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4)
十九卷 (4)
1. 八、陰陽虛實補瀉先後
(《靈樞·終始篇》)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此以脈口人迎言陰陽也。脈口盛者,陰經盛而陽經虛也,當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人迎盛者,陽經盛而陰經虛也,當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何也?以治病者皆宜先顧正氣,後治邪氣。
白話文:
如果陰氣過盛、陽氣虛弱,要先補陽氣,再瀉陰氣使之調和。
如果陰氣虛弱、陽氣過盛,要先補陰氣,再瀉陽氣使之調和。
(根據脈象的「人迎」部位,可以判斷陰陽虛實。人迎部位脈搏旺盛表示陰經盛而陽經虛,應先補陽再瀉陰來調和。人迎部位脈搏衰弱表示陽經盛而陰經虛,應先補陰再瀉陽來調和。因為治療疾病時,應先顧護正氣,再治療邪氣。)
蓋攻實無難,伐虛當畏,於此節之義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三脈動者,陽明起於大趾次趾之間,自厲兌以至衝陽皆是也;厥陰起於大趾之間,自大敦以至太衝皆是也;少陰起於足心,自湧泉以上太谿皆是也。三者皆在大趾之後,故曰動於足大趾之間也。
白話文:
攻邪在實證時不難,而在虛證時則需要謹慎,這點從本節的內容中可以看出。使用針灸或藥物治療,這種道理都是如此。足大趾之間的三條脈搏跳動,一定要仔細辨別其是實證還是虛證。如果是虛證,卻施以瀉法治療,就會導致虛證加重。(三條脈搏跳動的是:陽明脈起於足大趾和第二趾之間,從厲兌穴到衝陽穴都是;厥陰脈起於足大趾之間,從大敦穴到太衝穴都是;少陰脈起於足心,從湧泉穴到太谿穴以上都是。這三條脈絡都在足大趾的後面,所以說跳動於足大趾之間。)
虛而瀉之,故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瀉虛補實,是為反也。)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陽明行足跗之上,厥陰行足跗之內而在二經之中,少陰行足跗之下也。)
白話文:
對體質虛弱的人進行瀉血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凡是執行此項治療的人,必須用手指按壓患處,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且快速,就應立即進行瀉血治療;如果脈搏虛弱且緩慢,就應進行補益治療。如果相反,則病情會加重。(瀉虛補實是錯誤的治療方法。)脈搏的活動情況:陽明經絡在上,厥陰經絡在中,少陰經絡在下。(陽明經絡走行於足跗之上,厥陰經絡走行於足跗之內且位於兩條經絡之間,少陰經絡走行於足跗之下。)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同前《終始篇》。補當作刺。刺法雖多,其要惟二,則補瀉而已。一者因其方實,故當深取之,勿按其痏,欲以出其邪氣,此瀉法也。痏,委、偉二音,針瘢也。)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一者因其方虛,故當淺刺之以養其血脈,疾按其穴以拒其邪氣,此補法也。
白話文:
補刺法:
- 下針時,皮膚需緊實,下針深度要深。
- 輕輕按壓針孔處,幫助邪氣排出。(古文中的「補」應改為「刺」)
瀉刺法:
- 下針時,皮膚需鬆弛,下針深度要淺。
- 快速按壓針孔處,防止邪氣入侵。(「補法」指的就是「瀉刺法」)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邪氣,病氣也。穀氣,元氣也,即胃氣也。此雖以針下之氣為言,然脈氣之至亦如此。)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諸篇皆言虛實,而未詳虛實之辨;此言脈實則實,脈虛則虛,實則深刺之以泄其氣,虛則淺刺之無傷精氣,以養其脈而獨出其邪氣,庶補瀉知其要矣。)
白話文:
邪氣來勢猛烈而快速,元氣(即胃氣)出現時則緩慢而平和。(這裡雖然是針對針灸時的氣來說,但脈氣的到來也是如此。)脈象充盈的人,應深刺針灸,以泄出其氣;脈象虛弱的人,應淺刺針灸,讓精氣不會流失,用以滋養脈絡,只讓邪氣排出。(其他篇章都提到了虛實,但沒有詳細說明虛實的區分;這裡提到脈象充盈就是實,脈象虛弱就是虛,充盈的就深刺針灸來洩掉其氣,虛弱的就淺刺針灸不損害精氣,用以滋養脈絡而單獨排出邪氣,這樣才能掌握補瀉的要領。)
2. 九、寶命全形必先治神五虛勿近五實勿遠
(《素問·寶命全形論》)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之生存,倚賴氣血,心為君主,調理萬事。治病當先治其根本,固本培元,方能長壽健康。醫者需體察天地之間的變化,順應四時之氣,調和陰陽,使人身之氣與自然和諧相處。治療疾病不僅要關注症狀,更要注重調整整體,使人體達到平衡狀態。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之間,唯人為貴,乾稱乎父,坤稱乎母,故以天地之氣生。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故以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好生惡死,人情同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天在上,地在下,覆蓋著萬物,沒有比人更珍貴的了。人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生,隨四時變化而成長。
在天地之間,人是最尊貴的,天為父,地為母,所以人是由天地之氣所生。春天對應肝臟,養生;夏天對應心臟,養長;長夏對應脾臟,養化;秋天對應肺臟,養收;冬天對應腎臟,養藏,所以人隨著四時變化而成長。
無論是君王還是庶民,都渴望保持健康(人都有好生惡死的心理)。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病在皮毛,淺而未甚,不早治之,則留淫日深,內著骨髓,故可慮也。)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鹽味鹹,水之化也。其性浸淫透物,久在器中則津液外泄而器無固者,喻言人之腎氣有損,則二陰不守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
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病在皮毛,淺而未甚,不早治之,則留淫日深,內著骨髓,故可慮也。)
我想用針灸治療他的疾病,該怎麼辦好呢?(疾病還在皮層,不嚴重,如果不早點治療,就會長期存在,深入骨髓,所以令人擔憂。)
註解:
- 「味鹹」:形容腎臟功能失調,導致津液外泄。
- 「令器津泄」:鹽能使器皿中的液體滲出,比喻腎氣不足時,二陰(腎陰和腎陽)無法固攝,導致津液外泄。
)弦絕者,其音嘶敗;(凡琴瑟之弦將損絕者,音必嘶敗,喻言人之肺氣有損,則聲音不清也。嘶音西,破聲曰嘶。)木敷者,其葉發;(敷,內清也。發,飄墮也。木敷於外者,凋殘之兆也。喻言人之肝脾已損,則色夭肉枯也,按:太素云木陳者其葉落,於義尤切。)病深者,其聲噦。
白話文:
一旦琴絃將要斷裂,它的聲音會嘶啞破碎;(當古琴或古瑟的弦接近斷裂時,聲音必定會變得嘶啞破碎,這喻指人體肺氣受損,聲音就會變得不清澈。嘶啞的聲音屬於「破音」,即破碎的聲音。)
如果樹木的樹葉茂盛,是因為它的內部清澈;(敷,指內部清澈。發,指飄落。)樹木的樹葉茂盛,是花葉凋零的徵兆;(喻指人體的肝脾已經受損,就會導致面色枯萎和肌肉萎縮。)如果疾病嚴重,人的聲音就會變得沙啞。
(噦,呃逆也。按口問篇曰:噦出於胃。又曰:肺主為噦。夫胃為五臟之本,肺為主氣之臟,今以上文三證而復加聲噦者,肺虧胃竭,病必危矣。噦,於決切。)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腑,猶宮府也。人之傷殘日久,則形體損敗如此,故謂之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白話文:
(噦,就是呃逆。根據《口問篇》記載:噦起源於胃。又說:肺主導氣,與噦有關。脾胃為五臟之根本,肺為主管氣的臟器。如今在之前的症狀之上又加上呃逆,表明肺氣虧虛,胃氣衰竭,病情十分危急。噦的發音是「於決切」。)
患有這三種症狀的人,稱為「壞腑」(腑,猶如宮殿。人體受到長期的傷害和損傷,身體會變得衰敗,因此稱之為「壞腑」)。毒藥無法治療,針灸也無效,這些都是外皮受損,內部血氣爭鬥的結果。
(中腑既壞,則毒藥不能治其內,短針不能取其外,病不可為而強施針藥,徒致絕皮傷肉以敗其形,血氣爭黑以變其色,此皆因循已久,不為早治,故無濟也。官能篇曰: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正此之謂。)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針藥罔效,適甚其病,欲施他治,無法可更,故百姓聞之,必反謂殘賊而害之也。)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部已經嚴重受損,毒藥無法醫治,短針也無法治療外部,病情已經無法挽救,強行用針灸和藥物,只會傷及皮膚和肌肉,損壞外貌,血氣瘀滯發黑,改變膚色。這些都是因為拖延太久,沒有及早治療造成的,所以無法治癒。《官能篇》中說:「高明的醫生在疾病萌芽時就介入治療,低劣的醫生等到病情已成形才治療,結果損害了身體。」這句話正說明瞭這個道理。
黃帝說:我想到百姓的痛苦,心裏煩亂惑亂,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病情,無法再換人了。百姓聽說了,會以為我殘害他們,怎麼辦呢?(針灸和藥物無效,反而加重病情,想要換其他治療方法,又沒有辦法可換,所以百姓聽說了,一定會反過來認為我是殘害他們的人。)
岐伯說:人出生在地上,壽命由天註定,天地之氣結合,稱為人。
(形以地成,故生於地。命唯天賦,故懸於天。天,陽也。地,陰也。陰精陽氣,合而成人,故人位乎中而為三才之一。)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人能合於陰陽,調於四時,處天地之和以養生者,天必育之壽之,故為父母。《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人的形態由地理環境形成,所以生於地上。人的性命由上天賦予,所以懸在於天。天屬陽,地屬陰。陰精和陽氣結合成人,所以人位居於天地之間,為「三才」之一。
人如果能順應四時節氣,天地就會像父母一樣養育他。(人如果能調和陰陽,順應四時,處於天地和諧之中以養生,那麼上天一定會養育他,給他長壽,所以就如同父母。)《四氣調神論》中說:四時陰陽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所以聖賢在春天夏季養陽,在秋天冬季養陰,以順應萬物的生長根源,所以能隨著萬物在生長之門中沉浮。這就叫做順應四時。
設有逆天之道,失時之和,以妄為常者,雖以天地為之父母,亦焉得而芘之哉?)知萬物者,謂之天子。(知周萬物,則能參天地,贊化育,以壽國壽民,是謂天之子也。)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六陰六陽,人亦有六陰六陽,皆相應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陽進則物盛,陰進則物衰,此天地之虛實也。
白話文:
那些違背自然法則,失去時令調和,把錯誤當成常態的人,即使天地是他們的父母,也不能庇護他們。
瞭解萬物的變化規律,才能成為天子。(懂得萬事萬物的道理,才能效仿天地,協助自然運轉,延續國祚和百姓的壽命,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天之子。)
天有陰陽變化,人體有十二個經節;(天有六陰六陽,人體也有六陰六陽,相互對應。)
天有寒暑交替,人體有虛實盈虧。(陽氣上升則萬物生長,陰氣上升則萬物衰落,這就是天地間的虛實變化。)
陽固則神全,陰強則鬼見,此人之虛實也。)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如上文天地萬物四時十二節寒暑虛實等義,只陰陽二字包羅盡之。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聖智之道無遺蘊矣,又何有能欺之者?)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存,存於心也。
