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二卷 (7)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7)

1. 六十、用針先診反治為害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篇》)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針灸的基本理論,包括針灸的原理、針具的選擇與使用方法,以及針灸治療的原則等。它強調了穴位的重要性,認為穴位是人體能量流動的關鍵點,通過針灸可以調整這些點的能量,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小針解篇》: 這篇短文主要介紹了針灸治療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包括針灸前的準備工作、針灸時的技術要點,以及針灸後的護理措施。它強調了針灸師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對於療效的影響,並且提醒針灸師在操作時要注意患者的情緒和身體反應,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這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述,具體的針灸理論和技術細節需要由專業的針灸師進行詳細講解和指導。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病之虛實,不易識也,必察於脈,乃可知之。故凡將用針,必先診脈,察知重輕,方可施治,否則未有不誤而殺人者矣。)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臟氣已絕於內,陰虛也。反實其外,誤益陽也。

白話文:

凡是要使用針灸,必須先診脈,觀察氣息的虛實變化,纔能夠進行治療(《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病情的虛實難以辨識,必須觀察脈象才能知道。所以凡是要使用針灸,必須先診脈,瞭解病情輕重,才能施治,否則沒有不錯誤殺人(傷害)的。

五臟之氣已經衰絕於內部,而使用針灸的人反而實補於外部,這叫做「重竭」,重竭必定死亡,這種死亡的過程是安靜的,(臟氣已衰絕於內,表示陰虛;反實補於外部,錯誤地壯陽。)

益陽則愈損其陰,是重竭也。陰竭必死,死則靜也。)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腋與膺皆臟脈所出,氣絕於內而復取之,則致氣於外而陰愈竭矣。)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臟氣已絕於外,陽虛也。反實其內,誤補陰也。

白話文:

如果過度振奮陽氣,就會更加損耗陰氣,這是嚴重地耗盡陰氣。陰氣耗盡就會死亡,死亡就代表安靜。治療的方法應該相反,去取腋窩和胸膛的氣血。(腋窩和胸膛都是臟腑脈絡的發出處,體內的氣血已經斷絕,卻又去取它,這就會導致體外的氣血更加旺盛,陰氣更加耗盡。)五臟的氣血已經在體外斷絕,而使用針灸的人卻反而充盈體內,這叫做逆厥,逆厥的話必定會死亡,這種死亡是躁動的。(臟腑的氣血已經在體外斷絕,是陽虛的表現。而反而充盈體內,誤補陰氣。)

助陰則陽氣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治之者反取四末。(四末為諸陽之本,氣絕於外而取其本,則陰氣至而陽愈陷矣。)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言中而不去,去針太遲也。不中而去,去針太早也。

均足為害。此節與寒熱病篇文同,但彼云不中而去則致氣者是,此云害中者誤也。詳見前五十四。)

白話文:

古文: 助陰則陽氣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

如果過度滋陰,陽氣就會更加虛弱,導致四肢逆冷而昏厥。昏厥必死,死前必定會煩躁不安。

古文: 治之者反取四末。

治療時,反而取用四肢的穴位。

古文: (四末為諸陽之本,氣絕於外而取其本,則陰氣至而陽愈陷矣。)

(四肢是陽氣的根源,如果陽氣在體外虛弱,而取用它的根源,反而會導致陰氣侵入,陽氣更加虛陷。)

古文: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針灸時,如果取穴不準,針留在身體中太久,會導致精氣外泄;如果取穴不準,針很快就拔出,會導致氣鬱。精氣外泄會導致病情加重,煩躁不安;氣鬱則會化生為癰瘍。

《小針解》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此釋上文之義也。脈口浮虛,按之則無,是謂內絕不至,臟氣之虛也。)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外者陽之分,陰氣既虛,復留針於外以致陽氣,則陰愈虛而氣竭於內,無氣以動,故其死也靜。

白話文:

