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三卷 (8)

回本書目錄

三卷 (8)

1. 十四、天年常度

(靈樞天年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基,址也。楯,材具也。楯音巡。)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乾之陽,母得坤之陰,陽一而施,陰兩而承,故以母為基,以父為楯。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知道人一開始生成的時候,什麼氣做為基礎?什麼東西作為屏障?什麼情況會導致死亡?什麼原因能帶來生命?」

岐伯回答說:「母親是基礎,父親是屏障。失去神的人會死亡,得到神的人就能活下去。」(人的誕生是父母精氣結合所產生的結果。父親擁有乾卦(陽)的屬性,母親擁有坤卦(陰)的屬性,陽氣是一體施加的,陰氣是兩體承受的,所以母親是基礎,父親是屏障。)

譬之稼穡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種。種劣地優,肖由乎父;種優地劣,變成乎母;地種皆得而陰陽失序者,雖育無成也。故三者相合,而象變斯無窮矣。夫地者基也,種者楯也,陰陽精氣者神也,知乎此則知人生之所以然矣。)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

白話文:

就像農夫耕種一樣,必須要有適當的土地,才能播種。種子品質好,土地肥沃,後代會像父親;種子品質差,土地貧瘠,後代會像母親;土地和種子品質都很好,但陰陽失衡,即使育苗也不會長成。因此,三者配合得當,變化無窮。土地是基礎,種子是盾牌,陰陽精氣是靈魂。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人之所以存在的緣由。黃帝問:什麼是靈魂?岐伯答:血氣調和,榮衛通暢,五臟發育完全,神氣藏於心,魂魄俱足,才成為一個人。靈魂是陰陽結合而產生的靈性。

二氣合而生人,則血氣榮衛五臟,以次相成,神明從而見矣。惟是神之為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於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夫精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未有形氣衰而神能王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獨存者,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至於魂魄之義,如前本神篇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白話文:

天地的陰陽二氣結合而產生人,於是血氣和保護機制滋養五臟,依序相互影響,使精神活動得以顯現。

這個「精神」有兩層意義:拆開來說,體現為陽性的「魂」和陰性的「魄」,以及意識、思考等都屬於精神。合起來來說,精神藏於心中,而所有感情和意念的活動都由心統攝,這就是我們身體的完整精神。

精氣充盈,氣血就充盈;氣血充盈,精神就充盈。沒有身體衰弱而精神依然健旺的,也沒有精神散失而身體獨自存活的。所以說失去了精神就會死亡,獲得精神才能生存。

至於「魂魄」的意義,就像前面「本神篇」所說:隨著精神往來的,稱為「魂」;和精氣一起出入的,稱為「魄」。

及諸家得理之論,再附於左以詳其義。唐。孔氏曰:人之生也,始變化為形,形之靈曰魄,魄內自有陽氣,氣之神曰魂。魂魄,神靈之名,初生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此魄之靈也;又其精神性識漸有知覺,此則氣之神也。樂祁曰: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魄屬形體,魂屬精神。精又是魄,魄是精之神;神又是魂,魂是氣之神。

白話文:

許多醫家提出的道理,在此列出它們的詳細詮釋。唐朝的孔氏說:人的誕生,首先是精氣凝聚形成形體,形體的靈氣稱為魄,魄的內部自有陽氣,陽氣的精華稱為魂。魂魄都是神靈的稱呼,剛出生時耳目心識手足能夠活動,這是魄的靈性;隨著精神性識逐漸產生知覺,則這便是陽氣的精華。

樂祁說:心神的清靈稱為魂魄,魄屬於形體,魂屬於精神。精又是魄,魄是精的精華;神又是魂,魂是陽氣的精華。

邵子曰: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亦從而衰。魂隨氣而變,魄隨形而化,故形存則魄存,形化則魄散。朱子曰:魂神而魄靈,魂陽而魄陰,魂動而魄靜。生則魂載於魄,而魄檢其魂;死則魂遊散而歸於天,魄淪墜而歸於地。運用動作底是魂,不運用動作底是魄。魄盛則耳目聰明,能記憶,老人目昏耳瞶記事不得者,魄衰也。

白話文:

邵雍說:人的氣血旺盛,精神就會振奮;氣血衰敗,精神也會跟著衰弱。精神隨著氣的變化而變化,肉體隨著形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肉體存在,精神就存在;肉體衰敗,精神就會消散。

