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三卷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1)

1.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素問·六節藏象論》)

白話文: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

人體的五臟六腑是生命的根本,心為君主之官,主宰生命活動;肺為相傅之官,調理氣息;肝為將軍之官,謀劃決策;脾為倉廩之官,負責運化水谷;腎為作強之官,主管生殖和生長發育;三焦為決竅之官,疏通水道。這些臟腑的功能協調,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礎。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節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且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正以合天之度數,復有九歲以應地之九野,此其所以為天地人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上天用六合之序形成一年,而人體則用九九之數作為規律,人的身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這與天地相合,已經很長久,但我不知道它的意義。」

(因為天上上下四方,稱為六合;地上正中四方,稱為九宮,這是乾坤合一的大數。世間萬物都遵循這個規律。因此,天地之序用六合而成歲,人體也因九九之數而建立規律。人的三百六十五個關節,正與上天的度數相符。另外,還有九歲的週期,相應於地上的九野。因此,人體是天地之合體。)

六六九九,義如下文。)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謂如天地合數則花甲生焉,花甲一周凡六十日,而所包天干各六,是一周之六六也。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而所包甲子凡六周,三陰三陽凡六氣,是一歲之六六也。

白話文:

六六九九,它的意思是如下文所示。)岐伯回答道:真是好問題!我會進一步說明。六六的節氣,九九的運作規律,是用來校準天體運行和氣候變化規律的。(六六的節氣,是指天地相合的數字,那麼六十花甲便產生了。六十花甲一個週期是六十天,所包含的天干各有六個,這就是一個週期的六六。一年的天數是三百六十天,所包含的甲子共有六個週期,三陰三陽共有六種天氣,這就是一年的六六。

九九制會者,天有四方,方各九十度有奇而制其會。歲有四季,季各九十日有奇而制其會。以至地有九野,人有九藏,皆應此數。故黃鐘之數生於九,而律度量衡準繩規矩之道,無不由之。夫有氣則有度,有度則有數,天度由此而正,氣數由此而定,而裁製其會通之妙者則在乎人,其為功也亦大矣,故首節曰人以九九制會也。又一九義詳脈色類五。

白話文:

「九九」的規律,來自於:

  • 天有四面,每一面約有九十度,因此形成萬物的交會。
  • 一年有四季,每一季約有九十天,因此形成四季的交替。
  • 進而推及到地上有九個區域,人體有九個藏腑,這些都符合這個數字。

因此,黃鐘的音律是從九產生的,而律呂、度量衡、準繩、規矩等標準,也都源自於此。

有了氣,就有度量;有了度量,就有數值。天地因此而運行,氣數也因此而確定。而裁定萬物交會的奧妙,則在於人,其功德也是非常偉大的。因此,第一節說「人以九九制會」。

另外,關於「九」的意義,可以在「脈色」分類的第五節找到詳細的說明。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節也,正也。紀,記也。太虛廖廓,本不可測;所可測者,賴列宿周旋,附於天體,有宿度則天道昭然,而七政之遲疾有節,是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無形,本不易察;所可察者,在陰陽往來,見於節序,有節序則時令相承,而萬物之消長有期,乃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白話文:

  • **天體法則:**這是用來控制日月運行規律的。
  • **時間法則:**這是用來記錄萬物生滅變化的過程的。(「制」是節制、校正的意思;「紀」是記載的意思。浩瀚的虛空本來無法測量;可以測量的,是依賴羣星環繞在天體上,有了星度,天體的運行規律就很清楚了,而七個主要的星體的運行速度也有節制,這就用來校正日月運行規律。時間法則是無形的,本來不容易察覺;可以察覺的,是在自然界中陰陽交替,表現在節氣變化中,有了節氣變化,時令就會相繼轉換,而萬物的盛衰就會有規律,這就用來記載萬物生滅變化的過程。)
  • 天代表陽,地代表陰;太陽代表陽,月亮代表陰。

(天包地外,地居天中,天動地靜,乾健坤順,故天為陽,地為陰。火之精為日,水之精為月,故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凡天地日月之運行,各有所紀。天象正圓,周旋不息。天體倚北,北高南下,南北二極居其兩端,乃其樞軸不動之處也。天有黃赤二道。赤道者,當兩極之中,橫絡天腰,中半之界也。

白話文:

天包覆在外的空間,地存在天體之中。天體運轉,大地靜止不動。天剛健,地柔順,所以天屬陽,地屬陰。火氣的精華是太陽,水氣的精華是月亮,所以太陽屬陽,月亮屬陰。

萬物的運行都有規律。(天地日月運行,各有順序和紀律。天體是正圓的,不停地旋轉。天體傾斜向北,北極高,南極低。南北兩極位於兩端,是天體旋轉不動的軸心。天上有黃道和赤道兩條軌道。赤道位於兩極之間,橫貫天體的中部,是天體中間的界限。)

赤道之北為內郭,北極居之;赤道之南為外郭,南極居之。日月循天運行,各有其道,日行之道是為黃道。黃道之行,春分後行赤道之北,秋分後行赤道之南。月行之道有九,與日不同。九道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

白話文:

