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三卷 (5)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5)

1. 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素問·六微旨大論》)

白話文:

「人有百病,皆從風寒暑濕燥火而生。故善醫者,必先知病之本源,以調和陰陽,平衡五臟,使氣血流通,則百病自除。」

「人類會遭受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大多源自風、寒、暑、濕、燥、火等自然因素。因此,優秀的醫者必須首先瞭解疾病的本質,並通過調節陰陽的平衡,調和五臟的功能,確保氣血的順暢流通,這樣才能根治各種疾病。」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此甚言天道之難窮也。疏五過論亦有此數句,詳論治類十八,但彼言醫道,此言天道也。)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唉呀!真是深不可測啊!天道的運行,就像迎接飄浮的雲朵,又像凝望深淵,凝望深淵尚可探測,迎接飄浮的雲朵卻難知其盡頭。」(這句話極力強調天道難以窮盡。疏五過論中也有這幾句話,詳見「治類十八」,但疏五過論所說的是醫道,而此處所說的是天道。)夫子幾次提到要謹遵天道,我聽了之後銘記在心,但內心卻暗暗揣度,不知您所說的具體是什麼意思。希望夫子能盡情闡述其詳情,讓它永世流傳,久而彌堅,那麼天道的奧祕還能聽到嗎?岐伯叩首再拜,回答道:「您問得真好!問的是天道的運行規律。這源於天體的運行和盛衰輪替。」

(因天道之序更,所以成盛衰之時變也。)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六六之義,已見前第一章,此復求其盛衰之詳。)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此言六位之序,以明客氣之盛衰也。)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

白話文:

(因為天地運行的規律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形成了盛衰交替的時序變化。)黃帝說:我想聽一聽天地運行的六六之節中的盛衰是怎麼回事?(關於六六的含義,在前面第一章已經講過了,這裡再詳細探討一下它的盛衰情況。)岐伯說:天地上下有相應的位置,左右有固定的法則。(這句話是說六位的順序,用來說明六氣的盛衰情況。)所以,少陽的右側,由陽明之氣來治理;陽明的右側,由太陽之氣來治理;太陽的右側,由厥陰之氣來治理;厥陰的右側,由少陰之氣來治理;少陰的右側,由太陰之氣來治理;太陰的右側,由少陽之氣來治理。這就是所謂的氣之標誌,換句話說,就是面向南方去觀察它們。

(此即天道六六之節也。三陰三陽以六氣為本,六氣以三陰三陽為標。然此右字,皆自南面而觀以待之,所以少陽之右為陽明也。有天地六氣圖解,在《圖翼》二卷。)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凡此六氣之次,即因天之序也。

白話文:

這就符合天道中的六六節氣。三陰三陽根據六氣做基礎,六氣又以三陰三陽為表徵。然而,這個「右」字,都是從南面來觀察等待的,所以少陽的右邊是陽明。天地六氣圖解在《圖翼》第二卷中。因此,所說的「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就是這個意思。(光,指日光;位,指位置。所有的六氣次序,就是依照天體的順序。)

天既有序,則氣之王者為盛,氣之退者為衰。然此盛衰之時,由於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後位次定。聖人之察之者,但南面正立而待之,則其時更氣易,皆於日光而見之矣。故《生氣通天論》曰:天運當以日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義。此數句與《八正神明論》同,詳針刺類十三。

白話文:

天地運轉有規律,天氣旺盛的時候,氣勢強盛;氣勢衰退的時候,氣勢衰弱。但是,這種盛衰的時機,是由太陽光照射的位置來決定的。太陽光照射的位置變動,相應的部位也隨之確定。聖人觀察這些變化,只要面向南方站立等候,就可以透過太陽光照射的位置,得知氣候交替的時間。因此,《生氣通天論》說:「天地運轉,應當以日光明為憑據。」這正是太陽光照射位置變動來確定氣候特點的道理。這幾句話與《八正神明論》中的記載相同,具體內容請參照針灸學十三。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此以下言三陰三陽,各有表裡,其氣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氣也。少陽之本火,故火氣在上。與厥陰為表裡,故中見厥陰,是以相火而兼風木之化也。此有上中下本標中氣圖解,在《圖翼》四卷。)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陽明之本燥,故燥氣在上。

白話文:

