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九卷 (3)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3)

1. 六、三刺淺深五刺五臟

(《靈樞·官針篇》)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刺深脈者,亦必微內其針,蓋恐太過,反傷正氣,故但久留而引致之,使其空中之脈氣上行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脈淺者最易泄氣,故必先按絕其脈而後入針,則精氣無所傷,獨取其邪矣。

)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自此至下文穀氣,皆釋終始篇之義。詳見後十六。)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絕,透也。淺刺皮腠,故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絕皮及肌,邪氣稍深,故曰陰邪。大肉深處,各有分理,是謂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穀氣即正氣,亦曰神氣。出,至也。《終始篇》曰: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凡刺之淺深,其法有三:先刺絕皮,取衛中之陽邪也;再刺稍深,取營中之陰邪也;三刺最深,及於分肉之間,則穀氣始下。下,言見也。

按終始篇之義,與此互有發明。)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年之所加,如天元紀、至真要等論是也。氣之盛衰,如八正神明論、陰陽系日月等篇是也。知天地之氣候,則人有五虛五實,皆可因而知矣。此數句又見六節藏象論,詳運氣類第一。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此即前章毛刺之義,淺入而疾發,故可取皮分以應肺。)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豹文者,言其多也,主取血脈,所以應心。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關,關節也。左右,四肢也。盡筋,即關節之處也。慎無出血,血以養筋也。肝主筋,刺筋所以應肝,淵刺、豈刺,皆古名也。)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

(合谷刺者,言三四攢合,如雞足也。邪在肉間,其氣廣大,非合刺不可。脾主肌肉,故取肌痹者,所以應脾。)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輸刺義見前章。腎主骨,刺深至骨,所以應腎。)

白話文:

六、三刺淺深五刺五臟

深層經脈看不見,針刺時應將針微微內推並停留較長時間,以達到疏通經脈氣血的目的。刺深層經脈時,也必須輕輕內推針尖,避免針刺過深而損傷正氣,因此只需停留較長時間,慢慢引導經脈氣血上行。淺層經脈則不要直接針刺,應先按壓使其脈搏消失後再針刺,避免精氣外泄,只排出邪氣即可。淺層經脈最容易泄漏氣血,所以必須先按壓使其脈搏消失,然後再針刺,這樣就不會損傷精氣,而只排出邪氣。

所謂的三刺法,是指能使穀氣(正氣)出現的方法:首先淺刺,刺破皮膚,排出陽邪;然後再刺深一點,刺破皮膚到達肌肉層,但不要刺入肌肉纖維間隙,排出陰邪;最後刺入肌肉纖維間隙,則穀氣(正氣)出現。穀氣也就是正氣,也稱為神氣。「出」指到達。《靈樞·終始篇》說:「所謂穀氣到達,是指已經補益而充實,已經瀉法而虛弱,因此可以知道穀氣到達了。」所以針刺方法是:開始淺刺,驅除邪氣,引導血氣;然後深刺,以達到陰邪;最後極深刺,以引出穀氣。這就是三刺法的含義。針刺的淺深,方法有三種:先淺刺刺破皮膚,取治衛氣中的陽邪;再刺深一點,取治營氣中的陰邪;三刺最深,到達肌肉纖維間隙,則穀氣才會出現。「下」,指顯現。

《靈樞·終始篇》的論述與此互相闡發。所以用針者,如果不了解年齡的影響,氣血盛衰的情況,虛實的病理變化,就不能稱得上是高手。年齡的影響,例如《天元紀》、《至真要大論》等篇章的論述;氣血的盛衰,例如《八正神明論》、《陰陽系日月》等篇章的論述;了解天地氣候的變化,就能知道人體的五虛五實,從而能診斷病情。這幾句話在《六節藏象論》也有提及,詳見《運氣類》第一篇。

針刺方法有五種,以配合五臟:

一、半刺法:淺淺地內刺並迅速拔針,針尖不刺傷肌肉,像拔毛一樣,以取治皮毛之氣,這是對應肺臟的方法。這是前面提到的毛刺法,淺刺並快速拔針,所以可以取治皮毛以應肺。

二、豹紋刺法:針刺時,左右前後多點針刺,以經脈為主,以取治經絡的血,這是對應心臟的方法。豹紋刺,意思是針刺點多,主要取治血脈,所以應心。

三、關節刺法:直刺左右關節,到達筋腱上,以取治筋腱痹痛,注意不要出血,這是對應肝臟的方法。也稱為淵刺或豈刺。關,關節也。左右,四肢也。盡筋,即關節處也。注意不要出血,血以養筋也。肝主筋,刺筋所以應肝,淵刺、豈刺,皆古名也。

四、合谷刺法:針刺時,針尖在肌肉纖維間隙攢聚如雞爪,以取治肌肉痹痛,這是對應脾臟的方法。合谷刺,指的是三四處針刺攢聚,如同雞爪。邪氣在肌肉間隙,其氣廣大,非合刺不可。脾主肌肉,故取治肌肉痹痛者,所以應脾。

五、輸刺法:直刺直出,深刺到達骨頭,以取治骨頭痹痛,這是對應腎臟的方法。輸刺的含義在前面章節已提及。腎主骨,刺深至骨,所以應腎。

2. 七、用針虛實補瀉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素問·寶命全形論》)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此篇言用針之要,全憑虛實以為補瀉,實即補也,泄即瀉也。)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宛,郁同。陳,積也。除之去其滯,虛之泄其邪也。)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徐出針而疾按之為補,故虛者可實。

