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5)
二十一卷 (5)
1. 三十八、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素問·水熱穴論》《靈樞·四時氣篇》)
白話文:
- 《素問·水熱穴論》:
- 此篇主要討論了針灸治療中的「水熱穴」理論,認為在某些特定的穴位施用熱療或冷療可以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對治療疾病有著重要的作用。
- 其中強調了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選擇適合的針灸方法和穴位,以達到調節體內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
- 《靈樞·四時氣篇》:
-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中醫學中關於四時氣候對人體影響的理論,提出了四季更替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
- 它強調了在不同的季節裏,人們應當根據季節特性來調整飲食、起居和運動習慣,以適應自然環境變化,保持身體健康。
- 同時也提到了在不同季節中,一些特定的疾病發作率較高,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預防和治療。
這些古籍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基礎,對於理解中醫的理論框架和臨牀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素問·水熱穴論》。腎應北方之氣,其臟居下,故曰至陰也。水王於冬而腎主之,故曰盛水也。肺為手太陰經,其臟屬金。
白話文:
黃帝問:少陰為什麼主掌腎臟?腎臟為什麼主掌水液?岐伯回答:腎臟屬於至陰,至陰能夠儲藏水液,肺臟屬於太陰,少陰脈絡是冬天的脈絡。所以腎臟是水液的根源,肺臟是水液的末梢,都是儲藏水液的地方。(《素問·水熱穴論》。腎臟對應北方的氣,腎臟的位置在身體下方,所以稱之為至陰。水在冬天盛行,而腎臟主掌水,所以稱之為盛水。肺臟屬於手太陰經,其屬性為金。
腎為足少陰經,其臟屬水。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所以腎邪上逆,則水客於肺。故凡病水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亦以金水相生,母子同氣,故皆能積水。)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關者,門戶要會之處,所以司啟閉出入也。
白話文:
腎臟屬於足少陰經,它的臟器屬性為水。少陰經脈從腎臟往上貫穿肝臟、橫膈膜,然後進入肺部。因此,腎臟如果異常,會導致水液上逆,積聚在肺中。所以凡是水病,其根本原因在於腎臟,其表現則在肺。這是因為金(肺)屬性生水(腎),母子相通,所以都會積聚水液。
黃帝問:腎臟為什麼能聚水而致病?
岐伯回答:腎臟是胃的門戶,如果門戶失調,就會導致聚水,而水液會循著自己的性狀而流動。(門戶指的是要點,主管開閉出入。)
腎主下焦,開竅於二陰,水穀入胃,清者由前陰而出,濁者由後陰而出,腎氣化則二陰通,腎氣不化則二陰閉,腎氣壯則二陰調,腎氣虛則二陰不禁,故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氣停,氣停則水積,水之不行,氣從乎腎,所謂從其類也。愚按:本節云關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者,言關之不通也。
白話文:
腎臟主司人體下部,通達生殖器官。飲食中的清液經胃部後,清澈的部分從前面的生殖器官排出,渾濁的部分從後面的生殖器官排出。腎氣運化正常,則生殖器官通暢;腎氣運化不正常,則生殖器官閉塞。腎氣旺盛,則生殖器官運作正常;腎氣虛弱,則生殖器官不能正常控制。因此說腎臟是胃的關卡。關卡閉塞,則氣機不通;氣機不通,則水液積聚。水液不能運行,氣機就會趨向腎臟,這就是所謂的「從其類」。
愚見:本段所說的「關門不利」,指的是關門不通,導致水液積聚而流向腎臟。
《脈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言關之不固也。不通則癃閉而胕腫,不固則滑泄而脫元,職此之由,總因腎敗。夫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關則在腎,關之為義,操北門鎖鑰之柄,凡一身元氣消長,約束攸賴。故許知可云:補脾不若補腎者,謂救本之道,莫先乎此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倉庫如果不能儲存糧食,那是因為城門把守不嚴。泉水如果不能停止,那是因為膀胱不能儲蓄水分。能守住元氣的人就能生長,守不住的就會死亡。這是指關門不牢固的緣故。元氣不流通就會阻塞閉塞而出現水腫,關門不牢固就會腹瀉而脫離元氣。這些原因都是因為腎虛導致的。胃是五臟六腑的湖泊,而關門位於腎臟。關門的作用就像掌握著北方城門的鑰匙,人體的元氣盛衰都要依靠它來約束和調控。因此許知可說:補脾胃不如補腎,這是因為補腎是治標本之策,是最優先的。
誠萬古不易之良法。)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肌膚浮腫曰胕腫。脾主肌肉,足太陰也,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生病。)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牝,陰也。地氣上者,陰氣升也。
白話文:
這是醫學上亙古不變的好方法。)水液滲漏到皮膚,所以會腫脹。腫脹是由於水液聚集導致疾病。(皮膚浮腫稱為腫脹。脾主管肌肉,是足太陰經。寒水侵襲脾經,因此反而會聚積水液導致疾病。)皇帝問:所有的水液都由腎臟產生嗎?岐伯說:腎臟是陰性臟腑,地氣上升,歸屬於腎臟而產生水液,所以稱之為「至陰」。(陰性,女性。地氣上升,是指陰氣上升。)
以陰從陰而生水液,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勇而勞甚者,汗自陰分深處而發,故曰腎汗。汗出逢風則腠理閉,內已離於臟腑,外不得泄於皮膚,故客於玄府而為胕腫。
白話文:
陰氣從陰氣中產生水液,所以(腎)稱為至陰。)勇猛而勞累過度就會出現腎臟出汗,腎臟出的汗遇上了風寒,內部無法進入臟腑,外部無法穿透皮膚,便客居在胸腹,在皮膚內運行,傳變為浮腫,是由腎臟引起的,稱為風水。(勇猛而勞累過度的人,汗液從陰分的深處發出,所以稱為腎汗。汗液遇風則毛孔閉合,內部已經脫離臟腑,外部又無法從皮膚散發,所以客居在胸腹而形成浮腫。
此則因水因風,故名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汗屬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從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氣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義。空,孔同。)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凡此五十七穴者,皆積陰之所聚,水所從出入者也。
白話文:
這一段話是因為水和風而得名「風水」。所謂的「玄府」,就是汗孔的意思。(汗屬於水,水色為黑色,汗寄居的地方,所以叫玄府。從孔中排出,所以叫汗孔。但是汗是由氣化而成,從玄妙微小的器官中排出,這也是玄府的意思。空和孔是同一個意思。)
帝問:水俞有五十七處,這是主治什麼的?岐伯答: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是積聚陰氣的地方,也是水出入的地方。(凡是這五十七個穴位,都是積聚陰氣的地方,也是水出入的地方。)
腎主水,故皆曰腎俞。)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尻上五行者,中行督脈也。旁四行,足太陽膀胱經脈也。行五者,中行五穴: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也。次二行各五穴:白環俞、中膂內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也。又次二行各五穴: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也。
白話文:
腎臟主宰水液,因此人們都稱之為「腎俞穴」。在臀部上有五條線形穴位,並且相隔均等排列,這就是「腎俞穴」。
(臀部上的五條線形穴位,中間一條是督脈。旁邊四條則是足太陽膀胱經脈。均等排列的五個穴位,中間一行有: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接著兩行,每行有五個穴位:白環俞、中膂內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再接著兩行,每行有五個穴位: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
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水之本在腎,標在肺,標本俱病,故在下則為胕腫大腹,在上則為喘呼不得臥。)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肺主氣,水在上則氣不化,故肺為喘呼。
白話文:
五行總共有25個穴位,全都在下焦部位,掌控水液,所以都稱為腎俞穴。因此,水液疾病,在下面會表現為小腿腫脹、肚子很大,在上面則表現為喘氣、不能躺下來,屬於標本同病。(水液的根本在於腎臟,標誌在於肺臟,標本同病,所以在下就會是小腿腫脹、肚子很大,在上就會是喘氣、不能躺下來。)因此,肺臟負責喘氣,腎臟負責水腫,肺臟也會導致躺不下去(因為氣無法化解)。
腎主水,水在下則濕不分,故腎為水腫。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於肺,其病劇矣,故肺為逆不得臥也。)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言水能分行諸氣,相為輸應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氣同類,水病則氣應,氣病則水應,留而不行,俱為病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白話文:
腎臟主宰水液,水在身體的下部,如果水分過多,就會導致濕邪不分,所以腎臟會出現水腫。但是,水腫的疾病通常會從下部向上發展,如果水腫嚴重,就會影響到肺部,導致病症更加嚴重,因此肺部也會出現氣喘,無法平躺睡覺。
水氣會讓氣血運作受阻,導致水液和氣血都無法正常運行,這時候水氣就會停滯在體內,造成疾病。
伏菟穴的上方兩條經絡(伏菟一穴,隸屬腎經)和五臟六腑的經絡,是腎臟與其他臟腑相通的通道。
(伏菟,足陽明經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脈,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夾臍旁兩行者,足少陰並衝脈氣所發,行各五穴,則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陽明經所行,行各五穴,則氣衝、歸來、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氣往來之道路,故為腎之街也。
