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8)
二十一卷 (8)
1. 四十四、刺頭項七竅病
(《素問·長刺節論》《骨空論》《靈樞·寒熱病篇》《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終始篇》)
白話文:
以下是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骨空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热病篇》《厥病篇》《杂病篇》《终始篇》)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素問·長刺節論》。善刺者不必待診,但聽病者之言,則發無不中,此以得針之神者為言,非謂刺家概不必診也。今後世之士,針既不精,又不能診,則虛實補瀉,焉得無誤?故《九針十二原篇》又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其義為可知矣。
白話文:
針灸醫師不需要看診,只要聽病患說話。(《素問·長刺節論》。針灸技術好的醫師不必等看診,只要聽病患說話,用針就不會不準確,這是在說得到了針灸真傳的人,不是說針灸醫師都不必看診。後來的人,針灸技術既不精熟,又不會看診,那麼治療時該用補還是瀉,怎麼能不犯錯呢?因此,《九針十二原篇》又說:凡是要使用針灸,一定要先診斷脈象,觀察氣的強弱情況,才能進行治療。其道理就是如此。
)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藏針之,藏言里也,即深入其針之謂。)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頭疾痛者其病深,故當刺至骨分則病已。然既刺至骨,何得上無傷骨肉及皮乎?蓋謂無得妄施補瀉,謬傷骨肉皮分之氣也,不過借皮肉為入針之道耳。)
白話文:
(如果)頭部疼痛,就施行藏針法,(藏針法,藏意為深入,即深入針刺的意思。)刺到骨頭病痛就消失了,上面沒有傷到骨頭、肌肉和皮膚,皮膚是通道。(頭部疼痛,其病症很深,所以要刺到骨頭部位才能根治。但既然刺到了骨頭,怎麼可能會對骨頭、肌肉和皮膚沒有傷害呢?實際上是說不能隨意進補或瀉下,錯誤地傷及骨頭、肌肉和皮膚的氣。只是借用皮肉作為針刺的通道而已。)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靈樞·寒熱病篇》。頸前中行,任脈也。二行動脈,即足陽明之人迎穴。說文曰:嬰,頸⿸疒念也。故頸側之筋曰嬰筋。)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在頸之第三行。)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在頸之第六行,手少陽脈也。
白話文:
脖子兩側跳動的脈絡叫做「人迎」。「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脈,位於嬰筋前面。(《靈樞·寒熱病篇》中記載,頸前正中的脈絡是任脈。兩條跳動的脈絡就是足陽明經脈上的「人迎」穴。根據《說文解字》,「嬰」指脖子。因此,脖子兩側的筋脈叫做「嬰筋」。)在嬰筋後面,屬於手陽明經脈,叫做「扶突穴」。(位於脖子的第三行。)再往下,屬於足少陽經脈,叫做「天牖穴」。(位於脖子的第六行,屬於手少陽經脈。)
足字疑誤。牖音有。)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在頸之第七行。)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臂太陰,即手太陰也。以上五穴,本輸篇言之尤詳,見經絡類第十,即所以治下文之病者也。)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迎,逆也。陽邪逆於陽經而為頭痛胸滿者,當取之人迎也。
白話文:
「足」字可能有誤。「牖」字讀作「有」。
頸動脈屬於足太陽經,穴名為天柱(位於頸部第七節)。
腋動脈屬於手太陰經,穴名為天府(手太陰經等於手太陽經)。
以上五個穴位,在「輸穴篇」中有更詳細的說明(請見經絡類第十篇),正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的。
當出現陽邪逆行於陽經,導致頭痛、胸悶氣短時,應取人迎穴(「迎」有「逆」的意思)。
)暴喑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血。(喑,聲啞不能言也。氣硬,喉舌強硬也。當取手陽明之扶突穴,及出其舌本之血。凡言暴者,皆一時之氣逆,非宿病也,故宜取此諸穴以治其標。喑音音。鞕,硬同。)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經氣矇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當取天牖如上文也。
白話文:
