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八卷 (8)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8)

1. 九十五、陰陽氣絕死期

(《靈樞·經脈篇》)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手太陰者,肺也。肺主皮毛,故其氣絕,則津液去於皮節而證在爪枯毛折也。肺金畏火,故危於丙丁。)

白話文:

如果肺氣終止,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乾燥。肺主氣溫,行於皮毛,所以如果肺氣不足,皮膚和毛髮就會乾燥。皮膚和毛髮乾燥就會導致津液離開肌膚,津液離開肌膚就會導致指甲枯萎,毛髮脫落。毛髮脫落就會導致毛髮尖端先死亡,到了丙日(陽曆六月)和丁日(陽曆七月)就會完全死亡,這是因為火克金的緣故。(手太陰指的是肺,肺主皮毛,所以肺氣終止,就會導致津液離開肌膚,而症狀表現為指甲枯萎和毛髮脫落。肺屬金,畏火,所以到了丙日和丁日會加重。)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手少陰者,心也。心主血脈,故心脈絕則血先死,其證在髦色不澤而面黑如漆也。心火畏水,故危於壬癸。髦音毛,發也。)

白話文:

當手少陰經的氣機斷絕時,脈絡就會不通暢。脈絡不通暢,血液就不能運行。血液不能運行,就會導致頭髮失去光澤。所以,面色如漆黑木炭的人,是因為血液先死亡了,遇上壬日或癸日就會死亡,這是因為水克火所致。(手少陰經就是指心經。心主導血脈,所以心脈斷絕,血液就會先死亡,其症狀表現在頭髮失去光澤,而面色如漆黑。)心火害怕水,所以遇到壬日或癸日就很危險。髦讀音同「毛」,指頭髮。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太陰者,脾也。脾主肌肉,故脾氣絕則肉先死,其證在人中滿而舌萎唇反也。脾土畏木,故死於甲乙。萎音威,色蔫枯也。)

白話文:

脾氣衰竭的人,氣血無法滋養肌肉。嘴脣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氣血無法滋養它們,就會導致肌肉鬆軟。肌肉鬆軟,舌頭就會萎縮,人中也會飽滿起來。人中飽滿,嘴脣就會外翻。嘴脣外翻,表示肌肉已經開始壞死。甲乙屬木,脾屬土,木勝土,所以脾氣絕的人會在甲乙日死去。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足少陰者,腎也。腎屬水,故為冬脈。腎主骨,故腎氣絕則骨先死。其證在骨肉不相親附,則齒長而垢;精髓不能濡潤,則發枯無澤也。腎水畏土,故死於戊己。垢音苟。)

白話文:

腎臟精氣衰竭了,骨頭就會枯竭。腎臟是主宰冬季的經脈,它潛行在地下並濡潤骨髓。因此,骨頭得不到濡潤,肌肉就附著不住。骨肉分離就會導致肌肉軟弱無力,肌肉軟弱無力就會導致牙齒長長並且發黑,頭髮失去光澤。頭髮失去光澤是因為骨頭已經先衰竭了,這是因為戊日和己日是土旺的時候,而土克水。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當作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肝氣絕者筋先死,其證則唇青舌卷而卵縮囊拳也。肝木畏金,故死於庚辛。)

白話文:

足厥陰經之氣衰竭,則筋脈會斷裂。厥陰經乃肝脈,肝是筋的集合點。筋脈聚集於陰氣之中,脈絡通達舌根。因此,脈絡不暢通,筋就會緊張;筋緊張,就會牽拉舌頭和睪丸。所以嘴脣發青、舌頭捲縮、睪丸收縮,表示筋脈首先壞死。肝氣衰竭則筋脈先死,其徵象為嘴脣發青、舌頭捲縮、睪丸收縮,如同拳頭般緊握。肝屬木,木畏金,所以會在庚辛日死亡。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五臟之精皆上注於目,故五陰氣絕則目轉而運,志先死矣。蓋志藏於腎,陰之神也,真陰已竭,死在周日間耳。今有病劇而忽爾目無所見者,正陰氣竭絕之候。)

白話文:

當身體的陰氣全部耗盡時,眼睛就會出現轉動的情況。如果眼睛轉動,就表示精神將率先死亡,而精神一旦先死亡,人就會在半天後徹底死亡。(五臟的精氣都上沖於眼睛,因此五臟的陰氣耗盡,眼睛就會轉動,精神也會先死亡。因為精神藏於腎臟,是陰的精氣,真陰一旦耗盡,死亡就在半日之間了。現在有人患了重病,突然看不見東西的情況,正是陰氣耗盡的徵兆。)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汗本陰精,固於陽氣,陽氣絕則陰陽相離,而腠理不閉,脫汗乃出,其死在頃刻間也。)

