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1)
十九卷 (1)
1. 一、九針之要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白話文:
"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明。神明者,人之主也。若夫神明不存,則五藏不安。故曰:知神明者,不可見其形;知五藏者,不可見其狀。夫神明者,不可見而可致也;五藏者,不可見而可得也。"
"所有針灸治療的方法,首先必須從神明的角度出發。神明是人的主宰。如果神明的功能不在狀態,那麼五臟六腑就無法保持平穩。所以說,瞭解神明功能的人,看不到其具體形態;瞭解五臟六腑的人,也看不到其具體外觀。然而,神明的功能可以被感知和調節;五臟六腑的情況可以被診斷和治療,但並非直接看到其具體形狀或外觀。"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統領萬民,撫養百姓,收取賦稅。我憐憫他們貧困不足,而且又生病。我想要不讓他們遭受毒藥的侵害,也不要使用砭石(石針)治療,想用細針疏通他們的經脈,調和他們的氣血,調理他們的身體機能的出入運行。讓這種方法可以流傳給後世,一定要明確制定步驟。讓它始終不滅,長久不絕,容易使用,不易忘記,成為醫學經典。將不同的腧穴分門別類,制定出施針的順序和方法。讓每個腧穴都有明確的標誌,先制定針灸經。」
願聞其情。(《靈樞》即名《針經》,義本諸此。)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始於一,終於九,天地之全數也。針合三才而通萬變,故數亦應之。)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小針,即上文微針之謂。易陳者,常法易言也。
白話文:
請問詳細情況。(《靈樞》又稱《針經》,其中思想源自於此。)岐伯回答說:請允許我按次序推論,使之有條有理,從一到九分而論之。(從一到九,代表天地間的事物齊全。針法符合三才而能應付世間萬千變化,因此數字也是相互呼應的。)請允許我闡述其中的道理。小針運用的要領,容易說明卻難以精通。粗略地說,小針刺入身體較淺而著重於肌肉,較深而著重於精神。
難入者,精微難及也。粗守形,粗工守形跡之見在也。上守神,上工察神氣於冥冥也。不但用針,諸治皆然。)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神,正氣也。客,邪氣也。神乎神,言正氣盛衰,當辨於疑似也。客在門,言邪之往來,當識其出入也;設未睹其疾之所在,又惡知其當治之原哉?惡音烏。
白話文:
困難的原因在於,精微之處難以領會。粗淺的針灸師只會注意外在的形跡。高明的針灸師會觀察神氣於無形之中。不僅僅在針灸中,其他治療也是這樣。
正氣旺盛,邪氣就會遠離。正氣衰微,邪氣就會入侵。未見其病,又如何知道其病因?正氣就是陽氣,邪氣就是陰氣。判斷正氣盛衰,要在似是而非中辨別。瞭解邪氣的來去,才能找出治療之法。
)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微,精微也。在速遲,知疾徐之宜也。粗守關,守四肢之關節也。上守機,察氣至之動靜也。)機之動,不離其空。(氣機之至,隨經皆有其處,可因之而知虛實也。空,孔同。)空中之機,清靜而微,(言察宜詳慎也。)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白話文:
(刺針的精微之處,在於快慢適中。粗略地守護四肢關節,細緻地觀察氣機的動靜。氣機的動靜,不離它存在的空隙。空隙中的氣機,清正安靜而精微,出現時無法迎合,消失時無法追趕。
(來不可逢,勿補其實也;往不可追,勿瀉其虛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機之道者,一氣而已,不可掛以發,極言其精不可亂也。叩之不發,用失其道,則氣不至也。)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知氣之往來,有逆順衰盛之機,而取捨弗失其時也。
白話文:
(氣機來的時候不能阻擋,不要勉強去增加,氣機去的時候不能追趕,不要勉強去瀉除。)懂得機緣之道的人,不能用發作的症狀來確認。不懂得機緣之道的人,強制探求,也無法發作。(機緣之道就是指一炁的運行,不能用發作的症狀來確認,這是強調它的精妙不可擾亂。強制探求,如果運用失當,則氣機不會到來。)知道氣機的往來,就要適時與之相應,(知道氣機的往來,有逆順衰盛的機緣,而採取措施不會錯過時機。)
