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12)

回本書目錄

七卷 (12)

1. 四、十二經筋結支別

)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自缺盆上頸中人迎穴,乃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大趾之端內側,隱白也。循核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丘之次。)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絡當作結。此自內踝直上,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之次。股之內側曰陰股。結於髀,箕門之次也。乃上橫骨兩端,與足厥陰會於衝門,橫繞曲骨,並足少陰陽明之筋而聚於陰器,皆剛筋也。

)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前行者,自陰器上腹,會手少陰之筋結於臍,循腹裡由大橫、腹哀之次結於肋,乃散為柔細之筋上行,布於胸中胸鄉、大包之次。其內行者,由陰器宗筋之間,並陽明少陰之筋而上著於脊。)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陰之筋,起小趾下,邪趨足心,又邪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根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

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自內輔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皆剛筋也。)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脈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膂音旅。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大趾上三毛際,大敦次也。行跗上,與足太陰之筋並行,結於內踝前中封之次。)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由內踝上足脛,循三陰交之分上行,並足少陰之筋,上結於內輔骨下曲泉之次,復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中五里、陰廉之分,上急脈而結於陰器。陰器者,合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沖、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

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以成健運之用。)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谷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

白話文:

四、十二經筋的支別分布

足陽明經筋:上行至鎖骨上窩處集結,再向上經過頸部,夾口角兩側,在顴部會合後向下連結鼻旁,向上與足太陽經筋相匯合。足太陽經筋分布於眼瞼上方形成"目上綱",足陽明經筋分布於眼瞼下方形成"目下綱"。(具體路徑:從鎖骨上窩經頸部人迎穴,沿下頜至口角地倉穴與陽蹺脈相會,上至顴髎穴連結鼻旁,再向上至睛明穴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其分支從面頰部連結耳前區域。另一分支從下頜處上行連結耳前,與足少陽經的上關、頷厭穴相會,最終止於頭維穴。

足太陰經筋:起於大腳趾內側端(隱白穴附近),上行連結內踝(商丘穴附近)。直行的經筋連結膝內側骨(陰陵泉穴附近),沿大腿內側上行連結股部(箕門穴附近),匯聚於外生殖器。(此部分經筋質地剛勁)繼續上行腹部連結臍部,沿腹內連結肋部,分散於胸中;深層經筋附著於脊柱。

足少陰經筋:起於小腳趾下方,與足太陰經筋並行斜向內踝下方,連結足跟與足太陽經筋相合,上行連結膝內側骨下方(陰谷穴附近)。與足太陰經筋並行沿大腿內側上行,連結外生殖器。(此部分均為剛筋)沿脊柱內側夾脊上行至項部,連結枕骨與足太陽經筋相合。

足厥陰經筋:起於大腳趾背部(大敦穴附近),上行連結內踝前(中封穴附近)。沿小腿上行連結膝內側骨下方(曲泉穴附近),繼續沿大腿內側上行連結外生殖器,網絡諸經筋。(外生殖器是足三陰、足陽明經筋及衝、任、督脈匯聚之處,故稱"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故能網絡諸筋協調運動。)

手太陽經筋:起於小指外側(少澤穴附近),連結手腕(腕骨、陽谷穴附近),沿前臂內側上行連結肘尖後方(小海穴附近)。按壓此處筋脈時,酸麻感可傳導至小指。(這是驗證經筋循行的標誌。)繼續上行連結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