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3)
八卷 (3)
1. 十五、十二原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臟腑之氣,表裡相通,故五臟之表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井滎腧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臟之疾。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此十二原者,乃五臟之氣所注,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之所出也。故五臟有疾者,其氣必應於十二原而各有所出。知其原,睹其應,則可知五臟之疾為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大淵,大淵二。(心肺居於膈上,皆為陽臟,而肺則陽中之陰,故曰少陰。其原出於大淵二穴,即寸口也。)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心為陽中之陽,故曰太陽。其原出於大陵,按大陵系手厥陰心主腧穴也。邪客篇: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故此言大陵也。大陵二穴,在掌後骨下兩筋間。)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肝脾腎居於膈下,皆為陰臟,而肝則陰中之陽,故曰少陽。
其原出於太衝二穴,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動脈陷中。)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脾屬土而象地,故為陰中之至陰。其原出於太白二穴,在足大趾後內側核骨下陷中。)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腎在下而屬水,故為陰中之太陰。其原出於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此上五臟陰陽詳義,又見陰陽類五。)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鳩尾,任脈穴,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盲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脖胦,即下氣海,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任脈穴。脖音孛。胦音英。)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上文五臟之原各二,並膏盲之原,共為十二,而臟腑表裡之氣皆通於此,故可以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白話文:
【十五、十二原】
(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五臟對應六腑,六腑又與十二原穴相連,十二原穴的氣血輸注源自四肢關節(兩肘、兩膝)。四肢關節能調治五臟疾病,因此五臟有病時,應取十二原穴來治療。(臟腑之氣表裡相通,五臟外有六腑,六腑之外又有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的氣血輸注源於四肢大關節。所謂「四關」,即兩肘和兩膝,是全身骨骼的關鍵部位。所有井、滎、腧、原、經、合等穴位,手部的都不超過肘,足部的都不超過膝。這十二原穴,正是治療五臟疾病的關鍵。)
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血灌注的樞紐。當五臟有病時,病氣會反映在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對應的臟腑。若能明確十二原穴的位置,觀察其異常反應,就能判斷五臟的病症。(這十二原穴是五臟氣血匯聚之處,也是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血的輸注點。因此五臟有病時,病氣必然會反映在對應的原穴上。掌握原穴與臟腑的關係,觀察其變化,便能診斷五臟的疾病。)
各臟原穴詳解:
- 肺(陽中之少陰):原穴為太淵,左右各一。(心肺位於膈上,屬陽臟,但肺為陽中陰,故稱「少陰」。其原穴太淵位於寸口脈處。)
- 心(陽中之太陽):原穴為大陵,左右各一。(心為陽中之陽,故稱「太陽」。原穴大陵屬手厥陰心包經,因心為臟腑之主,邪氣不直接犯心,而犯心包絡,故取大陵。穴位在掌後兩筋間骨下。)
- 肝(陰中之少陽):原穴為太衝,左右各一。(肝脾腎位於膈下,屬陰臟,但肝為陰中陽,故稱「少陽」。原穴太衝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動脈凹陷處。)
- 脾(陰中之至陰):原穴為太白,左右各一。(脾屬土,象徵大地,為陰中之至陰。原穴太白位於足大趾內側核骨下凹陷處。)
- 腎(陰中之太陰):原穴為太谿,左右各一。(腎在下屬水,為陰中之太陰。原穴太谿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
其他重要原穴:
- 膏之原:鳩尾穴(任脈穴,位於胸骨劍突下五分)。
- 肓之原:脖胦穴(即下氣海,又名下肓,任脈穴,位於臍下一寸半)。
以上十二原穴(五臟原穴各二,加膏、肓之原各一),可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因臟腑表裡之氣皆通過十二原穴,故能調治臟腑病症。)
2. 十六、五臟五腧六腑六腧
