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一卷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1)

1. 三十一、陰陽形氣外內易難

(《靈樞·壽夭剛柔篇》)

白話文:

  1. 人的壽命與先天之本、後天之氣密切相關。要長壽,必須保養好先天之本,即五臟六腑,並合理調和後天之氣,即飲食與呼吸。

  2. 人的健康狀態取決於「陰陽」平衡。過度強調某一方面,如過於強壯而不顧柔軟,或是過於柔軟而缺乏力量,都可能導致疾病。因此,保持陰陽平衡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3. 人的情緒對健康有重要影響。喜悅、悲傷、怒氣等情緒過度,會損傷相應的臟器。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極端情緒,對於延年益壽至關重要。

  4. 身體活動對延年益壽有著積極作用。適度運動可以強健身體,促進氣血流通,提高免疫力。但運動量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避免過勞。

  5. 飲食調理是養生的重要環節。合理飲食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營養,調節身體機能。但要注意食物的性味搭配,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的食物,以防傷害脾胃。

  6. 睡眠對於身體恢復和修復具有重要作用。充足的睡眠可以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對延緩衰老、保持健康大有裨益。

  7. 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相應。因此,遵循四季更替、早晚作息的自然規律,對於調節身體節奏、維護健康非常重要。

  8. 人體的健康狀態受環境影響。保持清潔的生活環境,適當接觸自然風光,對於身體健康有著正面影響。

以上內容總結了《靈樞·壽夭剛柔篇》的主要思想,旨在通過調和人體內外因素,實現健康與長壽。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剛柔強弱短長,無非陰陽之化,然曰陰曰陽,人皆知之,至若陰中復有陰,陽中復有陽,則人所不知也,故當詳審陰陽,則刺得其方矣。)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我聽說人生在世,有強有弱、有高有矮、有陰有陽,請問其中的道理。」少師回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如果你能仔細分辨陰陽,下針時就能掌握方法。(強弱高矮這些不同,都是陰陽轉化的結果,雖然人都知道陰和陽,但至於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所以必須仔細分辨陰陽,這樣才能針灸得法。)找到疾病的起因,就能合理施針,仔細分析病症,並配合時令變化,內部與五臟六腑相應,外部與筋骨皮膚相應。

(得病所始者,謂知其或始於陰,或始於陽,故刺之有理也。謹度病端者,謂察其風因木化,熱因火化,濕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與時相應也。內而五臟六腑,外而筋骨皮膚,莫非此理,合而求之,得其病之原矣。)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白話文:

(醫生的治療起始於辨別疾病的根源,也就是了解疾病是從陰症還是陽症開始,所以針灸纔有道理。仔細觀察病情的緣由,也就是察看風邪屬於木性,熱症屬於火性,濕邪屬於土性,燥症屬於金性,寒症屬於水性,所以與時令相應。內在的五臟六腑,外在的筋骨皮膚,沒有哪個不是這樣道理的,把這些合在一起尋求,就能找到疾病的根源。)所以內部有陰陽,外部也有陰陽。在內部,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在外在,筋骨屬於陰,皮膚屬於陽。

(內為陰,外為陽,理之常也。然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故在內者五臟為陰,臟屬裡也;六腑為陽,腑屬表也。在外者筋骨深而為陰,皮膚淺而為陽。所以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即如五臟皆有血氣,六腑亦有血氣。血在六腑則陽中之陰,氣則陽中之陽也;氣在五臟則陰中之陽,血則陰中之陰也。

白話文:

內在為陰,外在為陽,這是自然規律。然而,內在還有陰陽,外在也有陰陽。因此,在內部的五臟屬陰,因為臟腑位於體內;六腑屬陽,因為腑腑位於體外。在外部的筋骨深處為陰,皮膚淺表為陽。所以,在陰陽之中,還有進一步的陰陽。就像五臟都有血氣,六腑也有血氣一樣。血在六腑中,是陽中的陰;氣在六腑中,是陽中的陽;氣在五臟中,是陰中的陽;血在五臟中,是陰中的陰。

皮膚筋骨,無不皆然。故《天元紀大論》曰: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其義即此。由此觀之,可見陰陽合一之道,則無往不在。)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陰之陰者,陰病在陰分也,當刺其滎輸。以諸經滎輸氣微,亦陰之類,如手太陰經魚際為滎、太淵為輸者是也。

白話文:

