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二卷 (4)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4)

1. 五十一、刺四肢病

(《素問·骨空論》《靈樞·厥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終始篇》《本輸篇》)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靈樞·終始篇》。胸之兩旁高處曰膺。凡肩膊之虛軟而痛者,病有陰經陽經之異。陰經在膺,故治陰病者,當取膺腧,而必中其膺。陽經在背,故治陽病者,當取背腧,而必中其背。病在手經,故取之上,上者手也。如手太陰之中府、雲門,手厥陰之天池,皆膺腧也。

手少陽之肩髎、天髎,手太陽之天宗、曲垣、肩外俞,皆背腧也。咸主肩膊虛痛等病。)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屈而不伸者,筋之拘攣也,故治當守筋,不可誤求於骨。伸而不屈者,骨之廢弛也,故治當守骨,不可誤求於筋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素問·骨空論》。蹇膝,膝痛而舉動艱難也。伸不屈,能伸不能屈也。股骨曰楗。治其楗者,謂治其膝輔骨之上,前陰橫骨之下,蓋指股中足陽明髀關等穴也。此下楗、機、關、膕等義,見經絡類十九。楗音健。)坐而膝痛,治其機。(俠臀兩旁骨縫之動處曰機,即足少陽之環跳穴也。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因立暑中而肢體散解不收者,當治其骸關,謂足少陽之陽關穴也。骸音鞋。)膝痛,痛及𧿹指,治其膕。(拇指,小拇趾也,足太陽經所出,故當治其膕,即委中穴也。拇音母。膕音國。)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膕上為關,關者膝後之骨解也。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背內,足太陽經之大杼穴也。)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胻,足脛骨也。膝痛不可屈伸,連胻若折者,治在陽明之中俞髎,王氏注為三里,愚謂指陽明俞穴,當是陷谷耳。胻音杭,又形敬切。髎音遼。)若別治,巨陽、少陰滎。(若再別求治法,則足太陽之滎穴通谷,足少陰之滎穴然谷,皆可以治前證。

)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淫濼,滑精遺瀝也。如《本神篇》曰: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即此節之謂。維,絡也。足少陽之絡穴光明,在外踝上五寸。濼音祿。脛,形景切,又去聲。酸,蘇端切。)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閤中,以圓利針,大針不可刺。(《靈樞·厥病篇》。髀,足股也。側,側臥也。樞閤中,髀樞中也,即足少陽經之環跳穴。宜治以圓利針,第六針也,忌用大針。髀,比、婢二音。)

膝中痛,取犢鼻,以圓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犛,刺膝無疑。(《靈樞·雜病篇》。犢鼻,足陽明經穴。發而間之,謂刺而又刺,非一次可已也。圓利針義如前,刺膝用之無疑也。犛,釐同,又音毛。)

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靈樞·四時氣篇》。凡四肢外廉皆屬三陽,內廉皆屬三陰。轉筋者,卒病也,故不必拘於時日,但隨其病而卒刺之。)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靈樞·本輸篇》。轉筋者必拘攣,立而取之,故筋可舒也。痿厥者必體廢,張其四肢而取之,故血氣可令立快也。)

白話文:

五十一、刺四肢病

胸部兩側高處稱為膺,背部中央稱為背,肩膊虛弱疼痛的,取穴在上。陰經病痛在膺,故治療陰經病症,應取膺俞穴,且必須在膺部中央;陽經病痛在背,故治療陽經病症,應取背俞穴,且必須在背部中央。手經病痛,則取穴在上,上指的是手部。例如手太陰經的中府、雲門,手厥陰經的天池,都是膺俞穴。

手少陽經的肩髎、天髎,手太陽經的天宗、曲垣、肩外俞,都是背俞穴。這些穴位都主治肩膊虛弱疼痛等病症。

手部屈曲不能伸直的,病在筋;伸直不能屈曲的,病在骨。病在骨則治療骨骼,病在筋則治療筋絡。屈曲不能伸直,是筋絡拘攣,治療應著重於筋絡,不可錯誤地治療骨骼;伸直不能屈曲,是骨骼鬆弛,治療應著重於骨骼,不可錯誤地治療筋絡。

