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三卷 (5)

回本書目錄

三卷 (5)

1. 七、脾不主時

(素問太陰陽明論)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些言時惟四而臟有五,如肝心肺腎分主四時,而脾為五臟之一,獨無所主者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白話文:

黃帝問:脾臟為什麼沒有專屬的時令?

岐伯答:脾屬土,主中央,平常會在一年四季中寄存在四臟,各掌管十八天。因此,脾臟沒有專獨主掌的時令。

(五臟所主,如肝木主春而王於東,心火主夏而王於南,肺金主秋而王於西,腎水主冬而王於北;惟脾屬土而蓄養萬物,故位居中央,寄王四時各一十八日,為四臟之長,而不得獨主於時也。考之曆法:凡於辰戌丑未四季月,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土王用事十八日,一歲共計七十二日。

白話文:

五臟各有其主掌的季節和方位:肝屬木,掌管春季,位居東方;心屬火,掌管夏季,位居南方;肺屬金,掌管秋季,位居西方;腎屬水,掌管冬季,位居北方;而脾屬土,能滋養萬物,因此位於中央,每十八天寄居四個季節的中央,成為四臟的主宰,但不能獨自掌管特定的季節。

根據曆法,在辰月(春季)、戌月(秋季)、丑月(冬季)、未月(夏季)這些四季的月份中,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的十八天,都是土氣掌管,一年共有七十二天。

凡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於九十日中除去十八日,則每季亦止七十二日,而為五行分王之數。總之五七三十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之常數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脾胃相為表裡,脾常依附於胃,以膜連著,而為之行其精液;然脾胃皆屬乎土,所以生成萬物,故曰法天地也。

白話文:

一年四季,每季有 90 天。去除 18 天,每季實際只有 72 天,這也是五行主宰的時日。總共有 5 個七次,共 35 天;2 個五次,共 10 天;所以一整年共 360 天。脾臟儲藏著胃裡的精華。胃土生成萬物,像天和地一樣。所以脾臟的氣血不能達到頭和腳。脾和胃互為表裡。脾通常依附在胃上,用膜相連,並為胃傳輸精液。但是脾和胃都屬於土行,所以才能生成萬物,所以說它們像天和地。

土為萬物之本,脾胃為臟腑之本,故上至頭,下至足,無所不及,又豈得獨主一時而已哉?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此所以四時五臟,皆不可一日無土氣也。)

白話文:

大地是萬物生長之本,脾胃是人體臟腑之本,所以從頭到腳,無處不受到它的影響。怎麼能說它只主導某個時刻呢?《平人氣象論》中說:「人如果沒有胃氣,就會逆亂,逆亂就表示死亡。」脈搏中沒有胃氣的人也會死亡。這就是為什麼一年四季,五臟器官都離不開脾胃之氣的原因。

2. 八、五臟所合所榮所主五味所宜所傷之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心生血,血行脈中,故合於脈。血華在貌,故榮於色。心屬火,受水之制,故以腎為主。)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屬金,皮得金之堅,故合於皮。毛得皮之養,故榮於毛。五臟之應天者肺,故肺主皮毛。凡萬物之體,其表必堅,正合乾金之象,所謂物物一太極也。

白話文:

心與脈相通,面部紅潤有光澤,與腎臟有關。(因為心臟產生血液,血液在脈中運行,所以心與脈相應。面部血色紅潤,所以心與面部光澤有關。心屬火,受腎水制約,所以心以腎為根本。)

肺與皮膚相通,皮膚上的汗毛旺盛,與心臟有關。(因為肺屬金,皮膚得到金的堅固,所以肺與皮膚相應。汗毛得到皮膚的滋養,所以汗毛旺盛。五臟中與肺相對應的是天空,所以肺負責皮膚和汗毛。所有事物的外表都必須堅固,這正符合乾卦屬金的特性,也就是所謂的「萬物一體太極」的道理。

金受火之制,故肺以心為主。)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肝屬木,木曲直而柔,筋體象之,故合於筋。爪者筋之餘,故榮於爪。木受金之制。故肝以肺為主。)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脾屬土,肉象地之體,故合肉也。脾氣通於唇,故榮唇也。土受木之制,故脾以肝為主。

