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回本書目錄

1. 二十三卷

2. 運氣類

3.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素問·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節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且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正以合天之度數,復有九歲以應地之九野,此其所以為天地人也。

六六九九,義如下文。)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謂如天地合數則花甲生焉,花甲一周凡六十日,而所包天干各六,是一周之六六也。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而所包甲子凡六周,三陰三陽凡六氣,是一歲之六六也。

九九制會者,天有四方,方各九十度有奇而制其會。歲有四季,季各九十日有奇而制其會。以至地有九野,人有九藏,皆應此數。故黃鐘之數生於九,而律度量衡準繩規矩之道,無不由之。夫有氣則有度,有度則有數,天度由此而正,氣數由此而定,而裁製其會通之妙者則在乎人,其為功也亦大矣,故首節曰人以九九制會也。又一九義詳脈色類五。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節也,正也。紀,記也。太虛廖廓,本不可測;所可測者,賴列宿周旋,附於天體,有宿度則天道昭然,而七政之遲疾有節,是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無形,本不易察;所可察者,在陰陽往來,見於節序,有節序則時令相承,而萬物之消長有期,乃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天包地外,地居天中,天動地靜,乾健坤順,故天為陽,地為陰。火之精為日,水之精為月,故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凡天地日月之運行,各有所紀。天象正圓,周旋不息。天體倚北,北高南下,南北二極居其兩端,乃其樞軸不動之處也。天有黃赤二道。赤道者,當兩極之中,橫絡天腰,中半之界也。

赤道之北為內郭,北極居之;赤道之南為外郭,南極居之。日月循天運行,各有其道,日行之道是為黃道。黃道之行,春分後行赤道之北,秋分後行赤道之南。月行之道有九,與日不同。九道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

故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月西從白道;立冬冬至,月北從黑道;立夏夏至,月南從赤道。此亦云赤道者,以五方五色言,又非天腹赤道之謂也。凡此青黑白赤道各二,並黃道而為九。蓋黃為土之正色,位居中央,亦曰中道。班固天文志曰:日之所由,謂之黃道是也。

凡節序之分,以日為主,日則隨天而行。邵子曰:夏則日隨鬥而北,冬則日隨鬥而南。太玄曰:一北而萬物生,一南而萬物死。劉昭曰:日行北陸謂冬,西陸謂春,南陸謂夏,東陸謂秋。夫以南北為夏冬者是也,以西陸為春、東陸為秋者何也?蓋天地之道,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一歲之氣,始於冬至,一陽在子,為天日之會。

由是鬥建隨天左旋以行於東方,日月挨宮右退以會於西宿。故仲冬鬥建在子,則日月會於星紀,鬥宿醜宮也。季冬鬥建在醜,則日月會於玄枵,女宿子宮也。此所以日行北陸謂冬也。又由是則鬥建自東北順而南,日月自西北逆而南,故孟春鬥建在寅,則日月會於娵訾,室宿亥宮也。仲春鬥建在卯,則日月會於降婁,奎宿戌宮也。

季春鬥建在辰,則日月會於大梁,胃宿酉宮也。是皆以西緯東,此所以日行西陸謂春也。又由是則鬥建自東南順而西,日月自西南逆而東,故孟夏鬥建在巳,則日月會於實沉,畢宿申宮也。仲夏鬥建在午,則日月會於鶉首,井宿未宮也。季夏鬥建在未,則日月會於鶉火,柳宿午宮也。

此所以日行南陸謂夏也。又由是則鬥建自西南順而北,日月自東南逆而北,故孟秋鬥建在申,則日月會於鶉尾,翼宿巳宮也。仲秋鬥建在酉,則日月會於壽星,角宿辰宮也。季秋鬥建在戌,則日月會於大火,房宿卯宮也。是皆以東緯西,此所以日行東陸謂秋也。以至孟冬鬥建在亥,則日月會於析木,尾宿寅宮,而復交乎冬至。

故春不在東而在西,秋不在西而在東也。由此觀之,則天運本順而左旋,日月似逆而右轉,故星家以七政為右行。殊不知日月五星皆循天左行,其所以似右者,乃日不及天,月不及日,並五星之退度耳。故天之與日,正會於子半之中,是為一歲之首,即冬至節也。自子半之後,則天漸余而東,日漸縮而西,而時序節令從茲變更矣。

五星之行,亦各有度。如木曰歲星,其行一年一宮,十二年一周天。火曰熒惑,其行六十一日有零過一宮,七百四十日一周天。土曰鎮星,其行二十八月過一宮,二十八年一周天。金曰太白,其行一月一宮,一歲一周天。水曰辰星,常隨太陽而行,然或前或後,不出三十度之外,亦一月一宮,一歲一周天。

凡此五星,皆所以佐日月而循序如緯者也。此行有分紀之謂。)周有道理。(按渾天說曰: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裹黃,其形體混然,周旋無已,故曰混天。然則周天之度,何從考正?乃於日行之數,有以見之。

