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三卷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2)

1. 二、氣淫氣迫求其治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盛,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太過不及,即盛虛之變,但五運更立,則變有不同耳。)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過,過失之謂,凡太過不及皆為過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經,即本經氣交變、五常政等論,見後第十及十三章。)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所勝,五氣互有所勝也。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冬應水,水勝火。夏應火,火勝金。

秋應金,金勝木。故曰五行時之勝。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萬物盛長,故云長夏。不惟四時之勝如此,人之五臟亦然,如肝應木而勝脾,脾應土而勝腎,腎應水而勝心,心應火而勝肺,肺應金而勝肝,故曰以氣命其臟。命者天之所畀也。春勝長夏五句,與金匱真言論同,詳疾病類二十七。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至,氣至也,如春則暖氣至、夏則熱氣至者是也,即天元紀等論所謂至數之義也。始春者,謂立春之日,如《六元正紀大論》曰: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蓋春為四時之首,元旦為歲度之首,故可以候一歲盛衰之氣。

一曰:在春前十五日,當大寒節為初氣之始亦是。)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未至而至,謂時未至而氣先至,此太過也。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者,凡五行之氣,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假如木氣有餘,金不能制而木反侮金,薄所不勝也。木盛而土受其克,乘所勝也。

故命曰氣淫。淫者,恃己之強而肆為淫虐也。余太過之氣皆同。按:此下舊有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十字,乃下文之辭,誤重於此,今刪去之。)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至而不至,謂時已至而氣不至,此不及也。

不及則所勝者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生我者也。如木不及則土無畏,所勝妄行也。土妄行則水受克,所生受病也。金因木衰而侮之,所不勝薄之也。故命曰氣迫。迫者,因此不及而受彼侵迫也,余不及之氣皆同。按:《五運行大論》曰:主歲何如?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與此二節義同。

上二節先至後至之義,又詳本類後十八。)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候其時者,候四時六氣之所主也。知其時,則氣之至與不至,可得其期矣。若不知之而失其時、反其候,則五運之治,盛衰不分,其有邪僻內生,病及於人者,雖稱為工,莫能禁之,由其不知時氣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正此之謂。)帝曰:有不襲乎?(言五行之氣,亦有行無常候,不相承襲者否?)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蒼天者,天象之總稱也。不得無常,言天地之正化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言天地之邪化也。邪則為變,變則為病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所勝則微,如木受土邪、土受水邪之類,我克者為微邪也。所不勝則甚,如土受木邪、火受水邪之類,克我者為賊邪也。賊邪既甚而復重感之,則不免於死矣。時氣臟氣皆然。)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邪不得令,非其時也,故為病微。邪氣得令,當其時也,故為病甚。所勝所不勝皆同。)

白話文:

二、氣淫氣迫求其治也

黃帝問道五運的起始如同環狀無盡頭,其過與不及該如何理解?岐伯回答說:五氣交替更迭,各有盛衰,盛衰變化是常理。(太過不及就是盛衰變化,只是因為五運交替,變化有所不同罷了。)

黃帝問道:平和的氣象如何?岐伯回答說:沒有過失。(過,指過失。凡是太過不及都算是過失。)

黃帝問道:太過不及該如何應對?岐伯回答說:在經文中有所記載。(經文,指本經中關於氣的交變、五常政事等的論述,詳見後面的第十章和十三章。)

黃帝問道:什麼是所謂的「所勝」?岐伯回答說:春天克制長夏,長夏克制冬天,冬天克制夏天,夏天克制秋天,秋天克制春天,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時令之勝,各以氣的運行來支配臟腑。(所勝,指五氣互相克制。春天屬木,木克土;長夏屬土,土克水;冬天屬水,水克火;夏天屬火,火克金;秋天屬金,金克木。所以說五行有相克的時令之勝。所謂長夏,指的是六月,因為土生於火,旺盛於夏天,萬物繁茂生長,所以稱為長夏。不僅四時有這樣的相克關係,人體五臟也是如此,例如肝屬木克脾,脾屬土克腎,腎屬水克心,心屬火克肺,肺屬金克肝,所以說各以氣的運行來支配臟腑。命,指天賦。)春天克制長夏等等五句話,與《金匱要略》的論述相同,詳見疾病類二十七。

