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一卷 (6)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6)

1. 三十九、熱病五十九俞

(《素問·水熱穴論》)

白話文:

人體中的水分和熱氣是相互依存的,它們的調節與穴位密切相關。當水分和熱氣失去平衡時,會導致各種疾病。通過針灸或者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調整這種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在治療時,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操作。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治熱之法,本有不同,故欲並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頭上五行者,督脈在中,旁四行,足太陽經也。中行五穴: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也。次兩旁二行各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先生所說的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俞穴,其他醫生討論其意思,但未能瞭解其具體位置,希望先生能告知其位置,以便了解其含意。(治療熱病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所以皇帝想了解每個俞穴的意義。)

岐伯回答道:頭部的五行和行五,是用來疏通陽經熱逆的。(頭部的五行,是指督脈在中央,兩側各四行,是足太陽經。中央的五行穴: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兩側的二行,各有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

又次兩旁二行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巔頂之上,故可散越諸陽熱氣之逆於上者。)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大杼,足太陽經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陰經穴。缺盆,足陽明經穴。背俞,風門也,一名熱府。

白話文:

在兩旁的第二排又有五個穴位: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這二十五個穴位都位於頭頂之上,因此可以疏散堆積在上方所有陽熱之氣。)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胸中的熱氣。(大杼,足太陽經穴道。膺俞,即中府穴,手太陰經穴道。缺盆,足陽明經穴道。背俞,即風門穴,又稱熱府穴。)

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後,故可瀉胸中之熱。)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氣衝、三里、巨虛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陽明經穴,故可瀉胃中之熱。)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雲門,手太陰經穴。髃骨即肩髃,手陽明經穴。

白話文:

這些八個穴道都位於胸部的前後方,所以可以清除胸中的熱氣。

氣街、三里、巨虛以上和以下部位這八個穴道,可以清除胃中的熱氣。(氣衝、三里、巨虛上廉、下廉,這八個穴道都屬於足陽明經的穴道,所以可以清除胃中的熱氣。)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道,可以清除四肢的熱氣。(雲門,手太陰經的穴道。髃骨就是肩髃,手陽明經的穴道。)

委中,足太陽經穴。髓空,即腰俞,督脈穴。雲門、髃骨連手,委中、髓空連足,故此八穴可瀉四肢之熱。空,孔同。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五臟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戶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門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腎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陽經穴。

白話文:

委中穴,屬於足太陽經。髓空穴,也就是腰俞穴,屬於督脈。雲門穴和髃骨穴相連對應手部,委中穴和髓空穴相連對應足部,所以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四肢的熱氣。「空」和「孔」意思相同。五臟俞穴旁各有一個穴位,這十個穴位可以瀉除五臟的熱氣。(五臟俞穴旁的五個穴位:肺俞穴旁的魄戶穴;心俞穴旁的神堂穴;肝俞穴旁的魂門穴;脾俞穴旁的意舍穴;腎俞穴旁的志室穴。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太陽經。)

凡五臟之系,咸附於背,故此十者,可瀉五臟之熱。)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又五十九穴,詳後篇。)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寒邪外束,則陽氣內郁,故傳而為熱,所以寒盛則生熱也。然則外感發熱者,因傷於寒也,散其寒則陽氣泄而熱自除矣。

白話文:

所有臟腑的經絡,都附著在背部,因此這十個穴位可以瀉掉五臟的熱氣。這五十九個穴位,都是與熱氣相關的穴位。(詳細內容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有介紹。)

皇帝問:人受了寒邪而轉化為熱邪,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因為寒邪過盛就會產生熱邪。(寒邪從外部束縛身體,導致陽氣在內部鬱結,因此傳化為熱邪,所以說寒盛則生熱。因此,外感導致發熱,是因​​為受了寒邪,驅散寒邪,陽氣就會疏通,熱邪也就會自動消除了。)

今有不知標本者,但見發熱,輒用苦寒。夫陰寒沉滯,焉能解表?表不解則熱愈甚,所以輕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之戒也。詳義見運氣類二十,並當詳究。)

白話文:

現在有些不懂辯證論治的醫者,只見到發熱,就隨便使用苦寒的藥物。但是陰寒沉滯的病性,怎麼能解表?表證不解,熱邪就會更加嚴重,因此本來比較輕的病情會加重,重的會危及生命。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熱不犯熱,寒不犯寒」的禁忌。詳情請參閱《運氣類》的第二十條,並應仔細研究。

2. 四十、諸熱病死生刺法

(《靈樞·熱病篇》)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此下所言熱病,即傷寒時疫也。熱病三日,邪猶居表,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正病在三陽而未入陰分,故當取諸陽經為五十九刺,以瀉陽邪之實,仍補三陰之不足也。五十九刺法如下文。

