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8)
十九卷 (8)
1. 十五、候氣察三部九候
(《素問·離合真邪論》)
白話文:
在《素問·離合真邪論》中,主要討論瞭如何分辨和治療真正的病邪與假象的病症。文中強調了醫生在診斷疾病時必須精確,區分真邪,避免誤診,因為錯誤的診斷會導致不適當的治療,進一步損害患者的健康。此外,文中還提到了一些關於辨識疾病特徵、分析病機以及制定治療策略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強調了臨牀實踐中經驗和理論的結合應用。
帝曰:候氣奈何?(此欲候其邪氣也,非針下氣至之謂。)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邪氣由淺而深,故必自絡,然後入經。舍,居也。)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邪氣寒,正氣溫,故不相得。血氣本靜而邪擾之,亦猶水本靜而風擾之,故如湧波之起也。
白話文:
皇帝問:要如何候脈?
岐伯答:邪氣是由絡脈進入經脈的,它會停留於血管之中,在寒氣和溫氣還沒相互調和的情況下,就會像湧起的波浪一樣,時有時無,不會長時間停留在某處。(邪氣為寒,正氣為溫,所以不相調和。血氣原本平靜,但邪氣侵擾,就像原本平靜的水面被風吹起波浪一樣。)
邪氣之至,善行數變,或往或來,故無常處。)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方其來也,邪氣尚微,故可按其處而止之,取而瀉之,早遏其勢,則大邪可散,無深害矣。)無逢其沖而瀉之,(不為早治,其邪必甚。邪氣雖盛,恐其氣未必實,故宜詳審,不可因逢其沖輒瀉之也。
白話文:
病邪來襲,變化多端,忽來忽去,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說:當邪氣來臨時,一定要按壓並制止它,然後再取穴治療,(因為邪氣剛剛來臨時還很微弱,因此可以按住它所在的位置並制止它,再取穴瀉出它,及早遏止它的勢頭,這樣就能使大病邪散去,不會造成深重的危害。)不要等到邪氣衝擊身體才進行治療,(如果不能及時治療,邪氣必定會很嚴重。雖然邪氣很盛,但要仔細辨別它的性質是否實熱,因此應該仔細審察,不能因為邪氣衝擊身體就急於瀉出它。)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真氣不實,迎而瀉之,邪氣雖去,真氣必太虛矣,故曰其來不可逢也。按:《小針解》曰: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彼言補,此言瀉,文若相反,各有深義,當兩察之。)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過,往也。
白話文:
真氣就是經脈中的氣。經氣非常虛弱,所以說「真氣到來的時候不可逢迎」,指的就是這個道理。(真氣不足,卻迎面而刺其穴位,雖然邪氣可能會退,但真氣必定會更加虛弱,所以說「真氣到來的時候不可逢迎」。按,《小針解》中說:「真氣到來的時候不可逢迎」,指的是氣勢強盛的時候,不可再用補的方法。彼言補養,此言瀉氣,這兩句話看起來互相矛盾,各有其深刻的道理,應當兩方面都仔細考察。)所以說如果不仔細診斷邪氣,待強盛的真氣已經過去,再用瀉氣的方法,真氣就會脫離,脫離之後真氣就不能恢復,邪氣又會再次侵襲,病情會更加嚴重。(過,治過頭了的意思。)
不能審察虛實而瀉其已去之邪,反傷真氣,邪必乘虛復至而益甚矣。)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小針解》曰: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髮針瀉者,施瀉法也。欲瀉其邪,在氣至之頃。
白話文:
不能仔細辨別是正氣虛弱還是邪氣太盛而去瀉掉已經離去的邪氣,反而會損傷正氣,邪氣必定會乘虛而入,再次發作,而且會更加嚴重。所以說“其往不可追”,指的是這種情況。(《小針解》說:“其往不可追”,是指正氣虛弱,不能再瀉了。)不能冒然下針瀉血,要等到邪氣到來時再用針刺放血。如果太早或太晚下針,血氣已經耗盡,病情就無法好轉了。(“髮針瀉”是一種下針瀉血的方法。想要瀉掉邪氣,要在邪氣到達時進行。)
不可掛以發者,言絲毫之不可失也。若先若後者,先之則邪未至,後之則大氣已過,徒有伐盡其血氣而病不可下。下者,降服之謂。)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機,弩機也。椎,木椎也。知而取之,必隨撥而應,如發機之易;不知而攻之,則頑鈍莫入,如扣椎之難也。
白話文:
不可輕易地(進行治療),這表示一點都不能失誤。如果過早或過晚進行治療,過早則邪氣未到,過晚則大氣已過,只能虛耗元氣,而疾病卻無法治癒。治療中的「下」,是指降伏的意思。所以說明白什麼時候可以治療,就像觸動弩機那樣容易;不明白什麼時候該治療,就像敲打木椎那樣困難,所以說明白治療時機的人不可輕舉妄動,不懂治療時機的人則怎樣敲打都不會起作用,這就是這個道理。
按:上文諸義俱見前第一、第七,二章。)帝曰:補瀉奈何?(此承上文而問邪方去絡入於經也,將先固正氣而補之,或先攻邪氣而瀉之也。)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言既中於邪,即當攻邪,但治之宜早,必使疾出其邪以去盛血,則真氣自復,此瀉中亦有補也。
白話文:
上面講的這些原理,在前面第一、第七、第二章都有詳細說明。
黃帝問:補和瀉應該怎麼做?