白話文:

當人體內六陽之氣耗盡時,陰氣與陽氣會分離,當它們分開時,皮膚毛孔會打開,導致汗水流出,如果早晨出汗,則表示晚上會死亡,如果傍晚出汗,則表示早晨會死亡。(汗水原本是陰氣精華,依賴陽氣固守,當陽氣耗盡,陰陽分離,皮膚毛孔無法閉合,汗水就會排出,死亡時間通常非常短暫。)

2. 九十六、四時病死期

(《素問·陰陽類論》)

白話文:

在《素問·陰陽類論》中,主要探討了陰陽理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陰陽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用來解釋和理解宇宙萬物的性質、變化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該書深入地分析了陰陽的相對性、互補性和轉化性,以及陰陽失調與疾病產生的關系,為臨牀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外,書中還涉及了五行理論與陰陽理論的結合,進一步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冬三月者,陰盛時也。病合於陽者,陽證陽脈也。出春,春盡夏初也。以水王之時而病合於陽者,時氣不足,病氣有餘也。及至孟春正月,陽氣發生,則陽邪愈勝,陰氣愈竭。若脈有死徵,則出春交夏而陽盛陰衰俱已至極,無所逃矣。

白話文:

雷公問:「請問什麼是『短期』。

黃帝答:「在冬季三個月得的病,如果病症屬陽證,那麼到了春季正月,脈象就會出現死亡的徵兆,而病症也會在春季好轉。

(註:冬季三個月是陰氣盛旺的時候。所謂『病合於陽』,是指陽證陽脈。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候。在水氣旺盛的冬季發病而病症屬陽證,說明正氣不足,病氣有餘。一旦到了春季正月,陽氣生發,陽邪就會愈發強盛,陰氣就會愈發衰竭。如果脈象出現死亡的徵兆,那麼在春季轉入夏季時,陽盛陰衰的狀態已經達到極致,無處可逃。)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在理已盡,謂察其脈證之理,已無生意也。以冬月之病而得此,則凡草色之青,柳葉之見,陰陽氣易,皆其死期,故云皆殺也。殺,少戒切。)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陰陽皆絕,謂陰中無陽,陽中無陰,彼此相絕,不交通也。

病由冬月而春猶若此,是生氣之竭也,短期當在孟春矣。)

白話文:

冬天的三個月份是疾病的末期,所有的草和柳葉都枯萎凋零了。(在理已盡,是指查看脈象症狀的原理,已經沒有生機了。如果在冬天的時候得這種病,那麼凡是青草的顏色、柳葉的出現,都是陰陽之氣交替,這是它們的死期,所以說都枯萎了。殺,讀作“少戒切”)。春天陰陽之氣都停止了,它們的時期在早春。(陰陽皆絕,是指陰中沒有陽,陽中沒有陰,彼此相絕,不通往來。)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春月陽氣方升,而病在陽者,故曰陽殺。殺者,衰也。)陰陽皆絕,期在草乾。(以三春陽殺之病,而陰陽痞絕者,期在深秋草乾之時,金氣勝而病發於春者死矣。)

白話文:

春天三月發生的病叫做「陽殺」,(春天陽氣正在上升,而陽氣虛弱的人患病,所以稱為「陽殺」。「殺」的意思是衰弱。)陰陽二氣都衰竭了,預期在草枯萎的時候去世。(在春天陽殺之人中,而陰陽都堵塞不通的人,預計將在深秋草枯萎的時候死去,因為金氣旺盛,而春天發作的疾病會在這個時候導致死亡。)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脾腎皆為至陰,夏三月以陽盛之時而脾腎傷極,則真陰敗絕,天干易氣不能堪矣,故不過十日也。)陰陽交,期在溓水。(陰陽交者,陰脈見於陽,則陽氣失守,陽脈見於陰,則陰氣失守。若是者,雖無危證而脈象已逆,見於夏月,則危於仲秋溓水之時也。溓音斂,清也。)

白話文:

夏天三個月的病症,真陰最多不會超過十天。(脾臟和腎臟都是真陰,夏天陽氣旺盛時,脾臟和腎臟受到極度損傷,則真陰會敗壞殆盡,人體無法承受氣候的變化,所以不會超過十天。)陰陽交錯,關鍵在溓水(陰陽交錯是指,陰脈出現在陽氣中,則陽氣失去控制;陽脈出現在陰氣中,則陰氣失去控制。出現這種情況,即使沒有危症,脈象已經逆轉,出現在夏天,則在仲秋溓水的時候會很危險。溓讀音為斂,是清淨的意思。)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秋時陽氣漸衰,陰氣漸長,雖三陽脈病俱起,而陽不勝陰,故自已也。)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秋氣將斂未斂,故有陰陽交合為病者,則或精或氣必有所傷,而致動止不利。蓋陽勝陰,故立不能坐;陰勝陽,故坐不能起。

