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22)

回本書目錄

六卷 (22)

1. 三十、精明五色

(素問脈要稍微論)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精明見於目,五色顯於面,皆五氣之精華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本類首章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皆此之謂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裹朱,隱然紅潤而不露也。

赭,代赭也,色赤而紫。此火色之善惡也。赭音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鵝羽白而明,鹽色白而暗,此金色之善惡也。)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蒼璧之澤,青而明潤,藍色青而沉晦,此木色之善惡也。)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羅裹雄黃,光澤而隱,黃土之色,沉滯無神,此土色之善惡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重漆之色,光彩而潤,地之蒼黑,枯暗如塵,此水色之善惡也。)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見,壽不遠矣。)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精聚則神全;若其顛倒錯亂,是精衰而神散矣,豈允安之兆哉?)

白話文:

三十、精明五色

(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

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是五臟之氣的外在表現。(眼睛的神采反映於目光,五色顯現於面部,都是五臟之氣的精華。《六節藏象論》說:天以五氣滋養人,五氣通過鼻子進入人體,藏於心肺,向上使面部五色鮮明潤澤。本類首章提到:診察脈象的動靜,觀察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綜合判斷,以決定生死。都是這個意思。)

紅色應該像白絹包裹朱砂,隱約紅潤而不外露,不應該像代赭石那樣暗紅帶紫。(這是火色的好壞區別。)白色應該像鵝毛般潔白明亮,不應該像鹽那樣白而暗沈。(這是金色的好壞區別。)青色應該像青玉般潤澤光亮,不應該像藍草那樣青而晦暗。(這是木色的好壞區別。)黃色應該像絲綢包裹雄黃,光潤而含蓄,不應該像黃土那樣沈滯無神。(這是土色的好壞區別。)黑色應該像重漆般烏黑光亮,不應該像泥土那樣枯暗無光。(這是水色的好壞區別。)

如果五臟精氣衰竭的徵象顯露於面色,壽命就不長了。(這些都是五色精微之象,凶兆已現,壽命將盡。)眼睛的神采,是用來觀察萬物、分辨黑白、判斷長短的。如果把長看成短,把白看成黑,這就說明精氣衰竭了。(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於眼睛,形成視覺功能,所以精氣充足則神志清明;如果視覺錯亂,說明精氣衰竭而神志渙散,這怎麼會是健康的徵兆呢?)

2. 三十一、五官五閱

(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刺法當知臟氣。欲知臟氣,當於五官五閱而察之。五官,如下文鼻者肺之官也。閱,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五臟藏於中,五官見於外,內外相應,故為五臟之閱。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臟,必當治里。(可為常者,常行之法。五臟之脈,察於氣口。五臟之色,察於明堂。明堂者,鼻也。色應其時,乃其常也。然色見於外而病在內,是為經氣入臟,故當治里。

)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岐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此言五官諸部,皆當詳辨,不惟察色於明堂也。闕,眉間也。庭,顏也。張,布列也。蕃,頰側也。蔽,耳門也。壁,牆壁也。基,骨胳也。引垂居外,謂明顯開豁也。

此於五色之外,而言其部位之隆厚也。)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形色皆佳,乃為壽具,故中百歲。治,不亂也。中,宜也,堪也。)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若此之人,是為血氣充實,形色堅固,故刺之則病已,而可苦以針也。

然則血氣內虛,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針可知。致音致,密也。)黃帝曰:願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唇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官者,職守之謂,所以司呼吸、辨顏色、納水穀、別滋味、聽聲音者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此雖以五臟之色,見於五臟之官為言;然各部有互見者,又當因其理而變通之。卷,上聲。)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安出安見,言脈色安然無恙也。

常色殆者,謂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若此者,部位骨胳既無所善,則脈色雖平,不免於殆,尚何疾之能堪哉?是以人之壽夭,尤當以骨胳為主。埤,卑同。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五色見於明堂,而明堂居面之中,故五臟之氣,亦仍當有各部之辨。)岐伯曰:腑臟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腑臟居於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應之色亦如其度,如後篇所謂庭者首面、闕者咽喉之類皆是也。詳具臟腑肢節面部圖。

白話文:

三十一、五官五察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刺療法需觀察五官五察,以判斷五臟之氣。五臟之氣猶如五臟的使者,與五時相應。請教這五種外在表現如何觀察?」

岐伯回答:「五官是五臟的外在顯現。」

黃帝問:「希望能瞭解具體方法,作為診斷常規。」

岐伯解釋:「脈象顯現於手腕氣口,氣色顯露於鼻部(明堂)。五色隨五時變化,各有常態。若經脈之氣深入臟腑,則需治療內在問題。」

黃帝問:「五色僅由鼻部判斷嗎?」

岐伯說:「需整體觀察五官:眉間(闕)、額部(庭)需開闊,鼻部寬大,頰側(蕃)與耳前(蔽)豐潤,骨骼(基)高聳,輪廓分明。如此氣色勻稱、形貌端正者,多能長壽。這類人血氣充沛、肌肉堅實,適合針刺治療。」

黃帝問:「五官具體對應何臟?」

岐伯答:「鼻屬肺,眼屬肝,口唇屬脾,舌屬心,耳屬腎。因此,肺病者呼吸急促鼻翼煽動,肝病者眼周發青,脾病者唇色泛黃,心病者舌短縮且顴部發紅,腎病者顴骨與額部暗黑。」

黃帝問:「若脈象與面色看似正常,卻仍病危,是何原因?」

岐伯答:「若五官模糊、眉額窄小、鼻部低塌、頰耳隱晦、骨骼扁平、輪廓鬆垮,即使面色平常亦易衰弱,何況患病?此類人骨相根基不足,難以承受疾病。」

黃帝問:「鼻部五色如何對應五臟位置?」

岐伯說:「臟腑在體內各有方位,反映於面部的左右上下亦依其規律,如額部對應頭面、眉間對應咽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