岐伯回答:這是針對邪氣的治療方法。只要病邪進入經絡,就要盡快驅除邪氣,讓過多的血液排出體外,恢復正常的氣血運行。
雖然說是針對邪氣治療,但其中也包含補益的作用。因為當邪氣侵襲人體時,必須及時治療,讓邪氣快速排出,同時將體內的過多血液排出,這樣才能恢復人體的正常氣血運行。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溶溶,流動貌。邪之新客於人者,其淺在絡,未有定處,故推之則可前,引之則可止,言取之甚易也。凡取絡者,必取其血,刺出溫血,邪必隨之而去矣,故病可立已。溫血,熱血也。
白話文:
當邪氣初次入侵人體時,它會流動不定,像水一樣飄忽。推它,它就會向前移動;引導它,它就會停下來。如果用針灸逆刺,就會刺出血來,邪氣就會隨著出血而驅散,疾病也會立即痊癒。(溶溶:流動的樣子。邪氣初次入侵人體,會停留在較淺的絡脈中,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推它就會向前,引它就會停下來,說明取穴非常容易。取穴時必須要刺出絡脈中的血,刺出的血是溫熱的,邪氣會隨著溫血而排出,所以疾病纔能夠立即康復。溫血,即熱血。)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真邪以合,邪正初相犯也。波隴不起,病形未見也。察此不真,最易惑亂。)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但審察三部九候之脈,則盛虛可得而調治可施矣。)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相失者,如七診之類,失其常體,不相應也。
白話文:
皇帝說:「很好,但如果正邪相合,病症卻沒有顯現,該怎麼判斷呢?」岐伯回答:「要仔細觸摸三部九候,判斷脈象的盛衰虛實,再進行調治。觀察左右上下脈象的差異以及脈象減弱的情況,藉此判斷病臟,並預測病程。」
相減者,形氣虛脫也。察三部九候之左右上下,則知其病之所在,臟之所屬,陰陽氣候皆可期矣。三部九候相失相減等義,見脈色類五及二十五。)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陰陽不別,則不知臟腑逆順。天地不分,則不知升降浮沉。)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
白話文:
「相減」是指身體的形體和氣血都極度虛弱。觀察手腕的三部九候(寸口、關寸、尺脈)的左右和上下,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所在部位,病症所屬的臟腑,以及陰陽氣候的變化。三部九候的失調和虛弱,與《脈色類》第五類和第二十五類的脈象相似。如果不懂得三部九候,就無法區分陰陽,也不能分辨天地(即身體的上下)。(如果無法區分陰陽,就不知道臟腑的順序;如果無法區分天地,就不知道氣血的升降浮沉。)用地部(尺脈)來判斷地部,用天部(寸脈)來判斷天部,用人部(關脈)來判斷人體,調節中焦(脾胃)的氣血,就能確定三部的虛實。
(知三部者,可以候上中下之病。中府,藏氣也。凡三部九候脈證皆以藏氣為主,氣順則吉,氣逆則凶,故調之中府,可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大過,大邪之過也。
白話文:
瞭解人體的三個部位,就能推測上、中、下三焦的疾病。中府穴是氣血儲藏的地方,無論上、中、下三焦九候脈證,都以儲藏氣血為主,氣血流通順暢則病情好,氣血逆亂則病情重。因此,刺激中府穴可以調理三焦。
所以說,如果不知道三部和九候的知識,遇到病症發生的部位,即使是大病臨身,醫生也無法阻止(大過:指大病)。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不知邪正虛實而妄施攻擊,是謂誅伐無過,奪人真元,殺人於冥冥之中,莫此為甚,欲遺陰德於子孫者,當以此為切戒。)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白話文:
(不懂辯證施治,反而胡亂懲罰,這是最大的錯誤,違背了醫理,無法挽回。把本質當假象,把假象當本質,施針沒有道理,反而損傷人體正氣,把順從變為違逆,氣血失調,真氣耗盡,邪氣得以入侵,斷送人的性命,導致天年未盡而夭折。不明瞭人體的生理時鐘和病理變化規律,所以無法長壽。(不懂得辨別正邪虛實而胡亂治療,等於連罪無辜,奪人元氣,殺人於無形之中,沒有比這更嚴重了。想給子孫留下陰德的人,一定要把這當作戒律。)因為不懂得配合四季五行,反而相剋,讓邪氣攻正,斷送人的性命。
(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失天和也。釋邪攻正,不當伐而伐也,故絕人長命。)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此重言之者,深示人以治病宜早也。)
