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二卷 (5)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5)

1. 五十四、刺癰疽

(《靈樞·寒熱病篇》《素問·骨空論》《長刺節論》)

白話文:

《靈樞·寒熱病篇》提到,治療寒熱病時,應當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來選擇適當的針灸方法。

《素問·骨空論》指出,人體骨骼之間的孔隙與各種疾病有關,治療時要考慮這些孔隙的位置和影響。

《長刺節論》講述了在治療過程中,針刺的深度和時間應該根據疾病的性質和患者的情況來決定。

五臟身有五部。(《靈樞·寒熱病篇》:五臟在內而要害繫於外者,有五部,如下文。)伏兔一,(在膝上六寸起肉間,足陽明胃經之要害也。)腓二,腓者腨也,(即小腿肚也。足太陽、少陰及三焦下腧之所繫者。腓音肥。腨音篆。)背三,(中行督脈,旁四行足太陽經,皆臟氣所繫之要害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在身體上有五個重點部位。(《靈樞·寒熱病篇》:五臟在體內,但其要害所在於體外,共有五個部位,如下文。)

  1. **伏兔:**位於膝蓋上六寸,腿肉之間,是足陽明胃經的要害部位。
  2. **腓:**指小腿肚,是足太陽、少陰和三焦下穴的要害部位。
  3. **背:**脊柱中行的是督脈,旁行有四條足太陽經,這些都是臟腑之氣所繫的要害部位。

)五臟之腧四,(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五臟之所繫也。)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項中為督脈陽維之會,統諸陽之綱領也。凡上五部,皆要會之所,忌生癰疽,生者多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刺癰疽者法當取汗,則邪從汗散而癰自愈;然必察其始病之經,而刺有先後也。

白話文:

**五臟之腧穴有四個:**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是五臟相連的地方。**項部穴位有五個。**這五個部位長癰疽(膿腫)的話會死亡。(脖頸處是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的地方,主管著所有陽經。上文提到的五個部位都是經脈交會之處,忌諱長癰疽,一旦長了,大多死亡。)**疾病如果從手臂開始,**先取手陽明經和太陰經穴位放血,讓病人出汗;**疾病如果從頭部開始,**先取項部太陽經穴位放血,讓病人出汗;疾病如果從足脛開始, 先取足陽明經穴位放血,讓病人出汗。(治療癰疽的針灸方法應當發汗,這樣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癰疽自然就會痊癒;但是一定要觀察疾病開始發作的經絡,然後依次針灸。)

此節義當與刺熱篇參看,詳疾病類四十四。)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臂太陰,肺經也。足陽明,胃經也。按《熱病篇》曰: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按以上四穴,皆手足太陰經之滎、腧也。此言臂太陰者,即魚際、太淵二穴。

白話文:

這一段內容應該參照「刺熱篇」來理解,詳細內容請參照疾病分類第 44 類)。手太陰肺經可以發汗,足陽明胃經也可以發汗。(手太陰是肺經,足陽明是胃經。根據《熱病篇》的說法:脈絡通順而能發汗的,取魚際、太淵、大都、太白這四個穴位,瀉法可以退熱,補法可以發汗。上述四個穴位都是手足太陰經的榮俞穴。此處所說的「臂太陰」,就是魚際、太淵兩個穴位。)

然則足陽明者,亦當取之滎、腧,則內庭、陷谷是也。詳義見本類前四十。)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補太陰而汗出甚者,陰之勝也,當補陽明可以止之。瀉太陰而汗出甚者,陽之勝也,當瀉陽明可以止之。蓋以陰陽平而汗自止也。取陽而汗出甚者,其止法亦然。

白話文:

因此,足陽明經的穴位也應該取用滎穴和腧穴,也就是內庭穴和陷谷穴。(詳細的說明請參閱本類的前四十條。)所以,取用陰經穴位而汗出過多,就用陽經穴位來止汗;取用陽經穴位而汗出過多,就用陰經穴位來止汗。(補益太陰經而汗出過多,是陰盛於陽,應該補益陽明經來止汗。瀉下太陰經而汗出過多,是陽盛於陰,應該瀉下陽明經來止汗。這是因為陰陽平衡,汗自然就會停止。取用陽經穴位而汗出過多,止汗的方法也一樣。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針已中病,即當去針;若中而不去,則精氣反泄,故病必益甚而恇羸也。針未中病,自當留針;若不中而去,則病未除而氣已致,故結聚而為癰疽。皆刺之害也。此節與九針十二原篇同,見後六十。

恇音匡。)

白話文:

凡是針灸時出現的後遺症:

  • 針刺中穴位後不拔針,就會導致精氣外泄;
  • 針刺未中穴位卻拔針,就會導致氣血阻滯。

精氣外泄會導致病情加重和虛弱;氣血阻滯會化膿成瘡。這都是針灸帶來的後遺症。此段與《九針十二原篇》中的內容相同,請參閱後六十頁。

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素問·骨空論》。鼠瘻,瘰癧也。寒府在附膝外解營,謂在膝下外輔骨之骨解間也。凡寒氣自下而上者,必聚於膝,是以膝臏最寒,故名寒府。營,窟也。當是足少陽經之陽關穴。蓋鼠瘻在頸腋之間,病由肝膽,故當取此以治之。

白話文:

鼠瘻(瘰癧)發作時伴隨冷熱,是寒邪侵犯寒府所致,寒府的位置在膝蓋外側的輔骨解營處。(《素問·骨空論》中記載鼠瘻就是瘰癧。寒府位於膝蓋下外側輔骨的骨縫之間。凡是寒氣自下而上,必定彙聚於膝蓋,因此膝蓋最冷,故稱寒府。營是穴位,應該是足少陽經的陽關穴。因為鼠瘻位於脖頸腋窩之間,疾病是由肝膽引起,所以應該取此穴位進行治療。)

瘻音漏。)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拜則骨節顯,故可以取膝穴。跪則深隙見,故可以取足心穴。)

白話文:

瘻(讀音同「漏」)這種疾病。如果取穴部位在膝蓋上方,就讓病人彎腰行禮;如果取穴部位在足心,就讓病人跪下來。(彎腰行禮時,骨節會顯露出來,因此可以取膝蓋的穴位。跪下來時,深處的縫隙會顯現出來,因此可以取足心的穴位。)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素問·長刺節論》。腐腫,內腐外腫也。大為陽毒其患淺,小為陰毒其患深,故當察其小大而刺分深淺也。)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癰大患淺,但多泄其血則毒可去。癰小患深,必端內其針而深取之也。為故止,言以此為則,而刺癰之法盡矣。)

白話文:

治療腐爛腫脹,在腐爛部位上刺針,根據腫脹的大小、深淺決定刺針的深度。(《素問·長刺節論》。腐爛腫脹是指內部腐爛,外部腫脹。腫脹大的是陽性毒邪,病情較淺;腫脹小的是陰性毒邪,病情較深。因此應根據腫脹的大小決定刺針的深淺。)

刺針部位腫脹較大時,出血量較多;腫脹較小時,刺針深度較深。必須使用端內針,這樣才能止住(腫脹)。(腫脹較大,病情較淺,只要排出大量血液,毒邪就能去除。腫脹較小,病情較深,必須使用端內針深入刺取。這樣才能止住腫脹。)

2. 五十五、冬月少針非癰疽之謂

(《素問·通評虛實論》)

白話文:

  1. 試論人之虛實,當察其脈之盛衰,氣血之盈虛。
  2. 虛則補之,實則洩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
  3. 治病必先識病之虛實,不詳虛實,妄治無功。
  4. 虛者,氣血不足,宜用補益藥物滋養之。
  5. 實者,氣血過盛或邪氣侵襲,應以消導、清熱、解毒等方法調理。
  6. 寒症,可用溫熱藥物以驅寒;
  7. 熱症,則需使用涼寒藥物以降火。

以上內容強調了在中醫診療過程中,正確判斷病情的虛實是基礎,並針對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亟,急也。凡用針取病者,春宜治各經之絡穴;夏宜治各經之俞穴;秋氣未深,宜治六腑陽經之穴;冬寒陽氣閉塞,脈不易行,故當用藥而少施針石,此用針之大法也。亟音棘。塞,入聲。

白話文:

皇帝說:春天要著重治療經絡,夏天要著重治療經俞,秋天要著重治療六腑,冬天則應當閉塞。所謂閉塞,就是少用針灸治療。

「亟」,就是急的意思。凡是用針灸治療疾病的,春天宜治各經絡的絡穴;夏天宜治各經絡的俞穴;秋天氣候尚未寒冷,宜治六腑陽經的穴位;冬天寒冷,陽氣閉塞,脈絡不易運行,所以應當少用針灸治療,多用藥物治療,這是用針灸治療的大法則。「亟」音同「棘」;「塞」,讀入聲。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冬月氣脈閉塞,宜少針石者,乃指他病而言,非謂癰疽亦然也。蓋癰疽毒盛,不泄於外,必攻於內,故雖冬月,亦急宜針石瀉之。不得頃時回者,謂不可使頃刻內回也,內回則毒氣攻臟,害不小矣。)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痏與纓脈各二。