少陽之上,宜用火氣治療,但其中會出現厥陰的症狀。(這以下描述三陰三陽各有表裡,其氣相通,所以各有互根的中氣。少陽的根本是火,所以火氣在上。與厥陰為表裡,所以中間會出現厥陰,因此是相火同時兼具風木之化的緣故。此處有上中下本標中氣的圖解,收錄在《圖翼》第四卷。)陽明之上,宜用燥氣治療,但其中會出現太陰的症狀。(陽明的根本是燥,所以燥氣在上。

與太陰為表裡,故中見太陰,是以燥金而兼濕土之化也。)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太陽之本寒,故寒氣在上。與少陰為表裡,故中見少陰,是以寒水而兼君火之化也。)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厥陰之本風,故風氣在上。與少陽為表裡,故中見少陽,是以風木而兼相火之化也。

白話文:

與太陰經脈相表裏,所以中間見太陰經脈的症狀,這是因為燥金的體質同時兼具濕土的變化。

在太陽經脈之上,寒氣為病,中間見少陰經脈的症狀;(因為太陽經脈的本質是寒的,所以寒氣在上。與少陰經脈相表裏,所以中間見少陰經脈的症狀,這是因為寒水體質同時兼具君火變化。)

在厥陰經脈之上,風氣為病,中間見少陽經脈的症狀;(因為厥陰經脈的本質是風的,所以風氣在上。與少陽經脈相表裏,所以中間見少陽經脈的症狀,這是因為風木體質同時兼具相火變化。)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少陰之本熱,故熱氣在上。與太陽為表裡,故中見太陽,是以君火而兼寒水之化也。)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太陰之本濕,故濕氣在上。與陽明為表裡,故中見陽明,是以濕土而兼燥金之化也。)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白話文:

在少陰的上面,用熱氣治療,會讓太陽經的狀況顯現出來。(因為少陰本來就有熱,所以熱氣會上升。少陰與太陽是表裡的關係,所以太陽經的狀況也會顯露出來,這就是君主之火的運作,同時也包含寒水的變化。)在太陰的上面,用濕氣治療,會讓陽明經的狀況顯現出來。(因為太陰本來就有濕,所以濕氣會上升。太陰與陽明是表裡的關係,所以陽明經的狀況也會顯露出來,這就是濕土的運作,同時也包含燥金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本體。本體的下面,就是中焦顯現出來的狀況;中焦之下的部分,就是氣的標識。

(所謂本也一句,與前天元紀章所云者同義。蓋上之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下之三陰三陽,為六氣之標,而兼見於標本之間者,是陰陽表裡之相合,而互為中見之氣也。其於人之應之者亦然。

白話文:

(前句所說的「本」,與前天元紀章所說的意義相同。上方的六氣,是三陰三陽的根源;下方的三陰三陽,是六氣的標誌,而同時表現在標本之間的,是陰陽表裡相互配合,並且互相為中見之氣。它們對人的影響也是如此。)

故足太陽、少陰二經為一合,而膀胱與腎之脈互相絡也;足少陽、厥陰為二合,而膽與肝脈互相絡也;足陽明、太陰為三合,而胃與脾脈互相絡也;手太陽、少陰為四合,而小腸與心脈互相絡也;手少陽、厥陰為五合,而三焦與心包絡之脈互相絡也;手陽明、太陰為六合,而大腸與肺脈互相絡也。此即一表一里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義。

白話文:

因此,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為一對,膀胱和腎臟的經脈互相連通;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為一對,膽和肝臟的經脈互相連通;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為一對,胃和脾臟的經脈互相連通;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為一對,小腸和心臟的經脈互相連通;手少陽經和手厥陰經為一對,三焦和心包絡的經脈互相連通;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為一對,大腸和肺臟的經脈互相連通。這表示經絡系統中,表裡相對應,陽中含有陰,陰中含有陽。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本標不同者,若以三陰三陽言之,如太陽本寒而標陽,少陰本熱而標陰也。以中見之氣言之,如少陽所至為火生,而中為風;陽明所至為燥生,而中為濕;太陽所至為寒生,而中為熱;厥陰所至為風生,而中為火;少陰所至為熱生,而中為寒;太陰所至為濕生,而中為燥也。

白話文:

(本標的不同,對應的氣象也不同。)(「本標」不同是指,如果以「三陰三陽」來判斷,比如「太陽」本質為寒,但症狀卻表現為陽熱;「少陰」本質為熱,但症狀卻表現為陰寒。如果以內部的氣象來判斷,比如「少陽」所到之處會產生火熱,而內部卻表現為風邪;「陽明」所到之處會產生燥熱,而內部卻表現為濕氣;「太陽」所到之處會產生寒氣,而內部卻表現為熱氣;「厥陰」所到之處會產生風邪,而內部卻表現為火熱;「少陰」所到之處會產生熱氣,而內部卻表現為寒氣;「太陰」所到之處會產生濕氣,而內部卻表現為燥熱。

故歲氣有寒熱之非常者,診法有脈從而病反者,病有生於本、生於標、生於中氣者,治有取本而得、取標而得、取中氣而得者,此皆標本之不同而氣應之異象,即下文所謂物生其應、脈氣其應者是也。故如瓜甜蒂苦、蔥白葉青、參補蘆瀉、麻黃髮汗、根節止汗之類,皆本標不同之象。

此一段義深意圓,當與標本類諸章參悟。)

白話文:

當年的歲氣出現寒熱異常的情況時,診斷方法會有「脈象顯示出相反的病情」的現象。病症有起源於本體、起源於表層、起源於中氣的區別。治療則有針對本體而見效、針對表層而見效、針對中氣而見效的方法。這些都是標本不同的情況下,氣象反應出的不同現象,也就是下文中所說的「事物產生徵兆,脈氣表現徵兆」的意思。所以像瓜果甜而瓜蒂苦、蔥白白而蔥葉青、人參滋補而蘆薈瀉火、麻黃發汗而生薑止汗等,都是本標不同的表現。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此下正以明氣候之盛衰也。六氣治歲各有其時,氣至有遲早,而盛衰見矣。)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時至氣亦至,和平之應也,此為平歲。若時至而氣不至,來氣不及也。

白話文:

黃帝說:「有些時候氣候會準時到來,有些不會,有時又會太過分,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開始說明氣候的變化。)岐伯回答說:「準時到來的,說明氣候調和;不準時到的,是來不及來的新氣候;還沒到時間就來了,是新氣候太多了。」(季節到來時,氣候也隨之到來,這是平和的現象,代表著普通年份。如果季節到了,氣候卻沒來,說明新氣候來不及;還沒到季節,氣候就來了,說明新氣候太多了。)

時未至而氣先至,來氣有餘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當期為應,愆期為否,應則順而生化之氣正,否則逆而勝復之變生,天地變生則萬物亦病矣。)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白話文:

如果時間還未到,天氣卻到了,說明來勢過盛。皇帝問:到了而沒有到,沒有到卻到了,這該怎麼辦?岐伯回答:如果順應自然規律,就會發展順利;如果違反自然規律,就會出現變異;變異就會生出疾病。(時間到了就是順應,時間不到就是違反,順應自然,生發之氣就會旺盛;違背自然,就會出現勝復的變異,天地發生變異,萬物也會生病。)皇帝說:好。請具體說說它的順應。岐伯回答:萬物生長就是它的順應,氣脈運轉也是它的順應。

(物生其應,如五常政大論之五穀、五果、五蟲、五畜之類是也。氣脈其應,如《至真要大論》之南北政,及厥陰之至其脈弦之類是也。至不至之義,又見《六元正紀大論》,詳後十八。)

白話文:

事物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性質,例如《五常政大論》中提到的五穀、五果、五蟲、五畜等等。氣脈也有相應的性質,例如《至真要大論》中提到的南北對應關係,以及厥陰脈至極其點時出現的脈弦之類。至於「至」和「不至」的意思,可以在《六元正紀大論》中看到,後面第十八條有詳細解釋。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此下言地理之應六節,即主氣之靜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曰六步,乃六氣所主之位也。)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顯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處也。顯明之右,謂自鬥建卯中,以至巳中,步居東南,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乃春分後六十日有奇,君火治令之位也。若客氣以相火加於此,是謂以下臨上,臣位君則逆矣。

白話文:

皇上說:好。我想知道地理與六節氣相應的位置是怎麼樣的?

