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2)

1. 四十八、上膈下膈蟲癰之刺

(《靈樞·上膈篇》全,附:膈證治按)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此言膈證有上下之分,而復有因氣因蟲之異也。因於氣則病在上,故食飲一入,即時還出;因於蟲則病在下,故食入晬時而復出。晬時,周時也。愚按:上膈下膈,即膈食證也。

此在本經,自有正條,奈何後世俱以脈之關格,認為膈證,既不知有上下之辨,亦不知有蟲氣之分,其謬甚矣。晬音醉。)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凡傷胃氣,則陽虛而寒汁流於腸中,蟲寒不行,則聚於下管而腸胃充滿也。

衛氣,脾氣也。脾氣不能營運,故邪得聚而居之。管,脘同。郭,廓同。)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蟲寒聞食,則喜而上求之,上則邪氣居之而乘虛留聚,以致癰於下脘,要約不行,故食入晬時復出也。癰,壅同。

如《論疾診尺篇》曰目窠微癰者,義亦猶此。)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管之內外,即言下脘也。邪伏於中,故熱見於皮肉之上。)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察其氣所必由以刺之也。)先淺刺其旁,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

(先淺刺其旁氣所及之處,稍納其針而漸深之,以泄其流行之邪,然後還刺其所病之正穴,以拔其積聚之本;但宜至再至三而止,不可過也。)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邪沉者深刺之,邪浮者淺刺之,刺後必熨以火而日使之熱,則氣溫於內而邪自潰散也。

潰音會。)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三相叅為參,五相伍為伍。凡食息起居,必參伍宜否,守其禁以除內之再傷。又必恬憺無為,以養其氣,則正氣乃行,而邪氣庶乎可散。蓋膈證最為難愈,故當切戒如此。恬音甜。憺音淡。)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咸從水化,可以潤下軟堅,苦從火化,可以溫胃,故皆能下谷也。苦味詳按,見運氣類十七,少陰司天條下。愚按:上文雲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夫氣有虛實,實而氣壅,則食無所容,虛而氣寒,則食不得化,皆令食入即出也。至若蟲為下膈者,蟲上食則下脘虛,其寒汁流於腸中,而後致癰滯不行,則亦因陽氣之虛於下,故食入周時復出也。

然余嘗治一中年之婦患此證者,因怒因勞,皆能舉發,發時必在黃昏,既痛且吐,先吐清涎,乃及午食,午食盡,乃及早食,循次而盡,方得稍息,日日如是,百藥不效。乃相延視,則脈弦而大。余曰:此下膈證也。夫弦為中虛,大為陰不足。蓋其命門氣衰,則食至下焦,不能傳化,故直至日夕陽衰之時,則逆而還出耳。

乃用八味參杞之屬,大補陰中之陽,隨手而應。自後隨觸隨發,用輒隨效,乃囑其加意慎重,調至年餘始愈。可見下膈一證,有食入周日復出而不止晬時者,有不因蟲癰而下焦不通者矣。此篇特言蟲癰者,蓋亦下膈之一證耳,學者當因是而推廣之。)

白話文:

四十八、上膈下膈蟲癰之刺

黃帝說:氣導致的上膈症,食物飲水入口就吐出來,我已經明白了。蟲導致的下膈症,食物到了一定的時間才吐出來,我還不明白,希望能詳細解釋。 (這說明膈症有上下的區分,又有因氣因蟲的差別。因氣則病在上,所以食物飲水一入口就吐出來;因蟲則病在下,所以食物吃到一定時間才吐出來。這裡的「晬時」指規定的時間,也就是一定的時間。上膈下膈,就是膈食症。)