白話文:

發燒三天,「氣口」脈絡平和,「人迎」脈絡卻跳動不安,這時候應該施用諸陽五十九刺,瀉除陽氣的熱氣並發汗,充實陰氣以補充不足的部分。(這裡所說的發燒,就是傷寒和時疫。發燒三天,病邪還停留在表層,如果「氣口」脈絡平和而「人迎」脈絡跳動不安,表示病邪主要侵犯三陽經,還沒深入陰分,所以應該施用諸陽經的五十九刺,瀉除陽邪的實熱,同時補充三陰經的不足。)五十九刺的方法如下文所述。

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當補當瀉詳義,出終始篇,見本類前二十八。)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身熱甚而陰陽之脈皆靜者,陽證得陰脈也,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當急取之,雖不汗出,則邪亦從而泄矣。此言勿刺者,以其脈證相反,有死徵也。

白話文:

人迎脈如果跳動一盛、二盛、三盛,判斷是否應該補充或瀉除請參閱《終始篇》,見本類別前面的第28條記載。

身體非常熱,而陰陽脈相都平靜不跳動的,不要針刺;如果可以針刺的,要立即下針,如果不出汗,就要瀉除。

所謂不要針刺的,是有死徵的緣故。(身體非常熱而陰陽脈相都平靜不跳動的,是陽證得了陰脈,所以不適合針刺。如果檢查後可以針刺的,就要立即下針,即使不出汗,邪氣也會因此而瀉除。這裡說不要針刺的,是因為脈象和證狀相反,有死徵的緣故。)

下文皆然。)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八日,邪必深至陰分,故脈口之脈當動疾如喘而且弦,宜急刺手太陰肺經,則汗自出而邪可散矣。然刺此者宜淺。手大指間,即少商穴也。弦,一本作短。)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白話文:

熱病到了七八天,脈搏動得很快、喘息而且弦緊,這時要緊急針刺,汗液就會自動流出來。刺針時要淺,在手大拇指間。(熱病到了七八天,邪氣必定深入陰分,所以脈搏才會動得很快、喘息而且弦緊,這時應該緊急針刺手太陰肺經,汗液就會自動流出來,邪氣就可以散去了。不過針刺時要淺,手大拇指間,就是少商穴。弦,有的版本寫作短。)熱病到了七八天,脈搏又細又小,病人小便出血,口乾,一天半後就會死亡,脈搏交替出現的,一天後就會死亡。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者,正氣虛也。溲血口中乾者,傷其陰也。皆為死證。若脈來變亂失常,是為代脈,其死尤促。)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已得汗,邪當退矣;若脈尚躁,氣尚喘,身復熱者,是謂不為汗衰,乃反證也,故勿刺其膚。刺而重傷其氣,若喘甚者,則必死也。

白話文:

熱病持續七八天,脈象微弱的,是正氣虛弱。小便有血,口中乾渴的,是陰氣受傷。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如果脈象忽快忽慢,雜亂無常,是代脈,預示死亡會更早。

熱病已經發汗,但脈象依然急促,氣喘且再次發熱,不要刺破皮膚放血。氣喘得很厲害的會死亡。(熱病已經發汗,邪氣應該退去了;如果脈象依然急促,氣喘,身體又發熱,這是發汗無效的表現,是反證,所以不要刺破皮膚放血。刺血會嚴重損傷正氣,如果氣喘得很厲害,就一定會死亡。)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凡熱病七日之後,邪欲解散者,脈必躁盛,乃為將汗之兆。今熱病七日八日而脈猶不躁,則陰之類也;即有躁意而力不散大,至不數疾,皆正氣衰微,不能鼓動,亦陰之類也。必且未能解散,故當再俟三日,庶得有汗。

白話文:

熱病持續到七、八天,脈搏不急促,急促也不散亂、快速,後三天中有出汗;三天不出汗,四天後死亡。沒有出過汗的患者,不要用針刺放血洩熱。(所有熱病七天以後,邪氣想要散去的,脈搏一定會急促有力,這是將要出汗的徵兆。現在熱病持續到七、八天,脈搏還不急促,那麼這是陰證;即使有點急促的感覺,但是力氣不能擴散開來,而且也不快速,這都是正氣衰弱,不能鼓動的表現,也是陰證。必定是還不能散去,所以應該再等三天,或許能出汗。

若三日不汗,又逾四日,則病在旬日外矣,陰陽不應,期當死也。凡若此者,既不能汗,其氣必虛,故勿為膚腠之刺。)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熱病先膚痛、窒塞於鼻、充浮於面者,邪在膚腠,肺經病也。

