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5)

回本書目錄

七卷 (5)

1. 二、十二經脈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以其相為表裡也。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盲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滑氏曰: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愚按:足少陰一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惟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甲乙經於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皆云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十一穴,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故滑氏之注如此,實本於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等書實本之骨空論也。)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胸中,當兩乳之間,亦曰膻中。)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其脈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胸中義見上文。滑氏曰:或問:手厥陰經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膲;(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膲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

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膲募也。膲,焦通用。)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脅上際為腋。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穴始此。)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也。

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也。)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入掌中,勞宮也。中指端,中衝也,手厥陰經止於此。)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其支者,自勞宮別行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白話文:

【二、十二經脈】

  1. 足少陰腎經
  • 主幹:從大腿內側後緣上行,貫穿脊柱,連接腎臟並聯絡膀胱(具體路徑為:從陰谷穴沿大腿內側後緣,經長強穴貫穿脊柱,再前行經過關元、中極穴,與膀胱相表裡)。
  • 直行分支: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膈,進入肺中,沿喉嚨至舌根兩側(途經商曲、石關等穴,貫穿肝臟後上行至肺,再經喉嚨人迎穴,終止於舌根)。
  • 支脈:從肺部分出,聯絡心臟,注入胸中(於神藏穴附近分支,經肺絡心,終止於兩乳間的羶中穴,與手厥陰經相接)。
  1. 手厥陰心包經
  • 起點:始於胸中(心包為心臟外衛,代心行令,故稱「心主」)。
  • 主幹: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歷絡」指分段聯絡羶中、中脘、陰交等三焦募穴)。
  • 支脈:從胸中分出,沿胸肋至腋下三寸(天池穴),再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內側(走太陰、少陰之間),經肘部曲澤穴,下行前臂兩筋之間(郄門、內關等穴),進入掌中勞宮穴,終於中指尖端中衝穴。
  • 另一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端,與手少陽經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