白話文:
陽氣充盛,精神就會健全;陰氣強盛,就會出現幻覺,這是人體虛實的表現。能夠順應天地陰陽變化的,不會錯過四季的變遷;懂得十二節氣規律的,即使是聖人和智者也不能欺騙他。
(如上文提到的天地萬物、四時、十二節氣、寒暑、虛實等等,都包含在「陰陽」二字之中。能順應天地陰陽變化的人,聖賢的智慧也不能遺漏,還有什麼能欺騙他呢?)能夠掌握八種運動的變化,五種元素交替出現;能夠理解虛實的道理,就能獨來獨往,說話行事極其精微,細微之事也能洞察。
八動之變,八風之動變也。五勝更立,五行之衰王也。獨出獨入,獨得其妙用也。呿,開口而欠也。凡此者,皆天地陰陽之化,知乎此則無所不知,故雖呿吟之聲至微,秋毫之形至細,無不在吾目中矣。此上之對,蓋謂知之真,見之切,則病之淺深,治之可否,發無不中,又何有心之亂惑、百姓以為殘賊之慮哉?呿音區。
白話文:
身體的八種動作變化,就像八種風的吹動變化。五行力量的交替,代表五行衰弱或旺盛。獨特的手法,可以得到奇妙的效果。呿,是張嘴哈欠的樣子。這些都是天地陰陽轉化的表現,懂得這些,就沒有什麼不能知道的。所以,就算呿吟的聲音再微小,秋毫的形狀再細小,也逃不過我的觀察。這纔是真正的「知之真、見之切」,這樣就能準確判斷疾病的輕重,以及治療的適宜與否,發出的診斷無不準確,又怎麼會有心亂、百姓會被當成殘害對象的擔憂呢?「呿」的讀音為「區」。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此詳求針治之方也。)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水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天地陰陽之用,五行盡之,萬物雖多,不能外此五者,知五行相制之道,則針法可約而知矣。)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
白話文:
秦始皇問道:人是有形的,離不開陰陽;天地之氣結合,形成九個區域,分為四季;月亮有大有小,太陽有長有短;萬物齊全,種類繁多,虛實(氣血的虛盛)變幻無常,請問如何治療?(此處詢問針灸治療的方法。)
岐伯回答說:木遇金而被砍伐,火遇水而熄滅,土遇水而化,金遇火而融化,水遇土而停止流動;萬物皆是如此,無窮無盡。(天地陰陽的作用,五行完全涵蓋之;萬物雖多,但離不開這五行。明白五行相制之道,那麼針灸的方法也就容易掌握了。)
因此,針灸有五種普遍適用的方法,百姓共享這些方法,但卻不知(針灸的原理)。
(懸布天下,言示人之廣也。五義如下文。黔首,黎民也。共,皆也。餘食,猶食之棄余,皆不相顧也。黔音鉗。)一曰治神,(醫必以神,乃見無形,病必以神,血氣乃行,故針以治神為首務。湯液醪醴論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正此之謂。)二曰知養身,(不知養身,置針於無用之地,針家不可不知,如終始篇云新刺勿內,已刺勿醉,已刺勿怒,已刺勿勞,已刺勿飽、已刺勿飢、已刺勿渴之類皆是也。)三曰知毒藥為真,(治病之道,針藥各有所宜,若真知非藥不可而妄用針者,必反害之。
白話文:
(「懸布天下」比喻其廣泛流傳,「五義」如下文所述。黔首,指百姓。共,指大家。餘食,猶如多餘的食物,互相都不關心。黔音同「鉗」。)
一、治療精神:治療必須用心神,才能察覺無形的病因,病症也必須用心神,血氣才能運行,所以針灸治療以治療精神為首要任務。《湯液醪醴論》說:「形體衰弱、血液枯竭而療效不顯著的,是因為精神沒有運用。」這就是這個意思。
二、瞭解身體的保健:如果不懂得身體保健,就會把針灸用在無用的地方,針灸醫生不能不知曉,例如《終始篇》中所說的「新刺不要內服,已經刺了不要醉酒,已經刺了不要生氣,已經刺了不要勞累,已經刺了不要吃飽、不要挨餓、不要口渴」等,都是這個道理。
三、瞭解毒藥的真假:治療疾病的方法,針灸和藥物各有其適應症,如果明明知道非藥物治療不可,卻胡亂用針,必定會造成反效果。
