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卷 (3)

回本書目錄

二卷 (3)

1. 一、陰陽應象

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於精。)精歸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化之原,故精歸於化。)精食氣,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化生精,(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

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氣生形。(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味傷形,氣傷精,(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反傷形。氣既歸精,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精化為氣,(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氣之根。

其義即此。然上文既雲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夫陽化氣。即云之類;陰成形,即雨之類。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云,氣歸精也。云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

人身精氣,全是如此。故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帝所以先舉雲雨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氣傷於味。)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也。)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為陰故降,氣為陽故升。)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味為陰矣,而厚者為純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矣,而厚者為純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也。)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

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湧,湧同。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太過所致。)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也。此即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義。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

白話文:

一、陰陽應象

人體的精血由氣轉化而成,因此氣能滋養精。(精能促進生化作用。精屬坎水,天一生水,是五行中最先出現的。因此萬物初生時,其本質皆源於水。由精轉化為氣,再由氣轉化為神,可見水是萬物變化的根源,所以精能促進生化。)

精依賴氣的滋養,形體依賴食物的滋養。(「食」如同嬰兒吸食母乳。氣能滋養精,故精依賴氣;食物能滋養形體,故形體依賴食物。)生化作用能產生精。(萬物的生成皆始於精,因此生化作用能產生精。)

前文提到「精歸化」,是說在生化之前,精是變化的基礎;此處「化生精」,則是指生化之後,由變化產生精。)

氣能生成形體。(氣聚集則形體生成,氣消散則形體消亡。)食物過量會損傷形體,氣失調會損傷精。(食物本該滋養形體,但若過度攝取,反而會傷害形體;氣本該滋養精,但若失調,反而會損傷精。)

精能轉化為氣。(精化為氣,是指元氣由精轉化而來。《珠玉集》說:「水是天地萬物的根源,精是元氣的基礎。」正是此意。然而前文提到「氣歸精」,是指氣能生精;此處又說「精化氣」,是指精能生氣。兩者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精氣相互依存的奧妙,呼應上文天地雲雨的比喻。陽氣化為雲,陰氣凝結為雨。雨並非生於地面,而是由天上的雲降下,如同氣滋養精;雲並非生於天空,而是由地面的水氣上升形成,如同精轉化為氣。人體的精氣也是如此。氣聚集則精充盈,精充盈則氣旺盛,精氣充足則形體自然強健。黃帝先以雲雨為例,正是為了說明精氣升降的道理。)

(氣也會因食物不當而受損。)前文提到「味傷形」,形體受損時,氣也必然受損。例如:過食酸味會使肝氣過盛,導致脾氣衰竭,這都是食物傷氣的例子。)

屬陰的食物從下竅排出,屬陽的氣從上竅散發。(食物屬陰,故向下;氣屬陽,故向上。)

味濃厚的屬純陰,味淡薄的屬陰中之陽;氣濃厚的屬純陽,氣淡薄的屬陽中之陰。(此處說明氣味的陰陽屬性,而陰陽之中又各有陰陽。味屬陰,濃厚者為純陰,淡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屬陽,濃厚者為純陽,淡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濃厚者能瀉下,味淡薄者能通利;氣淡薄者能發散,氣濃厚者能生熱。(陰味下行,故味厚者可瀉下,味薄者可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可發散於表,氣厚者可生熱。)

過旺的火會削弱氣,溫和的火能強壯氣。過旺的火消耗氣,氣依賴溫和的火;過旺的火使氣消散,溫和的火使氣生長。(火是天地間的陽氣。天無此火,無法化生萬物;人無此火,無法維持生命。因此萬物的生長皆依賴陽氣。但溫和的火能助長生命,過烈的火反而有害。火過盛則氣衰,火平和則氣盛。過旺的火消耗氣,故稱「食氣」;溫和的火滋養氣,故稱「食火」。此雖以氣味為例,但天地間的規律本就是少則壯、壯則衰,不僅限於氣味。)

辛味、甘味具發散作用,屬陽;酸味、苦味具催吐、瀉下作用,屬陰。(此處說明正常味道的陰陽屬性。辛味發散,甘味緩和,故作用於體表;酸味收斂,苦味瀉下,故能催吐或通便。「湧」與「湧」同義。)

陰氣過盛則陽氣受損,陽氣過盛則陰氣受損。(此處說明陰陽失衡導致的病變。陰陽不和則一方偏勝、一方虧損,皆會致病。)

陽氣過盛則生熱,陰氣過盛則生寒。(這是過度偏勝的結果。)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物極必反。此即前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道理。陰陽之氣如同水極似火、火極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