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3)
二十一卷 (3)
1. 三十五、解結推引
(《靈樞·刺節真邪篇》)
白話文:
當體內的邪氣旺盛時,應該及時用針灸的方法來驅除邪氣,調整體內的正氣,以恢復健康。在進行針灸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當的穴位,並且要注意針刺的深淺和手法,以達到最好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觀察病人的情緒和身體反應,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解論,解結之論也。人與天地相參應,必知其道,斯可與言解結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漸洳,伏泉也。下有漸洳,則上生葦蒲,內外之應,理所皆然,人之表裡,可察盛衰,亦猶是也。
白話文:
論述說,人體與天地相呼應,與四季相匹配,人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能夠解結(解結:解除糾結)。
下面有伏泉,上面生長蘆葦和蒲草,這是能夠知道身體內氣血的多少(伏泉:地下水流匯聚的地方。下面有伏泉,則上面生長蘆葦和蒲草,內外互相呼應,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人體的內外,也可以觀察出盛衰的情況,道理也是一樣的)。
漸,平聲。洳音如。)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暑熱則地氣蒸為滋雨而氣在上,故草木之氣亦在枝葉,而根荄少汁也。其於人氣,熱則陽浮在表,故血氣減、汗大泄,然熱則易行,故宜於用針。
白話文:
漸漸地(「漸」字讀輕聲,「洳」音同「如」),陰陽指的是寒暑。天氣炎熱時,會產生滋潤的雨水而上升,草木的根莖會缺水,人體的氣血也會外浮,皮膚鬆弛,毛細孔張開,血氣減少,汗液大量排出,皮膚濕潤光澤。(天氣炎熱,地氣蒸發成滋潤的雨水而上升,因此草木的氣息也集中在枝葉,而根莖缺水。對於人體來說,天氣炎熱時,陽氣浮在表面,所以血氣減少、汗液大量排出,但天氣炎熱時氣血運行通暢,因此適合針灸治療。)
荄音該。淖,乃豹切。)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
白話文:
寒冬時節,地面凍結,水結為冰。此時,人體氣血運轉於體內,皮膚緊閉,腠理合攏,汗液不出,血氣強盛,肌肉堅硬澀滯。這種情況下,善於行舟的人也不能穿行於冰上,善於掘地的也無法鑿穿凍土,善於針灸的也無法針灸四肢厥冷之處。因為血脈凝結,強韌收縮而不通暢,此時也不宜進行柔筋活血的治療。所以,行船的人必須等到天氣回暖,冰雪消融,才能行船;掘地的人必須等到凍土解凍,才能挖地。人體的血脈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寒則地氣堅凝,人氣結聚而經脈難行,即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肢之厥逆,故必待天溫冰釋,陽氣運行,而後人氣流通,乃可用針矣。)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此治厥之法。
白話文:
當天氣寒冷時,地氣堅硬凝結,人的氣血凝滯,經脈流通不暢。即使善於針灸的人,也很難用針灸治療肢體麻痹。因此,必須等到天氣溫暖,冰雪融化,陽氣運行,人體氣血才能流通順暢,這時才能使用針灸。
治療肢體麻痹,必須先溫暖並調整相關經絡。具體方法是用手掌搓腋窩,肘部搓腳部,後頸搓脊背。這樣做可以疏通火氣,使血脈暢通。然後再觀察患者的脈搏:脈象虛弱的,用針刺出血治療;脈象緊硬的,用針破刺血治療。這樣可以使氣血下行,從而緩解麻痹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解結」治療法。
(這是治療肢體麻痹的方法。)
倘天時未溫而必欲用針,則必借火氣以熨調其經,凡掌腋肘腳項脊之間,皆溪谷大節之交會,故當熨之溫之,則火氣通而血脈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衛氣浮也,故可刺而平之。堅緊者,邪氣實也,故當破而散之。厥逆除而宗氣下,乃可止針矣。結者,邪之所聚,刺去其邪,即解結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天氣尚未轉暖就想針灸,一定要用熱敷來調節經絡。腋窩、肘部、腳部、頸項、脊椎之間都是經絡匯聚的重要關節部位,因此要熱敷這些部位,疏通火氣,促進氣血運行。
