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3)
二十卷 (3)
1. 二十、肥瘦嬰壯逆順之刺
(《靈樞·逆順肥瘦篇》全)
白話文:
人體經脈的運行有其定則,手部的經脈起於手指末端,然後向上到達頭面,足部的經脈起於足趾,然後上行至腹部。對於肥胖和瘦弱的人,在治療上應有不同的方法。肥胖者的肉厚,應該使用較長的針,瘦弱者的肉薄,應該使用較短的針。針刺的深淺也應根據人體不同的部位來決定,例如面部的針刺應淺,背部的針刺可以較深。此外,還應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針刺的方法。春天宜淺刺,夏天宜稍深,秋天宜平刺,冬天則宜深刺。這樣才能符合自然界的規律,達到治病的目的。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言隨應而解,若無堅據之難破者也。)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了很多你關於針灸的學問,感覺很全面深入。但你的學說似乎給人一種飄忽不定的感覺,沒有明確的依據。你的學問是怎麼領悟得這麼透徹的?是親自觀察事物才得出這些規律的嗎?」
岐伯回答:「聖人之所以能夠通達醫道,是因為他們遵循了天、地、人三界的規律。必須有明確的法度和規範,建立起衡量和驗證的方法,才能將醫道傳授出去。就好比工匠不能捨棄尺子和圓規而憑空判斷長短和形狀;木工不能拋棄規矩而製作出圓形和方形。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敎,逆順之常也。(檢押,規則也。有法有則以防其錯亂,乃可傳於後世焉。物之平者,莫過於水,故曰平水。此言聖人之道,合於三才,工匠之巧,成於規矩,固皆出於自然之理。知自然之妙者,是謂易用之敎,逆順之常也。)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水有通塞,氣有滑澀,血有清濁,行有逆順。
白話文:
懂得運用這些知識的人,那是遵循自然規律,容易應用的原則,順應自然變化的法則。(檢驗約束,制定規則,有了原則和方法來防止錯誤,纔可以傳承給後世。世上最平衡的東西莫過於水,所以說「平水」。這句話說的是聖人的道理,符合天地三才;工匠的技巧,出自規矩,這些都出自自然法則。懂得自然奧妙的人,這就是容易應用的原則,順應自然變化的法則。)黃帝說:希望聽聽什麼是自然法?岐伯說:面對深水進行疏通,不需要使用很大的力氣水就能耗盡;順著地勢挖掘溝渠,就能打通道路。這句話說的氣的通暢與阻塞,血的清澈與渾濁,運行的順序和逆轉。
決水通經,皆因其勢而利導之耳。宜通宜塞,必順其宜,是得自然之道也。)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人之形質不同,刺法亦有異也。)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年大者氣血正盛,故與肥壯之人同其法。
白話文:
解除水腫和暢通經絡,都是因為順應它們的趨勢,引導它們而已。該通暢的時候通暢,該阻塞的時候阻塞,一定要順應它們的適宜,這樣纔是符合自然法則的。黃帝說:我想知道人的黑白肥瘦大小長短,各有定數嗎?岐伯說:年紀輕身體壯,血氣充盈,皮膚堅固,因為外邪而得病,治療這種人的時候要針刺得深一些,停留的時間長一些,因為這種人比較肥胖。(年紀大的人氣血旺盛,所以治療方法和肥胖的人一樣)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臨臨,下垂貌,唇厚質濁之謂。多益其數,即久留也。)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廉,薄也。
白話文:
(廣肩腋項)肩寬、腋下寬、頸項粗壯,(肉薄厚皮而黑色)肌肉薄且厚實,皮色黑,(脣臨臨然)嘴脣肥厚,下垂,(其血黑以濁)血液黑且稠,(其氣澀以遲)呼吸短促而緩慢,(其為人也)此人貪得無厭,(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針刺時應深刺並留針較久。(臨臨,形容下垂的樣子,脣厚質濁的意思;多益其數,即長時間留針。)
黃帝問:針刺瘦人應如何?岐伯答:瘦人(皮薄色少)皮膚薄且氣色差,(肉廉廉然)肌肉瘦弱,(薄脣輕言)嘴脣薄且說話輕柔,(其血清氣滑)血液清淡,氣息不順,(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容易受到氣的影響,容易損傷血液,(刺此者淺而疾之)針刺時應淺刺並快速進針。(廉,薄的意思。)
薄唇輕言,肉瘦氣少也。若此者,刺不宜過,恐其脫損氣血,故必淺入其針而速去之也。)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常人者,不瘦不肥之人也。視其白黑者,白色多清,宜同瘦人,黑色多濁,宜同肥人,而調其數也。
白話文:
嘴脣薄且說話輕細,說明肌肉瘦弱、氣息不足。遇到這種情況,針灸時不宜刺得太深,以免損傷氣血,所以針刺必須淺入,迅速拔出。
黃帝問:對一般健康的人,針灸時如何操作?