赤道以北是地球內側邊緣,北極點位於其上;赤道以南是地球外側邊緣,南極點位於其上。

太陽和月亮沿著天空運行,各有其軌道。太陽運行的軌道稱為「黃道」。黃道的運行,在春分點後在赤道以北運行,在秋分點後在赤道以南運行。

月亮的運行軌道有九條,與太陽不同。九條軌道是:

  • 黑道兩條:位於黃道以北
  • 赤道兩條:位於黃道以南
  • 白道兩條:位於黃道以西
  • 青道兩條:位於黃道以東

故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月西從白道;立冬冬至,月北從黑道;立夏夏至,月南從赤道。此亦云赤道者,以五方五色言,又非天腹赤道之謂也。凡此青黑白赤道各二,並黃道而為九。蓋黃為土之正色,位居中央,亦曰中道。班固天文志曰:日之所由,謂之黃道是也。

白話文:

因此,立春春分時,月亮從東方沿著青色軌道運行;立秋秋分時,月亮從西方沿著白色軌道運行;立冬冬至時,月亮從北方沿著黑色軌道運行;立夏夏至時,月亮從南方沿著紅色軌道運行。這裡提到的「赤道」,是根據五方五色來說的,而不是天空中腹部的赤道。這些青黑白赤色軌道各兩條,加上黃道共有九條。黃色是土的正色,位於中央,又稱為「中道」。班固在《天文志》中說:太陽運行的軌道,稱為「黃道」,就是這個意思。

凡節序之分,以日為主,日則隨天而行。邵子曰:夏則日隨鬥而北,冬則日隨鬥而南。太玄曰:一北而萬物生,一南而萬物死。劉昭曰:日行北陸謂冬,西陸謂春,南陸謂夏,東陸謂秋。夫以南北為夏冬者是也,以西陸為春、東陸為秋者何也?蓋天地之道,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一歲之氣,始於冬至,一陽在子,為天日之會。

白話文:

季節的變化,主要是由太陽的位置決定的。太陽的位置會隨著天空中的斗宿移動。邵雍說:夏天,太陽隨著斗宿向北移動,冬天,太陽隨著斗宿向南移動。《太玄經》上說:太陽向北移動,萬物生長;太陽向南移動,萬物凋零。劉昭說:太陽運行在北方的區域稱為冬天,運行在西方的區域稱為春天,運行在南方的區域稱為夏天,運行在東方的區域稱為秋天。把南北當作冬天和夏天,是正確的。把西方當作春天,東方當作秋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天地之道,南北方向為經線,東西方向為緯線。一年的氣候變化,從冬至開始,陽氣開始生發,在子位上與天相會。

由是鬥建隨天左旋以行於東方,日月挨宮右退以會於西宿。故仲冬鬥建在子,則日月會於星紀,鬥宿醜宮也。季冬鬥建在醜,則日月會於玄枵,女宿子宮也。此所以日行北陸謂冬也。又由是則鬥建自東北順而南,日月自西北逆而南,故孟春鬥建在寅,則日月會於娵訾,室宿亥宮也。仲春鬥建在卯,則日月會於降婁,奎宿戌宮也。

白話文:

由於北斗七星隨著天體從左方旋轉運行於東方,太陽和月亮從右方移動會合於西方的星宿。因此,仲冬時北斗七星指向子位,則太陽和月亮會合在星紀(星宿名),北斗七星位於醜位。季冬時北斗七星指向醜位,則太陽和月亮會合在玄枵(星宿名),北斗七星位於子位。這就是太陽運行於北半球稱為冬天的原因。

再者,北斗七星由此自東北順時針移動至南方,太陽和月亮則自西北逆時針移動至南方。因此,孟春時北斗七星指向寅位,則太陽和月亮會合在娵訾(星宿名),室宿位於亥位。仲春時北斗七星指向卯位,則太陽和月亮會合在降婁(星宿名),奎宿位於戌位。

季春鬥建在辰,則日月會於大梁,胃宿酉宮也。是皆以西緯東,此所以日行西陸謂春也。又由是則鬥建自東南順而西,日月自西南逆而東,故孟夏鬥建在巳,則日月會於實沉,畢宿申宮也。仲夏鬥建在午,則日月會於鶉首,井宿未宮也。季夏鬥建在未,則日月會於鶉火,柳宿午宮也。

白話文:

在春末的建辰月,太陽和月亮會於大梁星的宮位相會,而胃宿則在酉宮。它們都由西向東轉動,這就是春天太陽向西移動的原因。另外,鬥宿從東南順時針方向轉動,而太陽和月亮則從西南逆時針方向轉動,所以夏初的建巳月,太陽和月亮會於實沉星的宮位相會,畢宿於申宮。夏中的建午月,太陽和月亮會於鶉首星的宮位相會,井宿於未宮。夏末的建未月,太陽和月亮會於鶉火星的宮位相會,柳宿於午宮。

此所以日行南陸謂夏也。又由是則鬥建自西南順而北,日月自東南逆而北,故孟秋鬥建在申,則日月會於鶉尾,翼宿巳宮也。仲秋鬥建在酉,則日月會於壽星,角宿辰宮也。季秋鬥建在戌,則日月會於大火,房宿卯宮也。是皆以東緯西,此所以日行東陸謂秋也。以至孟冬鬥建在亥,則日月會於析木,尾宿寅宮,而復交乎冬至。

