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八卷 (1)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1)

1.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靈樞·口問篇》全)

白話文:

人之所以夜間容易看到東西,在於陽氣的作用;能夠看清楚近處的事物,是因為精氣充足。當人年老時,上下肌肉開始鬆弛,腠理開闔失常,精氣也隨之衰減,因此視力會減退。人的頭部是諸陽之會,當精氣不足時,陽氣不能充分到達頭部,故而頭會感到沉重。上氣不足,則會影響到眼睛的功能;下氣不足,則會影響到耳朵的聽力。所以說,上氣充沛則眼睛明亮,下氣充沛則聽覺灵敏。

當人年老時,肌肉和皮膚開始失去彈性,這是因為氣血衰弱,導致腠理之間的連接不再緊密。人之所以會打哈欠,是因為體內的氣不夠充盈,從而向上逆流。打哈欠的時候,如果氣不能順利上升,就會感到心煩意亂。當人彎腰的時候,腹部的氣會往下壓,這就是為什麼彎腰時容易感到頭部輕鬆。站直後,氣又會回歸正常。

人之所以會在早晨精神抖擻,是因為一夜的休息讓氣血恢復了平衡;到了晚上感到疲倦,是因為一天的活動消耗了氣血。人之所以會做夢,是因為心神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影響,當心神不安定時,便會產生夢境。當人入睡後,氣血回歸,如果此時心神仍然活躍,就會出現各種夢境。如果心神安定,那麼即使氣血回歸,也不會做夢。

人的生命活動依靠的是氣血的運行,當氣血運行和調時,人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則會生病。因此,調理氣血,使之流通無阻,是養生的重要原則。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此下諸問,既非風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內傷,論不在經,所當口傳者也,故曰口問。)

白話文:

黃帝在閒暇時,讓左右的人退下,然後問岐伯說:「我已經聽過《九針經》的理論,陰陽逆順六經的內容已經全部完了,現在希望能親自請教。」岐伯起身行了兩次禮說:「您的問題非常好,這是先師口授傳下來的。」黃帝說:「希望您能傳授給我。」岐伯回答說:「各種疾病的最初發生,都因為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劇烈驚嚇恐懼,這些原因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衡,經絡斷絕,脈道不通暢,陰陽相逆,衛氣滯留,經脈空虛,血氣運行不正常,於是失去了常態。關於那些不在經絡上的疾病,請告訴我它的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欠者,張口呵吸,或伸臂展腰,以陰陽相引而然也。夫陽主晝,陰主夜;陽主升,陰主降。

白話文:

黃帝問:「人打哈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答:「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在半夜則運行於陰經。陰經主宰夜晚,夜晚就應該睡覺。陽經主宰上方,陰經主宰下方。所以陰氣聚集在下方,陽氣還沒散盡,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相互作用,所以會打哈欠。」(打哈欠,就是張口呼吸,或伸展手臂、彎腰,都是由於陰陽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陽氣主宰白天,陰氣主宰夜晚;陽氣主宰升騰,陰氣主宰下降。)

凡人之寤寐,由於衛氣。衛氣者,晝行於陽,則動而為寤;夜行於陰,則靜而為寐。故人於欲臥未臥之際,欠必先之者,正以陽氣將入陰分,陰積於下,陽猶未靜,故陽欲引而升,陰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今人有神疲勞倦而為欠者,即陽不勝陰之候。)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白話文:

我們人類的醒與睡,是由於體內的衛氣所控制。衛氣白天運行於陽氣之中,所以身體活動而清醒;夜晚運行於陰氣之中,所以身體靜止而入睡。

因此,人在將要睡覺但尚未睡著的時候,一定會先打哈欠。這是因為陽氣準備進入陰分,陰氣在身體下方積聚,而陽氣還沒有完全靜止。所以,陽氣想向上,陰氣想向下,上下相拉扯,於是產生了哈欠。

現在有的人感覺精神疲勞,倦怠而打哈欠,這是陽氣不勝陰氣的徵候。陽氣耗盡,陰氣旺盛,就會閉上眼睛睡覺;陰氣耗盡,陽氣旺盛,就會醒來。

(《大惑篇》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吳玄綱曰:覺與陽合,寐與陰並。覺多者魂強,寐久者魄壯。