岐伯說:顯明之位的右側,是君火的方位。

(顯明是指太陽升起的地方,即卯時正中,天地平分之處。顯明之位的右側,是指從鬥建卯中開始,到巳時正中,這個方位位於東南,是天的右邊。主宰二之氣,就是春分後六十多天的時期,是君火掌管政令的方位。如果客氣用相火加在這上面,就叫做下犯上,臣子凌駕君主,是不對的。)

此下有交六氣節令圖解及地理之應六節圖,在圖翼二卷。)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退行一步,謂退於君火之右一步也。此自鬥建巳中以至未中,步居正南,位直司天,主三之氣,乃小滿後六十日有奇,相火之治令也。)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謂於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

白話文:

在下方有《交六氣節令圖解》和《地理之應六節圖》,收錄於《圖翼》的第二卷。君火(心)的右側,後退一步,相火(腎)主導;(後退一步,是指從君火右側後退一步。自夏至日寅時到未時,君火位於正南方,直對司天(北極星),主管三之氣,也就是小滿後六十多天,是相火主導的時期。)再後退一步,土氣主導;(再後退一步,是指在相火的右側,再後退一步。

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西南,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乃大暑後六十日有奇,濕土治令之位也。)復行一步,金氣治之;(此於土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乃秋分後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復行一步,水氣治之;(此於金氣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醜中,步居正北,位當在泉,主終之氣,乃小雪後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令也。

白話文:

夏季自中午到下午六點,按順時針方向走到西南,位於天之左邊,主宰四之氣,即在大暑節氣後六十一至七十五天,濕土主宰該方位。

繼續按順時針方向走一步,金氣主宰該方位;(此方位在濕土方位之右)

再走一步,從下午六點到晚上十點,按順時針方向走到西北,位於地之右邊,主宰五之氣,即在秋分節氣後六十一至七十五天,燥金主宰該方位。

再走一步,水氣主宰該方位;(此方位在燥金方位之右)

再走一步,從晚上十點到凌晨三點,按順時針方向走到正北,位置應在泉水旁,主宰終之氣,即在小雪節氣後六十一至七十五天,寒水主宰該方位。

)復行一步,木氣治之;(此於水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醜中以至卯中,步居東北,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乃大寒後六十日有奇,風木治令之位也。)復行一步,君火治之。(此自木氣之末,復行於顯明之右,君火之位,是為主氣六步之一周。)

白話文:

走了一步,由木氣主控;(這是在水氣的右邊,再走一步,從醜中到卯中,位於東北方,是地的左間,主宰初氣,在大寒後六十多天,由風木治理的地方。)再走一步,由君火主控。(這是在木氣的末端,再往顯明之右走,君火的位置,是主氣六步周流的一個位置。)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此言六位之下,各有所承。承者,前之退而後之進也。承之為義有二:一曰常,一曰變。常者如六氣各專一令,一極則一生,循環相承,無所間斷。

白話文:

在相火的下方,水氣支撐著它;在水氣的下方,土氣支撐著它;在土氣的下方,風氣支撐著它;在風氣的下方,金氣支撐著它;在金氣的下方,火氣支撐著它;在君火的下方,陰精支撐著它。(這說明六個位置的下方,各自都有支撐。支撐的意思有三:一是常規,二是變化。常規是指六氣各自執行一項職責,到了一定程度就換成下一個,循環相承,永不間斷。

故於六位盛極之下,各有相制之氣,隨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著,更相承襲,時序乃成。所謂陽盛之極,則陰生承之;陰盛之極,則陽生承之。亦猶陰陽家五行胎生之義,此歲氣不易之令,故謂之常。常者,四時之序也。變者,如《六元正紀大論》所謂: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

白話文:

因此,在六種氣候極盛的情況下,各有一種制約之氣隨之而生,從產生到變化,從微弱到顯著,不斷互相承襲,時序才得以形成。所謂陽氣極盛,則陰氣滋生以制約陽;陰氣極盛,則陽氣滋生以制約陰。就像陰陽學派中的五行相生理論,這是歲氣恆定的規律,所以稱為「常」。「常」指的是春夏秋冬的順序。而「變」指的是《六元正紀大論》中所說的:少陽當令時,會產生熱氣,最終形成炎熱潮濕的天氣。

水承相火之象也。水發而雹雪,土氣承水之象也。土發而飄驟,風木承土之象也。木發而毀折,金氣承木之象也。金髮而清明,火氣承金之象也。火發而曛昧,陰精承君火之象也。此則因亢而制,因勝而復,承製不常,故謂之變。變者,非時之邪也。然曰常曰變,雖若相殊;總之防其太過,而成乎造化之用,理則一耳。

白話文:

水遵循相火(心火)的規律。水氣旺盛就會形成冰雹,土氣滋養著水。土氣太盛則會引起暴風雨,風木滋養著土。木氣太盛就會折斷,金氣滋養著樹木。金氣太盛就會金屬清明,火氣滋養著金屬。火氣太盛就會陰暗不明,陰精滋養著心火(君火)。這就是因為盛極而衰,因為勝利而重新開始,滋養和抑制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稱為「變」。變化的東西,就是不符合時節的邪氣。然而,常態和變化雖然看似不同,但總的原則是防止事物過度發展,順應造化的規律,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亢者,盛之極也。制者,因其極而抑之也。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使強無所制,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甚。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

白話文:

皇帝問:「這是為什麼呢?」岐伯答道:「陽氣過盛會造成危害,陰氣適時跟上就可以制約它。(亢盛:盛到極點。制約:順著極點把它壓制下去。)」陰陽五行之道,亢盛到極點就會失衡,強者和弱者互相殘害。所以凡是有偏盛的現象,必定有偏衰的現象。如果強者得不到制約,就會越來越強,弱者就會越來越弱,失衡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所以,陽氣過盛就會危害到它所勝的陰氣,而跟隨在陽氣之下的陰氣,必定會起來制約陽氣。這是天地間自然奇妙的現象,真是有某種力量促使它這樣,卻又不由自主。

天下無常勝之理,亦無常屈之理。易之乾象曰: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復之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即此亢承之義。)制生則化,外列盛衰;(制生則化,當作制則生化,傳寫之誤也。夫盛極有制則無亢害,無亢害則生化出乎自然,當盛者盛,當衰者衰,循序當位,是為外列盛衰。外列者,言發育之多也。

白話文:

世界上沒有永遠勝利或永遠屈服的道理。就像易經的「乾卦」所說:「亢」是指過度亢奮,只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只知道存在卻不知道毀滅,只知道得到卻不知道失去。而「復卦」的彖辭說:「復」就是讓天地之心再現吧!這就是說,「亢」和「復」是循環往復的。

控制生成,就會有化育,自然發展出興盛和衰敗。(「制生則化」寫成「制生則化」是傳抄過程中的錯誤。如果興盛到了極點受到約束,就不會過於亢盛而造成危害。沒有過度亢盛的危害,生成化育就會自然發生,該興盛的興盛,該衰敗的衰敗,按照順序各得其所,這就是「外列盛衰」。「外列」的意思是,生長發育會顯露出來。

)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亢而無制,則為害矣。害則敗亂失常,不生化正氣而為邪氣,故為大病也。按:王安道曰:予讀內經,至亢則害,承乃制,喟然嘆曰:至矣哉,其造化之樞紐乎!王太僕發之於前,劉河間闡之於後,聖人之蘊,殆靡遺矣;然學者尚不能釋然,得不猶有未悉之旨歟?請推而陳之。夫自顯明之右至君火治之十五句,言六節所治之位也。

白話文:

(超越了正常的範圍就會造成危害,就會敗壞正常的生理功能,產生嚴重的疾病。(亢盛而無法控制,就會造成危害。危害就會導致敗壞混亂,無法產生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滋生邪氣,所以會產生嚴重的疾病。按:王安道說:我讀《內經》,看到"亢則害",承接著"乃制",不禁感慨嘆道:真是太透徹了,這是造化的關鍵樞紐啊!王太僕在前提出這個概念,劉河間在後闡述它,聖人的思想精髓,幾乎沒有遺漏;然而,學者依然不能透徹理解,莫非還有些沒弄懂的道理嗎?請讓我推演一下並闡述它。自"顯明之右"到"君火治之"共十五句,說明六節治理的部位。)

自相火之下至陰精承之十二句,言地理之應歲氣也。亢則害、承乃制二句,言抑其過也。制則生化至生化大病四句,言有制之常與無制之變也。承,猶隨也。然不言隨而言承者,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義存焉。亢者,過極也。害者,害物也。

白話文:

從陽氣旺盛的時期到陰氣衰微的時期,這十二句話描述了地理氣候對年歲的影響。如果陽氣過盛而有害,陰氣就應對並制約它。制約陽氣就能孕育生機,而如果沒有制約,陽氣就會導致大病。承指的是陰氣跟隨陽氣。雖然說陰氣「隨」,但使用「承」字,是因爲陰氣從下而上「承接」陽氣,因此有向上承奉的意味,所以用「承」字。「承」雖有「隨」的意思,但也有「防備」的涵義在裡面。亢指過度極端,害指給萬物帶來損害。

