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三卷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2)

1. 二、氣淫氣迫求其治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

白話文: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

人體的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為五臟,是生命的本源,藏精氣神;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六腑,是用來消化飲食和傳化糟粕的。這些臟腑各自有其功能,相互之間協調合作,共同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盛,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太過不及,即盛虛之變,但五運更立,則變有不同耳。)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過,過失之謂,凡太過不及皆為過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五行運轉的開始,就像一個沒有起點的圓環,它的盛衰變化如何?

岐伯回答:五種氣輪流主導,各有所旺盛的時候,盛虛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盛衰變化就是過剩與不足的變化,但由於五行運轉的輪替,這些變化也有所不同。)

黃帝問:平穩的氣候如何?

岐伯回答:沒有過度。

黃帝問:過剩和不足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這是氣候的經絡表現。

(經,即本經氣交變、五常政等論,見後第十及十三章。)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所勝,五氣互有所勝也。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冬應水,水勝火。夏應火,火勝金。

白話文:

(經文,也就是《素問》中關於氣的交替變化和五臟的運行規律的論述,見後面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

帝問:什麼叫「得時而勝」?

岐伯回答:春季勝長夏,長夏勝冬季,冬季勝夏季,夏季勝秋季,秋季勝春季,這叫「得時而勝」,是指每個季節都能以其氣候性質來主宰相應的臟腑。(「得時而勝」,是指五種氣候性質互相有剋制關係。春季屬木,木能克土。長夏屬土,土能克水。冬季屬水,水能克火。夏季屬火,火能克金。)

秋應金,金勝木。故曰五行時之勝。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萬物盛長,故云長夏。不惟四時之勝如此,人之五臟亦然,如肝應木而勝脾,脾應土而勝腎,腎應水而勝心,心應火而勝肺,肺應金而勝肝,故曰以氣命其臟。命者天之所畀也。春勝長夏五句,與金匱真言論同,詳疾病類二十七。

白話文:

秋天對應金元素,金克木。因此說五行相剋相勝是有時序的。所謂「長夏」,就是六月。土元素在火元素中滋生,在夏季中期達到旺盛,萬物生長旺盛,所以稱之為「長夏」。不只四時有相剋相勝,人體的五臟也是如此。例如肝臟對應木元素,它會剋制脾臟;脾臟對應土元素,它會剋制腎臟;腎臟對應水元素,它會剋制心臟;心臟對應火元素,它會剋制肺臟;肺臟對應金元素,它會剋制肝臟。所以說,用氣來決定臟腑的屬性。天生的屬性是由上天賦予的。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至,氣至也,如春則暖氣至、夏則熱氣至者是也,即天元紀等論所謂至數之義也。始春者,謂立春之日,如《六元正紀大論》曰: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蓋春為四時之首,元旦為歲度之首,故可以候一歲盛衰之氣。

白話文:

皇帝問:「怎麼知道自己能勝出?」岐伯回答:「觀察事物發展的極致,(它們)都歸返到春初。」(「至」是指氣候變化到極致,例如春天暖氣到來、夏天熱氣到來就是「至」,也就是天元紀等論中所謂的「至數」之義。始春是指立春之日,如同《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的:「常在正月初一清早觀察(太陽),看出太陽所在位置就可以知道天象。」因為春天是一年四季之首,元旦是一年之初,所以可以以此觀察一年之中運勢盛衰的氣候變化。

一曰:在春前十五日,當大寒節為初氣之始亦是。)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未至而至,謂時未至而氣先至,此太過也。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者,凡五行之氣,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假如木氣有餘,金不能制而木反侮金,薄所不勝也。木盛而土受其克,乘所勝也。

白話文:

第一種說法:在春天來臨前的十五天,當大寒節氣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氣候還沒到來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叫做「太過」,就會導致薄弱一方被無法剋制的另一方所控制。這種情況稱為「氣淫」。

(「未至而至」的意思是,節氣還沒有到,但氣候已經出現了。這是「太過」的表現。太過就會導致薄弱一方被無法剋制的一方所控制。五行之氣相生相剋,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例如,木氣過盛,金不能剋制,反而被木氣所反克,這就是「薄所不勝」。木氣過盛,剋制了土氣,這就是「乘所勝」。)

故命曰氣淫。淫者,恃己之強而肆為淫虐也。余太過之氣皆同。按:此下舊有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十字,乃下文之辭,誤重於此,今刪去之。)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至而不至,謂時已至而氣不至,此不及也。

白話文:

所以稱之為「氣淫」。「淫」的意思,是指仗著自己的強盛而胡作非為。其他過盛之氣的道理都相同。(註:此處原本有一句「邪僻內生,工不能禁」,是下文的用詞,誤置於此,現已刪除。)氣勢不足以致病,但也不夠強,這叫做「氣迫」。所謂找尋適中的狀態,是指氣勢達到適中程度的時候。(「至而不至」,是指氣勢應該達到適中,但實際上沒有達到,這就叫做「不及」。)

不及則所勝者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生我者也。如木不及則土無畏,所勝妄行也。土妄行則水受克,所生受病也。金因木衰而侮之,所不勝薄之也。故命曰氣迫。迫者,因此不及而受彼侵迫也,余不及之氣皆同。按:《五運行大論》曰:主歲何如?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與此二節義同。

白話文:

如果弱勢一方太虛弱,就會被強勢一方任性妄為地欺負,被生助的一方會受到傷害,被剋制的一方則會被輕視。

被生助的一方,也就是生我的那一方。比如木太弱,那土就不怕木,這就是強勢一方任性妄為。土任性妄為,那水就會受剋制,這就是被生助的一方受到傷害。金因為木衰弱而欺負它,這就是輕視被剋制的一方。

所以稱為「氣迫」。迫,就是因為弱勢一方太虛弱,而受到強勢一方的欺負。其他因太虛弱而受到欺負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根據《五運行大論》記載:問:什麼情況主宰一年呢?答:氣有餘,就會制約自己剋制的一方,而欺負自己被剋制的一方;氣不足,就會被自己被剋制的一方欺負和利用,自己剋制的一方則會被輕視和欺負。這兩節的意義與此相同。

