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5)
十九卷 (5)
1. 十、九針推論
(《靈樞·官能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一紀者,匯言也。)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義如脈色類三十二三。
白話文:
黃帝問道岐伯:「我聽說你對九針的瞭解很豐富,多到難以盡數。我推論認為,這些知識是一個體系。我將它們歸納整理,你來聽聽我的道理。如果有錯,請指出來,讓我能更正這些方法,確保它們可以長久流傳,讓後世免於困擾。我會傳授給合適的人,不適合的人,我不告訴他。」岐伯叩頭再拜,說:「請聽聖王您的教誨。」(一體系:匯總概括所有內容。)黃帝說:「使用針灸的方法,必須知道人體氣血流動的情況,包括左右、上下各個方向。
)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詳經絡類二十。)行之逆順,(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反者皆謂之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經氣自內而出,自外而入,俞有不同。詳經絡類十四十六二章。知其出入,則可因過而伐之也。
白話文:
()根據陰陽表裡,氣血多寡,(請參閱經絡類的第 20 章。)判斷疾病的行進方向的順逆,(陰氣從足部上升到頭部,再下降到手臂,陽氣從手部上升到頭部,再下降到足部,因此陽氣的疾病會從頭部向上升,陰氣的疾病會從足部向上升,相反的情況都稱為逆。)出入的規律,控制有方。(經氣從內而外運行,從外而內運行,穴位的選擇也不同。請參閱經絡類的第 14 章和 16 章。瞭解它的出入規律,就可以根據過度使用的情況來控制它。)
合字一本作會。)知解結,(詳本類後三十五。)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補虛瀉實義見前。上下氣門,即經絡類諸經標本氣街之義。一曰手經為上,足經為下,氣脈必由之處,是為門戶。亦通。)明通於四海,(人之四海,詳經絡類三十二。)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淋於雨,露於風,邪感異處,當審其經也。
白話文:
合字一本叫做會。了解解結的方法(詳見本類後三十五條),懂得補虛瀉實,掌握上下氣門,(補虛瀉實的道理在前文已說明。上下氣門是指經絡類中諸經標本氣街的意思。簡單來說,手經為上,足經為下,氣脈必經之處,是為門戶。這個詞語也通。)明瞭人體的四海,(人體的四海,詳見經絡類第三十二條)審慎判斷其所在位置,根據寒熱淋露的情況,將藥物輸送到不同的部位。(淋指的是雨,露指的是風,邪氣侵襲不同的部位,就要審慎判斷其經絡。)
淋露義又見運氣類三十五。)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調氣者,察其虛實往來而調和之也。經隧支別及各經脈會之義,詳經絡類二。)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合陰陽而調其平也。)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鄰,近也。近則易疑,疑則以似為是,冰炭相反矣,故當知決而通之。
白話文:
淋病與白帶之功用,詳見《運氣類》三十五條。診察時精通調理氣血,瞭解經絡的循行和會穴。(調理氣血是指察覺虛實、氣血往來的情況,並加以調和。經絡的支別和各經脈的會穴之義,詳見《經絡類》第二章。)寒氣與熱氣相爭,能夠調和它們;(調和陰陽使其平衡。)虛弱與實熱相鄰,能分辨清楚並打通它們。(相鄰的容易混淆,混淆就容易把似是而非的當成真實的,寒熱本屬相反,所以要能分辨清楚,並打通它們。
)左右不調,把而行之。(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把而行之,即繆刺也。詳後三十。把字一本作犯。)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順者可治,逆者不可治,如脈色疾病類之死證死期,及本類之刺禁刺害,皆逆也。)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奇,不遇也。不奇則和矣,故知起時。
白話文:
左右脈象不調和,一次來一次走。(邪氣侵襲大經脈,左邊出現右邊的脈象,右邊出現左邊的脈象,這種情況稱之為「繆刺」,詳見後文第三十條。有些版本「把」字寫成「犯」字。)
瞭解逆順規律後,才能分辨是否可治;(順應脈象規律者可治,逆反脈象規律者不可治,如脈色疾病方面的死證死期,以及本類所提到的刺禁與刺害,都屬於逆。)
陰陽脈象和諧一致,就能推測疾病的起病時間。(「奇」,不同。和諧一致則不不同,故能推測起病時間。)
奇音基。)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本末,標本也。寒熱,陰陽也。所在,三部九候之病脈處也。官,任也。九針不同,各有所宜,能知以上之法而任用之,則刺道畢矣。)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此下復詳明針論也。
白話文:
奇異的針刺方法的基礎。)審視病情的本質和原因,診察寒熱徵兆,找出病邪所在,多次針刺也不會出錯,掌握九種官針的運用,針刺的方法就完備了。(本末:標本。寒熱:陰陽。所在:三部九候的病脈所在。官:職責。九針種類不同,各有適應症,若能掌握上述方法並靈活運用,則針刺的方法就完備了。)瞭解五輸,掌握緩急的方法,針刺的屈伸出入,都有一定的規律。(此後詳細說明針論。)