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此即病傳論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之義。)四曰制砭石小大,(古者以砭石為針,用為外治之法,自黃帝始造九針以代石,故不曰九針而曰砭石。然制有小大,必隨病所宜,各適其用也。
白話文:
就像《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說:如果病情較輕,是因為陰陽無法調和且身體氣血不足,不適合用針灸,而是要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根結篇》指出:如果身體氣血不足,病氣也不足,這是因為陰陽之氣都不足,不適合針刺療法。這符合《病傳論》中「守住一陽,不要失去」的道理,也就是說要保護好身體的正氣,這樣才能使萬物生機勃勃。
其次,要根據病情來調整砭石的大小。(古代用砭石作為針具,是外治的一種方法。後來黃帝發明瞭九針來代替砭石,因此這裡不說「九針」,而說「砭石」。砭石的大小要根據病情的需要,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不知腑臟,則陰陽表裡不明,不知血氣,則經絡虛實不辨,皆不足以言針。)五法俱立,各有所先。(針治未施,法應預立,五者之用,當知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言淺近易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白話文:
第五種,要了解內腑臟器與氣血的診斷。(不知道內腑與臟器,就無法辨別陰陽和內外;不知道氣血,就無法分辨經絡的虛實。這些都是無法用針灸來治療的。)五種方法同時存在,各有先後順序。(在進行針灸治療之前,應事先確定方法。五種方法的使用,應當知道先做哪一種。)當今的針灸,虛弱的則用針灸補強,氣血充盈的則用針灸疏散。這些都是一般的醫生都知道的。(因為說法淺顯易懂。)至於說法天則地,隨機應變,與它和應就像回聲,跟隨它就像影子,大道沒有鬼神,獨來獨往。
(法天則地,超乎凡矣。隨應而動,通乎變矣。故能如響應聲,如影隨形,得心應手,取效若神。所謂神者,神在吾道,無謂鬼神。既無鬼神,則其來其往,獨惟我耳。)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此以病者之神為言。神者,正氣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刺之真要,必先以正氣為主。
白話文:
(遵循自然界的法則,超越凡人之境。順應變化而行動,通曉變化。因此能像回應聲音一樣迅速,像影子跟隨形體一樣靈活,隨心所欲地施展手法,取得神效。所謂神,並非鬼神,而是我們道術的精妙。既然沒有鬼神,那麼一切的成敗都掌握在我自己手中。)
帝問道:希望聽聞其中的道理。岐伯答道:凡是針刺的真髓,必定先要調治神氣。(這裡所說的「神」,是指病人的正氣。得到正氣的人昌盛,失去正氣的人衰亡,因此針刺的真諦,必須以扶正氣為主。)
)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再定五臟之屬,悉九候之診,得其虛實所在,然後存意於針而用之。)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眾脈眾凶,言其多也,泛求其多,則不得其要。故見眾脈者不見脈之真,聞眾凶者弗聞凶之本,必因脈以合外,因證以合內,表裡相參,庶乎無失,是外內相得也。不察其跡而察其所以跡,是無以形先也。
白話文:
五臟狀態已穩固,九種脈象也已完備,然後再開始考慮針灸。(再次確定五臟五行屬性,詳細診查九種脈象,找出虛實所在,然後根據這些信息選擇針灸方法。)
雖然脈象和病象繁多,但不要過於糾結。過於追尋表象,反而無法抓住要點。因此,觀察脈象要看到本質,分析病象要找出根源,將脈證結合,內外參照,才能做到準確診斷(這就是「外內相得」)。不要只看表面的現象,要探究現象產生的原因,這就是「無以形先」。
