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6)
二十卷 (6)
1. 二十六、衛氣失常皮肉氣血筋骨之刺
(《靈樞·衛氣失常篇》)
白話文:
-
衛氣的功能: 區分了衛氣在人體中的兩種主要功能——守護和調節。衛氣負責保護皮膚和肌表,防止外邪侵入,同時也參與調節體溫、呼吸和心率等生理活動。
-
衛氣失常的徵象: 描述了當衛氣出現異常時,可能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如容易受風寒侵襲、易感冒、體溫不穩、心跳不齊等。
-
調理衛氣: 提倡通過適度的運動、飲食調節和情志調理來保持衛氣的平衡。例如,適當的鍛煉可以強化體質,合理的飲食可以補充營養,平和的情緒則有助於維持內分泌的穩定。
-
預防與治療: 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提倡養生之道,以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對於已出現衛氣失常的狀況,則需尋求專業的診斷和治療,通過藥物、針灸或導引等方法來糾正。
-
辨證施治: 認為治療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即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通過詳細分析病人的症狀、體徵及生活習慣等信息,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
養生與防病: 強調了養生的重要性,提倡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適度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以及積極的心理狀態,都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這段文字簡要概括了《靈樞·衛氣失常篇》的核心內容,旨在通過理解和調節衛氣的正常運作,達到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目的。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此衛氣之常也。失其常,則隨邪內陷,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而苑蘊為病,故《禁服篇》曰衛氣為百病母也。
白話文:
黃帝說:衛氣停留在腹中,無法運化,導致氣血鬱結,體內五臟六腑不得正常運作,使人四肢疼痛、胸腹脹滿、呼吸困難,這種情況該如何治療?
(註:衛氣是水穀精華所化,循行於皮肉之間,燻蒸於胸腹,散佈於全身,這是衛氣的正常運作。如果失常,就會隨著邪氣內陷,停留在腹中,導致氣滯血瘀,形成疾病。因此,《禁服篇》中說,衛氣是百病之源。)
苑,郁同。)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上者為喘呼逆息,故當瀉之於上。人迎,足陽明經穴。天突、喉中,俱任脈穴。喉中,即廉泉也。)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積於腹中者,當瀉其下。
白話文:
「苑」,即「鬱」,二字相同。伯高說:氣積在胸中的,從上面治療;氣積在腹中的,從下面治療;上下都滿的,從旁邊治療。黃帝問:如何治療呢?伯高回答:積在上面的,瀉人迎、天突、喉中穴;積在腹中的,瀉三里和氣街穴。
三里、氣街,俱足陽明經穴。)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上下皆病,則上下俱當取之,如以上五穴是也。季脅之下一寸,當是足厥陰經章門穴。病之重者仍當雞足取之,謂攢而刺之也,即《官針篇》合谷刺之謂,詳見前六。一本云季脅之下深一寸。
白話文:
三里穴和氣街穴都屬於足陽明經上的穴位。上下(三里穴和氣街穴)都氣結時,上下穴位都要取(扎針),外加上季脅穴下方的章門穴。病情較重的,還應使用雞足針法(即扎而刺入),如同《官針篇》中提到的合谷穴針法中所說「刺之」,詳見前六篇。另有版本稱季脅穴下方一寸。
)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脈大而弦急,陰虛而真臟見也。絕不至者,營氣脫也。腹皮急甚者,中和氣絕而脾元敗也。不宜刺矣。)
白話文:
檢查脈象,脈搏強勁而緊繃,或突然中斷,或腹部皮膚非常緊繃,這些情況都不適合進行針灸。黃帝說:說得好。(脈搏強勁而緊繃,表示陰虛而臟器虛弱。突然中斷,表示營氣耗盡。腹部皮膚非常緊繃,表示中和之氣消散而脾臟虛弱。這些情況都不適合進行針灸。)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兩眉者,闕中也。其應主肺,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脾氣通於唇,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濡,濕也。營本無形,若膚腠之汗,肌肉之脹,二便之泄利,皆濡然之謂。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怎麼知道皮膚、肌肉、血液、筋骨的疾病?」伯高回答:「眉毛顏色淡薄的,會有皮膚病。(眉毛在眼睛上方,是肺經經過的地方,所以皮膚病是肺經引起的。)嘴脣顏色青、黃、赤、白、黑的,會有肌肉疾病。(脾氣通過嘴脣,所以肌肉疾病是脾經引起的。)營氣濕潤的,會有血液問題。(營氣本來沒有形狀,像皮膚腠理的汗水、肌肉的腫脹、大便小便的失禁,這些都是濕潤的表現。
