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8)
十七卷 (8)
1. 七十三、伏梁
(《素問·腹中論》)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不,否同。)岐伯曰:病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強梁堅硬之謂。)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謂過於妄攻也,故必致死。
白話文:
皇帝問:有種疾病,小腹脹滿,上下左右都有硬塊,這是什麼病?可以治療嗎?
岐伯回答:這種病叫做「伏梁」。
皇帝問:伏梁是怎麼得來的?
岐伯回答:大量的膿血積聚在腸胃之外,無法醫治。如果治療,每按壓一次,就會致命。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挾胃脘內癰,(此病連居三陰沖帶之間,裹大膿血而伏於腸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膿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脘,管、完二音。)此久病也,難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積既久,根結日深,故不易治。
白話文:
皇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岐伯答道:
這種病情往下降是因為陰氣盛,所以必定會排出膿血。往上走會壓迫到胃脘,產生膈症,同時還有胃脘內部的癰腫。(這種病兼顧三陰沖帶,包覆著大量的膿血隱藏在腸胃之外,上下左右都有根系,所以往下能排出膿血,往上能壓迫胃脘。脘:管、完兩個字音。)
這是長期存在的疾病,很難治癒。(這種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拖延時間很長,根結越來越深,所以不容易治癒。)
)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居齊上則漸逼心肺,故為逆。在下者其勢猶緩,故為從。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又《經筋篇》曰:手少陰之筋病,內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難》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白話文:
(病邪)上居於橫膈膜以上為逆,下居於橫膈膜以下為從。(病邪上居於橫膈膜以上,逐漸逼近心肺,故為逆。下居於橫膈膜以下,其勢頭較緩,故為從。按:《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微弱緩慢,稱為伏梁,位於心下,時而向上時而向下,時常吐血。又《經筋篇》說:手少陰經筋病變,會出現內急(指腹瀉),心臟承受著伏梁。因此《五十六難》說:心臟的積聚稱作伏梁,始於肚臍上方,大如胳膊,向上到心下。)
其義本此二篇。然觀本節云齊上為逆,齊下為從。下節云環齊而痛,病名伏梁。是又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蓋凡積有內伏而堅強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獨言伏梁者,其總諸積為言可知也。)勿動亟奪,(動,動大便也。奪,奪土鬱也。皆下之之謂。言勿得妄攻而數奪其胃氣,不及於病,徒傷無益也。
白話文:
這些意義都是根據這兩段文字來的。但是看本節所說:「上齊為逆,下齊為從」;下節所說:「環齊而痛,病名伏梁」。這就不單單是把心積稱為伏梁了,凡是積聚內伏而堅硬的,都可以稱為伏梁,所以本篇單獨提到伏梁,顯然是泛指一切積聚。
不要輕舉妄動,頻繁攻奪。(動,指通大便;奪,指奪除積土鬱滯。都是指下氣。說是不要輕易攻下,而頻繁耗奪脾胃之氣,對病情沒有幫助,徒然損傷脾胃。)
亟,激、氣二音。)論在刺法中。(謂宜以針治之,今亡其義。按:伏梁一證,即今之所謂痞塊也。欲治之者莫妙於灸,法詳《圖翼》十一卷。)
白話文:
亟(「亟」字發「激」、「氣」二音)。此說見於刺法之中。(意思是宜用針刺的方法治療,現在此義已失傳。注:「伏梁」一種病症,就是現在所謂的痞塊。想要治療它,最巧妙的方法就是灸,具體的方法詳見《圖翼》第十一卷。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亦在衝脈之分,而結於臍腹者也。衝脈之在上者,出頏顙循背裡,在中者挾臍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間,故其為病如此。此下三節與《奇病論》文重者,茲不復載。)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有人身體上半身和大腿都腫脹,而且圍繞著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病名叫「伏梁」。(這種病也發生在衝脈的分支,而聚集在肚臍和腹部。衝脈在上部從額頭出來,沿著背部內側走;在中部挾著肚臍和腹部;在下部則隱藏在腿部和腳部之間,所以發病會這樣。以下三段文字與《奇病論》重複,故不再次記載。)
這是風的根源,它的氣息流溢到大腸,停留在肓(脾臟上面、胃的後面),肓的原位在肚臍下方,所以會圍繞著肚臍疼痛。