朱熹說:精神屬陽,肉體屬陰;精神活動,肉體安靜。活著的時候,精神依附在肉體上,肉體監督精神。死後,精神遊離出來返回天上,肉體腐爛墮落歸於地下。

精神負責運動和動作,而肉體則負責靜止。肉體強壯,耳朵和眼睛就會敏銳,記憶力好。老年人視力下降、聽力減退、記不住事情,就是因為肉體衰老。

又曰:人生則魂魄相交,死則各相離去。月之黑暈是魄,其光是魂,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火是魂,鏡是魄,燈有光焰,物來便燒,鏡雖照見,卻在裡面。火日外景,金水內景,火日是魂,金水是魄。陰主藏受,故魄能記憶在內;陽主運用,故魂能發用出來。二物本不相離,精聚則魄聚,氣聚則魂聚,是為人物之體;至於精竭魄降,則氣散魂遊而無所知矣。)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白話文:

此外,還說:人活著時,魂魄相互交合,死後就各自離散。月亮的陰影是魄,它的光輝是魂,魂是魄的光芒,魄是魂的基礎。火是魂,鏡子是魄,燈有光焰,遇到東西就燃燒,鏡子雖然能照見東西,但存在於裡面。火和太陽是外景,金和水是內景,火和太陽是魂,金和水是魄。陰主收藏接受,所以魄能記憶在內;陽主運作利用,所以魂能發揮作用。兩種東西原本不相離,精氣聚集,魄就聚集,氣息聚集,魂就聚集,這是人物的根本;至於精氣耗盡魄消散,則氣息散開魂遊蕩,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黃帝說: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人夭折,有人猝死,有人久病,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堅固者不易損,和調者不易亂,解利者可無留滯,緻密者可免中傷。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者,經脈和也。呼吸微徐氣以度行者,三焦治也。

白話文:

岐伯說:五臟機能強健,經脈氣血調和,肌肉筋骨靈活舒展,皮膚緊密結實,營氣和衛氣運行正常,不會失去平衡,呼吸微弱緩慢,體內之氣運行適度順暢,六腑能正常消化食物,津液輸佈到全身,各方面都處於正常狀態,因此才能長壽。(五臟堅固,不容易受損;氣血調和,不容易混亂;肌肉筋骨靈活舒展,不會有阻滯;皮膚緊密結實,可以避免外傷。營氣和衛氣運行正常,說明經脈通暢。呼吸微弱緩慢,體內之氣運行適度順暢,說明三焦功能健全。)

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則臟腑和平,精神充暢,故能長久而多壽也。)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禮記:百歲謂之期頤。使道指七竅而言,謂五臟所使之道路,如肺氣通於鼻,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心氣通於舌,腎氣通於耳,是即五官之道路也。隧,深邃貌。

白話文:

六腹把食物轉化為精華,津液運布周身,臟腑便會協調,精神飽滿,所以才能健康長壽。黃帝說:人的壽命是百歲左右,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壽命呢?岐伯說:疏通身體的通道,加固身體的基礎,調理營衛,疏通三部三里,骨骼強健,肌肉豐滿,這樣才能活到百歲。(《禮記》中說:百歲稱為期頤之年。身體的通道是指七竅,也就是五臟所支配的道路,比如肺氣通往鼻子,肝氣通往眼睛,脾氣通往嘴巴,心氣通往舌頭,腎氣通往耳朵,這就是五官的道路。隧表示深遠的樣子。)

基牆,指面部而言。骨胳為基,蕃蔽為牆,義見脈色類三十一、二等篇。凡營衛部里及骨高肉滿若此者,即致壽之道,故得百歲而終。)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天地之氣,陽主乎升,升則向生;陰主乎降,降則向死。

白話文:

臉龐猶如建築物的基座,由骨骼構成基石,由肌肉包裹成牆壁。詳細說明請參閱《脈色類》的第三十一、三十二篇。凡是營氣和衛氣充盈於體內各處,骨骼高挺,肌肉豐腴的人,都能長壽,活到百歲。

黃帝問道:一個人的氣血旺衰變化,直到過世,能預測出來嗎?

岐伯答道:人生在十歲左右,五臟逐漸生長定形,氣血暢通。此時氣血在下焦,所以喜愛走動。(天地之氣,陽氣主上升,上升則生長;陰氣主下降,下降則衰老死亡。)

故幼年之氣在下者,亦自下而升也。)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盛滿則不輕捷,故好步矣。)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天地消長之道,物極必變,盛極必衰,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人當四十,陰氣已半,故發頗斑白而平盛不搖好坐者,衰之漸也。)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白話文:

因此,幼年時氣在下,也會從下往上升。二十歲,血氣旺盛,肌肉發育,所以喜歡跑。三十歲,五臟已定型,肌肉堅實,血管充盈,所以喜歡走。(充盈就不靈活,所以喜歡走。)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已充盈而平和,皮膚開始疏鬆,容顏衰退,頭髮略有斑白,平穩不搖擺,所以喜歡坐。(天地有消長之道,物極必變,盛極必衰,太陽中午就開始西斜,月亮圓滿就開始虧損,人到四十歲,陰氣已過一半,所以頭髮略有斑白,平穩不搖擺,喜歡坐,這是衰老的跡象。)五十歲,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眼睛開始看不清。

