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卷 (7)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7)

1. 二十八、四盛關格之刺

(《靈樞·終始篇》)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終始,本篇名,詳載陰陽針刺之道,今散類各章。)陰者主臟,陽者主腑;(手足三陰,俱主五臟。手足三陽,俱主六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陽主外,故受氣於四末。陰主內,故受氣於五臟。四末,手足末也。

白話文:

針灸的原則是從頭到尾都要貫徹始終。如果明確了始終,則以五臟為準則,陰陽就能確定。(「終始」是篇名,詳細記載了陰陽針灸之道,現在分散在各個章節中。)陰主內臟,陽主體腔;(手足三陰經,都主五臟。手足三陽經,都主六腑。)陽氣從四肢末端接受氣,陰氣從五臟接受氣。(陽主外,所以從四肢末端接受氣。陰主內,所以從五臟接受氣。四肢末端,指手腳末端。)

)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迎者,迎其來而奪之。隨者,隨其去而濟之。)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不明至道,而強不知以為知,即無道行私也。伐人長命,殃必及之,天道不爽,當知所畏。

白話文:

因此,對於瀉法應主動迎治,補法應隨後跟進。明白迎治和跟進的時機,就能調和氣機。(迎治是指在邪氣來襲時迎頭抵禦;跟進是指在邪氣將要去時隨後補益。)調和氣機的方法,必須通調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這門醫術代代相傳,用歃血盟誓的方式傳承。對它恭敬的人就會興旺,對它輕慢的人就會衰亡。如果不懂得醫術卻冒充懂行,必定會遭天譴。(不明白高深的醫學理論,而強裝懂行,這就是不懂得醫術卻冒充懂行。奪取他人的壽命,必定會招致禍殃。天道的法則不會偏袒,應該知道畏懼。)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天道陰陽,有十二辰次為之紀;人身血氣,有十二經脈為之紀。循環無端,終而復始,故曰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脈口在手,太陰脈也,可候五臟之陰。人迎在頸,陽明脈也,可候六腑之陽。

白話文:

謹慎地遵循自然規律,瞭解事物的終始變化。終始指的是經絡為時間的準繩。(自然界的陰陽變換,有十二地支次序為規律;人體的血氣運行,有十二經脈為規律。循環往復,終止後又重新開始,所以稱為終始。)

觀察脈口的人迎穴位,就能夠瞭解陰陽是否平衡,是否平穩。這樣,就能夠把握人體的狀態。(脈口在手上,屬於太陰脈,可以觀察五臟的陰氣。人迎在脖子上,屬於陽明脈,可以觀察六腑的陽氣。)

人之血氣經脈,所以應天地陰陽之盛衰者,畢露於此,故曰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應四時也。上謂人迎,下謂脈口,相應往來,即如下篇所謂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和經脈狀態,能反映出天地間陰陽盛衰變化,因此說「天道就在這裡顯現了」。

所謂健康的人,是指沒有疾病的,沒有疾病的人,其脈象在人迎穴(手太陰肺經脈)和寸口穴(手太陰肺經脈)處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上下相應,彼此呼應。六條經脈的脈搏不結滯也不異常,身體的寒熱狀況也平衡而穩定,形體、肌肉、氣血等各方面都協調平衡,這就是健康人的狀態。

(春季和夏季,人迎穴的脈象會稍微強盛一些;秋季和冬季,寸口穴的脈象會稍微強盛一些,這都是與四時相應的表現。這裡所說的「上」指的是人迎穴,「下」指的是寸口穴,相應往來,就像下篇所說的「脈搏就像繩索一樣,大小一致,無阻滯」)

結澀則不足,動疾則有餘,皆非平脈也。臟氣為本,肌體為末,表裡寒溫,司守不致相失,故必外之形肉、內之血氣皆相稱者,謂之平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少氣者,元氣虛也,兼陰陽而言。

白話文:

脈象過於緊繃或過於急促都不是平穩的脈象。內臟之氣是根本,身體外表是末端,內外寒熱平衡,相互守持而不失調,所以外表的肌肉體態和內部的血氣必定相符,這樣的人才稱為健康人。

