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25)

回本書目錄

六卷 (25)

1. 三十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氣口主裡,脈盛而堅者,食傷三陰也,是為內傷。此古有之法也。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說,自王叔和以來,謬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裡之義久矣。詳見藏象類十一。)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間甚,輕重也。

粗,顯也。言色有顯而明,若沉夭者,其病必甚也。上行者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下行者滯氣將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各有臟部,統言色臟所屬,各有分部也。

外部言六腑之表,六腑挾其兩側也。內部言五臟之裡,五臟次於中央也。故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內部者,其病自表入里,是外為本而內為標,故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若先起內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里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標,故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若反之者,皆為誤治,病必益甚矣。

此與標本病傳論文異義同,所當互考。詳標本類四五。)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並也,可變而已。(滑大以代而長者,陽邪之脈也。陽邪自外傳裡,故令人目有妄見,志有所惡,此陽並於陰而然。治之之法,或陰或陽,或先或後,擇其要者先之,可交易而已也。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闕中,眉間也。風病在陽,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澤。痹病在陰,肉骨受之,故色沖而濁。沖,深也。至如厥逆病起四肢,則病在下而色亦見於地。

地者,面之下部也。此其常候,故可因其色以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大氣,大邪之氣也。大邪之入者,未有不由元氣大虛而後邪得襲之,故致卒死。卒,猝同。)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如拇指者,成塊成條,聚而不散也。此為最凶之色,赤者固不佳,而黑者為尤甚,皆卒死之色也。)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察色以言時,謂五色有衰王,部位有克賊,色藏部位,辨察明而時可知也。)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黃帝曰:庭者首面也,(庭者,顏也,相家謂之天庭。

白話文:

三十二、色藏部位脈病易難

氣口脈主體內,若脈象強盛而堅硬,是因飲食損傷三陰經,屬於內傷。這是古代已有的診斷方法。如今僅用寸口診脈法,雖簡便,但原本並無以左右手區分內外的說法。自王叔和以來,誤將左手稱為「人迎」,右手稱為「氣口」,此說已偏離表裡本義許久。(詳見藏象類第十一篇。)

雷公問:「如何從面色判斷病情的輕重?」黃帝答:「面色若顯露鮮明但晦暗無光,表示病情嚴重;若病色向上擴散,病情會加重;若病色向下消退如雲霧散開,則疾病將癒。(『間甚』指病情輕重。『粗』即明顯。面色明顯卻晦暗,病必加重。病色上行代表濁氣上升,病情日趨嚴重;下行則滯氣消散,病將痊癒。)」

五色對應五臟各有分部,可分為外部與內部。若病色從外部向內部蔓延,表示疾病由表入裡;若從內部向外擴散,則疾病由裡出表。病由內生者,應先治陰(裡),後治陽(表),順序顛倒會加重病情;病由外起者,則先治外,後治內,反之亦然。(外部指六腑所主的體表兩側,內部指五臟所主的中央。病色先外後內者,表為本、裡為標,故先治外;先內後外者,陰為本、陽為標,故先治陰。誤治則病情惡化。此理與標本病傳論相通,可相互參照。)

若脈象滑大而代長,表示外邪入侵,可能出現幻視或情緒異常,此為陽氣併入陰分所致。治療時需權衡陰陽先後,抓住關鍵即可調解。

雷公問:「風為百病之始,厥逆起於寒濕,如何區分?」黃帝答:「通常觀察眉間(闕中)色澤:色淡而潤澤為風邪;色深而混濁為痹證;若病色顯於面部下方,則為厥逆。此為常規,可據面色判斷疾病。」

雷公問:「人未患病卻突然死亡,如何預知?」黃帝答:「若大邪之氣直入臟腑,即使看似無病,也會猝死。(大邪入侵必因元氣極虛,故猝死。)」

雷公問:「病情稍好轉卻猝死,如何預測?」黃帝答:「若兩顴出現拇指大小的赤色,即使病情暫緩,仍會猝死;若額頭(庭)出現拇指大小的黑色,即使無病亦猝死。(此類病色聚而不散,赤色已凶,黑色更險,均為猝死徵兆。)」

雷公追問:「死亡時間可否預測?」黃帝答:「需觀察五色盛衰與部位生剋,綜合判斷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