上二節先至後至之義,又詳本類後十八。)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候其時者,候四時六氣之所主也。知其時,則氣之至與不至,可得其期矣。若不知之而失其時、反其候,則五運之治,盛衰不分,其有邪僻內生,病及於人者,雖稱為工,莫能禁之,由其不知時氣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白話文:

前面兩節先後到來的含義,在後面的第十八類中有詳細說明。謹慎地等待適當的時候,才能預測氣候的變化,如果錯過時機,混淆了時令,五運的變化無法區分,邪氣邪病就會在體內滋生,即使是醫術高超的人也無法阻止。

(等待適當的時候,是指等待四時六氣所主導的天氣變化。知道了時令,就可以預測氣候的到來與否。如果不瞭解時令而錯過時機,逆反了時令,那麼五運的運行盛衰就會混淆不清。如果邪氣邪病在體內滋生,導致疾病發生,即使被稱為醫術高明的人也無法阻止,因為他們不瞭解時令的變化。就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如果不遵循天地的規律進行治療,那麼災害就會到來。

正此之謂。)帝曰:有不襲乎?(言五行之氣,亦有行無常候,不相承襲者否?)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蒼天者,天象之總稱也。不得無常,言天地之正化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言天地之邪化也。邪則為變,變則為病矣。

白話文:

正是這樣。黃帝說:有不交替的情況嗎?(意思是說五行之氣,也有不按常規交替的情況嗎?)岐伯說:蒼天的氣,不可能沒有常規。氣不交替,就是超出常規,超出常規就會發生變化。(蒼天,指所有天象的總稱。不可能沒有常規,指天地間正統的規律。氣不交替,就是超出常規,指天地間邪惡的變化。邪惡就會導致變化,變化就會導致疾病。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所勝則微,如木受土邪、土受水邪之類,我克者為微邪也。所不勝則甚,如土受木邪、火受水邪之類,克我者為賊邪也。賊邪既甚而復重感之,則不免於死矣。時氣臟氣皆然。)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邪不得令,非其時也,故為病微。邪氣得令,當其時也,故為病甚。所勝所不勝皆同。)

白話文:

皇帝問:疾病發生時病情變化莫測,該怎麼辦?

岐伯回答:疾病發生是因為氣候變化到了極端。如果人體正氣強盛,病邪就會減弱;如果人體正氣衰弱,病邪就會加重。如果這時再受到邪氣的侵犯,就會導致死亡。(這裡的強弱指人體正氣與邪氣之間的關係。比如當土性過旺時受到木性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強盛,邪氣就會減弱;反之,如果正氣衰弱,邪氣就會加重。若再次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危及生命。這在天氣和臟腑氣血方面都是一樣的。)

所以,如果邪氣在不適宜的時節出現,就會減弱;如果在適宜的時節出現,就會加重。

2. 三、天元紀

(《素問·天元紀大論》全)

白話文:

天元紀大論,是研究天道與人道相應的學說。在這部著作中,古人認為天地之間有著微妙的運行規律,這些規律影響著萬物的生長、衰亡和轉化。人作為天地間的一員,其生命活動也必須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

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受到四季、陰陽、五行等自然元素的影響。四季更替,陰陽調和,五行相生相剋,這些都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因此,中醫治療疾病時,會考慮到病人的生活環境、氣候變化、飲食習慣等因素,並以此調整治療方案,以達到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此外,古人還強調了「養生」的重要性。他們認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的運動、合理的飲食,以及保持情緒平和,都是延年益壽、預防疾病的關鍵。同時,他們也提倡在生病時,應該及時尋求適當的醫療幫助,以免病情加重。

總之,《素問·天元紀大論》主要探討了天地自然與人類生命之間的關係,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維護健康的重要性。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臨御也。位,方位也。化,生化也。天有五行以臨五位,故東方生風,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濕,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人有五臟以化五氣,故心化火,其誌喜;肝化木,其志怒;脾化土,其志思;肺化金,其志憂;腎化水,其志恐,而天人相應也。《陰陽應象大論》思作悲,見陰陽類一,又詳見疾病類二十六。

白話文:

黃帝問道:宇宙中有五行,分別處於不同的方位,生成寒、暑、燥、濕、風五種氣象。人體也有五臟,化生喜、怒、思、憂、恐五種情緒。(「御」是臨御的意思,也就是處於上位;「位」是方位的概念;「化」是生化的意思。宇宙中的五行處於不同的方位上,所以東方生風,代表木;南方生暑,代表火;中央生濕,代表土;西方生燥,代表金;北方生寒,代表水。人體的五臟化生出五種情緒,所以心臟化生火氣,其情緒是喜悅;肝臟化生木氣,其情緒是憤怒;脾臟化生土氣,其情緒是思考;肺臟化生金氣,其情緒是憂愁;腎臟化生水氣,其情緒是恐懼。而天與人的氣象和情緒是相應的。)

《陰陽應象大論》中把思緒歸為悲傷,可以在「陰陽類」一中看到,詳細的解釋可以在「疾病類」二十六中找到。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即前六節藏象論也。終期之日,周而復始,謂期年一周而復始也。三陰三陽,六氣也。言氣有五運,復有六氣,五六不侔,其將何以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白話文:

您說「論」中提到五運相繼而治癒,一年周而復始,我已經知道了。但我想請教一下,它與三陰三陽的時節有什麼關係?

鬼臾區磕頭兩次回答說:您的問題問得真好。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此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同,但此多五運二字,詳註見陰陽類一。)故物生謂之化,(萬物之生,皆陰陽之氣化也。)物極謂之變,(盛極必衰,衰極復盛,故物極者必變。

白話文:

五運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萬物的綱領,變化萬物的主宰,生命誕生的本源,神靈寄寓的地方,難道能不懂嗎?所以,萬物的生成叫化生,萬物的衰落叫變化。

《六微旨大論》曰: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陰陽不測謂之神,(莫之為而為者謂之不測,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神用無方謂之聖。(神之為用,變化不測,故曰無方。

白話文:

**《六微旨大論》說:**萬物誕生源自變化,萬物的極限取決於轉化,變化繁多,決定了成敗。

《五常政大論》說: 氣的初始引發了生成與變化,氣的散化凝聚出形體,氣的分佈孕育萬物,氣的終結帶來世界的轉變。

陰陽難以預測叫做神: (沒有人操控但卻發生了,稱為不可預測,所以稱為神。這是從天道的角度來說的。)