白話文:

因此,太陽向南運行稱為夏季。另外,北斗星斗柄從西南指向北方,太陽和月亮從東南向北方運行,所以孟秋時斗柄指向西南方申位,太陽和月亮會合在鶉尾星附近,並且翼宿運行到己宮。仲秋時斗柄指向西方酉位,太陽和月亮會合在壽星附近,並且角宿運行到辰宮。季秋時斗柄指向西北方戌位,太陽和月亮會合在大火星附近,並且房宿運行到卯宮。這些都是太陽從東方向西方運行,因此太陽向東運行稱為秋季。到了孟冬時斗柄指向北方亥位,太陽和月亮會合在析木星附近,並且尾宿運行到寅宮,然後再次交會於冬至。

故春不在東而在西,秋不在西而在東也。由此觀之,則天運本順而左旋,日月似逆而右轉,故星家以七政為右行。殊不知日月五星皆循天左行,其所以似右者,乃日不及天,月不及日,並五星之退度耳。故天之與日,正會於子半之中,是為一歲之首,即冬至節也。自子半之後,則天漸余而東,日漸縮而西,而時序節令從茲變更矣。

白話文:

所以,春天不在東方而在西方,秋天不在西方而在東方。由此可見,天運本來是順著左邊旋轉,而日月看起來像是逆著右邊轉動,因此天文家認為七曜是右旋運行。殊不知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都順著天左行,它們之所以看起來像右行,是因為太陽趕不上天運,月亮趕不上太陽,還有其他五星的逆行度數。因此,天和太陽正對在子時的中間,這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冬至日。自子時以後,天逐漸朝東移動,太陽逐漸朝西偏斜,而四季節氣從此開始變化。

五星之行,亦各有度。如木曰歲星,其行一年一宮,十二年一周天。火曰熒惑,其行六十一日有零過一宮,七百四十日一周天。土曰鎮星,其行二十八月過一宮,二十八年一周天。金曰太白,其行一月一宮,一歲一周天。水曰辰星,常隨太陽而行,然或前或後,不出三十度之外,亦一月一宮,一歲一周天。

白話文:

五星的運行,各有一個規律。比如木星,稱為歲星,每運行一年經過一宮,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火星,稱為熒惑,每運行六十一天零一些時間經過一宮,七百四十天運行一周天。土星,稱為鎮星,每運行二十八個月經過一宮,二十八年運行一周天。金星,稱為太白,每月經過一宮,一年運行一周天。水星,稱為辰星,經常跟隨太陽運行,但有時在太陽前面,有時在太陽後面,總是不超過三十度,也每月經過一宮,一年運行一周天。

凡此五星,皆所以佐日月而循序如緯者也。此行有分紀之謂。)周有道理。(按渾天說曰: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裹黃,其形體混然,周旋無已,故曰混天。然則周天之度,何從考正?乃於日行之數,有以見之。

白話文:

這些星宿,都是輔助日月運行,就像緯線一樣。日、月運行有規律。(周的說法有道理。(按照渾天說,天地像鳥蛋一樣,天包覆著地,就像殼包著蛋黃,形狀混雜,不停旋轉,所以稱為「渾天」。那麼,如何計算周天的長度呢?從太陽運行就可以得知。)

日之行度,不及於天,故以每日所短之數,紀為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竟天一周,復會於舊宿之處,故紀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而周天二十八宿均此數焉。其行則自東而升,自西而降。安定胡氏曰: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大約天行八十里。

白話文:

太陽每天移動的距離,趕不上夜空的周長,因此將一天中短缺的距離記錄為一度。太陽運行 365 天外加四分之一天,才能走完天空一圈,回到原來的位置。因此記錄太陽的運行為 365 度外加四分之一度。而天空中的 28 個星宿也都是這個數字。太陽的運行是由東升西落的。安定縣的胡先生說:人一呼一吸為一次呼吸,一次呼吸的間隔,大約太陽運行 80 裏(約合 40 公里)。

凡人晝夜呼吸,總計一萬三千五百息,以八十里之數因之,共得一百八萬里。考之洛書甄曜度及春秋考異郵,皆云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其大概亦不相遠,此周天圍圓之數也。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之,則每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又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以圍三徑一言之,則周天上下四旁,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

白話文:

一般人一天呼吸約一萬三千五百次,若以八十公里的距離換算,呼吸的距離總計約一百八萬公里。查閱《洛書甄曜度》和《春秋考異郵》等古籍,它們都記載了周天圓形軌道約一百七十一萬一千公里,與呼吸距離的換算結果相接近,這是周天圓形軌道的周長。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度除以一百七十一萬一千公里,每一度約二千九百三十二公里又一千四百六十一分之一公里(相當於三百四十八公里)。用「圍三徑一」的公式計算,周天上下四方和直徑是三十五萬七千裏。

地面去天,又減此之半,而三光出入乎其中,此周有道理之謂。)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者,言日月之退度也。日月循天運行,俱自東而西,天行速,日行遲,月行又遲。天體至圓,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日一度。

白話文:

從地面到天,再減去一半的高度,日月星辰就在這個範圍內運行升降,這叫做有道理的運行軌道。太陽一天運行一度,月亮一天運行十三度多,所以大月和小月交替出現,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個年。(太陽一天運行一度、月亮一天運行十三度,指的是日月運行退縮的度數。日月按照天體運行,都從東向西,天的運行速度快,太陽的運行速度慢,月亮的運行速度更慢。天體非常圓,繞著地球向左旋轉,通常一天轉動一週,超越了太陽一度。)

日行遲,亦一日繞地一周,而比天少行一度。凡積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仍至舊處而與天會,是為一歲,此日行之數也,故曰日行一度。月行又遲,亦一日繞地一周,而比天少十三度又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七日半有奇而與天會,是為一月,此月行之數也,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然於正度之外,陽氣尚盈,陰氣常縮,是為盈縮,氣有盈縮,故月有大小。

白話文:

太陽運行得比較慢,一天繞地球一週,比天球少運行一度。每經過365天又25刻,太陽才會回到它原來的位置與天球相會,這就是一年。這是太陽的運行速度,所以說太陽運行一度。月亮運行得更慢,一天也繞地球一週,但比天球少運行13度又19分度之七。每經過27天半,月亮才會與天球相會,這就是一月。這是月亮的運行速度,所以說月亮運行13度多一度。然而,除了正常的速度之外,陽氣還會膨脹,陰氣經常收縮,這就是盈縮。因為氣的盈縮,所以月亮有大小之分。

盈者氣盈,天之數也。縮者朔虛,日月之數也。凡月有三十日,歲有十二月,是一歲之數,當以三百六十日為常。然天之氣盈,每於過日一度之外,仍盈十三分七釐八絲三忽有奇,積三百六十日,共得四千九百三十五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合盈五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其合於刻數,則為二十五刻零。此一歲三百六十日之外,天行過日之數也。

白話文:

氣滿盈謂之「盈」,這是上天的法則。氣縮減謂之「縮」,這是日月的法則。每個月有三十天,一年有十二月,這是歲月的規律,通常以三百六十天為一整年。然而,上天的氣盈滿,每次超過一天之外,還能盈餘十三分之七釐之八絲之三忽,一年積累三百六十天,共得到四千九百三十五分。用一天有九百四十分來除,合為盈滿五天又二百三十五分,換算成時辰,就是二十五刻零。這超出三百六十天之外的部分,就是一年中運行超過一天的時數。

月之朔虛,一日常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其合於刻數,則為五十三刻零,而與日會。是每月常虛四百四十一分,積十二個月,共得五千二百九十二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則每歲合虛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其合於刻數,則為六十三刻零,故一歲日數,止實得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以成數為言,則一歲約少六日,是當六大六小矣,此一歲月不及日之數也。

白話文:

在每月的初一,月亮的虛虧通常爲太陽的十二度十九分的七分之一,經過二十九天又九百四十分的四百九十九分,合起來的刻數是五十三刻零,與太陽相合。每個月常虛虧四百四十一分,十二個月累積起來,總共有五千二百九十二分。用九百四十分鐘算作一天來除,以後每年合虛虧五天還有五百九十二分,合在刻數上是六十三刻零。因此,一年的實際天數只得三百五十四天和三十七刻。根據這些數字,一年大約少了六天,這就是六大六小的情況,這也是一年中月亮數量不足於太陽數量的情況。

故朱子曰:氣言則三百六十五日,朔言則三百五十四日,舉氣盈朔虛之中數言,則三百六十日。堯典舉成數言,故曰三百六十六日也。此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之謂。)積氣余而盈閏矣。(積氣余者,歲氣余分之積而成閏也。一歲之日,以三百六十為常數,而月少於日,故每年止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而十二晦朔盡矣。是周歲月不及日者,凡五日又六十三刻為朔虛。

白話文:

朱熹說:用氣計算則有365天,用朔氣計算則有354天;將氣盈和朔虛的中間數加起來,則有360天。堯典記載的數字是總數,所以說有366天。這是因為有大小月,365天構成一年。)逐漸累積的氣息多餘部分,就形成了閏月。(逐漸累積的氣息多餘部分,是歲氣多餘部分的累積而形成閏月。一年中的天數,以360天為常數,而月份比天數少,所以每年只有354天又37刻,十二個晦朔就過完了。因此,一年中月份不及天數的部分,共有5天又63刻,稱為朔虛。)

日又少於天,故周天之數,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周歲天多於日者,凡五日又二十五刻為氣盈。合氣盈朔虛,共得十日零八十八刻,此一歲氣余之數而閏生焉。故以三歲而計,則得三十二日又六十四刻,是一閏而有餘。以五歲而計,則得五十四日又四十刻,是再閏而不足。

白話文:

一天比一年短,因此一年有365度又4分之1度。這是因為一年中,天比日多5天25刻的緣故。如果加上朔望月的時間,一共是10天88刻,這就是一年中多餘的時日,而閏月就是由此產生的。所以,每三年就會多出32天64刻,也就是一個閏月還有餘數。每五年就會多出54天40刻,也就是兩個閏月還不夠。

故以十九年而計,則得二百六日又七十二刻,以月法二十九日零五十三刻除之,正得七個月不差時刻。此所以十九年而七閏,則氣朔分齊,是謂一章。大約三十二個月有奇置一閏,雖不盡同,亦不相遠。故三年不置閏,則春之一月入於夏,子之一月入於醜。積之之久,至於三失閏則春季皆為夏,十二失閏則子年皆為醜,寒暑反易,歲時變亂,農桑庶務,全失其時矣。故以餘日置閏於其間,然後歲氣不差,四時得成,而眾功皆立也。