(風根,即寒氣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即此謂也。肓之原在臍下,即下氣海也,一名下肓,《九針十二原篇》謂之脖胦者即此。今病在衝脈則與大小腸相附,而當氣海之間,故其為病如此。)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不當動而妄下之,則反傷其陰,陰傷則積氣愈壅於下,而水道為之不利也。
)
白話文:
(風根,也就是寒氣。就像《百病始生篇》中所說:疾病的開始,是因感受寒氣而形成,然後逐漸積聚成病。這裡指的是寒氣。肓的本源在肚臍下方,也就是下氣海,又叫下肓。《九針十二原篇》中提到的脖胦,指的就是這裡。現在疾病在衝脈,與大小腸相鄰,正好位於氣海之間,所以它發病時會出現這些症狀。)不要輕舉妄動,妄動會導致水溺澀病。(如果在不適當的情況下輕易瀉下,反而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積氣在下焦更加壅塞,導致水道不通暢。)
2. 七十四、息積
(《素問·奇病論》)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積不在中而在脅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則脅滿氣逆,喘促息難,故名息積。今人有積在左脅之下,俗名為痞者,其即此證,惟小兒為尤多。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為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
白話文:
皇帝問:肋骨下方有悶氣向上衝,兩三年都不好,是什麼病?岐伯答:這種病稱為「息積」。(息積的積不同於在腹部,而是在肋骨下方,最初很小,逐漸變大,就會造成肋骨下方悶氣向上衝,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因此稱為息積。現在人們將積在下左肋下方,俗稱「痞」,就是這個證,但這種情況在小孩身上尤為常見。這是因為胃中一條重要的經絡,稱為「虛裏」,穿過橫膈與肺相連,通過左乳下方,其跳動可通過衣物看到,是陽明經的宗氣輸出的管道。)
若飲食過傷,脾不及化,則餘氣留滯而結聚於此,其根正在脅間,陽明病劇則上連於肺,此其所以為息積也。)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積不在胃,故不妨於食。治此者舍灸不可,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瀉胃氣,故必漸次積為導引,久久行之以開其滯,仍用藥餌以和其氣,二者並行,斯病可愈。若專恃於藥而不積為導引,則藥亦不能獨治之,可見治此者之有不易也。
)
白話文:
如果飲食過度,脾臟消化不掉,多餘的氣就會停滯並積聚在這個部位,其根源就在肋骨之間。陽明經病症嚴重時,氣會向上連接到肺,這就是形成息積的原因。
這種情況不影響進食,但不能灸刺。治療方法是通過導引和服藥,光靠藥物不能單獨治癒。
(息積不在胃裡,所以不影響進食。治療時不能用灸法,只有喘的人不能灸,以免助長火邪;體質虛弱的人不能刺,以免損傷胃氣。因此必須逐漸通過導引來疏通積滯,長久進行以消除阻滯,同時服用藥物以調和氣血,兩者同時進行,這個病才能治癒。如果只依賴藥物而不通過導引,那麼藥物也不能單獨治癒,這說明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並不容易。)
3. 七十五、疹筋
(《素問·奇病篇》)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尺脈數甚,陰邪有餘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見,筋脈拘急而形色外見也。筋者肝之合,陰氣不足則肝失所養,故筋急而見。)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白話文:
皇帝問道:有人尺脈脈數極快,而且筋脈緊繃明顯,這是什麼病症?(尺脈脈數極快,表示陰邪過盛,水液不足。筋脈緊繃明顯,說明筋脈拘急,形體外露。筋屬肝,陰氣不足,肝氣失養,所以筋脈拘急而顯現於外。)
岐伯回答道:這叫做疹筋,這樣的人一定腹中絞痛,皮膚上出現白斑或黑斑,若是黑斑出現,病情就更加嚴重了。(疹筋是指病症在於筋。《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外側可以辨別腎臟,尺脈內側可以辨別腹中。)
故尺脈數甚,則候當在腹。腹者太陰陽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見而腹為脹急,乃木賊傷脾之病也。若其色見白黑,則陽氣內虧,病為尤甚。)
白話文:
所以脈搏跳動很快,這時候症狀應該出現在腹部。腹部是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所分佈的地方,現在肝臟的邪氣跑到外面,導致腹部脹痛,這是木頭(肝臟)剋制脾臟的病症。如果脈象呈現黑白相間,表示陽氣不足,病情會更加嚴重。
4. 七十六、風邪五變
(《靈樞·五變篇》全。風厥汗出、消癉、寒熱、留痹、積聚。)
白話文:
《靈樞·五變篇》全部內容。包括風厥、汗出、消癉、寒熱、留痹、積聚等症狀。