白話文:

《大惑篇》中提到:如果衛氣無法進入陰部,就會一直停留在陽部。停留在陽部,陽氣就會過盛,陽氣過盛,上焦的陽氣會異常旺盛。而衛氣無法進入陰部,陰氣就會虛弱,因此眼睛無法閉合。

而衛氣如果停留在陰部,無法運行到陽部,陰氣就會過盛,陰氣過盛,下焦的陰氣會異常旺盛。而衛氣無法進入陽部,陽氣就會虛弱,因此眼睛就會閉合。

吳玄綱說:醒著的時候與陽氣相合,睡著的時候與陰氣相合。醒著的時間多,說明陽氣強盛;睡著的時間長,說明陰氣旺盛。

魂強者生之徒,魄壯者死之徒。是皆陰陽盛衰之義。瞑音明,又上聲。)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衛氣之行於陽者自足太陽始,行於陰者自足少陰始,陰盛陽衰,所以為欠。故當瀉少陰之照海,陰蹺所出也。補太陽之申脈,陽蹺所出也。取陰陽蹺者,義如上節之注。)

白話文:

魂魄強壯的人是活著的人,魂魄虛弱的人是快死的人。這都是陰陽盛衰的道理。閉目稱為「瞑」,發音為「明」字(上聲)。瀉足少陰經,補太陽經。(衛氣在陽經的運行從太陽經開始,在陰經的運行從少陰經開始。陰氣盛而陽氣衰弱,所以會打哈欠。因此應瀉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這是陰蹺脈的起始點。補太陽經的申脈穴,這是陽蹺脈的起始點。取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的蹺脈,其意義與上文註解相同。)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噦,呃逆也。義詳針刺類五十三。人之水穀入胃,其精微之氣,必上注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若中焦先有寒氣,則新入之穀氣凝聚而不行,氣不行則新故真邪還留於胃,留則逆而上出,故為噦也。噦,於決切,又音誨。

白話文: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打嗝?

岐伯答:食物進入胃裡後,胃氣就會上升到肺部。現在,如果有寒氣與剛吃進去的食物一起進入胃裡,新舊氣交雜,正邪相爭,氣息衝突,最後只好又從胃裡吐出來,這就是打嗝。

(註解:噦就是打嗝。食物進入胃裡後,其精華氣息會上升到肺部,然後再運行到各個臟腑。如果先有寒氣存於中焦(脾胃),那麼新進來的食物氣息就會凝聚而不運行,氣息不運行,新舊正邪之氣就會滯留在胃裡,滯留則逆流而上,因此就會打嗝。)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手太陰,肺經也。足少陰,腎經也。寒氣自下而升,逆則為噦,故當補肺於上以壯其氣,瀉腎於下以引其寒。蓋寒從水化,噦之標在胃,噦之本在腎也。)

白話文:

補充肺部陰氣,瀉掉腎臟陰氣。(肺經屬手太陰,腎經屬足少陰。寒氣從下往上走,逆行就會導致嘔逆,所以應該補充肺氣,讓它強壯起來,瀉掉腎臟寒氣,讓它把寒氣引下去。因為寒氣由水液轉化而來,嘔逆的症狀在胃,但根源在腎臟。)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唏,欷同,歔欷也。釋義云: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云泣餘聲。一云哀而不泣曰唏。悲憂之氣生於陰慘,故為陰盛陽虛之候。唏,希、戲二音。)補足太陽,瀉足少陰。(當亦是陽蹺申脈,陰蹺照海也。義見前。)

白話文: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嘆息?

岐伯答: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的緣故。陰氣運轉快,陽氣運轉慢;陰氣過盛,陽氣則被壓制住,所以會嘆息。(嘆息,與唏欷同義,指悲傷時抽泣。另一種說法是哭泣後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哀傷而不哭叫嘆息。悲傷憂愁之氣產生於陰鬱之中,所以屬於陰盛陽虛的表現。)

治療方法是補充太陽經的陽氣,瀉出身體裡足少陰經的陰氣。(這裡的太陽經也可能是陽蹺脈,足少陰經也可能是陰蹺脈。具體含義見前文。)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慄也。補諸陽者,凡手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皆可酌而用之。)