白話文:

秋天三個月中的疾病,三陽脈(少陽、陽明、太陽脈)同時發作,不用治療就會自愈。(秋天陽氣逐漸衰弱,陰氣漸漸增長,雖然三陽脈的病症都發作了,但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因此會自行痊癒。)陰陽交合導致的疾病,站著不能坐,坐著不能起。(秋季氣候將斂未斂,因此有陰陽交合導致的疾病。這類疾病必然會損傷精氣或元氣,導致活動不便。陽氣勝過陰氣,所以站著不能坐;陰氣勝過陽氣,所以坐著不能起。)

)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三陽獨至即三陽並至,陽亢陰竭之候也。陰竭在冬,本無生意,而孤陽遇水,終為撲滅,故期在冰堅如石之時也。)二陰獨至,期在盛水。(二陰全元起本作三陰。即所謂三陰並至,有陰無陽也。盛水者,正月雨水之候。孤陰難以獨立,故遇陽勝之時,則不能保其存也。

白話文:

三陽氣盛,將在寒冬石水堅硬之時達到極點,然而陽氣過盛,陰氣衰竭,就如同孤陽遇水,最終會被撲滅。二陰氣盛,將在正月雨水之時達到極點,然而陰氣過盛,陽氣衰微,就如同孤陰難以獨立,最終會被陽氣旺盛之時所消滅。

3. 九十七、十二經終

(《素問·診要經終論》)

白話文:

在《素問·診要經終論》中,有以下的中醫理論:

  1. 「脈之浮者,發熱而脈大;沈者,發熱而脈小。」

  2. 「脈之虛者,少氣而脈細;實者,氣盛而脈強。」

  3. 「脈之弦者,病在肝;脈之濡者,病在脾。」

  4. 「脈之數者,病在心;脈之緩者,病在胃。」

  5. 「脈之滑者,病在小腸;脈之濁者,病在大腸。」

以上是《素問·診要經終論》中對於脈象的解讀,用於診斷身體的健康狀況。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十二經脈,即十二臟之氣也。終者,氣盡之謂。)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戴者,戴於上也,謂目睛仰視而不能轉也。反折,腰脊反張也。瘈者,筋之急也。瘲者,筋之緩也。絕汗者,暴出如油,不能收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我想知道十二經脈的終點會怎樣?」(十二經脈就是十二個臟器的氣息。終點就是氣息用盡的意思。)

岐伯回答:「太陽經的終點,會導致眼睛向上翻而不靈活,身體彎曲痙攣,面色蒼白,汗水大量流出。一旦汗水流光,人就會死亡。」(向上翻是指眼睛往上看而不能轉動。彎曲痙攣是指腰背僵硬彎曲。痙攣是指筋脈抽搐。緩是指筋脈鬆弛。汗水大量流出是指汗水像油一樣不斷流出,而且無法止住。)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下項夾脊抵腰中,下至足之小趾;手太陽之脈起於小趾之端,循臂上肩,其支者循頸上頰至目之外眥,故其為病如此。然太陽為三陽之表,故主色白汗出。《靈樞·終始篇》曰: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亦主表之謂。瘈音熾。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起始於眼睛內眼角處,向上通過額頭交會頭頂,進入腦部網絡,向下通過頸部和脊柱兩側,到達腰部,再向下到達足部的小腳趾。手太陽經脈起始於小腳趾尖,沿著手臂向上至肩膀,它的分支沿著頸部和臉頰向上至眼睛的外眼角,所以當這些部位出現問題時,它們就會表現出相關的症狀。但太陽經是三陽經中的表經,所以它主要負責控制皮膚顏色和出汗。 《靈樞·終始篇》中說:太陽經的顏色是白色,如果皮膚失去白色,就會停止出汗,停止出汗就表示死亡。這也表明太陽經是負責表面的經脈。「瘈」這個字讀作「熾」,表示火熱。

瘲音縱。)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手足少陽之脈皆入於耳中,亦皆至於目銳眥,故為耳聾目睘也。睘者,直視如驚貌。因少陽之系絕,不能旋轉,故如此也。膽者筋其應,少陽氣絕,故百節皆縱也。木之色青,金之色白,金木相賊,則青白先見,此少陽之死候也。

白話文:

瘲病的音調響亮而尖銳。少陽經氣衰竭時,會導致耳聾和全身關節鬆弛,眼睛向上翻,失去視力。眼珠往上翻轉一天半左右就會死亡,而死前臉色會先青白才死亡。(手足少陽經脈都進入耳中,也到達眼睛的眥部,所以會導致耳聾和眼睛往上翻。翻眼表示直視呆滯,好像受驚嚇的樣子。由於少陽經的筋脈失去聯繫,無法轉動眼睛,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膽主筋,少陽經氣衰竭,所以全身關節都鬆弛。木的顏色是青色,金的顏色是白色,金屬剋木,就會先出現青白,這是少陽經衰竭的死亡徵兆。)

睘音瓊。)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手足陽明之脈皆挾口入目,故為口目動作而牽引歪斜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是陽明善驚也。罵詈不避親疏,是陽明妄言也。黃者,土色外見也。上下經盛,謂頭頸手足陽明之脈皆躁動而盛,是胃氣之敗也。

白話文:

睘(發音同瓊):陽明經終結於頭面。陽明氣旺盛時,口眼歪斜,容易受到驚嚇,胡言亂語,臉色發黃。陽明經的上下兩部分氣血旺盛,如果病情繼續惡化,就會死亡。(手足陽明經都經過口和眼部,所以陽明氣旺盛時會牽拉口眼歪斜。聽到木頭的聲音會突然受驚,是陽明善驚的表現。罵人辱罵不分親疏,是陽明妄言的表現。黃色是脾胃的顏色外顯。上下兩部分氣血旺盛,是指頭頸部、手部、足部的陽明經脈都躁動旺盛,這是胃氣敗壞的表現。)

不知疼痛,謂之不仁,是肌肉之敗也。此皆陽明氣竭之候。)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手少陰氣絕則血敗,足少陰氣絕則色如炲,故面黑也。腎主骨,腎敗則骨敗,故齒根不固,長而垢也。手少陰之脈下膈絡小腸,足少陰之脈絡膀胱貫肝膈,故為腹脹閉。

白話文:

  • 沒有痛覺,稱為「不仁」,是肌肉衰弱的徵兆。這都是陽明之氣衰竭的表現。

  • 少陰氣(腎氣)衰竭時,面容發黑、牙齒變長且發黑,小腹脹滿、便祕,上下不通暢,最終死亡。

  • 手少陰(心經)之氣絕則血脈受損,足少陰(腎經)之氣絕則面色如火,所以出現面黑。

  • 腎主骨,腎衰則骨骼受損,所以牙根不牢固、變長發黑。

  • 手少陰之脈經過隔膜,與小腸相連;足少陰之脈經過膀胱,貫通肝臟和隔膜,所以會導致腹脹便祕。

上下不通則心腎隔絕,此少陰之終也。)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閉。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閉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

白話文:

如果上下不通,心腎就會隔絕,這是少陰經的盡頭。)太陰經盡頭的表現是:腹脹閉塞,喘不上氣,愛打嗝和嘔吐,嘔吐時會反胃,反胃時會臉紅,不反胃時則上下不通,不通則臉色發黑皮膚焦枯而死亡。(足太陰經進入腹中屬於脾,因此會導致腹脹閉塞。手太陰經上達膈肌屬於肺且主管呼吸,因此會導致喘不上氣。脹塞則氣機升降困難,喘不上氣則氣道不通暢,因此會打嗝和嘔吐。

嘔則氣逆於上,故為面赤。不逆則痞塞於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而終矣。噫音伊。)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其下者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故為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等病。

白話文:

嘔吐:當氣逆於上時,便會面赤。若氣不逆行,就會堵塞在中間,導致上下不通。

腹瀉 :脾氣衰敗,無法控制水液,所以臉會發黑。

呼吸急促 :肺氣衰敗,調節功能失調,因此皮膚會焦枯而最終死亡。

打嗝 :厥陰經氣不通暢,導致心中發熱、喉嚨乾澀、尿頻、心煩。嚴重時,舌頭會捲起並縮入喉嚨,最後死亡。

備註:手厥陰心主脈從胸中出發,通向心包絡,下行穿過橫膈膜,經過三焦;足厥陰肝脈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額頭,下方經過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因此會導致發熱、喉嚨乾澀、尿頻、心煩等疾病。

又舌者心之官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甚則舌卷卵縮而厥陰之氣終矣。嗌音益。卷,上聲。)此十二經之所敗也。(手足六經各分表裡,是十二經也。按:《靈樞·終始篇》文與此同者,俱不重載。)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官屬,肝臟是筋的匯合處,筋會聚在生殖器,脈絡連接到舌根,所以(肝氣)過盛的話,舌頭會捲曲,睪丸會縮小,厥陰之氣就會枯竭。嗌(喉嚨)的聲音發出聲音。捲(舌頭),讀上聲。這是十二條經脈受損的結果。(手部和足部的六條經脈各自分表裡,共有十二條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