神的作用難以捉摸叫做聖: (神的功用,千變萬化難以預測,所以稱為無方。

無方者,大而化之之稱。《南華天運篇》曰: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故謂之聖。此以人道言也。)夫變化之為用也,(用,功用也。天地陰陽之道,有體有用。陰陽者,變化之體;變化者,陰陽之用。此下乃承上文而發明神用之道也。)在天為玄,(玄,深遠也。天道無窮,故在天為玄。

白話文:

所謂「無方」,就是指廣大無邊的境界。《南華天運篇》說:「沒有具體方法的傳授,卻能應對萬物而不窮盡的,這就是聖人。」這是在用人道的角度來講。

至於「變化」的作用,在天上稱為「玄妙」,因為天道深遠無窮,所以稱之為「玄」;而「玄妙」在天地陰陽之道中,就是陰陽運化的體現,而陰陽運化就是天地陰陽道的功用。下面將承接上文,闡述神妙運用的道理。

)在人為道,(道,眾妙之稱。惟人能用之,故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化生也。物之生息出乎地,故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由化以生物,有物則有味,故化生五味,出乎地也。)道生智,(有道則有為,有為則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玄生神。(玄遠則不測,不測則神存,故玄生神,本乎天也。

白話文:

(道)在人的身上被稱作「道」,(道,是各種美好事物的總稱。只有人才能運用它,所以人才有道。)在地球上被稱為「化」,(化,就是化生。萬物的生息出於地球,所以地球上有化。)化生出五味,(通過化來生出萬物,有萬物就有味道,所以化生五味,源於地球。)道生出智慧,(有了道就有作為,有了作為就有了智慧,所以道生出智慧,存在於人。)玄遠生出神妙。(玄遠就無法測度,無法測度就有神妙存在,所以玄遠生出神妙,源於天地。)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此以下皆言神化之為用也。神以氣言,故在天之無形者為風,則在地之成形者為木,風與木同氣,東方之化也。余仿此。)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與火同氣,南方之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與土同氣,中央之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燥與金同氣,西方之化也。

白話文:

天地之神: 在天上顯現為風,在地下化身為樹木。

在天上顯現為熱氣,在地下化身為火。

在天上顯現為濕氣,在地下化身為泥土。

在天上顯現為乾氣,在地下化身為金屬。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與水同氣,北方之化也。自在天為玄至此,與《五運行大論》同,見藏象類六。)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即上文之風熱濕燥寒,形即上文之木火土金水,此舉五行之大者言,以見萬物之生,亦莫不質具於地而氣行乎天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白話文:

在天上,寒氣屬於水。(寒氣和水同屬一個氣象類型,是北方所產生的)從天上的玄微之氣到此,與《五運行大論》的說法相符,請參閱藏象類第六章)所以,在天上是氣,在地上成形。(氣指上文提到的風、熱、濕、燥、寒,形指上文提到的木、火、土、金、水,這裡舉出五行的大方面,說明萬物的產生,無一不是在地球上具備實質,而氣在天上運作)形和氣相互感應,於是產生萬物。

(形,陰也。氣,陽也。形氣相感,陰陽合也,合則化生萬物矣。故《寶命全形論》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正此義也。)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之,故在上。地載之,故在下。若以司天在泉言,則亦為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為陽主升,故陽道南行。

白話文:

形體屬於陰性,氣息屬於陽性。形體和氣息相互感應,就是陰陽結合,結合之後就會化育萬物。因此,《寶命全形論》說:天地結合氣息,人就由此誕生。這正是這個道理。

然而,天地是萬物的上端和下端。(天覆蓋著萬物,所以在上。地承載著萬物,所以在下。如果從泉水司天來說,也是上下之分。)左右則是陰陽的道路。(左側陽氣上升,所以陽道向南行。

右為陰主降,故陰道北行。是為陰陽之道路。如司天在泉之左右四問,亦其義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之徵,見於水火;水火之用,見於寒暑。所以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即此謂也。上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稍同,見陰陽類一。)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白話文:

右側為陰,主司降落,因此陰道朝北部行進。這是陰陽運行的道路。就像大地四方司天在泉的四個方位,也是這個道理。

水與火是陰陽的徵兆。(徵:證明,兆:出現)陰陽的徵兆可以從水火觀察出來;水火的作用體現在寒暑。因此陰陽的往復運動,寒暑顯現出它的徵兆,就是這裡所說的。

上面幾句話與《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述略同,見陰陽類第一。

金與木是生成萬物的開始和結束。

(金主秋,其氣收斂而成萬物;木主春,其氣發揚而生萬物,故為生成之終始。按:上文水火金木,乃五行之四,各有其用,獨不言土何也?蓋土德居中,凡此四者,一無土之不可,故兼四氣之用而寄王於四季,是以不可列言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白話文:

金主宰秋天,它的氣息收斂而形成萬物;木主宰春天,它的氣息發揚而生長萬物,所以金、木是生成萬物的開始和結束。

註解: 以上提到水、火、金、木,是五行中的四種,各有其作用,但沒有提到土。這是因為土的德性居於中央,凡這四者,沒有土都不行,所以土兼具了四種氣息的作用,而且貫穿於四季,因此不能單獨列出。

氣息的數量有許多,形體有盛有衰,上下的氣息互相影響,而損耗和增益也因此顯著。

(在天之氣有多少,故陰陽有三等之分。在地之形有盛衰,故五行有太少之異。上下相召,即形氣相感之謂。蓋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升降相因,則氣運太過不及勝復微甚之變而損益彰矣。本類諸篇所言者,皆發明損益之義,當詳察也。)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主四時之令也。

白話文:

(天空中氣候的變化幅度很大,因此陰陽有強弱之分。地上的地勢有高低起伏,因此五行也有強弱之別。天上的氣候與地上的地勢互相影響,就叫做形和氣相互作用。當天上的天氣向下降落時,氣會流動到地上,而地上的氣會升騰到天上,上升和下降相互依存,這就會導致氣運過於旺盛或衰竭,而這種變化會顯示在損耗和增益的現象上。本類文章所討論的內容,都是闡明損耗和增益的道理,應該仔細探討。)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各終期日,謂五運各主期年以終其日,如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非獨主四時而已。)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太始天元冊文,蓋太古之文,所以紀天元者也。太虛,即周子所謂無極,張子所謂由太虛有天之名也。