白話文:

金受火的制約,所以肺以心為主。

肝與筋相合,它的華彩表現在指甲上,它的主位在肺部。(肝屬木,木質柔韌彎曲,筋體構造與此相似,因此與筋相合。指甲是筋的延伸,所以與指甲有關。木受金的制約,所以肝以肺為主。)

脾與肉相合,它的華彩表現在嘴脣上,它的主位在肝部。(脾屬土,肉質就像大地的形體,所以與肉相合。脾氣通到嘴脣,所以與嘴脣有關。土受木的制約,所以脾以肝為主。)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腎屬水,腎藏精,骨藏髓,精髓同類,故腎合骨。發為精血之餘,精髓充滿,其發必榮,故榮在發。水受土之制,故腎以脾為主。)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咸從水化,水能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五味篇曰:心病禁咸。

白話文:

腎臟與骨頭相互關聯。腎氣充盛,頭發就會烏黑亮麗。而腎臟的作用與脾臟有關。

過量攝取鹹味食物,會導致脈絡凝結不通暢而變色。(鹹味化生自水,水能克火,因此會影響到心臟的脈絡和氣色。五味篇中記載:心臟有病,應避免食用鹹味食物。)

泣,澀同。)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苦從火化,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辛從金化,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胝,皮厚也,手足駢胝之謂。酸從木化,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也。

白話文:

哭泣和因咽喉乾澀而發不出聲,症狀是相同的。多食苦味,則皮膚乾燥而毛髮脫落。(苦味屬火,火能克金,所以屬於肺部皮膚和毛髮的疾病。五味篇說:肺病忌食苦味。)多食辛味,則筋脈緊縮而指甲乾枯。(辛味屬金,金能克木,所以屬於肝部筋脈和指甲的疾病。五味篇說:肝病忌食辛味。)多食酸味,則肌肉肥厚而嘴脣乾裂。(胝:皮膚變厚,指手腳長繭。酸味屬木,木能克土,所以屬於脾部肌肉和嘴脣的疾病。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胝音支。䐢音縐。)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甘從土化,土能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也。五味篇曰:腎病禁甘。)故心欲苦,(合於火也。)肺欲辛,(合於金也。)肝欲酸,(合於木也。)脾欲甘,(合於土也。)腎欲咸,(合於水也。

白話文:

五味篇提到:脾臟有病忌酸味。(胝讀作「支」,䐢讀作「縐」)過量食用甘味,會導致骨頭疼痛和掉頭髮。這是因為五味導致的損傷。(甘味屬土,土能剋水,所以會損傷腎臟的骨骼和頭髮。五味篇提到:腎臟有病忌甘味。)因此,心臟喜歡苦味(符合火),肺臟喜歡辛味(符合金),肝臟喜歡酸味(符合木),脾臟喜歡甘味(符合土),腎臟喜歡鹹味(符合水)。

)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也。(凡此皆五味之合於五臟者。舊本也字在合字之下,於義不通,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俱云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也,今改從之。)

白話文:

這五味所相配,就是五臟的氣。 (所有的這些都是五味與五臟相配的。舊本中也有字在合字之下,與義理不通,根據全元起本和太素,都說這五味所配就是五臟之氣,現在改從這個說法。)

3. 九、本神

(靈樞本神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泆,淫放也,恍,恍惚也。詳如下文。泆音逸。)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凡是針灸的方法,一定要先根據神靈的意旨。血、脈、營氣、精神,這些都是五臟所藏的精華。當這些精華過度流溢,脫離臟腑之後,就會導致精神失落、魂魄飛揚、意志混亂、智慮離開身體。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天意所致還是人為過失?什麼叫做德氣生出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您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回答說:天賦予我的就是德,地賦予我的就是氣,德流淌氣促進,共同作用而產生生命。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天地者,陰陽之道也。自太極而生兩儀,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自兩儀而生萬物,則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然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氣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言理賦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備矣。

白話文:

人類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天地乃陰陽之理。太極生兩儀,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兩儀生萬物,乾知大始,坤育成萬物。因此《易經》說:「天地最大的恩德在於生育萬物。」《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於地,命定於天。」所以陽氣先行,陰氣隨後,開始生化的恩德源自於天,形成形體的氣質源自於地,故天賦予我們的是德性,地賦予我們的是氣質。德性流佈於氣質之中而孕育生命,意謂著生命體理形完整,而孕育生命的法則至此具備。

)故生之來謂之精,(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白話文:

因此,生命誕生的起源稱為「精」(註:太極運動產生陽氣,靜止產生陰氣,陰陽之氣各自有其精華)。所謂的「精」是來自天地的靈氣。天以「生水」為開端,地以「六合」來完成,因此「精」在五行中是最先出現的。所以萬物最初的誕生,其來源都是水。例如核果未成熟時就像水一樣,胎兒或卵未成形時也像水一樣;即使是人、昆蟲、草木的誕生,也都是如此。《易經》中說:「男女交合,萬物由此而生。」

此之謂也。)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陰陽之精也。搏,交結也。易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皆兩精相搏之謂。凡萬物生成之道,莫不陰陽交而後神明見。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又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白話文:

這就叫做「兩精相搏」。兩精指的就是陰陽之氣,搏是交結的意思。《易經》說:「天數為五,地數也為五。五位相互配合,各自結合成對。」《周易參同契》說:「二和五的精氣,奇妙地結合而凝結成形。」這都說明瞭兩精相搏的意思。凡是萬物生成,沒有一樣不通過陰陽交合而後出現神明。因此人的誕生,必須結合陰陽之氣,形成父母的精華,兩精相搏,形體和精神才能形成,這就是所謂的「天地合氣,命名為人」。《決氣篇》又說:「兩神相搏,合而形成身體,常在身體之前產生,這就是精。」

見本類後二十五。愚按;神者,靈明之化也,無非理氣而已。理依氣行,氣從形見,凡理氣所至,即陰陽之所居,陰陽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陰陽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是皆神之為義。

白話文:

在之前的部分中,曾提到過靈魂的本質。我認為,靈魂是由精神和氣構成的。精神依附於氣運行,氣則通過形體顯現出來。凡是精神和氣到達的地方,就是陰陽存在的地方。陰陽所在之處,就是靈魂所在之處。所以說,陰陽是靈魂的居所。

《天元紀大論》中說:陰陽的變化莫測,就是靈魂。

《氣交變大論》中說:善於言說化育和變化的,就是通曉靈魂之理。

《易經》中說:知道變化之道的人,就是知道靈魂的作用嗎?

這些都是靈魂的意義。

然萬物之神,隨象而應,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經曰:心藏神。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迨其變態,莫可名狀。如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淮南子曰:或問神。

白話文:

所有事物的規律,都隨著現象而改變,人體的規律,全由心來主導。因此,《黃帝內經》說:心藏神。又說:心是君主之官,所有神明都從這裡產生。這就是我們身體的元神。像魂魄、意志這些神志,哪一個不是由元神變化而來的,並且統一在心上?所以心端正,所有的神志都端正,心邪惡,所有的神志都邪惡,一旦面目全非,就難以形容。就像《八正神明論》裡說的:神啊神,耳朵聽不見,眼睛卻明亮,心通透,意志堅定,智慧獨發,口中說不出來,所有人都看著卻只有他看到,好像昏迷,卻只有他清醒,就像風吹散雲霧,所以說這纔是神。淮南子中,有人問神是什麼。

曰:心。請聞之。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黃庭經曰: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金丹大要曰:心為一身君主,萬神為之聽命。以故虛靈知覺,作生作滅,隨機應境,千變萬化,瞬息千里,夢寢百般;又能逆料未來,推測禍福,大而天下國家,小而僻陋罅隙,無所不至。然則神至心必至,心住神亦住。

白話文:

問道:「心」是什麼?請您說明。

回答:「潛天(心)而天(外在宇宙)也存在,潛地(心)而地(外在物質世界)也存在,天和地神妙而無法測量。

《黃庭經》說:「得道並不繁瑣,在於保持真性,泥丸(腦中)和全身各處都有神靈。

《金丹大要》說:「心是一身的君主,萬物都聽從它的命令。因此,心有虛靈的知覺,可以生滅變化,隨機應變,千變萬化,瞬間千里,夢中經歷百般;還能預測未來,推測吉凶,大到國家天下,小到僻陋的縫隙,無所不知。所以,神到了,心也到了,心停,神也停。」

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則凡治身者,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也。諸神詳義見藏象會通。搏音博。)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並精而出入。

白話文:

邪客篇中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重要主宰,也是精神寄居的地方。心臟受傷,精神就會離開,精神離開,人就會死亡。所以說,過度操勞神氣的人會失去神氣,善於休息的人神氣才會安居。因此,養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養神,其次纔是養形體。

文章中提到的各種神氣的詳細解釋,請參閱《藏象會通》。所謂「魂」,是指隨著神氣出入的陽氣;「魄」,是指與精氣一起出入的陰氣。(精氣相對於神氣來說為陰,魄相對於魂來說為陰。因此,魂隨著神氣出入,魄則與精氣同時出入。)

愚按: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別,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之別焉。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隨神而往來?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神藏於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精神、魂魄雖然有陰陽之分,但是在陰陽之中,又各有陰陽之別。比如神和魂都是陽性的,為什麼說魂隨著神而往來呢?這是因為神的品德就像光明爽朗、聰慧靈通這樣,魂的行為就像夢寐恍惚、變化出遊之類。神藏在心中,所以心靜則神清;魂跟隨著神,所以神昏則魂亂。這就是神魂的含義,可以通過聯想和思考來理解。

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並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於氣,故氣聚則精盈;魄並於精,故形強則魄壯。此則精魄之狀,亦可默會而知也。然則神為陽中之陽,而魂則陽中之陰也;精為陰中之陰,而魄則陰中之陽者乎。

白話文:

精華和陰魂都是陰性的,為什麼說陰魂會跟精華一起出入呢?這是因為精華這種物質既厚重又有實質,身體的形體就是由精華而形成的。陰魂的作用是能夠活動和做事,疼痛和瘙癢都是由陰魂感知的。精華是由氣血產生的,所以氣血聚集時精華就充足;陰魂跟精華相伴,所以身體強壯時陰魂就強盛。這樣,精華和陰魂的狀態,也可以默默地領會知道。那麼,神是陽性中的陽性,而魂則是陽性中的陰性;精華是陰性中的陰性,而陰魂則是陰性中的陽性。

雖然,此特其陰陽之別耳;至若魂魄真境,猶有顯然可鞠者,則在夢寐之際。如夢有作為而身不應者,乃魂魄之動靜,動在魂而靜在魄也;夢能變化而寤不能者,乃陰陽之離合,離從虛而合從實也。此雖皆魂魄之證,而實即死生之幾。苟能致心如太虛,而必清必靜,則夢覺死生之關,知必有洞達者矣。

白話文:

雖然,這些只是陰陽的不同罷了。至於魂魄的真實境界,在夢境之中還有明顯可知的例子。比如在夢中有所作為卻身體沒有反應,這是魂魄活動而身體不活動;夢中能夠變幻而醒來後卻不能,這是陰陽分離和結合,分離來自虛幻而結合來自真實。這些雖然都是魂魄的證明,但實際上就是生死之間的關鍵。如果能像空虛一樣專心一致,一定清淨安詳,那麼對於夢和醒、生死之間的關聯,必定能有透徹的理解。

又神氣魂魄詳義,見後十四,所當互考。)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故萬物皆其所任。)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思憶也。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之所存,謂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志而存變,謂意志雖定,而復有反復計度者,曰思。

白話文:

神氣魂魄的詳細解釋,請參閱後面的第十四條,應互相參照研究。

所以能夠適應萬物的叫做心。(心就像君主,主管著神靈,並且參合天地,所以萬物都是它所掌握的。)心有所想念的叫做意。(憶,就是思憶。所謂一念產生,心有所偏向而尚未決定的,就叫做意。)意之所堅持的叫做志。(意之所堅持,意念已經確定而堅定不移的,就叫做志。)因為志而存在的變化叫做思。(因為志而存在的變化,意志雖然確定,仍有反覆考慮的,就叫做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深思遠慕,必生憂疑,故曰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疑慮既生,而處得其善者,曰智。按此數者,各有所主之臟,今皆生之於心,此正諸臟為之相使,而心則為之主宰耳。)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白話文:

因為思考而嚮往遙遠的事物,稱為「慮」。因為深思遠慕,必定會產生憂慮懷疑,所以稱之為「慮」。因為懷疑憂慮而處理事物,稱之為「智」。因為懷疑憂慮產生以後,能夠恰當地處理它們的人,稱之為「智」。根據這幾句話,每種品德都有對應的主導臟腑,但現在都將它們產生在心臟上,這正是因為各個臟腑相互影響,而心臟作為它們的主宰。因此,有智慧的人養生,必定順應四季變化,適應寒暑冷暖,調和喜怒情緒,保持居住環境安適,節制陰陽之氣,平衡剛柔之性。這樣一來,邪氣就不會侵襲,就能夠長生久視。

(此言四時也、寒暑也、喜怒也、居處也,皆明顯易曉;惟節陰陽調剛柔二句,其義最精,其用最博,凡食息起居、病治脈藥,皆有最切於此而不可忽者。欲明是理,當求易義而漸悟之。)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此節言情志所傷之為害也。怵,恐也。

白話文:

文中所說的「四時」指寒、暑、春、秋;「寒暑」指寒冷和炎熱;「喜怒」指情緒的喜悅和憤怒;「居處」指居住環境。這些因素都容易理解。其中,「節陰陽,調剛柔」這兩句話意義最精深,應用最廣泛。凡是飲食、睡眠、起居、疾病治療、把脈用藥等方面,都與此息息相關,不可忽視。想要明白這個道理,應從淺顯易懂的道理逐漸領悟。因此,過度恐懼憂慮會損傷精神,精神受損就會導致恐懼和淫慾放縱,無法控制。

惕,驚也。流淫,謂流泄淫溢,如下文所云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者是也。思慮而兼怵惕,則神傷而心怯,心怯則恐懼,恐懼則傷腎,腎傷則精不固。蓋以心腎不交,故不能收攝如此。怵,出、恤二音。)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悲則氣消,悲哀太甚則胞絡絕,故致失生。

白話文:

:精氣枯竭的開始,枯竭則必定徹底消失。 竭者絕之漸,絕則盡絕無餘矣。)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喜發於心,樂散在外,暴喜傷陽,故神氣憚散而不藏。憚,驚惕也。)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愁憂則氣不能舒,故脈道為之閉塞。)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怒則氣逆,甚者必亂,故致昏迷皇惑而不治。不治,亂也。

喜樂 :神氣會因此逸散而不能藏匿。(喜悅從內心發出,快樂散發於外,過度喜樂會損傷陽氣,因此神氣會因驚惕而逸散,無法藏匿。)

愁憂 :氣機閉塞,無法運行。(愁憂會導致氣機無法舒展,因此脈絡會因此閉塞。)

盛怒 :意識恍惚,無法控制。(盛怒會導致氣機逆亂,嚴重者必定會神智混亂,因此會導致昏迷荒亂而無法控制。無法控制,意指混亂。)

白話文:

開心快樂時,精氣神容易外泄而無法收斂。

擔憂愁苦時,氣血運行受阻。

大發雷霆時,意識模糊,無法自控。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恐懼則神志驚散,故蕩憚而不收。上文言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與此稍同;但彼云不藏者,神不能持而流蕩也,此云不收者,神為恐懼而散失也,所當詳辨。)

白話文:

感到恐懼時,神志會受到驚嚇而散亂,無法收斂。(恐懼會導致神志恐慌散亂,因此無法收斂。上文中提到喜悅時,神志散亂無法收藏,與此處的情況相似;但上文中所說無法收藏,是指神志無法被控制而流散。而這裡所說的無法收斂,是指神志因恐懼而散失,這兩者需要仔細區別。)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此下言情志所傷之病,而死各有時也。心藏神,神傷則心怯,故恐懼自失。䐃者,筋肉結聚之處。心虛則脾弱,故破䐃脫肉。毛悴者,皮毛憔悴也。下文准此。色夭者,心之色赤,欲如白裹赤,不欲如赭也。

