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22)

回本書目錄

七卷 (22)

1. 七、氣穴三百六十五

)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兩骸厭中,謂膝下外側骨厭中,足少陽陽關穴也。骸音鞋,說文:脛骨。)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大禁者,禁刺之穴,謂手陽明五里也,在手太陰天府穴下五寸,左右共二穴。玉版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正此謂也。

詳針刺類六十一。)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自臟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連前移附針刺類原文所列天突、十椎、胃脘、關元四穴,則總計三百六十九穴。內除天突、關元及頭上二十五穴俱系重複外,實止三百四十二穴。蓋去古既遠,相傳多失,必欲考其詳數不能也。

白話文:

七、氣穴三百六十五

寒熱俞穴位於兩側膝蓋外側骨縫中,共兩穴(此處「兩骸厭中」指膝蓋下方外側骨的凹陷處,即足少陽膽經的陽關穴。「骸」音同「鞋」,《說文解字》解釋為脛骨)。

「大禁」共有二十五處,位於天府穴下五寸(「大禁」指禁止針刺的穴位,即手陽明大腸經的五里穴,位置在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下五寸,左右各一穴,共兩穴。《玉版篇》提到:針刺五里穴時,行針至中途即需停止,五次針刺後,臟腑之氣便會耗盡,因此五五二十五次後,經氣便會衰竭,正是指此穴)。

總計三百六十五穴,為針刺治療所依據的穴位(從臟腑俞穴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加上先前《針刺類》原文所列的天突、十椎、胃脘、關元四穴,則總數為三百六十九穴。扣除重複的天突、關元及頭部二十五穴後,實際僅三百四十二穴。由於年代久遠,傳承多有遺漏,難以確切考證詳細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