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8)
二十卷 (8)
1. 二十九、約方關格之刺
(《靈樞·禁服篇》全)
白話文:
《靈樞·禁服篇》是中醫經典著作《靈樞經》的一個篇章,主要闡述了對於藥物、食物等各種物質在特定情況下使用需遵守的禁忌。以下為其核心內容:
-
食物與藥物的禁忌:在飲食或服藥時,應避免食用某些食物或藥物,以防引起不良反應或加重病情。例如,熱性疾病不宜食用辛熱之品,寒性疾病則不宜食用寒涼之物。
-
特定人羣的禁忌: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羣對藥物和食物的反應有所不同,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
-
疾病狀態的禁忌:在不同疾病狀態下,對藥物和食物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如風濕病患者不宜食用生冷之物,心臟病患者應少吃肥甘厚味等。
-
時節與環境的禁忌:不同的季節和環境條件也影響了人們對藥物和食物的選擇。例如,夏季炎熱,應多吃清涼解暑的食物;冬季寒冷,則應多補養溫暖的物質。
以上內容主要強調了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正確選用藥物和食物的重要性,並提醒人們應遵循個體化原則,考慮到自身身體狀況、季節變化等因素,合理安排飲食和藥物療法。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六十篇,古經數也。今失其傳。
白話文:
雷公問黃帝說:「弟子們努力學習《九針六十篇》,早晚勤奮地背誦,近一點的(內容)都能背熟,久一點的(內容)也已熟悉,然而還常常口誦而不放下,但還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曾經揣測其中提到的『渾束』是什麼意思,但還不知道它的含義。如果事物大到無窮,就沒有外在的邊界;如果事物小到無窮,就沒有內部的空間。大和小都沒有邊際,高和低也不受限度,那麼如何才能束縛住它們呢?學者的資質或有深或有淺,智力和見識也有狹隘和廣博之分,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深奧的道理,即便像弟子這樣勤奮自強地學習,但也恐怕這些知識會在後世散失,在子孫後代中斷絕。所以我鬥膽詢問,如何才能簡潔扼要,流傳後世呢?」(六十篇,指古代的經典數量。如今已失傳。)
編絕簡垢,即韋編三絕之謂。垢,塵汙也。蓋古時無紙,書於竹簡,以熟皮編之,故曰韋編。外揣,本經篇名。所言渾束為一大則無外等義,見前十二。)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
白話文:
編絕簡垢,就是「韋編三絕」的意思。垢,指塵垢。古代沒有紙,就把書寫在竹簡上,用熟牛皮編綴起來,所以叫韋編。外揣,是本經篇名,書中說如果把所有的竹簡捆成一大束,就沒有內外之分了,這在前面第十二篇有提到。
黃帝說:你問得很好。這是先師們禁止傳授的,因為曾經私下傳授,還簽訂了盟約,割臂歃血發誓。如果你想得到它,為什麼不齋戒呢?
雷公再拜而起,說:請聽從您的命令。於是齋戒三天,然後請求說:敢問今天陽氣正盛,我願意遵守盟約。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歃音霎。)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經脈為始,必先明經絡也。營其所行,營行有終始也。
白話文:
黃帝和雷公一起進入齋戒的房間,割破手臂歃血盟誓。黃帝親自祝禱說:「今天是正陽的日子,我們歃血立誓傳授醫方。如果有膽敢違背誓言的人,將會受到反噬。」雷公再拜叩頭說:「您的學生謹記在心。」黃帝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授予他醫書,並說道:「謹慎再謹慎,我親自傳授給你。」(歃血盟誓時,將血塗抹在嘴邊,稱為「歃血」。「歃」音同「霎」。)凡是針灸的原理,首先要了解經絡走向,掌握針灸的部位,知道針灸的深度。內刺可以治療五臟,外刺可以治療六腑。(針灸的原理中,最根本的要素是經絡。掌握針灸的部位,是指針灸的運行終點。)