要,平聲,約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粗者暗而弗知,妙工獨見之矣。)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往,氣之去也,故為之逆。來,氣之至也,故為之順。知往來之逆順,則正法行之,不必疑而更問也。下二句與至真要大論辭同用異,詳標本類第二。
白話文:
約:平聲,意思是「差不多」。粗心的人不明顯,妙手(高明的手藝人)獨有。
(粗心的人對細節不敏感,而妙手能獨自察覺。)
過去發生的事情是逆向的,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是順向的。明確知道逆向和順向,按照正法去做,不必猶豫和再問。
(過去,氣是離去的,所以稱為「逆」。未來,氣是到來的,所以稱為「順」。明白往來有逆有順,就可以按照正法去做,不必懷疑而再行詢問。)
)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逆其氣至而奪之,瀉其實也,惡得無虛?隨其氣去而濟之,補其虛也,惡得無實?故瀉必因吸內針,補必因呼內針,此即迎來隨去之義。)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用針之法,補瀉而已。補瀉之法,迎隨而已。必得其和,則針道畢於是矣。
)
白話文:
如果逆其氣勢而奪取(瀉),怎能不虛?如果追隨其氣勢而補足(補),怎能不實?(逆其氣息來奪取,會耗損其實氣,怎能不虛?順其氣息而去補足,會填補其虛損,怎能不實?所以瀉法必定配合吸納內氣,補法必定配合呼出內氣,這就是「迎來隨去」的道理。)順著針的進退,用心意配合,針灸手法就完成了。(針灸的手法,只有補瀉而已。補瀉的方法,只有迎隨而已。一定要掌握好迎隨的和諧,這樣針灸手法就完成了。
《小針解》曰: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本篇即前篇之釋義,故不詳註。凡後篇有同者皆仿此。)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會。)神者,正氣也。
白話文:
《小針解》記載:所謂「易陳」,就是容易講解。所謂「難入」,就是難以讓人接受理解。(本篇是前篇的解義,所以不詳細註解。今後有相同的篇章,都按照這樣的處理方式。)「粗守形者」,指的是遵循刺針的具體方法。「上守神者」,指的是根據人的血氣盛衰,決定是否需要補益或瀉除。「神客者」,指的是正邪共存的狀態。(「神」代表正氣,「客」代表邪氣。邪氣與正氣相互影響,所以稱為「共會」。)「神者」,指正氣。
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出入所由,故謂之門。)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若不能先知,是為未睹其疾,故曰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是因為邪氣入侵身體。邪氣進入人體的途徑被稱為"門戶"。(因為邪氣出入的途徑就像門一樣,所以稱為門戶。)
如果在疾病還未完全發作時,就能預知邪氣侵襲的是哪條經脈,就可以知道哪條經脈會出現疾病。如果不能預知邪氣侵襲的經脈,就無法知道疾病的根源所在。(如果無法預知,就表示還沒有觀察到疾病的徵兆,所以說"焉知其原"。)
針灸治療時,手法要快慢交替,這是為了調整氣血的運行。如果只守住身體的關節部位,而不去觀察氣血的變化,就不能辨別邪氣與正氣的往來。
(手之兩肘,足之兩膝,謂之四關。)上守機者,知守氣也。(往來逆順,至與不至,皆氣之機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白話文:
(手肘腳膝,稱為四關。)能掌握機先的人,知道如何掌握氣息。(氣息的來去順逆,虛實足否,都包含在機先裡。)機先的運行不離開虛空,知道氣息的虛實,使用針灸應放緩或加快。(虛空中的機先清淨而微細,動用針灸時需要感覺到氣息,用心守住,不要讓氣息流失。)當它來時不可強求,因為這是氣息旺盛,不可補充。當它去時不可追逐,因為這是氣息虛弱,不可瀉補。不可用針灸激發它,這是因為氣息容易流失。
(毫釐之差,即失其氣之機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補瀉不得其法,雖竭盡血氣而病氣不應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白話文:
即使只有一點點的偏差,也會錯失調整氣機的時機。針灸後不出痧,說明不懂得補瀉的原則,氣血耗盡而氣機下不來。(補瀉不得法,儘管耗盡氣血,病氣也不會有反應。)明白氣機的往來,才能知道氣機的逆順和盛衰。要約定具體時間,才能知道氣機可取的時間。手法粗糙又含糊,說明冥冥之中不懂得氣機的微妙變化。精妙的技術只有專業醫師才具備,因為他們完全懂得針灸的原理。往裡進針說明氣虛弱小,小則逆行。