氣虛的人,脈搏的關口部和人迎穴都比正常的寸口部和尺口部弱小,如果這樣,則表示陰陽兩氣都不足,補陽氣會耗盡陰氣,瀉陰氣會損傷陽氣。這種情況,可以用甘味藥物調理,不適合服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也不要施灸,如果沒有改善,就需要瀉治,否則會損傷五臟之氣。(氣虛是指元氣不足,同時涉及陰陽兩氣之間的平衡。)

故上之人迎,下之脈口,必皆衰少無力,而兩手之尺寸亦不相稱也。凡陰陽氣俱不足者不可刺,若刺而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但可將以甘藥。甘藥之謂,最有深意,蓋欲補虛羸,非甘純不可也。至劑,剛毒之劑也。正氣衰者不可攻,故不宜用也。非惟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傷陰也。

白話文:

因此,人體上部的迎氣、下部的脈搏,必定都很衰弱無力,而兩手的尺寸脈也不相匹配。凡是陰陽氣氣俱不足的人,禁止針刺。如果針刺補陽,會傷及陰氣;如果瀉陰,則陽氣會脫離。遇到這種情況,只能使用甘味藥物。甘味藥物具有很深的用意,因為它能夠補虛調養,非甘味不可。至劑是性味嚴峻、毒性大的藥物。正氣衰弱的人不能夠使用強力藥物,因此不適合使用至劑。不僅不能夠使用強力藥物,也禁止灸法,因為火氣會傷及陰氣。

臨此證者,不可忘此節之義。)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足陽明脈也。一盛二盛,謂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也。陽明主表而行氣於三陽,故人迎一盛,病在足經之少陽。

白話文:

在遇到類似症狀時,切不可忘記這一段的意義。)人迎脈象如果一盛,疾病在足少陽經;一盛並伴隨浮躁,疾病在手少陽經。人迎脈象兩盛,疾病在足太陽經;兩盛並伴隨浮躁,疾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象三盛,疾病在足陽明經;三盛並伴隨浮躁,疾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足陽明經絡的脈象。一盛、兩盛:指脈象比氣口脈象大一倍、兩倍。陽明經主管表證和運行三陽經氣血,因此人迎脈象一盛,疾病在足經的少陽經。

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則為陽中之陽,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下仿此。)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者,乃六陽偏盛之極,盈溢於府,格拒六陰,是為外格。按下文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白話文:

如果陽氣增加了一倍以上,再加上躁動不安,則屬於陽中之陽,並且位於手經的少陽。凡是脈象二盛三盛,病症都位於足部;而躁動不安的,病症則都位於手部。(以下類推。)

假如「人迎」脈象四盛,而且脈搏又大又快,叫做「溢陽」,溢陽屬於外格。(人迎脈盛達到四倍,而且脈搏又大又快,這是六陽偏盛到極點,盈溢於臟腑,阻滯六陰,成為外格。按照下文,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則死亡,無法醫治。)

則此外格者,亦死無疑。又關格詳按,見脈色類二十二,所當互閱。)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手太陰脈也。太陰主裡而行氣於三陰,故脈口一盛,病在足經之厥陰。

白話文:

除了這些情況外,還有其他脈象異常的,也是無法存活的。具體的脈象特徵,請參閱本篇中的「脈色類」第二十二條,需要相互對照來看。

  • 脈口一盛:疾病在足厥陰經。一盛而脈搏躁動:疾病在手心主經。
  • 脈口二盛:疾病在足少陰經。二盛而脈搏躁動:疾病在手少陰經。
  • 脈口三盛:疾病在足太陰經。三盛而脈搏躁動:疾病在手太陰經。(脈口,指的是手太陰肺經脈象。太陰肺經主裡,並且負責運行三陰經氣血,所以脈口一盛,疾病就在足經的厥陰經上。