白話文: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發冷顫抖?岐伯回答:寒氣停留在皮膚表層,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所以會發冷顫抖。需要補充陽氣。(發冷顫抖是指身體發冷、寒顫。補充陽氣指的是凡是手足三陽經的原穴、合穴以及陽蹺脈等穴位,都可以酌情使用。)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噫,噯氣也。釋義曰:飽食息也。義詳本類前二十五。按此節與上文之噦,皆以寒氣在胃而然。但彼云故寒氣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於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淺也。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則復出於胃而為噫。

白話文:

黃帝問:人打嗝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寒氣侵犯胃部,寒氣從下往上散發,然後又從胃部出來,所以會打嗝。(打嗝是一種噯氣的表現。注釋說:打嗝是因為飽食後休息時發生的。詳情見前文第 25 節。注:這一節與上文中的「呃逆」都是因為寒氣在胃中所致。但是,上文說寒氣是因為長時間受寒在胃中,說明寒氣很重;而這一節說寒氣侵犯胃部,就像客人寄居一樣,說明寒氣較輕。所以,厥逆之氣從下往上散發,就會從胃中出來,形成打嗝。)

噫,伊、隘二音。)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補足太陰、陽明二經,使脾胃氣溫,則客寒自散而噫可除。眉本,即足太陽經攢竹穴,是亦補陽氣也。)

白話文:

哎,嘆氣(「噫」字有「伊」和「隘」兩種發音。)(治療方法)補充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的元氣,一種說法是補足眉毛的根部(治療嘆氣的方法)。(補充太陰和陽明兩經,使脾胃溫暖,外來的寒氣自會散去,嘆氣就會消除。眉毛根部,就是足太陽經的攢竹穴,這也是補充陽氣的穴位。)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必上達於肺,故出於鼻而為嚏。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是嚏從陽氣而發,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白話文:

黃帝問:人的噴嚏是因何種氣所致?岐伯答:陽氣平和順暢,充滿心臟,從鼻子排出,所以會打噴嚏。

(陽氣平和順利而充滿心臟,必定會上升到肺部,因此從鼻子排出而成為噴嚏。然而,有些人因受風寒而打噴嚏,是因為寒邪束縛在皮毛上,陽氣無法宣發,所以會噴氣向上排出。由此可知,噴嚏是由陽氣所引發的。)

仲景說: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表明此人體內有寒邪。

正謂其陽虛也。故人病陽虛等證者,久無嚏而忽得之,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嚏音帝。)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凡陽虛於下,則不能上達而為嚏。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其名攢竹,一曰眉上,亦即此穴。蓋太陽與腎為表裡,所以補陰中之陽也。觀《宣明五氣篇》曰:腎為欠為嚏。

其義正與此通。詳本類前二十五。)

白話文:

正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因此,陽虛等證狀的人,如果長期沒有打噴嚏而突然打噴嚏,就表示陽氣逐漸恢復的良好徵兆。(嚏,音同「帝」)補足太陽經的榮氣在眉頭,又稱眉上。(陽氣虛弱在下,不能上升而打噴嚏。補足太陽經的榮氣在眉頭的穴位叫「攢竹」,又稱「眉上」,就是這個穴位。因為太陽經和腎經表裡相應,所以補足陰中之陽。在《宣明五氣篇》中提到:腎氣虛就會哈欠連連和打噴嚏。)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嚲,釋曰:下垂貌。又曰:嚲,避也。故諸家引以為注,似皆不合經義,殊無意味。嘗聞俗語有戰嚲之說,即古人之遺言,意者嚲即戰之屬也。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

白話文:

黃帝問:人的嘴脣發紫是怎麼回事?