白話文:

鬼臾區說:五種能量循環運轉,各有規定的時間,不只支配四時。

皇帝問:請告訴我原因。

鬼臾區說:我仔細研究了太始天元冊文,上面寫著:

太虛空曠遼闊,奠定了化育萬物的基礎。

廖廓,空而無際之謂。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也。廓,苦郭切。肇音趙。)萬物資始,五運終天,(資始者,萬物借化元而始生。終天者,五行終天運而無已也。)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布者,布天元之氣,無所不至也。氣有真氣,化幾是也。物有靈明,良知是也。

白話文:

無邊無際,這就是「廖廓」的含義。「肇」是開始的意思。「基」是建立的意思。「化元」是天地萬物化生的根本。

萬物藉由化元而誕生,五運周而復始,永無盡頭。化元的靈氣遍佈天地萬物,統領著坤元之氣。所謂「布」,是指化元之氣瀰漫天地,無處不在;「真靈」,是指萬物中固有的靈明之氣;「化元」和「真靈」共同主宰著天地萬物的運行。

雖萬物形氣稟乎天地,然地亦天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又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然則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故曰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衝三,天輔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見補遺本病論,及詳九宮星野圖,今奇門陰陽家皆用之。

白話文:

儘管萬物的外形和氣息都來源於天地,但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個物體,所以《易經》說:「偉大啊,乾卦,萬物從這裡開始,統治了天空。極致啊,坤卦,萬物從這裡生長,順承了天空。」又說:「形成萬物形象的是乾卦,效法萬物的法則的是坤卦。」那麼,坤卦的本源不外乎乾卦的本源,所以說坤卦統治著萬物。

九顆星星閃爍著光芒,七顆行星運行著(九顆星星是:天蓬星、天芮星、天衝星、天輔星、天禽星、天心星、天任星、天柱星、天英星。見《補遺本病論》和《詳九宮星野圖》,現在奇妙的門派陰陽家都用它。

七曜,日月五星也,舜典謂之七政。七者如緯,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故曰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陰陽者,天道也。柔剛者,地道也。易系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邵子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故天道資始,陰陽而已;地道資生,剛柔而已。

白話文:

所謂「七曜」,是指太陽、月亮和五顆行星,舜典中稱為「七政」。這七個天體像經緯線一樣運行於天穹,有的運行緩慢,有的運行快速,有的順時針運行,有的逆時針運行,因此稱為「周旋」。

陰陽代表天道的運作法則,柔剛代表地道的運作法則。《易經繫辭傳》中說:「確立天道的法則,就是陰與陽;確立地道的法則,就是柔與剛。」邵雍說:「天是大,陰陽囊括一切;地是大,剛柔囊括一切。」因此,天道以陰陽為本源,地道以剛柔為本源。

然剛即陽之道,柔即陰之道,故又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又以陰陽剛柔,合天地而總言之也。)幽顯既位,寒暑弛張,(陽主晝,陰主夜,一日之幽顯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顯也。春夏主陽而生長,秋冬主陰而收藏,一歲之幽顯也。幽顯既定其位,寒暑從而弛張矣。

白話文:

剛強代表陽氣,柔弱代表陰氣,所以也有說法:運動和靜止各有規律,剛強和柔弱的區分就明確了。這句話是用陰陽剛柔來概括天地萬物的總體規律。

白天和黑夜的規律已經確立,寒冷和炎熱的交替也隨之而來。(陽氣主宰白天,陰氣主宰夜晚,這是每日的陰晴變化。從農曆初一到十五,再從十五到三十,這是每月的陰晴變化。春天和夏天主陽而生長,秋天和冬天主陰而收藏,這是每年的陰晴變化。白天和黑夜的規律確立後,寒冷和炎熱的氣候變化也會隨之而來。

弛張,往來也。)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無窮,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臣斯十世,此之謂也。(言傳習之久,凡十世於茲者,此道之謂也。已上諸義,當與陰陽類諸章參看。)

白話文:

弛張(指陰陽的伸縮變化),往來(指陰陽的交替消長)。生生化化(指萬物不斷地產生和變化),各種事物都顯著地表現出來。(《易經》說:雲行雨施,萬物顯現其形態。又說:天地交織,萬物化育適中。這就是生生不息,化化無窮,各種事物都顯著表現的道理。章,指顯著。)小弟我傳承了十代,這就是所說的道理。(意思是說,傳授這個道理已經很久了,有十代之久了,這也是這個道理的說法。)以上各種意義,應該與陰陽類的各章節參照閱讀。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此以下皆明形氣之盛衰也。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也。形有盛衰,如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徵,土有太少宮,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此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此氣運迭為消長也。

白話文:

皇帝說:好。什麼叫做「氣的盛衰」,「形的盛衰」?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盛衰,所以有「三陰三陽」的說法。所謂「形的盛衰」,指的是五行(木火土金水)的變化,各有過多或不足的情況。

(以下都是說明「氣」和「形」的盛衰。)陰氣和陽氣各有盛衰,因此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謂「形有盛衰」,例如:木行過多或不足而有「角」音過多或不足的情況;火行過多或不足而有「徵」音過多或不足的情況。由此可見,五行各有盛衰,過多或不足。

因此,在五行變化開始時,如果有餘的五行就會增長,其他的五行就會衰減;若是有不足的五行就會增長,其他的五行就會衰減。(這說明氣運會交替增長和衰減。)

始,先也。隨,後也。以六十年之常而言,如甲往則乙來,甲為太宮,乙為少商,此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也。乙往則丙來,乙為少商,丙為太羽,此不足而往,有餘從之也。歲候皆然。以盈虛之勝負言,如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滅,陰衰者陽湊之,陽衰者陰湊之,皆先往後隨之義也。蓋氣運之消長,有盛必有衰,有勝必有復,往來相因,強弱相加,而變由作矣。

白話文:

「始」代表先發生的事,「隨」代表後發生的事。以六十年為一個週期來看,就像甲木過後,乙木接著而來,甲木為太宮穴,乙木為少商穴,這是「有餘而往,不足隨之」的道理。乙木過後,丙火接著而來,乙木為少商穴,丙火為太羽穴,這是「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的道理。歲時節令也是如此。