暴喑氣硬:患者突然啞了,喉嚨僵硬,刺出血陽明經的扶突穴和舌根。 (喑:失聲不能說話;氣硬:喉嚨僵硬。應刺手陽明經的扶突穴,刺出血陽明經的舌根。所有稱為「暴」的疾病,都是突然發生的氣逆,不是長期的疾病,因此應刺這些穴位來治療其表症。「喑」讀作「陰」。「鞕(通「硬」)」同「硬」。)
暴聾氣蒙 :患者突然耳聾,頭腦昏沉,視力模糊,刺通天牖穴。 (經氣受阻,導致耳朵突然失聰,眼睛突然模糊不清,應如上文所述刺通天牖穴。)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攣,拘攣也。癇,癲癇也。眩,眩運也。合三證而足弱不能任身者,當取天柱如上文也。(癇音閒。)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癉,熱病也。暴熱內逆,則肝肺之氣相搏而血溢口鼻,當取天府如上文也。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此為天牖五部。(此總結上文五穴為天牖五部者,以天牖居中,統前後上下而言也。)
白話文:
-
**暴發抽搐、眩暈,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可按壓天柱穴。(抽搐指肌肉痙攣拘縮;癇指癲癇;眩暈指頭暈目眩。將這三種症狀結合起來,導致雙腳虛弱無法支撐身體時,應按壓天柱穴,方法見上文。)
-
**暴發熱病內侵,肝肺之氣相爭,血從鼻口溢出,**可按壓天府穴。(熱病指發作突然的熱性疾病;暴熱內侵,導致肝肺之氣相爭而血從口鼻溢出時,應按壓天府穴,方法見上文。熱病讀音同“丹”,又可讀作上聲或去聲。)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手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其道出於足陽明之大迎,凡下齒齲痛者當取之,如商陽、二間、三間皆主齒痛。但臂惡寒者多虛,故宜補;不惡寒者多實,故宜瀉。頄音求,顴也。齲,曲主切。)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有一條分支進入顴骨,布滿牙齒,這條分支叫做「大迎」。如果下齒齲齒,可以取這條分支的穴位來治療。如果手臂怕冷,可以使用補益的方法;如果不怕冷,可以使用瀉熱的方法。
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足太陽脈亦有入頄遍齒者,其道出於手少陽之角孫,凡上齒齲痛者當取之。又如鼻與頄前者,乃足陽明地倉、巨窌等穴,亦主齒痛,以足陽明入上齒中也。但當於方病之時,察其盛衰而補瀉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謂手陽明禾窌、迎香等穴。)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有進入耳後到遍及牙齒的支脈,稱為「角孫」。當上排牙齒蛀牙時,可以刺激「角孫」穴進行治療。這個穴位位於鼻孔和耳後前面。在牙齒疼痛發作的時候,「角孫」穴的脈絡會充盛,這時可以採取消瀉的方法治療;如果脈絡虛弱,則可以採補益的方法治療。
另外一種方法是刺激鼻孔外的穴位進行治療。(指手陽明經脈的「禾髎」、「迎香」等穴位。)
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擊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其當作甚。足陽明之脈有挾鼻入於面者,道出於足少陽之懸顱,其下行者屬於口,其上行者對口入系目本。或目或口,凡有過者,皆可取之。然必察其有餘不足以施補瀉,若反用之,病必益甚。)
白話文:
足陽明經脈中有一股氣,從鼻子進入臉部,名為「懸顱」。其氣向下運行,與口中相對應。向上運行,則進入眼睛部位。對於眼睛或口部有過度表現的,都可以取用懸顱穴。但在取用時,必須觀察患者是否有過或不足的情況,以決定採用補或瀉的手法。如果誤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足太陽之脈有通項入於腦者,即項中兩筋間玉枕穴也,頭目痛者當取之。)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太陽經自項入腦,乃別屬陰蹺陽蹺,而交合於目內眥之睛明穴,陽蹺氣盛,則陰氣不榮,故目張如瞋而不得合。陰蹺氣盛,則陽氣不榮,故目瞑而不能開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有通往項部而進入大腦的支脈,正是眼睛的本源,稱為「眼系」,治療頭目疼痛可以按壓這個穴位,這個穴位位於項部兩條筋之間。(足太陽經脈有通往項部而進入大腦的支脈,這個支脈就是項部兩條筋之間的玉枕穴,治療頭目疼痛應該按壓這個穴位。)進到大腦後,太陽經脈又分出陰蹺和陽蹺兩條經脈,陰陽兩條經脈互相交會,陽蹺經脈進入陰蹺經脈,陰蹺經脈進入陽蹺經脈,兩條經脈交會於眼睛內角的睛明穴,陽蹺經脈氣血旺盛,則陰氣不充足,因此眼睛就會睜大,陽氣不充足,則陰氣旺盛,因此眼睛就會閉合。