不僅是皮膚和筋骨,所有事物都遵循這種陰陽平衡原則。因此,《天元紀大論》說:「天有陰陽,地也有陰陽。」其道理就在這裡。由此可見,陰陽合一的道理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說,如果疾病在陰分中的陰分,那就應該針刺陰經的滎輸穴。(陰分中的陰分指的是陰病在陰分,應當針刺其滎輸穴。因為各經的滎輸穴氣血微弱,也屬於陰的範疇,如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為滎穴,太淵穴為輸穴。)

)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陽之陽者,陽病在陽分也,當刺其合穴。蓋所入為合,猶在陽分,刺此以防深入,如手陽明經曲池之類是也。)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陽之陰者,陽病在陰也,當刺陰之經穴。蓋所行為經,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如手太陰經渠之類是也。

白話文:

古文:

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

陽性疾病發生在陽性的部位,就針灸陽性的合穴。

古文:

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

陽性疾病發生在陰性的部位,就針灸陰性的經穴。

)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陰之陽者,陰病在陽也,當刺諸絡脈。蓋絡脈浮淺,皆在陽分,如手陽明經偏歷之類是也。)故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病,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陽受風氣,故在陽者命曰風。邪入於陰則痹,故在陰者命曰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病淺在外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陰經而影響到陽經,就針刺那些絡脈。(這裡說的陰經而影響到陽經,是指陰經的病症影響到了陽經。這種情況下,應該針刺絡脈。因為絡脈浮淺,都屬於陽經的範圍,比如手陽明經的偏歷等。)所以說,疾病在陽經的,稱為風;疾病在陰經的,稱為痹;同時涉及陽經和陰經的,稱為風痹。(陽經受風氣侵襲,所以疾病在陽經的稱為風;邪氣進入陰經就會造成痹證,所以疾病在陰經的稱為痹。)有形體的疾病,但不疼痛的,屬於陽經的病症;(病症較輕,在體表的病症。)

)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病深在內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完,固也。病在陰者勿攻其陽,病在陽者勿攻其陰,凡表裡虛實,其治皆然。)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白話文:

  • 沒有具體形狀,卻有疼痛,這是陰邪引起的。(表明病情深入內在。)
  • 沒有具體形狀,卻有疼痛,是陽氣充足而陰氣受損造成的。應急治其陰,不要傷其陽。
  • 有具體形狀,卻沒有疼痛,是陰氣充足而陽氣受損造成的。應急治其陽,不要傷其陰。(充足、堅固的意思。病在陰的,不要傷及陽;病在陽的,不要傷及陰。凡是表裏虛實,其治療方法都應該是這樣的。)
  • 陰陽同時受影響,有時有形狀,有時沒有形狀,加上煩躁不安,稱之為陰勝陽。這時,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裏證,其形狀很快就會消失。

(陰陽俱動,表裡皆病也。乍有形、乍無形,往來不常也。加以煩心,陰病甚於陽也。大凡治病必求於本,若求其在表而里亦病,求其在裡而表亦病,此以陰陽並傷,故曰不表不里,治之為難,形將不久矣。)

白話文:

陰陽同時受損,內外同時生病。病症時而顯現時而隱藏,反覆不定。再加上心煩意亂,陰病比陽病更嚴重。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找到根源。如果只治療表面,內在也會受損;如果只治療內在,表面也會受損。這是因為陰陽同時受傷,所以既不是表病也不是裡病,很難治療,如果不及時救治,恐怕命不久矣。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形見於外,氣運於中。病傷形氣,則或先或後,必各有所應。)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風寒外襲,故傷於形。情欲內勞,故傷於氣。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身體外在形體和內在氣血的病症,發生順序和相互影響是怎樣的?」

伯高回答說:「外來的風寒會傷及形體,內心的憂慮恐懼憤怒會傷及氣血。氣血受傷會影響內臟,導致內臟生病;寒氣傷及形體,會反應在形體上;風氣傷及筋脈,筋脈就會反應出來。這是形體和氣血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外來的風寒會從外部侵襲身體,因此會傷及形體。內在的情慾會耗損自身,因此會傷及氣血。)

內傷則病在臟腑,外傷則應於皮毛。若風傷筋脈,則居於外內之間,故應於筋脈。此形氣表裡之有辨也。)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大約病三日者,可一刺而已,故九日者當三刺,一月者當十刺。凡病之多少遠近,當推此以衰去之,是刺之大法也。

白話文:

如果內部受傷,病症會在臟腑;如果外部受傷,症狀會在皮毛。但是,如果風邪傷到了經脈,那麼就會介於內外之間,所以會影響到筋脈。這是因為身體的表裡之氣有區別的。

黃帝問:那該怎麼針灸呢?