接著再觀察患者的脈象,如果脈象軟弱無力,表示衛氣浮於體表,可以針刺來平衡。如果脈象堅緊有力,表示邪氣實盛,需要針刺來消散邪氣。當脈象恢復正常,元氣下降後,就可以停止針灸。
針灸時發現有硬結,表示邪氣聚集,針灸可以幫助去除邪氣,解除硬結。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凡用針者,必在調氣,人受氣於谷,故氣積於胃。然氣義有三:曰營氣,曰衛氣,曰宗氣。清者為營,營在脈中,濁者為衛,衛在脈外,故各行其道也。宗氣,大氣也。
白話文:
用針灸等方式,目的是為了調和氣息。氣息聚集在胃部,用針灸的方法疏通血脈,讓營氣和衛氣各行其道。宗氣停留在胸腹,下部氣息注入氣脈,上部氣息通過呼吸道。
(針灸必須用於調和氣息。人體從飲食中吸收氣息,所以氣息聚集在胃部。但氣息有三大類:營氣、衛氣、宗氣。清者為營氣,營氣在脈絡中運行;濁者為衛氣,衛氣在脈絡外運行,所以各自有不同的運行路線。宗氣是主要的氣息。)
大氣者,留止於上下之氣海。其下者蓄于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於足;其上者積於胸中,出於息道而為呼吸。凡此三者,皆所謂氣,當各求其屬而調之者也。按:氣街義,如衛氣篇曰: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當與此參閱,詳經絡類十二。)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白話文:
大氣是指分佈在上下氣海中的氣。下部的氣儲存在丹田,補充陽明之氣,循経脈而下降到足部;上部的氣積聚在胸中,通過呼吸系統進出。這三部分都屬於氣,治療時應根據它們的歸屬分別調治。
說明:氣街的意思,像《衛氣篇》中說的:「瞭解六腑的氣街,就能瞭解解結開導於門戶的部位。」應將此參照對照,參閱《經絡類》第十二卷。因此,當厥症發生在足部時,宗氣不下降,脈中的血液凝滯不流,如果不火熱調和促進氣血運行,就無法恢復正常。
(厥者,逆也,陰寒之氣也。厥逆在足,則陽道不行,故宗氣不下而血脈凝滯,不以火溫,不能取也。)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凡察虛實,所驗在氣,故必循之彈之,視其氣之應手而動者,其微其甚,則虛實可知,然後用法取之,而氣自下矣。)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自已也。
白話文:
「厥」字的意思是陽氣逆亂,是一種陰寒之氣。當「厥逆」出現於足部時,陽氣運行受阻,導致宗氣不能下行,血脈凝滯,必須用溫熱的方法才能疏通。
針灸治療必須先辨別經絡的虛實。沿著經絡切按、彈撥,觀察其反應。如果經絡有反應,表明氣血可以疏通,就可以採用針刺治療,讓氣血順利下行。
判斷虛實,主要是通過氣血的反應。因此,必須沿著經絡觸診並彈撥,觀察氣血對按壓和彈撥的反應。反應微弱或強烈,就可以判斷虛實。然後根據虛實情況採用不同的針法,讓氣血暢通。
當六經氣血調和,稱為不病,即使生病,也能夠通過自身調整而痊癒。
(經脈調者,雖病亦微,故必自已。)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一經之脈本相流貫,而橫絡盛加於大經,則經有不通者矣。視而瀉之,其經則調,亦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寒下熱者,陽虛於上而實於下也。
白話文:
如果經脈通暢,即使生病也比較輕微,所以病人自己就能治癒。
如果有一條經脈上部實而下部虛,不通暢,這一定是因為有橫行的脈絡過於旺盛,壓迫了大經,導致不通暢。這時需要通過觀察,瀉出橫絡的氣血,這就是所謂的「解結」。
(因為一條經脈的氣血本來是相通的,但是橫絡脈過於旺盛,壓迫了大經,就會導致經脈不通。通過觀察,瀉出橫絡脈的氣血,經脈就會通暢,這也是「解結」的說法。)
如果上部寒冷,下部發熱,先刺太陽穴,然後長時間留針。刺針後,再用熱水敷在脖子和肩胛骨,讓下半身發熱,症狀就會停止。這叫做「推而上之」。
(上部寒冷,下部發熱,說明陽虛在上,實在下。)
