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32)

回本書目錄

六卷 (32)

1. 三十五、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素問經絡論,全)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經有五行之分,故有常色。絡兼陰陽之應,故無常變。)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五臟合於五行,故五色各有所主,而經脈之色亦與本臟相應,是為經之常色。

按此節但言五臟而不及六腑者,大都經文皆以五臟為主,言五臟則六腑在其中矣。凡三陰三陽十二經之常色,皆當以此類推。)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此言絡有陰陽而色與經應亦有同異也。脈度篇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故合經絡而言,則經在裡為陰,絡在外為陽;若單以絡脈為言,則又有大絡孫絡在內在外之別。深而在內者是為陰絡,陰絡近經,色則應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臟而色有常也。淺而在外者,是為陽絡,陽絡浮顯。色不應經,故隨四時之氣以為進退,而變無常也。觀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其義可知。何近代諸家之注,皆以六陰為陰絡,六陽為陽絡,豈陽經之絡必無常,陰經之絡必無變乎?皆誤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即言陽絡之變色也。泣,澀同。淖音鬧,濡潤也。)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如前五色之應五臟者,皆常色也。

常色者,無病之色也。若五色具見,則陰陽變亂,失其常矣,故為往來寒熱之病。)帝曰:善。

白話文:

三十五、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黃帝問道:「絡脈顯現時,顏色各有不同,青、黃、赤、白、黑不一,這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經脈有固定的顏色,而絡脈則會隨情況變化。」(經脈對應五行,因此顏色固定;絡脈同時反映陰陽變化,所以顏色會變動。)

黃帝問:「經脈的固定顏色是什麼?」岐伯說:「心對應赤色,肺對應白色,肝對應青色,脾對應黃色,腎對應黑色,這些都與其經脈的顏色相應。」(五臟與五行相合,因此五色各有所屬,經脈的顏色也與本臟相應,這就是經脈的固定顏色。

此處僅提到五臟而未提及六腑,是因為經文多以五臟為主,談論五臟時,六腑已包含其中。三陰三陽十二經的固定顏色,皆可依此類推。)

黃帝問:「絡脈的陰陽,是否也與經脈相應?」岐伯回答:「陰絡的顏色與經脈相應,陽絡的顏色則變化無常,隨四時而改變。」(此處說明絡脈分陰陽,其顏色與經脈的對應關係有同有異。《脈度篇》提到:經脈在內為主幹,分支橫向的為絡脈,絡脈再分支為孫絡。

因此,綜合經絡來看,經脈在內屬陰,絡脈在外屬陽;若單論絡脈,則又有大絡、孫絡在內在外的區別。深而在內的是陰絡,陰絡靠近經脈,顏色與之相應,因此依五行配五臟,顏色固定。淺而在外的是陽絡,陽絡浮淺顯露,顏色不與經脈相應,故隨四時氣候變化而改變。

參考《百病始生篇》所說:「陽絡受損則血外溢,陰絡受損則血內溢。」即可理解其含義。為何近代注家皆以六陰經為陰絡、六陽經為陽絡?難道陽經的絡脈必定無常,陰經的絡脈必定不變嗎?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

寒氣多則氣血凝滯,凝滯則呈青黑色;熱氣多則氣血濡潤,濡潤則呈黃赤色。這是指陽絡的顏色變化。「泣」與「澀」同義,「淖」音同「鬧」,意指濡潤。

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表示無病。若五色同時顯現,則為寒熱之症。(如前所述,五色對應五臟皆為正常顏色,表示健康。若五色混雜出現,則陰陽失調,失去常態,因此形成寒熱往來的病症。)

黃帝說:「說得好。」

2. 三十六、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素問脈要精微論)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有故病,舊有宿病也。五臟發動,觸感而發也。脈色可辨如下文。)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驗也。脈小者邪氣不盛,色不奪者形神未傷,故為新病。)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病久而經氣不奪者有之,未有病久而形色不變者,故脈不奪而色奪者為久病。)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表裡俱傷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表裡俱無恙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肝脈弦,肝主筋。

腎脈沉,腎主骨。蒼者,肝腎之色,青而黑也。赤者,心火之色,心主血也。脈見弦沉而色蒼赤者,筋骨血脈俱病,故必當為毀傷也。凡毀傷筋骨者,無論不見血、已見血,其血必凝,其經必滯,氣血凝滯,形必腫滿,故如濕氣在經而同於中水之狀。中,去聲。)