岐伯答:看其皮膚的顏色,再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針灸的數量。皮膚白淨豐滿的人,血氣調和,針刺時應按正常的數量進行。
(一般健康的人是指不胖也不瘦的人。觀察其皮膚顏色,白色偏多說明體質較清,應與體瘦之人同論;黑色偏多說明體質較濁,應與體胖之人同論,然後根據這些情況調整針灸的數量。)
其端正敦厚者,是即常人之度,當調以常數。《經水篇》曰: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白話文:
端正穩重的屬性,是屬於一般人的標準,應當用一般的數字來調節。《經水篇》說:
足陽明經的針刺深度為六分,保留十個呼吸。 足太陽經的針刺深度為五分,保留七個呼吸。 足少陽經的針刺深度為四分,保留五個呼吸。 足太陰經的針刺深度為三分,保留四個呼吸。 足少陰經的針刺深度為二分,保留三個呼吸。 足厥陰經的針刺深度為一分,保留兩個呼吸。
手臂上的陰經陽經,接受氣的途徑比較近,氣來得比較快,針刺的深度都不超過二分,保留的時間都不超過一次呼吸。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此即常數之謂,而用當酌其宜也。)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壯士之骨多堅剛,故曰真骨。監監,堅固貌。壯士之辨有二:若堅肉緩節、不好動而安重者,必氣澀血濁,此宜深刺久留,同肥人之數也;若勁急易發者,必氣滑血清,此宜淺刺疾去之,同瘦人之數也。
白話文:
根據病人的年紀、身材高矮、胖瘦,用手指觸摸來判斷。這是通常的標準,但具體治療時要酌情處理。)黃帝問:刺壯健人的真骨要用什麼方法?岐伯答:刺壯健人的真骨,肌肉結實,關節鬆弛,身體沉重。這樣的人如果體重過重,氣血阻滯,刺此類病人時,針刺要深,留針時間長,針刺次數較多;如果身體強勁,氣血通暢,刺此類病人時,針刺要淺,出針要快。(壯士的骨頭大多堅硬有力,所以稱為真骨。監監,堅固的樣子。辨別壯士的方法有兩種:如果肌肉結實,關節鬆弛,好靜重安的人,必定氣血阻滯,宜深刺久留,與肥胖人的針刺方法相同;如果筋骨強健,容易發動的人,必定氣血通暢,宜淺刺疾去,與瘦弱人的針刺方法相同。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嬰兒血少氣弱,故但宜毫針。以淺而速,若邪有未盡,寧日加再刺,不可深而久也。)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濁當作滑。血清氣滑者,猶臨深決水,泄之最易,宜從緩治可也。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對嬰兒進行針灸? 岐伯答:嬰兒的肌肉細嫩,血液稀少,元氣不足,為他們針灸時應使用毫針,刺入淺表部位,快速刺入和拔出,一天可以刺兩次。(嬰兒血氣虛弱,因此只適合使用毫針。刺入時宜淺而快,如果邪氣沒有完全祛除,可以隔天再增加一次針刺,不宜刺入過深或過久。) 黃帝問:在深水處施救溺水者該怎麼辦? 岐伯答:溺水者的血液比較稀釋,而元氣較為濁弱,如果施救過快,反而會導致元氣耗竭。(「濁」字應為「滑」。血清氣滑的人,猶如臨深水處施救溺水者,救治時宜緩慢進行為佳。
若疾瀉之,必致真氣皆竭矣。)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血濁氣澀者,猶循掘決沖,必借人力,但疾瀉之,其經可通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白話文:
如果腹瀉頻繁,那麼必定會消耗掉所有的元氣。黃帝問:去阻塞、疏通經絡的方法是什麼?岐伯答:當血脈淤滯、氣血運行不暢時,迅速地拉肚子可以使經絡恢復通暢。(血脈淤滯、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猶如阻塞、挖掘、疏通經絡,需要藉助外力,只要迅速地拉肚子,經絡就能通暢了。)黃帝問:脈絡循行的順逆是什麼?岐伯答:手的三條陰經,從臟腑運行到手部;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運行到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運行到足部;足的三條陰經,從足部運行到腹部。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者,太陰肺經,從臟出中腑,而走大指之少商;少陰心經,從臟出極泉,而走小指之少衝;厥陰心主經,從臟出天池,而走中指之中衝也。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者,陽明大腸經,從次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少澤而走頭之聽宮;少陽三焦經,從名指關衝而走頭之絲竹空也。
白話文:
手上的三條陰經,從臟腑通到手上:
- 太陰肺經:從肺臟出來,經過中焦,終止於大拇指的少商穴。
- 少陰心經:從心臟出來,經過極泉穴,終止於小拇指的少衝穴。
- 厥陰心包經:從心包經出來,經過天池穴,終止於中指的中衝穴。
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部通到頭部:
- 陽明大腸經:從食指的商陽穴開始,終止於頭部的迎香穴。
- 太陽小腸經:從小指的少澤穴開始,終止於頭部的聽宮穴。