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大杼、天柱等穴,久留其針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上熱下寒者,陽實於上而虛於下也。故當視其在下虛陷之經,取而補之,必使其陽氣下行而後止,此引而下之之謂也。
白話文:
首先刺穿項部的足太陽經的「大杼」、「天柱」等穴位,將針停留一段時間以補充氣血,並用溫熱物品熨燙肩頸,等待氣血流動至頭部,上部溫熱與下部相合後,再拔除針。這就是所謂的「推下而使上」的治療方法。
對於上熱下寒的情況,觀察脈象虛弱而陷於經絡的部位,取穴治療。等到下半身氣血通達後,停止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的治療方法。
上熱下寒的原理:
上熱下寒是指陽氣實於上部,虛於下部。因此,需要觀察下半身虛陷的經絡部位,取穴補充氣血,使陽氣下行,改善上熱下寒的症狀。這就是「引而下之」治療的原理。
按:此二節言上下寒熱者,非若前節所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必有橫絡加於大經之比,蓋彼言中有所隔,此言本末盛衰也,證自不同,不可混看。)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上文言上下之寒熱,所治不同;此言遍身之大熱,當取足之陽明也。
白話文:
注意:這兩段講述上熱下寒,不同於前面一段所說的「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情況,因為這段有涉及橫絡與大經的關係。前面提到的是被阻隔,這段說的是本末的盛衰,證狀不同,不要混淆。
全身大熱,發狂、有幻視、幻聽、胡言亂語,檢查足陽明經和絡脈,虛弱的補氣,瘀血的放血。病人平躺,診者站在頭前,用雙手四個手指夾按頸動脈,長時間按壓,順著脈絡推向缺盆(頸後大椎穴),再返回,重複上述步驟,直到熱氣消退為止。這就是「推而散之」的方法。(上文說上熱下寒的治療方法不同,這裡說全身大熱時,應治療足陽明經。)
蓋陽明經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但察其在經在絡或虛或實而取之,則遍身之熱可除也。然又當因病人之偃臥,醫者居其頭之前,以兩手大食四指,挾其頸中動脈於人迎、大迎等處,自上而下按而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止復如前,候其熱去乃已。蓋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
卷,捲同。)
白話文:
太陽經氣血充沛,是五臟六腑的總匯,所以只要觀察太陽經是虛是實,再透過經絡取穴治療,就能解除全身的熱症。但是,還要考慮病人的臥姿,醫生站在病人頭前,用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病人的頸動脈,從人迎穴到大迎穴等部位,從上往下持續按壓並停留一段時間;然後將動脈捲起並向外推散,一直推到缺盆穴,再返回起始點重複同樣的動作;等到病人的熱症消除才停止。這是因為三陽經都循行於頭部,所以只要推散人迎穴的熱氣,就能解決全身的熱症。
2. 三十六、刺諸風
(《素問·骨空論》《長刺節論》《靈樞四時氣論》《熱病論》)
白話文:
《素問·骨空論》提到,人體骨骼之間的孔穴,對於治療疾病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孔穴可以治療相應的病症,針灸這些部位能夠調理身體,達到治病的效果。
《長刺節論》講述了針刺的技巧與方法,強調根據病情和穴位的位置來調整針刺的深度和方向,以達到最佳療效。
《靈樞四時氣論》討論了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指出人們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變換來調養身體,預防疾病。