岐伯答:胃裏沒有食物,則經脈就會虛弱,經脈虛弱,則筋骨就會鬆懈,筋骨鬆懈,就會影響血液循環,氣血不能恢復,所以就會嘴脣發紫。

「嚲」這個字,古書解釋為「下垂的樣子」。另有解釋為「躲避」。所以各家學者都引經據典,似乎都與經典的本義不相符,也顯得沒有意義。

我曾經聽過一句俗語「戰嚲」,這可能是古人的遺言,我認為「嚲」可能與「戰」有關。但由於寒冷而戰慄,稱為「寒戰」;而沒有因為寒冷而戰慄的,這是由於氣虛所致。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胃不實則諸脈虛而懈惰生,再有行陰用力,則陽氣益虛,故為戰嚲。今見常有其候而未聞其名,愚謂即此,尚俟明者辨之。嚲,登可切。)因其所在,補分肉間。(四體戰嚲,各有分部,胃者肉其應,故當因病所在,補分肉間,以壯其胃氣。)

白話文:

因為胃是負責運行全身氣血的器官,所以胃氣不足,就會導致全身氣血虛弱,身體疲倦。加上如果進行體力消耗比較大的活動,陽氣就會消耗得更多,所以會導致戰慄(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抖動)。我常看到患者出現這種症狀,但不知道它的名稱。我認為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來鑑別診斷。戰慄,讀音為「登可切」。由於病證的部位在胃,所以治療時要補益肌肉之間。也就是說,四肢戰慄的患者,肌肉之間不同的部位可能各有分佈。胃氣影響肌肉,所以要根據病症所在部位,在肌肉之間進行補益,以增強胃氣。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宗,總也。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目為宗脈之所聚,又為上液之道。

白話文:

黃帝問:人感到悲傷而流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各條經脈匯聚的地方,也是氣液上行的通道。口鼻是氣息出入的門戶。因此,當人感到悲傷、憂愁時,心臟就會受到震動,進而影響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動搖時,經脈就會受到影響,經脈受影響時,氣液通道就會打開,氣液流出,因此就會流淚。

(宗,意思是總匯。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傳達到眼睛而形成眼睛的精華,所以眼睛被稱作經脈匯聚的地方,也是氣液上行的通道。)

氣由口鼻出入,故為氣之門戶。然氣之所至,液必隨之,如涎出於口,涕出於鼻,泣出於目,是皆上液之屬也。人之泣涕上出者,皆本乎心。蓋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若悲哀憂愁動其心,則五臟六腑皆應而搖,臟腑搖則宗脈皆應而動,動則液道開而泣涕所以出也。)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精由液而化,孔竅得液而充,故以灌精濡孔竅也。

白話文:

空氣從口鼻進出,所以它們是氣體出入的門戶。但是,氣體到哪裡,液體也一定會跟著到哪裡,例如口水從嘴裡流出來,鼻涕從鼻子裡流出來,眼淚從眼睛裡流出來,這些都是上液的範疇。人哭泣時流出的眼淚,都是從心臟發出的。因為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如果悲傷、憂愁的情緒擾動了心臟,那麼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而搖動,臟腑搖動就會導致宗脈(全身的主要血管)受到影響而動,動了就會使液體管道打開,所以才會哭泣流涕。

液體是用來滋養精氣,濡潤空腔孔竅的。因此,上液的管道打開就會哭泣,哭泣不止就會導致液體枯竭,液體枯竭就會導致精氣得不到滋養,精氣得不到滋養眼睛就看不到東西了,所以稱為「奪精」。(精氣由液體轉化而來,孔竅得到液體的滋潤才會充盈,所以用「灌精濡孔竅」來形容。)

液去精傷則目昏,以至漸無所見者,是奪其精也。世之因泣而喪目者,蓋亦不少矣。此條義當與《解精微論》參看,詳下篇。空,孔同。)補天柱經挾頸。(天柱,足太陽膀胱經穴,其經挾頸項之後。)

白話文:

當體液流失、精氣受傷時,視力會模糊,甚至逐漸喪失。這是因為精氣被奪取的緣故。由於哭泣而導致失明的例子也有不少。這條內容應與《解精微論》參照,詳見下篇。空洞、孔穴相互貫通。補佐「天柱經」,敷貼於頸部。(天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其經脈沿著頸項後方。)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太息者,息長而大,即嘆息也。約,猶束縛也。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而心系急,氣道約,約則滿悶於中,此嘆息之不容已也。)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手少陰,心經也。

心主,手厥陰經也。足少陽,膽經也。助木火之臟,則陽氣可舒,抑鬱可解,故皆宜留針補之。)

