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2)

回本書目錄

八卷 (2)

1. 十三、三經獨動

故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侯陽也。是以陰陽大小,脈各有體。設陰陽不分,而或為俱靜,或為俱動,若引繩之勻者,則其陰陽之氣,非此則彼,必有偏傾而致病者矣。人迎氣口陰陽詳義,見藏象類十一。)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腎經脈也。)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足少陰之脈動者,以衝脈與之並行也。

衝脈亦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之氣衝,循陰股、膕中、內踝等處以入足下;其別者,邪出屬跗上,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谿等脈所以常動不已也。此節與逆順肥瘦篇大同,詳針刺類二十。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情,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營衛之行,陰陽有度,若邪氣居之,則其運行之道,宜相失也,又何能往還不絕?因問其故。)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四末,四肢也。十二經皆終始於四肢,故曰陰陽之會,而為氣之大絡也。然大絡雖會於四肢,復有氣行之徑路,謂之四街,如前篇所謂氣街者是也。

凡邪之中人,多在大絡,故絡絕則徑通、及邪已行而四末解,彼絕此通,氣從而合,回還轉輸,何能相失?此所以如環無端,莫知其紀也。)

白話文:

十三、三經獨動

《四時氣篇》提到:氣口脈象反映陰經狀況,人迎脈象反映陽經狀況。因此,陰陽脈象的大小各有其特徵。如果陰陽無法區分,脈象可能呈現完全靜止或同時躁動,如同拉直的繩子般均勻,這表示陰陽之氣失衡,必然會導致疾病。(關於人迎與氣口脈象的陰陽詳解,可參閱《藏象類十一》。)

黃帝問:「足少陰腎經為何會跳動?」岐伯回答:「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與足少陰腎經的主要絡脈同源於腎臟下方,從氣街穴出發,沿大腿內側向下,斜行進入膝蓋後方,再沿小腿內側與足少陰經並行,最終進入內踝後方,抵達足底。其分支則斜入腳踝,延伸至腳背,進入大腳趾之間,並注入各絡脈以溫暖小腿和足部。這就是足少陰脈常動的原因。(足少陰脈之所以跳動,是因為衝脈與其並行。衝脈同為十二經之海,與足少陰絡脈同起於腎下,經足陽明的氣衝穴,沿大腿、膝蓋後方、內踝等處下行至足底;其分支斜出腳背,注入絡脈以溫養足脛,因此太谿等穴位才會持續跳動。此段內容與《逆順肥瘦篇》大致相同,詳見《針刺類二十》。)

黃帝問:「營衛之氣的運行上下貫通,如同圓環般無始無終。若突然遭遇邪氣或嚴寒,導致手足無力,陰陽脈絡的運行與交會失調,氣血如何能繼續循環?」(營衛之氣的運行本有陰陽規律,若邪氣乾擾,運行路徑理應混亂,為何仍能循環不息?故詢問原因。)岐伯回答:「四肢是陰陽之氣交會之處,也是氣血運行的主要絡脈。『四街』是氣血運行的路徑。因此,即使絡脈受阻,路徑仍能暢通;當四肢的阻滯解除,氣血便能重新匯合,循環往復。」黃帝說:「說得好!這就是所謂的『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四末」指四肢。十二經脈皆始於四肢,故稱陰陽交會之處,也是氣血運行的主要絡脈。然而,除了四肢的大絡脈外,另有氣血運行的路徑,稱為「四街」,如前文所提的「氣街」。邪氣侵襲多影響大絡脈,因此當絡脈受阻時,路徑仍能暢通;待邪氣散去、四肢恢復,氣血便能重新匯合,循環不息。這就是為何運行能如圓環般無始無終,無法測度其規律。)

2. 十四、井滎腧經合數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言脈氣所出之處也。)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五腧,即各經井滎腧經合穴,皆謂之腧。六腑復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臟有五,腑有六,而復有手厥陰心主一經,是為十二經。

十二經各有絡脈,如手太陰別絡在列缺之類是也。此外又有任脈之絡曰屏翳,督脈之絡曰長強,脾之大絡曰大包,共為十五絡。十二、十五,總二十七氣,以通周身上下也。)所出為井,(脈氣由此而出,如井泉之發,其氣正深也。)所溜為滎,(急流曰溜。小水曰滎。脈出於井而溜於滎,其氣尚微也。

溜,力救切。滎,盈、榮二音。)所注為腧,(注,灌注也。腧,輸運也。脈注於此而輸於彼,其氣漸盛也。)所行為經,(脈氣大行,經營於此,其氣正盛也。)所入為合,(脈氣至此,漸為收藏,而入合於內也。)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二十七經絡所行之氣,皆在五腧之間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人身氣節之交,雖有三百六十五會,而其要則在乎五腧而已。故知其要,則可一言而終;否則流散無窮,而莫得其緒矣。)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以穴俞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謂。

知邪正之虛實而取之弗失,即所謂知要也。小針解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即此神氣之義。)

白話文:

十四、井滎腧經合數

黃帝問:「我想瞭解五臟六腑經脈之氣的出處。」岐伯回答:「五臟各有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有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五腧穴指各經脈的井、滎、腧、經、合穴,皆稱為『腧』。六腑多一個原穴,因此各有六腧。)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共二十七條氣脈運行全身。(五臟加六腑,再加手厥陰心包經,共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各有一條絡脈,例如手太陰經的絡脈在列缺穴。此外,任脈的絡脈為屏翳穴,督脈的絡脈為長強穴,脾經的大絡為大包穴,總計十五絡。十二經加十五絡,共二十七條氣脈,貫通全身。)經氣初出之處稱為『井』,(經氣由此發源,如井水湧出,氣勢深沈。)流動之處稱為『滎』,(急流為『溜』,小水為『滎』。經氣從井穴流出後匯聚於滎穴,此時氣勢尚弱。)灌注之處稱為『腧』,(『注』為流入,『腧』為輸送。經氣灌注於此並轉輸至他處,氣勢漸強。)運行之處稱為『經』,(經氣旺盛流動,周行於此,氣勢正盛。)匯入之處稱為『合』,(經氣至此逐漸收斂,內合於臟腑。)二十七條氣脈的運行,皆在五腧穴之間。

人體關節交會處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掌握關鍵者,一句話便能概括;不明要領者,只會困惑無窮。(雖然全身有三百六十五處穴位,但核心在於五腧穴。因此,知其要領則簡明扼要;否則散亂無序,難以理清。)所謂『節』,是指神氣遊走出入之處,而非皮肉筋骨。(神氣遊走出入之處,指的是穴位,並非指皮肉筋骨。能辨別邪正虛實並準確取穴,即為掌握要領。《小針解》提到:『三百六十五會是絡脈滲灌關節之處。』正是指神氣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