按:脈度篇言蹺脈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下文熱病篇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然則此云銳眥者,當作內眥也。詳經絡類二十八。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瞋音嗔。瞑音明。又上聲。)
白話文:
註釋:
注:脈度篇中提到蹺脈屬於眼睛內眥,與太陽經相合。下文熱病篇說: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眥開始,取名為陰蹺。因此,這裡所說的「銳眥」,應該指內眥。詳見經絡類第二十八章。蹺有五個發音:蹺、皎、喬、腳,以及「極虐」切。瞋讀作「嗔」。瞑讀作「明」(又上聲)。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素問·骨空論》。謂氣喘急而喉中有聲也。喉中央者,兩缺盆之中,任脈之天突穴也。)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氣喘滿而上衝於喉者,當治足陽明經俠頤之大迎穴。陽明之脈,由此漸上頤面,故名俠頤為漸也。)
白話文:
當喉嚨上方出現喘鳴聲時,治療方法是針對喉嚨中央。喉嚨中央位於兩側凹陷處之間,就是任脈上的「天突穴」。
如果病症表現為氣喘往上衝到喉嚨,治療方法是針對「俠頤」。俠頤位於下巴兩側,向上連結頤面。由於足陽明經脈從這裡向上經過頤面,因此稱之為俠頤。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失枕者,風入頸項,疼痛不利,不能就枕也。刺在肩上橫骨間,當是後肩骨上,手太陽之肩外俞也。或為足少陽之肩井穴,亦主頸項之痛。若王氏云缺盆者,其脈皆行於前,恐不可以治失枕。)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折,痛如折也。榆當作揄,引也。謂使病者引臂,下齊肘端以度脊中,乃其當灸之處,蓋即督脈之陽關穴也。)
白話文:
失枕在肩膀上面突起的骨頭之間(失枕,是風侵入頸部,疼痛僵硬,不能靠枕頭休息。刺在肩膀突出的骨頭之間,大概是後肩胛骨上,手太陽經的肩外俞穴。也有可能是足少陽經的肩井穴,也主治頸部疼痛。如果像王氏說的缺盆穴,它的經絡都分佈在前面,恐怕不能治療失枕。)
讓病人彎曲手臂,達到肘部位置,在脊柱中間正灸(彎曲,疼痛得像折斷一樣。榆字應該是揄字,引的意思。也就是讓病人彎曲手臂,手肘對齊身體中線來找到正中脊柱,那就是應該灸治的地方,也就是督脈上的陽關穴)。
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靈樞·熱病篇》。小指次指端,手少陽之關衝也。)
白話文:
喉嚨痛,舌頭縮捲,嘴巴乾澀,心煩疼痛,手臂內側疼痛,無法舉頭,拿右手小指旁邊的手指的指甲邊緣刺下去,刺得像韭菜葉一樣深。(《靈樞·熱病篇》。小指旁邊的手指的末端,屬於手少陽經的關衝穴。)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陰蹺之脈屬於目內眥,足少陰之照海,即陰蹺之所生也,故當刺之。)耳聾無聞取耳中(《靈樞·厥病篇》。耳中,手太陽之聽宮也。)
耳鳴,取耳前動脈。(耳前動脈,手少陽之耳門也。)
白話文:
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應取陰蹺穴治療。 (陰蹺穴的經絡屬於眼睛內眼角,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是陰蹺穴的根源,所以要針刺這個穴位。)
耳聾聽不到聲音,應取耳中穴治療。 (耳中穴,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管理聽力。)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耵聹,耳無聞也。(耵聹,耳垢也。若耳中有膿及有干耵聹而或痛或無聞者,皆不可刺之,膿垢去而耳自愈矣。耵音頂。聹音寧,又去聲。)
白話文:
耳朵疼痛時不宜針刺治療,是因為耳道內有膿或乾耳垢。如果耳道內有膿或乾耳垢,會導致耳朵疼痛或聽力受損。這時不應進行針刺治療,只要將膿或耳垢去除,耳痛就會自然好轉。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者,手少陽之關衝也。後取足者,亦言小指次指,足少陽之竅陰也。)
白話文:
治療耳聾,取小指旁邊那個手指的指甲與肉相交的地方。先取手部的穴位,後取腳部的穴位。(手部的穴位是小指旁邊那個手指指甲上的穴位,它是手少陽經的關衝穴。後取腳部的是指同樣的小指旁邊那個手指,它是足少陽經的竅陰穴。)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手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中衝也。左鳴者取其右,右鳴者取其左。)
白話文:
耳鳴時,取手中指指甲上(人的手指指甲上方,是手厥陰經的「中衝穴」)。如果左耳耳鳴,就取右手中指指甲;如果右耳耳鳴,就取左手手中指指甲。先取手上的指甲,再取腳上的指甲。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靈樞·雜病篇》。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