- 少陽三焦經:從無名指的關衝穴開始,終止於頭部的絲竹空穴。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者,太陽膀胱經,從頭之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陰;陽明胃經,從頭之承泣而走足次趾之厲兌;少陽膽經,從頭之瞳子髎而走足四趾之竅陰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者,太陰脾經,從大趾隱白走腹而上於大包;少陰腎經,從足心湧泉走腹而上於俞府;厥陰肝經,從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門也。凡手之三陰,自臟走手為順,自手而臟則逆;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為順,自頭而手則逆。
白話文:
人體的足部三陽經脈從頭部出發,一路延伸至足部:太陽膀胱經從頭部的睛明穴開始,經過足部的小趾至陰穴;陽明胃經從頭部的承泣穴開始,經過足部的次趾厲兌穴;少陽膽經從頭部的瞳子髎穴開始,經過足部的四趾竅陰穴。而足部三陰經脈則從足部出發,一路延伸至腹部:太陰脾經從大趾隱白穴開始,沿著腹部向上到達大包穴;少陰腎經從足心湧泉穴開始,沿著腹部向上到達俞府穴;厥陰肝經從足大趾大敦穴開始,沿著腹部到達期門穴。手部的三陰經脈,從臟器出發,流向手部為順行,反之則為逆行;手部的三陽經脈,從手部出發,流向頭部為順行,反之則為逆行。
足之三陰,自足走腹為順,自腹而足則逆;足之三陽,自頭走足為順,自足而頭則逆。此經之所以有逆順,而刺之所以有迎隨也。)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獨少陰之脈若有下行者,乃衝脈也。詳如下文。)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白話文:
腳的陰經,從腳延伸到腹部是順行,從腹部到腳是逆行;腳的陽經,從頭延伸到腳是順行,從腳到頭是逆行。經脈之所以有順逆,針刺(治療)時也應遵循迎應(順應經脈運行)的原則。黃帝問:少陰經脈為什麼獨自向下走啊?岐伯答:不是這樣的。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得到滋養。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衝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精血之海,故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行者,輸在於大抒,足太陽經也,故出於頏顙,主滲灌諸陽之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下行者,並少陰之大絡,出陽明之氣街,由股入足,至內踝之後屬。其別而下者,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是為三陰,此其所以下行也。
白話文:
衝脈從胞宮開始,是十二經脈精血聚藏的地方,因此全身的五臟六腑都能從中獲取精血。
衝脈向上走的,輸送精血到陽經,灌溉滋養陽經的精氣。(陽經主外,所以衝脈向上輸送精血,從頭部開始灌溉陽經的精氣。)
衝脈向下走的,與少陰經的大絡脈相並行,從氣街處(在小腹兩側)出來,沿著大腿後部內側,進入膕窩,沿著小腿骨內側向下,到達足內踝後分出支脈。(少陰經主內,所以衝脈向下並行少陰經的大絡脈,灌溉滋養陰經的精氣。)
從少陰經分出的支脈,繼續灌溉肝經和脾經的精氣,這就形成了三陰經。(三陰經主裡,所以衝脈向下輸送精血,灌溉陰經的精氣,這樣才能到達身體的深層部位。)
骭音干,脛骨也。)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跗屬,足掌屬也。滲諸絡而溫肌肉,動輸篇作注諸絡以溫足脛。上三節與動輸篇大同,詳經絡類十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故能溫肌肉,溫足脛,皆衝脈之氣也。
白話文:
脛骨的前面彎曲向下經過足弓底部,沿著足弓進入大腳趾間,滲透到筋脈中,溫暖肌肉。(足弓底部,即腳掌的連接處。滲透到筋脈中,溫暖肌肉,動輸篇註解為滲入到筋脈中,溫暖足脛。上面三段與動輸篇基本相同,詳見經絡分類第十三卷。)所以如果這些分支筋脈閉塞,那麼足弓上面就無法活動,無法活動就會麻木,麻木就會寒冷。(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所以它能溫暖肌肉,溫暖足脛,這些都是衝脈的氣所致。)
若衝脈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為寒者,亦衝脈之所致也。)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故必先導以言,次切其脈,其有素所必動而今則非者,如衝陽太谿太衝等脈,當動不動,乃可知其不動者為逆,動者為順,而其厥逆微甚可以明矣。)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話文:
如果衝脈的經絡因為邪氣而阻塞,那麼足背上的經脈就不動,導致腳冷、腿麻等症狀。這就是由衝脈造成的。
黃帝問:「如何證明呢?」
岐伯回答:「用言語引導,又用切脈驗證,它未必一定會動,然後才能明確地瞭解逆行還是順行的運轉。」(為什麼要明確呢?恐怕有人因為腳冷麻而懷疑害怕。所以必須先用言語引導,然後切脈診斷,如果本來應該動的脈象現在卻不動了,比如衝陽、太谿、太衝等脈,動的就不動了,就能知道不動的是逆行的,動的則是順行的,這樣就能明確地瞭解腳冷麻的輕重程度了。)
黃帝讚嘆道:「聖人的道理真是精妙啊!明晰得像日月,細微得像毫釐,除了夫子您,還有誰能說得這麼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