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4)
二十一卷 (4)
1. 三十七、刺灸癲狂
(《靈樞·癲狂篇》《素問·長刺節論》《通評虛實論》)
白話文:
《靈樞·癲狂篇》提到,治療癲狂之症,應當調理心神,安撫精神,針刺時選擇心包絡和肝經的穴位。
《素問·長刺節論》指出,當病氣深入,需用長針深刺,以達病所,並調整體內氣機。
《通評虛實論》強調,辨證施治時要區分虛實,對於虛證應補,實證應瀉,以達到陰陽平衡。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靈樞·癲狂篇》。目眥,眼角也。目之外角曰銳眥,目之內角曰內眥,此以中外言也。若以上下言之,則目之上網亦曰外眥,目之下網亦曰內眥。按:本篇所論,眥癲狂厥逆之病,而此節所言目眥若不相涉者何也?蓋以癲狂等疾,須察神氣,欲察其神,當從目始。且內眥外眥、上網下網,各有分屬,病在何經,於此可驗,故首及之,示人以知所先也。
白話文:
眼睛的外眼角露出於臉部之外的稱為「銳眥」,靠近鼻子內側的稱為「內眥」;上方的眼角為「外眥」,下方的眼角為「內眥」。(《靈樞》的《癲狂篇》)「目眥」是指眼角。「銳眥」位於眼睛的外側,「內眥」位於眼睛的內側,這是從中線往外稱呼的。如果從上下稱呼,「外眥」也可以指眼睛的上眼角,「內眥」也可以指眼睛的下眼角。注意:本章節討論的是癲狂、厥逆等疾病,而這一段所說的「目眥」似乎與這些疾病無關。這是因為癲狂等疾病需要觀察神氣,要觀察神氣,必須從眼睛開始。而且,「內眥」、「外眥」、「上網」、「下網」各有不同的經絡屬性,疾病在哪條經絡,從這裡可以看出,所以首先提及這些部位,告訴大家要從哪裡開始觀察。
眥音漬。)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先不樂,神志將亂也。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也。甚作極已而煩心,躁急不寧也。此皆癲疾將作之兆。顏,天庭也。候之於顏,邪色必見於此也。
白話文:
「眥音漬」與「癲癇」的發音相似。癲癇發作初期,先是不開心,接著頭部沉重疼痛,眼睛向上看發紅,到了極限時才會心煩意亂。從患者的額頭上觀察,按壓手太陽、陽明、太陰三條經絡,若血色變異,就能止住癲癇發作。
(「先不開心」是神智將要失常的徵兆。「頭部沉重疼痛、眼睛向上看發紅」是邪氣上行的緣故。「到了極限時才會心煩意亂」是躁動不安、不能安靜的表現。這些都是癲癇即將發作的預兆。「額頭」也被稱為「天庭」。從額頭上觀察,癲癇發作時不正常的氣血色澤必定會反映在此處。)
當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歷、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等穴,瀉去邪血,必待其血色變而後止針也。)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引口者,牽引歪斜也。或為啼呼,或為喘悸,當候於手陽明太陽二經,察病所在而刺之,穴如前。
白話文:
在治療癲癇時,應先取手太陽經的「支正」和「小海」穴,手陽明經的「偏歷」和「溫溜」穴,以及手太陰經的「太淵」和「列缺」穴放血,直至病人的血色變了才停針。
當癲癇發作時,病人會出現口歪和喘悸。此時應檢查手陽明經和太陽經。如果是左側症狀明顯,則在右側放血﹔如果是右側症狀明顯,則在左側放血。直至病人的血色變了才能停針。(口歪是指嘴巴向一邊歪斜。病人可能出現啼叫、哭喊或喘悸等症狀。應檢查手陽明經和太陽經找出病位,再針刺相應穴位,穴位同前。)
強,堅強也。左右牽引,病多在絡,故左強者當攻右,右強者當攻左,必候其血變而止,此繆刺之法也。悸音匱,心動也。)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反僵,反張僵仆也。足太陽之委陽、飛陽、僕參、金門,足陽明三里、解谿,足太陰隱白、公孫等穴皆主之。
白話文:
強,指堅硬不屈。如果左右兩側感到疼痛牽拉,那麼病因通常出在經絡上。因此,左邊疼痛應治療右側,右側疼痛應治療左側,一定要等到血液的狀態發生變化後才能停止針灸,這就是繆刺法。
悸,讀作「匱」,意思是心臟跳動。癲癇發作的初期,會出現身體僵直,然後引起脊椎疼痛。這時要檢查足太陽、陽明、太陰和手太陽的部位,直到血液的狀態發生變化後停止檢查。