白話文:

如果三天出不了汗,又超過四天,病情將會延續十天以上,陰陽失調,恐怕凶多吉少。所有這種情況,既然出不了汗,氣血一定是虛弱的,所以不要扎刺排汗。

熱病如果先出現皮膚疼痛、鼻子不通氣、面部浮腫,可以從皮膚取血,先刺第一針(位於五十九穴位),再刺鼻子兩側,從肺部取血,如果取不到,就從心臟取血(心屬火)。(熱病先皮膚痛、鼻子不通氣、面部浮腫,說明邪氣在皮膚和肺經。)

刺宜淺取皮分,故當用第一針曰鑱針者,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也。苛,深也。軫,車上前後兩端橫木也。言鼻窒之甚,內外不通,亦猶軫之橫塞也。皆屬於肺,肺屬金,其合在皮,故但求之於皮,即所以求於肺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火,火者心也,補心之脈,益陽氣以制金邪,則肺熱當自退耳。窒音只。

白話文:

針灸治療鼻塞宜淺刺皮膚表層,因此應該使用第一種針,稱為鑱針,用於刺入59個穴位的皮膚部位。

「苛」是指深,「軫」是指車前車後的兩根橫木。此處比喻鼻塞嚴重,內外不通氣,就像橫木塞住一樣。

鼻塞都屬於肺系統疾病,而肺屬金,其氣血與皮膚相合,因此只要針對皮膚進行治療,也就是針對肺部進行治療。

如果針灸皮膚後還不見效,那麼就要考慮從心火入手進行治療。心屬火,補心經脈,增強陽氣以制約金邪,那麼肺熱自然會退去。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干唇口嗌,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澀,燥澀也。倚,身無力也。兼之熱而煩悶,唇口與嗌俱乾者,邪在血脈,心經病也。故當用針之第一曰鑱針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脈分也。膚脹口乾寒汗出,亦皆脈之為病。

白話文:

熱病初期身體發熱發乾,身體無力,伴有煩躁不安,嘴脣、口腔和咽喉乾燥。觸診脈搏,用第一針(鑱針),取出五十九穴(陽陵泉穴)的脈分(脈結)。

皮膚腫脹、口乾、出冷汗,這些都是脈搏出現問題的表現。

心屬火,其合在脈,故但求之於脈,即所以求於心也。若求於脈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水,水者腎也,補腎氣於骨則水王,足以制火而心熱自退矣。悗,母本切。)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悸、肢體倦怠、臥不能起者,邪在膚肉,脾經病也。

白話文:

心臟屬火,它的變化反映在脈搏上,因此要了解心臟的狀況,只需檢查脈搏就可以了。

如果檢查脈搏後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就應該考慮腎臟的問題。腎臟屬水,補腎氣可以強健骨骼,水的力量增強後就能剋制火,從而使心火自退。

對於發燒、口乾舌燥、愛受驚嚇、臥牀不起的疾病,病邪在皮膚肌肉,屬於脾經病症。

當用第六針曰圓利針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眥青者,正以木氣乘土,亦為脾病。脾屬土,其合在肉,故但求之於肉,即所以求於脾也。若求脾而不得效者,則當求之於木,木者肝也,補肝筋之氣,則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嗌音益。)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熱病面青,肝色見也。

白話文:

當使用第六根針,稱為「圓利針」,以取五十九個穴位的肌肉部分。如果眼睛周圍發青,這是由於木氣過剩侵犯土氣,也就是脾臟出了問題。脾臟屬土,與肌肉相應,因此只需在肌肉上尋找,就能間接治療脾臟。如果治療脾臟無效,則應考慮治療木臟,也就是肝臟,補充肝臟筋脈之氣,這樣木就能剋制土,脾的熱症自然就會平息。(嗌:通「益」)熱病時面部發青、頭痛、手足發熱不安,取穴於筋脈之間,使用第四根針針對四逆穴,如果筋脈麻痺、眼睛昏花,在肝臟尋找筋脈,如果無效,再在金臟,也就是肺臟,尋找筋脈。(熱病時面部發青,是肝臟的顏色顯示出來了。)

腦痛,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巔也。手足躁者,肝之榮在爪,木病在四末也。皆肝經之病,故當取之筋結之間,用第四針曰鋒針者,以瀉其四逆等證。四逆者,肝邪盛而四肢厥也。筋躄者,足不能行也。目浸者,淚出不收也。皆為肝病,肝屬木,其合在筋,故但求之於筋,即所以求於肝也。

白話文:

頭疼,是厥陰肝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處的疾病。手上腳上發麻,是因為肝氣榮盛在指甲上,肝的病變在四肢末端。這些都是肝經的病症,所以應該在筋結之間施針,使用第四種名為鋒針的針法,以瀉出四逆等證。四逆指肝邪過盛,導致四肢冰冷。筋躄指腳無法行走。目浸指流眼淚不止。這些都是肝病,肝屬木,與筋相關,所以只去找筋上的問題,就是找肝的問題。

若求肝不得其效,則當求之於金,金者肺也,補肺之氣,則金能勝木,而肝熱可平矣。躄音壁。)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數驚,心邪盛也。瘛瘲者,熱極生風,陰血傷也。狂則熱之甚矣。

白話文:

如果治療肝臟沒有效果,就要從金屬中尋找原因,金屬代表肺部,補充肺氣,就能讓金屬壓制木頭,肝臟的熱氣就能平息了。

發高燒、經常驚嚇、抽搐和發狂,觸診脈搏,用第四根針快速瀉下多餘的火氣,癲癇症的毛髮會脫落,再從心臟中尋找血氣,找不到的話,就要從水屬中尋找,水屬代表腎臟。

皆心經病也,故當取之於脈,用第四針曰鋒針者,急瀉其有餘之邪。若陽極陰虛而病癲疾,發為血餘,故毛髮亦去。病主乎心,心屬火,其合在血脈,故但求之於血,即所以求於心也。若求心而不得其效,則當求之於水,水者腎也,補腎之水,可以制火,真陰自復矣。瘛,熾、寄、系三音。

白話文:

這些都是心經的病症,因此應從脈象著手治療。使用第四根針,稱為鋒針,迅速瀉出體內過多的病邪。如果陽氣極盛、陰氣虛弱而發作癲癇,這種癲癇會導致血氣殘留,所以毛髮也會脫落。疾病的根源在於心,心屬火,與血脈相合,因此只要調理血脈,就能調理心臟。如果調理心臟無效,那就應調理腎水。腎水可以制約心火,真陰就能自行恢復。「瘛」有三個讀音:熾、寄、系。

瘲音縱。)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身重骨痛,耳聾好瞑,皆腎經之病,病在陰則目瞑,故當取之於骨,用第四針曰鋒針者,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也。其不食者,陰邪盛也。齧齒者,齒為骨之餘也。

白話文:

痎疾根據發音推斷為「縱疾」。(病患出現)發高燒、身體沉重、骨頭痠痛、耳朵失聰,而且嗜睡。取穴在骨頭上,使用第四號針,針刺五十九次,刺到骨頭為止。病患不吃東西,牙齒磨來磨去,耳朵顏色發青。在腎臟尋找與病症相關的骨頭部位,卻沒有找到,於是轉向土尋找,土對應的臟腑是脾。(身體沉重、骨頭痠痛、耳朵失聰、嗜睡,這些都是腎經的病症,病在陰經就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因此應該取穴在骨頭上,使用稱為「鋒針」的第四號針,針刺五十九個骨頭的分支部位。病患不吃東西是因為陰邪之氣盛。牙齒磨來磨去是因為牙齒是骨頭的延伸。)

耳青者,腎之竅也。皆為腎病,腎屬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於骨,即所以求於腎也。若求腎而不得效者,則當求之於土,土者脾也,補脾氣之肉分,則土能勝水,而腎邪可平矣。齧音孽,咬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白話文:

耳朵發青,是腎臟的門戶。所有耳朵發青的症狀都是由腎病引起的,腎臟屬水,與骨骼相連。所以,治療耳朵發青的症狀,只要從骨骼著手,也就是從腎臟著手。如果治療腎臟無效,就需要從脾臟著手。脾臟屬土,補充脾臟的氣血,就能讓脾土的力量勝過腎水,從而平息腎臟的病症。(「齧」音同「孽」,意為咬)

患有熱病時,患者感覺不到疼痛,耳朵失聰,無法自己收斂,口乾舌燥,陽熱旺盛,陰寒相對不足。這種情況是熱邪深入骨髓,無法治癒,將會導致死亡。

(凡熱病有痛而不得其所,耳聾寂無所聞,體重不能收持,口液乾涸,值陽勝之時則熱甚,陰勝之時頗有寒者,此以邪居陰分,熱深在髓,乃死證也。)熱病頭痛,顳顬目𤬓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寒熱痔。(顳顬,即足少陽腦空穴,一曰鬢骨也。

白話文:

凡是熱病患者,感到疼痛卻無法明確指出疼痛部位,耳朵聽不見聲音,身體沉重無力,口乾舌燥,在陽氣旺盛的時候,發熱更厲害,在陰氣旺盛的時候,則伴隨一些寒症,這是因為邪氣入侵陰分,熱邪深入骨髓,屬於死亡的徵兆。

熱病患者頭疼,太陽穴和眼眶脈絡疼痛,經常流鼻血,屬於厥熱病症,需要用第三針來治療,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觀察是否過於虛弱或過於充實,並根據寒熱症狀進行鍼灸。太陽穴,也叫做足少陽腦空穴,也稱為鬢骨。

目𤬓脈痛,目脈抽掣而痛也。衄,鼻血也。厥熱病,熱逆於上也。取以第三針,鍉針也。視有餘不足,察所病之經脈虛實而為補瀉也。寒熱痔三字,於上下文義不相續,似為衍文。顳,柔涉切。顬音如。𤬓音翅。衄,女六切。)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胳得氣也。

白話文:

眼睛赤痛,眼睛的經脈抽搐、疼痛。鼻衄,流鼻血。厥熱病,熱氣倒流到上半身。取配第三根針,即鍉針。

根據眼睛的狀況,判斷經脈是虛還是實,進行補或瀉的治療。

"寒熱痔"這三個字與上下文內容無關,可能是衍文。

太陽穴,發音為柔涉切。額頭,發音為如。眼睛赤痛,發音為翅。鼻衄,發音為女六切。

熱病導致身體沉重,腸胃發熱,取配第四根針,在穴位和手指之間尋找氣勢,在胃的部位得到氣勢。

(脾主肌肉四肢,邪在脾故體重。大腸小腸皆屬於胃,邪在胃則腸中熱。故當用第四針曰鋒針者,取脾胃二經之腧,曰太白、曰陷谷也。及下諸指間者,謂在足諸腧也。下文曰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者,其義即此。索氣於胃胳得氣者,陽明之絡曰豐隆,別走太陰,故取此可以得脾氣。

白話文:

脾臟主掌肌肉和四肢。當脾臟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體重增加。大腸和小腸都歸屬胃,當胃臟出現問題時,腸道就會發熱。因此,我們應該使用第四種針法,稱為鋒針,刺取脾胃兩條經脈的穴位,也就是太白穴和陷谷穴。同時也要刺取足部的所有穴位。文章後面的意思就是,每隻手指間各刺一針,總共有八處穴位,腳部的穴位也是這樣。尋找胃部循行氣血的區域,如果找到氣感,可以取陽明經的豐隆穴,它同時循行於太陰經,因此刺取這個穴位可以得到脾臟的氣。

胳當作絡。)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裡。(挾臍急痛,足少陰腎經所行也。胸脅滿,足太陰脾經所行也。故在少陰則取湧泉,在太陰則取陰陵泉,用第四針曰鋒針者刺之。針嗌裡者,以少陰太陰之脈俱上絡咽嗌,即下文所謂廉泉也。

白話文:

胳當穴為絡脈交會之處。熱病伴有臍周急痛,胸脅脹滿,可用第四針刺湧泉穴和陰陵泉穴,針刺要到咽喉深處。

(臍周急痛,屬足少陰腎經所循行。胸脅脹滿,屬足太陰脾經所循行。因此,在少陰經取湧泉穴,在太陰經取陰陵泉穴,用鋒針刺之。針刺咽喉深處,是因為少陰、太陰經的脈絡會交會於咽喉,也就是下文所說的廉泉穴。)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大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熱病陽氣外達、脈躁盛者,汗且出也。陽證得陽脈者,脈之順也。皆為可汗,當取手太陰之魚際、太淵,足太陰之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可去,補之則汗可出也。若汗出太甚,則當取內踝上橫脈,即脾經之三陰交也,瀉之則汗自止矣。

白話文:

熱病時,如果患者同時發汗且脈象正常,可以針刺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瀉針的話,可以散熱;補針的話,可以促進出汗。如果汗出過多,可以針刺內踝上的橫脈來止汗。(熱病時陽氣外達、脈象浮動而有力的話,就會汗出。陽證出現陽脈,脈象規律,都屬於應該發汗的情況。此時應該針刺手太陰經的魚際穴和太淵穴,足太陰經的大都穴和太白穴。瀉針可以散熱,補針可以促進發汗。如果汗出過多,就應該針刺內踝上的橫脈,也就是脾經的三陰交穴,瀉針可以止汗。)

上三節所言胃胳、湧泉、陰陵泉、魚際、太淵、大都、內踝上橫脈,凡十四穴,皆不在下文五十九穴之數內者,故特表見於此也。按:《寒熱病篇》曰: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白話文:

前面所說的胃胳、湧泉、陰陵泉、魚際、太淵、大都、內踝上橫脈,共 14 個穴道,都不包含在下文所列的 59 個穴道中,因此特別在此標出來。

《寒熱病篇》記載:

  • 如果疾病從手臂開始,先取手陽明、太陰穴位讓患者出汗。
  • 如果疾病從頭部開始,先取項太陽穴位讓患者出汗。
  • 如果疾病從腳脛開始,先取足陽明穴位讓患者出汗。 所以,手太陰穴位可以讓患者出汗,足陽明穴位也可以讓患者出汗。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其義尤精,雖彼為刺癰之法,然與此節有相須之用,所當參閱。詳本類後五十四。)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已得汗,則邪當退、脈當靜矣。若汗後脈尚躁盛者,孤陽不斂也,此以陰脈之虛極,有陽無陰耳,乃為逆證。

白話文:

因此,出汗非常多的陰證,要用陽氣來阻止;出汗非常多的陽證,要用陰氣來阻止。這個道理非常精妙,雖然這是治療癰疽的方法,但與這一節的內容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應該互相參照。(請參閱本類第 54 節。)熱病出汗之後,如果脈象仍然急促有力,這是陰脈衰竭到極點的表現,會死亡;出汗之後,脈象平穩的人,會活下來。(熱病出汗後,邪氣應該退去,脈象應該平穩。但是如果出汗後脈象仍然急促有力,說明陽氣孤行不收斂,這是因為陰脈非常虛弱,只有陽氣沒有陰氣,屬於逆病。)

若汗後即脈靜者,邪去正復也,乃為順證。得逆者死,得順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脈尚躁盛者,必當邪解汗出也。若脈雖盛而汗不得出,以陽脈之亢極,而陰虛不能外達也,故死。若得汗而靜,則為順證,故生。

白話文:

  • 出汗後脈搏平穩,說明邪氣已經排出,正氣得以恢復,屬於順證。如果脈搏逆亂,則會死亡,脈搏平順則會生還。

  • 熱病患者脈搏仍然盛而煩躁,卻無法出汗,這是陽脈過於亢盛的表現,會導致死亡。脈搏盛而煩躁,出汗後平靜下來,則會生還。

  • 熱病脈搏仍然煩躁而盛大的患者,一定需要邪氣排出、出汗。如果脈搏雖然盛大卻無法出汗,這是因為陽脈過於亢盛,陰虛無法向外發達,所以會死亡。如果出汗而平靜下來,則屬於順證,所以會生還。

按:此二節,一曰陰極,一曰陽極,義若有二。然脈之躁盛者,皆陽勝之候也。汗者液之所化,其發在陽,其原在陰也。若既得汗而脈猶躁盛者,以陽無所歸,由陰虛也;脈躁盛而汗不得出者,以陰竭於中,亦陰虛也。故脈之盛與不盛,當責之陽;汗之出與不出,當責之陰。

觀《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其所重者,正此陰字。陰為生氣之本,無根則氣脫,故必死也。)

白話文:

註解:這兩句話(陰極、陽極)的意思好像有兩個。不過脈搏跳動強烈者,都是陽氣過盛的跡象。汗液是由體液轉化而來,汗產生於陽氣,它的根源則在於陰氣。如果已經出汗了,脈搏還是跳動強烈,是因為陽氣無所歸,這是陰虧虛的緣故;脈搏跳動強烈卻不能出汗,是因為陰氣在體內枯竭,也是陰虛的緣故。所以脈搏的盛與不盛,應該歸因於陽氣;汗液的出與不出,則應歸因於陰氣。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不可刺者,以其有死徵也。汗不得出,陰無力也。大顴發赤,謂之戴陽,面戴陽者,陰不足也。噦者,邪犯陽明,胃虛甚也。本原虧極,難乎免矣。噦,於決切,又音晦。)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泄則不當脹滿,況其滿甚,以邪傷太陰,脾氣敗也,故死。

白話文:

對於熱病,有九種情況不能針刺:

  1. 汗不出,顴骨發紅,嘔逆者死亡。(不能針刺的原因:因為有死亡的跡象。汗出不來,表示陰氣虛弱。顴骨發紅,稱為戴陽,面戴陽者,陰氣不足。嘔逆表示邪氣侵犯陽明經,胃氣虛弱嚴重。身體本源虧損極度,難以存活。嘔,音於決,又讀作晦。)
  2. 腹瀉而腹部脹滿嚴重者死亡。(腹瀉不應該同時脹滿,況且脹得這麼嚴重,是因為邪氣損傷太陰經,脾氣敗壞所致,所以會死亡。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不明者,臟腑之精氣竭也。熱不已者,表裡之陰氣竭也。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熱而腹滿,邪傷脾臟也。老人嬰兒,尤以脾氣為本,故犯之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白話文:

三、眼睛失明,高燒不退的會死亡。(五臟六腑之精氣,全部上達於眼睛而化為精華,眼睛失明表示臟腑之精氣已竭。高燒不退表示表裏之陰氣已竭,所以會死亡。)四、老年人和嬰兒,發熱腹部脹滿的會死亡。(發熱腹部脹滿,表示邪氣傷害了脾臟。老年人和嬰兒,特別以脾氣為根本,所以受到傷害的會死亡。)五、汗不出,嘔吐出帶血的會死亡。

(汗不出者,陰之虧也。再或嘔而下血,陰傷尤甚,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心肝脾腎之脈皆繫於舌本,舌本爛,加之熱不已者,三陰俱損也,故不免於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咳而且衄,邪在肺經,動陰血也。汗不出或出不至足,尤為真陰潰竭,故死。

白話文:

  1. 出不了汗,是陰液虧損的緣故。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便血,陰液損傷更加嚴重,所以會死亡。
  2. 舌根潰爛,而且發熱不止的,會死亡。(舌根與心肝脾腎的經脈相連,舌根潰爛加上發熱不止,表示三陰經都受到損傷,所以難逃一死。)
  3. 咳嗽並流鼻血,出不了汗,或汗出不超過足部的,會死亡。(咳嗽且流鼻血,表示邪氣在肺經,損傷了陰血。出不了汗或汗出不超過足部,表示真陰耗竭,所以會死亡。)

)八曰,髓熱者死。(髓者,至陰之精,骨之充也。邪入最深,乃為髓熱,腎氣敗竭,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痙,風強病也。凡脊背反張曰腰折,肢體抽掣曰瘛瘲,牙關不開曰噤,切齒曰齘,即皆痙之謂也。此以熱極生風,大傷陰血而然。既熱且痙,乃為死證。

白話文:

第八種,髓熱者會死亡。(髓是至陰之精,充滿於骨中。邪氣侵入最深層,就會導致髓熱,腎氣衰竭,所以會死亡。)第九種,發熱而痙攣者會死亡,表現為腰部彎曲、手足抽搐、牙關緊閉、切齒。

(痙攣是風熱之邪引起的疾病。凡是脊背反弓者稱為腰折,肢體抽搐者稱為瘛瘲,牙關緊閉者稱為噤,切齒者稱為齘,這些都是痙攣的表現。這是由於熱邪極盛生風,嚴重損傷陰血所致。既有熱又痙攣,就是死證。)

痙音敬。瘛,翅、寄、系三音。瘲音縱。噤,求禁切。齘音械。)凡此九者,不可刺也。(刺之無益,必反招嫌,故皆不可刺也。)

白話文:

痙、瘛、瘲、噤、齘這五種疾病,都不能進行針灸。(因為針灸對這些疾病沒有好處,反而會帶來不良後果,所以都不可針灸。)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此下詳明五十九刺之穴也。兩手外內側,即太陽之少澤,少陽之關衝,陽明之商陽也。三陰俱在內側,即太陰之少商,厥陰之中衝,少陰之少衝也。左右共十二穴。痏,刺瘡也。有刺必有瘢,故即以痏為數。痏,委、偉二音。

白話文:

所謂"五十九針",指兩手外側和內側各三穴,合計十二個針灸點。

  • 外側:太陽穴的少澤穴、少陽穴的關衝穴、陽明穴的商陽穴。
  • 內側:太陰穴的少商穴、厥陰穴的中衝穴、少陰穴的少衝穴。

左右兩手總共有十二個穴位。針灸留下的疤痕稱為"痏"。每針必留疤,因此以痏計算針數。痏讀作"委"或"偉"。

)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五指間者,總言手五指也。各一者,本節之後各一穴也。觀上文第十五節云:取之於其腧及下諸指間。正謂此也。蓋諸經腧穴,皆在指之本節後,如手經則太陽之後溪,少陽之中渚,陽明之三間;獨少陰之在本節後者,則少府之滎也。手之六經,惟太陰、厥陰則本節後俱無穴,故左右四經凡八痏也。

白話文:

(手指間各一個,合計八個;腳也是這樣;(「手指間」指的是所有的手指。每個是指本節後面的一個穴位。看上文的第十五節說:從它的腧穴和各指間取穴。正是指這個。因為所有經脈的腧穴都在手指本節後面,例如手經有太陽的「後溪」,少陽的「中渚」,陽明的「三間」;只有少陰的穴位在本節後面,那就是少府的滎穴。手的六條經脈中,只有太陰和厥陰在本節後面都沒有穴位,因此左右四條經脈總共有八個穴位。)