這在《本經》裡已經有詳細記載了,為什麼後世都把脈象的阻塞當作膈症,既不知道有上下之分,也不知道有蟲氣之別,實在是錯誤太大了!(晬音醉)岐伯說:喜怒不適,飲食不節,寒暖失調,寒濕就會流到腸子裡,腸子裡的蟲就會受寒,受寒就會積聚,停留在下腹部,腸胃就會脹滿,衛氣不能運轉,邪氣就會入侵。(凡是傷了胃氣,就會陽虛,寒濕流到腸子裡,蟲受寒不能運行,就會積聚在下腹部,導致腸胃脹滿。)

衛氣,就是脾氣。脾氣不能運轉,邪氣就會積聚。下腹部,這裡指胃脘。脹滿,這裡指廓。人吃東西,蟲就會往上吃,蟲往上吃,下腹部就會空虛,下腹部空虛,邪氣就會佔據上風,積聚停留,停留就會形成癰腫,形成癰腫,下腹部就會阻塞。(蟲受寒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會高興地往上爬,往上爬邪氣就會趁虛而入,積聚停留,導致下腹部形成癰腫,阻塞不通,所以食物吃到一定時間才吐出來。癰,與壅同義。)

就像《論疾診尺篇》裡說的「眼窩輕微腫痛」,道理也是一樣的。癰腫在腸子裡的,疼痛會很深;癰腫在腸子外的,癰腫會在外面,疼痛較輕,癰腫上皮膚會發熱。(腸子內外,就是指下腹部。邪氣在裡面,所以熱會表現在皮膚上。)黃帝說:怎麼樣針刺治療?岐伯說:輕輕按壓癰腫,觀察氣血運行路線,(觀察氣血必經之路來進行針刺。)先淺刺旁邊,慢慢往裡深入,然後再回到原處針刺,不要超過三次。(先淺刺氣血流經的旁邊,慢慢深入針尖,以疏通邪氣的運行,然後再針刺患處的穴位,以消除積聚的根本;但是應該控制在兩三次,不能超過。)

觀察癰腫的深淺,來決定針刺的深淺,針刺後必須熨貼,讓熱氣進入裡面,每天讓裡邊熱起來,邪氣就會慢慢減弱,大癰腫就會潰破。(邪氣深的要深刺,邪氣淺的要淺刺,針刺後必須用熱熨,每天讓它熱起來,這樣裡面的氣血就會溫暖,邪氣就會自行潰散。潰音會。)配合參、禁等藥物,去除裡面的邪氣,保持心神安寧,不要胡思亂想,這樣才能運行氣血,(三種藥物相配伍為參,五種藥物相配伍為伍。凡是飲食起居,都要考慮配伍是否適宜,遵守禁忌以避免再次受傷。又要保持心神安寧,不要胡思亂想,以保養元氣,這樣正氣才能運行,邪氣才能逐漸消散。膈症最難治癒,所以一定要這樣謹慎小心。恬音甜。憺音淡。)然後用鹹味苦味的食物來調理,食物就能正常下去了。

(鹹味從水化生,可以潤下軟堅,苦味從火化生,可以溫暖胃氣,所以都能幫助食物下行。苦味的詳細解釋,可以參考《靈樞·運氣篇》十七,少陰司天條下。上文說氣導致的上膈症,食物飲水入口就吐出來。氣有虛實,實則氣阻塞,食物就沒有容身之所,虛則氣寒,食物就不能消化,都會導致食物入口就吐出來。至於蟲導致的下膈症,蟲往上吃,下腹部就會空虛,寒濕流到腸子裡,然後導致癰腫阻塞不通,也是因為下焦陽氣虛弱,所以食物吃到一定時間才吐出來。

我曾經治療一個中年婦女患有這種病,因為生氣勞累都能誘發,發病時間總在黃昏,又痛又吐,先吐清水,然後吐午飯,午飯吐完,再吐早飯,依次吐完,才能稍微休息一下,每天都這樣,各種藥物都不見效。我診脈,發現脈象弦大。我說:這是下膈症。弦脈代表氣虛,大脈代表陰虛。這是因為她命門之火衰弱,食物到達下焦,不能消化運化,所以到傍晚陽氣衰弱的時候,食物就會逆流而上吐出來。