白話文:

如果以十九年為一個單位,那麼其中包含二百六十六天又七十二時辰,用一個月為二十九天又五十三時辰來計算,正好得到七個月,時辰也完全相符。這就是為什麼十九年中要設置七個閏月,這樣才能讓氣候和節氣保持一致,稱為「一章」。

大概在三十二個月稍多一些的時間裡,就會設置一個閏月。雖然並非每次都相同,但差別也不大。因此,如果三年不設置閏月,那麼春季的正月就會變成夏季,子月的正月也會變成丑月的正月。長久積累下來,如果三次回合不設置閏月,那麼整個春天都會變成夏天;如果十二次回合不設置閏月,那麼子年都會變成丑年,寒暑交替顛倒,歲時混亂,農事等各種工作都會失去時機。因此,需要用剩餘的時日來設置閏月,這樣才能保證歲氣不偏差,四季分明,各種工作也能按時進行。

)立端於始,(端,首也。始,初也。天地有氣運,氣運有元首,元首立而始終正矣。天有其端,北極是也。氣有其端,子半是也。節有其端,冬至是也。故立天之端而宿度見,立氣之端而辰次見,立節之端而時候見。如周正建子為天統,商正建醜為地統,夏正建寅為人統,皆所以立歲首而授民以時也,即立端於始之義。)表正於中,(表,識記也。

白話文:

)建立規準於最初,(端:首,始:初。天地運行有規律,規律有首要,首要建立,規律才能始終如一。天有其首要,就是北極。地氣有其首要,就是子半。時節有其首要,就是冬至。因此,確定天的首要,就能看到星座的運行;確定地氣的首要,就能看到星宿的排列;確定時節的首要,就能知道時間的運轉。比如周朝以子日為歲首起點,象徵天正;商朝以丑日為歲首起點,象徵地正;夏朝以寅日為歲首起點,象徵人正。這些都是為了確定歲首,指導人們順應時令,這就是建立規準於最初的意義。)以正氣調節於其中,(表:識別。

正者,正其子午。中者,中其四方。蓋天道玄遠,窺測不易,雖立端以察其始,尚不足以探其微,故又立表以正其中也。如周公營洛置五表,穎川陽城置中表,其度景處,古蹟猶存。中表南千里置一表,北千里置一表,東西亦然,此正日景以求地中也。考之周禮曰:大司空之職,立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白話文:

所謂「正」,就是校正子午線。所謂「中」,就是找出東西南北四方的中心。由於天象深遠,很難測量,雖然可以設立圭表來觀察太陽的運行起點,但還是不足以探知天象的奧妙,所以又設立中表來校正圭表的準確度。

例如周公營建洛邑時立了五根中表,穎川陽城也立了一根中表。這些中表的方位角,至今仍有古跡可考。從中表向南千里處設立一根中表,向北千里處也設立一根中表,東西方向也是如此。這是通過校正太陽的影子來求取地面的中心。

根據《周禮》記載,大司空的職責之一,就是制定立土圭的方法,測量土地的深度,修正日影,以求得地面的中心。

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此在鄭康成固有註疏,但亦未甚明悉。朱子曰:今人都不識土圭,康成亦誤。圭尺是量表景底尺,長一尺五寸,以玉為之是也。按古制土圭之長,尺有五寸,而測景之表,其長八尺。立表以測景,用圭以量景,而天地之中,氣候之序,於斯乎正矣。

白話文:

在太陽位於正南方時,日照時間短而且天氣炎熱;在太陽位於正北方時,日照時間長而且天氣寒冷;在太陽位於正東方時,日照時間在下午而且多風;在太陽位於正西方時,日照時間在早上而且多陰。

這些說法在鄭康成的註解中也有記載,但也不是很清楚。朱熹說:現在的人都不認識土圭,鄭康成也搞錯了。圭尺是用來測量日晷的尺子,長度是一尺五寸,是用玉做的。

根據古制,土圭的長度為一尺五寸,而測量日晷的表長為八尺。將表樹立起來以測量日晷,用圭尺來測量日晷的影子長度,這樣就能在天地正中正確測定氣候的變化。

詳求其法,蓋以天體混圓,半復地上,半在地下。其上下二端,謂之二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兩極之中,橫絡天腰者,是為赤道,其去兩極,各九十一度有奇。日行之道,是為黃道,由赤道內外周行各半。

白話文:

詳細探討它的方法,是因為天體是一個圓球體,一半露出在地面上,一半埋在地下。它上下兩端分別稱為二極,北極在地面以上 36 度,南極在地面以下 36 度,兩極之間的距離為 182 度半多一點。兩極之間,橫跨天體腰部的是赤道,它離兩極各為 91 度多一點。太陽運行軌道稱為黃道,它在赤道內外各運行一半。

其入於赤道之內,最近者,日行於參九度之間,在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六十七度少強,是為夏至日行之道,去極最近,其景最短,故立八尺之表,而景惟一尺五寸,此以地在日中之南,時當陽極,故曰日南則景短多暑也。斯時也,黃道在參宿度中,出寅末,入戌初。