白話文:

三十六、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黃帝問:有些人原本就有舊病,當五臟受到觸動而發病時,會影響脈象和氣色,該如何區分是久病還是新發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您問得很詳細。

  1. 脈象微弱但氣色未變:這是新病。(脈小表示邪氣不盛,氣色未變說明形體和精神尚未受損,因此是新病。)
  2. 脈象未變但氣色衰敗:這是久病。(久病可能經氣未受損,但形色一定會變化,所以脈象正常而氣色異常的是久病。)
  3. 脈象與氣色皆衰敗:這是久病。(表示內外都已受損。)
  4. 脈象與氣色皆未衰敗:這是新病。(表示內外都無大礙。)

若肝脈與腎脈同時出現異常,且面色青黑帶紅,表示可能有外傷。無論是否見血,都會導致氣血凝滯,經絡不通,形體腫脹,如同濕氣停滯或水腫的症狀。(肝脈主筋,腎脈主骨;青黑是肝腎之色,紅是心火之色,心主血。脈象弦沈且面色青赤,說明筋骨血脈皆受損,必定是外傷所致。)

3. 三十七、五臟五色死生

(素問五臟生成篇)

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茲,滋同。如草滋者,純於青而色深也。此以土敗木賊,全失紅黃之氣故死。)黃如枳實者死,(黃黑不澤也。)黑如炲者死,(炲,煙煤也。炲音臺。)赤如衃血者死,(衃血,死血也,赤紫而黑。衃,鋪杯切。)白如枯骨者死,(枯槁無神也。)此五色之見死也。

(臟氣敗於中,則神色夭於外。三部九候論曰: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此之謂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此皆五色之明潤光彩者,故見之者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生,生氣也,言五臟所生之正色也。

縞,素帛也。以縞裹五物者,謂外皆白淨而五色隱然內見也。朱與紅皆赤,朱言其深,紅言其淺也。紺,青而含赤也。凡此皆五臟所生之正色,蓋以氣足於中,而後色榮於外者若此。前第三十章精明五色,當與此篇互閱。紺,高暗切。)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

(當,合也。此五色五味之合於五臟者,皆五行之一理也。)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肺主皮毛,故白當皮。心主血脈,故赤當脈。肝主筋,故青當筋。脾主肉。故黃當肉。腎主骨,故黑當骨也。)

白話文:

三十七、五臟五色死生

(《素問·五臟生成篇》)

若面色呈現以下特徵,則預示死亡:

  • 青色如枯草般晦暗(草滋指純青而色深,因土敗木剋,完全失去紅黃之氣);
  • 黃色如枳實般暗沈(黃黑無光澤);
  • 黑色如煙煤般焦枯(炲即煙灰);
  • 赤色如凝結的死血(衃血為赤紫發黑的瘀血);
  • 白色如枯骨般乾槁(無血色光澤)。

(臟腑精氣衰敗,則面色枯槁。《三部九候論》言:「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即此理。)

反之,若面色呈現以下特徵,則預示生機:

  • 青色如翠鳥羽毛般鮮亮;
  • 赤色如雞冠般鮮紅;
  • 黃色如蟹腹般潤澤;
  • 白色如豬油般光亮;
  • 黑色如烏鴉羽毛般黑亮。
    (此皆因色澤明潤光彩,故為生機之象。)

五臟健康時所顯現的正色如下:

  • :如白絹包裹朱砂(外白內深紅);
  • :如白絹包裹淺紅(外白內淡紅);
  • :如白絹包裹紺色(青中帶赤);
  • :如白絹包裹栝蔞實(外白內黃);
  • :如白絹包裹紫色(外白內紫)。
    (「縞」為素白絲帛,形容五色隱現於白淨之中。朱紅皆屬赤,朱深紅淺;紺為青中含赤。此為臟氣充盈而顯於外的健康色澤。)

五色、五味與五臟對應關係

  • 白對應肺,味辛;
  • 赤對應心,味苦;
  • 青對應肝,味酸;
  • 黃對應脾,味甘;
  • 黑對應腎,味鹹。
    (此為五行理論中五色五味與五臟的配屬。)

五色與形體組織的關聯

  • 白主皮(肺主皮毛);
  • 赤主脈(心主血脈);
  • 青主筋(肝主筋);
  • 黃主肉(脾主肌肉);
  • 黑主骨(腎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