《熱病論》則專門探討了熱性疾病的特徵、診斷及治療原則,強調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素問·骨空論》。風之中人,必先皮毛而後及於經絡臟腑,由淺入深,自微而甚,善行數變,所以為百病之始。故聖人之避風,如避矢石者,正以防其微也。)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風邪外襲,陽氣內拒,邪正分爭,故振寒。風傷衛,故汗出。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是百病的根源,用針灸治療風疾該怎麼辦?(《素問·骨空論》說:風邪侵入人體,必定先從皮毛開始,然後蔓延到經絡臟腑,由淺入深,由輕到重,變化莫測,所以是百病的根源。因此聖人避風霜,就像躲避箭石一樣,正是為了防止風邪入侵的微小徵兆。)岐伯回答說:風從外面入侵,會讓人身體發冷、出汗、頭痛、全身沉重、畏寒。(風邪從外侵襲,陽氣在體內抵禦,邪正交爭,所以會發冷。風邪損傷衛氣,所以會出汗。)
邪客三陽,故頭痛身重。衛傷則表怯,故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風府,督脈穴。察其正氣不足則補之,邪氣有餘則瀉之。)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上椎,謂項骨椎上,入髮際一寸也。)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
白話文:
邪氣侵犯人體的陽氣,因此頭痛、身體沉重。衛氣受傷,表氣虛弱,所以怕冷。
治療方法是在風府穴,調節陰陽平衡,不足的就補,過剩的就瀉。
大風導致頸項疼痛,可以刺風府穴,風府穴位於項骨椎上,在髮際一寸處。
大風導致出汗,可以灸譩譆穴,譩譆穴位於背部,脊椎旁三寸處,用艾灸刺激譩譆穴,讓病患呼叫「譩譆」,如果譩譆穴反應靈敏,代表治療有效。
(譩譆,足太陽經穴。厭之,以指按其穴也。乃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應手而動,故即以為名。)從風憎風,刺眉頭。(病由於風則憎風。刺眉頭者,足太陽之攢竹穴也。憎,早登切。)
白話文:
譩譆:足太陽經的穴位。厭之:用手指按壓穴位。當病人喊出「譩譆」的聲音時,穴位就會隨之而動,所以就用這個聲音為穴位取名。
因風而厭惡風,刺眉頭。(病因風邪引起,則厭惡風。刺眉頭的穴位,是足太陽經的攢竹穴。憎,讀音為早登。)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素問·長刺節論》。《風論》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即此之謂。炅汗,熱汗也。刺諸分理絡脈者,貴乎多也。炅,居永切。)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既汗而復寒熱者,邪盛患深,非可以旦夕除也,故當三日一刺,百日始已。)
白話文:
如果因為風導致的疾病兼具寒冷和發熱症狀,而且伴隨著大量的汗液排出,一天發作好幾次,應首先針刺各分肌理和經絡;(《素問·長刺節論》中提到:風對人體的損傷,有的會導致寒熱夾雜,有的會導致熱病,有的會導致寒病,有的會導致癲風,有的會導致半身不遂,有的會導致風痹。這裡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炅汗,指熱汗。針刺各分肌理和經絡,重要的是要多針刺。炅,讀音居永。)如果汗液排出且伴有寒冷和發熱症狀,三天針刺一次,連續一百天即可痊癒。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大風,即風論及四時氣篇之所謂癘也。其淺者遍腠理,故當刺肌肉為故,所以泄陽分之毒,風從汗散也。)刺骨髓,汗出百日,(刺深者須取骨髓,所以泄陰分之風毒也。)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風毒去盡,然後營衛氣復,眉發重生,是病已愈,方可止針矣。)
白話文:
患有嚴重風疾,骨節沉重,鬍鬚眉毛脫落,稱為「大風」。這種病是由風濕侵入肌肉所致,故需針刺肌肉。汗出百天後(「大風」乃風論及四時氣篇所稱的癘病。癘病較為表淺,僅遍及腠理,故宜針刺肌肉以疏解陽分之毒。風邪會隨著汗液排出。)針刺骨髓,汗出百天後(若病情較深,則須取骨髓,以疏解陰分之風毒。)合計二百天,鬍鬚眉毛長出後即可停止針灸。(風毒已祛除乾淨,營衛之氣復原,眉毛頭髮再生,表示疾病已痊癒,此時即可停止針灸。)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靈樞·四時氣篇》。癘,大風也。風論曰: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也。其治法,當於常素刺其腫上,已刺之後,又必數以銳針針其患處,仍用手按出其惡毒之氣,必待腫盡,乃可止針。蓋毒深氣甚,非多刺不可也。
