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7)
二十一卷 (7)
1. 四十一、刺寒熱
(《靈樞·寒熱病篇》《素問·長刺節論》)
白話文:
《靈樞·寒熱病篇》
- 「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寒冷的病症要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熱性的病症要用涼冷的方法來治療。
- 「調氣則治已」:調整身體的氣血循環就能治療疾病。
- 「調之於內,則病無由生」:在內部進行調理,疾病就不會產生。
- 「知之者,方能用之」:懂得這些道理的人,纔能夠運用它們來治療疾病。
《素問·長刺節論》
-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灸的關鍵,在於針感達到時纔有效果。
- 「無刺大寒、大熱」:不要在極度寒冷或極度熱的天氣進行針灸治療。
- 「調之於陰陽,而後可得」: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才能獲得治療效果。
- 「病有緩急,治有輕重」:疾病的緩急程度不同,治療的輕重也會有所不同。
這些經文強調了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如辨證施治、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等。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靈樞·寒熱病篇》。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寒熱者邪在外,故畏於近席而毛髮焦、鼻槁臘也。如不得汗,當瀉足太陽之絡穴飛陽,補手太陰之魚際、太淵。蓋太陽即三陽,主在表之熱,而臂之太陰可以取汗也。
白話文:
皮膚寒冷但發熱的人,不能蓋被子,毛髮焦枯、鼻子乾裂,汗出不來,這時應取三陽經絡穴位上,以補充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靈樞·寒熱病篇》。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膚寒冷發熱是邪氣在外,所以怕靠近被子,而毛髮焦枯、鼻子乾裂。如果汗出不來,應瀉足太陽經上的飛陽穴,補手太陰經上的魚際穴和太淵穴。太陽經就是三陽經,主表熱,而手臂上的手太陰經可以發汗。)
臘音昔,干也。)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脾主肌肉,其滎在唇。肌寒熱者邪在脾,故當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也。取三陽法如上文。補足太陰之大都、太白,可以出汗。義見前章。)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白話文:
臘(就是「幹」的意思)。肌肉寒冷發熱的人,會有肌肉疼痛、毛髮焦枯、嘴脣乾裂,無法出汗的症狀。這時,需要從三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放血,來祛除血瘀;同時,補強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讓患者可以發汗。(脾主肌肉,其滎穴在嘴脣。肌肉寒冷發熱是脾經受邪,所以會出現肌肉疼痛、毛髮焦枯、嘴脣乾裂的症狀。放血的三陽經穴取穴方法同上。補強太陰脾經的大都穴、太白穴,可以讓患者出汗。具體方法見前面章節。)骨頭寒冷發熱的人,會感覺身體不舒服,不停地出汗。
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腎主骨,骨寒熱者,邪在至陰也,陰虛者必躁,故無所安也。陰傷則液脫,故汗注不休也。齒者骨之餘,若齒未槁者,陰氣尚充,猶為可治,當取足少陰之絡穴大鐘以刺之。若齒有枯色,則陰氣竭矣,其死無疑。
近以愚見,則不獨在齒,凡爪枯者亦危候也,骨寒而厥者皆然。)
白話文:
