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1. 二十一卷
2. 針刺類
3. 三十一、陰陽形氣外內易難
(《靈樞·壽夭剛柔篇》)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剛柔強弱短長,無非陰陽之化,然曰陰曰陽,人皆知之,至若陰中復有陰,陽中復有陽,則人所不知也,故當詳審陰陽,則刺得其方矣。)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得病所始者,謂知其或始於陰,或始於陽,故刺之有理也。謹度病端者,謂察其風因木化,熱因火化,濕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與時相應也。內而五臟六腑,外而筋骨皮膚,莫非此理,合而求之,得其病之原矣。)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內為陰,外為陽,理之常也。然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故在內者五臟為陰,臟屬裡也;六腑為陽,腑屬表也。在外者筋骨深而為陰,皮膚淺而為陽。所以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即如五臟皆有血氣,六腑亦有血氣。血在六腑則陽中之陰,氣則陽中之陽也;氣在五臟則陰中之陽,血則陰中之陰也。
皮膚筋骨,無不皆然。故《天元紀大論》曰: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其義即此。由此觀之,可見陰陽合一之道,則無往不在。)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陰之陰者,陰病在陰分也,當刺其滎輸。以諸經滎輸氣微,亦陰之類,如手太陰經魚際為滎、太淵為輸者是也。
)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陽之陽者,陽病在陽分也,當刺其合穴。蓋所入為合,猶在陽分,刺此以防深入,如手陽明經曲池之類是也。)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陽之陰者,陽病在陰也,當刺陰之經穴。蓋所行為經,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如手太陰經渠之類是也。
)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陰之陽者,陰病在陽也,當刺諸絡脈。蓋絡脈浮淺,皆在陽分,如手陽明經偏歷之類是也。)故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病,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陽受風氣,故在陽者命曰風。邪入於陰則痹,故在陰者命曰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病淺在外也。
)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病深在內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完,固也。病在陰者勿攻其陽,病在陽者勿攻其陰,凡表裡虛實,其治皆然。)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陰陽俱動,表裡皆病也。乍有形、乍無形,往來不常也。加以煩心,陰病甚於陽也。大凡治病必求於本,若求其在表而里亦病,求其在裡而表亦病,此以陰陽並傷,故曰不表不里,治之為難,形將不久矣。)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形見於外,氣運於中。病傷形氣,則或先或後,必各有所應。)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風寒外襲,故傷於形。情欲內勞,故傷於氣。
內傷則病在臟腑,外傷則應於皮毛。若風傷筋脈,則居於外內之間,故應於筋脈。此形氣表裡之有辨也。)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大約病三日者,可一刺而已,故九日者當三刺,一月者當十刺。凡病之多少遠近,當推此以衰去之,是刺之大法也。
)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久痹不去身者,其身不能往來,以陰邪在於血脈,故當視其血絡而盡去之。)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上文言久近之難易,故此復問外內之難易。)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外病而內不病者其病淺,故當半其日,謂減於前法日數之半,如病一月者,可五刺而已也。)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此月內難易之應也。(內病而應於外者其病深,故當倍其日,如淺者一月五刺,重者一月十刺也。病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
4. 三十二、刺有三變營衛寒痹