我就用八味參杞等藥,大補陰中之陽氣,藥到病除。此後只要誘發,用藥就有效,我囑咐她注意保養,調理了一年多才痊癒。可見下膈症,有食物吃到一天後吐出來,不只在一定時間吐出來的,也有不因蟲癰而下焦不通的。這篇專門講蟲癰,也是下膈症的一種,學習者應該以此推廣。)

2. 四十九、刺腰痛

(《素問·刺腰痛論》全《骨空論》《靈樞·雜病篇》)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素問·刺腰痛篇》全。足太陽之脈,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故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也。尻,開高切,臀也。)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郄中,委中也,一名血郄。太陽正經,崑崙也。太陽合腎水,水王於冬而衰於春,故刺太陽經者春無見血。郄,隙同。)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少陽之氣應風木,陽分受之,故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遲滯貌,謂其舉動不便也。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下胸中,循脅裡下行身足之側,故身不可以俯仰,頭不可以回顧。俯,俯同。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膝外側之高骨獨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其端則陽關穴也。少陽合肝木,木王於春而衰於夏,故刺少陽經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足陽明之脈,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故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見鬼怪之謂也。善悲者,神不足則悲也。陽明氣衰而陰邪侮之,故證見如此。

)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胻前三痏,即三里也。上下和之,兼上下巨虛而言也。秋時胃土退氣,故刺陽明者秋無見血。胻音杭,又形敬切。痏音委。)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足少陰之脈,貫脊內屬腎也。按:此前少足太陰腰痛一證,必古文之脫簡也。)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內踝上二痏,足少陰之復溜也。春時木旺水衰,故刺足少陰者,春無見血。若出血太多,則腎氣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王氏曰:足厥陰之支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令人腰痛。肝主筋,肝病則筋急,故令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腨,腿肚也。踵,足跟也。魚腹,腨之形如魚腹也。

腨踵之間,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者,即足厥陰之絡,蠡溝穴也。腨音篆。)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善言默默然者,善於言語默默也,即不能發聲之謂。肝病從風,人多昏冒,故不爽慧。三痏,三刺其處也。)

解脈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䀮䀮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解脈,足太陽經之散行脈也。其脈循肩髆,故痛而引肩。其起在目內眥,故目䀮䀮然。其屬膀胱,故令遺溲。當刺解脈之在膝後者,即膕中橫文兩筋間,弩肉高起之處,則郄中之分,此足太陽之血郄也。若郄之外廉,有血絡橫見,盛滿而紫黑者,刺之當見黑血。

必候其血色變赤,乃止其針,此亦足太陽經之腰痛也。䀮音荒。郄,隙同。)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復言解脈者,謂太陽支脈,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者也,故其痛如引帶、如折腰也。太陽之脈絡腎,腎志恐,故善恐。郄中,即委中穴也。上文言郄外廉之橫脈,此言郄中結絡,治稍不同耳。已,止針也。)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足少陽之別,絡於厥陰,並經下絡足跗,故曰同陰之脈。如小錘居其中,痛而重也。怫然,怒意,言腫突如怒也。錘音槌。怫音佛。)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即足少陽陽輔穴也。)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陽維,奇經之一也,陽脈相維交會之脈,故曰陽維,)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陽維脈氣所發,別於金門而上行,故與足太陽合於腨下間,去地一尺所,即承山穴也。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衡,橫也。足太陽之外絡,自腰中橫出髀外後廉,而下合於膕中,故曰衡絡。若舉重傷腰,則橫絡阻絕而惡血歸之,乃為腰痛。)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郄陽,即足太陽之委陽穴,在血郄上外廉兩筋間,故云上郄數寸。

衡居,並居也,即殷門穴。二穴皆當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會陰,任脈穴也,在大便前,小便後,任、沖、督三脈所會,故曰會陰。任由此行腹,督由此行背,故令人腰痛。邪在陰分,故漯漯然汗出。汗乾而液亡,故令人慾飲。飲多則陰氣下溢,故欲走也。漯音磊。