白話文:

所謂「少用針灸」,並不是指癰疽,因為癰疽不能延緩片刻。

(冬季氣脈閉塞,適宜少用針灸,指的是其他疾病,並不是說癰疽也如此。因為癰疽毒性強烈,不發散到體外,必定會攻擊內臟,所以即使在冬季,也應該立刻用針灸治療,疏散毒氣。所謂「不可使頃刻內回」,就是說不能讓毒氣在短時間內回到體內,否則毒氣會攻擊臟腑,後果不堪設想。)

癰疽位置不明,按壓時沒有反應,忽來忽去,(治療時)刺太陰經旁的「三痏穴」和「纓脈穴」,各兩針。

(癰疽已生,未知的所,故按之不應手也。乍來乍已,痛無定處也。刺手太陰旁者,太陰之脈,自腋下出中府,中府之旁,乃足陽明氣戶、庫房之次。刺瘢曰痏,三痏,三刺也。纓脈,結纓兩旁之脈,亦足陽明頸中水突、氣舍等穴。)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白話文:

如果腫瘤已經形成,但還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所以按壓時沒有明顯反應。疼痛時有時無,部位不定。

刺手太陰經旁的穴位,是因為太陰經的經氣從腋下流出中府穴,中府穴旁是足陽明經的氣戶和庫房。刺過的傷痕稱為「痏」,三個痏就是刺了三次。

纓脈,主要指兩側連接腦部和頸部的經脈,也屬於足陽明經,包括頸中和水突等穴位。

腋下的大膿腫,發熱很嚴重,刺足少陽經五次,但熱度還不退,再刺手心主經三次,再刺手太陰經各個大骨絡穴三次。

(刺足少陽五者,少陽近掖之穴,則淵腋、輒筋也。刺手心主三者,天池在腋下也。刺手太陰經絡者,列缺也。大骨之會各三者,謂肩後骨解中,手太陽肩貞穴也。)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緛,縮也。隨分而痛,隨各經之分也。魄汗,陰汗也。

胞氣不足,水道不利也。治在經俞,隨癰所在,以治各經之俞穴,如手太陰之俞,太淵之類是也。緛音軟。)

白話文:

針刺足少陽經的五個穴位,少陽經靠近腋窩的穴位,也就是淵腋穴和輒筋穴。

針刺手心主經的三個穴位,其中天池穴位於腋下。

針刺手太陰經的經絡,也就是列缺穴。

大骨之會各有三個穴位,指的是肩後骨頭解開其中的部位,手太陽經的肩貞穴。

突然發作的癰疽和筋縮拘急,隨著不同的經絡而疼痛,陰汗出不盡,體內真氣不足,治療應針對經絡俞穴。(縮:是指筋縮;隨著不同的經絡而疼痛,是指疼痛隨著各經絡分佈而不同;陰汗:是指暗自流出的汗。)

3. 五十六、貴賤逆順

(《靈樞·根結篇》)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五體者,五形之人也。

白話文:

黃帝說:「順應或違背身體的構造者,就是說人骨節的大小,肌肉的堅硬或脆弱,皮膚的厚薄,血液的清澈或混濁,氣息的滑順或澀滯,脈絡的長短,血液的多寡,經絡的數量,這些我都已經瞭解了。這些都是平民百姓的事。那些王公貴族,享受美食的君主,他們的體質柔弱,肌肉軟弱無力,血氣旺盛、滑利。在針灸時,他們的輕重緩急、深度和用量,難道可以和普通人一樣嗎?」(五體者,是指五種體質的人。)

故其骨節皮肉,血氣經脈,稟有不齊,刺治亦異,所以有逆順之變;至於貴賤之間,尤有不同,故欲辨其詳也。脆音翠。慓音飄,急也。悍音旱。)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膏,脂肥也。粱,粟類,谷之良者也。菽,豆也。藿,豆葉也。貴者之用膏粱,賤者之用菽藿,食味有厚薄,稟質所以不同也。

白話文:

由於人們的身體骨骼、肌肉、皮肉、血氣、經脈的稟賦不相同,因此針刺治療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所以有「逆」和「順」的變化。至於貴賤之間,身體稟賦更是有差別,所以想要詳盡地辨別清楚。翠的發音同「脆」,飄的發音同「飄」,急的發音同「旱」。岐伯回答說:膏腴的食物和粗糙的食物怎能一樣呢?(膏:脂肥;粱:粟類,穀物中最優良的;菽:豆類;藿:豆葉。富貴之人食用膏腴之食,貧賤之人食用粗糙之食,飲食厚薄不同,所以身體稟賦也就不一樣。

