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九卷 (6)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6)

1. 十一、官能

(《靈樞·官能篇》連前章)

白話文:

  1. 望診:觀察病人的外在表現,如面色、舌苔、皮膚、眼目等,來判斷病情的性質和進展。

  2. 聞診:通過聽取病人的聲音、咳嗽、呼吸聲等,以及對病人描述的症狀進行聆聽,來瞭解病情。

  3. 問診: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生活習慣、飲食情況、情緒狀態等,以獲得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切診:通過脈診來探測脈象的變化,瞭解體內氣血的運行情況,以診斷疾病。

  5. 調理五臟六腑:根據辨證結果,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以達到調理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6. 精神養生:注重心靈的調養,保持愉悅的心情,以維護身心健康。

  7. 食療養生: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節,補充營養,滋補身體,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8. 計算時令節氣:根據季節、節氣的變化,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以適應自然環境,保持健康。

  9. 適應四時變化:根據四季的不同特點,適當調整衣著、飲食、運動等,以適應自然環境,保護身體健康。

  10. 風水與住宅佈局:考慮居住環境的風水因素,合理佈置室內空間,以創造一個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居住環境。

  11. 五行理論:運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的相生相剋關係,分析和理解人體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指導診治和養生。

  12. 氣血津液理論:關注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和平衡,通過調節這些生命基礎物質,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標。

以上內容為《靈樞·官能篇》的主要內容概要,它強調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時,應綜合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並結合養生、食療、調節氣血等方法,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針論,即指前章也。)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任之其能,因才而器使也。)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俱視獨見,明目者也。)聰耳者,可使聽音。

白話文:

雷公問黃帝:「針論」上說:遇見合適的人才傳授,不適合的人絕不透露。怎樣才能知道對方是否合適傳授?黃帝回答:每個適合的人才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材施教,自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材施教,指根據每個人的才能分配相應的工作。)雷公又問:請告訴我,合適的人才具備什麼樣的才能?黃帝說:眼神敏銳的,可以讓他們觀察顏色。(普通人只能看到一般的顏色,而眼神敏銳者能看到更多。)聽力靈敏的,可以讓他們聆聽聲音。

(俱聽獨聞,聰耳者也。)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如開導勸戒解疑辯正之屬,皆所謂傳論也。)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語徐者不苟,安靜者不亂,手巧者輕重疾徐有妙,心審諦者精思詳察無遺,故可勝是任。

白話文:

(能夠獨自聽懂所有事情的人,是聽覺敏銳的。)言語敏捷的人,可以擔任傳達訊息的任務。(例如開導、勸誡、解惑、辯正等,都屬於傳達訊息的範圍。)

說話從容鎮定,手藝靈巧,心思細膩的人,可以勝任針灸艾灸,調理氣血,調整各種不適,辨別陰陽寒熱,兼顧各方面情況。(說話從容的人不隨便說話,鎮定的人不容易出亂子,手藝靈巧的人能適當地控制力度和速度,心思細膩的人能夠深入思考,觀察入微,因此可以勝任這些工作。)

諦音帝。)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導引者,但欲運行血氣而不欲有所傷也,故惟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乃勝是任,其義可知。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利害,專用剛強手法,極力困人,開人關節,走人元氣,莫此為甚。病者亦以謂法所當然,即有不堪,勉強忍受,多見強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適以增害,用若輩者,不可不為知慎。)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

白話文:

謹慎地發出「帝」的音。)緩慢地舒展筋骨,讓心神和順調暢的人,可以進行導引來疏通氣血。(導引的目的只在於運行氣血,而不傷及身體,所以只有緩慢舒展筋骨、心神和順調暢的人才能勝任這項任務,其道理不言而喻。現在看到按摩手法,卻不知輕重,專門使用強硬的手法,用力按壓別人,打開別人的關節,耗盡別人的元氣,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病人也認為這種做法是理所當然的,就算無法承受,也勉強忍受。經常看到強壯的人因此變弱,虛弱的人無法復原,不但無法治病,反而加重病情。使用這種手法的人,不可不知深思熟慮。)

