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八卷 (1)

回本書目錄

八卷 (1)

1. 八卷

2. 經絡類

3. 十三、三經獨動

(靈樞動輸篇,全)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手足之脈共十二經,然惟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三經獨多動脈,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之太淵,足少陰之太谿,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之尤甚者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是明胃脈者,言三經之動,皆因於胃氣也。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盛氣所及,故動則獨甚。此手太陰之脈動者,以胃受水穀而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手太陰經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息行則脈動,故呼吸不已,而寸口之脈亦動而不止也。)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寸口,手太陰脈也。

上下,言進退之勢也。十八,喻盛衰之形也。焉,何也。息,生長也。上十焉息,言脈之進也其氣盛,何所來而生也?下八焉伏,言脈之退也其氣衰,何所去而伏也?此其往還之道,真若有難窮其極者。)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凡脈氣之內發於臟,外達於經,其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言其勁銳之氣不可遏也。然強弩之末,其力必柔,急流之末,其勢必緩。故脈由寸口以上魚際,盛而反衰,其餘氣以衰散之勢而逆上,故其行微。此脈氣之盛衰,所以不等也。)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胃經脈也。)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胃氣上注於肺,而其悍氣之上頭者,循咽喉上行,從眼系入絡腦,出顑,下會於足少陽之客主人,以及牙車,乃合於陽明之本經,並下人迎之動脈,此內為胃氣之所發,而外為陽明之動也。按:牙車即曲牙,當是頰車也。顑之釋義云飢而面黃色,乃與經旨不相合。今據本經所言,如雜病篇曰: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

癲狂篇治狂者取頭兩顑。蓋皆言頭面之部位也。此節言自腦出顑下客主人,則此當在腦之下,鬢之前,客主人之上,其即鬢骨之上,兩太陽之間為顑也。顑音坎,又海敢切。)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此云陰陽上下者,統上文手太陰而言也。蓋胃氣上注於肺,本出一原。雖胃為陽明,脈上出於人迎,肺為太陰,脈下出於寸口,而其氣本相貫,故彼此之動,其應若一也。然人迎屬腑為陽,陽病則陽脈宜大,而反小者為逆。寸口屬臟為陰,陰病則陰脈宜小,而反大者為逆。

白話文:

十三、三經獨動

黃帝問:「人體有十二條經脈,為何只有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這三條經脈的搏動特別明顯?」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這三條經脈與胃氣密切相關。胃是五臟六腑的營養來源,其清氣向上輸注到肺,肺氣再沿手太陰經運行。氣血的運行與呼吸相配合,因此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搏也就持續跳動不止。」

黃帝問:「氣血經過寸口脈時,為何上升時旺盛如『十』,下降時衰弱如『八』?它的運行和回返路徑是如何的?我無法完全理解。」岐伯回答:「氣血離開臟腑時,突然如弓弩發射,又如水流沖下堤岸,氣勢強勁。但當它上行至魚際部位後,氣勢轉弱,剩餘的氣血因衰散而逆向流動,因此後續的搏動變得微弱。」

黃帝問:「足陽明胃經為何會搏動?」岐伯回答:「胃氣上注於肺,其中強悍之氣向上衝擊頭部,沿咽喉上行至眼窩,進入腦部,再從顑部(太陽穴附近)下行至客主人穴(足少陽經),接著沿牙車(頰車)與陽明經會合,最終下行至人迎穴。這就是胃氣分支運行於陽明經的表現。」

因此,陰經與陽經、上部與下部的脈搏搏動是相互呼應的。若陽經有病而陽脈反而細弱,或陰經有病而陰脈反而粗大,都是逆象。若陰陽經脈的搏動完全一致,如同拉直的繩子般僵硬,則表示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