知其度量,脈度有短長也。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分表裡出入也。此六句與經脈篇略同,詳經絡類首章。)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衛氣者,陽氣也,衛外而為固者也。陽氣不固,則衛氣失常,而邪從衛入,乃生疾病,故為百病母。義詳本類前二十六及疾病類四。)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白話文:
瞭解脈搏的度量,有長有短。內在連接著五臟,外在連接著六腑,分為表裡和出入。這六句話與經脈篇大致相同,詳見經絡類的第一章。
審查衛氣,它是百病之源。(衛氣就是陽氣,衛護在體外以形成屏障。陽氣不固,則衛氣失常,邪氣從衛氣入侵,就會產生疾病,所以說是百病之源。詳細見本類前二十六條和疾病類第四條。)
調節它的虛實,虛實就會停止,瀉出它連接的血脈,血液流盡也不會死亡。
(瀉實則虛,補虛則實,故虛實乃止。病在血者調之絡,邪血去盡,則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約者,要也。約方約囊,其道同也。囊滿弗約則輸泄而傾,方成弗約則不切於用,蓋雜則不精也。
白話文:
瀉下過多會虛弱,補養過度會壅實,因此虛實適中才是關鍵。病因在於血,就要調理經絡。邪血清除乾淨,病就不會危及生命了。雷公說:這些都是醫學入門的基礎知識,但是還不知道其原理。黃帝說:制定方劑就像紮緊布袋一樣,布袋裝滿如果不紮緊,內容物就會流出來;方劑配製好如果不謹慎,藥效就會不濟。(「約」的意思是關鍵。紮緊布袋和制定方劑的道理是一樣的。布袋裝滿如果不紮緊就會傾瀉而出,方劑配製不謹慎就不中用,因為雜亂不精純的緣故。)
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不得其精,焉能入神?有方無約,即無神也,故曰神與弗俱。所謂約者,即前外揣篇渾束為一之義。)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滿言欲博,約言欲精,弗滿而約之,謂亦有不由博學而可得其捷徑者否也,故曰願為下材。)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白話文:
《易經》說:「精髓道理深入神妙境界,纔能夠實際應用。如果不掌握精髓,怎能達到神妙境界?有方法卻不專注,就不能達到神妙境界,所以說『神妙與專注相伴隨』。所謂『專注』,也就是前面『外揣篇』中提到的『渾束為一』的意思。」
雷公說:「願意成為低能力的人,能夠不貪多求全而勤奮專注。」(「滿」表示貪多,而「約」表示專注,「不貪多求全而勤奮專注」,是指難道沒有人可以不靠廣博的學習而直接掌握捷徑嗎?所以說「願意成為低能力的人」。)
黃帝說:「尚未達到精通而自滿的人,雖然知道勤奮專注是重要的事,但不能成為天下的老師。」
(因滿而約,約之善也。由博而精,精之至也。未滿而知約,何約之有?未博而言精,何精之有?若是者謂之為工,安足為天下師?是以言約者非滿不可,言精者非博不可也。)雷公曰:願聞為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太陰行氣於臟,故寸口主中。
白話文:
(當一個人)因為充足而節制,纔是節制的精髓。從廣博而深入,纔是深化的極致。而未滿卻自認節制,那何來節制可言?未廣卻自稱深入,那何來深入之理?像這樣的人只能稱為工匠,怎能擔當天下的老師?因此,要談論節制,不可沒有充足;要談論深入,不可沒有廣博。
雷公說:「請教什麼是工匠。」黃帝說:「寸口脈象主導內部,人迎脈象主導外部,二者相應,同進同退,就像拉緊的繩子一樣粗細相等。在春夏季節,人迎脈象會略大,而在秋冬季節,寸口脈象會略大。呈現這種狀況的,稱為平脈之人。」(太陰運行氣血於臟腑,所以寸口脈象主導內部。
陽明行氣於腑,故人迎主外。人迎寸口,一表一里也,故往來相應,欲其大小齊等若引繩之勻者,是為和調之脈。然人迎主陽,故必於春夏微大,寸口主陰,故必於秋冬微大,乃謂之平人也。)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