白話文:

當太陽運行在赤道以南時,最靠近赤道時,太陽在參宿九度的範圍內運行,此時位於赤道以北二十四度,距離北極大約六十七度。這是夏至日太陽運行的位置,離北極最近,影子最短。因此,豎立一個八尺高的標竿,影子只有十五寸長。這是因為這時大地位於太陽的南側,正值陽氣極盛的時期,所以說「太陽在南方,影子短,天氣炎熱」。這個時候,黃道運行在參宿的度數內,從寅月的末尾開始,到戌月的初旬結束。

凡晝行地上者二百一十九度強,故晝長;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強,故夜短也。其出於赤道之外,最遠者,日行於箕四度之間,在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有奇,是為冬至日行之道,去極最遠,其景最長,故以八尺之表,而景長一丈三尺,此以地在日中之北,時當陰極,故曰日北則景長多寒也。斯時也,黃道在箕宿度中,出辰初,入申末。

白話文:

凡是白天在天空運行的角度超過219度,所以白天較長。晚上在天空下運行的角度不足146度,所以晚上較短。在赤道外運轉最遠時,太陽運行在箕宿的四度之間,位於赤道南側24度,距離北極115度多,這是冬至日太陽運行的軌跡,離北極最遠,所以影子最長。因此,以八尺長的標竿測量,影子長達一丈三尺。這是因為地球位於太陽的北側,正值陰氣最盛的時候,所以說「日北則景長多寒」。此時,黃道在箕宿的度數中,早上從辰時開始運行,傍晚在申時結束運行。

凡晝行地上者一百四十六度強,故晝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強,故夜長也。其黃道交行於赤道之間者,是為日行之中道。春分日黃赤二道交於西北壁三度,秋分日交於東南翼十七度,各去極九十一度有奇,此度在南北遠近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半而寒熱勻也。斯時也,黃道出卯中,入酉中,日行地上地下各一百八十二度有奇而晝夜平也。

白話文:

在白天在地面上行走的角度數超過146度,所以白天較短;在夜晚在地下行走的角度數超過219度,所以夜晚較長。太陽在黃道上運行,黃道與赤道之間交會的部分,就是太陽行進的中間道路。

春分那天,黃道與赤道在西北偏西3度交會,秋分那天在東南偏東17度交會。它們各自距離南北兩極90多度。這個角度位於南北遠近的正中間,所以這時白天和黑夜的長度相等,寒熱也平衡。

這個時候,黃道從東方正中升起,從西方正中落下。太陽在地上和地下各行進182多度,所以白天和黑夜一樣長。

所謂日東則景夕多風者,言地在日中之東,則日甫中而景已如夕,是地偏於左而東方木氣多風也。所謂日西則景朝多陰者,言地在日中之西,則日已中而景猶如朝,是地偏於右而西方金氣多陰也。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言夏至為一歲之中,日在中天,其景最短,故景惟一尺五寸與土圭之長正相合處,此便是地之中,亦所以見歲之中也。故嵩高正當天之中。

白話文:

所謂東邊太陽升起後很快就變暗,刮風多的地區,指的是這個地方位於日中的東邊。太陽剛剛升到正中,日影就已經像傍晚一樣,說明這個地方偏於左邊,東方木氣旺盛,因此會刮風。

所謂西邊太陽落山後很長時間才變暗,陰氣多的地區,指的是這個地方位於日中的西邊。太陽已經落到正中,日影仍然像早上一樣,說明這個地方偏於右邊,西方金氣旺盛,因此會有陰氣。

所謂夏至時分的日影,長度只有一尺五寸,指的是這個地方位於正中央。夏至是全年中太陽直射北半球最北端的日子,太陽在正午時分直射大地,日影最短,所以日影只有1尺5寸長,與地面放置的土圭長度相符合。這是正中央的位置,也是一年正中的時候。因此,嵩山正位於正中央。

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即赤道也。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去北極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北極九十一度,冬至日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乃其大數。此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白話文:

最南邊五十七度,和嵩山的高度一樣。再往南十二度,就是夏至的太陽運行路徑。再往南二十四度,就是春分和秋分的太陽運行路徑,也就是赤道。再往南二十四度,就是冬至的太陽運行路徑,再往南就是去往地底了,只有三十一度。於是,夏至時太陽離北極六十七度,春分和秋分時離北極九十度,冬至時離北極一百一十五度,這些是主要數據。這是天地相合的地方,四季交會的地方,風雨相遇的地方,陰陽調和的地方。

故邵子曰: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在辰極。地之中何在?曰:在嵩山。惟天以辰極為中,故可以起歷數而推節候;惟地以嵩山為中,故可以定方隅而均道里。子午其天地之中乎。冬至陽生子,夜半時加子,所以乾始於坎而終於離,此南北二極獨為天樞而不動也。

白話文:

所以邵子說:天地最初的起源,應該是從中間產生。那麼天位在哪裡呢?在辰極。地位在哪裡呢?在嵩山。因為天以辰極為中心,所以可以制定曆法,推算節氣;因為地以嵩山為中心,所以可以確定方位,計算距離。子午二地是天地間的中軸嗎?冬至時陽氣在子位生髮,夜半時刻加在子位,所以乾卦開始於坎卦而結束於離卦,這兩個南北極點是天上的樞紐,始終不動。

