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9)
二十一卷 (9)
1.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靈樞·憂恚無言篇》全)
白話文:
人在心情憂鬱或憤怒時,往往會選擇不說話,這是因為情緒影響了心神,進而影響到語言的表達。在治療上,應當調理情志,疏肝解鬱,使人心情舒暢,語言自然就能恢復正常。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恚,慧、畏二音,恨怒也。)少師答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腑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於五臟者也。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說:「有人突然憂鬱忿怒,說話沒有聲音,這是哪一條經絡不通暢,什麼氣體流失,導致聲音無法顯現?希望聽聽你的看法。」(恚,讀音同「慧」或「畏」,指怨恨發怒。)少師回答說:「咽喉是食物和水經過的管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人有兩個喉嚨,一個柔軟一個堅硬。柔軟的位於後面,稱為咽喉,是食物和水經過的管道,連通六腑。堅硬的位於前面,稱為喉嚨,是宗氣出入的通道,用於呼吸,連通五臟。)
其在太陰陽明論,則單以軟者為咽,硬者為喉,故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硬,硬同。)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會厭者,喉間之薄膜也,周圍會合,上連懸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厭,故謂之會厭。能開能闔,聲由以出,故謂之戶。)口唇者,音聲之扇也。(唇啟則聲揚,故謂之扇。
白話文:
在中醫的太陰陽明經絡理論中,將柔軟的部分稱為"咽",堅硬的部分稱為"喉"。因此,喉主天之氣(陽氣),咽主地之氣(陰氣)。
會厭是一個像薄膜一樣的結構,位於喉嚨之間,它的作用就像聲帶的"門戶"。會厭與懸雍垂相連,可以打開和閉合,使咽喉中的食物和氣息不會紊亂。因此,它被稱為"會厭"。因為聲音通過它發出,所以又稱作"聲門"。
口脣就像聲音的"扇子"。當嘴脣張開時,聲音就會發出來。
)舌者,音聲之機也。(舌動則音生,故謂之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懸雍垂者,懸而下垂,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
白話文:
舌頭是發聲的工具。(舌頭一動就會產生聲音,所以稱為工具。)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口。(懸雍垂懸掛下垂,俗稱小舌,位於氣道的重要通道上,是喉嚨中的重要部位,所以稱為關口。)喉結是氣息呼出的地方。(喉結就是脖子。喉結位於脖子中的喉嚨處,在咽喉的上方,懸雍垂的後方,張開嘴巴就可以看到。喉結前面有孔,氣息可以通過它通向鼻子,所以是氣息呼出的地方。)
頏,何朗切,又去聲。顙,思朗切。)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橫骨,即喉上之軟骨也。下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舉發舌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鼻洞者,涕液流泄於鼻也。頏顙之竅不開則清氣不行,清氣不行則濁液聚而下出,由於分氣之失職也。
白話文:
頏,讀音為「何朗」,又可讀作去聲。顙,讀音為「思朗」。橫骨是神氣運作的部位,主管發聲和伸舌。(橫骨,指的是喉嚨上方的軟骨。它連接著心肺,因此受神氣控制。它也連接著舌根,因此主管發聲和伸舌動作。)所以人如果鼻腔流出鼻涕不止,是因為頏顙的氣孔無法打開,導致氣息無法順利運行。(鼻腔指的是鼻涕從鼻子流出的地方。頏顙的氣孔如果無法打開,清氣就無法運行,清氣無法運行就會導致濁液聚集而從下方流出,這是因為氣息無法正常運作的緣故。)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疾,速也。重言,言語蹇澀之謂。)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不致,不能也。寒氣客於會厭,則氣道不利,既不能發揚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開闔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
白話文:
因此,厭惡細小輕盈之物,就會發作氣管疾病,厭的開合容易,呼吸也順暢;厭惡渾厚之物,則開合困難,呼吸緩慢,所以言語遲鈍。(疾,快速。重言,言語蹇澀。)人突然失音,是因為寒氣停滯於厭,厭無法發動,聲音無法釋放,導致開合受阻,所以失音。(不致,不能。寒氣停滯於會厭,則氣道受阻,既不能上揚,也不能下抑,開合都不順暢,所以突然失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兩瀉者,兩足俱刺也。足少陰之血脈,當是所注之腧穴,即太谿也。然人有虛勞失音者,觀此節之義,則亦無非屬乎腎經;但其所致有漸,與此卒然者不同,其治當分補瀉耳。闢,開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取之能治暴喑。)
白話文:
黃帝問:針灸方法如何?
