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1)

回本書目錄

七卷 (1)

1. 七卷

2. 經絡類

3. 一、人始生先成精脈道通血氣行

(靈樞經脈篇)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脈當作服,即本經禁服篇也。)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營其所行,言經絡之營行也。制其度量,言裁度其分數也。五臟屬裡,故言內次。六腑屬表,故言外別。此數語即禁服篇之言,但彼次別二字,俱作刺字。

詳針刺類二十九。)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者,人之水也。萬物之生,其初皆水。故易曰:天一生水。道家曰:水是三才之母,精為元氣之根。本神篇曰:故生之來謂之精。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精成而腦髓生。

(精藏於腎,腎通於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於腦,故精成而後腦髓生。)骨為幹,(猶木之有幹,土之有石,故能立其身。)脈為營,(脈絡經營一身,故血氣周流不息。)筋為剛,(筋力剛勁,故能約束骨胳,動作強健。)肉為牆,(肉象牆垣,故能蓄藏血氣。

)皮膚堅而毛髮長。(皮膚不堅則氣不聚,故萬物皮殼無弗堅者,所以固其外也。)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前言成形始於精,此言養形在於谷。如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故脈道通,血氣行,此經脈之謂。

明經脈之道,則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施治療矣。經脈義連後篇。)

白話文:

一、生命的起源始於精氣,脈道通暢則血氣運行

雷公向黃帝請教:「《禁服篇》中提到,針刺的原理以經脈為基礎,調理經絡的運行,衡量其長短深淺,內連五臟,外通六腑。希望能詳細瞭解其中的道理。」

黃帝回答:「人的生命最初由精氣形成。(精是人體的水分,萬物的生長最初都源於水。正如《易經》所說:『天一生水。』道家也說:『水是天地人的根源,精是元氣的基礎。』《本神篇》提到:『生命的來源稱為精。』《決氣篇》則說:『陰陽二氣結合,形成形體,先於身體而存在的就是精。』因此,人的生命始於精氣的形成。)精氣形成後,腦髓隨之生成。(精氣藏於腎,腎與腦相通,腦屬陰,髓充實骨骼,所有髓都屬於腦,所以精氣形成後,腦髓隨之產生。)骨骼如同支柱,(就像樹木有主幹,土地有岩石,支撐身體的結構。)經脈負責運行,(經脈遍布全身,使血氣循環不息。)筋腱提供力量,(筋腱強韌,能約束骨骼,使動作有力。)肌肉如同牆壁,(肌肉像牆垣一樣,能儲藏血氣。)皮膚堅韌則毛髮生長。(皮膚若不堅固,氣血就無法凝聚,因此萬物的外殼都堅固,以保護內部。)食物進入胃後,脈道通暢,血氣得以運行。(前面提到形體的基礎在於精氣,這裡說明形體的滋養依靠食物。如《營衛生會篇》所說:『人體的精氣來自食物,食物進入胃,傳輸至肺,五臟六腑都得到滋養,清氣化為營氣,濁氣化為衛氣。』因此脈道通暢,血氣運行,這就是經脈的作用。瞭解經脈的原理,就能判斷生死、診治疾病、調理虛實、施行治療。關於經脈的意義,後續篇章會進一步說明。)」

4. 二、十二經脈

(靈樞經脈篇)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卒,盡也。)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十二經脈所屬,肺為手太陰經也。中焦當胃中脘,在臍上四寸之分。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故手太陰脈發於此。凡後手三陰經,皆自內而出也。愚按:此十二經者,即營氣也。

營行脈中,而序必始於肺經者,以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以行陰陽,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十二經以肺經為首,循序相傳,盡於足厥陰肝經而又傳於肺,終而復始,是為一周。)下絡大腸,(絡,聯絡也。當任脈水分穴之分,肺脈絡於大腸,以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按:十二經相通,各有表裡。凡在本經者皆曰屬,以此通彼者皆曰絡,故在手太陰則曰屬肺絡大腸,在手陽明則曰屬大腸絡肺,彼此互更,皆以本經為主也。下文十二經皆仿此。)還循胃口,(還,復也。循,巡繞也。自大腸而上,復循胃口。)上膈屬肺,(膈,膈膜也。

人有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屬者,所部之謂。)從肺系橫出腋下,(肺系,喉嚨也。喉以通氣,下連於肺。膊之下,脅之上曰腋。腋下,即中府之旁。系音系。)下循臑內,(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嫩耎白肉曰臑,天府俠白之次也。

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也。)下肘中,循臂內,(膊臂之交曰肘中,穴名尺澤。肘以下為臂。內,內側也。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上骨下廉,入寸口,(骨,掌後高骨也。

下廉,骨下側也。寸口,關前動脈也,即太淵穴處。)上魚,循魚際,(手腕之前,大指本節之間,其肥肉隆起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口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出大指之端;(端,指尖也,即少商穴,手太陰肺經止於此。)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

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此下十二經為病,見疾病類第十,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大腸為手陽明經也。大指次指,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故手陽明脈發於此。凡後手三陽經皆然。)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循義見前,凡前已註明者後不再注,余仿此。上廉,上側也。凡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

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合谷,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岐骨間也,俗名虎口。)上入兩筋之中,(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陽谿等穴以上曲池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臑外前廉,行肘髎、五里、臂臑也。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

白話文:

二、十二經脈

(靈樞經脈篇)

雷公問:「我想詳細瞭解經脈的起源。」黃帝回答:「經脈能判斷生死、診治百病、調節虛實,不可不通曉。」

肺手太陰經
起始於中焦(胃部中脘,臍上四寸處),向下聯絡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再繞回胃部,向上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肺。從喉嚨橫向延伸至腋下,沿上臂內側下行(經過天府、俠白等穴),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前,至肘關節內側(尺澤穴),再沿前臂內側(經孔最、列缺、經渠等穴),到達腕部橈骨下緣的寸口(太淵穴),接著沿魚際(拇指根部隆起處)至拇指尖端(少商穴)。

其分支從腕後(列缺穴)直出食指內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大腸手陽明經
起始於食指尖端(商陽穴),沿食指外側上行,經過合谷穴(虎口處),進入腕部兩筋之間(陽谿穴),沿前臂外側上行至肘外側(曲池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經肘髎、五里、臂臑等穴),上至肩部(肩髃穴),經過肩峰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