牙齒還沒變黑,可以刺足少陰經的陰股穴;牙齒已經變黑了,代表已經死亡,無法救治。
骨頭抽筋的情況也是這樣的。(腎臟主導骨頭,骨頭寒熱,表示邪氣在最陰的部位;陰虛的人一定會躁動不安,因此無法安穩。)陰氣受傷就會導致津液流失,所以會不停地出汗。
牙齒是骨頭的餘部,如果牙齒還沒變黑,表示陰氣還充足,還有得救,應該刺足少陰經的大鐘穴。如果牙齒已經變黑,表示陰氣已經枯竭,死亡是肯定的。
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素問·長刺節論》。陰刺疑誤。按:《官針篇》云: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旁內四,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此云陰刺者當是揚刺。詳本類前五。)深專者,刺大臟。(深專者,邪氣深而專在一臟也,治當求其大臟而直取之,凡五臟皆為大臟。
白話文:
揚刺: 刺入一寸,旁邊再刺四寸,用於治療寒熱。
陰刺(疑誤): 《素問·長刺節論》中記載的陰刺可能是一個錯誤。根據《官針篇》的記載,
- **揚刺:**正刺一寸,旁邊再刺四寸,用於治療範圍廣泛的寒氣。
- **陰刺:**左右兩側同時刺入,用於治療寒厥。
因此,文中提到的陰刺應該是揚刺。
深專: 刺入較深,直達臟腑。當邪氣深而集中於某一臟腑時,治療時需要直接刺入該臟腑。所有五臟都可以稱為大臟。
)迫臟刺背,背俞也,(欲迫取其大臟之氣,當刺其背,以五臟之俞在於背也。)刺之迫臟,臟會,(刺背俞而能迫臟者,為臟氣之所會也。)腹中寒熱去而止,(刺背俞者,無問其數,必使腹中寒熱去而後止針。)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言凡與刺臟俞者,不宜出血太多,其要在髮針淺而少出其血也。
)
白話文:
迫刺背部,就是背俞穴位。(想要迫取五臟之氣,應針刺其背,因為五臟的俞穴位於背部)刺背俞穴而能迫取五臟之氣,是因為背俞穴是五臟之氣會聚的地方。(針刺背俞穴,無論針刺幾針,一定要針刺到腹中寒熱消除為止)針刺背俞穴的要領,是用髮針淺刺出血。(當針刺五臟俞穴時,不宜出血過多,要領在於用髮針淺刺,讓出血量少)
2. 四十二、灸寒熱
(《素問·骨空論》)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此下灸寒熱之法,多以虛勞為言,然當因病隨經而取之也。大椎,督脈穴,灸如患者之年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尾盡之穴曰橛骨,任脈穴也。橛音厥。)視背俞陷者灸之,(背俞,皆足太陽經穴。陷下之處,即經氣之不足者,故當灸之。
白話文:
治療寒熱的方法,首先灸大椎穴,以患者的年齡作為壯灸的次數。
其次灸橛骨穴,同樣以患者的年齡作為壯灸的次數。
觀察背俞穴有凹陷的地方,就灸那裡。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髃也,手陽明經穴。)兩季脅之間灸之,(足少陽京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少陽陽輔穴也。踝,胡寡切。)足小趾次趾間灸之,(足少陽俠谿穴也。)腨下陷脈灸之,(足太陽承山穴也。腨音篆。)外踝後灸之,(足太陽崑崙穴也。
白話文:
**手臂抬起時肩膀會陷下去的,灸這裡:**肩髃穴(屬手陽明經)。
兩側肋骨中間往上的地方,灸這裡: 京門穴(屬足少陽經)。
腳踝上最高點的骨頭邊緣,灸這裡: 陽輔穴(屬足少陽經)。
腳上小拇指旁的第二趾,灸這裡: 俠谿穴(屬足少陽經)。
小腿肌肉下方有凹陷的地方,灸這裡: 承山穴(屬足太陽經)。
腳踝外側後面,灸這裡: 崑崙穴(屬足太陽經)。
)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此結聚也,但隨其所有而灸之,不必拘於俞穴。)膺中陷骨間灸之,(任脈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手少陽陽池穴也。)齊下關元三寸灸之,(任脈之關元穴在齊下三寸。)毛際動脈灸之,(足陽明氣衝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三里穴也。