言語輕浮、對人疾言厲色的人,可以進行唾癰咒病。(唾癰咒病:一種用唾液和咒語治療瘡癤的民間療法)

(人之惡口毒舌者,亦由稟賦,諸無所利而獨利於唾咒疾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按:積抑痹,亦上文導引行氣之屬。然積堅痹固,非爪苦手毒者不能破,朮若相類而用有輕重也。)各得其能,方可乃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

白話文:

(有的人心腸惡毒,愛用毒舌,也是天生的。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詛咒疾病。)善於用手指和指甲來治療疾病的人,如果專門治療會留下傷痕的疾病,可以用手指和指甲按壓受傷的部位,讓鬱積的氣血流通。(註:按壓受傷部位,讓淤積的氣血流通,也是上文提到的導引術的範圍。但是對於堅硬的淤結和頑固的麻痺,如果不是擅長用手指和指甲治療的人,是無法打通的。雖然方法相似,但輕重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的事情,只有找到合適的人去做,才能發揮作用,並且名聲顯赫。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就無法取得好的效果,老師的名字也就無法揚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氣交變大論》曰: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詳運氣類十。)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龜能運任脈,其息以耳而導引伏氣,所以靈而多壽,不易於死,故可用此以驗人之手毒與否。手甘者非以味言,即不毒之謂。

白話文:

因此,說傳承醫術要找到合適的人選,不要隨便傳授給不適當的人。

《氣交變大論》中也說:找到合適的傳人而不教導,這是違背醫學倫理;傳給不適當的人,就是輕慢地洩露天機。

手有毒的人,可以讓他用手指按壓烏龜,把烏龜放在容器下面,讓手指按在上面,過五十天烏龜就會死了;手沒有毒的人,烏龜可以恢復原樣。

烏龜可以用任脈運行氣血,並用耳朵引導和收斂氣息,因此靈性十足並且壽命很長,不易死亡,所以可以用它來驗證人的手是否有毒。手沒有毒的意思並不是指手指的味道,而是指沒有毒性。

2. 十二、內外揣

(《靈樞·外揣篇》全)

白話文:

  1. 人體有七竅:眼、耳、鼻、舌、口、肛門和尿道,這些竅道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連,影響著人的健康狀態。

  2. 訓練和調節七竅,可以改善身體機能,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3. 通過觀察七竅的變化,可以診斷疾病。例如,眼睛乾澀可能表示肝血不足;耳朵疼痛可能提示肝火旺盛;鼻子流涕可能反映肺部受寒等。

  4. 美容養生方面,保持七竅清潔,避免過度用眼、用耳、用鼻等,對於預防眼部乾燥、耳鳴、鼻塞等問題有幫助。

  5. 飲食調理上,應注意養生養顏,如適量食用滋潤眼目、清肝明目的食物,同時也要注意補充水分,保持呼吸道濕潤。

  6. 七竅之中的「舌」,除了作為味覺器官,還與心臟功能有關。因此,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對心臟健康也有積極作用。

  7. 在精神養生方面,情緒穩定對七竅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情緒起伏過大,可能會導致各種身體不適,包括七竅的異常反應。

這段內容總結了中醫對於七竅的理論認識,強調了它們在人體健康和疾病診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調節七竅來維護健康。

黃帝曰:余聞九針九篇,余親授其調,頗得其意。(調,法度也。言頗得其詳也。)夫九針者,始於一而終於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余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余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始於一終於九者,盡天地之大數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有九種針法和九篇文章,親自向老師學習,大概明白了其中的方法。(調,法度。說大概明白了其詳情。)這九種針法,從一針開始到九針結束,但這還沒有得到其精要奧妙。這九種針法,小到沒有內部,大到沒有外部,深不可測,高不可蓋,模糊不清,變化無窮,我知道它符合天道、人事、四季的變化。不過,我希望能把它們融合為一體,化繁為簡。」(九種針法從一到九,窮盡天地之數。)