(《靈樞·壽夭剛柔篇》)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刺營者刺其陰,刺衛者刺其陽,刺寒痹者溫其經,三刺不同,故曰三變。)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調經論》亦曰:取血於營,取氣於衛。
內熱義如下文。)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怫音佛。愾音戲。)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不行,或凝滯而為痛,或皮膚不知痛癢而為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內熱,謂溫其經也。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蒸灸之類。焠音翠,灼也。)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
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㕮咀,古人以口嚼藥,碎如豆粒而用之。後世雖用刀切,而猶稱㕮咀者,其義本此。漬,浸也。馬矢熅中者,燃干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塗,鹽泥封固也。晬,周日也。復布為復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滓,柤也。炙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大人血氣清滑,故當於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內,納同。矢,屎同。熅音慍。晬音醉,滓音子。複音福。)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血氣行而慎避風寒也。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
白話文:
三十二、針灸的三種變化:治療營衛寒痹
黃帝問道:我聽說針灸有三種不同的變化,這三種變化指的是什麼呢?伯高回答說:一種是針刺營氣,一種是針刺衛氣,還有一種是針刺寒痹停滯經脈的病症。針刺營氣要刺其陰經,針刺衛氣要刺其陽經,針刺寒痹則要溫暖其經絡,這三種針法各不相同,所以稱為三種變化。
黃帝又問:針刺這三種情況,該如何操作呢?伯高回答說:針刺營氣會出血,針刺衛氣會出氣,針刺寒痹則會產生內熱。 (《調經論》也說:從營氣取血,從衛氣取氣。內熱的意義,詳見下文。)
黃帝問道:營氣、衛氣和寒痹的病症分別是什麼呢?伯高回答說:營氣生病時,會出現寒熱交替、氣短、血液運行不暢的症狀。(營氣主血,屬陰,病在陰分則陽氣過盛,所以出現寒熱往來。陰氣不足,則氣血虛弱,所以氣短。邪氣侵犯血液,所以血液運行不暢。)衛氣生病時,會出現氣痛,疼痛時發時止,胸悶氣脹,腹部鳴響,如同風寒侵入腸胃。(衛氣屬陽,是水穀精氣的活躍之氣,病在陽分,所以出現氣痛。氣無固定形狀,所以疼痛時來時去。胸悶氣脹,腹部鳴響,都是氣分病變的表現。風寒從外襲入,侵入腸胃,因為六腑屬表,陽邪之氣歸於此,所以病症也產生於衛氣。)寒痹的病症是,疼痛長時間停留在一個部位,時痛時不痛,而且皮膚感覺遲鈍。(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運行受阻,或凝滯而引起疼痛,或皮膚感覺不到痛癢而感覺遲鈍。)
黃帝問道:針刺寒痹後如何產生內熱呢?伯高回答說:針刺普通人可以用火灼的方法,針刺體格強壯的人則可以用藥物熨貼的方法。(內熱,指的是溫暖其經絡。普通人血氣瘀滯,所以要用火灼的方法,也就是現代所用的雷火針和艾灸之類的方法。火灼,指的是用火燒灼。)
黃帝問道:藥物熨貼的方法是怎樣的呢?伯高回答說:用純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這四種藥材,都先用嘴嚼碎,然後浸泡在酒中。再用棉花一斤,細白布四丈,也一起浸泡在酒中。將這些藥物和酒放在馬糞堆燃燒的熱灰中煨,蓋好封嚴,防止藥物洩漏。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棉花曬乾,曬乾後再浸泡,直到藥物汁液完全滲出。每次浸泡都要等整整一天後再曬乾,曬乾後將藥渣和棉花,再用布包裹起來做成藥包,長六七尺,做六七個藥包。然後用生桑炭火烤熱藥包,熨貼寒痹針刺的部位,使熱力深入病灶,冷了再用火烤熱藥包熨貼,如此反覆三十次。出汗後用藥包擦拭身體,也反覆三十次。
(嚼碎,古代是用嘴嚼碎藥材,碎如豆粒大小。後世雖然用刀切,但仍然稱作嚼碎,其意義本於此。浸泡,指的是浸在酒裡。放在馬糞堆燃燒的熱灰中煨,指的是用燃燒的乾馬糞煨熱,這是西北地區常用的方法。封嚴,指的是用鹽泥封固。整整一天,指的是一天一夜。用布包裹成藥包,指的是用多層布做成的藥包,像現在的夾袋一樣,用來盛放棉花和藥渣。藥渣,指的是藥材的殘渣。用生桑炭火烤熱藥包,桑樹有利關節,祛除風寒濕痹諸痛。)體格強壯的人血氣清順,所以在針刺之前和之後,只要用藥物熨貼,就能使經絡通暢,汗液排出,寒痹就能治癒。 (納,同內;屎,同矢;煨,同慍;一天,同醉;藥渣,同子;福,同複)
針灸後,應在室內休息,避免吹風。每次針灸後都要熨貼,這樣疾病就能痊癒,這就是所謂的內熱療法。(針灸後在室內休息,目的是讓氣血運行順暢,並避免風寒侵襲。以上這些都是內熱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