白話文:
(不瞭解四季五行,便胡亂進補藥物,導致相剋,破壞了身體的平衡。這就等於派邪氣去攻擊正氣,不該攻伐反而攻伐,所以縮短人的壽命。)邪氣新來入侵時,還沒有固定的位置,輕輕推動它就會向前,引導它就會停止,趁它還不穩定時瀉出去,就能立馬治好病。(重複強調這一點,是為了深刻說明治病要趁早。)
2. 十六、候氣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篇》《四時氣篇》《終始篇》)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提到,針刺治療的原則在於調和氣血,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和病情選擇適當的針法。
《小針解篇》解釋了針刺的細節,說明了如何根據疾病的性質來調整針刺的手法和深度。
《四時氣篇》講述了四季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調整針灸治療的方法。
《終始篇》強調了治療過程中的順序和階段,指出治療應從輕症開始,逐步處理到重症,並要隨著病情的好轉調整治療方案。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無問其數者,必以氣至為度也。即如待貴人,不知日暮之謂。)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勿復針,恐其真氣脫也。候氣詳義,有按在前十四。)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皮肉筋骨,病各有處,用針各有所宜也。
白話文:
如果針刺後氣不到達,不要問針刺的次數(《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不要問次數的原因,一定要以氣到達為標準。就像等待貴客一樣,不知道天黑了。(氣不到就不要再次針刺,擔心真正的氣會流失。)刺針後氣到達,就拔除針頭,不要再次針刺。(氣到後不要再次針刺,擔心元氣會脫離。氣到後的詳細徵候,見前文第十四條。)針頭各有適用的部位,形狀各不相同,各司其職。(針對皮肉筋骨的不同病症,針頭的適用部位和形狀也各異。)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刺以氣為要,以效為信,得其要則效,故如風之吹雲。邪氣去則正氣見,故明手若見蒼天也。)
右手持針,左手引針行刺,運用氣機刺入患處。
當邪氣消除、正氣恢復時,就可以拔針。
白話文:
從患者的氣色和眼神中,可以知道病情是否穩定;從脈象、體徵和聲音中,可以判斷病氣的性質。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詳義具見下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右主推之,所以入針也;左持而御之,所以護持也。邪氣去而穀氣至,然後可以出針。)
《小針解》曰: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察形色於外,可以知其散復。察脈於內,可以知其動靜。)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
白話文:
《小針解》說:觀察病人的氣色、眼睛,就能知道他的病情是寒是熱,摸清脈搏的大小、緩急、滑澀,就能瞭解他的病因。(觀察外表的形色,可以知道病情是寒是熱。觸摸脈搏,可以知道病情是虛是實。)知道病人的虛症跟實症、風邪跟正氣,就可以決定治療方法。右手推進針,左手按住控制,指的是持針進出體內。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補不足,瀉有餘,必得其平,是氣調也,方可去針。)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終始,本經篇名,見下文。一者持心也,釋前文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者,皆主持於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白話文:
當氣脈通達時,需要用針灸的方法調整氣血,讓氣血充足或減少,達到平衡的狀態,這纔是調整氣血的方法,才能拔針。
調整氣血的關鍵在於開始和結束。首先是要用心專注地觀察。(開始和結束,指《靈樞·終始》篇,見下文。首先要用心專注地觀察,解釋前面所說的「一者持心」。仔細觀察氣血的動靜,瞭解它的正邪,這些都是用心來判斷的。)節脈和交會處有三百六十五個,這些都是絡脈滲入諸關節的地方。