白話文: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嘆息?」

岐伯答:「憂愁思考時,心神就會急躁,心神急躁就會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機不暢就會有損健康。所以,人會通過嘆息來疏導鬱悶之氣。(嘆息是指長而大的呼吸,也就是嘆息。約,猶如束縛。憂愁思考時,氣機就會受到壓抑不能舒展,導致心神急躁,氣機運行不暢,不暢就會鬱悶在心中,這時就忍不住嘆息。)補益手少陰心經、心主神魂、足少陽膽經可以緩解嘆息的現象。(手少陰心經屬於心,心主神魂。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足陽明之脈出於口,胃中有熱則蟲動胃緩,故廉泉開而涎下。凡目之多淚,鼻之多涕,亦皆因熱而上液之道開也。有謂肺熱甚則鼻涕出者,義亦猶此。)補足少陰。(腎為胃關而脈繫於舌,故當補之,以壯水制火,則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流口水的症狀,是由於哪種氣的作用?

岐伯回答:人吃進的食物和液體都進入胃中,胃中有熱氣就會生蟲。蟲子活動就會使胃部鬆弛,胃部鬆弛就會導致食道口打開,所以會流口水。(足陽明經脈出於嘴巴,胃中有熱氣就會使蟲子活動而胃部鬆弛,所以食道口打開就流口水。凡是眼睛流淚很多,鼻子流鼻涕很多,也都是因為熱氣導致上行液體的通道打開。有人說肺部熱氣太盛,就會流鼻涕,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

需要補益腎陰。(腎臟是胃部的主關,而腎的脈絡與舌頭相連,所以要補益腎陰,用腎水來抑制胃火,液體纔有所依附,流口水的情況就會停止。)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手足三陽三陰之脈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脈之所聚也。陽明為諸脈之海,故胃中空則宗脈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而下溜,下溜則上竭,輕則為鳴,甚則為聾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的耳中發出鳴響,是什麼氣導致的呢?

岐伯回答道:耳朵是眾多脈絡匯聚的地方,所以當胃中空虛時,脈絡也會空虛。脈絡空虛就會下行,導致脈絡中某一部位枯竭,因此才會耳鳴。(手足三陽三陰的脈絡都通達耳朵,所以耳朵也是脈絡匯聚的地方。胃中空虛,陽明脈(胃經)這個脈海也會空虛,宗脈空虛,陽氣不能上升而下行,下行就會導致上部空虛,輕則表現為耳鳴,嚴重了就會導致耳聾。)

然少陽太盛、壅窒為鳴者亦有之,但虛者漸而實者暴,虛者多而實者少,其辨在有邪無邪耳,學者當推廣之。溜,力救切。)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客主人,足少陽經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陰之少商穴,為肺氣所出之井。故皆當補之,以助其陽氣。

白話文:

但是,少陽之氣過盛、閉塞不通而發出鳴聲的情況也有。不過,虛症通常逐漸發展為實證,虛症較多而實證較少。區別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外邪入侵。學習中醫的人應該深入瞭解這一點。補客主人穴和手大拇指指甲與肉相連處。客主人穴是足少陽經的穴道,連接手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手大拇指指甲上方的穴道是手太陰經的少商穴,是肺氣會聚的井穴。因此,都應該予以補益,以助長其陽氣。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缺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輩者,類也。厥逆走上,則血湧氣騰,至生奇疾,所至之處,各有其部,如少陰之脈行舌本,少陽之脈循耳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或為腫脹,或為怪癢,各因其處,隨而齧之,不獨止於舌也。輩,俗作㨰。

齧,尼結切。)視主病者則補之。(察主病之經以補之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自己咬舌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缺岐伯答)這是厥逆之氣向上運行,脈氣相繼而至造成的。少陰經氣到就會咬舌頭,少陽經氣到就會咬臉頰,陽明經氣到就會咬嘴脣。

輩字的意思是同類。厥逆之氣向上運行,就會導致血氣上湧,形成奇特的疾病。到達身體的不同部位,就有不同的症狀。例如,少陰經的脈絡行經舌頭的根部,少陽經的脈絡循著耳頰,陽明經的脈絡環繞著嘴脣。因此,有些會腫脹,有些會出現奇怪的瘙癢。他們會根據所到的部位,相應地去咬,不只限於舌頭。輩字通俗寫作㨰。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不同常疾,故曰奇邪。)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惟正氣不足,然後邪得乘之。故《七十五難》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則深意可知矣。)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傾者,沉重不能支也。眩音玄,又去聲。