從盛衰盈虛的勝負角度來說,「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滅」,「陰衰者陽湊之」,「陽衰者陰湊之」,這些都遵循了先往後隨的原則。這是因為氣運的消長,有盛必有衰,有勝必有復,盈虛相因,強弱相加,於是變化就產生了。

)知迎知隨,氣可與期。(迎者,迎其至也。隨者,隨其去也。如時令有盛衰,則候至有遲速,至與不至,必先知之,是知迎也。氣運有勝復,勝微者復微,勝甚者復甚,其微其甚,必先知之,是知隨也。知迎知隨,則歲氣可期,而天和可自保矣。)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白話文:

知道氣候的變化規律,順應氣候的變化,可以預測氣候的變化規律。(「迎」,是指預知氣候的變化趨勢。「隨」,是指順應氣候的變化趨勢。就像天氣有旺季和衰季,氣候變化的時間也有快慢,氣候的變化與否,必須提前預知,這就是「知迎」。氣運有盛衰,衰弱的會恢復衰弱,強盛的會恢復強盛,衰弱和強盛的程度,必須提前預知,這就是「知隨」。知道氣候變化規律,知道順應氣候變化規律,那麼一年的氣候變化規律就可以預測,而身體的健康就可以自己保持。)順應自然規律就是符合天意,順應時令變化就是符合歲月的運行規律,三者結合起來就是養生之道。

(符,合也。承,下奉上也。直,會也。應天為天符,如丁巳丁亥,木氣合也;戊寅戊申戊子戊午,火氣合也;己丑己未,土氣合也;乙卯乙酉,金氣合也;丙辰丙戌,水氣合也。此十二年者,中運與司天同氣,故曰天符。承歲為歲直,如丁卯之歲,木承木也;戊午之歲,火承火也;乙酉之歲,金承金也;丙子之歲,水承水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歲,土承土也。此以年支與歲,同氣相承,故曰歲直,即歲會也。

白話文:

符:相符合。承:下面承奉上面。直:會合。

符合天運的是天符,例如:

  • 丁巳丁亥年,木氣相合。
  • 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年,火氣相合。
  • 己丑己未年,土氣相合。
  • 乙卯乙酉年,金氣相合。
  • 丙辰丙戌年,水氣相合。

以上 12 年份,其流年中運與司天之氣相合,所以稱為天符。

承接歲運的是歲直,例如:

  • 丁卯年的歲直,是木承木。
  • 戊午年的歲直,是火承火。
  • 乙酉年的歲直,是金承金。
  • 丙子年的歲直,是水承水。
  • 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的歲直,是土承土。

這是因為年份地支與歲運,氣息相承,所以稱為歲直,也就是歲會。

然不分陽年陰年,但取四正之年為四直承歲,如子午卯酉是也。惟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有奇,則通論承歲,如辰戌丑未是也,共計八年。三合為治,言天氣運氣年辰也,凡天符歲會之類,皆不外此三者。若上中下三氣俱合,乃為太一天符,如乙酉歲金氣三合,戊午歲火氣三合,己丑己未歲土氣三合者是也,共四年。上詳註,見《圖翼》二卷天符歲會圖說。

白話文:

然而,不管陽年或陰年,只取四個正氣之年作為四個正統之年,例如子午卯酉。只有土氣沒有固定位置,寄居在四季的最後,每季各多出十八天,所以統稱正統之年,例如辰戌醜未。一共八年。三合為統治,指天氣、地氣和年運,凡是天符、歲會之類的,都不超出這三者。如果上中下三氣都齊合,就是太乙天符,例如乙酉年金氣三合,戊午年火氣三合,己丑己未年土氣三合。一共四年。上面詳注,請參閱《圖翼》二卷的天符歲會圖說。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此以下皆明上下相召也。)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化於天者也,故為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謂厥陰奉風氣,少陰奉火氣,太陰奉濕氣,此三陰也。少陽奉暑氣,陽明奉燥氣,太陽奉寒氣,此三陽也。

白話文:

皇帝問:上下相召是什麼意思?從這裡開始都是說明上下相召的事情。

鬼臾區回答:寒暑燥濕風火是天地的陰陽,三陰三陽奉承它們。

(寒暑燥濕風火是六種氣化在天上的,所以稱為天地的陰陽。三陰三陽奉承它們,是指厥陰奉承風氣,少陰奉承火氣,太陰奉承濕氣,這三者是三陰。少陽奉承暑氣,陽明奉承燥氣,太陽奉承寒氣,這三者是三陽。)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成於地者也,故為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謂木應生,火應長,土應化,金應收,水應藏也。按: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其在天者止言風熱濕燥寒,在地者止言木火土金水;而此二節乃言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

白話文:

木、火、土、金、水、火,這些是構成地上的陰陽元素,它們的生長、轉化、收藏,與地下相呼應。(木、火、土、金、水、火,是天地間五行在土地中形成的,因此它們是構成地上的陰陽元素。生長、轉化、收藏,與地下相呼應,是指木應當生長,火應當旺盛,土應當化育,金應當收斂,水應當收藏。按: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話,其中在天上形成的只提到風、熱、濕、燥、寒,在地下形成的只提到木、火、土、金、水;而這兩段則分別提到了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

蓋以在天之熱,分為暑火而為六,在地之火,分為君相而為六,此因五行以化六氣,而所以有三陰三陽之分也。二火義如下文。)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為陽,陽主升,升則向生,故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有陰也。地為陰,陰主降,降則向死,故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有陽也。

白話文:

天上之熱量,分為暑熱和火熱,各自分為六種;地上之熱量,分為君火和相火,也各自分為六種。這是因為五行演化出六氣,所以才分有三陰三陽。

天上的陽氣生長,陰氣滋長;地上的陽氣衰退,陰氣收藏。(天屬陽,陽主上升,上升則傾向生長,所以天上的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陽中有陰。地屬陰,陰主下降,下降則傾向死亡,所以地上的陽氣衰退陰氣收藏,陰中有陽。)

以藏氣紀之,其徵可見。如上半年為陽,陽升於上,天氣治之,故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陰降於下,地氣治之,故秋收冬藏也。此節詳義,又見陰陽類一。)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如坎中有奇、離中有偶、水之內明、水之內暗皆是也。