若加以躁,則為陰中之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凡二盛三盛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乃六陰偏盛,盈溢於臟,表裡隔絕,是為內關,主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躁動不安,則表示陽氣在陰脈中上升到手厥陰心主經。

所有二盛和三盛脈象都位於足部,而躁動的脈象則位於手上。)脈口四盛,而且又大又數的,稱為「溢陰」,溢陰指臟腑內部不通暢,不通暢就會致死。

人迎穴和太陰脈口均盛大超過四倍,稱為「關格」,關格脈象主短壽。

(人迎主陽,脈口主陰,若俱盛至四倍以上,則各盛其盛,陰陽不交,故曰關格,可與言死期也。)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主腑,故其一盛病在膽經,肝膽相為表裡,陽實而陰虛,故當瀉足少陽之腑,補足厥陰之臟也。瀉者二,補者一,瀉倍於補也。

白話文:

人迎穴(頸部前正中線,喉結旁)代表陽氣,脈口(手腕脈搏處)代表陰氣。如果這兩個穴位都旺盛超過四倍,那麼它們各自過於旺盛,陰陽不能交合。所以說這是「關格」,可以預測死亡時間。

如果人迎穴過於旺盛,就瀉掉足少陽膽經的陽氣(太衝穴),補足厥陰肝經的陰氣(三陰交穴)。瀉掉兩個穴位的陽氣,補一個穴位的陰氣。每隔一天瀉一次,必須仔細檢查並驗證。適當地瀉陽氣,讓上部的氣血和順,症狀就會停止。

(註解:人迎穴主腑(膽),所以其過於旺盛代表膽經有病。肝膽相表裡,膽經陽氣旺盛,就會導致肝經陰氣虛弱。因此,要瀉掉足少陽膽經的陽氣,補足厥陰肝經的陰氣。瀉掉兩個穴位的陽氣,補一個穴位的陰氣,是瀉陽補陰的方法。)

疏取之者,欲其從容,不宜急也。上氣,言氣之至也。氣至而和,穀氣至矣,故可止針。下仿此。)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病在膀胱經,膀胱與腎為表裡,表實而裡虛,故當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也。

白話文:

針灸時取穴要從容不迫,不能急躁。出現「上氣」時,表示氣已到達,且已調和,這時食物的營養也吸收得差不多了,所以可以停止針灸。(以下是類似的針灸手法)

如果「人迎」穴兩側肌肉緊繃,表示膀胱經有問題。膀胱與腎臟表裡相通,因此外部有實熱,內部就會虛寒。所以應該瀉掉足太陽經,補益少陰經。兩者交替施治,每隔一天針灸一次。一定要仔細觀察效果,從容取穴,等到「上氣」調和後再停止針灸。(人迎穴兩側肌肉緊繃,表示疾病在膀胱經,而膀胱與腎臟表裡相通。如果膀胱經實熱,腎臟就會虛寒,因此需要瀉足太陽經,補益少陰經。)

二瀉一補義見後。疏取上氣義同前。)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病在胃經,胃與脾為表裡,胃實脾虛,故當瀉足陽明,補足少陰。以上三陽盛者,俱二瀉一補。)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脈口主藏,故其一盛病在肝經。

白話文:

瀉兩次、補一次的意思在後面說明。(發散上氣的方法和前面相同。)如果人迎脈三處都盛大,則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瀉兩次補一次,每天取一次,一定要觀察後驗證,並發散治療,直到上氣平復為止。(人迎三盛,表示病在胃經。胃與脾是表裡關係,胃實脾虛,所以要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上述三陽盛的脈象,都採用二瀉一補的方法。)

如果脈口脈盛大,則瀉足厥陰經,補足少陽經,補兩次瀉一次,每天取一次,一定要觀察後驗證,並發散治療,直到上氣平復為止。(脈口主藏,所以脈口一盛表示病在肝經。)

肝實膽虛,當瀉足厥陰、補足少陽也。補瀉義見後。上氣義同前。)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病在腎經,腎經實,膀胱虛,故當瀉足少陰、補足太陽也。)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病在脾經,脾實胃虛,故當瀉太陰、補陽明也。