岐伯回答:足部少陰經上連接舌頭,並與橫骨相絡,最終止於會厭。如果刺出這兩條血脈,濁氣就會消散。(「兩瀉」是指刺兩隻腳。足少陰經的血脈,應該是經絡注穴的穴位,也就是太谿穴。但是,有些虛勞失音的人,根據這個道理,也屬於腎經問題;只是失音的原因是漸進的,與突然失音不同,治療上需要分別採用補法或瀉法。闢:打開,疏通。)
2. 四十六、刺心痛並蟲瘕蛟蛕
(《靈樞·厥病篇》《雜病篇》)
白話文:
《靈樞·厥病篇》:
《雜病篇》: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靈樞·厥病篇》。五臟逆氣,上干於心而為痛者,謂之厥心痛。下仿此。控,引也。善瘈,拘急如風也。傴僂,背曲不伸也。足少陰之經,由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
白話文:
心痛伴隨背部疼痛,並且抽搐,感覺像是從背後觸碰心臟,背部彎曲的人,是腎心痛。首先針刺京骨、崑崙穴,持續針灸,再針刺然谷穴。五臟氣逆上犯心臟而引起疼痛,稱為厥心痛。其他臟腑氣逆上犯心臟而引起的疼痛,以此類推。控,是指引導之意。善瘈,是指身體僵硬痙攣,像被風吹拂一樣。傴僂,是指背部彎曲不能伸直。足少陰腎經,從大腿內側後緣沿脊柱上行至腎臟,直行部分從腎臟上行穿過肝臟、膈肌,進入肺臟。
凡疼痛如從脊後觸其心而傴僂者,以腎邪干心,是為腎心痛也。腎與膀胱為表裡,故當先取足太陽之京骨、崑崙。如痛不已,仍當取腎經之然谷。控,苦貢切。傴,雍主切。僂,呂、婁二音。)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足陽明之經,由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下循腹裡。
白話文:
如果疼痛感覺像從脊椎後面延伸到胸口,導致彎腰駝背,這是腎臟病邪侵犯心臟引起的,稱為腎心痛。腎臟和膀胱是相表裡的關係,所以首先應該取足太陽經的崑崙穴。如果疼痛沒有緩解,仍然應該取腎經的然谷穴。
對於心痛、腹脹、胸悶,心臟疼痛特別劇烈的,是胃心痛,應該取大都穴和太白穴。(足陽明經從缺盆穴下行橫膈連接胃,又與脾臟有絡脈相連,其支脈下行循行於腹中。)
凡腹脹胸滿而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為胃心痛也。胃與脾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之大都、太白二穴。)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脾之支脈,注於心中。若脾不能運而逆氣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錐刺者,是為脾心痛也。但然谷、太谿,皆足少陰之穴,取此治脾,其義何居?蓋濕因寒滯,則相挾乘心,須泄腎邪,當刺此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白話文:
凡是肚子脹滿、胸部悶塞並伴隨疼痛的,是由於胃部的邪氣侵犯到心臟,這叫做胃心痛。胃和脾臟是表裡關係,所以應該刺激足太陰經上的大都穴和太白穴。
心痛得特別厲害的,是脾心痛,應該刺激然谷穴和太谿穴。
(脾臟的支脈,通向心臟。如果脾臟運轉不良,逆氣湧向心臟,疼痛就會非常劇烈,宛如錐子刺心一般,這便是脾心痛。但然谷穴和太谿穴都是足少陰經上的穴位,刺激這些穴位來治療脾臟,是什麼道理呢?那是因為濕氣因寒冷而滯留,就會挾帶邪氣侵犯心臟,需要疏泄腎臟的邪氣,所以要用針刺這些穴位。)
心痛得顏色蒼白如死人一樣,整天無法喘息的,是肝心痛,應該刺激行間穴和太衝穴。
(蒼蒼,肝色也。如死狀,肝氣逆也。終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氣道約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謂肝心痛也。行間、太衝,皆足厥陰經穴,故當取以治之。)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徒,空也。臥若徒居,無倚傍也。
