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6)
二十二卷 (6)
1. 五十七、刺有大約須明逆順
(《靈樞·逆順篇》全)
白話文:
《靈樞·逆順篇》是一篇中醫古籍中的經文,主要講述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強調了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後的順序性和逆反性。文中提到,診病時應遵循「逆順」的原則,即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觀察病情,先看表面症狀,再深入探討內在原因,從而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疾病。
此篇經文強調了診斷的順序性,認為只有按照疾病的自然發展順序進行診斷,才能把握疾病的根本,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同時也強調了治療的逆反性,即通過逆轉疾病發展的方向來達到治病的目的。例如,對於熱病,應採用涼藥進行治療;對於寒病,則需用溫藥來調理。
總之,《靈樞·逆順篇》提供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套理論框架,強調了觀察和理解疾病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療中遵循疾病自然規律的必要性。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其陰陽升降盛衰之氣,當其位而和者為順,不當其位而乖者為逆。)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脈之盛衰者,以有力無力言,故可以候血氣之虛實。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我聽說氣有流動的方向和規律,脈搏也有強盛和衰弱的變化,針灸也有大概的法則。可以請你講講嗎?」
伯高回答:「氣的流動方向和規律,是為了配合天地陰陽、四季五行。脈搏的強盛和衰弱,是為了反映血氣的虛實和盈虧。」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三刺義具如下文。又若明知病之可刺者,以其實邪在經也,如脈度篇所謂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是也。與其未可刺者,謂有所避忌也,如終始篇所謂新內新勞、已飽已餓、大驚大恐者勿刺,及八正神明論所謂天忌,五禁篇所謂五禁之類皆是也。與其已不可刺者,言敗壞無及也,如本神篇所謂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白話文:
刺針治療必須明確瞭解以下幾點:
- 疾病可以刺針治療的。
- 疾病不可以刺針治療的。
- 疾病已喪失刺針治療時機的。
(以上三種刺針意義詳見後面的文章。)
如果明確知道疾病可以刺針治療,是因為病邪實現在經絡上,正如《脈度篇》所說:「脈象過盛,就瀉針治療;脈象虛弱,就服藥調理。」
如果明確知道疾病不可以刺針治療,是因為有某些禁忌,例如:《終始篇》所說的「新傷、新勞、剛吃飽、剛挨餓、大驚大恐的人不能刺針」;《八正神明論》所說的「天忌」;《五禁篇》所說的「五禁」等等。
如果明確知道疾病已喪失刺針治療時機,是因為身體衰敗,無力迴天,例如《本神篇》所說的「五臟已經受傷,針灸無法治療」。
凡此三者,皆本節切近之義。)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逢逢之氣盛,堂堂之陣整,無迎無擊,避其銳也。逢音蓬。)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熇熇,熱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
白話文:
這三項都是取自實用性強的理論。黃帝問道:「如何才能判斷?」伯高回答:「兵法說:敵人氣勢強盛時不要正面迎戰,敵人陣勢整齊時不要主動進攻。(因為盛氣凌人的氣勢會讓敵軍難以撼動,整齊的陣勢會讓敵軍難以被擊破,所以應當避其鋒芒。)針灸方法也說:不要針灸發高燒的人,不要針灸大汗淋漓的人,不要針灸脈搏混亂的人,不要針灸疾病與脈象相悖的人。(發高燒的人體內熱氣太盛,大汗淋漓的人體液虛弱,脈搏混亂的人氣血不順,疾病與脈象相悖的人治療效果不佳。)
渾渾,虛實未辨也。病與脈相逆,形證陰陽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熇,郝、囂二音。漉音鹿。)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未生者,治其幾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
白話文:
刺絡技術差的人會對脈象不順的人下針,或者對氣血正盛、外表上看不出病症的人下針。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刺其方襲者,不避來銳也。與其形之盛者,見其外不知其內也。病之與脈相逆者,逆有微甚,微逆者防有所傷,未可刺也;甚逆者,陰陽相離,形氣相失,已不可刺也。醫不達此而強刺之,未有不僨事者矣,故曰下工。