白話文:

根據藏於天地中的氣息來記時,會有一定的徵兆。比如上半年屬陽,陽氣上升到上空,受天氣支配,所以春天生長,夏天長大;下半年屬陰,陰氣下降到地下,受地氣支配,所以秋天收穫,冬天收藏。這些節氣的詳細含義,請參考陰陽類別的文章。

天空有陰陽,地面也有陰陽,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空本屬陽,但陽中也包含陰;地面本屬陰,但陰中也包含陽。這是陰陽互相藏匿的道理,就像坎卦中含有奇數、離卦中含有偶數、水中有光明、水中也有黑暗一樣。)

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地亦有陰陽下,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共十六字,衍文也,今去之。)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應天之氣,五行之應天干也。

白話文:

只有陽中才有陰,所以天上的氣才得以下降。只有陰中才有陽,所以地上的氣才得以上升。這就是天地相互感召的根本所在。

地氣也有陰陽,原本有木、火、土、金、水、火六種陰陽,生長化收藏,共十六個字,是多餘的文字,現在去掉它。)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陰陽,應該看天文氣象的變化,它動而不停息,所以每隔五年就右移一次。應該看地勢氣候的變化,它靜而守住自己的位置,所以每隔六年就會會合一次。(「應天之氣」是指五行中的天干。)

動而不息,以天加地而六甲周旋也。五歲而右遷,天干之應也,即下文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蓋甲乙丙丁戊,竟五運之一周,己庚辛壬癸,又五運之一周,甲右遷而己來,己在遷而甲來,故五歲而右遷也。應地之氣,六氣之應地支也。靜而守位,以地承天而地支不動也。

白話文:

身體不斷地運動,就像天和地相配合,六甲(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在周圍旋轉。五年以後向右移動,這是天干的作用,就像下面文章中提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等。因為甲乙丙丁戊,完成一個五運的循環,己庚辛壬癸,又是一個五運的循環,甲右移而己來,己在移動而甲來,所以五年右移。應合地支之氣,六氣應合地支。身體保持靜止,就像地承接天,所以地支不動。

六期而環會,地支之周也,即下文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之類是也。蓋子醜寅卯辰巳,終六氣之一備,午未申酉戌亥,又六氣之一備,終而復始,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動以應天,靜以應地,故曰動靜,曰上下,無非言天地之合氣,皆所以結上文相召之義。

白話文:

每一組六個地支會構成一個循環,就像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是前一個六氣的結束,午未申酉戌亥又是後一個六氣的開始,循環往復。動用和靜止互相感應,上下相鄰,陰陽交替變化,由此產生了新的變化。動應於天,靜應於地,所以說是動靜和上下,這些說法都是在講天地合氣,都是為了承接上文感應的意義。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數五而五陰五陽,故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故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而後六甲成,歲氣備。又如子午之上為君火,丑未之上為濕土,寅申之上為相火,卯酉之上為燥金,辰戌之上為寒水,巳亥之上為風木,是六氣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為節也。

白話文:

皇帝問:「天地運行有固定的規律嗎?」

鬼臾區回答:「上天以六為週期,下地以五為法度。」(天上的數字是五,代表五陰五陽,因此形成十天干。地上的數字是六,代表六陰六陽,因此形成十二地支。但是,天干的五必須配合地支的六才能成為法度;地支的六也必須配合天干的五才能成為限制。這樣,才能形成六甲,歲氣才得以完整。例如:子午上方為君火,醜未上方為濕土,寅申上方為相火,卯酉上方為燥金,辰戌上方為寒水,巳亥上方為風木。這是六氣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地支的六作為節制的因素。)

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是五行之在地,而以天干之五為制也。此以地支而應天之六氣,以天干而合地之五行,正其上下相召,以合五六之數也。)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為一備。

白話文:

甲己是土的運勢,乙庚是金的運勢,丙辛是水的運勢,丁壬是木的運勢,戊癸是火的運勢。這些都是五行在天地之間的運行,而天干中的五個對應它們加以制約。

這是用地支來順應天上的六氣,用天干來合地上的五行,讓它們上下相應,以符合五六之數。

周天氣象有六期的變化,稱為一個週期;終地紀數有五年的時間,稱為一個週期。(天的六氣,各主宰一年,所以六期為一個週期。

地之五行,亦各治一歲,故五歲為一周。一曰:當以周天氣者六為句,終地紀者五為句,亦通。謂一歲六氣,各主一步,步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是周天氣者六也,故期為一備。一歲五行,各主一運,運七十二日,五七三百五十,二五一十,亦三百六十日,是終地紀者五也,故歲為一周。此以一歲之五六為言,以合下文一紀一周之數,尤見親切。

白話文:

地球上的五行也分別掌管著一年,所以五年為一個輪迴。一種說法認為:將天之六氣看成一段,終結地之紀元五運為一段,這樣解釋也可以通。意思是,一年中的六種天氣變化,各自主導一個節氣,每個節氣持續六十天,六六共三百六十天,這就組成了天之六氣;一年中的五行,各自主導一個季節,每個季節持續七十二天,五七共三百六十天,再加上一個閏月(十天),也為三百六十天,這就組成了地之紀元五運。所以一年為一個輪迴。這裡特彆強調一年的五六,是爲了與下文的一紀一週相呼應,這樣更直觀。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明天之六氣惟火有二之義也。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陽在上者,即君火也。陽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應離,陽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應坎,陽在內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而上下幽顯,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愚按:王氏注此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

白話文:

又說:君火以名字代表天,所以叫做君火以「名字」。它遵守位置、接受命令,所以叫做相火以「位置」。仔細分析這個說法,如果把「明」字改為「名字」,那就不對了。這是因為《至真要大論》中說少陰不掌管氣的變化,所以有人引申它的意思,而說君火不掌管每年的氣運。殊不知他們所說的「不掌管氣的變化」,是指君火不主宰五運的變化,而不是指六氣。像子年和午年的時候,如果上面出現少陰,則六氣分掌天地,各自有所司,怎麼能說不掌管每年的氣運呢?而且君主是大主宰,難道只是一個空有其名的稱呼嗎?導致後世學者奉為宗旨,都說君火以名字稱呼,竟然把「明」字去掉,大失先賢至要的用意。天人之間的運作,只有一個神明,只有神才能明,只有明才能神。 又曰: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詳此說,是將明字改為名字,則殊為不然。此蓋因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故引其意而云君火不立歲氣。殊不知彼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則六氣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謂不立歲氣?且君為大主,又豈寄空名於上者乎?以致後學宗之,皆謂君火以名,竟將明字滅去,大失先聖至要之旨。夫天人之用,神明而已,惟神則明,惟明乃神。