夏至陰生午,天中日在午,所以坤始於離而終於坎,此冬夏二至,一在南,一在北,而不可移也。惟天地之中,一定不易,是以聖人者出,處璣衡以觀大運,據會要以察方來,皆自此而得之,是所謂表正於中也。)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推余於終,即上文氣余盈閏之義。

白話文:

夏至時節,陽氣最盛,但陰氣也開始滋長,正午時分,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因此陰氣由離卦開始,最終歸於坎卦。冬至與夏至,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位置固定不可移動。天地運行法則恆定不變,聖人因此制定了圭表和衡器來觀測天象,推算大運,根據會合、要會來辨別方位,這些都是源於天地運行規律。這就是所謂的「表正於中」。推算到最後,天體運行週期也就完成了。

蓋欲求天道者,不立其端則綱領不得,不正其中則前後不明,不推其餘則氣候不正,凡此三者缺一不可,知乎此則天度之道畢矣。推音吹。)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六六九九義見前。)天有十日,(十者成數之極,天地之至數也。

白話文:

想要探究天道的道理,不建立起始點,綱領就不能確立;不釐清中間,前後就無法明晰;不推演結果,氣候就不會正常。這三者缺一不可,懂得這些,天道的法則就完全掌握了。(推讀作「吹」)黃帝說:我已經聽明白天道的道理了,現在想聽聽氣數如何與它相配合?岐伯說:天以六六為循環節律,地以九九為規律間隔。(六六九九的含義見前面)天有十個太陽,(十是數量的極限,是天地間最大的數)

天有十日,如一月之數凡三十,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皆以十為制也。故大撓察其象,作十干以紀之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竟,盡也。十干六竟,則六十日也,是為花甲一周。甲復六周,則六六三百六十也,是為一歲日法之常數,而氣盈朔虛不與焉,故云日法也。

白話文:

天空有十個太陽,就像月亮的數量,總共有三十個。一年的數量是三百六十,都以十為一個單位。因此,大撓觀察它的運行規則,創造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記錄時間。

每天六個天干循環結束後,重新開始甲天干。甲天干循環六次,就完成了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循環結束稱為「竟」。十天干循環六次,就是六十天,稱為一個「花甲周」。甲天干再次循環六次,就是六乘六十等於三百六十,這是計算一年的日數所用的固定數字。但是,這不包括月亮盈虧變化,所以稱為「日法」。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凡自古有生之物,皆出天元之氣,雖形假地生,而命惟天賦,故《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此通天之謂也。然通天之本,本於陰陽,故《四氣調神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白話文:

自古以來,所有活的生物,其生存的根本來自於陰陽之氣。它們的氣息與九個身體部位的竅穴都與天地之氣相通。(凡自古以來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是由天之元氣所生,雖然身體依附於大地而生,但生命的本源是由天所賦予的,所以《寶命全形論》說:人出生於大地,但生命卻是由天所決定,這就是所謂的「通天」。然而,「通天」的根本來自於陰陽之氣,所以《四氣調神論》說:陰陽四時是萬物生滅的根本,也是生死存亡的本源。)

至若在地而有九州,在人而有九竅,又孰非通於天氣而本於陰陽者乎?)故其生五,其氣三,(自陰陽以化五行,而萬物之生莫不由之,故曰其生五。然五行皆本於陰陽,而陰陽之氣各有其三,是謂三陰三陽,故曰其氣三。夫生五氣三者,即運五氣六之義,不言六而言三者,合陰陽而言也。

白話文:

在土地上,有九州,在人身上,有九竅,這些難道不是與天氣相通,且源於陰陽嗎?因此,自然界產生五種元素,存在三種氣息(從陰陽變化出五行,萬物生長都源於此,所以說產生五種元素。然而五行都源自陰陽,而陰陽之氣各自有三個組成部分,稱為三陰三陽,所以說有氣息三種。這「產生五氣三種氣息」,就是運轉五行和六氣的道理,不說六氣而說三氣,是將陰陽合而為一來說的)。

一曰:五運之氣,各有太過不及平氣之化,故五常政大論有三氣之紀者即此。其義亦通。按:王氏以三為三元,謂天氣地氣運氣也。然觀下文云: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天氣地氣運氣者亦由三而成,則三元之義又若居其次矣。此上二節與生氣通天論同,見疾病類五。

白話文:

第一條:五種運化之氣,各有太過、不及和平衡的變化,因此《五常政大論》中有「三氣之紀」的說法,即是這個意思。其道理也相通。按:王叔和認為「三」是指三元,也就是天氣、地氣、運氣。但是觀察下文所說:「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天氣、地氣、運氣也是由三組成的,那麼「三元」之義似乎又排在其次了。這兩節與《生氣通天論》相同,詳見「疾病類」第五條。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天者天之氣,司天是也。地者地之氣,在泉是也。上下之間,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人之氣皆有三陰三陽,故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下三節,與三部九候論同,但彼以上中下三部為言,與此稍異,詳脈色類五。)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三而三之,合則為九,正以見陰陽之變。故地之九野,人之九藏,皆相應者如此。