其病在營,則氣血也。)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目為肝之竅,肝主筋也。)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耳為腎之竅,腎主骨也。)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黃帝曰:願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營氣,就會影響氣血。眼睛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等異常狀況,表示疾病在筋上。(因為眼睛是肝的竅穴,肝主筋。)耳朵焦枯並且沾滿灰塵,表示疾病在骨上。(因為耳朵是腎的竅穴,腎主骨。)黃帝問:疾病的形狀是如何?要怎麼判斷?(伯高回答:各種疾病變化多端,無法一一列舉,但皮膚有其分佈範圍,肌肉有其支柱,血氣有其輸導管道,骨頭也有其相連之處。)黃帝說:請告訴我原因。(伯高說:皮膚的分佈範圍,輸送到四肢末端。
(病在皮者,在陽分也。陽受氣於四末,以其皮淺氣浮也,故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病在肌肉,當治其柱。柱者,䐃之屬也。堅厚之肉,多在手足三陽分肉間,以肉主於脾,而脾主四肢也。足少陰之經,自足心,循內踝後,入足跟,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會於尻臀,貫脊,其肉俱厚,故亦為肉之柱。)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
白話文:
如果疾病發生在皮膚上,說明疾病在陽經。陽經會從四肢末端接受氣,因為皮膚較淺,氣浮於表,所以皮膚的部位與四肢末端相連接。
肌肉中的柱狀物,位於手臂、小腿等陽經的肌肉之間,靠近足少陰經的分佈。
如果疾病發生在肌肉中,應治療這些柱狀物。柱狀物屬於筋膜系統中堅硬厚實的組織。它們大多位於手、足三陽經的肌肉之間,因為肌肉主於脾臟,而脾臟主宰四肢。足少陰經從足心開始,沿著內踝後方走行,進入足跟,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從小腿後內側緣走出,再向上經過股內後側,到達臀部,貫穿脊椎。這些部位的肌肉都很厚,因此也稱為肌肉中的柱狀物。
血管輸布血氣到全身各個部位,血氣留滯就會過盛而產生隆起。
(病在血氣,當治其輸。輸於諸絡,謂諸經之絡穴也。氣血留居,則經絡壅盛,故當取之。)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病在筋者,不必分其陰陽左右,但當隨病所在而治之。)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病在骨之屬者,當治骨空以益其髓。髓者骨之充也,故益髓即所以治骨。
白話文:
如果疾病的病源在血氣,就應該治療輸穴。輸穴就是經絡上的穴位。如果氣血滯留在經絡中,就會導致經絡壅塞,所以要針對這些穴位進行治療。
筋部沒有陰陽之分,也沒有左右之別,只要根據疾病所在的位置進行治療即可。
骨髓空洞,可以吸收營養來滋養腦髓。如果疾病在骨髓中,就應該治療骨髓空洞來滋養骨髓。骨髓是骨頭的填充物,所以滋養骨髓就是治療骨頭的方法。
骨空義詳經絡類十九。)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間者病輕,故用針宜淺宜小。甚者病重,故用針宜深宜眾。病變無窮,能隨其變而調治得宜者,故曰上工。
)
白話文:
(《靈樞.骨空論》)黃帝問道:「該如何施針呢?」伯高回答:「疾病的變化、浮沉、深淺錯綜複雜,難以窮盡。針刺的位置應依據病情的不同而定:病情輕微的應針刺淺而少,病情嚴重的應針刺深而多。根據變化情況調整針刺手法,所以說上乘的醫師能做到這一點。
2. 二十七、五亂之刺
(《靈樞·五亂篇》全)
白話文:
人體內外環境失調,會導致各種疾病。當氣血運行紊亂,經絡不通暢時,便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心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到整個身體,肺的功能失調會影響氣的運行,脾胃功能不好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氣郁結會導致氣血不順,腎氣不足則根基不穩。治療時應當調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正常,從而恢復健康。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白話文:
黃帝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它們分別對應五行,又分屬四季,為什麼會出現失調混亂?要怎樣才能得到治療?