白話文:

心神受到驚嚇或過度思考會損傷精神,精神受損就會感到恐懼、失去自我,筋骨鬆軟、肌肉萎縮,毛皮枯槁、面色暗淡,在冬天死亡。

(以下說明情緒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以及會在不同的季節死亡。)心藏著精神,精神受損會導致心神怯弱,所以會感到恐懼、失去自我。䐃指肌肉和筋腱結合的地方。心虛就會導致脾胃虛弱,所以會出現筋骨鬆軟、肌肉萎縮的情況。毛髮枯槁是指皮膚和毛髮失去滋潤。後面的內容以此類推。面色暗淡是指心臟主色的紅色變淡,就像白布包裹著紅色物體,而不是像赭石那樣的暗紅色。

火衰畏水,故死於冬。䐃,劬允切。)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憂本肺之志,而亦傷脾者,母子氣通也。憂則脾氣不舒,不舒則不能運行,故悗悶而亂。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故脾傷則四肢不舉。脾色之夭者,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也。

白話文:

腎氣衰弱的人害怕寒冷,所以容易在冬季死亡。脾臟憂愁而無法解脫,就會損傷心,心神受傷則心志混亂,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暗淡,容易在春季死亡。(憂愁原本是肺的志向,但也會損傷脾,這是因為母子之間氣息相通。憂愁會導致脾氣不暢,不暢則無法運行,因此心志鬱悶而混亂。四肢都接收胃氣滋養,但如果氣血無法流經經絡,就必須通過脾臟才能獲得滋養,因此脾臟受傷,四肢就會無力。脾臟的顏色枯槁,呈現出黃色,類似包著雄黃的羅網,而不是像黃土那樣。)

土衰畏木,故死於春。悗,美本切。)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肝藏魂,悲哀過甚則傷魂,魂傷則為狂為忘而不精明,精明失則邪妄不正,其人當陰縮攣筋。兩脅骨不舉者,皆肝經之敗也。肝色之夭者,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也。

白話文:

脾臟虛弱害怕肝臟,所以會在春天死亡。(「悗」讀作「美本」)肝臟受到悲哀情緒影響,傷及魂魄,魂魄受傷就會瘋狂健忘,精神失常,精神失常就會邪妄不正,導致人體陰氣收縮,筋脈攣縮,兩側肋骨無法舉起,毛髮枯槁,面色發青,在秋天死亡。肝臟藏著魂魄,悲哀過度就會傷及魂魄,魂魄受傷就會發瘋或健忘,不再聰慧,聰慧喪失就會邪妄不正,導致人體陰氣收縮,筋脈攣縮。兩側肋骨無法舉起,都是肝經虛弱的表現。肝臟的顏色發青,宜如蒼璧般清透,不宜如藍色般發暗。

木衰畏金,故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喜本心之志,而亦傷肺者,暴喜傷陽,火邪乘金也。肺藏魄,魄傷則神亂而為狂。意不存人者,旁若無人也。五臟之傷無不毛悴,而此獨云皮革焦者,以皮毛為肺之合,而更甚於他也。

白話文:

當木氣衰弱時,就會害怕金氣,所以會在秋天死亡。)肺臟喜歡過度快樂,這樣就會損傷魂魄,魂魄受傷就會發狂,發狂的人神志不清,皮膚乾燥,毛髮枯槁,面色暗淡,在夏天死亡。(快樂原本是人內心的意願,但也很容易傷及肺臟,因為過度快樂會損傷陽氣,而火邪會剋制金氣。肺臟藏有魂魄,魂魄受傷則神志混亂而發狂。神志不清的意思是旁若無人。五臟受傷都會導致毛髮枯槁,而這裡特別提到皮膚乾燥,是因為皮膚和毛髮與肺臟相合,受損情況更嚴重。