(此一句,詳經絡類十四。)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能使五色循明。蓋色明於外者,由氣盛於內,故其聲音亦必章大,與平生異矣。)
白話文:
(這句話的詳細內容在〈經絡類〉第十四章。)因此觀察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瞭解五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當五臟功能正常時,眼睛就會有光澤。而眼睛有光澤,聲音就會洪亮。聲音洪亮,就說明說話的聲音和以前不一樣。(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上升到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因此眼睛能使五種顏色正常顯現。而眼睛的顏色在外面顯現得明亮,是由於體內的氣血旺盛,所以說話的聲音也會洪亮,和以前不一樣了。)
《四時氣篇》曰:睹其色、察其目、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神完則氣復,神失則氣散,故察其目色,即可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脈堅而且盛且滑者,邪氣之熾也,故病日進。脈軟而和者,元氣之來也,故病將下。
白話文:
- 《四時氣篇》中說:觀察病人的面色和眼睛,可以判斷病情是好轉還是惡化。根據病人的目光,可以知道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發展趨勢。(如果精神旺盛,則病情會好轉,如果精神萎靡,則病情會惡化,因此觀察病人的目光顏色,就能知道病情的嚴重程度。)
- 檢查病人的體型和動作,按壓病人的人迎穴,如果脈搏強勁、有力、滑利,說明病情加重;如果脈搏柔軟,說明病情將要緩和。(脈搏強勁、有力、滑利,說明邪氣旺盛,因此病情加重。脈搏柔軟而和緩,說明正氣來復,因此病情將要緩和。)
下,退也。)諸經實者病三日已。(凡邪氣未解者,最忌脈弱無力,如《平人氣象論》曰:病在中脈虛。《玉機真藏論》曰: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邪客篇》曰:虛而細者久以持。皆不實之謂也。若病在諸經而脈實有力者,邪將外達也,故可三日而已矣。)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白話文:
下,即陽氣下陷。退 ,即邪氣退卻。所有經脈實熱的,病情會在三天後好轉。(凡是邪氣未消散的,最怕脈象弱小無力,正如《平人氣象論》所說:“病情在中脈的話,脈象虛弱。”《玉機真藏論》說:“病情在外,脈象不實硬實的,都很難治療。”《邪客篇》說:“脈象虛弱細小,病程會持續很久。”這些都屬於脈象不實的情況。如果病情在各種經脈中,而脈象實大有力,說明邪氣將要向外排出,因此三天後就可以好轉了。)氣口穴主察陰證,人迎穴主察陽證。
(氣口在手,太陰肺脈也,氣口獨為五臟主,故以候陰。人迎在頭,陽明胃脈也,胃為六腑之大源,故以候陽。人迎氣口詳議,見藏象類十一。)
白話文:
位於手腕上的氣口穴,屬於太陰肺經。氣口穴是觀察五臟陰盛陰衰的獨特穴位。位於頭部的迎香穴,屬於陽明胃經。胃是六腑中的主要臟器,因此迎香穴可以觀察陽氣盛衰。有關氣口穴和迎香穴的詳細論述,請參考「藏象類」第十一類。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終始篇》)。)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此陰陽以表裡言。凡正氣在中,所當補也,故曰補陰。邪自外入,所當瀉也,故曰瀉陽。陽邪去而真陰復,故音氣益彰、耳目聰明也。)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凡氣至之效,瀉者欲其虛也,既瀉之後,雖其脈大如舊,但得和軟不堅,即其效也。
白話文:
針灸治療時,只要氣血調和通暢就應該停止。
補充陰氣,瀉除陽氣,這樣聲音會越來越洪亮,耳目也會清澈。反之,如果血氣不通暢,就會出現問題。
(這裡的陰陽是以內外來分的。正氣在內,就應該補充,所以叫做補陰。邪氣從外侵入,就應該瀉除,所以叫做瀉陽。陽邪被去除後,真正的陰氣就會恢復,所以聲音會越來越洪亮,耳目也會清澈。)
所謂針灸有效,就是瀉後更虛。虛弱的人,脈搏會像以前一樣大,但不會緊繃。如果脈搏緊繃像以前一樣,雖然嘴上說老樣子,但實際上病還沒好。
(針灸有效的表現,就是瀉後想讓它更虛。瀉後,雖然脈搏和以前一樣大,但只要變得柔軟不緊繃,就是有效的。)
若脈堅如舊者,雖欲文餙其故,而病實未除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者欲其實,實則脈必堅,既補之後,而脈之大小不堅如舊者,不可言快,病未除也。二節云大者,乃概指脈體進退而言也,非洪大之謂。)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
