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二卷 (6)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6)

1. 五十七、刺有大約須明逆順

(《靈樞·逆順篇》全)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其陰陽升降盛衰之氣,當其位而和者為順,不當其位而乖者為逆。)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脈之盛衰者,以有力無力言,故可以候血氣之虛實。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三刺義具如下文。又若明知病之可刺者,以其實邪在經也,如脈度篇所謂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是也。與其未可刺者,謂有所避忌也,如終始篇所謂新內新勞、已飽已餓、大驚大恐者勿刺,及八正神明論所謂天忌,五禁篇所謂五禁之類皆是也。與其已不可刺者,言敗壞無及也,如本神篇所謂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凡此三者,皆本節切近之義。)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逢逢之氣盛,堂堂之陣整,無迎無擊,避其銳也。逢音蓬。)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熇熇,熱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

渾渾,虛實未辨也。病與脈相逆,形證陰陽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熇,郝、囂二音。漉音鹿。)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未生者,治其幾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

刺絡技術差的人,不注意新病的銳氣。對於氣血正盛的人,只看到外表,不知道內部情況。對於脈象和病症相逆的人,如果是輕微相逆,需要小心避免傷害,不能下針;如果是嚴重相逆,陰陽失衡,正氣耗散,已經不能再下針了。醫生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而勉強下針,必定會出問題,所以說這樣的人是刺絡技術差的人。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盛邪當瀉,何懼毀傷?正恐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攻邪未去,正氣先奪耳,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病既已衰,可無刺矣,不知邪氣似平,病本方固,乘勢拔之,易為力也,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此與《四氣調神論》同,見攝生類七。)

2. 五十八、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

(《靈樞·五禁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補之過度,資其邪氣,瀉之過度,竭其正氣,是五過也。九宜義見本類前第四,余如下文。)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蒙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

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天干之合人身者,甲乙應頭,丙丁應肩喉,戊己及四季應腹與四肢,庚辛應關節股膝,壬癸應足脛。日自乘者,言其日之所直也。皆不可刺,是謂五禁。發蒙、振埃義見本類前三十二。)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此五奪者,皆元氣之大虛者也,若再瀉之,必置於殆,不惟用針,用藥亦然。)黃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熱病脈靜,陽證得陰脈也。

汗已出、脈躁盛,真陰敗竭也。病泄脈宜靜,而反洪大者,孤陽邪勝也。著痹破䐃身熱而脈偏絕者,元有所脫也。淫而奪形身熱下血衃者,精血去而亡陰發熱也。寒熱奪形而脈堅搏者,脾陰大傷而真臟見也。凡此五逆者,皆陰虛之病。故《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皆不可刺者也。䐃,渠允切。衃,普杯切。)

3. 五十九、針分三氣失宜為害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篇》)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大深則邪氣反沉,病益(《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邪氣在上者,賊風邪氣也。濁氣在中者,水穀之氣也。清氣在下者,寒濕之氣也。陷脈諸義,具如下文;但缺取清氣在下之義,或有所失。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經絡疾病各有所處,九針各不同形,故其任用亦各有所宜也。)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無實者,無實實也。無虛者,無虛虛也。反而為之,不惟不治病,適所以增病。)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五脈三脈,義如下文。恇音匡,衰殘也。)

《小針解》曰: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此釋上文之義也。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凡八風寒邪之中人,其氣必高而在上。)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水穀入胃,其清者化氣,上歸於肺,是為精氣。

若寒溫失宜,飲食過度,不能運化,則必留滯腸胃之間而為病,此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故凡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在下而從足始。)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諸經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論所謂刺缺盆中內陷之類是也。

故凡欲去寒邪,須刺各經陷脈,則經氣行而邪氣出,乃所以取陽邪之在上者。)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陽明合穴,足三里也。刺之可以清腸胃,故能取濁氣之在中者。)針大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反沉,病益深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皮肉筋脈,各有淺深,各有所主,以應四時之氣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五脈者,五臟五輸也。病在中,氣不足,而復盡瀉其諸陰之脈,故必死。)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手足各有三陽,六腑脈也,六腑有六輸。若不知虛實而盡瀉之,令人恇然羸敗,形氣不可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陰者死,奪臟氣也。尺之五里,尺澤後之五里也,手陽明經穴,禁刺者也。詳見後六十一。)奪陽者狂,正言也。(正言,即如上文取三陽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