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三卷 (3)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3)

1. 四、五運六氣上下之應

(《素問·五運行大論》)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明堂,王者朝會之堂也。正天綱者,天之大綱在於鬥,正鬥綱之建,以占天也。八極,八方之輿極也。觀八極之理,以志地也。考,察也。建,立也。五常,五行氣運之常也。考建五常,以測陰陽之變化也。)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論,氣交變大論也。但彼以升降二字作往復,見後第十。)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耳,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此五運也。首甲定運,謂六十年以甲子始,而定其運也。)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此三陰三陽之所主也,主者司天也。

不合陰陽,如五行之甲乙,東方木也;而甲化土運,乙化金運。六氣之亥子,北方水也;而亥年之上,風水主之,子年之上,君火主之。又如君火司氣,火本陽也,而反屬少陰;寒水司氣,水本陰也,而反屬太陽之類,似皆不合於陰陽者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言鬼臾區之言,是明顯之道也。其所云運五氣六不合陰陽者,正所以明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人中之陰陽,言其淺近可數,而人所易知者也。

然陰陽之道,或本陽而標陰,或內陽而外陰,或此陽而彼陰,或先陽而後陰,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萬,無非陰陽之變化,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推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數之可十以下四句,又見經絡類二十九及三十四。)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此所以辨五運也。始,謂天運初分之始。太始天元冊文,太古占天文也。丹,赤色,火氣也。

黅,黃色,土氣也。蒼,青色,木氣也。素,白色,金氣也。玄,黑色,水氣也。此天地初分之時,赤氣經於牛女戊分,牛女癸之次,戊當乾之次,故火主戊癸也。黃氣經於心尾己分,心尾甲之次,巳當巽之次,故土主甲己也。青氣經於危室柳鬼,危室壬之次,柳鬼丁之次,故木主丁壬也。

白色經於亢氐昴畢,亢氐乙之次,昴畢庚之次,故金主乙庚也。黑氣經於張翼婁胃,張翼丙之次,婁胃辛之次,故水主丙辛也。此五運之所以化也。又詳義見《圖翼》二卷,五天五運圖解。黅音今。)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奎壁臨乾,戊分也。角軫臨巽,己分也。

戊在西北,己在東南,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曰天地之門戶。詳義見《圖翼》一卷,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此五天五運,即氣候之所始,天道之所生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此所以辨六氣也。論,即《天元紀大論》,見前章;及《陰陽應象大論》,見陰陽類第一。)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上,司天也。下,在泉也。歲之上下,即三陰三陽迭見之所在也。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司天在泉,俱有左右。諸上見者,即言司天。故厥陰司天,則左見少陰,右見太陽,是為司天之左右間也。

余義仿此。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按: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代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

有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解,在《圖翼》二卷。)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此明上下之相遘也。遘,交也。臨,遇也。司天在上,五運在中,在泉在下,三氣之交,是上下相遘而寒暑相臨也。所遇之氣彼此相生者,為相得而安。彼此相剋者,為不相得而病矣。詳義見《圖翼》五運六氣諸解中。遘音姤。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氣同類者,本為相得,而亦不免於病者,以下臨上也。如《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詳見後第七。)

帝曰:動靜何如?(此言遷轉之動靜也。)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於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於天。故司天在上,必歷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歷亥子醜寅而東昇也。余而復會,即前篇五六相合、積氣余而復會其始之義。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應地者靜,見前天元紀篇。)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上候而已,天運之候也。不能遍明,猶未詳言左右也。)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天地之體雖殊,變化之用則一,所以在天則垂象,在地則成形。

故七曜緯於虛,即五行應天之精氣也。五行麗於地,即七曜生成之形類也。是以形精之動,亦猶根本之與枝葉耳。故凡物之在地者,必懸象於天,第仰觀其象,則無有不應。故上之右行、下之左行者,周流不息,而變化乃無窮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此欲詳明上下之義也。)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人在地之上,天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見言,則上為天,下為地。以天地之全體言,則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虛之中者也。由此觀之,則地非天之下矣。然則司天者,主地之上。

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麗地者,是為五運,而運行於上下之中者也。此特舉地為辨者,蓋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帝曰:馮乎?(馮,憑同。言地在太虛之中而不墜者,果亦有所依憑否也?)岐伯曰:大氣舉之也。(大氣者,太虛之元氣也。乾坤萬物,無不賴之以立。故地在太虛之中,亦惟元氣任持之耳。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此即大氣之所化,是為六氣而運用於天地之間者也。曰燥,曰暑,曰風,曰濕,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異。)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寒居北,風居東,自北而東,故曰風寒在下,下者左行也。熱居南,燥居西,自南而西,故曰燥熱在上,上者右行也。地者土也,土之化濕,故曰濕氣在中也。惟火有二,君火居濕之上,相火居濕之下,故曰火遊行其間也。凡寒暑再更而氣入者六,非虛無以寓氣,非氣無以化生,故曰令虛而化生也。

)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凡此六者,皆言地氣本乎天也。自上文地之為下至此,正所以發明此義。《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亦此之謂。此下接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一章,列藏象類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