白話文:
如果脈象依然堅實如初,即使想要探究原因,但病情並沒有好轉。
補益會使脈象更實,實症脈象會比以前更大更堅實;如果脈象和以前一樣,但並不堅實,雖然剛開始感覺不錯,但病症並沒有消除。
(補益的目的是讓脈象更實,脈象實則必堅,補益後,脈象的大小和堅實度若和以前一樣,不能說是病情好轉,病症也沒有消除。這兩段提到的「大」,是指脈體進退的變化,不是指脈象洪大。)
所以補益會使脈象堅實,瀉下會使脈象虛弱,即使疼痛沒有隨針灸而消失,但病情一定會逐漸衰退。
(補則實者,其脈必堅。瀉則虛者,其脈必不堅。若或有痛,雖未隨針即愈,亦必以漸而去矣。)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十二經脈各有左右上下,其受病之處亦有先後,必治其病所從生,而後可得終始之義。終始,本篇名,即本末之謂。)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白話文:
如果用針灸的補法治療實症,那麼患者的脈象一定會堅實。如果用針灸的瀉法治療虛症,那麼患者的脈象一定會不堅實。如果患者有疼痛,即使針灸後不能立即痊癒,但也會逐漸消失。
必須先通曉十二經脈的病理,然後才能掌握治療的始終之法。(十二經脈各有左右和上下之分,其發病的位置也有先後之別,必須根據病症的發生位置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治療的始終之義。始終,是本篇的篇名,指的是本末之義。)因此,陰陽不能互相轉化,虛實不能互相傾軋,治療應根據其經絡來取穴。
(移,移易也。傾,相傷也。或陰或陽,無所改易,不相移也。虛者自虛,實者自實,不相傾也。此則無所從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經而取之。)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辟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三刺義如下文。邪辟妄合等六句,詳言病變也。
白話文:
移與傾
「移」指移動變化,「傾」指互相損傷。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都不改變自己的特點,也不互相變動。虛證自身虛弱,實證自身充實,不互相影響。所以(病症)無從產生,各自發作自己的疾病。只要探求經絡上的病變,就可以找到治療方法。
凡是針刺治療的方法,有三種情況:
- 針刺深入到穀氣(經絡氣血運行最旺盛的地方)。
- 邪氣不正而妄相結合。
- 陰陽錯位,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
- 逆順顛倒,熱證變寒證或寒證變熱證。
- 沉證變浮證或浮證變沉證。
- 四時失序,氣候異常。
出現以上情況,需要使用針灸治療以去除病邪。(三刺的具體含義在後文中說明。邪辟妄合等六句話詳細說明瞭病變的情況。)
凡此者皆須用針,治以三刺之法,則諸病可去也。)故一刺則陽邪出,(初刺之,在於淺近,故可出陽分之邪。)再刺則陰邪出,(再刺之,在於深遠,故可出陰分之邪。)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三刺之,在候穀氣。
白話文:
所有這些病症都需要針刺治療,運用三針刺法,就可以消除各種疾病。
第一針刺,可以排出陽邪(第一次刺針較淺,因此可以排出陽分的邪氣)。 第二針刺,可以排出陰邪(第二次刺針較深,因此可以排出陰分的邪氣)。 第三針刺,可以讓谷氣到達(谷氣到達後就停止針刺)。所謂谷氣到達,是指虛實平衡,補瀉適度,因此可以知道谷氣已經到達了。
穀氣者,元氣也。止,出針也。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必邪氣去而後穀氣至。故已補而實則虛者堅,已瀉而虛則堅者軟,是以知穀氣之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穀氣至者,知邪氣之去也。
雖陰陽經氣未見即調,而病則已愈,故上文曰補則實,瀉則虛,病必衰去矣。)
白話文:
穀氣,指的是元氣。止,是指拔針。因為邪氣來得突然且猛烈,而穀氣來得緩和且平和,必須邪氣消散後,穀氣才會到來。因此,已經補足而充盈的部位會堅固,已經瀉出的而空虛的部位會柔軟,以此來判斷穀氣是否到來。
如果只有邪氣消散,而陰陽還沒有調整好,那麼病情雖然有所好轉。所以說,補則充盈,瀉則空虛,疼痛雖然不會隨著拔針消失,但病情必定會逐漸消退。
穀氣到來,說明邪氣已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