刺絡技術差的人,不注意新病的銳氣。對於氣血正盛的人,只看到外表,不知道內部情況。對於脈象和病症相逆的人,如果是輕微相逆,需要小心避免傷害,不能下針;如果是嚴重相逆,陰陽失衡,正氣耗散,已經不能再下針了。醫生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而勉強下針,必定會出問題,所以說這樣的人是刺絡技術差的人。
白話文:
如果不懂得刺絡技巧,就無法察覺新病的凶險。對於氣血旺盛的人,只看表面卻不清楚內在情況。對於脈象和病症不符的人,如果輕微不符,要小心避免傷害,不能針灸;如果嚴重不符,陰陽失衡,正氣衰敗,就更不能針灸了。醫生如果不懂這些道理,勉強針灸,必然會出問題,所以這樣的人就是刺絡技術不精的人。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盛邪當瀉,何懼毀傷?正恐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攻邪未去,正氣先奪耳,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病既已衰,可無刺矣,不知邪氣似平,病本方固,乘勢拔之,易為力也,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此與《四氣調神論》同,見攝生類七。)
白話文:
因此說,當邪氣盛時,不要輕易地傷害元氣,等邪氣已衰時再行針灸,做這些事事情必定可以大為好轉。(正氣強盛時應該瀉邪,為什麼要擔心傷到元氣呢?正擔心邪氣聚集的地方,虛氣一定很虛,祛除邪氣還沒完成,元氣卻先被奪走了,因此說邪氣盛時,不要輕易地傷害元氣。當疾病已衰弱時,就不需要針灸了,但是不知道邪氣雖然看起來已平息,但疾病的根本還很堅固,此時乘勢拔除邪氣,容易奏效,因此說等邪氣已衰時再行針灸,做這些事事情必定可以大為好轉。)因此說,高明的醫生治理疾病的原則是提前治療,而不是等疾病發生了再治療,這就是這個道理。
2. 五十八、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
(《靈樞·五禁篇》全)
白話文:
《靈樞·五禁篇》是中醫經典著作《靈樞經》中的一個篇章,主要講述了五種情況下不應進行針灸治療的禁忌。以下是其內容:
-
五禁篇開頭指出,針灸治療必須考慮到病人的身體狀況、氣候環境以及針灸師的技術水平,否則可能會對病人造成不良影響。
-
第一禁:如果病人在針灸時出現劇烈疼痛或異常反應,如出冷汗、面色蒼白、脈搏加速等,應立即停止針灸,以免病情加重。
-
第二禁:如果病人在針灸過程中感到極度疲勞或精神錯亂,表現為語無倫次、行動失常等,也應該停止針灸,以免危及生命。
-
第三禁:如果針灸後病人的病情沒有改善反而惡化,或者出現新的症狀,則應停止針灸並重新評估治療方案。
-
第四禁:如果針灸師技術不過關,對於針灸的穴位、手法和深度掌握不足,容易導致針刺過深或位置不當,對病人造成傷害。
-
第五禁:如果針灸時選用的針具不潔凈,或者針灸環境衛生條件差,容易引起感染,對病人健康造成威脅。
以上就是《靈樞·五禁篇》的主要內容,提醒針灸治療需謹慎,確保安全有效。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灸有五種禁忌,請問是哪五種?」
岐伯答:「禁忌的是不能針刺的地方。」
黃帝問:「我聽說針灸有五種損害,是什麼意思?」
岐伯答:「不該放血的地方,不要放血。」
黃帝問:「我聽說針灸有五種過錯,是什麼?」
岐伯答:「進補和瀉血不要過度。」
黃帝問:「我聽說針灸有五種逆行之法,是什麼?」
岐伯答:「疾病和脈絡相逆行,稱為五逆。」
黃帝問:「我聽說針灸有九種宜施之法,是什麼?」
岐伯答:「熟知九針的理論,這就是九宜。」
(補之過度,資其邪氣,瀉之過度,竭其正氣,是五過也。九宜義見本類前第四,余如下文。)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蒙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
白話文:
補藥用過量,會滋長體內的邪氣;瀉藥用過量,會耗損體內的正氣。這都是治療上的五種過錯。(其他九種宜刺的時間,請參閱前文第四條。其餘的如下文所述。)
黃帝問:什麼是五禁?我想知道什麼時候不能針刺。
岐伯回答:逢甲乙日自乘時,不能扎刺頭部,也不能在耳朵內拔出痧絡。逢丙丁日自乘時,不能在肩喉廉泉穴附近振動痧絡。逢戊己日自乘於四季,不能扎刺腹部、拔除腳爪、瀉水。逢庚辛日自乘時,不能在股膝關節上扎刺。
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天干之合人身者,甲乙應頭,丙丁應肩喉,戊己及四季應腹與四肢,庚辛應關節股膝,壬癸應足脛。日自乘者,言其日之所直也。皆不可刺,是謂五禁。發蒙、振埃義見本類前三十二。)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白話文:
壬癸日(即壬日和癸日)的經絡上,不能刺足脛。這叫做五禁。(天干與人體部位的對應關係為:甲乙對應頭部,丙丁對應肩頸,戊己和四季對應腹腔和四肢,庚辛對應關節、大腿和膝蓋,壬癸對應足脛。所說的「日自乘」,是指當天干值日所對應的身體部位。這些部位都不能刺血,這就是五禁。)
黃帝問:什麼叫做五奪?