膝蓋僵硬不能伸直,治療其股骨(膝蓋附近骨骼)。膝蓋僵硬不能伸直,是指膝蓋疼痛且活動困難,能伸不能屈。治療股骨,指的是治療膝蓋輔助骨骼上方、陰部橫骨下方,大概是指股中足陽明經的髀關等穴位。

坐著時膝蓋疼痛,治療其機穴(臀部兩旁骨縫活動處,即足少陽經的環跳穴)。站立時因中暑而肢體鬆散不能收縮,應治療其骸關穴(足少陽經的陽關穴)。膝蓋疼痛,疼痛延伸到小拇指,治療其膕穴(委中穴)。坐著時膝蓋疼痛,像有東西阻礙一樣,治療其關穴(膕穴上方的關節)。膝蓋疼痛不能屈伸,治療其背內穴(足太陽經的大杼穴)。脛骨好像折斷一樣,治療陽明經的中俞髎穴(三里穴或陷谷穴)。如果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法,則足太陽經的滎穴通谷,足少陰經的滎穴然谷,都可以治療上述症狀。

精液滑脫,脛骨酸痛,不能久站,治療少陽經的維穴(光明穴,在外踝骨上方五寸)。

大腿不能抬起,側臥著治療,在髖關節處,用圓利針,忌用粗針。

膝蓋疼痛,取犢鼻穴,用圓利針,多次刺針,針粗細如犛牛毛,刺膝蓋沒有疑問。

轉筋在陽經則治療陽經,轉筋在陰經則治療陰經,都應立即針灸。

轉筋,站立著針灸,可以使其痊癒。痿厥,張開四肢針灸,可以使其立即好轉。

2. 五十二、久病可刺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終始篇》)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閇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閇,閉同。)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閇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閇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此詳言疾雖久而血氣未敗者,猶可以針治之。故善用針者,猶拔刺也,去刺於膚,貴輕捷也。猶雪汙也,汙染營衛,貴淨滌也。猶解結也,結留關節,貴釋散也。猶決閉也,閉塞道路,貴開通也。四者之用,各有精妙,要在輕摘其邪,而勿使略傷其正氣耳,故特舉此為諭。

若能效而用之,則疾雖久,未有不愈者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靈樞·終始篇》。久遠之疾,其氣必深,針不深則隱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則固結之邪不得散也。)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一刺未盡,故當間日復刺之。再刺未盡,故再間日而又刺之,必至病除而後已。

然當先察其在經在絡,在經者直刺其經,在絡者繆刺其絡,是謂調其左右,去其血脈也。義詳本類前三十。)

白話文:

五臟疾病,就像刺、污垢、結塊、阻塞一樣。即使時間很久,刺可以拔除,污垢可以清洗,結塊可以解開,阻塞可以疏通。有人說久病難治,這是錯誤的觀點。善於用針灸的人,治療疾病就像拔刺、清洗污垢、解開結塊、疏通阻塞一樣。

疾病即使時間很久,仍然可以治癒。說不能治好,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 久病雖然邪氣深入,但只要針刺得深且時間夠長,間隔幾天再刺,並且先調整相關經絡,疏通血脈,就能治癒。 針刺一次不夠,就隔幾天再刺;二次不夠,就再隔幾天刺,直到病除為止。 治療時要先判斷病邪在經脈還是絡脈,在經脈的就直刺經脈,在絡脈的就斜刺絡脈,這就是調整經絡、疏通血脈的意思。

3. 五十三、刺諸病諸痛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寒熱病篇》《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終始篇》《素問·骨空論》)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此以下皆言刺治諸病之法也。如以手探湯者,用在輕揚。熱屬陽,陽主於外,故治宜如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如人不欲行者,有留戀之意也。陰寒凝滯,得氣不易,故宜留針若此。)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