五輸,井滎俞經合也。徐疾,針法也。屈伸出入,經脈往來也。)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陰陽之化,是為五行,臟腑所藏,亦惟此耳。)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天道之陰陽五行也。)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邪在於中,色形於外,察之面部,疾可知也。出五色篇,詳脈色類三十二。
白話文:
五輸:井、滎、俞、經、合五穴位。
徐疾:針灸手法。
屈伸出入:經脈氣血運行。
陰陽五行與五臟六腑相應,各有所藏。(陰陽變化形成五行,臟腑收藏的也是這些五行。)
四時八風都有陰陽五行。(這是自然界中的陰陽五行。)
臟腑各得其位,反映在面部明堂,不同的部位,對應不同的臟腑。只要觀察疼痛部位,分清左右上下,就能知道是寒是熱,邪氣在哪些經絡。(邪氣在內,會在面部表現出來,通過觀察面部,就能知道疾病。具體內容請參閱《五色篇》和《脈色類》。)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寒者多陰,溫者多陽。滑者多實,澀者多虛。)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膈之上,膻中也,為上氣海,心肺所居。膈之下,脾肝腎所居,丹田為下氣海也。)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此下兼言針灸法也。先得其經絡之道,然後可以用針。
白話文:
-
審視皮膚寒溫滑澀,就能得知病情的嚴重程度(寒性體質多為陰虛,溫熱體質多為陽虛。皮膚滑潤多為實症,皮膚粗糙多為虛症)。
-
胸隔分為上下,可以瞭解氣血所在的位置(胸隔以上是膻中穴,是上氣海,心肺居住於此。胸隔以下,脾肝腎居住於此,丹田穴是下氣海)。
-
先掌握針灸之道,先疏通氣血,再逐漸深入,才能緩慢將針刺入(這裡同時提及了針灸的方法。首先要掌握經絡的運行規律,然後才能施針)。
稀而疏之,貴精少也。稍深以留,欲徐入也。)大熱在上,推而下之,(推而逐之,抑其高也。)從下上者,引而去之,(引而去之,泄於下也。)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先取其本也。)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大寒在外,補中氣可以拒之。瀉合穴可以除之。
白話文:
稀疏一點,強調精華少且貴重。稍深入一點留下針,目的是緩慢刺入。
上實熱,向下拉,(推而驅逐,壓抑它的高熱。)從下往上,引導而去,(引導而去,宣泄於下。)看外表疼痛的,通常先治療內部。(先治療根本。)
寒邪在外,留下針灸補益,入於體內的,從合穴瀉出。(寒邪在外,補中氣可以抵禦。瀉合穴可以去除寒氣。)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不宜於針者,當灸以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推而揚之,引致其氣以補上也。積而從之,留針隨氣以實下也。)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火自當之,宜於灸也。若厥而寒甚,陽氣大虛,當灸下陵,即陽明經三里穴也。
白話文:
針灸治療的範圍不同。凡是不適合針灸的,應該用灸法來治療。上氣不足,應當提振它,讓它上升。下氣不足,應當蓄積它,讓它下降。陰陽兩氣都虛弱的,可以考慮用灸療。陽氣虛衰,寒氣過重,腿骨瘦削下陷,寒氣超過膝蓋,可以灸下陵穴。
)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寒留於絡而入於經,當用針推散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寒氣凝聚,或陷於經,或結於絡,皆當以火逐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寒邪在肌肉血脈之間,有不痛不仁不知所苦者,當灸兩蹺之下,即足太陽申脈、足少陰照海二穴也。然男子數陽,女子數陰,若男陰女陽,則反用矣,故為良工之所禁。
白話文:
如果寒邪進入經絡,就會停留下來,導致寒氣深入體內,需要用針灸疏通經絡,將寒氣排出。
如果經氣陷落,就要用灸法治療,因為寒氣凝聚或結在經絡上,都需要用艾灸來驅散。
如果不知道病痛的具體位置,而在小腿下方的足太陽申脈、足少陰照海穴位灸之,可以緩解不痛不仁的症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男性陽氣較多,女性陰氣較多,如果男性灸陰穴,女性灸陽穴,就會適得其反,因此這兩種穴位不能混灸。
《調經論》亦曰: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與此法同。)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此下言當知天忌也。天光八正義俱見下章。)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兼人己而言也。闢,避同。)審於虛實,無犯其邪。(虛風實風,皆能傷人,故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天之風雨不時者,皆謂之露。
白話文:
《調經論》中也提到:疾病找不到疼痛的部位時,兩側股骨上端的穴位是首選。(這個方法與此法相同。)針灸時必須遵循法則,抬起頭觀察天光,低下頭掌握八卦方位的吉凶,(以下說明應當知道天忌。天光、八卦的吉凶詳見下一章。)以躲避奇怪的邪氣,並觀察百姓的狀況,(兼指他人與自己。避字與闢字同義。)仔細辨別虛實,不要接觸邪氣。(虛風和實風都能傷人,所以不要接觸邪氣。)這樣才能得到上天的恩澤,配合歲月的空隙,施救卻不成功,反而受到傷害,(上天的風雨不按時節到來,都稱為恩澤。)
《歲露論》曰: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歲之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詳運氣類三十六。)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天忌詳義見下章。)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此下皆言針法也。
白話文:
《歲露論》說:人遭遇風雨,稱之為「遇歲露」。虛弱體質的人,在歲末年衰、月空之時,失去時令的調和,受到惡風侵襲,稱為「三虛」。(詳細內容見《運氣類三十六》。)所以說一定要了解天忌,才能談論針法。(天忌的詳盡意義見下一章。)根據以往的醫理,驗證今天的實例,觀察深奧玄妙的事物,通曉無限的道理,粗淺之人無法察覺的,正是高明醫師所重視的,它的形狀無法明確描述,猶如神靈般不可捉摸。(以下都是講述針法。)
凡下文無注者,詳義俱見下章。)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邪氣,言虛邪也。虛邪之中人也甚,故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故但先見於色而不知於身,此節與下章互有發明,所當參閱。
白話文:
但凡體弱的人遭到惡氣侵襲,會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正氣強旺的人受到惡氣侵襲影響比較輕微,一開始只是面色改變,自己卻不知道身體出了問題,好像有病又好像沒病,既有病症表現又好像一切正常,讓人難以分辨其真實情況。(「邪氣」指虛弱的病邪。「虛弱的病邪中人甚深」,所以會導致明顯的身體不適。「正氣強旺的中人影響輕微」,所以一開始只會在面色上有變化,而自己卻不知道身體出了問題。這一段與下一章互相補充說明,需要參照閱讀。)
此數句與《邪氣臟腑病形論》同,詳疾病類三。)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因敗其形者,不知其難而反傷之也。所在,即三部九候之義。)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圓,流利也;切,直迫病所也;迎,奪也;遙,搖同。
白話文:
這幾句話和《邪氣臟腑病形論》的說法相同(詳細內容請參閱「疾病分類」第三篇)。因此,高明的醫生針灸,是要在疾病萌芽之初就加以救治;低劣的醫生只是在疾病已經形成之後纔出手,結果反而會損傷身體。因此,高明的醫生使用針灸時,知道氣血所在的位置,並且守住其出入的門戶,明確地進行調氣,補益或瀉除適當的位置,需要徐緩或快速地施針,取穴的部位都十分精準。(「損傷身體」是指不瞭解病情的嚴重性,反而加重病情。適當的位置,指的是三部九候的理論。)瀉氣時一定要用圓滑的針法,直刺病竈並加以轉動,這樣氣血才能通暢,慢慢地出針,邪氣才能排出,迅速地迎著氣血,把針孔擴大,氣血才能快速排出。(圓滑,指手法流暢;直刺,指直接刺入病竈;迎,指奪取;迅速,和「搖」的意思相同。)
用針圓活而迎奪之,則氣出乃疾,故可以瀉。)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方,即端正安靜之謂。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察穴於肌表也。
白話文:
針法宜圓轉靈活,並迎向穴位刺入,這樣氣血就會很快出來,所以可以起到瀉的作用。補法必須使用器械,外拉皮膚,對準穴位,左手拉其樞紐,右手推動其皮膚,一邊微微旋轉針,一邊緩慢推動,必須端正平穩,安詳不動,專心致志,不要鬆懈,要輕柔地使其停留,將氣血引下來迅速排出,再推動皮膚,蓋住外門,真氣就會保存在體內。針灸的要訣,在於不要忘記它的神妙(指穴位的作用和針法的準確)。(端正安靜,即端正平穩的意思。外拉皮膚對準穴位,是指在皮膚表層尋找穴位。)
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用針之樞要也。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懈,候氣之誠確也。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出針之防護也。真氣得存,故可以補。用針之要無忘其神者,總結前篇而言,義詳下章。按:補瀉方圓義,與後章《八正神明論》之文似乎相反;然詳求其意,各有發明,不可謂其誤而忽也。)
白話文:
左轉針柄,右推針尖,輕輕旋轉緩慢地推針,這是使用針灸的基本要領。持針姿勢必須端正,心態平靜安穩,保持專注不懈怠,這是感受氣息變化的關鍵。針刺時輕柔地停留,讓氣息下降再快速刺出,推動針尖,覆蓋針孔,這是針刺後的防護措施。真氣得以保留,所以可以起到補益的作用。使用針灸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精神因素,這一點後面的篇章會詳細說明。
注:
文中提到的「補瀉方圓義」與後面的《八正神明論》中提到的「精微玄妙義」在意義上看似衝突;但仔細探究,兩者各有其發明之處,不可認為是錯誤或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