白話文:
陽明經氣運行於臟腑之間,所以「人迎」穴位主管身體外部。人迎穴位於寸口脈之外側,可反映身體體表的情況,寸口脈位於人迎穴內側,可反映身體內部的情況,因此兩者密切相應。理想狀態下,人迎穴和寸口脈的跳動強弱應均衡等同,就像拉緊的繩子一樣均勻一致,這便是脈象平和的表現。
然而,人迎穴主要反映陽氣,因此在春夏季節會略微強盛;寸口脈主要反映陰氣,因此在秋冬季節會略微強盛,這也是正常人的脈象特徵。
若人迎穴的跳動比寸口脈強一倍,則表明病症位於足少陽膽經;若強一倍且伴有煩躁,則表明病症位於手少陽三焦經。
若人迎穴的跳動比寸口脈強兩倍,則表明病症位於足太陽膀胱經;若強兩倍且伴有煩躁,則表明病症位於手太陽小腸經。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義見前章。)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此言人迎脈也。乍甚乍間,即下文乍痛乍止之謂。)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緊則為痛痹,故當取分肉。
白話文:
人迎脈跳動三倍於正常,表示疾病在足陽明經;跳動三倍且伴隨煩躁,表示疾病在手陽明經。(具體詳見前一章節。)人迎脈跳動盛大,則說明邪熱過盛;跳動虛弱,則說明正氣虛弱;跳動緊繃,則會導致痛痹;跳動不定,則會出現忽痛忽止的症狀。(此處描述的是人迎脈的脈象。忽痛忽止,指的就是下文提到的症狀時而加重,時而緩解。)若人迎脈跳動盛大,則應瀉之;跳動虛弱,則應補之;跳動緊繃疼痛,則應針刺其分肉;跳動不定,則應針刺其血絡,並服用藥物;跳動深陷,則應灸之;若人迎脈既不盛也不虛,則應按經絡穴位針刺,稱為經刺。(跳動緊繃會導致痛痹,因此應針刺其分肉。)
代因血氣不調,故當取血絡,且飲調和之藥。脈陷下不起者有寒滯,故宜灸之。若不因血氣之盛虛,而病有留於經絡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灸刺以取之也。經刺義見前第五。)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白話文:
由於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應採取放血治療,同時服用調和氣血的藥物。脈象沉陷,無法浮起的,可能是寒氣滯留,應進行艾灸治療。如果不論氣血盛衰,而病症集中在經絡上,則應根據經絡所在,服用藥物或使用針灸刺血的方法來治療。經絡刺血的詳細方法請參閱前面的第 5 則內容。)人迎脈跳動頻率達四倍以上,且脈搏粗大且跳動頻繁,稱為「溢陽」,屬於外邪入侵,無法治癒。必須仔細辨別病情的起因和發展,觀察寒熱證狀,以確定臟腑疾病的性質。
(脈之偏盛至於四倍者,乃為關格不治之證。若一倍二倍三倍,不過為病,而但有輕重之分耳,故當審其致病之本末,察其寒熱臟腑而施之治也。)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白話文:
如果脈搏的某側異常強盛,達到正常值的四倍,這表示有嚴重阻滯不通的病症,無法治療。而如果強盛程度是一倍、兩倍或三倍,雖然屬於疾病,但只是病情輕重不同而已。因此,應仔細查明疾病的起因和經過,辨別是寒熱還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然後再進行治療。
- 寸口脈(手寸關尺三部中的第一部)大於人迎脈(頸動脈)一倍,則疾病位於足厥陰肝經。如果脈搏過盛且浮躁,則疾病位於手心主經。
- 寸口脈大於人迎脈兩倍,則疾病位於足少陰腎經。如果脈搏過盛且浮躁,則疾病位於手少陰心經。
- 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則疾病位於足太陰脾經。如果脈搏過盛且浮躁,則疾病位於手太陰肺經。
(人迎寸口,相為表裡,故上文云人迎一倍,病在足少陽,此云寸口一倍,病在足厥陰,膽與肝為表裡也。一倍而躁,人迎在手少陽,寸口在手心主,三焦包絡為表裡也。凡後二倍三倍表裡皆然。)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
白話文:
人迎穴和寸口脈象,彼此是表裡關係。因此上文提到人迎脈跳動強弱明顯,表示疾病在足少陽膽經。這裡提到寸口脈象跳動強弱明顯,表示疾病在足厥陰肝經,因為膽經和肝經也是表裡關係。脈象跳動強弱明顯而且狂躁,表示疾病在手少陽三焦經。脈象跳動強弱明顯而且在手心主脈出現,表示疾病在三焦包絡經,因為三焦經和包絡經也是表裡關係。所有後面的脈象跳動強弱明顯,都是這樣表裡關係的脈象對應。脈象強盛表示會有脹滿、寒性便溏、食物消化不良的症狀。脈象虛弱表示會有熱性便溏、拉肚子、氣虛、尿液顏色改變的症狀。脈象緊表示會有疼痛和麻痺的症狀。脈象忽強忽弱表示疼痛會忽時好忽時發作。
(此言寸口脈也。盛則外實中虛,故為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真陰不足,故為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糜,謂泄瀉糜爛之物。)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這是指寸口的脈象。脈象盛實表示身體外強中乾,容易脹滿、怕冷、消化不良。脈象虛弱表示真陰不足,容易發熱、拉稀、氣虛、小便顏色改變。(拉稀物呈稀爛狀態。)脈象盛實就瀉下,脈象虛弱就補益,脈象緊湊就先針刺後灸,脈象遲緩就放血後再調理,脈象陷下就只用灸。脈象陷下表示脈血阻塞於體內,體內有瘀血,瘀血寒冷,所以適合用灸。脈象不盛不虛,就根據經絡取穴。
(緊則為寒,故宜先刺後灸,欲其經易通,寒易去也。脈陷下者,以寒著於血,而血結為滯,故宜灸之也。代則取血絡及不盛不虛義見上文。)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義同前人迎四倍者。)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
白話文:
如果脈象緊促,表示有寒氣,所以應該先針灸後艾灸,讓經絡通暢,寒氣更容易散去。脈象陷落衰弱的,是因為寒氣著落在血液中,導致血液凝滯,所以適合艾灸。
(代指取血絡和不盛不虛的脈象,詳細解釋見上文。)寸口脈搏跳動四次為「內關」,內關脈通常又大又快,這種脈象是必死的。一定要仔細辨別脈象的寒熱,才能確定臟腑的病症。(意思是與前面討論的「人迎脈四倍」脈象相同。)只有疏通氣血,才能傳達到大脈。
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營,經脈也。輸,滎輸也。大數,大法也,即經脈、本輸、終始、禁服等篇之義。徒,但也。陷下,義見上文。
白話文:
處理方法的總原則是:如果是過盛的,就瀉去它;如果是虛的,就補養它;如果是瘀緊結實的,就針灸和服藥;如果是陷下去的,就灸它;如果既不過盛也不虛,就根據經絡養生論進行調理。
所謂經絡養生論,就是服藥,也可以說是針灸。脈搏急促就疏引,脈搏強而無力,就要讓它平緩下來,不要用力過度。(營脈是指經脈,輸脈是指滎輸穴,大法是指經脈、本輸、終始、禁服等理論,但只是指其中的部分內容,陷下去的具體情況見前文。)
經取之,即所謂經治者,或飲藥,或灸刺,皆可隨經所宜而治也。脈急者,邪盛也,宜設法引去之。脈大以弱者,陰不足也,宜安靜以養陰,用力無勞也。凡此皆大數大法也。故確知其盛,則但瀉之;確知其虛,則但補之;確知其宜灸刺,則以灸刺;宜藥餌,則以藥餌。然必資學力,庶能無惑,是即約方之要,渾束為一之義也。
若未滿而云約者,必不學無術之下材耳,焉得為工?尚敢曰人之師哉?學者於此,必不可自欺以欺人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分為中醫術語中的「經治法」,可以透過服藥或針灸,根據經絡的特性來治療。脈搏跳動很快的,表示邪氣旺盛,需要設法引出。脈搏又大又弱的,表示陰氣不足,需要靜養來滋養陰氣,不要過度勞累。這些都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因此,確切知道是邪氣旺盛,就只要疏泄它;確切知道是氣血虛弱,就只要補益它;確切知道適合針灸,就用針灸;適合藥物治療的,就用藥物治療。但是,這都需要學習和實踐,才能避免錯誤。這就是簡約處方、全面統籌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