白話文:

這十二種邪氣都是奇特的惡氣,在空洞的部位遊走。(與一般的疾病不同,所以稱為奇邪。)因此邪氣所在的地方,都是正氣不足的地方。(只有正氣不足,邪氣才能趁虛而入。因此《七十五難》說:不能治療其虛弱,還問其他的問題嗎?可以瞭解其深意。)所以上部正氣不足,腦部就會不充實,耳朵就會嗡嗡作響,頭部就會感到沉重,眼睛就會感到眩暈;(傾:沉重得抬不起來;眩:發音玄,又讀去聲。)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水由氣化,(故中氣不足則溲便變常,而或為黃赤,或為短澀,多有情欲勞倦、過傷精氣而然,昧者概認為火,鮮不誤矣。且中氣不足,則濁氣居之,故腸胃為之苦鳴也。溲音搜。)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痿,足痿弱也。厥,四肢清冷也。

白話文:

中氣不足,小便和排便都會出現異常,腸道也會發出咕嚕的聲音。水是由氣化生的,所以中氣不足,小便和排便就會異常,或者顏色發黃發紅,或者變短變澀。多是因為情慾過度或過度損傷精氣所致。不懂的人往往認為是火氣,很少不誤解的。而且中氣不足,濁氣就會積聚,所以腸胃會發出咕嚕的聲音。(搜:指小便)

下氣不足,就會導致肢體萎縮虛弱(痿),以及四肢冰涼(厥)。

悗,悶也。下氣不足,則升降不交,故心氣不舒而為悗悶。悗,母本切。)補足外踝下留之。(此崑崙穴也,為足太陽所行之經,凡於上中下氣虛之病,皆可留針補之。踝,胡寡切。)

白話文:

悗,指胸悶。下氣不足,呼吸時升降失衡,導致心氣不暢而產生胸悶。悗,讀音同「母本」。

補足外腳踝下方的穴位。(此穴位名為崑崙穴,屬於足太陽經的循行範圍。凡是上、中、下三焦氣虛的疾病,都可以留針於此穴位以補足氣血。踝,讀音同「胡寡」。)

黃帝曰:治之奈何?(此下復問治法者,所以補上文之缺略也。)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上文未言屬腎,故此復明之。)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上文言噦出於胃,此言噦主於肺,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病於胃而主於肺也。)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白話文:

黃帝問道:如何治療這些症狀? 岐伯回答:

  • 打哈欠是由腎臟控制,因此治療時取足少陰經的穴位。
  • 噁心嘔吐是由肺臟控制,因此治療時取手太陰和足少陰經的穴位。
  • 嘆氣是由陰陽分離造成的,因此治療時補足太陽經,瀉足少陰經。

(陰與陽絕則陽不附陰,補陽瀉陰則剛柔相濟,乖者和矣。)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白話文:

陰陽失去平衡,陽氣無法溫煦陰氣,補陽瀉陰可以調和剛柔,使失和者趨於和諧。

  • 打寒顫:補益所有陽經。
  • 打嗝:補益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 打噴嚏:補益足太陽膀胱經的眉本穴。
  • 流鼻涕:根據鼻涕所在的位置,補益相應的臟腑。
  • 流淚:補益天柱經,俠頸是頭部中央的交界處。
  • 嘆氣:補益手少陰心經、心包經、足少陽膽經。
  • 流口水:補益足少陰腎經。
  • 耳鳴:補益客主人穴、手拇指指甲與肉交界處。

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諸治俱同上文。)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踝下留之。(大趾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衝也,或曰足太陰之太白也,此與上文稍異。外踝下留之,義如前。)

白話文:

如果患者自己咬舌頭,則補足太陽經的外踝下方,留下針頭一段時間。(其他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

身體虛弱、心悸,取足大趾骨之間向上兩寸處,留下針頭一段時間,或者取足踝下方,留下針頭一段時間。(足大趾骨之間向上兩寸處,即足厥陰經的太衝穴;有人說是足太陰經的太白穴,與上文稍有不同。外踝下方留下針頭的方法,與前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