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三卷 (4)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4)

1. 五、南政北政陰陽交尺寸反

(《素問·至真要大論》)

白話文:

「凡病之發,必由正氣不足,邪氣乘之。正氣者,人身之本也;邪氣者,外來之害也。故欲治病,先固其正氣,使正氣充盈,邪氣無所容身。正氣充足,則能抵抗百病,邪氣不能侵入。」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此欲因脈候以察天地之氣也。)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天地之氣,有常有變。其常氣之形於診者,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及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者,皆是也。

白話文:

黃帝問:天地之間的氣象變化,怎樣才能觀察到?(這裡是想通過脈象來探測天地氣象變化。)

岐伯回答:天地之間的氣象變化,體現在脈象變化中,但卻無法直接通過脈象診斷出來。

《脈法》中說:天地之間的變化,不能通過脈診來診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天地之間的氣象變化,既有規律性變化,也有異常變化。其中規律性的氣象變化會反映在脈象上,比如春天脈象弦細,夏天脈象洪大,秋天脈象毛糙,冬天脈象堅硬;此外,厥陰脈至時脈象弦細,少陰脈至時脈象鉤形,太陰脈至時脈象沉細,少陽脈至時脈象大而浮,陽明脈至時脈象短而澀,太陽脈至時脈象大而長,這些都是。)

若其勝復之氣,卒然初至,安得遽變其脈而形於診乎?故天地之變,有不可以脈診,而當先以形證求之者。如《氣交變大論》曰應常不應卒,亦此之謂。)帝曰:間氣何如?(間氣,謂司天在泉左右之間氣,而脈亦當有應之也。夫此間氣者,謂之為常則氣有變遷,謂之為變則歲有定位,蓋帝因上文雲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故復舉此常中之變,以求夫脈之應也。)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白話文:

如果人體的生發之氣突然到來,怎麼能立刻改變脈象而通過診脈發現呢?因此,天地發生變化,有些是無法通過脈象診斷的,而應當先根據形體表現來探求。就像《氣交變大論》中所說:“應當時常相應,而不應當忽然相應。”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黃帝說:中間之氣如何?

(中間之氣,指的是司天在泉左右之間的氣,脈象也應當有相應的反映。這個中間之氣,說是常氣,則氣候有變遷;說是變氣,則歲月有規律。黃帝是因為上面說到天地發生變化,無法通過脈象診斷,所以又提出這個常中之變,以探究脈象的應對。)

岐伯說:隨著中間之氣的所在,左右脈象會有影響。

(氣在左則左應,氣在右則右應。左右者左右寸尺也。詳如下文。)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氣至脈亦至,從其氣也,故曰和。氣至脈不至,氣未至而脈至,違其氣也,故為病。《至真要大論》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應左而右,應右而左,應上而下,應下而上也。

白話文:

如果氣在左側,那麼左側的脈象就會有反應;如果氣在右側,那麼右側的脈象就會有反應。(左側和右側指的是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詳見下文。)

黃帝問:應該怎麼預測時機?

岐伯回答:如果順應氣的作用,就會和諧;如果違背氣的作用,就會生病。(氣到脈也到,這是順應氣,所以說和。氣到脈不到,或者氣不到脈就到,這是違背氣,所以會生病。《至真要大論》說:到而和則平安,到而太過則生病,到而反對則生病,到而不到則生病,不到而到則生病,陰陽轉化則危險。)

如果氣不應在某個位置而卻出現,就會生病。(比如應在左側卻在右側,應在右側卻在左側,應在上面卻在下面,應在下面卻在上面。)

)迭移其位者病,(迭,更也。應見不見而移易於他位也。)失守其位者危,(克賊之脈見,而本位失守也。)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此二句之義,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陰為之主也。如陰當在尺,則陽當在寸,陰當在寸,則陽當在尺,左右亦然。若陰之所在,脈宜不應而反應,陽之所在,脈宜應而反不應,其在尺寸則謂之反,其在左右則謂之交,皆當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白話文:

脈位反復改變位置的人會生病。(反復指的是應該出現的地方沒有出現,轉移到別的位置。)脈位守不住原本位置的人很危險。(剋制邪氣的脈絡出現,而原本的脈位卻不守住。)如果尺寸脈反過來,會死亡。如果陰陽脈交換位置,會死亡。(這兩句話的含義,一句指寸脈尺脈,另一句指左右脈,都以少陰脈為主的脈象。例如,陰脈應該在尺部,那麼陽脈就應該在寸部。陰脈如果在寸部,那麼陽脈就應該在尺部。左右脈也是如此。如果陰脈出現的地方,脈象本應不反應卻反應,陽脈出現的地方,脈象本應反應卻不反應,在寸尺部則稱為「反」,在左右部則稱為「交」,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死亡。寸尺脈反過來的情況,只有子午卯酉這四年才會出現。)

陰陽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獨然,或左右獨然,是為氣不應,非反非交也。)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應見之氣,則知少陰君主之所在,脈當不應,而逆順乃可見矣。此章詳義,具南北政圖說中,在《圖翼》二卷。