(氣去故脈虛而小。)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氣來故脈平而和。)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白話文:
(氣虛後,脈絡就虛弱而細小。)氣機順通的人,身體機能平衡,平衡就是順通。(氣機充盛時,脈絡就平穩柔和。)能清楚區分順逆,行動規範的人,就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迎著脈位按壓,就能引導氣血通行,這就是瀉法。追著氣血,就能滋養氣血,這就是補法。)
2. 二、九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九針論》)
岐伯曰:九針之名,各不同形(《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九針詳註見下文。鑱音讒。)
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圓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揩,丘皆切。)
三曰鍉針,長三寸半。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鍉音低。)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
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鈹音披。)
白話文:
岐伯說:九針的名字,各不相同。(《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第一種叫做鑱針,長一寸六分。鑱針頭大末端尖銳,用來瀉掉陽氣。(九針詳細註解見下文。鑱音讒。)
第二種叫做圓針,長一寸六分。圓針針頭如卵形,用來摩擦分間,不能傷到肌肉,以瀉掉分氣。(揩,丘皆切。)
第三種叫做鍉針,長三寸半。鍉針針頭如黍粟般尖銳,用來按脈,不可陷下去,以達到通氣的目的。(鍉音低。)
第四種叫做鋒針,長一寸六分。鋒針有三個尖角,用來治療痼疾。
第五種叫做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鈹針末端像劍鋒,用來取出大量的膿。(鈹音披。)
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圓利針者,大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暴氣,痹氣之暴發也。犛,釐同,又音毛。)
白話文:
第六種是圓利針,長度為一寸六分。圓利針的形狀像犛牛的角,又圓又尖,中間部分微粗,用於治療急性痹氣。(痹氣是痹症的急性發作,犛音同釐或毛。)
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喙音晦。)
八曰長針,長七寸。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九曰大針,長四寸。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也。(挺,題頂、梯頂二切。)九針畢矣。
白話文:
第七種針叫做毫針,長三寸六分。毫針的針頭尖細,像蚊子或虻的嘴巴一樣,使用時要輕柔緩慢地刺入,停留的時間要稍微長一些,並用它來治療疼痛和麻痺。
第八種針叫做長針,長七寸。長針的針頭鋒利,針身薄,可以用來治療遠處的麻痺。
第九種針叫做大針,長四寸。大針的針頭尖銳像筆尖一樣,但稍微圓潤一些,可以用它來排出體內阻塞的液體。
九種針介紹完畢。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靈樞九針論。)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一九詳義,又見脈色類五。)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白話文:
黃帝說:我從夫子那裡聽說了九種針具,數量很多而且用途廣泛,但我仍然不太明白。我冒昧請問這九種針具是怎麼產生的,它們的名字又是如何得來的?(《靈樞·九針論》)
岐伯說:九種針具象徵天地間的規律,起源於一,最後歸於九。(一到九的詳細含義,另見《脈色類第五》)因此說: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時,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風,九法野。
黃帝說:用針具來對應九這個數字,應該怎麼辦?
