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卷 (2)
二卷 (2)
1. 一、陰陽應象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慄,本熱而變寒也。
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飧泄,完穀而泄也。䐜脹,胸膈滿也。飧音孫。
䐜音嗔。)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雲長,陽云殺,寒生熱,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云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
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云,又曰云出天氣;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六微旨大論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謂之雲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
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氣水同類詳義,有按在後第四章,所當參閱。)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肌表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臟,故濁陰走之。
腠音湊。)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水為陰,火為陽,(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氣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
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醫家首宜省察。)陽為氣,陰為味。(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味歸形,形歸氣,(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於氣。)氣歸精,(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白話文:
一、陰陽應象
寒冷到極點會轉化為熱,炎熱到極點會轉化為寒。(陰主寒,陽主熱,這是陰陽的正常狀態。寒極生熱,表示陰轉化為陽;熱極生寒,表示陽轉化為陰。邵雍說:運動開始時陽氣產生,運動到極點則陰氣產生;靜止開始時柔和之氣產生,靜止到極點則剛強之氣產生。這符合《周易》中「老變而少不變」的道理。例如人受寒邪侵襲,反而會發熱,這是原本的寒轉化為熱;體內熱極時,反而會怕冷發抖,這是原本的熱轉化為寒。因此,陰陽的道理是物極必反。)
寒氣產生濁陰,熱氣產生清陽。(寒氣凝滯,所以生成濁陰;熱氣升散,所以生成清陽。)清陽之氣若在下而不升,就會導致腹瀉(飧洩);濁陰之氣若在上而不降,就會導致胸腹脹滿(䐜脹)。(清陽主上升,若陽氣衰弱在下不能升,就會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濁陰主下降,若陰氣滯留於上不能降,就會胸膈脹滿。飧洩指食物未消化就排出,䐜脹指胸腹脹滿。)這是陰陽顛倒,疾病表現出反常的狀態。(「作」指作用。這段承接前文「治病必求其本」而言。例如陰主生長,陽主肅殺;寒生熱,熱生寒;清陽在下,濁陰在上,都是陰陽作用反常,導致疾病順逆變化。順應規律為「從」,違反規律為「逆」,無論順逆,都有其根本原因,所以必須找出根本來治療。)
因此,清陽之氣形成天,濁陰之氣形成地;地氣上升成為雲,天氣下降成為雨;雨雖從天降,但源自地氣;雲雖由地升,但源自天氣。(以下說明陰陽精氣的升降,顯示天人相通的道理。天地是陰陽的形體,雲雨是天地的精氣。陰在下者為精,精即水,精氣上升化為氣,雲因雨而生;陽在上者為氣,氣即雲,氣下降化為精,雨由雲而成。自下而上是地與天相交,所以地氣上升為雲,又說雲出自天氣;自上而下是天與地相交,所以天氣下降為雨,又說雨出自地氣。《六微旨大論》說:上升後必下降,下降是天的作用;下降後必上升,上升是地的作用。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升降表現為雲雨,人身升降表現為精氣。天人道理相通,這是最關鍵的部分。關於氣與水的關係,詳見後文第四章。)
因此,清陽之氣從上竅(眼、耳、口、鼻)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前後二陰)而出;(源自天的親近上部,源自地的親近下部。)清陽之氣發散於肌膚腠理,濁陰之氣內行於五臟;(腠理指肌表。陽氣發散於皮膚,所以清陽歸於此;陰氣受納於五臟,所以濁陰歸於此。)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所以清陽充實之;六腑傳化水穀,所以濁陰歸於此。)
水屬陰,火屬陽,(水性潤下而寒,所以屬陰;火性炎上而熱,所以屬陽。水火是陰陽的象徵,陰陽是水火的特性。天地萬物的氣,無不是水火的運作。因此,天以日月為水火,《易經》以坎離為水火,醫學以心腎為水火,丹道以精氣為水火。腎屬水,但水中生發的氣是真火;心屬火,但火中化生的液是真水。水火互相蘊藏,是至高的道理,醫者首先應領悟。)
陽化為氣,陰化為味。(氣無形而上升,所以屬陽;味有質而下降,所以屬陰。這裡指藥物和食物的氣味。)食物滋養形體,形體依賴氣;(「歸」指依賴。五味化生精血以成形,所以味歸於形;形體的存亡取決於氣的聚散,所以形歸於氣。)氣滋養精,(氣指真氣,源自先天,與穀氣結合而充養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