)氣滑即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氣滑者易行,故出宜疾。氣澀者難致,故出宜遲。氣悍者來必勇利,故針宜小而入宜淺。氣澀者至必艱遲,故針宜大而入宜深。所以宜深者則欲留,宜淺者則欲疾也。)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白話文:

氣流暢通,針刺時針就會出得快;氣流不暢,針刺時針就會出得慢。氣勢強盛,就用小針淺刺;氣勢弱,就用大針深刺。深刺時要停留時間長,淺刺時要出針快。

從這個角度來看,給普通百姓針灸時要深刺久留;給達官顯貴針灸時要淺刺緩進。這都是因為他們的氣勢不同造成的——前者氣勢強勁暢通,後者氣勢微弱不暢。

(布衣氣澀,故宜深宜留。大人氣滑,故宜微宜徐。蓋貴人之氣,慓悍滑利,有異於布衣之士耳。)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貌雖不足,而神氣病氣皆有餘,此外似虛而內則實,邪氣勝也,當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白話文:

(平民百姓氣息虛弱,所以治療時要深切緩和。達官貴人氣息流通順暢,所以治療時要細微緩慢。因為貴人的氣息疾速滑利,與平民百姓不同。)黃帝問:形氣的逆順如何?岐伯答:形氣不足,病氣有餘,這是邪氣過盛,應及時瀉下。(儘管外表虛弱,但神氣和病氣都過剩,外表看似虛弱但內在實熱,邪氣過剩,應及時瀉下。)形氣過剩,病氣不足,應及時補益。

(形雖壯偉,而病氣神氣則不足,此外似實而內則虛,正氣衰也,當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陽主外,陰主內,若形氣病氣俱不足,此表裡陰陽俱虛也,最不可刺。

白話文:

雖然外表健壯,但氣血和精神卻不足。表面上看起來很健康,但內在卻很虛弱,這是正氣衰弱的表現,需要立即進行補益。

氣血不足,表明陰陽二氣都不足。此時不可針刺,否則會加重不足。如果不足繼續加重,那麼陰陽之氣都會耗盡,氣血全部喪失,五臟空虛,筋骨枯竭。對於老年人來說,可能會導致死亡;對於壯年人來說,也會無法恢復健康。

(陽經主管外在,陰經主管內在。如果形氣和病氣都不足,說明表裡陰陽都虛弱。此時最忌針刺。)

若再刺之,是重虛其虛,而血氣盡,筋髓枯。老者益竭,故致絕滅。壯者必衰,故不能復其元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形氣病氣俱有餘,邪之實也,故當急瀉。既當急瀉,其實無疑,何以又云調其虛實?蓋未刺之前,防其假實,既刺之後,防其驟虛,故宜調之也。)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再次針刺,就是過度耗損本就虛弱的體質,會導致氣血耗盡,筋髓枯竭。老年人會更加衰竭,所以會死亡。壯年人也必定會體力下降,無法恢復原來的元氣。

身體的正常氣血和邪氣都過多,這表示陰陽都偏盛。要趕快用瀉法去除邪氣,調整虛實。

邪氣過多,實證明顯,應當趕緊瀉法。既然應當趕緊瀉法,那它肯定是實證無疑,為何還要提到調整虛實呢?這是因為,針刺前要預防假實,針刺後要預防突然虛脫,所以需要調整。

所以說,過剩的就瀉,不足的就補,這就是這個道理。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故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又曰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此用針之大法,似乎諸虛可補矣;何上文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寶命全形論》曰: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閱五使篇》曰: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

白話文:

使用針灸的人,如果遇到虛弱的情況,就採用補益的方法;如果遇到氣血過盛的情況,就採用瀉法的去除掉。所以說掌握虛實的要領,九種針灸手法是最微妙的,用針灸來達到補瀉的目的。

所謂「虛則實之」,是指氣口虛弱時,應該採用補益的方法。「滿則泄之」,是指氣口過盛時,應該採用瀉法的去除掉。這是使用針灸的大原則,好像所有的虛症都可以用補益的方法。

但是,上文提到「形氣不足」和「病氣不足」,這說明陰陽之氣都虛弱了,不能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