其在足經之腧,則太陽曰束骨,少陽曰臨泣,陽明曰陷谷,太陰曰太白,皆在本節之後。其少陰之脈不行於指,厥陰之脈則本節後亦無穴。左右四經止共八穴,故曰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頭入發一寸,即督脈上星之次。其旁穴分而為三,則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天也。

白話文:

在足經的穴道中,太陽經有束骨穴,少陽經有臨泣穴,陽明經有陷谷穴,太陰經有太白穴,這些穴位都位於同一個節段之後。而少陰經的脈絡不運行到腳趾,厥陰經的脈絡在這個節段之後也沒有穴位。左右四條經絡一共只有八個穴位,所以說足經也是如此。

從髮際線往頭頂一寸,左右各分出三分,一共六個穴位;從髮際線往頭頂一寸,就是督脈的上星穴位。其旁側的穴位分為三個,分別是足太陽經的五處穴、承光穴和通天穴。

左右各三,故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更入發者,自上星之次向後也。三寸邊五者,去中行三寸許,兩邊各五也。即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二行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耳前者,聽會也,耳後者,完骨也,俱足少陽經穴,各二。口下者,任脈之承漿也,一穴。

白話文:

左右各三穴:大迎、水突、完骨,共六穴。

再往頭頂進入三寸,左右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兩行共十穴。

(「再往頭頂進入三寸」,是指從頭頂上星穴往後量三寸。「左右各五穴」,是指左右各往外三寸的位置,各取五穴。)

耳前、耳後、口下各一穴:聽會、完骨、承漿,共六穴。

(「耳前」,聽會穴;「耳後」,完骨穴,兩穴都屬於足少陽經。「口下」,承漿穴,屬於任脈。)

項中者,督脈之瘂門也,一穴。共凡六痏。)巔上一,(百會也,督脈穴。)囟會一,(督脈穴。)髮際一,(前髮際,神庭也,後髮際,風府也,俱督脈穴,凡二痏。)廉泉一,(任脈穴。)風池二,天柱二。(風池,足少陽經穴。天柱,足太陽經穴。按:本篇所載者,熱病五十九俞也。

白話文:

項中有個穴道,稱為「瘂門」,是督脈的穴位,共有六個穴道:

  1. 頭頂上一個,百會穴(督脈穴)
  2. 前囟門一個,囟會穴(督脈穴)
  3. 髮際線兩個,前髮際是神庭穴,後髮際是風府穴(督脈穴),總共有兩個穴道
  4. 眉毛中間一個,廉泉穴(任脈穴)
  5. 耳後兩個,風池穴(足少陽經穴)
  6. 脖子後方兩側兩個,天柱穴(足太陽經穴)

這些穴道是熱病時常用的五十九個俞穴。

前篇《水熱穴論》所載者,亦熱病五十九俞也。考二篇之異同,則惟百會、囟會、五處、承光、通天、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十八穴相合,其餘皆異。然觀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蓋以瀉熱之本也。《水熱穴論》所言者,多隨邪之所在,蓋以瀉熱之標也。義自不同,各有取用。

白話文:

《水熱穴論》前面記載的,也屬於熱病五十九俞穴。比較這兩篇的異同,只有百會穴、囟會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這十八個穴位是相同的,其餘的都不同。但觀察本篇所說的,大多在四肢,這大概是從瀉熱的根本出發。《水熱穴論》所說的,大多根據邪氣所在,這大概是從瀉熱的標誌著手。兩篇立義不同,各有其取用之法。

且《本經》《靈樞》在前,《素問》在後,後者所以補前之略耳,故皆謂之熱病五十九俞,非謬異也。今總計二篇之數,再加以上文所言胃胳、湧泉等穴,原不在五十九數之內者,凡十四穴,仍除去重複十八穴,則總得一百一十四穴,皆熱俞也,均不可廢。凡刺熱者,當總求二篇之義,各隨其宜而取用之,庶乎盡刺熱之善矣。

白話文:

《本經》和《靈樞》記載的熱病腧穴是相同的,但《素問》中補充了部分內容,所以都稱之為熱病五十九腧穴,並非有出入。現在把這兩篇的腧穴數目加起來,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原本不在五十九腧穴之內的胃鬲、湧泉等穴,共十四穴。之後去除重複的十八穴,總共有114穴是熱病腧穴,都不可捨棄。凡是刺治熱病的,應該結合《本經》和《靈樞》的理論,根據情況選用不同的腧穴,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針刺治療熱病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