《小針解》中說:所謂五臟之氣在體內已經耗盡了,脈口上的氣息完全中斷了。(這是解釋前面文章的意思。脈口浮而虛空,按壓時沒有氣息,這就是所謂內氣中斷,臟腑之氣虛弱。)反過來使用外在的病處與陽經相交會的地方,用留在體內的針灸來達到疏通陽氣,陽氣通達後,體內的陰盛氣絕,陰盛氣絕的話就會死亡,死亡時因為體內沒有氣息能夠運行,所以安靜不動。(外在陽氣之分,陰氣已經虛弱,又用留在體內的針灸來疏通陽氣,那麼陰氣就會更加虛弱,而體內的氣息就會耗盡,沒有氣息能夠運行,所以死亡時安靜不動。)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脈口沉微,輕取則無,是謂外絕不至,陽之虛也。)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陽氣既虛,復留針四末以致陰氣,則陽氣愈竭,必病逆厥而死。陽並於陰,則陰氣有餘,故其死也躁。

白話文:

所謂五臟之氣已經衰竭於外的,脈搏氣息在外面完全切不到,(脈搏沉微,輕輕取穴則沒有,這稱為外虛不至,是陽氣衰弱啊。)反而要去取四肢的輸穴,用留針的方法來引致陰氣,陰氣到了,陽氣就會反過來進入,進入就會逆亂,逆亂就會死啊,他們死的時候陰氣有餘,所以會躁動。(陽氣已經衰竭,又留針在四肢以引致陰氣,那麼陽氣就會更加衰竭,必定會發病逆厥而死。陽氣並於陰氣,那麼陰氣就會有餘,所以他們死的時候會躁動。

2.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殺生人

(《靈樞·玉版篇》《本輸篇》)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就像是玉石製成的版面一樣堅固而規整,它們貫穿全身,連接臟腑,運行氣血。不同的經絡有不同的走向和特點,它們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對於治療疾病和保持健康非常重要。通過針灸或者按摩這些經絡上的特定穴位,可以調理身體,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它們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內臟器官,維持著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

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靈樞·玉版篇》。過針之意,謂其言之若過也。)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

白話文:

黃帝說:「我認為針灸只是細微的小工具,先生卻說它上應上合於天,下應下合於地,中應中合於人,我認為這超過了針灸的意義,希望聽聽您的理由。」

岐伯說:「什麼東西比天還大?比針更大的,只有刀、劍、矛、戟、斧這五種兵器。五種兵器是準備用來殺人的,不是保護生命的工具。而且人身是天地之樞紐,怎麼能不參照天地呢?治理人民的,也只有針灸。」

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五兵即五刃,刀劍矛戟矢也。五兵雖大,但備殺戮之用,置之死者也。小針雖小,能療萬民之病,保其生者也。夫天地之間,唯人最重,故為天地之鎮,而治人之生,則又唯針最先。蓋針之為用,從陽則上合乎天,從陰則下合乎地,從中則變化其間而動合乎人,此針道之所以合乎三才,功非小補,較之五兵,其孰大孰小為可知矣。)

白話文:

針灸這個療法和刀劍、矛戟、弓箭這些武器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呢?(刀劍、矛戟、弓箭雖然威力巨大,但都是用來殺戮的,是加在死人身上的東西。小小的針灸雖然不起眼,卻能治療萬民的疾病,保護他們的生命。天地之間,只有人是萬物之靈,所以人是天地間的精華,而醫治人的疾病,又以針灸最為重要。針灸的用途,隨著陽氣而上升,與天相合;隨著陰氣而下降,與地相合;貫通其中,隨著人體變化,與人相合。這就是針灸之道契合天地人三才的緣故。它的功用不可小看,相比之下,比刀劍、矛戟、弓箭這些武器重要多了。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同前篇。駿,大也。二十八會者,手足十二經左右共二十四脈,加以任督兩蹺,共二十八也。)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白話文:

黃帝說:「先生您講針灸的方法非常精妙,它與天地相配應,用天文來推算上面的脈絡,用地理來推算下面的經絡,在內部區分五臟,在外部分佈六腑,經脈有二十八個會穴,都有一定的運行規律。它只能幫助活人,不能使死人復活,您能改變這種情況嗎?」(同前一篇。駿,盛大的意思。二十八個會穴是指手腳十二經的左右脈絡共二十四條,加上任脈、督脈、兩蹺脈,一共是二十八條。)岐伯說:「針灸只能幫助活人,不能使死人復活。」

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也。(言不善用針者,徒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正如以刀劍加人則死,以酒飲人則醉,此理之必然,自不待診而可知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

白話文:

岐伯說:人體接收的氣是由食物而來,食物聚集的地方是胃,而胃則是水穀精氣血的海洋。海洋中的雲氣運行於天下,胃中產生的氣血則運行於經絡中。經絡就像五臟六腑的大網路,只要迎接和取得氣血就可以了。(人體從食物中攝取氣,食物裡的氣由外而入,用來滋養胃氣。胃氣由內而發,用來運行食物裡的氣。兩者互相依賴,最終的目的相同。因此,水穀進入胃中,化為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經絡是五臟六腑的大網路,只要迎接和取得氣血,那麼氣血就會耗盡而胃氣也會枯竭。隧讀作遂。) 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人受氣於谷,穀氣自外而入,所以養胃氣也。胃氣由中而發,所以行穀氣也。二者相依,所歸則一。故水穀入胃,化氣化血以行於經隧之中,是經隧為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若迎而奪之,則血氣盡而胃氣竭矣。隧音遂。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上下,問手足經也。五里,手陽明經穴。此節指手之五里,即經隧之要害,若迎而奪之,則臟氣敗絕,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臟之氣,大約五至而已,針凡五往以迎之,則一臟之氣已盡;若奪至二十五至,則五臟之輸氣皆竭,乃殺生人,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氣穴論》曰: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白話文:

黃帝問道:「迎刺穴位有特定的數目嗎?」

岐伯回答:「迎刺的手足經穴,最多可以迎刺到五里遠。到中途就必須停止,最多隻能迎刺五次。每次迎刺都會消耗臟腑之氣,所以總共迎刺二十五次,就會耗盡臟腑之氣。這就是所謂的『奪其天氣』。」

(這裡的「上下」是指手足經脈,「五里」指的是手陽明經穴。這節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迎刺手陽明經穴的五里處,就會導致臟腑之氣衰竭,必須中途停止。此外,一個臟腑的氣大約只能承受五次迎刺,如果迎刺超過五次,該臟腑之氣就會耗盡。如果迎刺次數達到二十五次,就會耗盡五臟之氣,這會奪走人的天真之氣,也就是生命力。《氣穴論》說:「(迎刺)大忌二十五,在天府穴下五寸處。」)

即此之謂。)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不知刺禁,所以殺人,針非絕人之命,傾人之壽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門,即《生氣通天》等論所謂氣門之門也。窺門而刺,言猶淺也,淺者害遲,故死於家中。

白話文:

進入人體進行針刺,表明刺得深,刺得深就容易造成傷害,所以會死在治療臺上。)黃帝說:你的方法很好,道法闡述得很明白,請把它寫在玉版上,作為珍貴的寶物,傳給後世,作為針刺的禁令,讓百姓不敢違犯。(玉版的意義在脈色類的第十類中詳細說明。) 入門而刺,言其深也,深則害速,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玉版義詳脈色類十。)

陰尺動脈在五里,五輸之禁也。(《靈樞·本輸篇》。陰尺動脈,言陰氣之所在也。《小針解》曰: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其義即此。五里五輸之禁,詳如上文。)

白話文:

陰尺動脈位於距陽尺動脈五里的位置,是五輸穴位的禁區。(出自《靈樞·本輸篇》。陰尺動脈,指陰氣所在的地方。《小針解》說:奪取陰氣者會死亡,指刺取陽尺動脈的五里處。其意思是相同的。五里是五輸穴位的禁區,詳見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