白話文:
伏菟穴位於足陽明經絡上,伏菟穴往上就是腹部。腹部上的經脈:任脈居中而行,左右各有兩條經脈,夾著肚臍兩側行走的,是足少陰經和衝脈的氣血所發出的,各行五個穴位,分別是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再往外兩條經脈,是足陽明經所行,各行五個穴位,分別是氣衝、歸來、水道、大巨、五陵。左右合計二十個穴位,這些都是水氣來回的道路,所以被稱為腎臟的道路。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三陰,肝脾腎三經也。三陰所交俱結於腳,故足太陰有三陰交穴。踝上各一行,獨指足少陰腎經而言。行六穴,則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腎之大絡,並衝脈下行於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
白話文:
三陰經(肝經、脾經、腎經)交會的地方,都在腳上,在腳踝上方各有一條經絡,共有六個穴位,這是腎經下行的路線,稱為太衝穴。(三陰,指肝經、脾經、腎經。三陰交會處都在腳上,所以足太陰經有「三陰交」穴。腳踝上方各有一條經絡,是指足少陰腎經。六個穴位分別是大鐘穴、照海穴、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陰谷穴,左右腳各六個,共十二個穴位。腎經的絡脈和衝脈一起下行到腳上,匯聚成一條龐大的經絡,所以稱為太衝穴。)
)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右共五十七穴。皆藏之陰絡,為陰氣之所行,故治水者當察而取之。)
白話文:
這57個穴位都是臟腑陰脈絡的所在,是水氣寄居之處。(共57個穴位,它們都屬於臟腑的陰脈絡,是陰氣流經的地方,所以治療水病的時候要關注這些穴位並利用它們。)
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靈樞·四時氣篇》。㽷,水同。風水膚脹、五十七痏,義俱如前。若皮膚之有血絡者,亦當盡取去之。)
白話文:
風水侵入皮膚而導致腫脹,這是五十七種疾病之一。如果皮膚上有血管,就要把這些血管上的血都放出來。
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筒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此泄水之法也。徒,但也。有水無風,故曰徒水。環谷,義無所考,或即足少陽之環跳穴。其下三寸許,垂手著股,中指盡處,惟奇穴中有風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
白話文:
水腫,首先在環谷穴下三寸處刺入鈹針,刺入後拔出針筒並將其插入穴位,繼續刺入並拔出,直到水腫全部排出。刺入時動作要穩重,如果進針太緩慢會產生脹痛,進針太快則會感到舒適。每隔一天刺一次,直到水腫完全消失為止。(這是去除水腫的方法。徒,指單純。有水腫但沒有風氣,所以叫做徒水。環谷穴的具體位置無法考證,可能就是足少陽經的環跳穴。環跳穴下三寸左右,垂手放在大腿上,中指尖所指的位置,奇經八脈中有一個叫做風市的穴位,可能就是這裡,有見識的人可以研究一下。)
鈹針,第五針也。筒,箭室也。已刺而筒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謂用針如箭之歸筒,出入頻復,開通其道,以盡其㽷也。然㽷在膚中,其候必堅。若針後水來遲緩,則必煩悶;若來急速,則必安靜矣。仍須間日一刺,以水盡而止。按:《針要》曰:凡水氣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
白話文:
「鈹針」是第五種針法,而「筒」就是箭的箭袋。在針刺後,將針套在箭袋中,然後再刺入穴位,反覆多次,疏通經脈,使水氣排出。
這種手法就像箭射出後回到箭袋一樣,反覆出入,以達到疏通經脈、排出水氣的目的。然而,水氣存在於皮膚組織中,因此針刺後會出現堅硬的徵兆。
若針刺後,水氣排出緩慢,患者就會出現煩悶不安;若水氣排出迅速,患者則會感到安適。應隔日針刺一次,直至水氣排出完畢。
根據《針要》記載:「針刺水氣時,必須刺中水溝穴位,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水氣排出就會導致患者死亡。」
是又不可不知也。鈹音披。筒音勇。)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已刺治如前,仍須飲通閉之藥以拔其本,即方刺之時,亦但飲無礙也。)方飲無食,方食無飲,(藥食不宜相混,混則難於取效。)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水腫既消,當忌傷脾發濕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復矣。
)
白話文:
這點也很重要,必須知道。鈹讀作「披」。筒讀作「勇」。服用利小便的藥物,在針刺的時候可以只服用藥物。(凡是患有水腫的人,小便大多不利,針刺治療後仍需要服用利小便的藥物以去除病根,即使在針刺時,也可以只喝藥無妨。)在服用藥物時不能進食,在進食時不能服用藥物。(藥物和食物不宜混合服用,混合服用會影響效果。)不能食用其他食物,一百三十五天。(水腫消退後,要注意忌食傷脾助濕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之後,纔算確保不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