白話文:
如果耳聾但不疼痛,從少陽經取穴治療;如果耳聾且疼痛,從陽明經取穴治療。(少陽經的脈絡經過耳後,分支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陽明經的別絡進入耳朵,因此可以根據耳痛或不痛來區分,並進行補瀉療法。)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足少陰之脈,循喉嚨系舌本。嗌乾口熱如膠者,陰不足也,故當取而補之。嗌音益。)
白話文:
喉嚨乾澀,口中熱得像黏膠一樣,應取足少陰經(足少陰經循行於喉嚨並連接到舌根)進行治療。喉嚨乾澀、口中熱得像黏膠一樣的人,是因為陰氣不足所致,因此應當取該經穴位進行治療。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白話文:
喉嚨痛到說不出話,治療足陽明經絡;能說話的,治療手陽明經絡。(手足陽明經絡都經過喉嚨。能說話的情況較輕,只需要治療上部;不能說話的情況較嚴重,應該治療下部。)
齒痛不惡凊飲,取足陽明;惡凊飲,取手陽明。(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此與上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凊音倩。)
白話文:
如果牙痛時不怕喝冷水,就考慮由胃經(足陽明)治療;如果牙痛時怕喝冷水,就考慮由大腸經(手陽明)治療。(胃經和手陽明經都通到牙齒,但胃經常有熱性實證,所以不怕喝冷飲的人應瀉熱足陽明經;而大腸經常有寒性虛證,所以怕喝冷飲的人應補虛寒手陽明經。這與上面「臂陽明」的辯證意義有關,應互相參考。「凊」音同「倩」。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鼻中出血曰衄,敗血凝聚色紫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其去多也。下云衃血,其聚而不流者也。血去多者,當取足太陽。去少者,當取手太陽。宛骨下,即手太陽之腕骨穴。膕中出血,即足太陽之委中穴也。衄,女六切。衃,普杯切。)
白話文:
鼻血流不止、血液呈紫色或黑色者,取太陽穴。血液停留不流動者,取手太陽穴。若以上方法無效,刺腕骨穴。再無效時,刺委中穴讓血液流出。
(註解:鼻中流出的血稱為「衄」;腐敗凝固呈紫黑色的血稱為「衃」。流動的「衃血」代表出血量較多,應取足太陽穴。不流動的「衃血」則出血量較少,應取手太陽穴。腕骨穴位於手腕骨處,屬於手太陽穴。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屬於足太陽穴。)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顑,鬢前兩太陽也。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脈,正出兩顑之間,故當刺之。與顑之盛脈出血,即鬢前之血絡。顑音坎,又海敢切。)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顑痛者當刺曲周,即頰車也。
以其周繞曲頰,故曰曲周。見血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於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已也。)
白話文:
太陽穴疼痛,刺傷手陽明經和太陽穴盛大的血脈,就會出血止痛。(太陽穴,就是鬢角前方的兩塊骨頭。手陽明經的分支進入耳朵,與督脈相合,正好在兩個太陽穴中間出現,所以應該刺它,同時刺破太陽穴的盛大血脈出血,也就是鬢角前方的血絡。)
太陽穴疼痛,刺傷足陽明經的曲周動脈,看到血就會立即止痛;如果疼痛不止,按摩人迎穴在經絡上,也能立即止痛。(足陽明經的經絡,沿著面頰骨上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額頭和顱骨,所以太陽穴疼痛時應該刺曲周,也就是面頰骨。)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不可俯仰者,痛在項後,故當刺足太陽經。不可以顧者,痛在頸側,故當刺手太陽經也。)
白話文:
脖子疼痛無法低頭仰頭,針灸足太陽經;無法轉頭看,針灸手太陽經。(無法低頭仰頭表示痛處在脖子後方,所以應針灸足太陽經。無法轉頭看錶示痛處在脖子側面,所以應針灸手太陽經。)
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靈樞·終始篇》。舌下生小舌,謂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當用第五針曰鈹針者刺之。鈹音披。)
白話文:
如果舌頭上長了小舌,稱為「重舌」。舌柱就是舌頭下面像柱子一樣的肌腱,應該用第五種針,叫做鈹針,刺入舌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