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24)

回本書目錄

七卷 (24)

1. 八、孫絡溪谷之應

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署,表識也。)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三百六十五脈,即首節三百六十五穴會之義。孫絡之多,皆傳注於十二經之大絡,非獨十四絡穴也。絡有十五而此言十四,內大包即脾經者。

)內解瀉於中者十脈。(解,解散也,即刺節真邪篇解結之謂。瀉,瀉去其實也。中者,五臟也。此言絡雖十二,而分屬於五臟,故可解瀉於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脈。)

白話文:

八、孫絡溪谷之應

這些內容被珍藏於珍貴的書室中,標記為氣穴所在之處。(「署」即標記的意思。)岐伯說:孫絡是經脈的分支,若其中血氣旺盛而需要瀉除的,同樣有三百六十五條脈絡,這些脈絡匯注於大絡,再傳輸至十二經的絡脈,並非僅限於十四條絡脈。(三百六十五脈,與前文所述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的意義相同。孫絡數量眾多,皆傳注於十二經的大絡,不單指十四絡穴。絡脈共有十五條,此處提到十四條,是因大包絡屬脾經的緣故。)

通過針刺解散內在病邪並瀉除實證的,涉及十條脈絡。(「解」即解散,如同《刺節真邪篇》所說的解結。「瀉」指瀉去實邪。「中」指五臟。此處說明絡脈雖有十二條,但分屬五臟,故可從內在五臟進行解結瀉實。左右兩側各五條,因此稱為十脈。)

2. 九、氣府三百六十五

(素問氣府論,全)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詳考本經下文,共得九十三穴,內除督脈、少陽二經其浮氣相通於本經而重見者凡十五穴,則本經止七十八穴。近世經絡相傳,足太陽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經之數,亦多與今時者不同。蓋本篇所載者,特舉諸經脈氣所發及別經所會而言,故曰氣府;至於俞穴之詳,仍散見各篇,此猶未盡。)兩眉頭各一,(本經攢竹二穴也。

)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項當作頂。自眉上入發,曲差穴也。自曲差上行至頂中通天穴,則三寸半也。並通天而居中者,督脈之百會也。百會為太陽督脈之會,故此以為言。百會居中,而前後共五穴,左右凡五行,故曰旁五。自百會前至囟會,後至強間,左右至少陽經穴,相去各三寸,共五五二十五穴,如下文者是也。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浮氣者,言脈氣之浮於頂也,共五行,行五穴,五行之中而太陽惟二。其中行者,督脈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強間,共五穴。次兩行者,本經也,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各五穴。又次兩行者,少陽經也,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穴。

共二十五穴也。行音杭。)項中大筋兩旁各一,(天柱二穴也。)風府兩旁各一,(風府,督脈穴。兩旁各一,足少陽風池二穴也。按:此穴與太陽無涉,今此言之,必其脈氣之所會者。後仿此。)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脊骨二十一節,自大椎穴為第一節以下至尻尾而言,除項骨三節不在內也。間,骨節之間也。

十五間各一,今考之甲乙等經惟十四穴,乃大杼、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也。近世復有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晉以前所未言,而原數則左右共二十八穴也。)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五臟俞,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也。

六腑俞,謂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合臟腑之俞,左右共二十二穴。)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也,左右共十二穴。)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此足少陽脈氣所發及別經有關於本經脈氣者,共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角,耳角也。角上各二,天衝、曲鬢也,共四穴。)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左右共十穴。重見前足太陽下。)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曲角也。

角上各一,頷厭二穴也。)耳前角下各一,(懸釐二穴也。)銳發下各一,(手少陽和髎也,手足少陽之會。)客主人各一,(上關二穴也。)耳後陷中各一,(手少陽翳風二穴也,手足少陽之會。)下關各一,(足陽明穴也。足少陽陽明之會。)耳下牙車之後各一,(足陽明頰車二穴也。

白話文:

《九、氣府三百六十五》

足太陽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七十八穴
兩眉頭各一穴(即攢竹穴)。
從髮際到頭頂三寸半處,旁開五條線,每線相距三寸(指曲差穴至通天穴的距離,百會穴居中,前後共五穴,左右共五行,合計二十五穴)。
浮於頭皮的脈氣分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其中督脈五穴: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足太陽經左右各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足少陽經左右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
頸後大筋兩旁各一穴(天柱穴)。
風府穴兩旁各一穴(足少陽經的風池穴)。
沿脊柱兩側至尾骨共二十一節,十五個椎間各一穴(實際考證為十四穴:大杼、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捨、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後世增膏肓穴,共十五穴)。
五臟的背俞穴各五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六腑的背俞穴各六穴(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左右共二十二穴。
委中穴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穴(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左右共十二穴。

足少陽經脈氣所發的穴位共六十二穴
兩耳角上各二穴(天衝、曲鬢),共四穴。
直對眼睛上方髮際內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共十穴。
耳前角上各一穴(頷厭穴)。
耳前角下各一穴(懸釐穴)。
鬢角銳髮下各一穴(手少陽經的和髎穴)。
客主人穴各一(上關穴)。
耳後凹陷中各一穴(手少陽經的翳風穴)。
下關穴各一(足陽明經穴)。
耳下牙車後各一穴(足陽明經的頰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