癘,癩同,又音利。)常食方食,無食他食。(食得其法,謂之方食。無食他食,忌動風發毒等物也。)
白話文:
患有風熱疾病的人,平時要刺破腫脹的地方,刺破後,再用尖針刺那個部位,用手按壓排出毒氣,直到腫脹全部消退為止。(《靈樞·四時氣篇》。癘,指大風。風論說:癘病是由營氣(營養物質)和熱氣停留在皮下,氣血不暢,導致鼻樑潰爛、面色暗淡、皮膚化膿潰瘍,風寒侵入脈絡且無法排出,這種疾病稱為癘風。治療方法是,平時就要刺破腫脹的地方,刺破後,必須再多次用尖針刺患處,然後用手按壓排出毒氣,必須等到腫脹全部消退,才能停止針灸。因為毒氣深重,氣勢強勁,不多次刺破是不行的。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靈樞·熱病篇》。偏枯者,半身不隨,風之類也,其身偏不用而痛。若言不變、志不亂,則病不在臟而在於分肉腠理之間,可用巨針取之,即第九針也。察其虛實以施補瀉,其元可復矣。)
白話文:
偏枯是指身體一側活動受限,疼痛,說話正常,意識清楚。這種病症屬於皮膚與肌肉組織之間。可以使用巨針來治療,增強虛弱的一側,減弱強健的一側,即可恢復健康。(根據《靈樞·熱病篇》的記載,偏枯是指半身不隨,類似中風的症狀,身體一側活動受限且疼痛。但如果說話正常,意識清楚,那麼這種病症就不在內臟,而是在皮膚和肌肉組織之間。可以使用巨針(第十根針)來治療。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補強或瀉下的治療方法,就能恢復元氣。)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痱亦風屬,猶言廢也。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痱,肥、沸二音。)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智亂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為全去,猶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為矣。
白話文:
痱子的特徵是不會感到疼痛,四肢麻痺,智力混亂不嚴重,說話還能稍微理解,這類型的痱子可以治療。如果症狀嚴重,無法說話,就不能治癒了。(智力混亂不嚴重,說話還能稍微理解,說明神智氣魄還沒有完全喪失,還有得救的可能;如果神志喪失,那就無能為力了。)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此治必先其本也。病先起於陽分,故當先刺其表,浮而取之,而後取其陰。此下不言先起於陰者,蓋病始於陰,直中臟也,多不可治,故不復言之。)
白話文:
疾病最初發生在身體外部(陽),後來才進入身體內部(陰),那麼在治療時,先處理外部問題,再處理內部問題,治療時要針刺皮膚比較淺的地方。(這種治療方法一定是先治療根本原因。疾病最初發生在身體外部,所以首先要針刺體表,在皮膚比較淺的地方治療,然後再處理內部問題。這裡沒有提到疾病最初發生在身體內部的案例,因為疾病最初發生在內部,表示直接影響內臟,很多時候難以治療,因此這裡不再討論。)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痙,強直也。身反折,反張向後也。此風證之在膀胱經者,故當取足太陽經穴。膕中,委中穴也。血絡,浮淺之絡也。皆當刺出其血。若中氣有寒,仍當取足陽明之三里,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痙,求影切,中原韻音敬。)
白話文:
得了風痙,身體反轉扭曲,首先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和淺表血管,放出血液;如果有寒氣,再刺三里穴。(痙:肌肉強直抽搐。身反折:身體向後反張。此風證在膀胱經,所以應該取足太陽經的穴位。委中:膝蓋後方凹陷處的穴位。血絡:淺表的血管。這些穴位都應該刺出血液。如果體內有寒氣,還應該刺足陽明經的三里穴,溫補胃氣,祛除風寒。痙:讀音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