穀精氣,屬陰,性質精純,化生血脈並循行經絡,稱為營氣;濁者為水穀悍氣,屬陽,性質迅疾滑利,直達體表,充盈皮膚肌肉之間,稱為衛氣。營衛之氣皆依賴宗氣,宗氣強則營衛調和,宗氣弱則營衛虛衰。」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營屬陰主內,衛屬陽主表。營氣循環不息,一晝夜運行全身五十周後重新會合,陰陽交替,如環無端。衛氣夜間行於陰分二十五周,白天行於陽分二十五周,晝夜各半。氣至陽分則人醒,至陰分則人眠。」
「日中陽氣最盛為『重陽』,夜半陰氣最盛為『重陰』。手太陰經主導營氣(內),足太陽經主導衛氣(外),各運行二十五周,劃分晝夜。夜半陰氣鼎盛,之後漸衰,清晨陰氣耗盡,陽氣開始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