(靈樞本輸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謂如十二經脈之,(起止有序也。)絡脈之所別處,(如十五絡脈各有所別也。)五輸之所留,(如下文井滎腧經合穴,各有所留止也。)六腑之所與合,(如藏象類臟腑有相合也。)四時之所出入,(如針刺類四時之刺也。
)五臟之所溜處,(言臟氣所流之處,即前篇所出為井,所溜為滎也。)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闊數以察鉅細,淺深以分表裡,高下以辨本末。凡此者,皆刺家之要道,不可不通者也。)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少商穴,乃肺經脈氣所出為井也,其氣屬木。此下凡五臟之井,皆屬陰木,故六十四難謂之陰井木也。)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此肺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手魚義詳前二,肺經條下。按:本篇五臟止言井木,六腑止言井金,其他皆無五行之分。
考之六十四難,分析陰陽十變,而滑氏詳註謂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俞土,陰俞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此言五臟之俞也。六腑則陽井屬金,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俞木,陽俞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而五行始備矣。下仿此。)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
(此肺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此肺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經渠當寸口陷中,動而不止,故曰不居。居,止也。)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此肺經所入為合也,屬陰水。)手太陰經也。(以上肺之五腧,皆手太陰經也。
)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此心主之所出為井也,屬陰木。按:此下五腧,皆屬手厥陰之穴,而本經直指為心腧者,正以心與心胞,本同一臟,其氣相通,皆心所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邪客篇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
正此之謂。詳義見前章及圖翼四卷十二原解中。)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此心主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此心主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方下,謂正當兩骨之下也。)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此心主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有過,有病也。此脈有病則至,無病則止也。)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此心主之所入為合也,屬陰水。)手少陰也。(以上心主五腧,皆心所主,故曰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此肝經之所出為井也,屬陰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此肝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此肝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白話文:
十六、五臟五腧六腑六腧
黃帝問岐伯:針刺治療的關鍵,必須通曉十二經脈的起止(即十二經脈的循行有固定順序)、絡脈的分支(如十五絡脈各有其分支)、五輸穴的所在(如下文井、滎、腧、經、合穴各有其位置)、六腑與五臟的相合關係(如藏象理論中臟腑相配)、四時氣血運行的變化(如針刺法中的四時刺法)、五臟氣血流注之處(如前篇所說「所出為井,所溜為滎」),以及經脈的寬窄、深淺、上下走向,希望聽您解釋。(寬窄可察知氣血盛衰,深淺可區分表裡,上下可辨別本末。這些都是針刺的重要原理,不可不通曉。)
岐伯回答:請讓我依次說明。
肺經五腧穴
肺經的脈氣始於少商穴,少商位於手大拇指內側端,為井穴(屬木)。流注於魚際穴,魚際在手魚際處,為滎穴(屬火)。灌注於太淵穴,太淵在魚際後一寸的凹陷處,為腧穴(屬土)。通行於經渠穴,經渠在寸口動脈處,脈動不止,為經穴(屬金)。匯入尺澤穴,尺澤在肘關節內側動脈處,為合穴(屬水)。以上是手太陰肺經的五腧穴。
心經五腧穴
心經的脈氣始於中衝穴,中衝在中指尖端,為井穴(屬木)。流注於勞宮穴,勞宮在掌心、中指本節內側,為滎穴(屬火)。灌注於大陵穴,大陵在掌後兩骨間的凹陷處,為腧穴(屬土)。通行於間使穴,間使在兩筋之間、腕橫紋上三寸,有病時脈氣顯現,無病則平靜,為經穴(屬金)。匯入曲澤穴,曲澤在肘內側凹陷處,屈肘可取,為合穴(屬水)。以上雖屬手厥陰心包經,但心包代心受邪,故亦稱手少陰心經五腧。
肝經五腧穴
肝經的脈氣始於大敦穴,大敦在足大趾尖端及趾毛處,為井穴(屬木)。流注於行間穴,行間在足大趾與次趾之間,為滎穴(屬火)。灌注於太衝穴,太衝在行間上二寸凹陷處,為腧穴(屬土)。通行於中封穴,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半凹陷處,逆氣則滯,和氣則通,搖動足部可取穴,為經穴(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