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8)

回本書目錄

八卷 (8)

1. 十七、脈度

殊不知紀漏者以寅初一刻為始,而經脈運行之度起於肺經,亦以寅初一刻為紀,故首言水下一刻,而一刻之中,氣脈凡半周於身矣,焉得有大腸屬卯時、胃屬辰時等次也?且如手三陰脈長三尺五寸,足三陽脈長八尺,手少陰、厥陰左右俱止十八穴,足太陽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此其長短多寡,大相懸絕,安得以十二經均配十二時?其失經旨也遠矣,觀者須知辨察。)

白話文:

十七、脈度

人們不知道,古代以寅時初刻(凌晨三點)作為一天的開始,而經脈的運行也從肺經開始,同樣以寅時初刻為基準。因此,首先提到「水下一刻」(即一刻鐘的時間),在這短短一刻中,氣脈已經在體內運行半周,怎麼可能有大腸經對應卯時、胃經對應辰時這樣的順序呢?

此外,手三陰經的脈長共三尺五寸,足三陽經的脈長共八尺;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左右各只有十八個穴位,而足太陽經左右共有一百二十六個穴位。這些經脈的長短和穴位數量相差極大,怎麼能簡單地用十二經脈平均分配十二時辰呢?這種說法嚴重偏離經典的原意,讀者必須仔細辨別清楚。

2. 十八、骨度

(靈樞骨度篇,全)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此言欲知脈度者,必先求骨度以察其詳也。眾人者,眾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如經水篇岐伯云八尺之士,周禮考工記亦曰人長八尺,乃指偉人之度而言,皆古黍尺數也。

黍尺一尺,得今曲尺八寸。詳義見附翼律原黃鐘生度條中。)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此下言頭圍胸圍腰圍之總數也。圍,周圍也。二尺六寸,皆古黍尺之數。後仿此。人身之骨,頭為最巨,頭骨謂之髑髏。男子自頂及耳並腦後共八片,惟蔡州人多一,共九片,腦後橫一縫,當正直下至髮際別有一直縫。女人頭骨止六片,亦腦後一橫縫,當正直下則無縫也。

此男女頭骨之別。髑音獨。髏音婁。)胸圍四尺五寸,(此兼胸脅而言也。缺盆之下兩乳之間為胸,胸前橫骨三條,左右肋骨各十二條,八長四短,女人多檠夫骨兩條,左右各十四條也。)腰圍四尺二寸。(平臍周圍曰腰。人之肥瘦不同,腰之大小亦異,四尺二寸,以中人之大略言也。

)發所復者顱至項尺二寸,(此下言仰人之縱度也。發所復者,謂髮際也。前髮際為額顱。後髮際以下為項。前自顱,後至項,長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前髮際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終,終始也。折,折衷也。言上文之約數雖如此,然人有大小不同,故君子當約其終始,而因人以折衷之。

此雖指頭胸為言,則下部亦然矣。)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舌根之下,肺之上系,屈曲外凸者為結喉。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一名鳩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缺盆之下,鳩尾之上,是為之胸,肺臟所居,故胸大則肺亦大,胸小則肺亦小也。

𩩲𩨗音結於。)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在臍旁二寸,足陽明經穴。自𩩲𩨗之下,臍之上,是為中焦,胃之所居,故上腹長大者胃亦大,上腹短小者胃亦小也。)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陰毛中曲骨也。

自天樞下至橫骨,是為下焦,迴腸所居也。故小腹長大者回腸亦大,小腹短狹者回腸亦小也。)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橫骨橫長六寸半,一曰七寸半。廉,隅際也。內輔,膝間內側大骨也。亦曰輔骨。)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此言輔骨之上下隅也。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足跟前兩旁高骨為踝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踝,胡寡切。)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膝後曲處曰膕。足面曰跗。跗屬,言足面前後皆跗之屬也。膕音國。跗,附、敷二音。)故骨圍大則大過,小則不及。

白話文:

十八、骨度

黃帝問伯高說:「《脈度》中提到經脈的長短,是如何確定的?」伯高回答:「先測量骨節的大小、寬窄、長短,經脈的長度就能確定了。」黃帝說:「我想知道一般人的骨節尺寸。若人身高七尺五寸,其骨節的大小、長短各是多少?」(此段說明要瞭解經脈長度,必先測量骨骼尺寸以詳細觀察。所謂「眾人」,指的是普通人的標準尺寸,一般人身高多以七尺五寸為基準。如《經水篇》中岐伯提到「八尺之士」,《周禮·考工記》也說人身高八尺,這是指高大之人的尺寸,皆為古代黍尺的度量單位。黍尺一尺,相當於現今曲尺的八寸。詳細解釋見《附翼·律原》中「黃鐘生度」條。)

伯高回答:

  • 頭骨的周長為二尺六寸。(此處指頭圍、胸圍、腰圍的總尺寸。「圍」即周長。二尺六寸皆為古代黍尺的數值,後文同。人體骨骼中,頭骨最大,又稱「髑髏」。男子頭骨從頭頂至耳後共八片,唯獨蔡州人多一片,共九片,腦後有一橫縫,正中央垂直向下至髮際另有一條直縫。女子頭骨僅六片,腦後亦有一橫縫,但正中央垂直向下無縫。此為男女頭骨之別。)

  • 胸圍四尺五寸。(此處包含胸部和肋部。缺盆以下、兩乳之間為胸,胸前有三條橫骨,左右肋骨各十二條,其中八長四短。女子多兩條「檠夫骨」,左右各十四條。)

  • 腰圍四尺二寸。(平臍周圍稱為腰。人的胖瘦不同,腰圍大小各異,四尺二寸為中等身材的概略數值。)

  • 髮際至後頸長一尺二寸。(此處描述仰臥時人體的縱向長度。「髮所復者」指髮際,前髮際為額顱,後髮際以下為項。從前額至後頸長一尺二寸。)

  • 髮際至下巴長一尺。(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前髮際至下巴長一尺。)

  • 君子終折。(「終」指始終,「折」為折衷。意為上述數值雖為標準,但人有大小差異,故應根據實際情況折衷測量。此雖以頭胸為例,下半身亦同。)

  • 結喉至缺盆長四寸。(舌根下方、肺系上方凸起處為結喉。胸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凹陷處為缺盆。)

  • 缺盆至鳩尾長九寸,過長則肺大,不足則肺小。(「鳩尾」又稱蔽心骨。缺盆以下、鳩尾以上為胸部,肺臟所在,故胸大則肺大,胸小則肺小。)

  • 鳩尾至天樞長八寸,過長則胃大,不足則胃小。(天樞位於臍旁二寸,屬足陽明經穴。鳩尾至臍上為中焦,胃所在處,故上腹長者胃大,短者胃小。)

  • 天樞至橫骨長六寸半,過長則迴腸寬長,不足則狹短。(橫骨為陰毛中的曲骨。天樞至橫骨為下焦,迴腸所在,故小腹長者迴腸大,短者迴腸小。)

  • 橫骨長六寸半(一說七寸半)。橫骨上緣至膝內側上緣長一尺八寸。(「廉」指邊緣,膝內側大骨為內輔骨。)

  • 膝內側上緣至下緣長三寸半。(此處描述輔骨的上下邊緣。)

  • 膝內側下緣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至地面長三寸。(足跟兩旁高骨為踝骨,內側稱內踝,外側稱外踝。)

  • 膝膕至足背長一尺六寸,足背至地面長三寸。(膝後彎曲處為膕,足面為跗。「跗屬」指足面前後皆屬跗部。)

總之,骨骼尺寸大則過度,小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