岐伯說:五行有順序,四季有區別,順應它們就能健康,違背它們就會混亂。
黃帝說:什麼是順應?
岐伯說:十二條經脈對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分為四季;四季為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氣候。營氣和衛氣相互配合,陰陽協調,清氣濁氣不會混合,這樣就能順應自然而健康。
(此下言一時血氣之錯亂,非宿疾有因之謂。氣本五行,故曰五亂。)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清氣屬陽而升,在陰則亂。濁氣屬陰而降,在陽則亂。營氣陰性精專,行常順脈。衛氣陽性慓悍,晝當行陽,夜當行陰。
白話文:
下面說的只是一時性的血氣混亂,不是指長期存在的疾病。氣的本質是由五行組成的,所以說「五亂」。
黃帝問:什麼叫做逆而亂?
岐伯回答:清氣應該在陰位,濁氣應該在陽位。營氣(濡養臟腑之氣)按照順序運行在經脈中,衛氣(保護身體之氣)逆行,清氣和濁氣交錯混雜,在胸中形成混亂。這種狀態叫做「大悗」。
(說明:清氣屬於陽性,所以會上升。如果清氣出現在陰位,就會造成混亂。濁氣屬於陰性,所以會下降。如果濁氣出現在陽位,也會造成混亂。營氣屬於陰性,性質平和,所以會沿著固定的經脈運行。衛氣屬於陽性,性質剛烈,白天應該運行在陽位,晚上應該運行在陰位。)
若衛氣逆行,則陰陽相犯,表裡相干,亂於胸中而為悗悶,總由衛氣之為亂耳。悗,母本切。)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氣亂於內者,上則在心肺,下則在腸胃也。嘿,默同。俯,俯同,又音免。)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白話文:
如果衛氣運行異常,就會導致陰陽交爭,表裡不和諧,在胸中大亂,造成胸口悶塞的症狀。這些症狀的根源,都是由於衛氣的混亂。
如果衛氣在心臟混亂,就會導致心煩意亂,呼吸急促,經常低著頭。如果衛氣在肺部混亂,就會導致呼吸困難,只能仰著頭呼吸。如果衛氣在腸胃混亂,就會導致腹瀉嘔吐。
(衛氣混亂於內部,上半身會影響心肺,下半身會影響腸胃。默同嘿,俯同俯,又音免。)如果衛氣在四肢混亂,就會導致四肢發冷。如果衛氣在頭部混亂,就會導致頭部眩暈沉重,甚至昏厥。
(氣亂於外者,下在於四肢,上在於頭也。)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道,言所由也。邪之來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則取病甚易,是謂保身之寶也。按:此四句,雖以針刺為言,然實治法之要領,不可不知也。大凡疾病之生,必有所自,是有道以來也。
白話文:
如果氣在體外亂竄,(症狀會)出現在四肢或頭部。黃帝說:「造成五種混亂的病因,用針刺治療有特定的方法嗎?」岐伯說:「有方法可以讓病因進來,也有辦法讓它出去。如果清楚瞭解這些方法,就能成為養生保健的寶典。」(「道」是指病因形成的途徑。致病的邪氣進出人體必定有其途徑。如果知道這個途徑,就能輕易找出疾病,也就是保健身體的祕訣。注:這四句話雖然以針刺為例,但實際上是治療方法的要點,不可不知。一般來說,疾病的發生一定有其原因,也就是「有道以來」。)
知其所自而徑拔之,是有道以去也。能審其道,則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內而生者,自里而除之。自上來者可越之,自下來者可竭之。自熱來者不遠寒,自寒來者不遠熱。自虛而實者,先顧其虛,無實則已;自實而虛者,先去其實,無虛則已。皆來去之道也。俗云來處來,去處去。
白話文:
知道病因並直接拔除它,就是有方法治療疾病。能夠掌握正確的方法,那麼從外而內的病症,從表層驅除;從內而生的病症,從內部去除。從上而下的病症可以跳過中間,從下而上的病症可以徹底根除。因熱而來的病症不能用寒藥,因寒而來的病症不能用熱藥。因虛而實的病症,先治療虛弱,沒有虛弱就沒事了;因實而虛的病症,先去掉實證,沒有實證就沒事了。這些都是治療疾病的方向。俗話說:病從哪裡來,就從哪裡治療,病從哪裡去,就從哪裡結束。
