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一卷 (9)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9)

1.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靈樞·憂恚無言篇》全)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恚,慧、畏二音,恨怒也。)少師答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腑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於五臟者也。

其在太陰陽明論,則單以軟者為咽,硬者為喉,故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硬,硬同。)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會厭者,喉間之薄膜也,周圍會合,上連懸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厭,故謂之會厭。能開能闔,聲由以出,故謂之戶。)口唇者,音聲之扇也。(唇啟則聲揚,故謂之扇。

)舌者,音聲之機也。(舌動則音生,故謂之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懸雍垂者,懸而下垂,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

頏,何朗切,又去聲。顙,思朗切。)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橫骨,即喉上之軟骨也。下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舉發舌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鼻洞者,涕液流泄於鼻也。頏顙之竅不開則清氣不行,清氣不行則濁液聚而下出,由於分氣之失職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疾,速也。重言,言語蹇澀之謂。)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不致,不能也。寒氣客於會厭,則氣道不利,既不能發揚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開闔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兩瀉者,兩足俱刺也。足少陰之血脈,當是所注之腧穴,即太谿也。然人有虛勞失音者,觀此節之義,則亦無非屬乎腎經;但其所致有漸,與此卒然者不同,其治當分補瀉耳。闢,開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取之能治暴喑。)

白話文:

四十五、猝然失聲的針刺療法

黃帝問少師:人突然因憂愁憤怒而失聲,是哪條經脈阻塞,哪股氣運行不暢,導致聲音不清晰?請告訴我治療方法。(恚:恨怒之意)

少師回答:咽喉是水穀(食物)運行的通道;喉嚨是氣體出入的通道。(人有兩個喉嚨,一個軟的,一個硬的。軟的位於後面,稱為咽喉,是水穀的通道,與六腑相通;硬的位於前面,稱為喉嚨,是宗氣出入的通道,用於呼吸,與五臟相通。在太陰陽明經論述中,則單純以軟的為咽,硬的為喉,故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會厭是聲音的門戶。(會厭是喉嚨間的薄膜,周圍相連,向上連接懸雍垂,咽喉飲食呼吸的通道得以不受干擾,依靠它來遮擋和阻攔,所以叫做會厭。它能開能合,聲音由此發出,故稱之為門戶。)口唇是聲音的扇子。(嘴唇張開,聲音就能揚起,所以稱為扇子。)舌頭是聲音的機關。(舌頭活動,聲音就產生,所以稱為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關隘。(懸雍垂是懸掛向下垂的組織,俗稱小舌頭,位於氣道的衝要位置,是喉嚨間的重要關口,所以稱為關隘。)頸部是氣分佈和宣洩的地方。(頏顙,即頸部喉嚨上方的部位,張開嘴巴就能看到。顙前有孔竅,氣息通過此處與鼻腔相通,所以是氣分佈和宣洩的地方。)喉上軟骨是神氣所驅動的,主宰舌頭活動的部位。(喉上軟骨,向下連接心肺,所以受神氣的支配;向上連接舌根,所以主宰舌頭的活動。)所以,如果鼻涕流出不止,是因為頸部不通暢,氣的分佈失調。(鼻涕流出不止,是因為頸部孔竅不通暢,清氣無法運行,清氣運行不暢,則濁液積聚而流出,這是因為氣分佈失調造成的。)所以,會厭小而薄,則發聲快,開合靈活,氣息容易發出;會厭大而厚,則開合困難,氣息發出緩慢,所以說話遲鈍。(疾:快。重言:說話遲鈍。)人突然失聲,是因為寒氣入侵會厭,導致會厭不能發動,氣息不能下降,開合失常,所以失聲。(不致:不能。)

黃帝問:如何針刺治療?

岐伯回答:足少陰經向上連接舌頭,絡於喉上軟骨,終於會厭,針刺雙足少陰經的穴位瀉血,濁氣就能去除。(雙足俱刺。足少陰經的穴位,應是太谿穴。但人有虛勞失聲的,從這段文字的意思來看,也與腎經有關;只是其病因發展緩慢,與此猝然失聲不同,治療應分清補瀉。闢:打開。)會厭的經脈向上連接任脈,針刺天突穴,會厭就能活動了。(天突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此穴可以治療暴喑。)

2. 四十六、刺心痛並蟲瘕蛟蛕

(《靈樞·厥病篇》《雜病篇》)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靈樞·厥病篇》。五臟逆氣,上干於心而為痛者,謂之厥心痛。下仿此。控,引也。善瘈,拘急如風也。傴僂,背曲不伸也。足少陰之經,由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

凡疼痛如從脊後觸其心而傴僂者,以腎邪干心,是為腎心痛也。腎與膀胱為表裡,故當先取足太陽之京骨、崑崙。如痛不已,仍當取腎經之然谷。控,苦貢切。傴,雍主切。僂,呂、婁二音。)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足陽明之經,由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下循腹裡。

凡腹脹胸滿而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為胃心痛也。胃與脾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之大都、太白二穴。)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脾之支脈,注於心中。若脾不能運而逆氣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錐刺者,是為脾心痛也。但然谷、太谿,皆足少陰之穴,取此治脾,其義何居?蓋濕因寒滯,則相挾乘心,須泄腎邪,當刺此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蒼蒼,肝色也。如死狀,肝氣逆也。終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氣道約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謂肝心痛也。行間、太衝,皆足厥陰經穴,故當取以治之。)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徒,空也。臥若徒居,無倚傍也。

間或動作則益甚者,氣逆不舒,畏於動也。色不變,不在血也。是皆病在氣分,故曰肺心痛也。魚際、太淵,皆手太陰經穴,故宜取之。)真心痛,手足凊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真心痛者,邪氣直犯心主也。毒深陰甚,故手足之凊至節,其死之速如此。愚按:本篇所言五臟之滯,皆為心痛,刺治分經,理甚明悉,至若舍針用藥,尤宜察此詳義。蓋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瘈如從後觸其心。

胃心痛者,多由停滯,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病益甚。若知其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逐之,火多實,則或散或清之,寒多虛,則或溫或補之,必真心痛者乃不可治,否則但得其本,則必隨手而應,其易如探囊也。凊音倩,寒冷也。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中有盛聚,謂有形之症,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臟而不在經,故不可取於腧穴,當從內以調治之也。)腸中有蟲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此言蟲瘕在腸胃中,亦為心腹痛也。

瘕,結聚也。蛟,即蛔屬。蛔,蚘也。不可取以小針,謂其力小不能制也。蟲瘕之證,其痛則懊憹難忍,或肚腹腫起而結聚於內,或往來上下而行無定處,或蟲動則痛、靜則不痛而有時休止,或腹熱喜渴而口涎出者,是皆蛟蛔之為患也。瘕,加、駕二音。蛔音回。憹,乃包切。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此即治蟲瘕蛟蛔之法。大針,第九針也。久持之而蟲不動,中其蟲矣,故可出針也。)蘵腹憹痛,形中上者。蘵,滿也。此重言證之如此,其形自中自上而漸升者,即當以蟲治之也。蘵,並同,音烹。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靈樞·雜病篇》。心痛而後引腰脊、前則欲嘔者,此腎邪上逆也,故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嗇嗇,澀滯貌。此病在脾,故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嗇音色。)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足少陰之脈貫脊,故痛引於背。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故不得息。宜刺此二經也。)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足厥陰之脈抵小腹結於陰器,凡心痛而下引小腹者,當刺之也。)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肺主氣,故短氣者當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此總言刺心痛之法也。九節,即督脈之筋縮穴。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覆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手經,下而足經,求得其故而刺之,則立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