白話文:
- 頭頂骨盆凹陷處,按壓時有筋結狀堅硬感的,用艾灸治療。(這是結塊瘀聚,只要按具體位置灸就可以了,不必拘泥於俞穴。)
- 胸骨中央凹陷處,用艾灸治療。(任脈的天突穴。)
- 手掌大拇指下端,用艾灸治療。(手少陽陽池穴。)
- 肚臍正下方三寸處,用艾灸治療。(任脈的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
- 頭髮邊緣跳動的動脈處,用艾灸治療。(足陽明氣衝穴。)
- 膝蓋下三寸,分肉處,用艾灸治療。(足陽明三里穴。)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也。)巔上一灸之,(督脈之百會穴也。)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犬傷令人寒熱者,古有灸法如此,故云然也。齧,尼結切。)凡當灸二十九處。(自犬齧之上,共計二十九處。犬傷者無定所,故不在數內。)傷食灸之。
白話文:
- 足陽明經絡在腳背上的動脈位置灸之。(即衝陽穴)
- 頭頂上灸之一壯。(督脈的百會穴)
- 被狗咬的地方灸之三壯,再用治療狗傷病的方法灸之。(用灸法治療狗傷所致的寒熱,古有此法,故云然。齧,音尼結)
- 總共需要灸二十九處。(從狗咬傷的地方開始計算,共有二十九處。狗傷沒有固定的部位,故不在數目之內)
- 飲食積滯導致的疾病,可用灸法治療。
(傷食而發寒熱者,如上法求陽明經穴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過於陽者,陽邪之盛者也。刺可瀉其陽,藥可瀉其陰,灸之不已,當變其治法如此。)
白話文:
因飲食不節而引發寒熱症狀的人,要採用上面的方法,在陽明經的穴位上施灸。如果仍未痊癒,必須觀察患者的經絡哪一條過於陽盛,頻繁刺入其俞穴並搭配藥物治療。(過於陽盛,是指陽邪過於旺盛。刺針可以瀉陽,藥物可以瀉陰,如果施灸後仍不見好轉,就必須改變治療方法。)
3. 四十三、刺頭痛
(《靈樞·厥病篇》)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逆也。邪逆於經,上幹頭腦而為痛者,曰厥頭痛也。下仿此。足陽明之脈上行於面,其悍氣上衝頭者,循眼系入絡腦,足太陰支者注心中,故以頭痛而兼面腫煩心者,當取足之陽明、太陰也。)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白話文:
頭部疼痛,面部腫脹煩躁,取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 (厥,指逆。邪氣逆行於經脈,上沖頭部引起疼痛,稱為厥頭痛。以下類推。足陽明經的脈絡上行於面部,其熱氣上衝頭部,沿著眼睛的經絡進入腦部,足太陰經的分支連接心臟,因此出現頭痛兼面腫煩心的症狀,應當取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
頭部疼痛,頭部脈絡疼痛,心裡悲傷愛哭,觀察頭部的動脈反倒顯得旺盛的,刺破脈絡放出全部瘀血,然後調治足厥陰經。
(頭脈痛者,痛在皮肉血脈之間也。心悲善泣者,氣逆在肝也。故當先視頭脈之動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後取足厥陰肝經而調補之,以肝脈會於巔也。)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貞貞,堅固貌,其痛不移也。頭上五行、行五,即前篇熱病五十九俞之穴,所以散諸陽之熱逆也。
白話文:
頭脈疼痛的人,疼痛就在皮肉與血脈之間。心裏悲傷容易落淚的人,是肝氣逆亂導致的。所以應當先檢查頭脈的跳動,哪條脈跳動明顯就刺進去放血來去除邪氣,然後再選取足厥陰肝經來調理補養,因為肝脈會於頭頂。
**厥頭痛,特點是頭部沉重而疼痛,治療方法是瀉去頭上的五行、行五穴位,先取手少陰經的穴位,然後取足少陰經的穴位。(貞貞,形容疼痛沉重而固定不變。頭上五行、行五,即前篇《熱病五十九俞》中記載的穴位,用來散去身體上部的陽熱和邪氣。
先取手少陰心經,瀉南方以去火也。後取足少陰腎經,補北方以壯水也。)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脾藏意,意傷則善忘。陽邪在頭而無定所,則按之不得。故當先取頭面左右動脈以泄其邪,後取足太陰經以補脾氣也。)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白話文:
首先要取手少陰心經,瀉去南方之火。之後再取足少陰腎經,補益北方之水,以壯水勢。
遇到厥頭痛,伴隨神志恍惚、記憶力減退,按壓頭部沒有反應,就要先取頭面左右動脈,之後再取足太陰脾經。
(脾臟主司思慮,思慮受傷就會導致健忘。陽邪侵入頭部,無固定位置,所以按壓沒有反應。因此要先取頭面左右動脈泄去邪氣,然後再取足太陰脾經補益脾氣。)
遇到厥頭痛,頸項先痛,腰脊部位隨之疼痛,就要先取天柱穴,之後再取足太陽膀胱經。
(項先痛,腰脊為應,皆足太陽經也。故當先取天柱,後及本經之下腧。)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耳之前後,足少陽經也。其脈湧而熱者,當瀉出熱血,仍取本經之穴。有熱,一本云有動脈。)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白話文:
(頸項先疼痛,腰背部相應疼痛,這些都是足太陽經的症狀。因此首先應取天柱穴,然後再取本經下方的腧穴。)
太陽頭痛: 頭痛劇烈,耳前後脈搏跳動有熱,瀉出血後再取足少陽經的穴位。(耳前後屬於足少陽經。如果脈搏跳動且有熱氣,應瀉出熱血,再取本經的穴位。另有版本寫作「有動脈」。)
真頭痛: 頭痛劇烈,腦部疼痛劇烈,手腳冰冷到關節處,這種情況無法治癒。
(頭痛有二:上文言厥頭痛者可治,此言真頭痛者不可治。蓋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本,若頭痛甚而遍盡於腦、手足寒至節者,以元陽敗竭,陰邪直中髓海,故最為凶兆。)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頭痛因於擊墮者,多以惡血在脈絡之內,故傷痛未已,若可刺者,但當刺去其痛處之血,不可遠取滎腧,徒傷正氣,蓋此非大經之病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白話文:
頭痛分為兩種:
- **古書記載的「厥頭痛」:**這種頭痛是可以治療的。
- **真正的頭痛:**這種頭痛是無法根治的。
原因:
頭部匯聚了人體的陽氣,四肢是陽氣的根源。如果頭痛劇烈,蔓延到腦部,手腳冰冷到關節處,說明人體的陽氣已經衰竭,陰邪直接侵犯了骨髓,所以是非常兇險的徵兆。
不可通過針灸治療的頭痛:
- 外力擊打導致的頭痛。
- 瘀血滯留在體內。
- 如果外傷引起的疼痛尚未癒合,可以針刺治療,但不能遠離受傷部位。
原因:
外力擊打導致的頭痛,大多是因為瘀血滯留在經脈中,導致傷痛未癒。如果可以針刺治療,應當刺破疼痛部位的瘀血,而不是遠距離針刺穴位,以免傷及正氣。因為這不是經絡上的大病。
不能針刺治療的頭痛:
大麻痺是一種危重病症,如果頭痛是由於大麻痺引起的,每天會加重,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但無法根治。
(痹之甚者,謂之大痹。其證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成惡患,令人頭痛,不可刺也。若日作者,則猶有間止,故刺之可令少愈,終亦不能全已也。)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頭半寒痛者,偏頭冷痛也。手足少陽陽明之脈,皆循耳上行頭角,故當先取手經以去其標,後取足經以去其本也。
)
白話文:
(痹症嚴重者,稱為大痹。其症狀是風、寒、濕三氣混合侵襲,合成頑疾,使人頭痛,不可針灸。如果症狀時有時無,則還有緩解的機會,因此針灸可以讓症狀暫時好轉,但最終無法完全痊癒。)頭痛的一半偏寒痛,先針取手少陽經和陽明經,後針取足少陽經和陽明經。(頭痛的一半偏寒痛,是指偏頭痛也。手足少陽和陽明的經脈,都循行於耳朵上行至頭角,因此應先取手經來去除標證,後取足經來去除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