針數應之,故小則無內,大則無外,深則無下,高則無上,其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無所不合,故散之則雜如毫毛,約之則渾束為一。一者,欲得其要也。)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余願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至大至小,至淺至深,無不有道存焉!故治國有道,治針亦有道。必知乎道,乃可合萬變而為一矣!)黃帝曰:願卒聞之。

白話文:

針灸的穴位數量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定的,所以小的部位沒有內部穴位,大的部位沒有外部穴位,深的部位沒有下部穴位,高的部位沒有上部穴位。這種穴位分佈模式與天道、人事、四時變化等一切都相應。因此,如果散開它們,它們就會像毫毛一樣分散,如果集中它們,它們就會像一束東西一樣。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想要抓住事物的關鍵。

岐伯說:你的問題問得太明白了。這不僅僅適用於針灸,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黃帝說:我希望聽到關於針灸的道理,而不是關於國事的。

岐伯說:治理國家,必須有道。沒有道,怎麼能把大小、深淺、雜合的事物統一起來呢?(無論大小、深淺,事事物物都有其道理存在!所以治理國家有道,針灸也有道。必須明白道,才能把萬變的事物統一起來!)

黃帝說:希望能聽完。

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道本無形,何從察之?在明其理,得其情耳。故如日月之於影,水鏡之於形,鼓之於聲,有動則有應,有應則可知,惟其至明,故能盡得其情。)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

白話文:

岐伯說:太陽和月亮之間,就像水和鏡子一樣,鼓和聲音之間,也是如此。太陽和月亮的光芒不會失去它的影子,水的鏡像不會失去它的形狀,鼓的聲音不會落後於鼓聲,只要一動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所有的感情都能被理解。(道本身沒有形體,如何觀察它?在於明白它的道理,理解它的情感。所以就像太陽和月亮與影子、水和鏡子與形狀、鼓和聲音的關係,有動靜就會有反應,有反應就可以知道,只有極其光明,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情感。)黃帝說:太精闢了!昭著的光芒不可掩蓋。

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道者一也,一生二,陰陽而已。不失陰陽,則昭昭之明不可蔽矣。)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合而察之,參合陰陽而詳察也。切而驗之,從其切要而辨證也。故可見可得,如清水明鏡之無所失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

白話文:

它的光芒無法被遮蔽,這是因為它沒有失去陰陽的平衡。(道是統一的,從統一中產生了二分,就是陰陽。不失去陰陽的平衡,那麼光明便不會被遮蔽。)將陰陽結合起來觀察,從關鍵處切入驗證,就能夠得到結果,就像清澈的水和明亮的鏡子不會失去形狀一樣。(結合陰陽觀察,是仔細地將陰陽結合起來觀察。從關鍵處切入驗證,是從最重要的部分進行辨證。因此,能夠看見和得到結果,就像清澈的水和明亮的鏡子一樣,不會失去任何東西。)五音不顯明,五色不鮮明,五臟動蕩,這樣的情況下,內外互相影響,就像鼓聲和鼓槌相應,回聲和聲音相應,影子和形狀相似。

(五音五色見於外,因臟氣而彰明也。五臟之氣藏於內,因形聲而發露也。外之不彰不明者,知內之波盪也。即如鼓非桴也,得桴而後鳴;響非聲也,得聲而後應;影非形也,得形而後見,是皆內外相襲而然。襲,因也。桴音孚。)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揣,推測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音五色表現在外,都是由於內臟之氣旺盛而顯露出來的。五臟之氣蘊藏於內,通過形體和聲音而表現出來。外在表現不鮮明或不明顯,說明內在氣血運轉出現波動。就像鼓聲不是鼓本身發出的,而是因為有鼓槌敲擊才會發出聲音;迴音不是聲音本身,而是因為有聲音才能產生回響;影子不是形體本身,而是因為有形體才會形成影子,這些都是內外互相作用的結果。因此,從遠處的人體表現可以推測內在臟腑的情況,從近處的臟腑情況也可以推測身體的整體表現。

司,主也。遠者主外,近者主內,察其遠能知其近,察其內能知其外,病變雖多,莫能蔽吾之明矣。揣,杵水切。)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臟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內外遠近無所不知,以其明之至也,陰陽之道盡於此矣,天地雖大,又安能出於是哉?)