此言雖淺,殊有深味,誠足為斯道之法。)黃帝曰:善。願聞其道。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手少陰之輸,神門也。心主之輸,手厥陰大陵也。)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手太陰之滎,魚際也。足少陰之輸,太谿也。氣在肺而取腎者,以少陰脈貫腎絡肺也。
白話文:
這句話雖然淺顯,但卻蘊含深刻的道理,足以為中醫之路的準則。黃帝說:「好,我願意聽聽這個準則。」
岐伯說:「氣在於心臟,可以從手少陰心經的循行部位(神門穴)和心主經的筋脈循行部位(大陵穴)取得。」
「氣在於肺臟,可以從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魚際穴)和足少陰腎經的循行部位(太谿穴)取得。」
「肺氣取自腎臟,是因為少陰脈絡穿過腎臟,又連接著肺臟。」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取足太陰之輸,太白也。足陽明之輸,陷谷也。三里亦足陽明穴。)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天柱、大杼,俱足太陽經穴。不知,不應也。當復取其滎、輸二穴,通谷、束骨也。)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白話文:
氣在腸胃的,取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穴位,如果氣下不去,就取三陰交穴。(取脾經的輸穴太白穴,胃經的輸穴陷谷穴。三陰交穴也是胃經的穴位。)
氣在頭部的,取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知道原因,就取足太陽經的榮穴和輸穴。(天柱穴和大杼穴都是足太陽經的穴位。不知道原因,則不應該。應再取穴位的榮穴和輸穴,也就是通谷穴和束骨穴。)
氣在手臂或腿腳的,先去血脈,然後取陽明(胃經)和少陽(膽經)的榮穴和輸穴。
(臂足之絡有血者,必先去其血。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手陽明之滎、輸,二間、三間也。手少陽之滎、輸,液門、中渚也。足陽明之滎、輸,內庭、陷谷也。足少陽之滎、輸,俠谿、臨泣也。)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
白話文:
如果手臂或腿部的經絡中有血氣阻塞,必須先去除血氣。在手部的阻塞,從手部取穴;在腳部的阻塞,從腳部取穴。
- 手陽明經的滎穴、輸穴:二間穴、三間穴
- 手少陽經的滎穴、輸穴:液門穴、中渚穴
- 足陽明經的滎穴、輸穴:內庭穴、陷谷穴
- 足少陽經的滎穴、輸穴:俠谿穴、臨泣穴
黃帝問:如何進行補瀉?
岐伯答:慢慢進針慢慢出針,稱為導氣。補瀉無形無相,稱為同精。
(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在導氣復元而已。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耳,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言本篇之法,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但宜導治之如是耳。此因帝問補瀉,故復及之以明其義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白話文:
所有針灸治療,不論是補氣還是瀉氣,都強調要緩和。因此,針刺要緩緩刺入,緩緩拔出,目的只是引導氣機恢復正常。然而,補氣時引導的是正氣,瀉氣時引導的是邪氣,總的目的是保護身體的精氣。所以說,補氣和瀉氣雖然沒有具體的形式,但都是為了相同的目的,就是保精。
這並不是因為身體有餘或不足,而是因為氣機混亂、氣血運行逆亂。我所提出的方法,並不是為了治療有餘或不足,而是針對氣機混亂相逆的情況,需要採取適當的引導治療。由於皇帝詢問了補氣和瀉氣,所以這裡再次提到,以闡明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