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5)
八卷 (5)
1. 十六、五臟五腧六腑六腧
)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此胃經之所出為井也,屬陽金。)溜於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此胃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陽水。)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趾內間上行二寸陷中者也,為腧。(此胃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陽木。)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此胃經之所過為原也,亦當屬木。)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此胃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陽火。)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此胃經之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三里下三寸為上廉,上廉下三寸為下廉,大腸屬上廉,小腸屬下廉。蓋胃為六腑之長,而大腸小腸皆與胃連,居胃之下,氣本一貫,故皆屬於胃,而其下腧亦合於足陽明經也。)是足陽明也。
(以上皆胃之腧,即足陽明經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此三焦之所出為井也,屬陽金。按:諸經皆不言上合,而此下三經獨言之者,蓋以三焦並中下而言,小腸大腸俱在下而經則屬手,故皆言上合某經也。)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此三焦之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此三焦之所注為腧也,屬陽水。)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此三焦之所過為原也,亦屬陽木。)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此三焦之所行為經也,屬陽火。)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此三焦之所入為合也,屬陽土。)三焦下腧,在於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足大趾當作足小趾,蓋小趾乃足太陽脈氣所行,而三焦下腧,則並足太陽經出小趾之前,上行足少陽經之後,上出膕中外廉,委陽穴,是足太陽之絡也。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
則此為小趾無疑,詳針刺類二十四。愚按:三焦者,雖經屬手少陽,而下腧仍在足,可見三焦有上中下之分,而通身脈絡無所不在也。詳註見藏象類第三及本類後二十三,俱當互考。)手少陽經也。(以上三焦之腧皆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陽陰二字互謬也,當作少陰太陽,蓋三焦屬腎與膀胱也。
義詳藏象類三。)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此復言三焦下腧之所行及其所主之病也。將,領也。三焦下腧,即足太陽之別絡,故自踝上五寸間別入腨陽,以出於委陽穴,乃並太陽之正脈,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而其為病如此。癃,良中切。
白話文:
十六、五臟五腧六腑六腧
胃經的井穴是厲兌,位於足大趾內側次趾的頂端,屬陽金。滎穴是內庭,位於次趾外側的凹陷處,屬陽水。腧穴是陷谷,位於足背第二、三趾之間向上兩寸的凹陷處,屬陽木。原穴是衝陽,位於足背上方五寸的凹陷中,搖動足部可找到,屬陽木。經穴是解谿,位於衝陽穴上一寸半的凹陷處,屬陽火。合穴是下陵(即足三里),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屬陽土。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上廉,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下廉。大腸對應上廉,小腸對應下廉,皆屬足陽明胃經,因大腸、小腸與胃相連,氣血相通,故歸屬於胃經。
三焦經上合手少陽經,井穴是關衝,位於無名指末端,屬陽金。滎穴是液門,位於無名指與小指之間,屬陽水。腧穴是中渚,位於手背第四、五掌骨間的凹陷處,屬陽水。原穴是陽池,位於手腕背側凹陷中,屬陽木。經穴是支溝,位於腕上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屬陽火。合穴是天井,位於肘外側大骨上方的凹陷中,屈肘可找到,屬陽土。三焦的下腧穴位於足小趾前方、少陽經之後,出於膝窩外側的委陽穴,是足太陽經的絡穴。三焦雖屬手少陽經,但下腧穴在足部,顯示三焦分佈全身。三焦與足少陰、太陽經相連,其下腧穴沿足太陽經絡膀胱,調節下焦功能。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虛證則會遺尿,治療時需根據虛實補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