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18)
七卷 (18)
1. 六、經絡之辨刺診之法
(靈樞經脈篇,脈度篇)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靈樞經脈篇。足太陰當作手太陰。經脈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經脈,皆伏行分肉之間,不可得見。其有見者,惟手太陰一經,過於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淺,故不能隱。
下文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正謂此耳。此外諸脈,凡浮露於外而可見者,皆絡脈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此舉手絡之最大者,以明視絡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經,而手六經之絡,則惟陽明少陽之絡為最大。
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左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臂表腕後二寸兩筋間,邪行向內,歷陽明、太陰別走厥陰。二絡之下行者,陽明出合谷之次,分絡於大食二指;少陽出陽池之次,散絡於中名小三指,故起於五指間。其上行者,總合於肘中內廉厥陰曲澤之次。
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顯然可察,俗謂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脈,即蓄血之大絡也。凡浮絡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入於經。酒亦水穀之悍氣,其慓疾之性亦然。
故飲酒者,必隨衛氣先達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已平,而後營氣滿,經脈乃盛矣。平,猶潮平也,即盛滿之謂。愚按:脈有經絡,經在內,絡在外;氣有營衛,營在內,衛在外。今飲酒者,其氣自內達外,似宜先經而後絡,茲乃先絡而後經者何也?蓋營氣者,猶原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營行脈中。衛氣者,猶雨霧之鬱蒸,透徹上下,遍及萬物者也,故曰衛行脈外。
是以雨霧之出於地,必先入百川而後歸河海;衛氣之出於胃,必先充絡脈而後達諸經,故經水篇以十二經分配十二水。然則經即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也。此經絡營衛之辨。)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上文言飲酒者能致經脈之盛,故脈之平素不甚動而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經脈之本末而然耳。邪氣者,即指酒氣為言。酒邪在脈,則浮絡者雖不動,亦必熱也;雖大而不堅,故陷且空也。此浮絡與經脈之不同,故可因之以知其動者為何經之脈也。此特舉飲酒為言者,正欲見其動與不動,空與不空,而經脈絡脈為可辨矣。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也。肺朝百脈,氣口為脈之大會,凡十二經脈,深不可見,而其虛實,惟於氣口可知之,因其無所隱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見者,皆絡脈而非經也。
白話文:
【六、經絡辨別與針刺診斷方法】
黃帝說: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大多隱藏在肌肉深處,從表面難以察覺;唯一常見的是手太陰肺經經過手腕外側突出的部位,因為此處皮薄骨露,無法完全隱藏。其他浮現在體表能看見的脈絡,都屬於「絡脈」。
手足各有六條經脈,其中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主要絡脈,起始於五指之間,向上匯聚於肘關節內側。這兩條大絡脈分布明顯,例如手背顯露的「青筋」,其實是蓄血的絡脈,而非真正的筋或經脈。
飲酒後,衛氣(人體防禦之氣)會先運行至皮膚,充盈絡脈,使絡脈先擴張;待衛氣充盈後,營氣(營養之氣)才會充滿,進而使深層的經脈氣血旺盛。衛氣性質迅疾,如同雨霧瀰漫;營氣則像地下水般在體內循環。因此,衛氣會先通過絡脈,再影響經脈,如同雨水先匯聚溪流,最終流入江河。
若某條脈絡突然異常跳動,通常是邪氣(如酒氣)滯留於經脈所致。此時浮現的絡脈即使不跳動,也會發熱;若脈象虛軟凹陷,則可據此判斷受影響的經脈。
雷公問:如何區分經脈與絡脈?黃帝回答:經脈深藏體內,虛實需透過「氣口」(手腕脈搏處)診斷;而體表可見的脈絡皆屬絡脈。因肺主百脈,氣口能反映十二經脈的狀態,而絡脈則直接顯露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