岐伯說:聖人創造天地間的規律時,將一化為九,所以建立了九個方位。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黃鐘之數起焉;黃鐘為萬事之本,故針數亦應之而用變無窮也。黃鐘詳義見《附翼》二卷。)
白話文:
每一個數字都乘以 9,9 乘以 9 等於 81,因此黃鐘數字由此開始;針灸的針數也遵循這個數字。(從 1 到 9,相乘得 81,就是黃鐘的數字;黃鐘是萬物的根本,所以針灸的針數也應對應其變化,因此變化無窮無盡。關於黃鐘的詳細說明,請參閱《靈樞》第二卷。)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此下皆詳明九針之義。一者法天,法於陽也。人之五臟,惟肺最高而復於臟腑之上,其象應天,其合皮毛,亦屬乎陽。故治鑱針,必大其頭、鋒其末,蓋所用在淺,但欲出其陽邪耳。)
白話文:
一部分是天,天是陽氣,五臟中與天相應的是肺,肺是五臟六腑的覆蓋物,皮膚是肺的表裏,是人的陽氣。所以針灸治療時,針頭要大,針尖要尖銳,避免刺入過深導致陽氣外洩。(以下詳細說明九針的含義。一部分是效法天,效法陽氣。人的五臟中,只有肺位於最高處,而且在臟腑之上,其特性與天相應,其表裏與皮膚相應,也屬於陽。所以針灸治療時,針頭必須大,針尖必須鋒利,因為針灸的目的在於淺刺,只希望去除陽邪。)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二者法地,地之應人者在肉。故治圓針,必筒其身、圓其末,針如卵形,以利導於分肉間。蓋恐過傷肌肉以竭脾氣,故用不在銳,而主治分間之邪氣也。筒音筒。)
白話文:
地有高山和平原兩種地形,人體與大地相應的部分是肌肉。所以製作治療用的圓針時,一定要讓針身中空、針尖圓鈍,這樣才能避免刺傷肌肉組織。如果刺傷了肌肉,氣就會散失。
(這是因為圓針的方法模仿大地,大地對人體的影響體現在肌肉上。因此,在製作圓針時,必須使針身中空、針尖圓鈍,讓針呈卵形,以便於在肌肉間導氣。擔心針尖過於鋒利會損傷肌肉,耗盡脾氣,所以圓針不是以鋒利為目的,而是以治療肌肉間的病邪為目的。「筒」讀作「ㄊㄨㄥˇ」。)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三者法人,人之生成在於血脈。故治鍉針,必大其身、圓其末,用在按脈致氣以出其邪,而不欲其過深,陷於血脈之分也。)
白話文:
這三種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他們有血脈。因此,針灸時,必須把針身做得很粗,針尖做得很圓,這樣才能在按脈時不扎得太深,才能讓邪氣排出,而不至於刺傷血脈。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四者法時,應在時氣瘤邪而為病也。瘤者,留也。故治針必筒其身、鋒其末,因其直壯而銳,故可以瀉熱出血而取雍痼之疾。)
白話文:
這四者都是時令影響造成的疾病,時令指的是四時八方的邪氣入侵經絡中,形成腫瘤。因此治療這些疾病的針灸方法,必定是針身空心而針尖鋒利,以便將熱氣和淤血排出,從而根治疾病。(四者是根據時令,應對時氣腫邪引起的疾病。腫瘤,意思是不通暢。因此治療這些疾病的針灸方法,必定是針身空心、針尖鋒利,利用它的筆直、堅硬和鋒利,從而排出熱氣和淤血,去除瘀滯和痼疾。)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摶,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五以法音,音者合五行而應天干,故有冬夏子午之分。治以鈹針,必令其末如劍鋒,用在治寒熱,取大膿,以平陰陽之氣也。)
白話文:
五音(指五行)也與季節應和,按照季節的變化,分為冬夏,子時(陰氣最盛)和午時(陽氣最盛)是分界線,陰陽分離,寒氣和熱氣互相爭鬥,兩氣相交搏,就形成了膿腫。所以用針治療時,一定要讓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這樣才能取出大量的膿液。(五音按照法則與五行相應,五行又與天干相應,所以有冬夏子午的分界。使用鈹針治療時,一定要讓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這樣才能治療寒熱,取出大量的膿液,以此平衡陰陽之氣。)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六以法律,律應四時十二支而合於人之十二經脈。今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治以圓利針,必令尖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其用在利,故可以取諸經暴痹之氣。痹義詳疾病六十七。)