白話文:

陰陽交會的情況,只有寅申巳亥、辰戌醜未這八年才會發生。如果只有寸脈或尺脈有陰陽交會,或者只有左右脈之一有陰陽交會,這是因為氣的陰陽不協調,而不是反交或非交錯。

首先要確定年份,才能知道氣候的陰陽協調情況。左右脈的陰陽交會情況必須同時觀察,然後才能判斷生死的吉凶。

(先確定年份的南北政,以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應見的氣象,就能知道少陰君主的所在位置。如果脈象不協調,則生死吉凶就可見端倪。這一章的詳細解釋,可在《圖翼》二卷的南北政圖說中找到。)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素問·至真要大論》。論言,《靈樞·禁服篇》也。此引本論之察陰陽者,以人迎寸口為言。蓋人迎在頭,寸口在手,陰陽相應,則大小齊等,是為平也。)陰之所在,寸口何如?(陰,少陰也。

白話文:

黃帝說:「您說要觀察陰陽所在並進行調節。理論上說,人迎和寸口脈相應,如果拉一條繩子,它們的粗細大小相等時,稱為『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理論,也見於《靈樞·禁服篇》。這裡所引用的本論觀察陰陽的方法,是以人迎和寸口脈來做說明。因為人迎在頭部,寸口脈在手上,陰陽相應時,它們的粗細大小就相等,這就是『平』的意思。)那麼,陰陽氣血所在的位置,寸口脈會有什麼變化呢?(陰,指的是少陰經脈。)

少陰所在,脈當不應於寸口,有不可不察也。)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甲己二歲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政。南政居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於人之脈則南應於寸,北應於尺。北政居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北應於寸而南應於尺。一曰:五運以土為尊,故惟甲己土運為南政,其他皆北政也。

白話文:

少陰臟腑所處的位置,脈象不應出現於寸脈上,這是不可不留意的。)岐伯說:觀察當前的年份,就可以知道。

(甲己兩年為南方政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方政運。南方政運處於南方並決定其上下左右,因此在人體脈象上,南方的脈象應出現在寸脈,北方的脈象應出現在尺脈。北方政運處於北方並決定其上下左右,因此北方的脈象應出現在寸脈,南方的脈象應出現在尺脈。另一說:五行運轉中土運為尊,因此只有甲己土運才為南方政運,其他都是北方政運。)

有推原南北政圖說,在《圖翼》二卷。)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不應者,脈來沉細而伏,不應於指也。北政之歲,其氣居北以定上下,則尺主司天,寸主在泉。故少陰在泉居北之中,則兩手寸口不應,乙丁辛癸卯酉年是也。)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右,右寸也。

白話文:

有推究南北政(氣候)圖說的,記載在《圖翼》的兩卷中。)皇帝說:我希望全部聽完它。岐伯說:北政的季節,少陰(足少陰腎經)在泉(腎)位,那麼兩手寸口脈(手腕內側凹陷處的脈搏)就不應手(脈搏來得沉細而隱伏,不顯於手指)。(北政的季節,其氣停留於北方以確定上下,那麼尺脈主管天候,寸脈主管腎。因此少陰在泉位處於北方的中央,那麼兩手的寸口脈就不應手,乙年、丁年、辛年、癸年、卯年、酉年就是這種情況。)厥陰(足厥陰肝經)在泉位,那麼右手寸口脈就不應手。(右寸,指右手寸口脈。)

北政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右寸,故不應,丙戊庚壬寅申年是也。)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左,左寸也。北政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左寸,故不應,丙戊庚壬辰戌年是也。)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南政之歲,其氣居南以定上下,則寸主司天,尺主在泉,故少陰司天居南之中,則兩手寸口不應,甲子甲午年是也。)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右,右寸也。

白話文:

北政之年,厥陰司天在泉位時,少陰就會在右手寸口,因此寸口沒有反應。(丙戊庚壬寅申年就是這種情況。)太陰司天在泉位時,左手寸口就沒有反應。(左手寸口是指左手的寸口。)北政之年,太陰司天在泉位時,少陰就會在左手寸口,因此寸口沒有反應。(丙戊庚壬辰戌年就是這種情況。)南政之年,少陰司天時,寸口沒有反應。(南政之年,其氣勢在南方安定上下,因此寸口主司天位,尺口主司泉位,少陰司天住在南方之中,兩手的寸口都沒有反應,甲子甲午年就是這種情況。)厥陰司天時,右手寸口沒有反應。(右手寸口是指右手的寸口。)

南政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右寸,故不應,己巳己亥年是也。)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左,左寸也。南政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左寸,故不應,己丑己未年是也。)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以南北相反而診之,則或寸或尺之不應者,皆可見矣。

白話文:

當南方掌管厥陰經氣的時候,少陰經氣就會在右手的寸脈出現,因此(右手的寸脈)不應驗,就像己巳己亥年那樣。當太陰經氣掌管天的時候,左手的寸脈就會失靈。(這裡的「左」指的是左手寸脈)當南方掌管太陰經氣的時候,少陰經氣就會在左手的寸脈出現,因此不應驗,就像己丑己未年那樣。凡是脈象不應驗的情況,只要反過來診斷就能發現。(凡是南方掌管的脈象應該出現在寸脈時,北方掌管的脈象就會出現在尺脈;北方掌管的脈象應該出現在寸脈時,南方掌管的脈象就會出現在尺脈。以南北相反的方式來診斷,那麼所有寸脈或尺脈失靈的情況都可以發現。)

)帝曰:尺候何如?(上文所言,皆兩寸之不應,故此復問兩尺之候也。)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北政之歲,反於南政,故在下者主寸,在上者主尺。上下,即司天在泉也。)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

白話文:

皇帝問道:「身長兩尺處的脈象如何?」(上文提到的都與身長兩寸處的脈象不符,所以這裡又問兩尺處的脈象。)岐伯回答道:北極星居於正南時,三陰脈在下,寸關尺脈就會有「寸」不應的現象;三陰脈在上,寸關尺脈就會有「尺」不應的現象。(北極星居於正南時,與北極星居於正北方時相反,所以三陰脈在下時,主導寸關尺脈的是「尺」;三陰脈在上時,主導寸關尺脈的是「寸」。上、下指的是司天和在泉。)北極星居於正北方時,三陰脈在上,寸關尺脈就會有「寸」不應的現象;三陰脈在下,寸關尺脈就會有「尺」不應的現象。

(南政之歲,反於北政,故在天主寸,在泉主尺也。)左右同。(凡左右寸尺之不應者,皆與前同,惟少陰之所在則其位也。愚按:陰之所在,其脈不應,諸家之注,皆謂六氣以少陰為君,君象無為,不主時氣,故少陰所至,其脈不應也。此說殊為不然。

白話文:

在「南主歲」的年份,會影響「北主歲」,因此在「天主」的位置上是一寸,在「泉主」的位置上是一尺。左右兩邊相同。(凡是左右位置上脈寸尺不相對應的情況,都與前面所說的相同,只有少陰所在的位置纔是例外。愚按:少陰所在,脈相不應,歷代醫家注釋都認為,六氣中以少陰為君,君為無為之象,不主時氣,所以少陰所到之處,脈相不應。這種說法很不妥當。

夫少陰既為六氣之一,又安有不主氣之理?惟天元紀大論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下,王氏注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一言,此在王氏固已誤注,而諸家引以釋此,蓋亦不得已而為之強解耳,義豈然歟?夫三陽三陰者,天地之氣也。如《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白話文:

既然少陰是六氣之一,那麼它怎麼可能不作為某個氣的主人?只是在《天元紀大論》中,君火以「明」為位,相火以「位」為位,王氏注釋說君火在相火的右邊,只是名義上屬於君位,並沒有賦予它歲氣的職能,這個注釋王氏已經錯了,而各家根據這個注釋來解釋這個問題,也是無可奈何地強行解釋,意思難道真的是這樣嗎?三陽三陰是天地之氣。正如《太陰陽明論》所說:陽氣是天氣,主外;陰氣是地氣,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此陰陽虛實,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隨月而有消長,此陰道當然之義,為可知矣。人之經脈,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其脈無不應者,氣之盈也;三陰所在,其脈有不應者,以陽氣有不及,氣之虛也。然三陰之列,又惟少陰獨居乎中,此又陰中之陰也。

見後十七。)

白話文:

因此,少陰出現異常的情況,其實也是因為它遵循了天地之間的「虛」的原理,難道是說它不掌握事物的主導權嗎?明智的人會這麼認為嗎?(類似的觀點在前三章的「君火以明」小節中提到,需要互相參考。)因此說,掌握關鍵的人,只需一言以蔽之,而無法掌握關鍵的人,則會陷入無窮的困惑和猜測,這就是這個道理。(「關鍵」指的是陰陽所在的位置。掌握關鍵的人不會迷茫,無法掌握關鍵的人則會產生疑惑,因此會陷入無窮的困惑和猜測,無法把握關鍵所在。)凡是這種脈象的出現,在因時令變化而生病的人身上尤其常見,雖然其中有些脈象可能不能完全對應,但當遇到異常的脈象時,就可以利用這個原則來推斷病情。關於「掌握關鍵」的說法,與《六元正紀大論》中的論述相同,但後者講述的是六元的規律,而本文講述的是陰陽的關鍵。 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蓋亦應天地之虛耳,豈君不主事之謂乎?明者以為然否?本類前第三章君火以明條下有按,所當互考。)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要,即陰陽之所在也。知則不惑,不知則致疑,所以流散無窮而莫測其要也。凡此脈之見,尤於時氣為病者最多,雖其中有未必全合者,然遇有不應之脈,便當因此以推察其候。知其要者數句,與六元正紀大論同,但彼言六元之紀,此言陰陽之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