《寶命全形論》中說:人體有虛實兩種情況,對於虛症的五種表現,不要貿然接近;而對於實症的五種表現,也不要離得太遠。

《五閱五使篇》中說:血氣旺盛,肌肉結實的人,可以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

《奇病論》曰: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本神篇》曰: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小針解》曰: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脈度篇》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白話文:

《奇病論》說:所謂無損不足,就是身體虛弱瘦小,像廢石頭一樣毫無用處。

《本神篇》說:所以使用針灸的人,要觀察病人的狀態,以瞭解精神、魂魄的存在與否,以及是否受損。如果這五者受傷了,就無法用針灸來治療。

《小針解》說:如果取了五脈(手足陰陽氣血五脈),病人就會死去。意思是說,當疾病在體內,氣血不足時,只能用針灸盡量排出陰經的脈絡。

《脈度篇》說:脈象強盛的要瀉去,虛弱的就用藥物來補益。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諸如此者,又皆言虛不宜針也。及詳考本經諸篇,凡所言應刺之疾,必皆邪留經絡,或氣逆臟腑,大抵皆治實證,此針之利於瀉,不利於補也明矣;然則諸言不足者補之,又何為其然也?蓋人身血氣之往來,經絡之流貫,或補陰可以配陽,或固此可以攻彼,不過欲和其陰陽,調其血氣,使無偏勝,欲得其平,是即所謂補瀉也。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對於一切身體虛弱的人,他們的身體陽氣和陰氣都已經不足,不要用針灸來治療,而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像這樣的情況,都是因為身體虛弱而不適合針灸。

仔細考查《黃帝內經》各篇的記載,所有說到應該針刺治療的疾病,必定都是邪氣阻滯在經絡之中,或者氣血逆亂衝擊臟腑。這些都是治療實證,針灸的功效在於瀉,而不善於補。既然如此,那麼對於所有虛弱的病人,為什麼還說要補呢?

這是因為人體的血氣運轉和經絡的運行,有時候補陰可以配伍陽,有時候固護此處可以攻伐彼處。這些措施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調和陰陽,調整血氣,讓它們不要偏勝,達到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補瀉」。

設有不明本末,未解補虛之意,而凡營衛之虧損,形容之羸瘦,一切精虛氣竭等證,概欲用針調補,反傷真元,未有不立敗者也。故曰針有瀉而無補,於此諸篇之論可知矣。凡用針者,不可不明此針家大義。)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補瀉反施,乃為之逆,不知逆順,則真氣與邪氣相搏,病必甚也。

白話文:

如果不懂症狀的根本原因,不瞭解補益虛弱的道理,而一味用針灸來調補營衛不足、形體消瘦羸弱以及精氣虧虛疲憊等證狀,反而傷及真氣,沒有不立刻導致疾病加重的。因此,說針灸只有瀉血而沒有補益的作用,從上述各篇的論述中可以知道。凡是使用針灸的,都不能不瞭解這個針灸的重大原則。所以說,針刺如果不知道順逆,就會導致真氣和邪氣相搏擊。(補瀉使用錯誤,就是逆;不知道順逆,真氣就會和邪氣相搏,病情必定加重。)

)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益其有餘,故病如此。)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闢,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損其不足,故病如此。㒤,畏怯也。闢,邪僻不正也。薄著,瘦而澀也。夭,短折也。予,與同。㒤,醜涉切。

白話文:

如果身體氣血過盛,卻進補過度,就會導致陰陽失衡,腸胃過度飽滿,肝肺受損,陰陽錯亂(因此,出現過度進補的症狀)。

如果身體氣血不足,卻瀉下過度,就會導致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脆弱,皮膚瘦弱緊澀,毛孔閉塞,加速死亡(因此,出現過度瀉下的症狀)。

闢,僻同。膲,焦同。)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上工知陰陽虛實,故能平不平之氣。中工無的確之見,故每多淆亂經脈。下工以假作真,以非作是,故絕人之氣,危人之生也。

)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五脈,五臟之脈應也。)

白話文:

「僻」和「闢」字同。「焦」和「膲」字同。因此,針灸的關鍵在於瞭解如何調和陰陽。調和陰陽,精氣才能通暢。使形體和氣血和諧,讓精神內藏。因此說,高明的醫生能平衡氣血,中等的醫生會擾亂經脈,低劣的醫生會斷送病人的氣息,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說,低劣的醫生不可不小心謹慎。(高明的醫生懂得分辨陰陽虛實,因此能夠平衡不平衡的氣血。中等的醫生沒有準確的見解,因此常常搞亂經脈。低劣的醫生把假象當成真實,把錯誤當成正確,因此斷送病人的氣息,危及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