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28)
七卷 (28)
1. 十、項腋頭面諸經之次
(靈樞本輸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此下言頸項中諸經之次也。缺盆,足陽明經穴,居橫骨之上,左右各一。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是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也。)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一次者,次於中脈一行,足陽明也。其動脈名曰人迎,即頸中第二行脈也。
)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二次於足陽明之外者,手陽明也。穴名扶突,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即第三行脈也。)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三次於手陽明之外者,手太陽也。穴名天窗,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即第四行脈也。)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四次於手太陽之後者,足少陽也。上出天窗之外,而頸中無穴,是第五行脈也。此雲天容者,系手太陽經穴,疑誤。)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五次於足少陽之後者,手少陽也。穴名天牖,在頸大筋外,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是第六行脈也。牖音有。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六次於手少陽之後者,足太陽也。穴名天柱,在挾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是第七行脈也。)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七次於足太陽之後而居頸之中央者,督脈也。穴名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自前中行任脈至此,是為第八行,而頸脈止於此也。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此言腋下二經之脈也。手太陰之穴名天府,手厥陰之脈名天池,二穴俱在腋下三寸,然天府則在臂臑內廉,天池則在肋間乳後一寸也。)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此言取穴之法有所驗也。呿,張口也。欠,張而復合也。上關,足少陽客主人也,在耳前開口有空,張口取之,故刺上關則呿不能欠。下關,足陽明穴也,在客主人下,合口有空,開口則閉,故刺下關則欠不能呿也。犢鼻,足陽明穴也,屈足取之,故刺犢鼻則屈不能伸。兩關,內關外關也,內者手厥陰,外者手少陽,俱伸手取之,故刺兩關則伸不能屈也。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此下乃重言上文六陽經脈以明其詳也。挾喉動脈,即足陽明人迎也。陽明之脈,自挾喉而下行於胸膺,凡氣戶、庫房之類,皆陽明之腧,故曰其腧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一寸。(此復言扶突穴,在足陽明動腧之外,當曲頰下一寸也。
)手太陽當曲頰。(此復言天窗穴也。)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耳下曲頰後,仍如上文言手太陽之天容也。此非足少陽之穴而本篇重言在此,意者古以此穴屬足少陽經也。)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此復言天牖穴也。)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髮際。(此復言天柱穴,挾後項大筋中髮際也。
白話文:
十、項腋頭面諸經之次
(以下內容為《靈樞·本輸篇》的)
缺盆中央是任脈的穴位,稱為「天突」。(缺盆是足陽明經的穴位,位於橫骨上方,左右各一。缺盆中央即任脈的天突穴,是頸前正中央的第一條經脈。)
緊鄰任脈旁的動脈是足陽明經,穴位名為「人迎」。(「一次」指次於中央經脈的第一條旁脈,屬足陽明經,其動脈稱為人迎,即頸部第二條經脈。)
第二旁脈是手陽明經,穴位名為「扶突」。(位於足陽明經外側的是手陽明經,穴位扶突在頸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即第三條經脈。)
第三旁脈是手太陽經,穴位名為「天窗」。(位於手陽明經外側的是手太陽經,天窗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曲頰下方、扶突後方,即第四條經脈。)
第四旁脈是足少陽經,穴位名為「天容」。(位於手太陽經後方的是足少陽經,向上延伸至天窗外側,但頸部無具體穴位,此為第五條經脈。此處提到的「天容」實為手太陽經穴位,可能有誤。)
第五旁脈是手少陽經,穴位名為「天牖」。(位於足少陽經後方的是手少陽經,天牖穴位於頸部大筋外側、天容後方、天柱前方、完骨下方、髮際上方,即第六條經脈。「牖」音同「有」。)
第六旁脈是足太陽經,穴位名為「天柱」。(位於手少陽經後方的是足太陽經,天柱穴位於後頸大筋外側、髮際凹陷處,即第七條經脈。)
第七條經脈是頸部正中央的督脈,穴位名為「風府」。(位於足太陽經後方、頸部正中央的是督脈,風府穴位於後頸髮際上一寸。從前側任脈至此共八條經脈,頸部經脈至此結束。)
腋窩內的動脈是手太陰經,穴位名為「天府」;腋下三寸是手心主(手厥陰)經,穴位名為「天池」。(手太陰的天府穴位於上臂內側,手厥陰的天池穴位於肋間、乳後一寸。)
針刺「上關」穴時,需張口而不能閉合;針刺「下關」穴時,需閉口而不能張開。針刺「犢鼻」穴時,需屈膝而不能伸直;針刺「兩關」(內關、外關)穴時,需伸手而不能彎曲。(「呿」指張口,「欠」指張口後閉合。上關屬足少陽經,位於耳前,張口取穴;下關屬足陽明經,閉口取穴。犢鼻屬足陽明經,屈膝取穴;兩關屬手厥陰與手少陽經,伸手取穴。)
足陽明經的動脈挾喉而行,其腧穴位於胸膺處。(挾喉的動脈即足陽明的人迎穴,經脈向下延伸至胸部,氣戶、庫房等穴均屬足陽明經的腧穴。)
手陽明經的扶突穴位於足陽明經腧穴外側,距離曲頰一寸。(重申扶突穴位置。)
手太陽經的天窗穴位於曲頰處。(重申天窗穴位置。)
足少陽經位於耳下曲頰後方。(此處指手太陽經的天容穴,可能古代歸屬足少陽經。)
手少陽經的天牖穴位於耳後、完骨上方。(重申天牖穴位置。)
足太陽經的天柱穴位於後頸大筋中、髮際處。(重申天柱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