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九卷 (3)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3)

1. 六、三刺淺深五刺五臟

(《靈樞·官針篇》)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刺深脈者,亦必微內其針,蓋恐太過,反傷正氣,故但久留而引致之,使其空中之脈氣上行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脈淺者最易泄氣,故必先按絕其脈而後入針,則精氣無所傷,獨取其邪矣。

白話文:

(深脈)脈搏位置較深,從外表看不到的地方。針刺時,針頭要輕輕刺入後長時間留置,讓空虛的脈氣慢慢出來。(刺深脈時,針頭也要輕輕刺入,因為太用力反而會傷到正氣,所以只要長時間留置,讓空虛的脈氣自己流出來即可。)

(淺脈)脈搏位置較淺,不要針刺。先按住脈搏阻斷氣血後再針刺,避免精氣外泄,只讓邪氣排出即可。(淺脈最容易漏氣,所以必須先按住脈搏阻斷氣血,然後再下針,這樣才能避免精氣受損,只把邪氣排出。)

)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自此至下文穀氣,皆釋終始篇之義。詳見後十六。)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絕,透也。淺刺皮腠,故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絕皮及肌,邪氣稍深,故曰陰邪。大肉深處,各有分理,是謂分肉間也。

白話文:

所謂「三刺則穀氣出」,意思是進行三次針刺,就能將人體的穀氣引發出來。(這裡的「穀氣」都解釋「終始篇」的相關內容。詳見後面第十六條。)第一次針刺時,只需要淺刺破皮層,以引出人體表面的陽邪。(「絕」表示穿透。淺刺皮膚表面,就能引出陽邪。)第二次針刺時,針刺的深度要略深一些,刺穿皮層深入肌肉,但尚未進入肌肉之間的組織縫隙中。(刺穿皮層和肌肉後,邪氣會稍微深入一些,因此稱為陰邪。肌肉深處各層次之間有組織縫隙,這些縫隙就是所謂的「分肉間」。)

)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穀氣即正氣,亦曰神氣。出,至也。《終始篇》曰: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凡刺之淺深,其法有三:先刺絕皮,取衛中之陽邪也;再刺稍深,取營中之陰邪也;三刺最深,及於分肉之間,則穀氣始下。下,言見也。

白話文:

針一旦刺入皮肉之間,真氣就會出現。(真氣就是正氣,也叫神氣。出現,就是到達的意思。《終始篇》說:所謂真氣到達,就是已經補滿而充實,已經瀉空而虛損,所以可以知道真氣已經到達。)因此針刺的法則說:開始刺針要淺,目的是驅逐邪氣而引來血氣;接著刺針深一些,目的是引出陰邪之氣;最後刺針最深,目的是引出真氣。就是這個意思。(所有針刺的深淺,其方法有三種:先刺到絕皮,目的是取衛氣中的陽邪;再刺稍微深一些,目的是取營氣中的陰邪;第三次刺最深,到達皮肉之間,真氣才會出現。出現,就是指可以看到。)

按終始篇之義,與此互有發明。)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年之所加,如天元紀、至真要等論是也。氣之盛衰,如八正神明論、陰陽系日月等篇是也。知天地之氣候,則人有五虛五實,皆可因而知矣。此數句又見六節藏象論,詳運氣類第一。

白話文:

根據《終始篇》的理論,與此處的說法相互印證說明。因此,使用針灸的人,如果不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人體氣血盛衰的規律,以及虛實變化的由來,就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針灸醫師。(一年四季的變化,例如《天元紀》和《至真要》等論述中所提到。氣血盛衰的規律,例如《八正神明論》和《陰陽系日月》等篇章中所提到。如果瞭解天地氣候的變化,就能知道人體有五種虛證和五種實證,這些都可以從中推知出來。這幾句話也見於《六節藏象論》,在《運氣類第一》中有詳細說明。)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此即前章毛刺之義,淺入而疾發,故可取皮分以應肺。)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豹文者,言其多也,主取血脈,所以應心。

白話文:

針灸有五種手法,分別對應五臟:

  1. 半刺:淺刺皮下,迅速出針,不傷及肌肉,像拔毛一樣,取皮膚之氣,這是與肺相應的。

  2. 豹文刺:前後左右針刺,以針灸的脈絡為中心,取經絡之血,這是與心相應的。(豹文指針刺部位多,主要取血脈,所以與心相應。)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關,關節也。左右,四肢也。盡筋,即關節之處也。慎無出血,血以養筋也。肝主筋,刺筋所以應肝,淵刺、豈刺,皆古名也。)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

白話文:

(3)關刺:關刺是指在四肢關節的周圍垂直刺入,到達筋膜,用於治療筋痹。切記不要出血,這是因為肝臟主筋。有人稱之為淵刺或豈刺。(關:指關節。左右:指四肢。盡筋:指關節附近。慎無出血:因為血能滋養筋。肝臟主筋,刺筋可以應對肝病。淵刺和豈刺都是古代的名稱。)

(4)合谷刺:合谷刺是指在左右手腳的「合谷」穴(位於拇指和大拇指根部交接處)垂直刺入針,深入到分肉之間,用於治療肌肉痹痛。這是因為脾臟主肌肉,刺肌肉可以應對脾病。

(合谷刺者,言三四攢合,如雞足也。邪在肉間,其氣廣大,非合刺不可。脾主肌肉,故取肌痹者,所以應脾。)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輸刺義見前章。腎主骨,刺深至骨,所以應腎。)

白話文:

合谷穴刺法:刺的時候要像雞腳一樣,三、四針紮在一起。邪氣在肌肉之間,氣勢廣大,不紮在一起無法治療。脾主肌肉,所以治療肌肉痺痛,應當取合谷穴。

第五種刺法:輸刺,輸刺就是直刺直出,直達骨頭,用來治療骨痹。這是腎的應對之法。(輸刺的意義見前章。腎主骨,刺得深到骨頭,所以應腎。)

2. 七、用針虛實補瀉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素問·寶命全形論》)

白話文:

在這三部中醫經典作品中,包含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知識:

  1.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九針的使用方法,九針包括鍉針、鍾針、鍬針、鑿針等,每種針具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同時,文中也提到了十二原穴的概念,這些穴位對於調節身體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小針解》:這部作品主要闡述了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技術要點,強調了針灸治療應當遵循的原則,如辨證施針、針刺方向和深度等,並提供了許多臨牀應用案例。

  3. 《素問·寶命全形論》:這篇文章從整體觀念出發,討論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強調了「天人合一」、「形神兼顧」等思想,認為人體健康離不開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同時也強調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重要影響。

這些經典作品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針灸、藥物治療、疾病預防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此篇言用針之要,全憑虛實以為補瀉,實即補也,泄即瀉也。)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宛,郁同。陳,積也。除之去其滯,虛之泄其邪也。)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徐出針而疾按之為補,故虛者可實。

白話文:

凡是用針的人,虛症就實針,滿症就瀉針(《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這段話的意思是,用針灸的方法,完全根據虛證或實症來決定補瀉。實證就是補,瀉證就是瀉。

鬱結的病症就要疏散,邪氣盛的病症就要瀉針。(鬱結和陳積是同義詞,積聚在體內就是陳積。疏散就是去除阻滯,瀉針就是瀉邪。)

總的原則是:緩慢出針而快速按壓,是補法,所以虛症可以實針。

疾出針而徐按之為瀉,故實者可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實之與虛,在有氣無氣耳。氣本無形,故若有若無。善察之者,神悟於有無之間也。)察後與先,若存若亡,(察後與先,求病所急而治分先後也。若存若亡,察氣之行與不行,以為針之去留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欲虛而虛,欲實而實,是得法也。

白話文:

使用針灸時,刺入後緩慢按壓,可以瀉火,所以實證可以變成虛證。所謂的實證和虛證,若有若無。(實證和虛證,在於氣有或無。氣本來沒有形狀,所以若有若無。善於觀察的人,就能在有氣和無氣之間神領悟察。)觀察病情的後與先,若隱若現。(觀察病情的後與先,找出最需要治療的病症部位,並分出治療先後順序。若隱若現,觀察氣的運行與停止,決定針灸的進退。)成為虛證或實證,若得若失。(想要虛就讓它虛,想要實就讓它實,這就是得法的訣竅。)