岐伯回答:形體和肌肉已經虛弱,這是第一奪;大量放血之後,這是第二奪;大汗淋漓之後,這是第三奪;大便溏稀之後,這是第四奪;剛生產或大出血之後,這是第五奪。這些情況下都不可瀉下。
(此五奪者,皆元氣之大虛者也,若再瀉之,必置於殆,不惟用針,用藥亦然。)黃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熱病脈靜,陽證得陰脈也。
白話文:
這五種情況,都是元氣極為虛弱的症狀。如果再進行瀉治療,必然會危及患者生命。不光是針灸,用藥也是如此。
黃帝問:什麼叫做五逆?
岐伯答:
- 熱病但脈象平靜,汗液已經排出,脈搏卻強勁而煩躁,這是第一逆。
- 腹瀉,脈搏洪大,這是第二逆。
- 患有痹症且無法移動,肌肉破裂,身體發熱,脈搏偏絕,這是第三逆。
- 房事過度而奪取身體精華,身體發熱,面色蒼白如蠟,後來又出現便血,便血量多而黏稠,這是第四逆。
- 寒熱交替奪取身體精華,脈搏堅硬有力,這是第五逆。
(熱病脈象平靜,陽證卻呈現陰脈,這是因為陰陽失調。)
汗已出、脈躁盛,真陰敗竭也。病泄脈宜靜,而反洪大者,孤陽邪勝也。著痹破䐃身熱而脈偏絕者,元有所脫也。淫而奪形身熱下血衃者,精血去而亡陰發熱也。寒熱奪形而脈堅搏者,脾陰大傷而真臟見也。凡此五逆者,皆陰虛之病。故《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皆不可刺者也。䐃,渠允切。衃,普杯切。)
白話文:
如果患者已經出汗、脈搏跳動得很厲害,說明身體的陰液已經枯竭了。腹瀉時脈搏應該是平靜的,但卻反而強勁有力,說明是陽邪過於強盛。患有痹症、皮膚潰爛、身體發熱,但是脈搏時有時無的,說明身體元氣已經有所損傷。身體發熱、腹瀉出血的,是因為精血流失導致陰虛而發熱。寒熱交替、脈搏緊實,說明脾陰嚴重受損,內臟功能受損。所有這五種病症,都是因為陰虛所致。因此《本神篇》中說:陰虛就會導致氣虛,氣虛就會導致死亡。
3. 五十九、針分三氣失宜為害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篇》)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針灸的基本理論,包括針灸的原理、針具的選擇與使用方法,以及針灸治療的原則等。它強調了穴位的重要性,認為穴位是人體能量流動的關鍵點,通過針灸可以調整這些點的能量,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小針解篇》: 這篇短文主要介紹了針灸治療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包括針灸前的準備工作、針灸時的技術要點,以及針灸後的護理措施。它強調了針灸師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對於療效的影響,並且提醒針灸師在操作時要注意患者的情緒和身體反應,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這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述,具體的針灸理論和技術細節需要由專業的針灸師進行詳細講解和指導。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大深則邪氣反沉,病益(《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邪氣在上者,賊風邪氣也。濁氣在中者,水穀之氣也。清氣在下者,寒濕之氣也。陷脈諸義,具如下文;但缺取清氣在下之義,或有所失。
白話文:
氣在經脈中,邪氣浮於上,濁氣居於中,清氣沉於下。因此,針刺淺脈,邪氣就會排出;針刺中脈,濁氣就會排出;針刺過深,邪氣反而會深入沉積,病情加重(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上文的邪氣是指外侵的風邪之氣,濁氣是指水穀的氣,清氣是指寒濕之氣。針刺淺脈的方法和意義,在後文中詳細說明;唯獨缺少針取清氣在下這一部分,可能有遺失。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經絡疾病各有所處,九針各不同形,故其任用亦各有所宜也。)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無實者,無實實也。無虛者,無虛虛也。反而為之,不惟不治病,適所以增病。)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五脈三脈,義如下文。恇音匡,衰殘也。)
白話文:
因此,皮膚、肌肉、筋脈和脈絡各有其所在,疾病的位置也不同,形狀各異,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不要虛實不分,應該減少不足的地方,增加有餘的地方。這樣做會導致病情加重,病勢更加嚴重。
五脈齊取的人會死亡,三脈齊取的人會昏眩。奪取陰氣的人會死亡,奪取陽氣的人會發狂。這樣錯誤的針灸,最後只會導致危害。
《小針解》曰: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此釋上文之義也。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凡八風寒邪之中人,其氣必高而在上。)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水穀入胃,其清者化氣,上歸於肺,是為精氣。
白話文:
《小針解》說:氣在經脈中,如果邪氣在上方,說明邪氣侵犯人體較高部位,所以邪氣在上。(這段解釋了上文的意思。被風傷後,首先會影響上部,因此凡是八風寒邪侵犯時,氣機必定偏高。)
如果濁氣在中焦,說明水穀都進入胃中,其精華部分上升到肺部,而濁液則停留在腸胃。如果寒熱失調、飲食不節,就會導致腸胃疾病,所以稱為濁氣在中。(水穀進入胃中,其清澈部分轉化為氣,上升到肺部,這就是精氣。)
若寒溫失宜,飲食過度,不能運化,則必留滯腸胃之間而為病,此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故凡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在下而從足始。)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諸經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論所謂刺缺盆中內陷之類是也。
白話文:
- 如果寒氣或溫熱的不適當,飲食過量,身體無法運化,必然會滯留在腸胃中而發病,這就是中濁氣。
- 清氣在下指的是清冷濕氣侵入人體,必定從腳部開始,所以稱為清氣在下。
- (受濕氣所傷的人,下半身會先受到影響,因此所有清冷濕氣侵入人體的人,都必定從下半身和腳部開始。)
- 針灸陷脈可以讓邪氣排出,取穴在陷脈之上。
- (各經絡的孔穴大多位於陷脈之中,就像《刺禁論》中所說的「刺缺盆中內陷之類」的穴位。)
故凡欲去寒邪,須刺各經陷脈,則經氣行而邪氣出,乃所以取陽邪之在上者。)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陽明合穴,足三里也。刺之可以清腸胃,故能取濁氣之在中者。)針大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反沉,病益深也。
白話文:
因此,如果想要去除寒邪,必須針刺各經絡的陷脈,這樣經氣才能運行,邪氣才能排出,從而消除上半身的陽邪。
針刺中脈(足三里)可以排出濁氣,這是因為足三里屬於陽明經的合穴。(陽明經的合穴是足三里。針刺足三里可以清除腸胃,因此可以排出體內的濁氣。)
針刺過深,邪氣反而會沉降,這是因為淺表性的疾病不適合深刺。如果深刺,邪氣會隨著針進入體內,所以會導致邪氣沉降。(沉降是指病情加重。)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皮肉筋脈,各有淺深,各有所主,以應四時之氣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五脈者,五臟五輸也。病在中,氣不足,而復盡瀉其諸陰之脈,故必死。)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白話文:
皮膚、肌肉、筋脈各有它們的位置,說明經絡各有其作用。(皮膚、肌肉、筋脈各有淺深,各有其作用,以應對四時的氣候。)
取五脈者會死,說明疾病在內,氣血不足,只用針盡全力瀉出所有陰脈。(五脈指的是五臟五輸。病在內,氣血不足,如果還盡力瀉出所有陰脈,那麼肯定會死。)
取三陽之脈者,是指盡量瀉出三陽之氣,導致病人神志昏亂而無法恢復。
(手足各有三陽,六腑脈也,六腑有六輸。若不知虛實而盡瀉之,令人恇然羸敗,形氣不可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陰者死,奪臟氣也。尺之五里,尺澤後之五里也,手陽明經穴,禁刺者也。詳見後六十一。)奪陽者狂,正言也。(正言,即如上文取三陽之謂。
)
白話文:
手和腳各有三條陽經,它們是六腑的脈絡,六腑有六條輸脈。如果不知道病情虛實就全部瀉下,會讓人虛弱消瘦,元氣無法恢復。過度損傷陰津會導致死亡,因為這等於取尺澤穴後五寸的部位,那是禁止針刺的。過度損傷陽氣會導致發狂,這指的是上面提到的取三條陽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