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魄離者,形體衰敗也。腎氣焦者,真陰虧竭也。此與前篇上古天真論女盡七七男盡八八互相發明。

白話文:

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弱,容易憂愁悲傷,血氣也變得懶惰,所以喜歡睡覺。

七十歲時,脾氣虛弱,皮膚乾枯。

八十歲時,肺氣衰弱,「魄」離散,所以說話容易出錯。

九十歲時,腎氣枯竭,四臟經脈空虛。

一百歲時,五臟皆虛,神氣全部消散,只剩下一副軀殼獨活於世。

(「魄離」:身體衰敗的意思。「腎氣焦」:真陰虧竭的意思。這段文字與上篇「上古天真論」中「女盡七七,男盡八八」的說法相呼應。)

彼以七八言者,言陰陽之限數;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數。然則人之氣數,固有定期;而長短不齊者,有出於稟受,有因於人為。故惟智者不以人慾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壽,而善終其天年,此聖智之所同也。今之人非惟不能守其所有,而且欲出塵逃數,解脫飛昇,因人惑己,因己惑人,是焉知無則無極,有則有盡,而固竊竊然自以為覺,亦何異夢中占夢,其不覺也亦甚矣。)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謂不及天數而早歿者也。

白話文:

古人說「七八」是陰陽交替的關鍵數字,而「十」則是人生的完整數字。因此,人的壽命本來就有規定的期限,但是長短不一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天生的稟賦,二是人為的影響。所以,只有明智的人才不會因為追求慾望而損害自己的天賦,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調理自己的身體,健康地度過自己應有的壽命,這是聖人和智者都遵循的原則。但是,現代人不僅不能保全自己的壽命,還想超脫世俗,追求長生不老,自己誤入歧途,也讓別人誤入歧途。他們哪裡知道「無」則沒有窮盡,「有」則有終點,卻偏偏自以為已經覺悟。這不就跟在夢中解夢一樣荒謬嗎?他們居然還能毫無察覺,真是太過分了。黃帝問:「那些無法終其天年而早早死去的人,他們的狀況如何?」(這裡指的是沒有活到預定壽命而早逝的人。)

)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使道如上文。不長,短促也。)空外以張,(九竅張露也。)喘息暴疾,(喘息者氣促,暴疾者易傷,皆非延壽之徵也。)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石,堅也。)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數中風寒,表易犯也。

白話文:

岐伯說:五臟都不堅固,導致氣息不能長久。身體空虛而膨脹,喘息急促且容易生病。此外,基礎薄弱,脈搏微弱且血氣不足。肌肉不堅韌,經常遭受風寒侵襲,血氣虛弱,脈絡不通,真氣和邪氣互相攻擊,混亂且相互牽引。

血氣虛,中不足也。脈不通,經絡多滯也。故致真邪易於相攻。然正本拒邪,正氣不足,邪反隨之而入,故曰相引。數音朔。)故中壽而盡也。(凡此形體血氣,既已異於上壽,則其中壽而盡,固有所由,此先天之稟受然也。夫人生器局,既稟於有生之初,則其一定之數,似不可以人力強者。

白話文:

氣血虛弱,是因為身體內部儲備不足的緣故。經絡不通暢,是因為很多經絡堵塞的緣故。所以導致真正的邪氣容易攻擊身體。但身體原本的正氣如果不足,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就是為什麼說正邪相引。壽命的中年就被奪去了。

凡是這些身體氣血方面的情況,既然已經與長壽之人的不同,那麼中年就去世,必定有原因,這是與天生稟賦有關。人的身體結構,從出生之初就已經決定了,所以一定之數,似乎無法通過人為來強求改變。

第稟得其全而養能合道,必將更壽;稟失其全而養復違和,能無更夭。故知之者下可以希中,中可以希上;不知者上僅得其次,次僅得其下矣。所謂天定則能勝人,人定亦能勝天也。夫稟受者,先天也,修養者,後天也,先天責在父母,後天責在吾心。

白話文:

天生稟賦完美,後天的養生調養符合養生之道,一定會更加長壽;如果天生稟賦有所不足,後天的養生調養又違背養生之道,怎能不早衰夭折呢?因此,明白養生之道的人,即使出身卑微也能達到中等的健康狀態,出身中等的人也能達到上等的健康狀態。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出身再好也僅僅能達到中等健康狀態,出身中等的人只能達到下等的健康狀態。所謂「天定」可以勝過人為,但「人定」也能勝過「天定」。天生的稟賦是先天的,後天的養生調養是後天的,先天的責任在於父母,後天的責任在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