(陰有陽疾者,熱在陰分也。下陵即三里,足陽明經穴。殆,怠同。氣下,邪氣退也。如不退,當復刺之。)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疾高者,在上者也,當下取之。然高而內者屬臟,故當取足太陰之陰陵泉。高而外者屬腑,故當取足少陽之陽陵泉也。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靈樞·寒熱病篇》。身有所傷,血出多而中風寒者,破傷風之屬也。或因墮墜,不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皆名體惰也。)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關元,任脈穴,又足陽明太陰之脈皆結於此,故為三結交也。)

癃,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靈樞·熱病篇》。小便不通曰癃,當取足少陰之照海穴,乃陰蹺之所生也。及三毛上者,足厥陰之大敦也。蓋腎與膀胱為表裡,肝經行於少腹,故當取此二經以治之。若其有血絡者,仍當刺之出血。癃,良中切。蹺音喬。)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蠱,如犯蠱毒脹悶也。怚當作胎。如蠱如胎,無是病而形相似也。身體腰膝如解,倦散不收也。湧泉,足少陰經穴。跗上,足面也,以陽明經為言,凡其盛者,皆當刺出其血也。怚,將預切。)

病注下血,取曲泉。(《靈樞·厥病篇》。病注下血,肝不能內也,故當取足厥陰經之曲泉穴。)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靈樞·雜病篇》。《刺瘧論》曰: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詳疾病類五十。)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善怒而不欲食,言益小者,傷其脾也,故當刺足太陰而補之。怒而多言者,肝膽邪實也,故當刺足少陽而瀉之。)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噦,呃逆也。治之之法,用草刺鼻則嚏,嚏則氣達而噦可已,此一法也。或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驚之,則亦可已,此治噦之三法也。

愚按:內經諸篇,並無呃逆一證,觀此節治噦三法,皆所以治呃逆者,是古之所謂噦者,即呃逆無疑也。如《口問篇》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又曰:肺主為噦。仲景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又曰: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成無己曰:若噦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此噦為呃逆,而由於陽明、太陰之虛寒,又可知也。奈何自東垣以下,謂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丹溪曰: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

是皆以乾嘔為噦也。及陳無擇則又以噦為咳逆。夫乾嘔者嘔也,咳逆者嗽也,皆何涉於噦?諸說不同,皆未之深察耳。噦,於決切,又音誨。)

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素問·骨空論》。季脅下軟處曰䏚中。譩譆,足太陽經穴。䏚音秒。譩譆音衣希。)刺諸痛者,其脈皆實(《靈樞·終始篇》。此言痛而可刺者,脈必皆實者也。然則脈虛者,其不宜刺可知矣。)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此近取之法也。腰以上者,天之氣也,故當取肺與大腸二經,蓋肺經自胸行手,大腸經自手上頭也。腰以下者,地之氣也,故當取脾胃二經,蓋脾經自足入腹,胃經自頭下足也。病之在陰在陽,各察其所主而刺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此遠取之法也。有病在上而脈通於下者,當取於下。病在下而脈通於上者,當取於上。故在頭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膕。蓋疏其源而流自通,故諸經皆有井滎俞原經合之辨。)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先刺所從生,必求其本也。

病痛者陰也,(同前篇。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滯逆於經,及深居筋骨之間,凝聚不散,故病痛者為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按之不得者,隱藏深處也,是為陰邪,故刺亦宜深。然則痛在浮淺者,有屬陽邪可知也,但諸痛屬陰者多耳。)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

癢者陽也,淺刺之。(陽主升,故在上者為陽。陰主降,故在下者為陰。癢者,散動於膚腠,故為陽。凡病在陽者,皆宜淺刺之。其在下者,自當深刺無疑也。)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此以經絡部位言陰陽也。病之在陰在陽,起有先後。

先者病之本,後者病之標。治必先其本,即上文所謂先刺其病所從生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