)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蹺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直陽,謂足太陽正經之脈,俠脊貫臀,下至膕中,循腨過外踝之後,徑直而行者,故曰直陽。蹺為陽蹺,即申脈也。郄,即委中也。此脈上之穴,在蹺之上,郄之下,相去約五寸而橫居其中,則承筋穴也。或左或右,視其血絡之盛者,刺出其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飛陽,足太陽之絡穴,別走少陰者也,故為腰痛。痛上怫怫然,言痛狀如嗔憤也。足太陽之脈絡腎,其別者當心入散,故甚則悲以恐,悲生於心,恐生於腎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者,即陰維之會,築賓穴也。

亦同治飛陽之腰痛者。)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昌陽,即足少陰之復溜也。少陰屬腎,故為腰痛。腎脈注胸中,故痛引於膺。腎之精為瞳子,故目䀮䀮然。少陰合於太陽,故反折。腎脈循喉嚨,故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內筋,筋之內也,即復溜穴,在足太陰經之後,內踝上二寸所,此陰蹺之郄也。)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散脈,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脈循股入腹,結於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乃遺溲也。)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膝前,膝內側之前也。骨肉分間,謂膝內輔骨下廉,腨肉之兩間也。

絡外廉者,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輔骨之下,後有大筋結束膝䯒之骨,令其連屬,取此係束之脈,三刺以去其病,故曰束脈為三痏,是即地機穴也。按:此節云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似指陽明經為散脈,而王氏釋為太陰,若乎有疑;但本篇獨缺太陰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熱刺足太陰者,若與此相照應,及考之地機穴,主治腰痛,故今從王氏之注。)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急,(肉裡,謂分肉之裡,足少陽脈之所行,陽輔穴也,又名分肉。少陽者筋其應,咳則相引而痛,故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也。)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太陽經之外,少陽絕骨穴之後,即陽輔穴也。)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几几,憑伏貌。䀮䀮,目亂不明也。此皆太陽證,故當刺郄中出血,即委中穴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寒刺陽經,去陽分之陰邪;熱刺厥陰,去陰中之風熱也。)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少陽脈行身之兩側,故俯仰不利者當刺之。)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少陰主水,水病無以制火,故中熱。

少陰之脈貫肝膈入肺中,故喘。當刺足之少陰,湧泉、大鐘悉主之。郄中義如前。)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足陽明之脈挾喉嚨,上絡頭項,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故皆不可左右顧。王氏曰:上寒,陰市主之。不可顧,三里主之。上熱,地機主之。)中熱而喘,刺足少陰。(重出。)大便難,刺足少陰。(腎開竅於二陰也。

王氏曰:湧泉主之。)少腹滿,刺足厥陰。(厥陰之脈抵少腹也。王氏曰:太衝主之。)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足太陽之脈循腰背,故為此諸證。王氏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崑崙悉主之。不可舉,申脈、僕參悉主之。)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脊之內廉,腎脈之所行也,故當刺足少陰。王氏曰:復溜主之。)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髮針立已,(此邪客太陰之絡為腰痛也。控,引也。䏚,季脅下之空軟處也。腰尻交者,按王氏云:即下髎穴,此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中也。兩髁胂,謂腰髁骨下堅肉也。蓋腰髁下尻骨兩旁有四骨空,左右凡八穴,為之八髎骨。

此太陰腰痛者,當取第四空,即下醪也。以月死生為痏數,如《繆刺篇》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也。按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即此節之義,詳本類前三十。䏚音秒。髁,苦瓦切。

胂音申。)左取右,右取左。(因脈之左右交結,故宜繆刺如此也。)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素問·骨空論》。八髎者,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八髎,俱足太陽經穴,在腰之下,尻之上,筋肉分間陷下處。髎音遼。)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靈樞·雜病篇》。重出見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