伯高回答:三天內發病的,針刺三次就夠了;一個月內發病的,針刺十次就夠了。不論病情輕重、遠近,都按照這個原則進行減退。

(注:大致上來說,三天內發病的,只能針刺一次,所以九天內的,應針刺三次;一個月內的,應針刺十次。對於任何病情,不論輕重遠近,都應該按照這個原則逐步減退針刺次數,這就是針灸的大原則。)

)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久痹不去身者,其身不能往來,以陰邪在於血脈,故當視其血絡而盡去之。)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上文言久近之難易,故此復問外內之難易。)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外病而內不病者其病淺,故當半其日,謂減於前法日數之半,如病一月者,可五刺而已也。)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白話文:

久治不癒的身體麻痺,觀察其血脈,完全放出其淤血。(久治不癒的身體麻痺,身體不能活動,因為陰邪存在於血脈中,所以應觀察其血脈並將淤血全部放出。)黃帝說:內外疾病,治療的難易如何?(上文提到久病和新病的不同難易,這裡又問外病和內病的不同難易。)伯高回答說:身體先有疾病而尚未進入臟腑的,刺血時間為原先的一半;(外病而內不病,其病淺,所以應減半,例如一月,可刺五次即可。)臟腑先有疾病而身體纔出現症狀的,刺血時間為原先的一倍。

此月內難易之應也。(內病而應於外者其病深,故當倍其日,如淺者一月五刺,重者一月十刺也。病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

白話文:

這個月對應治療的難度。 (內臟疾病而反映在外部的,它的疾病比較深,因此應當按倍數來計算治療日數,比如一般的疾病一個月扎針五次,嚴重的疾病一個月扎針十次。疾病有輕有重,因此治療有難易。)

2. 三十二、刺有三變營衛寒痹

(《靈樞·壽夭剛柔篇》)

白話文:

  1. 人的壽命與先天之本、後天之氣密切相關。要長壽,必須保養好先天之本,即五臟六腑,並合理調和後天之氣,即飲食與呼吸。

  2. 人的健康狀態取決於「陰陽」平衡。過度強調某一方面,如過於強壯而不顧柔軟,或是過於柔軟而缺乏力量,都可能導致疾病。因此,保持陰陽平衡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3. 人的情緒對健康有重要影響。喜悅、悲傷、怒氣等情緒過度,會損傷相應的臟器。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極端情緒,對於延年益壽至關重要。

  4. 身體活動對延年益壽有著積極作用。適度運動可以強健身體,促進氣血流通,提高免疫力。但運動量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避免過勞。

  5. 飲食調理是養生的重要環節。合理飲食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營養,調節身體機能。但要注意食物的性味搭配,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的食物,以防傷害脾胃。

  6. 睡眠對於身體恢復和修復具有重要作用。充足的睡眠可以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對延緩衰老、保持健康大有裨益。

  7. 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相應。因此,遵循四季更替、早晚作息的自然規律,對於調節身體節奏、維護健康非常重要。

  8. 人體的健康狀態受環境影響。保持清潔的生活環境,適當接觸自然風光,對於身體健康有著正面影響。

以上內容總結了《靈樞·壽夭剛柔篇》的主要思想,旨在通過調和人體內外因素,實現健康與長壽。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刺營者刺其陰,刺衛者刺其陽,刺寒痹者溫其經,三刺不同,故曰三變。)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調經論》亦曰:取血於營,取氣於衛。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三變」,這是什麼意思?

伯高回答:有三種針刺方法:一是刺營,二是刺衛,三是刺寒痹留經。

(刺營:針刺陰經;刺衛:針刺陽經;刺寒痹:溫熱經絡。三種針刺方法不同,所以稱之為「三變」。)

黃帝問:這「三變」針刺法怎麼操作?

伯高回答:刺營出血,刺衛出氣,刺寒痹溫熱經絡。(《調經論》中也記載:刺取營氣取得血,刺取衛氣取得氣。)

內熱義如下文。)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白話文:

黃帝問:如果營衛寒痹發作,會出現什麼症狀?