反僵,指身體反張僵直倒地。主治反僵的穴位有:足太陽經的委陽、飛陽、僕參、金門,足陽明經的三里、解谿,足太陰經的隱白、公孫等。
手陽明經穴同前。僵音姜。)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凡治癲疾者,須常與之居,庶得察其病在何經,及當取之處,不致謬誤也。故必於病至之時,視其有過之所,刺出其血以驗其可灸與否。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穴位與前面提到的相同。(僵讀作姜。)治療癲癇的人,要經常和患者待在一起,觀察需要施針的地方。病發的時候,查看患者過盛的部位並放血,把放出的血裝在葫蘆裏,等到患者發病的時候,只有那個部位的血才會動。如果血不動,就在骶骨上灸20壯。(所有治療癲癇的人,都需要經常和患者待在一起,才能瞭解他的病情屬於哪條經絡,以及需要施針的地方,避免錯誤。所以,一定要在病發的時候,檢查過盛的地方,並放血來驗證是否可以灸針。)
瓠壺,瓠盧也。若前病發而瓠中之血不動者,乃可灸之。骶骨,即督脈之長強穴。瓠音戶。骶音氐。)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骨癲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顑齒諸穴分肉之間,皆邪氣壅閉,故為脹滿。形則尪羸,唯骨獨居,汗出於外,煩悶於內,已為危證;若嘔多沃沫,氣泄於下者,尤為脾腎俱敗,必不可治。顑音坎,又海敢切,義詳經絡類十三。
白話文:
瓠壺就是葫蘆。如果高燒發作前,瓠壺中的血液沒有流動,可以用灸療法治療。骶骨就是督脈上的長強穴。(瓠讀作戶,骶讀作氐。)
患有骨癲疾的人,顑齒穴等穴位周圍的肌肉都腫脹,而骨頭卻發熱出汗,心煩意亂。嘔吐物中有大量泡沫,氣息下泄,無法治療。(骨癲疾是疾病深入骨髓。顑齒穴等穴位周圍的肌肉間,邪氣瘀滯導致脹滿。形體瘦弱,只有骨頭突出,外有汗出,內有煩悶,已是危重症狀;如果嘔吐大量泡沫,氣息下泄,更是脾腎俱損,必死無疑。顑音砍,又可讀作海敢,詳見經脈類十三。)
悗,美本切,又音瞞。)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病在筋也。其身倦怠拘攣,其脈急大,當刺項下足太陽經之大杼穴。若上而嘔沫,下而泄氣,亦不治之證。)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白話文:
悗:
「悗」這個字,讀音為「美本切」,也讀作「瞞」。
筋癲疾:
筋癲疾患者的身體會感到疲倦和痙攣,脈搏又急促又大。這時應針刺足太陽經的大杼穴。如果患者嘔吐大量泡沫,且有氣體從下泄出,則無法醫治。
脈癲疾:
脈癲疾患者會突然暈倒,四肢的脈搏都脹大而鬆弛。如果脈搏飽滿,就刺破它使血流出來;如果脈搏不飽滿,就灸刺位於肩頸間的足太陽經,以及腰部相隔三寸的帶脈穴,這兩個穴位都是各個臟腑的氣血匯集之處。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病在血脈也。暴僕,猝倒也。縱,弛縱也。治此者,如脈脹滿,則盡刺之以出其血。如脈不滿,則灸足太陽經挾項之天柱、大杼穴,又灸足少陽經之帶脈穴,此穴相去於腰計三寸許。諸分肉本輸,謂諸經分肉之間及四肢之輸,凡脹縱之所,皆當取也。
白話文:
嘔吐大量的白色泡沫,氣從下方泄出,不治療。(脈象顯示癲癇,是因為血液不通暢所致。暴僕,指突然仆倒。縱,指弛緩鬆弛。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如果脈象脹滿,就針刺放血。如果脈象不滿,就灸足太陽經與頸部天柱、大杼穴相連的部分,以及灸足少陽經的帶脈穴,這兩個穴位相距約三寸。諸分肉本輸,是指各個經絡分佈的肌肉之間以及四肢的輸血部位,凡是脹滿鬆弛的地方,都應該針灸治療。
若嘔沫泄氣者,亦不必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癲病發於陰,狂病發於陽。故二十難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也。然陽多有餘,故狂發無時,其狀疾而暴;陰多不足,故癲發有期,其狀靜而徐。此癲狂之辨也。今以癲疾而如狂者,陽邪盛極而陰之竭也,故死不治。
)
白話文:
如果只是嘔吐、腹瀉、放屁,不需要特別治療。癲癇就是發作時像瘋了似的,發作時無法救治。(癲癇歸屬於陰證,狂症歸屬於陽證。因此《二十難》說:陽氣過盛的人會發狂;陰氣過弱的人會得癲癇。不過陽氣過剩的情況比較多,所以狂症發作沒有特定時間,發作時急而猛烈;陰氣不足的情況比較少,所以癲癇發作有固定的時間,發作時安靜而緩慢。這就是癲癇和狂症的區別。現在癲癇發作時卻像狂症一樣,是因為陽邪達到極盛而陰氣已竭,所以無法救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此下六節,皆言狂病也。神不足則悲,魂傷則狂忘不精,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肝乘脾則苦怒,血不足則善恐,皆得之憂而且飢,致傷臟氣也。取手太陰之太淵、列缺,手陽明之偏歷、溫溜,足太陰之隱白、公孫,足陽明之三里、解谿等穴,並可治之,必俟其血色變而止針也。
白話文:
發狂症狀剛開始產生時,患者會先感到悲傷。喜歡忘事、苦悶、容易發怒、容易恐懼的人,容易憂愁和飢餓。治療時,取用手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當患者氣血發生變化時,症狀即可停止。同時取用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接下來六小段都講述狂病。)精神不足則悲傷,魂魄受損則狂忘不專注,志意受損則善忘自己的話,肝氣侵犯脾氣則苦悶發怒,氣血不足則容易恐懼,這些都是由憂愁且飢餓導致的,而傷及臟腑之氣。取用手太陰經的太淵、列缺穴,手陽明經的偏歷、溫溜穴,足太陰經的隱白、公孫穴,足陽明經的三里、解谿穴等穴位,都可以治療,一定要等到患者的氣色變了才停止針灸。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上節言始生,病生之初也。此節言始發,病成而發也。其為少臥不飢等候,狂病之發,大概如此。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穴俱如前。
白話文:
在狂躁症發作初期,患者會出現少眠、不思飲食的症狀,自認高明、智辯過人、身份高貴,不停地辱罵、爭吵,日夜不休。治療時,要取用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等穴位,根據患者的症狀選擇調治的穴位,如果某個穴位不適宜治療,就不用針灸。
舌下者,任脈之廉泉也。少陰者,心經之神門、少衝也。於此諸經,必視其盛者皆取之,若其不盛則當釋之無論也。諸治皆然。)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恐傷志,故為驚為笑為歌樂妄行也。手陽明、太陽、太陰穴,俱見前第二節。
白話文:
舌頭下面是任脈的廉泉穴。少陰經是心經的神門穴和少衝穴。在這些經絡相交的部位,要看哪條經絡旺盛,就取哪條經絡的穴位。如果經絡不旺盛,就不必取穴。
所有治療方法都如此。)
症狀: 狂言、受驚、愛笑、喜歡唱歌跳舞、舉止異常不停歇。
病因: 是由於受到極度的恐懼。
治療: 取手陽明經、太陽經、太陰經的穴位。(恐懼會傷及心志,所以會導致受驚、愛笑、唱歌跳舞和異常舉止。手陽明經、太陽經、太陰經的穴位,請參閱前面第二節。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氣衰則神怯,所以妄見妄聞而驚呼也。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經穴,俱見前二節四節。頭兩顑,義亦如前。)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多食見鬼善暗笑者,以大喜傷神所致。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神志不清,眼睛看到幻覺、耳朵聽到幻聽,而且經常無故大喊大叫,這都是氣虛所導致。治療方法是取手太陽經、太陰經、陽明經、足太陰經,以及頭部兩側的顑穴。
如果一個人神志不清,喜歡多吃東西,看到鬼神,喜歡偷偷笑而不發出來,這都是因為突然過於高興而導致。治療方法是取足太陰經、太陽經、陽明經,之後再取手太陰經、太陽經、陽明經。