黃帝問於少俞曰: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或為風腫汗出,或為消癉,或為寒熱,或為留痹,或為積聚,奇邪淫溢,不可勝數,願聞其故。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為人生風乎?何其異也?(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我聽說所有的疾病一開始,必定是因為風、雨、寒、暑這些因素,它們通過毫毛進入皮膚組織,有的會再次散發,有的會留在體內,有的會引起風腫、出汗,有的會導致消瘦,有的會造成寒熱交替,有的會變成慢性痺痛,有的會形成積聚的腫塊。這些邪氣之害,多到無法一一細數。希望你告訴我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在同一時間生病的人中,有的人會得這種病,有的人會得那種病,難道是天生就註定人會染上風邪嗎?為什麼會這麼不同呢?」
)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殆,危也。天非求人而人自犯之,所以有少病多病者,亦在乎人之慎與不慎耳。)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
白話文:
少俞說:上天降下風雨,並非為了給百姓帶來禍害,而是公平無私的自然規律。頂著風冒雨的人會生病,躲避風雨的人則可以避免疾病。天不主動傷害人,但人卻主動觸犯天規。所以有的人身體健康,有的人體弱多病,都是取決於自己是否謹慎小心罷了。
黃帝說:同一時間刮風,許多人同時生病,但他們的病情卻各不相同,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少俞說:您問得很好!我可以將這個道理比喻成工匠的技藝。
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斫材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此借木之材質以方人之稟賦也。礪音利。斫音卓。脆音翠。弛音矢,解弛也。)夫木之早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
白話文:
工匠磨利斧頭和刀子,用來砍削木頭。即使同一塊木頭,也有堅硬和脆弱的部分。堅硬的部分砍不進去,脆弱的部分會被砍得皮開肉綻。到了木頭的節點處,斧子和刀子就會受損。
同一塊木頭上,堅硬和脆弱的地方不同,堅硬的地方質地堅固,脆弱的地方容易受傷。何況不同的木頭種類、皮的厚薄、汁水的多少都不一樣呢?
(這段話用木頭的特性來比喻人的天賦。磨快讀作磨利,砍削讀作砍伐,脆弱讀作翠,皮開肉綻讀作弛。)
那些早開花的樹木和早長出葉子的樹木,遇到春天的霜凍和烈風,花朵就會凋落,葉子也會枯萎。
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死,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此言木之雕殘,各有所因,以方人之疾病,亦無不有所致之也。萎音威,蔫枯也。
白話文:
長時間暴露在乾旱中,脆皮薄皮的樹木,樹枝上的汁液減少,葉子枯萎。長時間陰雨連綿,皮薄多汁的樹木,樹皮潰爛,汁水滲出。突然遭遇暴風雨而死亡,強韌且脆的樹木,樹枝折斷,樹幹受傷。秋天的霜凍和疾風,強韌且脆的樹木,根部搖晃,葉子掉落。這五種情況,各有各的損傷,何況是人呢?(這段話的意思是:樹木的凋零枯萎,各有不同的原因,而人的疾病也不會無緣無故發生。萎:枯萎的意思。)
蔫音煙,物不鮮而色敗也。潰音會,壞爛也。漉音鹿,水濕貌。杌音兀,木之無枝者也。)黃帝曰:以人應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枝之剛脆而堅,未成傷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木有堅脆,所以傷有重輕,人有堅脆,所以病有微甚,故雖同時遇風,而有受有不受,此病之所以異也。)
白話文:
「蔫(煙)」指的是物品不新鮮、顏色變差。「潰(會)」指的是腐爛變壞。「漉(鹿)」形容水濕的樣子。「杌(兀)」指的是沒有樹枝的木頭。
黃帝問:「用人體來對應木頭,該如何解釋?」少俞回答:「木頭受傷,都是因為樹枝被傷到。樹枝的堅硬脆嫩不同,導致受傷的程度也不同。人體也有經常發生的疾病,也是因為骨節、皮膚、腠理等部位不夠堅固,邪氣才能侵犯,所以才會經常發病。」
(木頭有堅固和脆嫩之分,所以受傷有輕重之別;人體有堅固和脆嫩之分,所以疾病有輕微和嚴重之分。因此,即使同時遇到風寒,有的人會發病,有的人不會發病。這就是疾病差異的原因。)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風邪逆於腠理,而汗出漉漉不止者,病名風厥。又詳義見本類前三十。)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膝灣曰膕,即足太陽經委中穴也。
膕中為溪谷之大會,故其理粗而皮不致者,可以驗通身腠理之疏也。膕音國。緻音致,密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容易患風厥、發汗不止,有什麼徵兆?”少俞回答說:“肌體不堅實,腠理疏鬆,則容易患風寒病。”黃帝說:“怎麼辨識肌體不堅實呢?”少俞回答說:“大腿後部肌體不堅實且沒有分隔線條的是粗糙腠理,粗糙腠理而皮膚不致密的便是腠理疏鬆,這指的是渾然一體的意思。”(膝後彎處稱爲膕,就是足太陽經的委中穴。)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消癉詳義見前六十。)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性氣剛暴而肌肉弱者,乃易於傷,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皮膚薄者,肌肉必弱。目堅固而視直揚者,其心必剛。
白話文:
黃帝問:哪種人容易生病消瘦?