肺色之夭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也。金衰畏火,故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怒本肝之志,而亦傷腎者,肝腎為子母,其氣相通也。腎藏志,志傷則意失,而善忘其前言也。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腰為腎之府也。

白話文:

肺氣不足的人,臉色蒼白像鵝毛,不應像鹽一樣。金性代表肺,秋氣旺盛時肺氣強,而到了夏天肺氣弱,所以夏天時肺病患者較容易死亡。

腎氣旺盛如果發怒不止,就會傷害心志。心志受傷,就會喜歡忘記自己說過的話,腰背不能彎曲伸直,毛髮枯槁,臉色蒼白,在盛夏時死亡。

(發怒原本是肝臟的職責,但也會傷害腎臟。因為肝腎相生,氣息相通。腎臟儲藏心志,心志受傷,意念就會失去,所以會善忘自己的話。腰背不能彎曲伸直是因為腰部是腎臟的住所。)

腎色之夭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也。水衰畏土,故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此亦言心腎之受傷也。蓋盛怒雖云傷腎,而恐懼則腎臟之本志,恐則氣下而陷,故能傷精。腎主骨,故精傷則骨痠。痿者陽之痿。厥者陽之衰。命門不守則精時自下,是雖腎臟受傷之為病,然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愁憂恐懼則傷心,上文曰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義與此通。痠,酸同。

白話文:

健康的腎臟呈黑色,像厚重的漆一樣,不應像大地那樣蒼白。(腎臟屬水,受土剋制,因此在夏季末最容易受損。)恐懼而無法釋放會損傷精氣,精氣受損會導致骨頭酸軟、四肢麻痺,甚至導致精氣不自主地外洩。(這也表明心腎受損。大發脾氣會傷腎,但恐懼會傷害腎臟的本質。恐懼會導致氣下降,下陷的氣氣會損傷精氣。腎臟主骨,精氣受損,就會骨頭酸軟。痿是陽氣衰弱。厥是陽氣衰竭。命門不守,就會導致精氣不自主地外洩。雖然這是腎臟受損的病症,但在《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提到,憂愁、恐懼會傷心,而上文中說精神受傷,就會導致恐懼泛濫而不止,其道理與此相同。痠和酸同義。)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臟各有其精,傷之則陰虛,以五臟之精皆陰也。陰虛則無氣,以精能化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然則死生在氣,而氣本於精,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者,正指此陰字為言也。詳陰陽類二,當互求之。

白話文:

因此,五臟是儲藏精氣的地方,不能受損。受傷了就會失去保護,導致陰虛。陰虛了就會沒有氣,沒有氣就會死亡。(這段話總結了上文,指明五臟各自都有自己的精氣,受傷了就會陰虛,因為五臟的精氣都是陰性的。陰虛了就會沒有氣,因為精氣可以化為氣。氣聚集著就生,氣散開了就死,所以生與死取決於氣,而氣源於精,因此《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四十歲以後陰氣減少一半,這裡的「陰」字就是指這個意思。具體請參閱「陰陽部類二」,可以互相參考。)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此承篇首之問而言。凡用針者,必當察病者之形態,以酌其可刺不可刺也。設或五臟精神已損,必不可妄用針矣。故五閱五使篇曰: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針灸的人,要觀察病人的狀態,以此瞭解病人的精神、魂魄是否存在或受損,如果這五者受傷,就不能用針灸治療。(這段文字是承接篇首的問題而說的。凡是使用針灸的人,都必須要觀察病人的形態,以此判斷是否可以針灸。如果病人的五臟精神已經受損,就絕對不能隨意用針。因此,《五閱五使篇》中說:「血氣充足,肌肉結實,所以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體型瘦小的人,陰陽形氣都不足,不要用針灸來治療,而應調養身體,服用甘藥。)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觀此諸篇之訓,可見針能治有餘而不可治虛損明矣。凡用針者,當知所慎也。)

白話文:

根結篇說:

如果身體氣血不足,疾病本身的氣血也不足,這表示陰陽之氣都虛弱了,不適合針刺治療。

從這幾篇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針灸可以治療實症(氣血過盛),但無法治療虛症(氣血不足)。所有使用針灸的人,都必須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