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卷 (5)

回本書目錄

二卷 (5)

1. 一、陰陽應象

重,平聲。)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入腎,其寒侵骨。其即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外合陽邪而變為溫病。然其多從足太陽始者,正以腎與膀胱為表裡,受於陰而發於陽也。愚按:傷寒溫疫,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

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飢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此所以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於虛者先受其氣,則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節欲節勞,仍勿忍飢而近其氣,自可無慮。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木邪相侮,變為飧泄也。飧音孫,完穀而泄也。)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證,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邪郁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痎瘧。痎音皆。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藏,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搏乘肺,病為咳嗽。生氣通天論亦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按此四節,春夏以木火傷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濕傷人而病反熱,是即上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義。)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物,故在上。

地載物,故在下。五運行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以司天在泉言,見運氣類四。)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陽為氣為男,陰為血為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左而升,陰右而降。五運行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之類。以司天在泉左右間氣言,見同前。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不可見,水火即其證而可見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能始者,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則能終矣。)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性靜,故為陽之守;陽性動,故為陰之使。守者守於中,使者運於外。

以法象言,則地守於中,天運於外;以人倫言,則妻守於中,夫運於外;以氣血言,則營守於中,衛運於外。故朱子曰: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

白話文:

一、陰陽應象

(「重」字讀平聲。)

所以說:冬天受寒氣所傷,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冬天受寒氣侵襲的人,寒氣會循同類相應之理進入腎臟,深入骨髓。如果立刻發病,就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發病,到了春夏時節,陽氣升發,營氣逐漸虛弱,體內潛藏的寒毒與外來的陽熱之邪相結合,就會轉變為溫病。然而,溫病多從足太陽經開始,正是因為腎與膀胱互為表裡,寒邪受於陰經而發於陽經。按:傷寒和瘟疫,多起因於冬天未能藏養精氣,以及過度勞累、飢餓的人。

冬天不藏精,邪氣就能深入體內;而勞苦之人,身體常處於溫暖狀態,衣物卻單薄,溫暖時毛孔開張,衣物單薄時又勉強忍受寒冷,再加上飢餓勞累,損傷中氣,寒邪就容易侵入,等到春天才發病。這就是為什麼大災荒之後,往往會爆發大瘟疫,原因正在於此。但這類疫氣一旦盛行,勢必會傳染,尤其體虛的人會先受邪氣影響,因此有些人即使冬天未受寒,也會染病。預防的方法,必須節制慾望、避免過勞,同時不要忍飢挨餓而接近病氣,自然可以無憂。)

春天受風邪所傷,夏天會生飧洩;(春天受風邪侵襲,風屬木氣,與肝膽相通,若立刻發病就是外感風邪;若未立刻發病,邪氣留滯到夏天,脾土當令時,木邪會克制脾土,轉變為飧洩。「飧」音同「孫」,指食物未消化就排出。)

夏天受暑氣所傷,秋天必定會得瘧疾;(夏天受暑熱侵襲,金屬肺,暑邪傷肺,若立刻發病就是暑病;若未立刻發病,暑熱未能隨汗排出,拖延到秋天,涼氣外束,邪氣鬱結化熱,金(肺)與火相爭,寒熱交戰,因而發為瘧疾。「痎」音同「皆」。)

秋天受濕氣所傷,冬天會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之氣當令,秋天受濕邪侵襲,若立刻發病,濕氣會影響脾臟,導致濡洩等症;若未立刻發病,濕邪積聚於肺臟,久而化熱,到了冬天,外寒與內熱相搏,侵犯肺臟,就會發為咳嗽。《生氣通天論》也說:「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按:這四段說明,春夏木火之邪傷人,病症反而偏寒;秋冬寒濕之邪傷人,病症反而偏熱,這正是上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道理。)

所以說:天地是萬物上下運行的框架;(天覆蓋萬物,故在上;地承載萬物,故在下。《五運行大論》說:「所謂上下,是指一年中陰陽之氣在天地間的分布。」這是從司天、在泉的角度而言,詳見運氣類第四篇。)

陰陽是血氣分男女的依據;(陽為氣、為男,陰為血、為女。)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陽氣從左上升,陰氣從右下降。《五運行大論》說:「左右,是指司天之氣左右間的氣象分布。」這是從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的角度而言,詳見前文。)

水火是陰陽的具體表現;(「徵」是證據,「兆」是顯現。陰陽本身無形,但透過水火可以具體觀察。)陰陽是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能始」是指陰陽能作為一切變化的根源,有始方能成終。)

所以說:陰在內,是陽的根基;陽在外,是陰的表現。(陰性靜,故能守護於內;陽性動,故能運行於外。「守」是固守於內,「使」是運作於外。以天地比喻,地守於內,天運於外;以人倫比喻,妻守於內,夫行於外;以氣血比喻,營氣守於內,衛氣運於外。因此朱子說:「陽以陰為基礎,陰以陽為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