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卷 (6)
二卷 (6)
1. 二、法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帝曰:法陰陽奈何?(法,則也,以辨病之陰陽也。)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陽勝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於胸,則喘粗不得臥,故為俛仰。汗閉於外,則熱鬱於內,故齒乾。
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冤,鬱而亂也。腠音湊。俯,俛同。能,耐同。)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陰勝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慄,戰慄也。
厥,厥逆也。陰極者,陽竭於中,故腹滿而死。陽衰者,喜暖惡寒,故能夏不能冬也。脈要精微論亦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見脈色二十一。)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更勝,迭為勝負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形言陰陽之病形,能言氣令之耐受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帝以陰陽為病俱能死,故問調和二者之道。)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
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長之幾,則陰陽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愚按:陰陽二氣,形莫大乎天地,明莫著乎日月。雖天地為對待之體,而地在天中,順天之化;日月為對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賴日以明。
此陰陽之徵兆,陰必以陽為主也。故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所以陰邪之進退,皆由乎陽氣之盛衰耳。故生氣通天等論皆專重陽氣,其義可知。又華元化曰: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陽者多長生,順陰者多消滅。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一切常人,分陽未盡則不死。
亦皆以陽氣為言。可見死生之本,全在陽氣。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於扶陽抑陰者,蓋恐其自消而剝,自剝而盡,而生道不幾乎息矣。觀聖賢慮始之心,相符若此,則本篇損益大義,又安能外乎是哉?一曰:七損八益者,乃互言陰陽消長之理,欲知所預防也。如上古天真論云,女得七數,男得八數。
使能知七之所以損,則女可預防其損而益自在也;能知八之所以益,則男可常守其益而損無涉也。陰陽皆有損益,能知所預,則二者何不可調哉?此說亦通。按啟玄子注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泄,以用字解為房事。
白話文:
二、法陰陽
黃帝問:「如何依據陰陽法則辨別疾病?」岐伯回答:「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急促而俯仰困難、無法排汗而持續高熱、牙齒乾燥,甚至因煩躁鬱悶、腹脹而死。這類患者能耐受冬季,卻難以適應夏季。(陽盛代表火氣旺盛,故身體發熱;陽氣過盛使體表閉塞,毛孔緊閉;陽氣壅塞胸中,導致氣喘無法平臥,只能俯仰呼吸。汗液無法排出,熱氣鬱積體內,因而牙齒乾燥。陽氣極盛會耗損陰液,最終因煩躁腹脹而亡。陰液枯竭者,尚可借助冬季寒氣勉強支撐;但夏季炎熱則難以承受。『冤』指鬱結混亂的狀態。)
陰氣過盛則身體寒冷、汗出不止且膚表清冷,頻繁顫抖發冷,嚴重時四肢冰冷,甚至因腹脹而死。這類患者能耐受夏季,卻無法適應冬季。(陰盛代表陽氣衰弱,故身體寒冷;陽虛則體表不固,導致汗出而身冷。『慄』是顫抖,『厥』是四肢逆冷。陰氣極盛時,陽氣衰竭於內,因而腹脹致死。陽衰者喜暖惡寒,故能適應夏季而難熬冬季。《脈要精微論》也提到:陽氣過剩會身熱無汗,陰氣過剩則多汗身寒。)
以上是陰陽互相勝負的變化,也是疾病的外在表現與耐受能力。(『更勝』指陰陽交替勝負,即陰勝傷陽、陽勝傷陰的規律。『形』指病症表現,『能』指對氣候的適應力。)
黃帝問:「如何調和這兩者?」(黃帝因陰陽失衡皆可致命,故詢問調和方法。)岐伯回答:「若能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便能調和陰陽;若不懂運用此原則,就會提早衰老。(前文論述陰陽病變,此處則關乎生死根本。『七』為少陽之數,象徵陽氣消減;『八』為少陰之數,象徵陰氣增長。陰陽是生命存亡的關鍵——生機依賴陽氣,故陽氣不宜消退;死亡伴隨陰氣,故陰氣不宜增長。若能掌握『七損八益』的規律,洞察陰陽消長之機,便能主導陰陽平衡;否則將未老先衰。)
按:陰陽二氣中,天地是最大的形體,日月是最顯著的象徵。雖天地看似對立,但地順應天運;日月雖相對,月光卻需日光而明。這顯示陰陽的關鍵在於『陽為主導』。因此,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氣帶來生機,陽衰導致死亡。陰邪的進退,實則取決於陽氣盛衰。如《生氣通天論》等皆強調陽氣重要性。華佗亦言:『陽為生之本,陰為死之基。陰宜常損,陽宜常盈。順陽者多長壽,順陰者易消亡。』《中和集》也說:『修行者若未消盡陰氣則難成仙;常人若未耗盡陽氣則不會死。』皆以陽氣為核心。可見生死根本在於陽氣。《周易》三百八十四爻反覆強調『扶陽抑陰』,正是擔憂陽氣消散殆盡,生機斷絕。聖賢見解如此一致,本篇『損益』之義亦不離此理。
另有一說:『七損八益』泛指陰陽消長規律,旨在預先防範。如《上古天真論》提到,女子以『七』為週期,男子以『八』為週期。若能明白女子如何避免陰氣損耗,則可維持其益處;理解男子如何保持陽氣增益,則能避開損害。陰陽皆需調節,預先知曉便能平衡二者。此說亦通。王冰註解此段時,將『七損八益』解釋為房事養生:女子屬陰,『七損』指月經排出;男子屬陽,『八益』指交合時精氣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