白話文:

天地人各由三股氣組成,而這三股氣又各有三種陰性氣和三種陽性氣,所以說天地人是由三組成。三股氣互相結合,總共有九種氣,就形成了九個方位(九野),九個方位中各有一個藏腑(九藏)。

九野,九州之野。九藏,義如下文。)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形藏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出三部九候論。神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出宣明五氣篇及九針論。)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白話文:

九野是指九個區域。九藏的意思如下文。因此,形藏有四種,神藏有五種,合起來就是九藏,以此來相應。

(形藏四種:一為頭角,二為耳目,三為口齒,四為胸中。出自《三部九候論》。)

(神藏五種:肝臟藏魂,心臟藏神,肺臟藏魄,脾臟藏意,腎臟藏志。出自《宣明五氣篇》和《九針論》。)

黃帝說:我已經聽說過六六九九的會合。夫子說氣的積聚和盈虧,我想請問氣是什麼?請夫子啟發我,解開我的疑惑。

(蒙者,矇昧於目。惑者,疑惑於心也。)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上古聖帝也。先師,岐伯之師,僦貸季也。僦,將秀切。)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天地之氣,五行而已。日行天之五度,則五日也。日有十二時,五日則六十時,是甲子一周,五行畢而氣候易矣,故五日謂之候,而一歲三百六十日,共成七十二候也。)三候謂之氣,(氣,節也。

白話文:

(瞎子是因為眼睛矇蔽了;迷惑是因為內心疑惑。)岐伯說:這是上天所隱藏的祕密,是先師傳授給我的。(這裡的上帝是指上古的聖帝;先師是指岐伯的老師僦貸季。)帝說:請讓我繼續聽下去。岐伯說:每隔五日稱為「一候」,(天地之氣,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太陽運行天上的五度,就是五日。一日有十二個時辰,五日就是六十個時辰,這是一個甲子循環,五種元素到齊了,氣候就開始變化了,所以五日稱為「一候」,一年有三百六十日,共形成七十二個候。)每三個候構成一個氣節,(氣節,就是季節。)

歲有二十四節,亦曰二十四氣。一氣統十五日二時五刻有奇,故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歲有四時,亦曰四季。時各九十一日有奇,積六氣而成也,故謂之時。按:此乃一季之六節,亦曰六氣,非一歲三陰三陽之六氣各得六十者之謂,蓋彼為大六氣,此為小六氣也。)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白話文:

一年中有24個節氣,又稱二十四氣,每一個節氣包含15天2小時又多一點的時間,所以三個節氣稱為「一氣」。

六個節氣稱為「一時」,一年有四個時令,又稱四季,每一個時令包含90天多一點的時間,累積六個節氣就形成一個時令,所以稱為「一時」。

按:這裡指的是一季的六個節氣,也稱為六氣,而不是指一年中三陰三陽的六氣,每一個都有60天的說法,那是指大六氣,而這裡指的是小六氣。

四季稱為「歲」,各自根據其所屬的時間進行治療。

(積四九而成三百六十日,故四時謂之歲。歲易時更,故各有所主之氣,以為時之治令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五運,即五行也。襲,承也。治,主也。此承上文而言歲時氣候皆五運相承,各治其時,以終期歲之日。

白話文:

四季總共長 360 天,因此人們稱之為歲。歲月交替,時序轉換,因此各個季節都有各自掌管的氣,以作為時序的規律。

五種運勢相繼襲承,也都統治著時序。到了結束的日子,又重新開始,時序建立,氣候分佈,如同環形沒有終點,候氣的運行也遵循相同的法則。(五運即五行,襲承指相繼繼承,治指掌管,這段話承接前面,說明歲時氣候都是由五行相繼掌管,各司其職,直到歲月的最後一天。)

故時立則氣布,如春氣主木,夏氣主火,長夏氣主土,秋氣主金,冬氣主水,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也。不惟周歲之氣為然,即五日為候,而氣亦迭更,故云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年之所加,如天元紀、氣交變、五運行、五常政、六微旨、六元正紀,至真要等論所載五運六氣之類是也。

白話文:

因此,四季交替時,天地之氣就會運行變化,就像春天的氣主導生發木氣,夏天的氣主導炎熱火氣,長夏的氣主導穩固土氣,秋天的氣主導收斂金氣,冬天的氣主導閉藏水氣,不斷循環,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

不僅是每年之氣會如此運行,即使每五天為一個候,天地之氣也會交替更替,所以說五候運行也有同等的規律。

因此,如果不瞭解年份的變化、氣候的盛衰、虛實的交替,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年份的變化,如天元紀、氣交變、五運行、五常政、六微旨、六元正紀,至真要等論所記載的五運六氣之類。)

天運有盛衰,則人氣有虛實,醫不知此,焉得為工?工者精良之稱,故本經屢及此字,誠重之也,非後世工技之工之謂。此數句又出官針篇,詳針刺類六。)

白話文:

天運會有興盛衰退,人的氣血就會有虛實盛衰相應。醫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怎麼能算得上高明?「工」這個字是指優秀的人才,所以《本經》多次提到這個字,這是非常重視的,不是後世所說的「工匠」的「工」的意思。這幾句話又出自《官針篇》,詳細內容請參照針刺類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