伯高回答:營氣生病時,會出現寒熱、氣短和血液上下亂竄的症狀。(營氣主導血液,屬陰,陰分有病,陽氣就會亢盛,所以會有寒熱交替。陰氣不足,就容易氣虛,所以會有氣短。邪氣侵犯血液,所以會出現血液運行異常。因此,治療營氣疾病時,應該針刺血分。)

衛氣生病時,會出現氣痛時而發作時而消失,胸悶氣脹和心悸的症狀,說明風寒之邪入侵了腸胃。

(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怫音佛。愾音戲。)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不行,或凝滯而為痛,或皮膚不知痛癢而為不仁。

白話文:

古文: 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怫音佛。愾音戲。

人體的防衛系統屬陽,是水穀化生的強盛之氣。疾病發生在人體的陽氣部位,所以會導致氣痛。氣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疼痛時有時無。怫,是指鬱悶生氣。愾,是指深深地嘆息。賁響,是指腹部像奔馬一樣鳴響。這些都是氣分方面的疾病。風寒從外部入侵,停留於腸胃之間,因為六腑屬表,所以陽性病邪會侵入它們。因此,疾病也會發生在衛氣上。怫讀作「佛」,愾讀作「戲」。

寒痹部分的古文: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寒痹發病時,它會停留而不離開,疼痛時常發作,而皮膚卻沒有知覺。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內熱,謂溫其經也。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蒸灸之類。焠音翠,灼也。)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

白話文:

黃帝問:對於患有寒痹內熱的人,該如何針灸呢?

伯高回答:針灸地位低下的人可以用火烤針頭,而針灸有地位的人可以用藥物熨貼。

(**內熱:**指溫暖經絡。**布衣:**地位低下的人;其血氣較差,所以要用火烤針頭。**焠:**發音為「翠」,指灼燒。)

黃帝又問:藥物熨貼如何操作?

伯高回答:使用純淨的酒二十升,花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共四種藥物,將它們全部搗碎,浸泡在酒中。再用一斤棉絮和四丈細白布,一起放入酒中。

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白話文:

把酒放在馬糞發酵的環境中,蓋好封住,不要讓它漏氣。五天五夜後,取出布製的棉絮晾乾。晾乾後,再次浸泡,直到酒液完全滲透。每次浸泡,等到天黑再取出晾乾。晾乾後,連同酒液的渣滓和棉絮一起再用布包起來,做成六七尺長的藥巾,一共做六七條。

使用時,在生桑炭上烤熱藥巾,用來熨燙寒邪和痹證刺痛的地方,讓熱氣深入病竈。再烤熱藥巾來熨燙,重複30次後停止。

身體出汗時,用藥巾擦拭身體,也重複30次後停止。

(㕮咀,古人以口嚼藥,碎如豆粒而用之。後世雖用刀切,而猶稱㕮咀者,其義本此。漬,浸也。馬矢熅中者,燃干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塗,鹽泥封固也。晬,周日也。復布為復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滓,柤也。炙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白話文:

嚼咀: 古人用嘴巴咀嚼藥物,碾碎成豆粒大小使用。後世雖然用刀切碎,但仍稱為嚼咀,原因在此。

漬: 浸泡。

馬矢熅中者: 燃燒乾燥的馬糞,用餘燼煨熱,這是西北地區常用的方法。

塗: 用鹽泥封固。

晬: 一週。

復布為復巾: 重疊的布做成巾,類似現在的夾袋,用來盛放棉絮和藥渣。

滓: 剩下的藥渣。

炙巾以生桑炭者: 將布在生桑炭火中炙烤,桑葉具有疏通關節、祛風寒濕痹痛的作用。

大人血氣清滑,故當於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內,納同。矢,屎同。熅音慍。晬音醉,滓音子。複音福。)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血氣行而慎避風寒也。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白話文:

成年人血氣運行順暢,所以必須在針刺前和針刺後,用藥物熱敷,這樣經絡就會通暢,汗水就會排出,寒痹症狀就能夠消除。內,通「納」。矢,通「屎」。熅,讀音同「慍」。晬,讀音同「醉」,滓,讀音同「子」。複,讀音同「福」。起身時在密室內,不可見風。每次針刺後都要熱敷,這樣病症就會痊癒。這就是所謂的內熱方法。(針刺後起身時進入密室,目的是讓氣血運行而小心避開風寒。凡此類方法都屬於內熱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