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21)
七卷 (21)
1. 七、氣穴三百六十五
三焦之井,關衝也;滎,液門也;俞,中渚也;原,陽池也;經,支溝也;合,天井也。膀胱之井,至陰也;滎,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經,崑崙也;合,委中也。)熱俞五十九穴,(具水熱穴論注中,詳針刺類三十九。)水俞五十七穴,詳針刺類三十六,並出水熱穴論王氏注中。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此即前熱俞五十九穴中之數,而重言之也。)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此五臟之背俞,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也,皆足太陽經挾脊之兩旁者,共十穴。𦛗,膂同。)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大椎,督脈穴,連上兩旁者共三穴。其兩旁二穴,按王氏云: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並不載,未詳何俞也。
新校正云:大椎上旁無穴。今於大椎上旁按之甚痠,必當有穴,意者甲乙等經猶有未盡。)目瞳子浮白二穴,)瞳子髎、浮白各二穴,皆足少陽經也,共四穴。)兩髀厭分中二穴,(髀厭分中,謂髀樞骨分縫中,即足少陽環跳穴也。)犢鼻二穴,(犢鼻,足陽明穴也。)耳中多所聞二穴,(手太陽聽宮也。
)眉本二穴,(足太陽攢竹也。)完骨二穴,(足少陽經也。)項中央一穴,(督脈風府也。)枕骨二穴,(足少陽上竅陰也。)上關二穴,(足少陽客主人也。)大迎二穴,(足陽明穴也。)下關二穴,(足陽明穴也。)天柱二穴,(足太陽經穴也。)巨虛上下廉四穴,(巨虛上廉,巨虛下廉,皆足陽明經穴。
)曲牙二穴,(足陽明頰車也。)天突一穴,(任脈穴也。)天府二穴,(手太陰穴也。)天牖二穴,(手少陽穴也。)扶突二穴,(手陽明穴也。)天窗二穴,(手太陽穴也。)肩解二穴,(足少陽肩井也。)關元一穴,(任脈穴也。)委陽二穴,(足太陽穴也。)肩貞二穴,(手太陽穴也。
)喑門一穴,(督脈瘂門也。)齊一穴,(任脈神闕也。)胸俞十二穴,(謂俞腑、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俱足少陰經穴。)背俞二穴,(足太陽大杼也。)膺俞十二穴,(胸之兩旁曰膺。膺俞者,手太陰之雲門、中府,足太陰之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共十二穴也。
)分肉二穴,(足少陽陽輔也,重出。)踝上橫二穴,(內踝上,交信也,足少陽經穴。外踝上,附陽也,足太陽經穴。左右共四穴。)陰陽蹺四穴,陰蹺穴,足少陰照海也。陽蹺穴,足太陽申脈也。左右共四穴。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水俞在諸分,(水屬陰,多在肉理諸分之間,故治水者當取諸陰分,如水俞五十七穴者是也。)熱俞在氣穴,(熱為陽,多在氣聚之穴,故治熱者當取諸陽分,如熱俞五十九穴者是也。
白話文:
七、氣穴三百六十五
三焦經的井穴是關衝;滎穴是液門;俞穴是中渚;原穴是陽池;經穴是支溝;合穴是天井。膀胱經的井穴是至陰;滎穴是通谷;俞穴是束骨;原穴是京骨;經穴是崑崙;合穴是委中。
治療熱證的穴位有五十九個(詳見《水熱穴論》注釋,屬針刺類第三十九)。治療水病的穴位有五十七個(詳見針刺類第三十六,並出自《水熱穴論》王冰注釋)。
頭部有五條縱行線,每條線上有五個穴位,共二十五穴(這是前述熱證五十九穴中的數量,在此重複說明)。脊椎兩旁各有五個穴位,共十穴(這是五臟的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均屬足太陽經,位於脊柱兩側,共十穴)。大椎穴上方兩旁各有一穴,共二穴(大椎是督脈穴位,連同上方的兩旁共三穴。關於兩旁的穴位,王冰說:《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均未記載,具體是何穴位尚不明確。新校正補充:大椎上方兩旁並無穴位,但按壓時有明顯痠痛感,推測應有穴位,可能是《甲乙經》等文獻未完全記錄)。
眼睛的瞳子髎和浮白各二穴,均屬足少陽經,共四穴。兩側髖關節分縫中各有一穴(即足少陽經的環跳穴)。犢鼻二穴(屬足陽明經)。耳中的聽宮二穴(屬手太陽經)。眉根的攢竹二穴(屬足太陽經)。完骨二穴(屬足少陽經)。後頸中央的風府一穴(屬督脈)。枕骨處的上竅陰二穴(屬足少陽經)。上關二穴(即足少陽經的客主人)。大迎二穴(屬足陽明經)。下關二穴(屬足陽明經)。天柱二穴(屬足太陽經)。巨虛上廉和下廉共四穴(屬足陽明經)。曲牙處的頰車二穴(屬足陽明經)。天突一穴(屬任脈)。天府二穴(屬手太陰經)。天牖二穴(屬手少陽經)。扶突二穴(屬手陽明經)。天窗二穴(屬手太陽經)。肩部的肩井二穴(屬足少陽經)。關元一穴(屬任脈)。委陽二穴(屬足太陽經)。肩貞二穴(屬手太陽經)。喑門一穴(即督脈的瘂門)。臍部的神闕一穴(屬任脈)。胸部的十二穴(包括俞腑、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均屬足少陰經)。背部的二穴(即足太陽經的大杼)。胸側的十二穴(包括手太陰經的雲門、中府,足太陰經的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共十二穴)。分肉處的陽輔二穴(屬足少陽經,此處重複提及)。內外踝上方的交信和附陽共四穴(內踝上交信屬足少陰經,外踝上附陽屬足太陽經)。陰陽蹺脈的四穴(陰蹺穴為足少陰經的照海,陽蹺穴為足太陽經的申脈,左右共四穴)。
水病的穴位多位於肌肉分理之間(水屬陰,故治療水病應取陰分的穴位,如水俞五十七穴)。熱證的穴位多位於氣聚之處(熱屬陽,故治療熱證應取陽分的穴位,如熱俞五十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