白話文:

肝實膽虛 肝氣旺盛,膽氣不足,此時應瀉足厥陰經(肝經),補少陽經(膽經)。補瀉的具體方法詳見後文。(上氣的意義同前文。)

脈口二盛 寸關脈盛,應瀉足少陰經(腎經),補太陽經(膀胱經),二補一瀉,隔兩天取一次脈,務必仔細觀察並驗證效果,手法宜緩和,上氣緩解後即停止。(脈口二盛,表明病在腎經,腎經實,膀胱虛,故應瀉腎經,補膀胱經。)

脈口三盛 寸關尺脈都盛,應瀉足太陰經(脾經),補陽明經(胃經),二補一瀉,每天取一次脈,務必仔細觀察並驗證效果,手法宜緩和,上氣緩解後即停止。(脈口三盛,表明病在脾經,脾經實,胃經虛,故應瀉太陰經,補陽明經。)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此釋上文脾胃二經之治也。太言太陰,陽言陽明,脾與胃為表裡,故曰太陽主胃。二經皆富於穀氣,較他臟為盛,故可日二取之。按:上文人迎之治,治三陽也,皆曰二瀉一補。氣口之治,治三陰也,皆曰二補一瀉。

白話文:

因此,太陽經(胃經)可以每天取穴治療兩次。因為太陽經主司胃部,富含穀氣,所以可以每天取穴治療兩次。(這是解釋上文脾胃兩經的治療方法。太指太陰(脾經),陽指陽明(胃經),脾胃為表裡,所以說太陽主胃。兩經都富含穀氣,比其他臟腑更豐富,所以可以每天取穴治療兩次。註:上文人迎穴的治療方法,是治療三陽經的,都說是兩次瀉法一次補法。氣口的治療方法,是治療三陰經的,都說是兩次補法一次瀉法。)

蓋以三陽主表,病在表者,宜瀉倍於補也。三陰在裡,病在裡者,宜補倍於瀉也。皆以臟氣為重,惟恐其或傷耳。又如厥陰少陽,肝膽木臟也,東方多實,或可日二取之。太陰陽明,脾與胃也,脾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惟少陰太陽則二日一取之,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臟,真陰之原,故宜保重如此。

白話文:

因為三陽主治身體表面,如果疾病在表層,瀉(放血)的用量應該比補(服藥)多一倍。三陰主治身體內部,如果疾病在內部,補(服藥)的用量應該比瀉(放血)多一倍。這都是以臟腑氣血為重,唯恐傷到臟腑。

另外,像是厥陰(肝)和少陽(膽),都是木臟,東方屬木,容易實證,所以可以每天放血兩次。太陰(脾)和陽明(胃),是與脾胃有關,脾胃富含穀氣,所以也可以每天放血兩次。

只有少陰(腎)和太陽(膀胱),才需要兩天放血一次。因為腎和膀胱是「天一之臟」,是真陰的來源,所以要特別重視保養。

聖人之顧根本,豈惟針刺為然哉?)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俱盛三倍以上,即四盛也。陰陽俱溢,即溢陰溢陽也。不開,即外關內格也。如此者血氣閉塞無所行,五臟真陰傷於內,刺之已不可,灸之則愈亡其陰而變生他病,必至不能治也。)

白話文:

聖人重視治病的根源,豈止是針刺才如此?(如果)「人迎穴」和「脈口」都腫脹超過三倍,稱為「陰陽俱溢」,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針灸)疏通,則血脈閉塞,氣血不能運行,流溢於體內,損傷五臟。這樣的人,(如果貿然)艾灸,就會轉化成其他疾病。(「俱盛三倍以上」指的就是「四盛」。「陰陽俱溢」指的就是「溢陰溢陽」。「不開」指的就是「外關內格」。這樣的人,血氣閉塞無處運行,五臟的真陰從內部受損。針灸已經不能治好,艾灸則會更損傷陰氣,導致其他疾病發生,最終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