粗工妄為,則失之矣。)虛實之要,九針最妙,(各有所宜之要也。)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當補當瀉,用有其時,在氣會之頃。詳如下文。)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凡用瀉者,必持內之,謂持之堅而入之銳也。放而出之,謂因其氣來,出之疾而按之徐也。

白話文:

如果粗心大意地使用,就會失去效果。辨別寒熱虛實,九種針法最精妙(各有其適用的原則)。補益瀉實,用針來進行(該補時補,該瀉時瀉,需要按時進行,在氣血通暢的時候。詳細說明見下文)。瀉法是必須將針穩穩地刺入,然後慢慢拔出,針刺遇到陽氣,邪氣就會被排出(凡是用瀉法,必須穩穩地將針刺入,叫做「持內」。慢慢拔出,叫做「放出」,隨著氣血的運行,快速取出,緩慢按壓)。

故可排開陽道以泄邪氣。)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凡用補者,必按其穴而引退其針,是謂內溫,故血不散、氣不出而虛者實矣。)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若蚊虻止,(此下皆言補法也。隨者,因其氣去,追而濟之也。妄,虛妄也。意若妄之,言意會於有無之間也。

白話文:

因此,你可以疏通陽性經脈以排出邪氣。)按壓並拔出針灸針,稱為內溫,這是因為血液無法散開,氣也無法排出。(凡是使用補灸的人,一定會按壓穴位並拔出針灸針,稱為內溫,因此血液不會散開、氣也不會排出,虛弱的地方就會變得強壯。)補灸的方法是跟著穴位,意念像妄語一樣,似行似按,像蚊虻停駐一樣不動。(以下都是談論補灸的方法。跟隨穴位,指的是順著氣排出後,追隨氣而補。妄,指的是虛妄。意念像妄語一樣,指的是用意專注於有和無之間。)

若行若按,言行其氣按其處也。若蚊虻止,言當輕巧無跡而用得其精也。)如留如還,去如弦絕,(留,留針也。還,出針也。去如弦絕,輕且捷也,故無損而能補。)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右手出針,左手隨而按捫之,是令左屬右也。故門戶閉於外,中氣實於內。

白話文:

行按:

用針時,既要隨順經絡,也要按壓患處。

蚊虻止:

針刺時,手法應輕巧靈活,精準到位。

留還:

留針時,針根部不動,輕輕晃動針柄;出針時,緩慢且輕盈,像撥動琴絃般。

令左屬右:

右手出針,左手隨即按壓針孔,封閉穴位,防止外邪入侵。這樣,中氣就會充實。

)必無留血,急取誅之。(凡取血絡者,不可使有留血,宜急去之也。)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堅而有力,則直達病所。正而不斜,則必中氣穴。)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醫之神見,在悉秋毫,必精必確,加意病者,詳審血脈,然後刺之,庶無危殆。

白話文:

一定要讓血流乾淨,不要讓血殘留,迅速地拔出針去。(凡是取血絡的地方,不可以讓血液殘留,應該立刻拔出。)拿針時,應該用堅固有力的手,使用針尖部分直刺,不要讓針左右搖擺。(如果手力堅定,針就能直接到達患處。針尖對準,才能刺中氣穴。)眼神精明,仔細觀察病人的情況,仔細查看血脈,然後刺下去,這樣纔不會有危險。(醫生的眼神敏銳,可以觀察到細微之處,一定要精確確認,仔細觀察病人的情況,然後再下針,這樣才能避免危險。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懸,猶言舉也。陽,神氣也。凡刺之時,必先舉神氣為主,故曰懸陽。兩衛者,衛氣在陽,肌表之衛也;脾氣在陰,臟腑之衛也。二者皆神氣所居,不可傷犯,凡用針者,首宜顧此,故曰兩衛。師傳篇曰:脾者主為衛。詳藏象類二十九。

白話文:

在針灸的時期,一定要在陽氣升起時,並與身體表裡兩層衛氣相呼應。(「懸」,意思是指提升。「陽」,是指神氣。每次針灸時,一定要先提升神氣為主,因此稱為「懸陽」。「兩衛」是指陽氣在表皮的衛氣;脾氣在臟腑的衛氣。這兩個都居於神氣所歸,不可傷及。每當使用針灸時,首先要注意這個,因此稱為「兩衛」。《師傳篇》中說:「脾的主要功能在於衛氣。」詳見《藏象類》第29章。

)神屬勿去,知病存亡。(此即懸陽之義,故存亡系之。)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上文言神氣之所居,此言血脈之所在也。視之獨澄者,必欲索其隱。切之獨堅者,必欲拔其本也。)

白話文:

  • 神魂不散,就能知道患者存活還是死亡。(這便是「懸陽」的意義,所以生與死取決於此。)
  • 血脈是存在於經輸穴位中,觀察時呈現清晰之狀,按摩時觸感堅實。(前文講神氣所在之處,這裡講血脈分佈之處。觀察時呈現清晰之狀,是因為要探明其隱蔽之處。按摩時觸感堅實,是因為要拔除其根源。)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素問·寶命全形論》。此下言虛實之治,並及諸所當慎也。)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此節詳註見下文。)

白話文:

皇帝問:什麼情況下稱作「虛」,什麼情況下稱作「實」?

岐伯回答:刺虛症要取實處,刺實症要取虛處。當經絡之氣達到時,要專注守住,不要讓它流失。刺針的深淺由心而定,距離遠近保持一致。治療時像臨近深淵般謹慎,手上握針如握猛虎般專注,精神不要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小針解》曰: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此與下文針解篇皆釋前篇之義,但此以氣口言虛實,彼以針下氣至言虛實,義雖若異,然互有發明,皆當察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盛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白話文:

《小針解》說:所謂虛則實之,指氣口虛弱時,應該補益它。滿則泄之,指氣口旺盛時,應該瀉除它。(這段文字與後面的「針解篇」都是對前一篇文章的解釋,但這段文字是用氣口來說明虛實,而「針解篇」是用施針後的氣至來說明虛實,雖然意義看起來不同,但互相發明,都應該仔細思考。)宛陳則除之,指去除血脈中瘀滯的氣血。邪盛則虛之,指當某個經絡氣血旺盛,就要瀉除它的邪氣。

(此云瀉其邪,與下文出針勿按義同。)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此二句釋義其用似反,當以下文針解篇者為得。)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瀉掉邪氣,與下文「拔針後不要按壓」的意思相同。)針刺時,徐徐地插入,快速地拔出,說明實證患者的情況是:徐徐針刺入體,快速針刺出體。快速地插入,徐徐地拔出,說明虛證患者的情況是:快速針刺入體,徐徐針刺出體。(這兩句話的意思表達上看似相反,應與下文「針解篇」結合起來理解。)所謂實證和虛證,如果似有似無,說明實證患者有氣,虛證患者無氣。觀察針刺後和針刺前的氣,如果似無似有,說明氣的虛實,補瀉的先後,要觀察氣是否已經行到了病所,以及是否還存在。

(已下,言已退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此釋與下篇不同,其義皆通。佖音弼,詩云:威儀佖佖。)

白話文:

(以下,指的是陰陽的狀態已經平衡,陰陽不再相爭。)對於虛實得失的狀態,治療補陽時會有恍然若得的感覺,而治療瀉陰時會有恍然若失的感覺。(這個解釋與下一段不同,但意義都是相通的。佖的發音為弼,詩經中說:「威嚴儀容莊重端正。」)

《針解篇》: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自此至下文補瀉之時,九針之名者,皆釋前九針十二原篇之義。)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針下熱者,自寒而熱也,熱則正氣至而虛者實矣,故為補。針下寒者,自熱而寒也,寒則邪氣去而實者虛矣,故為瀉。

白話文:

《針灸解說篇》:黃帝問道:「我想了解九種針法的作用,以及虛實的原理。」(從這裡到下一段關於補瀉的時間,九種針法的名稱,都是解釋前面《九針十二原篇》的內容。)岐伯回答道:「刺入虛症部位,讓它變得充實,這是因為針刺後產生熱量,而氣血充實就會產生熱量。充實後再瀉出,這是因為針刺後產生寒氣,而氣血虛弱就會產生寒氣。」(針刺後產生熱量,是因為原本寒冷,現在變熱了;熱量出現,表示正氣到來,虛弱的地方就變得充實了,所以稱為「補」。針刺後產生寒氣,是因為原本炎熱,現在變冷了;寒氣出現,表示邪氣消散,充實的地方就變得虛弱了,所以稱為「瀉」。)

此釋當與上解者參閱。)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出針勿按,即瀉其邪也。本經宛、菀皆通用,通作郁。)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針下得氣已盛而徐出之,則經脈無傷,疾按之則真氣不泄,此補法也,故能實。

白話文:

這段話應與上文一起理解。如果邪氣已滿,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就是要去除瘀血。如果邪氣太盛,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用針刺的方式要輕柔,不能按壓。(針刺後不要按壓,這樣做是為了瀉出邪氣。本經中的「宛」、「菀」二字可以通用,通常都寫作「鬱」。)如果邪氣很盛,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針刺要慢,按壓要快。如果邪氣很虛,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針刺要快,按壓要慢。(針紮下去,刺中的氣已經出來了,再慢慢拔針,就會避免損傷經脈,而用快速的按壓,就可以避免真氣洩漏,這屬於補益的方法,所以可以實。)

若針已及病而疾出之,徐按之,則菀滯行,邪氣去,此瀉法也,故能虛。)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寒為虛,溫為實;氣少為虛,氣多為實。)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氣至之有無,針下之虛實,誠不易知也。疾不可知故若無,明能察之故若有。)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白話文:

如果針灸已經接觸到病竈,並且迅速取出,然後慢慢按壓,那麼鬱結會消散,邪氣就會排出,這就是瀉法的原理,所以可以使身體虛弱的人得到補益。

所謂實與虛,是指寒熱之氣的多少。(寒氣為虛,熱氣為實;氣息微弱為虛,氣息旺盛為實。)如果感覺既有又沒有,就難以判斷虛實。(氣息的到來與否,針灸時的虛實,確實不易判斷。難以判斷虛實時說它沒有,說明能明顯察覺時說它有。)觀察病情發展的前後,就可以瞭解疾病的發展過程。

(病有標本,先者為本,後者為標。)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當補,實當瀉,法不可失也。若有得若有失者,粗工妄為,離其法耳。)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九針之用,各有所宜。詳見前二章。)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白話文:

(疾病有根源和表現,先出現的為根源,後出現的為表現。)對於虛實證,優秀的中醫一定不會誤用方法。如果時好時壞,則說明偏離了方法。(虛症當補,實症當瀉,不能誤用方法。如果時好時壞,說明醫生不夠醫術,偏離了正確的方法。)虛實證的治療,九針是最好的,因為它們各有所用。(九針的運用,各有所用。詳見前兩章。)補瀉的時機,應該與氣的開合相配合。

(氣至應時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補瀉之時者,凡諸經脈氣晝夜周行五十度,各有所至之時,如經絡類營氣衛氣運行之次二章者是也。故《衛氣行篇》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瀉之時也。又若針下氣來謂之開,可以迎而瀉之;針下氣去謂之闔,可以隨而補之。

此皆針與氣開闔相合之義。)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各不同形,故補瀉各有所用。)

白話文:

當氣到來時稱之為「開」,氣已過或未來時稱之為「闔」。針灸治療的時機是:人體經脈的氣血晝夜循環五十週,每個經脈都有氣血到達的時間,就像《經絡類營氣衛氣運行之次》這兩章所記載的。因此,《衛氣行篇》說:謹慎地等待氣血所在的位置,然後針灸,這叫做「逢時」。這就是針灸治療的時機。另外,如果針刺後氣血流出,稱為「開」,可以順勢瀉出血氣;如果針刺後氣血流失,稱為「闔」,可以順勢補益氣血。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自此至下文神無營於眾物者,皆釋前寶命全形論之義。陰氣隆至,針下寒也,陽邪已退,實者虛矣。陽氣隆至,針下熱也,元氣已復,虛者實矣。故皆可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白話文:

治療實證時,要等到體內虛弱的時間點,再紮針,等到陰氣旺盛時,就可以拔針了。治療虛證時,要等到體內實足的時間點,再紮針,等到陽氣旺盛,針下有熱感時,就可以拔針了。(從這裡到後面的神不受外物影響,都是說明前面保命全形的理論。陰氣旺盛時,針下有寒意,表示陽邪已經消退,實證就變成虛證了。陽氣旺盛時,針下有熱感,表示元氣已經恢復,虛證就變成實證了。所以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拔針了。)經絡之氣已經到來,就要小心守住,不要失去,也不要改變。

(慎守勿失勿變更者,戒其主持不定,多生惑亂,不惟無益,反招損也。)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內宜刺深,外宜刺淺,最當在意,不可忽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深者取氣遠,淺者取氣近,遠近雖不同,以得氣為候則如一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白話文:

要謹慎守住原則,不要輕易改變,以免造成混亂,不僅毫無益處,反而會帶來損失。真正了解疾病的人,會清楚病症的內外。內部應該深刺,外部則應該淺刺,這是最重要的,不可忽略。針刺的深淺程度,要根據病情來決定。深刺取氣遠,淺刺取氣近,雖然遠近不同,但只要取到氣,就表示針刺得當,效果是一樣的。如同站在深淵邊緣,必須時刻謹慎,不可掉以輕心。

(言行針之際,當敬慎若此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持針如握虎,欲其堅而有力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神志不定,先從目始,目靜則神靜,神靜則志專,病以靜觀,方無失也,故無左右視。)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此即前篇正指直刺、無針左右之義。

白話文:

(在針灸治療中,言行舉止務必慎重如斯。)手部緊握似虎,目的是為了堅固有力。(握針像握住老虎,意在讓手部堅定有力。)心神不要被外界事物分散,靜心觀察病人,不要左右張望。(心神不專注,先從眼睛開始,眼睛專注了,心神就會靜下來,心神靜下來,意志才會專一,看病時需要靜心觀察,才能避免診斷失誤,所以不要左右張望。)行醫道德不能有不正當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端正品行。(這與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垂直刺法、針頭不偏左右是一致的。)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目者神之竅,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為神使,脈道易行也。)

白話文:

必須端正病人的精神,目的是診察病人的眼睛,控制其精神,使氣容易運行。(眼睛是精神的窗口,想要調整病人的精神,必須觀察其眼睛,控制其精神,使其不分散,那麼氣就能為精神所驅使,經脈就能暢通運行。)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三里有二,此言足三里,足陽明經穴也。按:此下言取穴之法,非本篇上下之義,意必他篇之文脫誤於此者。)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跗之當作跗上,即足陽明衝陽穴也。蓋三里衝陽,一脈相貫,舉膝下三里而重按之,則衝陽之脈不動矣,故舉其膝分則易見也。

白話文:

所謂「三里」,是指膝蓋下三寸的穴位。(這裡的三里穴分為兩個,這個說的應該是足三里穴,屬於足陽明經的穴位。注:這裡講的是取穴方法,不是本文上下文的含義,估計是其他文章的文字誤植於此。)

所謂「跗之」,指的是抬起膝蓋時容易看到的穴位。(「跗之」應當寫作「跗上」,也就是足陽明經的衝陽穴。因為三里穴和衝陽穴是一脈相通的,抬起膝蓋,將三里穴向下按,那麼衝陽穴的脈動就會停止,所以抬起膝蓋分開就能容易看到它。)

)巨虛者,蹺足胻獨陷者。(巨虛有二,上廉、下廉也。蹺,舉也。此言巨虛上廉當蹺足取之,在胻骨外側獨陷者之中也。)下廉者,陷下者也。(此言巨虛下廉,又在獨陷者之下,蓋上廉下廉相去三寸耳。)

白話文:

巨虛穴的位置:腳抬起來,臀部外側有塊骨頭叫胻骨,胻骨外側獨自凹陷的地方。

巨虛穴分為兩個部分:

  • 上廉:在胻骨外側獨陷處,需要翹起腳才能取到。
  • 下廉:在獨陷處的下方,離上廉約三寸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