黃帝問道:如何知道這種克制關係?岐伯回答說:觀察其氣至的時刻,都歸於立春。(至,指氣的到達。例如春天暖氣到達、夏天熱氣到達,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天元紀等論述中所謂的「至數」的意義。始春,指立春之日,如《六元正紀大論》所說:常在正月初一清晨觀察,就能看到它的方位,從而知道它的所在。因為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元旦是一年的起始,所以可以推測一年盛衰的氣候。)氣未到而先至,這就是太過,就會輕視所不克制而乘勝克制它,稱為氣淫。(未到而至,指時間未到而氣先到了,這就是太過。太過就會輕視所不克制而乘勝克制它,五行之氣中,克我的就是所不克制,我克的就是所克制。例如木氣過盛,金不能克制它,而木反而傷害金,就是輕視所不克制。木氣盛而克土,就是乘勝克制。所以稱為氣淫。淫,指恃強凌弱。)氣已到而未到,這就是不及,就會所克制的妄行,所生的受病,所不克制輕視它,稱為氣迫。所謂求其至,指的是氣到達的時間。(至而不至,指時間已到而氣未到,這就是不及。不及就會所克制的妄行,所生的受病,所不克制輕視它。所生,指生我者。例如木不及,則土不受克制,就是所克制妄行。土妄行則克水,就是所生受病。金因木衰而傷害它,就是所不克制被輕視。所以稱為氣迫。迫,指因此不及而受侵害。)謹慎觀察其時間,氣的運行是可以預期的,如果錯過了時間,反而去觀察,五運的治療方法就混亂了,邪氣就會從內生,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束手無策。(觀察時間,指觀察四時六氣的主宰。知道時間,就能預知氣的到達與否。如果不知道而錯過了時間,反而去觀察,則五運的治療方法就混亂了,邪氣就會從內生,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束手無策,因為他不了解時氣。)

黃帝問道:有不承襲的嗎?(意思是五行之氣,也有運行不恆常,不相承襲的嗎?)岐伯回答說:天地的氣,不可能沒有常規。氣的不承襲,就是非常,非常就會變化。(蒼天,指天象的總稱。不可能沒有常規,指的是天地正常的變化。氣的不承襲,就是非常,指的是天地異常的變化。異常就會變化,變化就會生病。)

黃帝問道:非常而變化該如何應對?岐伯回答說:變化到達就生病,所克制的就輕微,所不克制的就嚴重,因而再次受到邪氣侵襲就會死亡。(所克制的就輕微,如木受土邪、土受水邪之類,我克制者為輕微邪氣。所不克制的就嚴重,如土受木邪、火受水邪之類,克制我者為嚴重的邪氣。嚴重的邪氣再次侵襲,就會死亡。時氣臟氣皆然。)所以不是時候就輕微,到了時候就嚴重。(邪氣不得其勢,不是時候,所以病輕。邪氣得勢,到了時候,所以病重。所克制所不克制都一樣。)

2. 三、天元紀

(《素問·天元紀大論》全)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臨御也。位,方位也。化,生化也。天有五行以臨五位,故東方生風,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濕,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人有五臟以化五氣,故心化火,其誌喜;肝化木,其志怒;脾化土,其志思;肺化金,其志憂;腎化水,其志恐,而天人相應也。《陰陽應象大論》思作悲,見陰陽類一,又詳見疾病類二十六。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即前六節藏象論也。終期之日,周而復始,謂期年一周而復始也。三陰三陽,六氣也。言氣有五運,復有六氣,五六不侔,其將何以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此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同,但此多五運二字,詳註見陰陽類一。)故物生謂之化,(萬物之生,皆陰陽之氣化也。)物極謂之變,(盛極必衰,衰極復盛,故物極者必變。

《六微旨大論》曰: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陰陽不測謂之神,(莫之為而為者謂之不測,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神用無方謂之聖。(神之為用,變化不測,故曰無方。