日之行度,不及於天,故以每日所短之數,紀為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竟天一周,復會於舊宿之處,故紀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而周天二十八宿均此數焉。其行則自東而升,自西而降。安定胡氏曰: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大約天行八十里。

凡人晝夜呼吸,總計一萬三千五百息,以八十里之數因之,共得一百八萬里。考之洛書甄曜度及春秋考異郵,皆云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其大概亦不相遠,此周天圍圓之數也。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之,則每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又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以圍三徑一言之,則周天上下四旁,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

地面去天,又減此之半,而三光出入乎其中,此周有道理之謂。)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者,言日月之退度也。日月循天運行,俱自東而西,天行速,日行遲,月行又遲。天體至圓,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日一度。

日行遲,亦一日繞地一周,而比天少行一度。凡積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仍至舊處而與天會,是為一歲,此日行之數也,故曰日行一度。月行又遲,亦一日繞地一周,而比天少十三度又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七日半有奇而與天會,是為一月,此月行之數也,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然於正度之外,陽氣尚盈,陰氣常縮,是為盈縮,氣有盈縮,故月有大小。

盈者氣盈,天之數也。縮者朔虛,日月之數也。凡月有三十日,歲有十二月,是一歲之數,當以三百六十日為常。然天之氣盈,每於過日一度之外,仍盈十三分七釐八絲三忽有奇,積三百六十日,共得四千九百三十五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合盈五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其合於刻數,則為二十五刻零。此一歲三百六十日之外,天行過日之數也。

月之朔虛,一日常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其合於刻數,則為五十三刻零,而與日會。是每月常虛四百四十一分,積十二個月,共得五千二百九十二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則每歲合虛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其合於刻數,則為六十三刻零,故一歲日數,止實得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以成數為言,則一歲約少六日,是當六大六小矣,此一歲月不及日之數也。

故朱子曰:氣言則三百六十五日,朔言則三百五十四日,舉氣盈朔虛之中數言,則三百六十日。堯典舉成數言,故曰三百六十六日也。此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之謂。)積氣余而盈閏矣。(積氣余者,歲氣余分之積而成閏也。一歲之日,以三百六十為常數,而月少於日,故每年止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而十二晦朔盡矣。是周歲月不及日者,凡五日又六十三刻為朔虛。

日又少於天,故周天之數,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周歲天多於日者,凡五日又二十五刻為氣盈。合氣盈朔虛,共得十日零八十八刻,此一歲氣余之數而閏生焉。故以三歲而計,則得三十二日又六十四刻,是一閏而有餘。以五歲而計,則得五十四日又四十刻,是再閏而不足。

故以十九年而計,則得二百六日又七十二刻,以月法二十九日零五十三刻除之,正得七個月不差時刻。此所以十九年而七閏,則氣朔分齊,是謂一章。大約三十二個月有奇置一閏,雖不盡同,亦不相遠。故三年不置閏,則春之一月入於夏,子之一月入於醜。積之之久,至於三失閏則春季皆為夏,十二失閏則子年皆為醜,寒暑反易,歲時變亂,農桑庶務,全失其時矣。故以餘日置閏於其間,然後歲氣不差,四時得成,而眾功皆立也。

)立端於始,(端,首也。始,初也。天地有氣運,氣運有元首,元首立而始終正矣。天有其端,北極是也。氣有其端,子半是也。節有其端,冬至是也。故立天之端而宿度見,立氣之端而辰次見,立節之端而時候見。如周正建子為天統,商正建醜為地統,夏正建寅為人統,皆所以立歲首而授民以時也,即立端於始之義。)表正於中,(表,識記也。

正者,正其子午。中者,中其四方。蓋天道玄遠,窺測不易,雖立端以察其始,尚不足以探其微,故又立表以正其中也。如周公營洛置五表,穎川陽城置中表,其度景處,古蹟猶存。中表南千里置一表,北千里置一表,東西亦然,此正日景以求地中也。考之周禮曰:大司空之職,立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此在鄭康成固有註疏,但亦未甚明悉。朱子曰:今人都不識土圭,康成亦誤。圭尺是量表景底尺,長一尺五寸,以玉為之是也。按古制土圭之長,尺有五寸,而測景之表,其長八尺。立表以測景,用圭以量景,而天地之中,氣候之序,於斯乎正矣。

詳求其法,蓋以天體混圓,半復地上,半在地下。其上下二端,謂之二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兩極之中,橫絡天腰者,是為赤道,其去兩極,各九十一度有奇。日行之道,是為黃道,由赤道內外周行各半。

其入於赤道之內,最近者,日行於參九度之間,在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六十七度少強,是為夏至日行之道,去極最近,其景最短,故立八尺之表,而景惟一尺五寸,此以地在日中之南,時當陽極,故曰日南則景短多暑也。斯時也,黃道在參宿度中,出寅末,入戌初。

凡晝行地上者二百一十九度強,故晝長;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強,故夜短也。其出於赤道之外,最遠者,日行於箕四度之間,在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有奇,是為冬至日行之道,去極最遠,其景最長,故以八尺之表,而景長一丈三尺,此以地在日中之北,時當陰極,故曰日北則景長多寒也。斯時也,黃道在箕宿度中,出辰初,入申末。

