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20)
七卷 (20)
1. 七、氣穴三百六十五
(素問氣穴論)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人身孔穴,皆氣所居,本篇言穴不言經,故曰氣穴。周身三百六十五氣穴,周歲三百六十五日,故以應一歲。卒,盡也。)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窘,窮而難也。孰,誰也。溢,暢達也。)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聖人者聞聲知情,無所不達,故聖人易語。良馬者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故良馬易御。)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真數,格物窮理之數也。發蒙解惑未足以論,蓋帝自謙非聖人,故不有真數,不足以論也。)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此下舊本有云: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以上共計八十七字,按其文義與上下文不相流貫,新校正疑其為骨空論文脫誤於此者是,今移入針刺類四十七。)臟俞五十穴,(臟,五臟也。俞,井滎俞經合也。五臟之俞,五五二十五穴,左右合之,共五十穴。肝之井,大敦也。滎,行間也。俞,太衝也。經,中封也。合,曲泉也。
心主之井,中衝也;滎,勞宮也;俞,大陵也;經,間使也;合,曲澤也。脾之井,隱白也;滎,大都也;俞,太白也;經,商丘也;合,陰陵泉也。肺之井,少商也;滎,魚際也;俞,太淵也;經,經渠也;合,尺澤也。腎之井,湧泉也;滎,然谷也;俞,太谿也;經,復溜也;合,陰谷也。
右五臟言心主而不言心,以邪客篇云:手少陰之脈獨無腧。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義詳針刺類二十三。)腑俞七十二穴,(腑,六腑也。臟俞惟五,腑俞有六,曰井滎俞原經合也。六腑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
膽之井,竅陰也;滎,俠谿也;俞,臨泣也;原,丘墟也;經,陽輔也;合,陽陵泉也。胃之井,厲兌也;滎,內庭也;俞,陷谷也;原,衝陽也;經,解谿也;合,三里也。大腸之井,商陽也;滎,二間也;俞,三間也;原,合谷也;經,陽谿也;合,曲池也。小腸之井,少澤也;滎,前谷也;俞,後谿也;原,腕骨也;經,陽谷也;合,小海也。
白話文:
七、氣穴三百六十五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與一年的天數相應,但不知道這些穴位的位置,希望能詳細瞭解。」岐伯恭敬地回答:「這問題確實深奧啊!若非聖明的帝王,誰能徹底探究其中的道理呢?請讓我詳細說明這些穴位的位置。」
黃帝拱手謙遜地說:「先生為我講解這些道理,雖然我尚未親眼見到穴位所在,也未聽過具體數目,但已感到耳目清明,豁然開朗。」岐伯說:「這就是所謂『聖人容易溝通,良馬容易駕馭』的道理。」黃帝說:「我並非聖人那般容易領悟,世間常說真理能啟發人心,今天我詢問的正是這些關鍵的數字,希望能解開疑惑。請先生詳細說明穴位的位置,讓我理解其意義,並將這些知識珍藏起來,不再輕易外傳。」
岐伯再次行禮後說:「請容我說明。」
臟腑俞穴
- 五臟俞穴共五十穴:
- 五臟(肝、心主、脾、肺、腎)各有井、滎、俞、經、合五類穴位,每臟五穴,左右合計五十穴。
- 舉例:
- 肝經:井穴大敦、滎穴行間、俞穴太衝、經穴中封、合穴曲泉。
- 心包經(心主):井穴中衝、滎穴勞宮、俞穴大陵、經穴間使、合穴曲澤。
- 脾經:井穴隱白、滎穴大都、俞穴太白、經穴商丘、合穴陰陵泉。
- 肺經:井穴少商、滎穴魚際、俞穴太淵、經穴經渠、合穴尺澤。
- 腎經:井穴湧泉、滎穴然谷、俞穴太谿、經穴復溜、合穴陰谷。
- 六腑俞穴共七十二穴:
-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各有井、滎、俞、原、經、合六類穴位,每腑六穴,左右合計七十二穴。
- 舉例:
- 膽經:井穴竅陰、滎穴俠谿、俞穴臨泣、原穴丘墟、經穴陽輔、合穴陽陵泉。
- 胃經:井穴厲兌、滎穴內庭、俞穴陷谷、原穴衝陽、經穴解谿、合穴足三里。
- 大腸經:井穴商陽、滎穴二間、俞穴三間、原穴合谷、經穴陽谿、合穴曲池。
- 小腸經:井穴少澤、滎穴前谷、俞穴後谿、原穴腕骨、經穴陽谷、合穴小海。
(後文提及其他經脈穴位,因篇幅未完整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