無方者,大而化之之稱。《南華天運篇》曰: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故謂之聖。此以人道言也。)夫變化之為用也,(用,功用也。天地陰陽之道,有體有用。陰陽者,變化之體;變化者,陰陽之用。此下乃承上文而發明神用之道也。)在天為玄,(玄,深遠也。天道無窮,故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道,眾妙之稱。惟人能用之,故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化生也。物之生息出乎地,故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由化以生物,有物則有味,故化生五味,出乎地也。)道生智,(有道則有為,有為則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玄生神。(玄遠則不測,不測則神存,故玄生神,本乎天也。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此以下皆言神化之為用也。神以氣言,故在天之無形者為風,則在地之成形者為木,風與木同氣,東方之化也。余仿此。)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與火同氣,南方之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與土同氣,中央之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燥與金同氣,西方之化也。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與水同氣,北方之化也。自在天為玄至此,與《五運行大論》同,見藏象類六。)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即上文之風熱濕燥寒,形即上文之木火土金水,此舉五行之大者言,以見萬物之生,亦莫不質具於地而氣行乎天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形,陰也。氣,陽也。形氣相感,陰陽合也,合則化生萬物矣。故《寶命全形論》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正此義也。)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之,故在上。地載之,故在下。若以司天在泉言,則亦為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為陽主升,故陽道南行。

右為陰主降,故陰道北行。是為陰陽之道路。如司天在泉之左右四問,亦其義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之徵,見於水火;水火之用,見於寒暑。所以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即此謂也。上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稍同,見陰陽類一。)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金主秋,其氣收斂而成萬物;木主春,其氣發揚而生萬物,故為生成之終始。按:上文水火金木,乃五行之四,各有其用,獨不言土何也?蓋土德居中,凡此四者,一無土之不可,故兼四氣之用而寄王於四季,是以不可列言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在天之氣有多少,故陰陽有三等之分。在地之形有盛衰,故五行有太少之異。上下相召,即形氣相感之謂。蓋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升降相因,則氣運太過不及勝復微甚之變而損益彰矣。本類諸篇所言者,皆發明損益之義,當詳察也。)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主四時之令也。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各終期日,謂五運各主期年以終其日,如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非獨主四時而已。)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太始天元冊文,蓋太古之文,所以紀天元者也。太虛,即周子所謂無極,張子所謂由太虛有天之名也。

廖廓,空而無際之謂。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也。廓,苦郭切。肇音趙。)萬物資始,五運終天,(資始者,萬物借化元而始生。終天者,五行終天運而無已也。)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布者,布天元之氣,無所不至也。氣有真氣,化幾是也。物有靈明,良知是也。

雖萬物形氣稟乎天地,然地亦天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又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然則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故曰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衝三,天輔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見補遺本病論,及詳九宮星野圖,今奇門陰陽家皆用之。

七曜,日月五星也,舜典謂之七政。七者如緯,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故曰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陰陽者,天道也。柔剛者,地道也。易系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邵子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故天道資始,陰陽而已;地道資生,剛柔而已。

然剛即陽之道,柔即陰之道,故又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又以陰陽剛柔,合天地而總言之也。)幽顯既位,寒暑弛張,(陽主晝,陰主夜,一日之幽顯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顯也。春夏主陽而生長,秋冬主陰而收藏,一歲之幽顯也。幽顯既定其位,寒暑從而弛張矣。

弛張,往來也。)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無窮,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臣斯十世,此之謂也。(言傳習之久,凡十世於茲者,此道之謂也。已上諸義,當與陰陽類諸章參看。)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此以下皆明形氣之盛衰也。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也。形有盛衰,如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徵,土有太少宮,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此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此氣運迭為消長也。

始,先也。隨,後也。以六十年之常而言,如甲往則乙來,甲為太宮,乙為少商,此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也。乙往則丙來,乙為少商,丙為太羽,此不足而往,有餘從之也。歲候皆然。以盈虛之勝負言,如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滅,陰衰者陽湊之,陽衰者陰湊之,皆先往後隨之義也。蓋氣運之消長,有盛必有衰,有勝必有復,往來相因,強弱相加,而變由作矣。