《難經》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也。足太陰、太陽、陽明穴,如前四節。手太陰、太陽、陽明穴,如前二節。)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未應如此者,謂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之見證也。
白話文:
《難經》說:陽氣脫離身體會出現幻覺,陰氣脫離身體會導致失明。足太陰、太陽、陽明穴,與前四節所述相同。手太陰、太陽、陽明穴,與前二節所述相同。)如果患者突然發狂,而且上述證狀不符合,應先取曲泉穴兩側的動脈進行點刺,直到見到出血,稍後止血。若情況未改善,則按照規定的方法治療,灸烤骨骶部位20次。(不符合上述證狀是指,狂病剛發作,尚未出現本文前五節所述的證狀。)
宜先取足厥陰肝經之曲泉穴,左右皆刺之,及諸經之脈有盛者皆出其血,有頃病當自已,如不已則當照前五節求法以取之,仍灸督脈之長強穴二十壯。)
白話文:
首先取足厥陰肝經上的曲泉穴,刺左右兩側,以及其他經絡中氣盛的穴位,全部放血。過一會兒,病症應該就會自己好轉。如果沒有好轉,應該按照前面五項的辦法找出原因並治療,同時艾灸督脈上的長強穴二十壯。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素問·長刺節論》。陽勝則為狂病,凡病在諸陽分,而經脈分肉之間且寒且熱者,皆陽邪亂其血氣,熱極則生寒也,故病為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刺之虛脈,謂瀉其盛者使之虛也。然必視針下諸分盡熱,則氣至邪退,其病已而止針也。
白話文:
疾病位於諸陽經脈,同時出現寒冷和發熱的症狀,各個部位也同時出現寒冷和發熱,這稱為「狂病」(出自《素問·長刺節論》)。陽氣過盛便會導致狂病,凡是疾病位於諸陽經分,在經脈和肌肉之間既寒且熱的,都是由於陽邪擾亂了氣血,熱氣極盛就會產生寒氣,所以會導致狂病。
針刺治療時,要刺入虛弱的脈絡,觀察各個部位都變得溫熱了,疾病也就停止了(刺入虛弱的脈絡,意指瀉除亢盛的部位,使其變虛弱。然而必須觀察針刺後各個部位都變得溫熱,表明氣血暢通,邪氣已退,疾病已經好轉,此時就可以停止針灸)。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陰勝則為癲病。歲一發、月一發者,氣深道遠,有宿本也,故不易治。月四五發者,暴疾耳,其來速其去亦速,此為可治者也。)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諸分諸脈,刺法如前。若其無寒者,則癲疾亦有陽邪,或瀉或補,當用針調之也。
按:《甲乙經》曰: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是仍言為陰證。)
白話文:
這種疾病剛發作時,一年發作一次,不治。一個月發作一次,不治。一個月發作四五次,叫做「癲病」。(陰氣盛就會得癲病。一年發作一次或一個月發作一次的,氣息深藏,病因深遠,有舊病根的緣故,所以難治。一個月發作四五次的,不過是發作得快的病而已,發作快,消失也快,這類癲病是能治癒的。)刺入各個部位和經脈,如果沒有受寒的,用針灸調和,疾病就會停止。(各個部位和經脈的刺法,如同前面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受寒的,那麼癲病也是因為陽邪,可以通過瀉或補的方法,來進行針灸調和。
刺癇驚脈五(《素問·通評虛實論》。五脈如下文。癇音閒,癲病。)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也。各五,以左右手各五痏也。下亦然。)太陽五,(亦以手太陽經穴言,當是陽谷穴。)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手少陰之經穴,靈臺也,在絡穴通里之旁,故曰絡旁者一。
)足陽明一,(亦言經穴解谿也。)上踝五寸刺三針。(足少陽膽經之絡,光明穴也。三針,即三痏。)
白話文:
針刺治療癲癇的五種脈象(出自《素問·通評虛實論》)
五種脈象:
-
刺手太陰經,左右各五個穴位。(刺激手太陰經的經渠穴,左右手各刺五個。以下同)
-
陽經五個穴位。(是指手太陽經的穴位,應該是陽谷穴。)
-
刺手少陰經經絡旁一個穴位。(手少陰經的穴位,是靈臺穴,在通裏穴旁的經絡上,所以稱為經絡旁一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