白話文:
這六條準則是針灸的規則,規則就是調和陰陽四時,與十二經脈相應。如果虛邪侵犯經絡而導致暴發痹症,就必須用針治療。針的形狀要求尖細鋒利,針身略粗,以便刺取經絡的病氣。(痹症的具體含義詳見疾病篇第六十七節)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七以法星,而合於人之七竅。舉七竅之大者言,則通身空竅皆所主也。治以毫針,令尖如蚊虻喙,蓋用在微細徐緩,漸散其邪,以養真氣,故可以取寒熱痛痹,浮淺之在絡者。)
白話文:
七竅就像星宿,星象代表人的七竅,邪氣會在經絡上停留,造成疼痛和關節疼痛,並且會停留在經絡上。因此,用針來治療,針尖要像蚊子或虻蟲的喙一樣尖細,緩慢刺入,輕輕地停留一段時間,使正氣跟著針灸,真氣和邪氣一起排出,拔出針後進行調養。(七竅是以星象為準,而與人體的七竅相應。舉出七竅中較大的來說,那麼通身大小孔竅都歸它管轄。用細小的針來治療,針尖要像蚊子或虻蟲的喙一樣尖細,這是為了慢慢地緩和地治療,逐漸分散邪氣,以滋養正氣,所以可以治療寒熱、疼痛、關節痛,浮淺地停留在經絡上的疾病。)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八以法風,而合於人之股肱八節,言八節則通身骨節皆其屬也。凡虛風之深入者,必內舍於骨解腰脊節湊之間,故欲取深邪遠痹者,必為大針以治之也。)
白話文:
八種風邪,就像人的八肢八節。如果八條經脈虛弱,就會被八種風邪所傷。這些風邪深入體內,藏匿在骨骼、關節、腰椎和肌肉之間,形成嚴重的風濕痹病。所以治療時要用針,針要長,針尖要鋒利,這樣才能刺入深處,去除深層風邪和遠處的風濕痹病。(八種風邪的治療方法類似風邪的治療方法,而八種風邪與人體的八肢八節相應,也就是說全身的骨節都是它的範圍。凡是虛弱的風邪深入體內,必定會藏匿在骨骼、關節、腰椎和肌肉之間,所以要清除深層風邪和遠處的風濕痹病,必須用大針來治療。)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圓,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九以法野,野以應人之周身。凡淫邪流溢於肌體,為風為水,不能過於關節而壅滯為病者,必用大針以利機關之大氣,大氣通則淫邪行矣。尖如挺者,言其粗且巨也。
身形應九野,詳經絡類三十五,仍有圖在《圖翼》四卷。)
白話文:
古代醫學中認為人體有九個「野」,這些「野」可以理解為人的關節處。這些關節處就像一道道防線,將人體分為不同的區域。
當外來的邪氣入侵人體時,就像風和水一樣,會在體內流動。但是,這些邪氣無法通過關節處的防線。因此,治療時需要使用針灸,針頭尖銳像長矛,針尖微微圓鈍,這樣才能刺穿關節處,使阻塞的氣血通暢。
使用九根針來對應人體的九個「野」,可以暢通人體周身的氣血。當邪氣侵襲肌體時,無論是風還是水,只要它們無法通過關節處而停滯成病,就可以使用較粗大的針具來疏通關節處的氣血,氣血通暢後,邪氣自然就會排出。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此下復明九針大小之數也。)岐伯曰: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鑱,銳也。卒,尾也。此針身大,其近末約寸半許而漸銳之,共長一寸六分,主瀉去陽氣,故治熱在頭身。按:巾針、絮針、綦針等制,必古針名也,未詳其議。)
白話文:
黃帝問:針的長短有沒有規律?(以下再說明九種針的大小規律。)
岐伯回答:
- 鑱針:仿製巾針,去掉末端一寸半,讓它尖銳,長度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身體和頭部的熱症。(鑱:銳利;卒:尾。此針身較粗,近尾端約一寸半處逐漸尖銳,總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瀉除陽氣,因此適用於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症。註:巾針、絮針、綦針等針具,應該是古代針具的名稱,具體含義不明。)