疾出針而徐按之為瀉,故實者可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實之與虛,在有氣無氣耳。氣本無形,故若有若無。善察之者,神悟於有無之間也。)察後與先,若存若亡,(察後與先,求病所急而治分先後也。若存若亡,察氣之行與不行,以為針之去留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欲虛而虛,欲實而實,是得法也。

粗工妄為,則失之矣。)虛實之要,九針最妙,(各有所宜之要也。)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當補當瀉,用有其時,在氣會之頃。詳如下文。)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凡用瀉者,必持內之,謂持之堅而入之銳也。放而出之,謂因其氣來,出之疾而按之徐也。

故可排開陽道以泄邪氣。)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凡用補者,必按其穴而引退其針,是謂內溫,故血不散、氣不出而虛者實矣。)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若蚊虻止,(此下皆言補法也。隨者,因其氣去,追而濟之也。妄,虛妄也。意若妄之,言意會於有無之間也。

若行若按,言行其氣按其處也。若蚊虻止,言當輕巧無跡而用得其精也。)如留如還,去如弦絕,(留,留針也。還,出針也。去如弦絕,輕且捷也,故無損而能補。)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右手出針,左手隨而按捫之,是令左屬右也。故門戶閉於外,中氣實於內。

)必無留血,急取誅之。(凡取血絡者,不可使有留血,宜急去之也。)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堅而有力,則直達病所。正而不斜,則必中氣穴。)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醫之神見,在悉秋毫,必精必確,加意病者,詳審血脈,然後刺之,庶無危殆。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懸,猶言舉也。陽,神氣也。凡刺之時,必先舉神氣為主,故曰懸陽。兩衛者,衛氣在陽,肌表之衛也;脾氣在陰,臟腑之衛也。二者皆神氣所居,不可傷犯,凡用針者,首宜顧此,故曰兩衛。師傳篇曰:脾者主為衛。詳藏象類二十九。

)神屬勿去,知病存亡。(此即懸陽之義,故存亡系之。)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上文言神氣之所居,此言血脈之所在也。視之獨澄者,必欲索其隱。切之獨堅者,必欲拔其本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素問·寶命全形論》。此下言虛實之治,並及諸所當慎也。)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此節詳註見下文。)

《小針解》曰: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此與下文針解篇皆釋前篇之義,但此以氣口言虛實,彼以針下氣至言虛實,義雖若異,然互有發明,皆當察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盛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此云瀉其邪,與下文出針勿按義同。)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此二句釋義其用似反,當以下文針解篇者為得。)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已下,言已退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此釋與下篇不同,其義皆通。佖音弼,詩云:威儀佖佖。)

《針解篇》: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自此至下文補瀉之時,九針之名者,皆釋前九針十二原篇之義。)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針下熱者,自寒而熱也,熱則正氣至而虛者實矣,故為補。針下寒者,自熱而寒也,寒則邪氣去而實者虛矣,故為瀉。

此釋當與上解者參閱。)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出針勿按,即瀉其邪也。本經宛、菀皆通用,通作郁。)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針下得氣已盛而徐出之,則經脈無傷,疾按之則真氣不泄,此補法也,故能實。

若針已及病而疾出之,徐按之,則菀滯行,邪氣去,此瀉法也,故能虛。)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寒為虛,溫為實;氣少為虛,氣多為實。)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氣至之有無,針下之虛實,誠不易知也。疾不可知故若無,明能察之故若有。)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病有標本,先者為本,後者為標。)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當補,實當瀉,法不可失也。若有得若有失者,粗工妄為,離其法耳。)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九針之用,各有所宜。詳見前二章。)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氣至應時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補瀉之時者,凡諸經脈氣晝夜周行五十度,各有所至之時,如經絡類營氣衛氣運行之次二章者是也。故《衛氣行篇》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瀉之時也。又若針下氣來謂之開,可以迎而瀉之;針下氣去謂之闔,可以隨而補之。

此皆針與氣開闔相合之義。)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各不同形,故補瀉各有所用。)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自此至下文神無營於眾物者,皆釋前寶命全形論之義。陰氣隆至,針下寒也,陽邪已退,實者虛矣。陽氣隆至,針下熱也,元氣已復,虛者實矣。故皆可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慎守勿失勿變更者,戒其主持不定,多生惑亂,不惟無益,反招損也。)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內宜刺深,外宜刺淺,最當在意,不可忽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深者取氣遠,淺者取氣近,遠近雖不同,以得氣為候則如一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言行針之際,當敬慎若此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持針如握虎,欲其堅而有力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神志不定,先從目始,目靜則神靜,神靜則志專,病以靜觀,方無失也,故無左右視。)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此即前篇正指直刺、無針左右之義。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目者神之竅,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為神使,脈道易行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三里有二,此言足三里,足陽明經穴也。按:此下言取穴之法,非本篇上下之義,意必他篇之文脫誤於此者。)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跗之當作跗上,即足陽明衝陽穴也。蓋三里衝陽,一脈相貫,舉膝下三里而重按之,則衝陽之脈不動矣,故舉其膝分則易見也。

)巨虛者,蹺足胻獨陷者。(巨虛有二,上廉、下廉也。蹺,舉也。此言巨虛上廉當蹺足取之,在胻骨外側獨陷者之中也。)下廉者,陷下者也。(此言巨虛下廉,又在獨陷者之下,蓋上廉下廉相去三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