)知迎知隨,氣可與期。(迎者,迎其至也。隨者,隨其去也。如時令有盛衰,則候至有遲速,至與不至,必先知之,是知迎也。氣運有勝復,勝微者復微,勝甚者復甚,其微其甚,必先知之,是知隨也。知迎知隨,則歲氣可期,而天和可自保矣。)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符,合也。承,下奉上也。直,會也。應天為天符,如丁巳丁亥,木氣合也;戊寅戊申戊子戊午,火氣合也;己丑己未,土氣合也;乙卯乙酉,金氣合也;丙辰丙戌,水氣合也。此十二年者,中運與司天同氣,故曰天符。承歲為歲直,如丁卯之歲,木承木也;戊午之歲,火承火也;乙酉之歲,金承金也;丙子之歲,水承水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歲,土承土也。此以年支與歲,同氣相承,故曰歲直,即歲會也。

然不分陽年陰年,但取四正之年為四直承歲,如子午卯酉是也。惟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有奇,則通論承歲,如辰戌丑未是也,共計八年。三合為治,言天氣運氣年辰也,凡天符歲會之類,皆不外此三者。若上中下三氣俱合,乃為太一天符,如乙酉歲金氣三合,戊午歲火氣三合,己丑己未歲土氣三合者是也,共四年。上詳註,見《圖翼》二卷天符歲會圖說。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此以下皆明上下相召也。)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化於天者也,故為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謂厥陰奉風氣,少陰奉火氣,太陰奉濕氣,此三陰也。少陽奉暑氣,陽明奉燥氣,太陽奉寒氣,此三陽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成於地者也,故為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謂木應生,火應長,土應化,金應收,水應藏也。按: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其在天者止言風熱濕燥寒,在地者止言木火土金水;而此二節乃言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

蓋以在天之熱,分為暑火而為六,在地之火,分為君相而為六,此因五行以化六氣,而所以有三陰三陽之分也。二火義如下文。)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為陽,陽主升,升則向生,故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有陰也。地為陰,陰主降,降則向死,故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有陽也。

以藏氣紀之,其徵可見。如上半年為陽,陽升於上,天氣治之,故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陰降於下,地氣治之,故秋收冬藏也。此節詳義,又見陰陽類一。)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如坎中有奇、離中有偶、水之內明、水之內暗皆是也。

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地亦有陰陽下,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共十六字,衍文也,今去之。)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應天之氣,五行之應天干也。

動而不息,以天加地而六甲周旋也。五歲而右遷,天干之應也,即下文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蓋甲乙丙丁戊,竟五運之一周,己庚辛壬癸,又五運之一周,甲右遷而己來,己在遷而甲來,故五歲而右遷也。應地之氣,六氣之應地支也。靜而守位,以地承天而地支不動也。

六期而環會,地支之周也,即下文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之類是也。蓋子醜寅卯辰巳,終六氣之一備,午未申酉戌亥,又六氣之一備,終而復始,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動以應天,靜以應地,故曰動靜,曰上下,無非言天地之合氣,皆所以結上文相召之義。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數五而五陰五陽,故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故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而後六甲成,歲氣備。又如子午之上為君火,丑未之上為濕土,寅申之上為相火,卯酉之上為燥金,辰戌之上為寒水,巳亥之上為風木,是六氣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為節也。

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是五行之在地,而以天干之五為制也。此以地支而應天之六氣,以天干而合地之五行,正其上下相召,以合五六之數也。)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為一備。

地之五行,亦各治一歲,故五歲為一周。一曰:當以周天氣者六為句,終地紀者五為句,亦通。謂一歲六氣,各主一步,步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是周天氣者六也,故期為一備。一歲五行,各主一運,運七十二日,五七三百五十,二五一十,亦三百六十日,是終地紀者五也,故歲為一周。此以一歲之五六為言,以合下文一紀一周之數,尤見親切。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明天之六氣惟火有二之義也。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陽在上者,即君火也。陽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應離,陽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應坎,陽在內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而上下幽顯,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愚按:王氏注此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