制者,克勝之也。然所承者,其不亢則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然而迎之不知其所來,跡之不知其所止,固若有不可必者;然可必者,常存乎沓冥恍惚之中,而莫之或欺也。河間曰:己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似也者,其可以形質求哉?故後篇云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少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之類。其為風生、為熱生者,亢也。

白話文:

「制」的意思,就是戰勝。但是受到控制的那一方,如果不反抗,那麼它就會順從,因此即使受到控制也不明顯;如果反抗,就會用戰勝的方法平息它,那麼控制就顯現出來了。然而,它的到來,我們不知道它的來源;它的消失,我們不知道它的去處,好像肯定不得。但是,肯定的東西,總是存在於模糊不清的狀態中,而且沒有人能欺騙它。河間的說法是:自己過於亢奮,反而會變成戰勝自己的力量。這個「看似」戰勝自己,可以用具體的東西尋找嗎?因此,後面的篇章中,提到厥陰到來會產生風,最後變成肅;少陰到來會產生熱,最後變成寒等等。這些產生風和產生熱的,都是過於亢奮的現象。

其為肅、為寒者,制也。又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之類。其水發、土發者,亢也。其雹雪、飄驟者,制也。若然者,蓋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制焉耳。又虞天民曰:制者,制其氣之太過也。害者,害承者之元氣也。所謂元氣者,總而言之,謂之一元,如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端,生生不息也。

白話文:

那些具有斂肅、寒涼性質的事物,是抑制亢盛的。比如水過度壯盛而降下冰雹和雪,土地過度壯盛而出現狂風和驟雨。其中水過度壯盛、土地過度壯盛的,是亢盛的表現。其中冰雹和雪、狂風和驟雨,是抑制亢盛的表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大概是大自然發展的規律,不能沒有亢盛,也不能沒有抑制。虞天民說:抑制,是指抑制過於旺盛的氣。危害,是指損害人體元氣。所謂元氣,總的來說,就是指生命的本源,就好像上天產生水,水產生木,木產生火,火產生土,土產生金,金又產生水,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一樣。

分而言之,謂之六元,如水為木之化元,木為火之化元,火為土之化元,土為金之化元,金為水之化元,亦運化而無窮也。假如火不亢,則所承之水,隨之而已;一有亢極,則其水起以平之,蓋恐害吾金元之氣,子來救母之意也。六氣皆然。此五行勝復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

白話文:

分頭來說,稱為六元,比如水是木的根源,木是火的根源,火是土的根源,土是金的根源,金是水的根源,它們也是運化而永無止境的。假設火不旺盛,那它所依據的水,就只會跟著它;一旦有旺盛到極點的情況,那它的水就會興起以平息它。這是因為它擔心傷害我的金元之氣,就像兒子來救母親一樣。六元都是如此。這是五行相互剋制又相互扶助的道理,不是刻意安排而自然形成的。

由此觀之,則天地萬物,固無往而非五行,而亢害承製,又安往而不然哉?故求之於人,則五臟更相平也,五志更相勝也,五氣更相移也,五病更相變也。故火極則寒生,寒極則濕生,濕極則風生,風極則燥生,燥極則熱生,皆其化也。第承製之在天地者,出乎氣化之自然;而在人為亦有之,則在挽回運用之得失耳。

白話文:

由此看來,天地萬物中,處處都存在著五行屬性,而事物發展過程中出現亢盛和不足的現象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們在認識人體時,也要明白五臟相生相剋,五志相勝相制,五氣相生相化的規律。同樣,五種致病因素也能相互轉化,如:火邪過盛會導致寒邪產生,寒邪過盛會導致濕邪產生,濕邪過盛會導致風邪產生,風邪過盛會導致燥邪產生,燥邪過盛會導致熱邪產生。這些都是五行屬性轉化的結果。不過,大自然界中五行屬性的變化是由氣化運作自然而然產生的;而人體內部五行屬性的變化則由自身的調控運用得當與否而定。

使能知其微,得其道,則把握在我,何害之有?設承製之盛衰不明,似是之真假不辨,則敗亂可立而待也,惟知者乃能慎之。

白話文:

只要我們能夠瞭解它的細微之處,掌握它的規律,那麼一切都將由我們掌控,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如果我們對事物的盛衰規律不明,對它的真假難以辨別,那麼失敗和混亂將會立馬到來,只有明白的人才能謹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