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9)
八卷 (9)
1. 十八、骨度
(凡上文所言皆中人之度,其有大者過之,小者不及也。下文同法。)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此下言側人之縱度也,角,頭側大骨,耳上高角也。柱骨,肩骨之上,頸項之根也。)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此自柱骨下通腋中,隱伏不見之處。)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脅下盡處短小之肋,是為季脅。
季,小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足股曰髀。髀上外側骨縫曰樞,此運動之機也。髀,並米切,又音比。)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中,言膝外側骨縫之次。)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京骨,足太陽穴名,在足小趾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此言耳後之橫度也。耳後高骨曰完骨,足少陽穴名,入髮際四分,左右相去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言仰人之橫度也。耳門者,即手太陽聽宮之分。目下高骨為顴。兩髀之間,言兩股之中,橫骨兩頭盡處也。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此下言手足之度也。足掌長一尺二寸。廣,闊也。)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肩,肩端也。臂之中節曰肘。)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掌之節曰腕。)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本節,指之後節根也。末,指端也。)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項發,項後髮際也。
背骨,除項骨之外,以第一節大椎骨為言也。)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膂骨,脊骨也。項脊骨共二十四椎,內除項骨三節,膂骨自大椎而下至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各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即一寸四分一釐也。
故上之七節,共長九寸八分七釐。其有餘不盡之奇分,皆在下部諸節也。脊骨外小而內大,人之能負重者,以是骨之巨也。尾骶骨,男子者尖,女子者圓而平。骶音底。)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況者多氣也。
(此結首節而言。因骨度以辨經絡,乃可察其血氣之盛衰也。)
白話文:
《十八、骨度》
(上文所說的尺寸都是普通人的標準,身材高大者會超過這些尺寸,矮小者則不足,下文同理。)從耳後高骨(角)到頸椎根部(柱骨)長一尺。(此段描述人體側面縱向尺寸。角指頭部側面耳上的高骨,柱骨是肩骨上方、頸項的根部。)從柱骨向下到腋窩隱蔽處(無法直接看到的部分)長四寸。腋窩下緣到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是肋骨最下方的短小肋骨,"季"意為小。)季脅以下到大腿外側骨關節(髀樞)長六寸。(大腿稱為髀,髀樞是髖關節,為活動樞紐。)髀樞到膝蓋外側骨縫中點長一尺九寸。膝蓋到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到足小趾後方的京骨長三寸,京骨到地面長一寸。(京骨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位於足小趾本節後大骨下的赤白肉際凹陷處。)
耳後兩側完骨(足少陽膽經穴位,入發際四分)之間的寬度為九寸。(此段描述耳後橫向尺寸。)耳前兩側耳門(手太陽小腸經聽宮穴位置)之間寬一尺三寸,兩顴骨間距七寸,兩乳間距九寸半,兩大腿根部間距六寸半。(此段描述仰臥時的橫向尺寸。顴骨為眼下高骨,大腿間距指骨盆兩側橫骨末端距離。)腳掌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此段開始描述手足尺寸。)肩端到肘關節長一尺七寸,肘到腕長一尺二寸半。腕部到中指指根長四寸,指根到指尖長四寸半。(指根為本節,指尖為末。)
後發際(項發)到第一頸椎(大椎骨)長二寸半。脊柱(膂骨)從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節,總長三尺。上段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前七節合計九寸八分七釐,余下長度分布在下部。(脊柱由24塊椎骨組成,扣除頸椎三節後,胸腰骶椎共21節。尾骶骨男性較尖,女性較圓平。)這些是常人的骨骼尺寸,用於確定經脈長度。因此觀察經脈在身體的分布時,顯現浮突堅實的部位多血,明顯粗大的多血,細弱隱現的則多氣。(此總結首節內容,強調通過骨度可辨別經絡氣血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