又曰: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詳此說,是將明字改為名字,則殊為不然。此蓋因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故引其意而云君火不立歲氣。殊不知彼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則六氣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謂不立歲氣?且君為大主,又豈寄空名於上者乎?以致後學宗之,皆謂君火以名,竟將明字滅去,大失先聖至要之旨。夫天人之用,神明而已,惟神則明,惟明乃神。

天得之而明照萬方,人得之而明見萬里,皆此明字之用,誠天地萬物不可須臾離者。故《氣交變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義也。又如周易說卦傳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由此言之,則天時人事,無不賴此明字為之主宰,而後人泯去之,其失為何如哉?不得不正。又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雖注義如前;然以凡火觀之,則其氣質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蓋明者光也,火之氣也。位者形也,火之質也。

如一寸之燈,光被滿室,此氣之為然也。盈爐之炭,有熱無焰,此質之為然也。夫焰之與炭皆火也,然焰明而質暗,焰虛而質實,焰動而質靜,焰上而質下,以此證之,則其氣之與質,固自有上下之分,亦豈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火居上,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於人也屬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為原泉之溫,以生養萬物,故於人也屬腎,而元陽蓄焉。

所以六氣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後,前者肇物之生,後者成物之實。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後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歲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為用也。或曰:六氣中五行各一,惟火言二何也?曰:天地之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使陽氣不充,則生意終於不廣,故陽道實,陰道虛,陽氣剛,陰氣柔,此天地陰陽當然之道。且六氣之分,屬陰者三,濕燥寒是也;屬陽者二,風熱而已。

使火無君相之化,則陰勝於陽而殺甚於生矣,此二火之所以必不可無也。若因惟火有二,便謂陽常有餘而專意抑之,則伐天之和,伐生之本,莫此為甚。此等大義,學者最宜詳察。《至真要大論》云:少陰不司氣化。義詳本類二十四。《生氣通天論》云:天運當以日光明。義詳疾病類五。

俱當參閱。)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天以六期為備,地以五歲為周,周餘一氣,終而復會。如五個六,三十歲也;六個五,亦三十歲也。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也。然此以大數言之耳,若詳求之,則三十年之數,正與一歲之度相合。

蓋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日,六分分之為六氣,各得六十日也;五分分之為五運,各得七十二日也;七十二分分之為七十二候,各得五日也。三十年之數,凡三百六十月,六分分之,各得六十月;五分分之,各得七十二月;七百二十分分之,各得十五日,是為一氣,又曰一節。此五六之大會,而元會運世之數皆自此起,故謂之一紀,又謂之一世。

)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以三十年而倍之,則得此數,是為六十年花甲一周也。其間運五氣六,上下相臨之數,盡具於此。故凡太過不及、逆順勝復之氣,皆於此而可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此以下皆明五六之義也。觀帝言上以治民,則聖帝重民之意,為可知矣。)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至數之機,即五六相合之類也。迫迮以微,謂天地之氣數,其精微切近,無物不然也。其來可見,其往可追,謂因氣可以察至,因至可以求數也。然至數之微,為安危所繫,故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敬者,如攝生類諸章所載,凡合同於道者皆是也。

設或無道行私,而逆天妄為,天殃必及之矣,可不慎哉!迮音窄,近也。)謹奉天道,請言真要。(至真之要道也。)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必精明於道者,庶能言始以會終,言近以知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至數之義,本經所見不一,詳會通奇恆類。

簡,要也。匱,乏也。)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桴,鼓椎也。發者為聲,應者為響。桴音孚。)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此即五行之應天干也,是為五運。

詳義見下章及圖翼五運圖解。)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此即三陰三陽之應地支也,是為六氣。上者言司天,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司天是也。

十二年皆然。)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首也。終,盡也。六十年陰陽之序,始於子午,故少陰謂標。盡於巳亥,故厥陰謂終。)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三陰三陽者,由六氣之化為之主,而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故六氣謂本,三陰三陽謂標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故曰六元。本篇曰天元紀者,義本諸此。)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著之玉版,垂永久也。藏之金匱,示珍重也。署,表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