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其義即此。)可玩往來,乃施於人。(玩謂精熟,猶玩弄也。往言既往,來言將來,原始反終,惟窮理者能之。必能若是,乃可施治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虛五實,如調經論云神、氣、血、形、志,各有有餘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白話文:
所謂瞭解關鍵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懂得關鍵,問題會無止境。它的道理就在這裡。可以玩味往返,然後才用於人。(「玩」指精通,就像玩耍。往是指過去,來是指未來,只有能追溯本源並看到結局的人才能做到。如果能達到這種程度,纔可對人進行治療。)人有虛實,有虛弱的人不要接近,有實症的人不要遠離。(「五虛五實」是指調經論中提到的神、氣、血、形、志,它們各有不足或有餘,這十個方面,它們的氣息是不相等的。)
《玉機真藏論》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也。虛病不利於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蓋針道難補而易瀉耳。)至其當發,間不容瞚,(發,出針也。瞚,瞬同。言針發有期,或遲或速,在氣機之頃,不可以瞬息誤也。
白話文:
《玉機真藏論》說:脈搏強盛,皮膚發熱,肚子脹,大便不通,神志不清,這是「實證」;脈搏細弱,皮膚發冷,元氣不足,大便或小便頻繁,吃不下東西,這是「虛證」。虛證的人不宜針灸,所以對「五虛」不要輕易針刺。而「實證」最適合針灸治療,所以對「五實」不要猶豫。因為針灸難以補虛,卻容易瀉實。
到了該針灸的時候,要把握好時機,不能有一瞬間的猶豫。(「發」是指取出針,「瞚」和「瞬」的意思相同。意思是針灸出針的時機有早有晚,要仔細觀察氣機的變化,不能耽誤哪怕一瞬間。)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動,用針也。務,專其務而心無二也。耀,精潔也。勻,舉措從容也。)靜意視義,觀適之變,(適,至也。變,虛實之變也。觀之以靜,察變之道也。)是謂冥冥,莫知其形,(冥冥,幽隱也。莫知其形,言血氣之變不形於外,惟明者能察有於無,即所謂觀於冥冥焉。
白話文:
(針灸)手勢動作要專注莊重,針灸要精準而均勻。(動作要專注,專心於針灸而沒有其他雜念。精準是指針刺準確,均勻是指動作從容不迫。)平靜心意觀察事物,洞悉虛實變化。(至是指針刺的深度,變化是指氣血的虛實變化。平心靜氣觀察,才能領悟變化的規律。)這就是所謂的玄妙深奧,看不見它的具體形態。(玄妙深奧是指氣血的變化不顯於外表,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在無形中察覺到有形之物,即所謂「觀於冥冥」。)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此形容用針之象有如此者。烏烏,言氣至如烏之集也。稷稷,言氣盛如稷之繁也。從見其飛,言氣之或往或來,如鳥之飛也。然此皆無中之有,莫測其孰為之主,故曰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血氣未應,針則伏如橫弩,欲其強銳也。
白話文:
看到它黑黑的,像是烏鴉停棲;看到它茂密的樣子,像是稷子生長繁盛。時而看到它飛起,不知道它是誰。(此形容針灸之象有如此情形。黑黑的,形容氣至如烏鴉停棲。茂密的樣子,形容氣盛如稷子繁盛。時而看到它飛起,形容氣時而往時而來,像鳥在飛。但是這些都是沒有中氣所產生的,無法測知誰是主導,所以說不知道它是誰。)
它像橫張的弩箭般伏著,發動時像彈射出去的機箭。(血氣尚未感應,針灸就伏著像橫張的弩箭,希望它強而銳利。)
血氣既應,針則退如發機,欲其迅速也。前第七章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一節,原在此末,今類附於彼,當與此連閱。)
白話文:
當血氣相應時,針刺就可以快速拔出,就像彈射機關一樣,目的就是讓它動作迅速。(前面第七章中皇帝詢問什麼情況下是虛證,什麼情況下是實證。這段內容原本在這裡的末尾,現在附在前面,和這裡的內容連貫起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