白話文:

司,是主管的意思。遠方的事主管外面的事,近處的事主管裡面的事。觀察遠處的事就能知道近處的事,觀察裡面的事就能知道外面的事,病變雖然繁多,但沒有能遮蔽我洞察力的。揣,音同「杵」。這是陰陽的極致,天地之間的頂蓋,是臟腑靈氣所在的幽室,絕不敢讓它洩露到外面。(內外遠近的事無所不知,是因為明察力極其透徹。陰陽之道都包含在這裡了,天地雖然廣大,又怎麼能超越這些呢?)

3. 十三、八正神明瀉方補圓

(《素問·八正神明論》全)

白話文:

《素問·八正神明論》主要探討了中醫理論中的「八正」與「神明」的概念。在中醫學裡,「八正」通常指的是人體的八大正氣,包括心、肝、脾、肺、腎、膽、小腸、大腸等臟腑,這些正氣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基礎。「神明」則代表人的精神、意識和智慧,以及與自然界的溝通能力。

該論述強調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對於保持健康的重要性,認為當這八個正氣保持平衡時,人體的神明才能得以正常運作,人也就會保持健康和活力。同時,它也提出了疾病產生的原因往往是由於這八個正氣失衡,或者與外界環境的不適應所導致的。

總之,《素問·八正神明論》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強調了人體健康與自然環境、精神狀態之間的密切關聯,並提供了一種維護和恢復這種平衡的方法。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服,事也;法,方法;則,準則也。)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天有星辰,人有俞穴,地有道里,人有尺寸,無不合乎天運。天之明在日月,是謂天光。)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使用針灸的方法,一定有規律吧,現在是依什麼方法和準則呢?(服:職事;法:方法;則:準則)岐伯回答說:依循天象、準確穴位,配合自然光線。(天上有星辰,人體有腧穴;地上有道路,人體有尺寸,這些都與天運相符。天上的光亮體現於日月,這就是自然光線。)黃帝說:希望聽完詳細的說明。岐伯說:所有的針灸方法,都必須觀察日月星辰和四季八正之氣,氣候適宜時才進行針灸。

(候,察也。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義如下文,及當考經絡二十五。)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淖,濡潤也。天溫日明,陽盛陰衰也,人之血氣亦應之,故血淖液而易瀉,衛氣浮而易行。天寒日陰,陽衰陰勝也,故人血凝泣而衛氣沉,凝則難瀉,沉則難行矣。

白話文:

察看(候),就是觀察。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等時令的氣候,意義如後文所述,以及還應考察人體的二十五條經絡。所以當天氣溫暖、陽光充足時,人體的血液會稀釋、流動,衛氣也會浮在上部,因此血液容易出血,氣血容易運行;當天氣寒冷、陰天時,人體的血液會凝固、凝滯,衛氣會沉降,因此血液難以出血,氣血難以運行。

淖,乃豹切。泣,澀同。)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精,正也,流利也。月屬陰,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長應月。人之形體屬陰,血脈屬水,故其虛實浮沉,亦應於月。

白話文:

「淖」,讀音同「豹」。「泣」和「澀」意同。

當月亮開始昇起時,人的血氣開始旺盛,衛氣(保護身體的氣)也開始運行。當月亮圓滿時,血氣充實,肌肉結實。當月亮殘缺時,肌肉消減,經絡空虛,衛氣離開,身體孤立無援。因此,應該根據不同的天時來調整血氣。

「精」,指正常、流暢。「月」屬陰,是水的精華,因此潮汐的漲落會隨月亮而變化。人體屬陰,血脈屬水,因此虛實浮沉也會隨月亮而變化。

)是以天寒無刺,(營衛凝泣也。)天溫無凝,(血氣易行也。)月生無瀉,(恐伐其生氣也。)月滿無補,(恐助其邪也。)月郭空無治,(陰氣不充也。)是謂得時而調之。(合乎天也。)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日月之光移,則歲時之位定。南面正立,待而察之,則氣候可得也。

白話文:

因此,天氣寒冷時不能用針刺治療(因為營衛凝固),天氣溫和時不能用凝固類方藥(因為血氣容易運行)。

月亮剛生出來時不能瀉下(以免削弱生氣),月亮滿月時不能滋補(以免助長邪氣)。

月亮外圍空虛時不能治療(因為陰氣不足)。

這是說要順應時令來調養身體(符合自然的規律)。

根據一年四季的順序,在虛實交替時節(即春秋兩季),調整光照位置,端正站立觀察(隨著日月光的移動,四季的方位也會變化。面向南方端正站立,觀察天象,就能把握氣候變化)。

)故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虛其虛也。日當作曰。)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實其實也。)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月郭空時,血氣方弱,正不勝邪,則邪氣沉留不去。於此用針,故致陰陽錯亂,真邪不辨,而淫邪反起矣。

白話文:

因此,月亮和太陽的盈虧,說明臟氣虛弱;月亮圓滿時,補益血氣,就會充盛溢出,經絡中殘留著淤血,這就叫做重實;月亮虧空時,運行就會紊亂,陰陽互相錯亂,正邪難以區分,淤血沉留不散,內外虛亂,邪氣就容易產生。(月亮虧空時,血氣虛弱,正氣不能戰勝邪氣,邪氣就會沉積停留,此時針刺容易導致陰陽錯亂,真假難辨,反而會激發邪氣。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此下皆言天忌也。制,節制也。察寒溫者在於日色,察盛衰者在於月光,察日月之盈虛往來,則在於星辰之宮度,故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以日月為陰陽,人以營衛為陰陽,故用針者必察日月星辰之氣度,以取營衛之虛實。

白話文:

皇帝問:「星辰八正,應該如何觀測?」岐伯回答:「星辰是用來控制日月運行的。」(以下都是關於天氣的禁忌。)(制,就是控制的意思。)觀察寒暑冷暖,要看太陽的顏色;觀察陰陽盛衰,要看月亮的光亮;觀察日月盈虧往復,則要看星辰的運行軌跡,所以說星辰是用來控制日月運行的。天以日月爲陰陽,人以營衛爲陰陽,因此用鍼灸的人,一定要觀察日月星辰的氣候變化,才能瞭解人體營衛的虛實。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八正者,八方之正位也。八方之氣以時而至,謂之八風。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從所沖之方來者為虛風;實風主生長,虛風主殺害。察八正之位,則邪之傷人,虛實可知矣。八正八風三虛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正氣正風義,詳疾病類四。

白話文:

「八正」是用來觀察八風中的「虛邪」是否在特定季節到來的依據。(「八正」是指八方的正位。八方的氣在特定時間到達,稱為「八風」。來自居住地方的風屬「實風」,從相沖的方向來的風屬「虛風」;實風主生長,虛風主殺害。觀察八正的位置,就可以得知邪氣傷人的虛實情況。八正與八風的三種虛實含義,詳見「運氣類」第三十五、三十六章。正氣與正風的含義,詳見「疾病類」第四章。)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四時之氣所在,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又如正二月人氣在肝,三四月人氣在脾,五六月人氣在頭,七八月人氣在肺,九十月人氣在心,十一二月人氣在腎,此皆氣在人身也。至於天氣所在,則八正之風,隨時而至者是也。

白話文:

四時是指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而這些季節主要是用於區分氣候變化所處的時段,並根據季節調養身體,避免外邪侵襲。

(四時之氣所在)例如:春天的氣候在經脈中,夏天的氣候在孫絡(較粗大的血管)中,長夏的氣候在肌肉中,秋天的氣候在皮膚中,冬天的氣候在骨髓中。

(至於人體氣候所在)例如:正月和二月的時候,人體的氣候在肝臟中,三月和四月的時候,人體的氣候在脾臟中,五月和六月的時候,人體的氣候在頭部中,七月和八月的時候,人體的氣候在肺臟中,九月和十月的時候,人體的氣候在心臟中,十一月和十二月的時候,人體的氣候在腎臟中。這些都是氣候在人體中的分佈。