天得之而明照萬方,人得之而明見萬里,皆此明字之用,誠天地萬物不可須臾離者。故《氣交變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義也。又如周易說卦傳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白話文:

天空之所以能照亮大地,人之所以能看得遠,都是因為「明」的作用,這一點對天地萬物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氣交變大論》說:天地萬物的運動與變化,都是由「神明」掌管的。《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就像太陽和白天,如果失去了陽氣,人的壽命會衰減,身體也會病弱,所以天體運行的方式應該以陽光明亮為基準。這都是「君火」用以「明」的道理。

另外,《周易說卦傳》說:離卦象徵著「明」,萬物都能互相看見,它是南方所屬的卦象。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由此言之,則天時人事,無不賴此明字為之主宰,而後人泯去之,其失為何如哉?不得不正。又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雖注義如前;然以凡火觀之,則其氣質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蓋明者光也,火之氣也。位者形也,火之質也。

白話文:

聖人面對南方聆聽眾民的意見,面向光明治理國家,這是從自然界中得到的啟發。由此可見,天時人事,都離不開這個「明」字的支配。而後人卻將它忽略了,這是多麼大的錯誤啊!不得不正本清源。

此外,按照五行學說,君火以光明為特徵,相火以位置為特徵。雖然註解的意思和上面所說的一致,但是從普通火來說,它的氣質上下,自然也有君、相、明、位之分。光明是指火的光,是火的氣質;位置是指火的形態,是火的質地。

如一寸之燈,光被滿室,此氣之為然也。盈爐之炭,有熱無焰,此質之為然也。夫焰之與炭皆火也,然焰明而質暗,焰虛而質實,焰動而質靜,焰上而質下,以此證之,則其氣之與質,固自有上下之分,亦豈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火居上,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於人也屬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為原泉之溫,以生養萬物,故於人也屬腎,而元陽蓄焉。

白話文:

就好像一寸長的蠟燭,它的光亮卻能照亮整個房間,這是因為氣的原因。一堆燃燒中的木炭,有熱度卻看不到火焰,這是因為物質的原因。火焰和木炭都是火的一種,但是火焰明亮而物質昏暗,火焰虛無而物質堅實,火焰會動而物質靜止,火焰向上而物質向下。從這些特點來看,氣和物質本來就有高下之分,這不就像君主和臣相的區別嗎?所以,君火位於上部,就像太陽的明亮,用來彰顯天地的道理,因此在人體中屬於心臟,神明由此而產生。相火位於下部,就像地下的泉水溫暖,用來孕育萬物,因此在人體中屬於腎臟,元陽由此積蓄。

所以六氣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後,前者肇物之生,後者成物之實。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後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歲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為用也。或曰:六氣中五行各一,惟火言二何也?曰:天地之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使陽氣不充,則生意終於不廣,故陽道實,陰道虛,陽氣剛,陰氣柔,此天地陰陽當然之道。且六氣之分,屬陰者三,濕燥寒是也;屬陽者二,風熱而已。

白話文:

因此,六氣的順序中,君火在前,相火在後。君火促使萬物誕生,相火促使萬物成熟。而在三百六十天中,君火和相火掌管的時間只有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天,用於完成一年的化育之功。這就是君火和相火的作用。

有人問:六氣中五行各有一種,為什麼只有火說成兩種呢?

回答: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兩種。陽主生長,陰主毀滅。如果陽氣不足,那麼生機就無法發展,因此陽道實,陰道虛;陽氣剛,陰氣柔;這便是天地間陰陽當然的道理。

另外,六氣中屬於陰的氣有三個:濕、燥、寒;屬於陽的氣只有兩個:風、熱。

使火無君相之化,則陰勝於陽而殺甚於生矣,此二火之所以必不可無也。若因惟火有二,便謂陽常有餘而專意抑之,則伐天之和,伐生之本,莫此為甚。此等大義,學者最宜詳察。《至真要大論》云:少陰不司氣化。義詳本類二十四。《生氣通天論》云:天運當以日光明。義詳疾病類五。

白話文:

如果不讓火有君相那樣的變化,那麼陰氣就會勝過陽氣,毀滅會超過生長,這兩個火氣因此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如果因為火有兩個,就說陽氣總是過剩而專門想壓抑它,那麼這就是破壞自然的和諧,破壞生長的根本,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這些重要的道理,學者們最應該仔細考察。《至真要大論》說:少陰不司氣化。詳細的意義見本類(《難經》)第24條。《生氣通天論》說:天的運轉應該以太陽的光明為主。詳細的意義見疾病類第5條。

俱當參閱。)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天以六期為備,地以五歲為周,周餘一氣,終而復會。如五個六,三十歲也;六個五,亦三十歲也。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也。然此以大數言之耳,若詳求之,則三十年之數,正與一歲之度相合。

白話文:

所有這些都應該參考。五和六相合,七百二十個氣為一紀,共三十年。(天以六個階段為完成,地以五個歲月為一週期,週期過後剩下一氣,結束後又重新開始。就像五乘以六,三十歲;六乘以五,也是三十歲。所以五和六相合,七百二十個氣為一紀,共三十歲。然而這只是從大的數字來說,如果詳細求證,那麼三十年的數字正好與一年的度數相合。

蓋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日,六分分之為六氣,各得六十日也;五分分之為五運,各得七十二日也;七十二分分之為七十二候,各得五日也。三十年之數,凡三百六十月,六分分之,各得六十月;五分分之,各得七十二月;七百二十分分之,各得十五日,是為一氣,又曰一節。此五六之大會,而元會運世之數皆自此起,故謂之一紀,又謂之一世。

白話文: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分成六份,每一份為六十天,稱之為「六氣」;分成五份,每一份為七十二天,稱之為「五運」;再分成七十二份,每一份為五天,稱之為「七十二候」。