二曰圓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筒,如竹筒也。卵,圓如卵銳也。此針直其身、圓其末,故但治分間之氣,而不使傷其肌肉也。)
白話文:
第二種是圓針,它仿照絮針的原理,針身成圓筒狀,針尖圓形如卵,長度為一寸六分。主要是用於治療分開間隙的氣。
(筒,就像竹筒那樣。卵,圓形而尖銳。這種針針身筆直,針尖圓鈍,所以只治療間隙中的氣,而不傷及肌肉。)
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黍粟之銳,圓而微尖也。此云按脈取氣,前文曰按脈勿陷以致其氣,蓋利於用補者也。)
白話文:
第三種針為「鍉針」,其形狀如黍粟般銳利,長度為三寸半,主要用於按壓脈絡,取氣使邪氣排出體外。(黍粟的形狀是圓潤且略尖的。文中所說的「按脈取氣」,在前文有提到「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這主要是為了方便使用補氣的方法。)
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上文《九針十二原》篇云:刃三隅,以發痼疾。蓋三稜者也。本篇言筒其身者,似或有誤。)
白話文:
第四種是鋒針,取法於絮針,將身部做成中空的,末端磨利,長度是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化膿出血的癰腫。(上文《九針十二原》篇中說:三稜針的針刃有三個稜角,用來治療頑固的疾病。三稜針即為本篇中提到的筒身針,但文中所述可能有所誤。)
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取法劍鋒,言闊大也。兩熱爭者,言寒熱不調,兩氣相搏也。)
白話文:
第五種針法叫做鈹針,仿照寶劍的劍鋒形態,寬二分半,長四寸,主要用於治療大膿包、寒熱交替的疾病。(仿照劍鋒,說明鈹針的針尖比較寬大。寒熱交替的疾病,是指寒熱失調,兩種氣息相互交搏。)
六曰圓利針,取法於犛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毛之強者曰犛,取法於犛者,用其細健,可稍深也。)
白話文:
第六種稱為圓利針,取法於犛牛的針,末端比犛針稍大,身部比犛針稍小,這樣可以深入更多,長度為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膿腫疼痛。(毛強壯的牛叫犛牛,取法於犛牛,是因為它的針細而有力,可以深入一些。)
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
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白話文:
第七種是毫針,它的設計仿照動物的細毛,長度為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寒熱疼痛以及在网络中的疾病。
第八種是長針,它的設計參考了綦針,長度為七寸,主要用來治療深部的邪氣和遠端的痹症。
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以上九針,有圖在《圖翼》四卷。)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按以上九針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餘之實邪,則針不宜於治虛也,從可知矣。)
白話文:
第九種針叫大針,取法於有鋒利的針頭,其針尖微圓,長度四寸,主要用於治療積聚在關節外的大量氣體。
以上九種針,在《圖翼》第四卷中有圖示。這些針的形狀不一,長度也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九種針的使用,都針對的是有餘的實邪,對於虛證則不適用。這一點可以從針的分類中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