白話文:
蒼白的臉色,表示肝臟功能失調。像臨死前的樣子,說明肝氣逆行。一天到晚不得喘息,顯示肝臟相關的經絡不通暢,氣道不順暢。這些都是肝臟邪氣上逆的表現,也稱為肝心痛。
行間、太衝,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厥陰經。因此,可以使用針灸或按摩這些穴位來治療。
心痛,躺著時像獨居一樣孤單,心痛在活動時會加劇,臉色沒有變化,這是肺心痛。可以選擇魚際、太淵這兩個穴位進行治療。
(徒居:空空如也。躺著時像獨居一樣,意指沒有依靠。)
間或動作則益甚者,氣逆不舒,畏於動也。色不變,不在血也。是皆病在氣分,故曰肺心痛也。魚際、太淵,皆手太陰經穴,故宜取之。)真心痛,手足凊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真心痛者,邪氣直犯心主也。毒深陰甚,故手足之凊至節,其死之速如此。愚按:本篇所言五臟之滯,皆為心痛,刺治分經,理甚明悉,至若舍針用藥,尤宜察此詳義。蓋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瘈如從後觸其心。
白話文:
如果偶爾活動就會更嚴重,這是氣逆不暢,畏懼活動導致的。面色不變,說明不在血分。這都是病在氣分,所以稱為「肺心痛」。魚際穴、太淵穴,都是手太陰經的穴位,所以適合取穴治療。
真正的「心痛」,手腳冰冷至關節處,心痛非常嚴重,早上發作晚上死亡,晚上發作早上死亡。真正的「心痛」,是指邪氣直接侵犯心主。毒氣深重而陰氣旺盛,所以手腳冰冷至關節,死亡如此迅速。
我認為:本篇提到的五臟之滯,都表現為心痛,針灸治療應分經取穴,道理非常清楚。至於不用針灸而用藥物治療,更應該仔細理解這其中的詳細道理。腎心痛多由陰邪上衝引起,所以善發癇病的人就像從後面受到觸碰一樣心悸。
胃心痛者,多由停滯,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病益甚。若知其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逐之,火多實,則或散或清之,寒多虛,則或溫或補之,必真心痛者乃不可治,否則但得其本,則必隨手而應,其易如探囊也。凊音倩,寒冷也。
白話文:
胃痛:通常是由於食物停滯不消化,所以胸腹脹滿。
脾痛:通常是由於脾胃虛寒,所以症狀會比較嚴重。
肝痛:通常是由於肝鬱火旺,病症在血液方面,所以臉色蒼白如死人一般。
肺痛:通常是由於上焦氣機不暢,病症在氣方面,所以一活動症狀就會加重。
如果知道痛處在氣方面,就順氣疏通;在血方面,就活血行血;氣機鬱滯,就宣發鬱結;食物停滯,就促其通暢;火氣旺盛實熱,就清熱散熱;寒氣過盛虛寒,就溫補身體。只有心痛真正由心臟疾病引起才會無法治療,否則只要找對病因,就能手到病除,就像探囊取物一樣容易。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中有盛聚,謂有形之症,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臟而不在經,故不可取於腧穴,當從內以調治之也。)腸中有蟲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此言蟲瘕在腸胃中,亦為心腹痛也。
白話文:
心臟疼痛,不可用針灸刺入,因為可能是臟腑中有實證蓄積,不適合從經絡穴位取穴治療。(「中有盛聚」意指有形的疾病,例如腫塊或積血,停留在體內,疾病在臟腑而不是經絡,所以不適合從穴位治療,應從內部調理。)
腸道中有蟲子或蛔蟲,也不可用細針刺取。心臟和腸道疼痛劇烈,腫脹聚集,疼痛時而上下移動,有間斷,腹部發熱、口渴、流口水,這可能是由於蛔蟲引起的。(這句話說的是腸胃中的蟲子或蛔蟲,也會導致心腹疼痛。)
瘕,結聚也。蛟,即蛔屬。蛔,蚘也。不可取以小針,謂其力小不能制也。蟲瘕之證,其痛則懊憹難忍,或肚腹腫起而結聚於內,或往來上下而行無定處,或蟲動則痛、靜則不痛而有時休止,或腹熱喜渴而口涎出者,是皆蛟蛔之為患也。瘕,加、駕二音。蛔音回。憹,乃包切。
白話文:
瘕,是指結塊聚集。蛟,就是蛔蟲之類。蛔蟲,是一種長蟲。不能用細小的針灸來治療,因為針灸的力量太弱,無法控制它們。
蛔蟲瘕阻的症狀:劇烈難忍的疼痛;肚腹腫脹,裡面結塊;蛔蟲在體內亂竄,位置不定;蛔蟲活動時疼痛,安靜時不痛,有時會暫時停止;腹中發熱,口渴,有口水流出。這些都是蛔蟲作祟的表現。
瘕,讀作「加」或「駕」。蛔,讀作「回」。憹,讀作「包」。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此即治蟲瘕蛟蛔之法。大針,第九針也。久持之而蟲不動,中其蟲矣,故可出針也。)蘵腹憹痛,形中上者。蘵,滿也。此重言證之如此,其形自中自上而漸升者,即當以蟲治之也。蘵,並同,音烹。
)
白話文:
用手按住並堅持住,不要讓它移動,用大針刺入,長時間按住,如果蟲子不動了,就取出針來。(這是治療寄生蟲的辦法。大針就是第九根針。長時間按住而蟲子不動,說明刺中了蟲子,所以可以取出針來。)肚子脹痛,病情向上蔓延。脹痛,脹滿疼痛。這裡重複說明瞭症狀,如果症狀從腹部中間向上逐漸蔓延,就應該用治療寄生蟲的方法來治療。脹痛,同音字,讀音為「烹」。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靈樞·雜病篇》。心痛而後引腰脊、前則欲嘔者,此腎邪上逆也,故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嗇嗇,澀滯貌。此病在脾,故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嗇音色。)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白話文:
心痛蔓延到腰背,想嘔吐 治療:選擇足少陰經刺穴。(因為心痛後引發腰背痛、前期想嘔吐,這是腎臟邪氣上逆引起的,所以要選擇刺足少陰經來治療。)
心痛腹脹,大便乾結不通 治療:選擇足太陰經刺穴。(腹脹伴隨大便乾澀不通,說明是脾臟出了問題,所以要選擇刺足太陰經來治療。嗇讀色。)
心痛蔓延到後背無法緩解 治療:先刺足少陰經;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再刺手少陽經。
(足少陰之脈貫脊,故痛引於背。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故不得息。宜刺此二經也。)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足厥陰之脈抵小腹結於陰器,凡心痛而下引小腹者,當刺之也。)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肺主氣,故短氣者當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白話文:
(小指少陰脈經脈貫穿脊椎,所以疼痛會牽引到背部。小拇指少陽脈分佈在胸中,所以會感到無法呼吸。因此應該刺這兩條經脈。)心臟疼痛牽引到下腹部脹滿,疼痛的位置不定,大便小便困難,則刺足厥陰經。(足厥陰脈經脈行到小腹,與生殖器相連接,凡是心臟疼痛且牽引到小腹的人,都應刺此經。)心臟疼痛只有氣短無法呼吸,則刺手太陰經。(肺主氣,所以氣短的人應刺手太陰經。)心臟疼痛應在九節施針,按壓治療過的部位,按壓後疼痛立即止住;如果疼痛未止,則上下尋找疼痛點,找到後立即止痛。
(此總言刺心痛之法也。九節,即督脈之筋縮穴。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覆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手經,下而足經,求得其故而刺之,則立已矣。)
白話文:
這段話是關於針刺治療心痛的總論。九節,是指督脈上的筋縮穴。治療時應先按壓該穴位,按壓後再進行針刺,針刺後再次按壓,疼痛應立即消失。如果疼痛未消失,則向上尋找手經,向下尋找足經,找到病因所在並進行針刺,疼痛便會立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