(至於天氣所在)也就是八正之風(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它們隨著季節變化而來。

人身之氣宜調於內,天地之氣宜調於外,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蓋恐因外而傷其內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身之虛,血氣虛也。天之虛,八正之虛邪氣及三虛也。以虛感虛,故邪氣深入至骨而傷於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人體內的氣血需要調理,天地間的外在因素也要調節,因此聖人總是避開外來的邪氣,像躲避飛石一樣,因為害怕外在因素會損傷身體內部。

如果身體本身虛弱,又遇到天地間的虛邪之氣,兩虛相乘,邪氣會深入骨髓,傷及五臟。(身體虛弱是指氣血不足,天地虛邪是指八風、三虛等外邪。)

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救治,所以說大自然的忌諱不可不知。

(工能知而勿犯,犯而能救,故可弗傷。凡太乙所居之鄉,氣有邪正虛實,出乎天道,所當避忌,故曰天忌。又《九針論》以身形九野時日之應,亦曰天忌。詳經絡類三十五,並有圖在《圖翼》四卷。)

白話文:

養生之道,重在預防禍患,一旦患上疾病,也要懂得救治,才能避免身體受傷。凡是太乙神靈所居住的地方,氣有正邪、虛實之分,這些氣息來源於天道的規律,需要我們規避和禁忌,所以稱為「天忌」。此外,《九針論》中提到身形九野與時辰相應,這也屬於天忌的範疇。關於經絡分類共有三十五個,詳細內容和圖例載於《圖翼》四卷中。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此下諸義皆釋針經之文,即前九針推論章也。法往古者,取法於既往也。此云針經為古法,可見是書之傳,其來最遠,似猶有出軒岐之前者。)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用針法治療疾病而取法星辰的,我已經聽說過了,希望您能告訴我取法於古代的方法。

岐伯說:取法於古代的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針灸經絡的規律。驗證於當前的方法,就是要先知道一年的寒熱變化,每個月氣血的虛盛變化,根據這些變化來調整身體的氣血,觀察氣血運行就可以驗證針灸的效果。

(驗於來今,察見在也,觀日月之氣候而調之於身。以古證今,以今合古,知往知來,其用安有不驗?五色篇亦曰積神於心,以知往今,見脈色類三十二。)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形氣營衛,不形於外,故曰冥冥。

白話文:

根據過往和當下的經驗,觀察可見的事物。根據日月運行狀況調整身體。用古代知識佐證現在,用現在知識印證古代。知道過去,預知未來,這樣做的效果怎麼會不靈驗呢?《五色篇》也說:積聚精神於心中,可以知曉過去和現在。見到脈象和麪色類別,共三十二種。

觀察那些看不見的,指的是形氣、榮衛這些氣血運行不顯露於外,而有經驗的醫師卻能獨自知曉。根據日光的冷暖,月亮的盈虧,四季氣候的升降,互相配合調整身體,有經驗的醫師都事先知道。然而這些運行不顯露於外,所以說觀察那些看不見的。

而工獨知之者,以知日月四時之變化,則天地陰陽之道盡;知參伍相合之妙用,則人身調治之法盡。若是者,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故見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髴。(通於無窮者,無方無體也,故可傳於萬世。

白話文:

只有職人才能獨自了解這些事情。因為瞭解日月四時的變化,則天地間陰陽的道理就能全部瞭解;瞭解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神奇作用,則人體調理的方法就能全部瞭解。如此一來,不用追求神跡,神跡就無處不在,所以表現得很神祕。能理解無窮奧妙的人,可以把知識傳承給後世。所以醫工之術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此,但這些並不會表現在外在,所以一般人都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因為醫工的技術看起來沒有形體,嘗起來沒有味道,所以看起來很神祕,如同神靈一般。而能理解無窮奧妙的人,則沒有特定的形體,所以可以把醫術傳承萬世。

其所以異於人者,以人俱不能見而我獨見之,明察秋毫,在於若無若有之際,故謂冥冥,若神髣髴。髣(音仿。髴音弗。)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義如上文。)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正邪,即八方之正風也。

白話文:

與眾人不同的是,大家看不見的,我獨能看到。看得非常清楚,細微如秋毫,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所以稱為冥冥,有如神靈般飄渺。虛邪指正氣虛弱造成的邪魔之氣。(意思如上文)正邪指人體形體用力,汗出毛孔張開,遇到虛邪之風,入侵其中,但輕微,所以不知其原因,也看不見其形狀。(正邪,即四方八面正來的風邪。)

蓋正風之大者為實風,微者即正風。從其沖後來者為虛風。刺節真邪篇曰: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賊風篇曰: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是皆正風之謂。雖為正風,亦能傷人,故曰正邪,亦曰虛風耳。

白話文:

真正的風邪,分為實風和微風。實風來勢猛烈,而微風比較輕微。而那些後發作的風邪,稱為虛風。《刺節真邪篇》說:正氣就是正風,從一個方向而來,既不是實風,也不是虛風。邪氣就是虛風傷人的因素。《賊風篇》說:如果人體有熱,就會出汗,出汗後就會受風,即使沒有遇到賊風風邪,也會因為其他因素而誘發。這些都屬於正風的範疇。儘管是正風,但也可以傷人,所以既稱之為正邪,也稱之為虛風。

第其中人也微,不若虛邪賊風之甚,故莫知其情形而人不之覺也。)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救其萌牙,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遲也。早者易,功收萬全;遲者難,反因病以敗其形,在知與不知之間耳,所以有上工下工之異。

白話文:

一般人對蝕證的認識很淺薄,不像虛邪賊風那麼明顯,所以難以察覺蝕證的存在。醫術高明的醫生能在蝕證萌芽階段就發現並治療,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三部九候的氣機變化,可以在病情惡化前予以調理,所以稱為上工。醫術較差的醫生則只能在蝕證已經形成或惡化後治療。對於已經形成的蝕證,是因為不懂三部九候的變化,導致病情惡化所致。(治療蝕證的萌芽階段,屬於早期治療;治療已經形成的蝕證,屬於後期治療。早期治療較容易,可以達到完全康復的效果;後期治療較困難,往往會因為疾病而導致身體衰敗。區別在於是否懂得及時治療,這就是上工和下工的差別。

三部九候義,詳後十五。)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其形也。(知其所在者,知病脈之處也。三部九候,即病脈由行出入之所,故曰門戶。情有不可知而形有可見者在乎此,得其形則情可察矣。)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

白話文:

三部九候的含義,在後面十五篇裡面詳細說明。)知道(疾病)所在的人,知道診斷三部九候中的病脈所在,並對症治療,所以說要堅守它的「門戶」,不要知道它的情況而只能看到它的形體。(知道(疾病)所在的人,知道病脈所在。三部九候,就是病脈由進出的地方,所以稱之為「門戶」。情況是不可知的,而形體是可以見到的,就在這裡。得到它的形體,情況就可以察知了。)皇帝說:我聽說過補瀉之法,但沒有明白它的意思。

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易行焉。(方,正也,當其正盛正滿之謂也。方吸內針,氣之來也,迎而奪之,惡得無虛,即此之謂,故可以瀉。

白話文:

岐伯說:針灸放血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時機,這個時機就是:天氣正當清爽,月亮正當圓滿,天氣正當和暖,身體正當安定,呼吸正當吸氣時,在病人吸氣時針灸,再等到他吸氣時,轉動針具,再等到他呼氣時,慢慢拔出針具。所以說,針灸放血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時機,這樣氣血才能容易運行。(「方」,指的是正當。也就是說,在氣盛、月滿、日溫、身定、息吸的時候。)針灸的時候病人正在吸氣,氣血正在運行過來,這時迎著氣血扎針,這樣氣血就會受奪而不足,這就是說,所以可以進行針灸放血。

按:《官能篇》曰:瀉必用圓,補必用方。與此相反,義見前第十。)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圓,圓活也。行者行其氣,移者導其滯。凡正氣不足,則營衛不行,血氣留滯,故必用圓以行之補之。榮,血脈也。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針之謂。

白話文:

「官能篇」說:瀉法必須使用圓針,補法必須使用方針。(與此相反的道理,請參考前文第十卷。)補法必須使用圓針,因為圓針具有行氣的效果,行氣就是移動氣血,刺法必定紮在血脈上,然後用吸筒將針拔出。(圓,是指圓活靈動。行,是指運行氣血。移動,是指疏通阻滯。凡是正氣不足,營衛之氣就會運行不暢,血氣就會阻滯,所以一定要用圓針來疏通補益。榮,是指血脈。排,是指除去,也就是針灸時吸拔針具的意思。)

呼吸補瀉,詳見下章。)故圓與方,非針也。(非針之形,言針之用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故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皆人神之所賴也。故欲養神者,不可不謹養其形。

白話文:

關於呼吸的補與瀉,請詳見下一章。(所以,圓形與方形,並非指針的外形,而是指針的作用。)因此,注重養神的人,一定要了解身體的肥瘦,以及氣血的盛衰。氣血,是人的精氣神,不容不小心保養。(身體是精氣神的載體,精氣神是身體的功能;沒有精氣神,身體無法活動,沒有身體,精氣神也無處安放。所以,身體的肥瘦,氣血的盛衰,都是人的精氣神所依賴的。所以,想要養神,就必須小心保養自己的身體。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形可見,神不可見。易曰形乃謂之器,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形乎形,見乎外也。目冥冥,見粗者不見其精也。

白話文:

皇帝說:「你的論述真是太妙了!你將人體與陰陽四季、虛實的對應關係結合起來,冥冥中自有定數,除了你之外,還有誰能通曉這些呢?不過,你多次提到『形』與『神』,請問什麼是『形』?什麼是『神』?希望你能夠詳細地為我說明。」

歧伯說:「我先來說說『形』吧。『形』就是肉體,它是有形的。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肉體,但卻看不清它的精華。

)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所病有因,可問而知,所在有經,可索而察,則似乎慧然在前矣;然仍按之不得者,在見其形而不知其情耳。形者,跡也。)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神乎神,二而一也。耳不聞,聽於無聲也。

白話文:

(問他的病因,在經絡中尋找根據,似乎很明顯,但檢查卻找不著,不知道病情的緣由,所以說它是形。(疾病的成因是有跡可循,可以通過詢問得知,在經絡中有所依據,可以通過診察觀察,好像很明顯就在眼前了;但是還是檢查不著,是因為只見其形而不知其情啊。形,就是跡象。)

黃帝說:什麼是神?岐伯說:請允許我來說說神,虛無縹緲的神啊,耳中聽不見,(神啊神,是兩個而為一體的。耳中聽不見,是聽不到無聲的。)

)目明心開而志先,(目著明,心藏神,心竇開則志慧出而神明見。)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口弗能言,妙不可以言傳也,故與眾俱視,惟吾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觀於冥冥,適若昏也。無所見而見之,昭然明也。)若風吹雲,故曰神。(若風吹雲,宇宙清而光明見也。

白話文:

  • 雙目明亮,心靈豁達,志向高遠。(眼睛明亮,心臟藏神,心地通達,智慧出眾,神采飛揚。)
  • 洞若觀火,無法用言語表達,眾人同看,只有自己能看見。(妙不可言,無法用語言傳達,所以眾人一起看,只有自己能領悟。)
  • 彷彿昏暗中,只有自己明亮。(觀察幽暗,就像昏暗一般,卻能洞察一切,光明通透。)
  • 就像風吹雲霧,這就是神。(就像風吹散雲霧,宇宙明淨而光明。)

豁然了悟,人則在心,至哉莫測,故謂之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以三部九候為之本原,則神悟可得矣。九針之論,特具其形跡耳。既得其神,奚借於跡?雖不存之,亦無不可。)

白話文:

豁然開朗,人的意識存在於心中,深奧難測,所以稱為神。以三部九候為本源,不再需要保留九針的論述。(如果以三部九候為本源,就能領悟神妙之理。九針的論述,只是具備其具體形式而已。既然領悟了神妙之理,又何必依附於具體形式?即使不保留九針之論,也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