三十年有三百六十個月,分成六份,每一份為六十個月;分成五份,每一份為七十二個月;再分成七百二十份,每一份為十五天,稱之為「一氣」或「一節」。

這五、六的組合是重要的節點,元會運世的計算都從這裡開始,所以稱之為「一紀」或「一世」。

)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以三十年而倍之,則得此數,是為六十年花甲一周也。其間運五氣六,上下相臨之數,盡具於此。故凡太過不及、逆順勝復之氣,皆於此而可見矣。)

白話文:

一個花甲(60年)有1440個氣(中醫術語,指調節臟腑的一種物質),每60歲循環一次。不足或過度,都能在這裡看到。(用30年乘以2,得到這個數字,也就是60年一個花甲週期。期間運行了五氣六氣,上下相鄰的數字,都包括在這裡。所以,凡是太過不及、順逆、勝復等氣的表現,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此以下皆明五六之義也。觀帝言上以治民,則聖帝重民之意,為可知矣。)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

白話文:

皇帝說:"您所說的這些話,上至天氣,下至地紀,可以說已經非常全面了。我非常希望聽後收藏起來,用來治理國家和養護身體,讓百姓明白事理,從上到下和睦親近,讓德澤流傳下去,子孫後代都得到庇護,代代相傳永不間斷,可以向我詳述一下嗎?"(從這裡開始都說明瞭五、六的意義。看皇帝說'上以治民',就可以知道聖明的君王重視人民。)鬼臾區說:"事物的規律變化,迫促幽微,它到來的時候可以看得到,它過去的時候也可以追溯得到。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至數之機,即五六相合之類也。迫迮以微,謂天地之氣數,其精微切近,無物不然也。其來可見,其往可追,謂因氣可以察至,因至可以求數也。然至數之微,為安危所繫,故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敬者,如攝生類諸章所載,凡合同於道者皆是也。

白話文:

敬畏天地法則的人會昌盛,輕視天地法則的人會滅亡。違背自然規律做私心事,必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天地法則的運行,就像五(陽)和六(陰)相合的規律一樣。天地之氣微妙而深刻,萬物莫不如此。它到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感知到,它離去的時候我們可以追蹤。因為氣可以察知,所以可以推算出規律。天地法則的微妙變化,關係著安危興衰。所以敬畏法則的人會昌盛,輕視法則的人會滅亡。所謂敬,就像《攝生類》所記載的各種方法,凡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都是敬畏法則的表現。)

設或無道行私,而逆天妄為,天殃必及之矣,可不慎哉!迮音窄,近也。)謹奉天道,請言真要。(至真之要道也。)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必精明於道者,庶能言始以會終,言近以知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至數之義,本經所見不一,詳會通奇恆類。

白話文:

如果不遵循自然法則而私自妄為,必然會遭受天意的懲罰,這點不可輕視啊!謹慎遵從天道,接下來我會說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帝說:善於開始的人,必能理解結局;善於接近的人,必然能知其遙遠的意義。所以,必須對道理深思熟慮,才能從開始懂到結束,從近而知遠。這樣一來,就能夠在極端的情況下保持不迷惑,這就是所謂的明智。我希望您能進一步推演,讓這些道理有條理,簡單又不缺乏,長久不絕,容易理解且不易遺忘,為這些道理建立一個脈絡,闡明其必要性,希望能夠全面聆聽。至於這些道理的意義,在經典中所見並不統一,應該要詳加考量,理解其奇特而恆常的類似之處。

簡,要也。匱,乏也。)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桴,鼓椎也。發者為聲,應者為響。桴音孚。)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此即五行之應天干也,是為五運。

白話文:

精簡,就是簡要。匱乏,就是缺乏。鬼臾區說:「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就像鼓應和鼓槌,聲音應和發聲一樣。」(鼓槌是用來敲鼓的。發出的聲音叫聲,應答的聲音叫響。鼓槌讀作「孚」)我聽說,甲己年,土運主宰;乙庚年,金運主宰;丙辛年,水運主宰;丁壬年,木運主宰;戊癸年,火運主宰。(這是五行對應天干的規律,也稱為五運。)

詳義見下章及圖翼五運圖解。)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此即三陰三陽之應地支也,是為六氣。上者言司天,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司天是也。

白話文:

詳細的解釋請參閱下章和附圖的「五運圖解」。皇帝問:三陰三陽的配對如何?鬼臾區回答:子午年,少陰主事;醜未年,太陰主事;寅申年,少陽主事;卯酉年,陽明主事;辰戌年,太陽主事;巳亥年,厥陰主事。(這便是三陰三陽與地支的對應關係,稱為六氣。所謂主事,是指在天上掌管一年之氣,例如子午年就由少陰主事。)

十二年皆然。)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首也。終,盡也。六十年陰陽之序,始於子午,故少陰謂標。盡於巳亥,故厥陰謂終。)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白話文:

此種情形,凡過了十二年必如此循環。內經中所說的「少陰」就是「開始」的意思,「厥陰」就是「結束」的意思。(「開始」指「首」,「結束」指「盡」。六十年間,陰陽循序變化,從子午開始,所以少陰稱作「開始」。從巳亥結束,所以厥陰稱作「結束」。)在厥陰之上,受風氣的支配;在少陰之上,受熱氣的支配;在太陰之上,受濕氣的支配;在少陽之上,受相火的支配;在陽明之上,受燥氣的支配;在太陽之上,受寒氣的支配。這些支配之氣稱為「本」,也就是所謂的「六元」。

(三陰三陽者,由六氣之化為之主,而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故六氣謂本,三陰三陽謂標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故曰六元。本篇曰天元紀者,義本諸此。)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著之玉版,垂永久也。藏之金匱,示珍重也。署,表識也。)

白話文:

三陰三陽是由六氣化生而來的主氣,其中風化為厥陰,熱化為少陰,濕化為太陰,火化為少陽,燥化為陽明,寒化為太陽,所以六氣稱為本,而三陰三陽為標。然而這六氣都是天元一氣化生的,一分為六,所以稱為六元。本篇名為天元紀,其義理就是由此而來。

帝辛說:你的道真是深奧啊!你的論述真是精闢啊!請將它們寫在玉版上,收藏在金匱中,題名為天元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