凡晝行地上者一百四十六度強,故晝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強,故夜長也。其黃道交行於赤道之間者,是為日行之中道。春分日黃赤二道交於西北壁三度,秋分日交於東南翼十七度,各去極九十一度有奇,此度在南北遠近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半而寒熱勻也。斯時也,黃道出卯中,入酉中,日行地上地下各一百八十二度有奇而晝夜平也。

所謂日東則景夕多風者,言地在日中之東,則日甫中而景已如夕,是地偏於左而東方木氣多風也。所謂日西則景朝多陰者,言地在日中之西,則日已中而景猶如朝,是地偏於右而西方金氣多陰也。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言夏至為一歲之中,日在中天,其景最短,故景惟一尺五寸與土圭之長正相合處,此便是地之中,亦所以見歲之中也。故嵩高正當天之中。

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即赤道也。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去北極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北極九十一度,冬至日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乃其大數。此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故邵子曰: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在辰極。地之中何在?曰:在嵩山。惟天以辰極為中,故可以起歷數而推節候;惟地以嵩山為中,故可以定方隅而均道里。子午其天地之中乎。冬至陽生子,夜半時加子,所以乾始於坎而終於離,此南北二極獨為天樞而不動也。

夏至陰生午,天中日在午,所以坤始於離而終於坎,此冬夏二至,一在南,一在北,而不可移也。惟天地之中,一定不易,是以聖人者出,處璣衡以觀大運,據會要以察方來,皆自此而得之,是所謂表正於中也。)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推余於終,即上文氣余盈閏之義。

蓋欲求天道者,不立其端則綱領不得,不正其中則前後不明,不推其餘則氣候不正,凡此三者缺一不可,知乎此則天度之道畢矣。推音吹。)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六六九九義見前。)天有十日,(十者成數之極,天地之至數也。

天有十日,如一月之數凡三十,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皆以十為制也。故大撓察其象,作十干以紀之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竟,盡也。十干六竟,則六十日也,是為花甲一周。甲復六周,則六六三百六十也,是為一歲日法之常數,而氣盈朔虛不與焉,故云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凡自古有生之物,皆出天元之氣,雖形假地生,而命惟天賦,故《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此通天之謂也。然通天之本,本於陰陽,故《四氣調神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至若在地而有九州,在人而有九竅,又孰非通於天氣而本於陰陽者乎?)故其生五,其氣三,(自陰陽以化五行,而萬物之生莫不由之,故曰其生五。然五行皆本於陰陽,而陰陽之氣各有其三,是謂三陰三陽,故曰其氣三。夫生五氣三者,即運五氣六之義,不言六而言三者,合陰陽而言也。

一曰:五運之氣,各有太過不及平氣之化,故五常政大論有三氣之紀者即此。其義亦通。按:王氏以三為三元,謂天氣地氣運氣也。然觀下文云: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天氣地氣運氣者亦由三而成,則三元之義又若居其次矣。此上二節與生氣通天論同,見疾病類五。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天者天之氣,司天是也。地者地之氣,在泉是也。上下之間,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人之氣皆有三陰三陽,故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下三節,與三部九候論同,但彼以上中下三部為言,與此稍異,詳脈色類五。)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三而三之,合則為九,正以見陰陽之變。故地之九野,人之九藏,皆相應者如此。

九野,九州之野。九藏,義如下文。)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形藏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出三部九候論。神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出宣明五氣篇及九針論。)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蒙者,矇昧於目。惑者,疑惑於心也。)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上古聖帝也。先師,岐伯之師,僦貸季也。僦,將秀切。)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天地之氣,五行而已。日行天之五度,則五日也。日有十二時,五日則六十時,是甲子一周,五行畢而氣候易矣,故五日謂之候,而一歲三百六十日,共成七十二候也。)三候謂之氣,(氣,節也。

歲有二十四節,亦曰二十四氣。一氣統十五日二時五刻有奇,故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歲有四時,亦曰四季。時各九十一日有奇,積六氣而成也,故謂之時。按:此乃一季之六節,亦曰六氣,非一歲三陰三陽之六氣各得六十者之謂,蓋彼為大六氣,此為小六氣也。)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積四九而成三百六十日,故四時謂之歲。歲易時更,故各有所主之氣,以為時之治令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五運,即五行也。襲,承也。治,主也。此承上文而言歲時氣候皆五運相承,各治其時,以終期歲之日。

故時立則氣布,如春氣主木,夏氣主火,長夏氣主土,秋氣主金,冬氣主水,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也。不惟周歲之氣為然,即五日為候,而氣亦迭更,故云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年之所加,如天元紀、氣交變、五運行、五常政、六微旨、六元正紀,至真要等論所載五運六氣之類是也。

天運有盛衰,則人氣有虛實,醫不知此,焉得為工?工者精良之稱,故本經屢及此字,誠重之也,非後世工技之工之謂。此數句又出官針篇,詳針刺類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