少俞回答:五臟都柔弱的人。
黃帝問:怎麼知道五臟柔弱?
少俞回答:柔弱必定伴有剛強。剛強的人容易發怒,柔弱的人容易受傷。皮膚薄而眼睛堅固深沉的人,性情剛強。皮膚薄,肌肉肯定弱。眼睛堅固而視線直揚的人,性情必定剛強。
沖者,目光突露之謂。)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怒則氣逆,氣留則血留,故鬱而為熱而成消癉。臗,寬同。)
白話文:
「沖」是指眼神突出之意。性格剛烈的人容易暴怒,而怒氣會使氣血上逆,蓄積在胸中。血氣逆流導致身體肌肉緊繃,血脈不通,轉而化為熱氣,進而消蝕肌膚,形成萎縮的症狀。這說明這種情況發生在性格暴烈而肌肉較弱的人身上。(暴怒會導致氣血上逆,氣血鬱積後形成熱,進而導致萎縮。臗指寬鬆,與「寬」同義。)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骨屬腎,肉屬脾,皆至陰之所在也。陰不足則陽邪易以入之,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目下頰骨曰顴,周身骨胳大小,可驗於此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哪些人容易得寒熱病,怎麼察覺呢?」
少俞答道:「骨頭小而肉軟的人,容易得寒熱病。」(骨頭屬腎,肉屬脾,都是陰氣最盛的地方。陰氣不足,陽邪就容易侵入,所以容易得寒熱病。)
黃帝問道:「怎麼判斷骨頭大小、肌肉堅韌與否,以及膚色不均呢?」
少俞答道:「顴骨是骨頭的根源,顴骨大的人骨頭也大,顴骨小的人骨頭也小。」(眼睛下方頬骨突出的地方叫顴骨,全身骨架的大小可以從這裡看出來。)
顴音權。胳音革。)皮膚薄而其肉無䐃,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汙然獨異,此其候也。(䐃,肉之結聚而堅者也。懦懦然,柔弱貌。地氣陰濁,天氣清明,質色有餘而神色不足,是地不與天同色也,故殆然汙然,其狀有異。肉有堅脆,色有不同,於此可驗強弱也。
白話文:
顴骨突出(讀音:權)。手軟弱(讀音:革)。皮膚很薄,但肌肉很鬆散,手臂也軟綿綿的,整個人面色晦暗,與正常膚色不同,有些發青,這樣就是此類體質的表現。(肌肉有緊緻結實的,也有鬆散的,手臂有力,手臂無力,都可以從中驗證一個人的強弱。)
䐃,渠允切。懦,儒、糯、軟三音。)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髓為骨之充,陰之精也,故髓不滿者,當病寒熱。)
白話文:
䐃,讀音「渠允切」。懦,有儒、糯、軟三種讀音。手腳瘦弱的人,骨髓裡沒有東西,所以容易得寒熱的疾病。(骨髓是骨頭的填補物,屬於陰的精華,所以骨髓不足的人,容易得寒熱病。)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肉不堅,則風寒濕邪易以入也。)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人之上下左右,虛實自有不同,故當各視其部。)
白話文:
黃帝問:「怎樣判斷一個人容易得痹症(慢性關節疼痛)?」
少俞答:「肌肉粗糙而軟弱的人容易得痹症。」(肌肉不堅固,風、寒、濕等邪氣容易入侵。)
黃帝問:「痹症有具體的位置嗎?」
少俞答:「想要知道痹症的位置,需要分別觀察身體各個部位。」(人體上下左右不同部位的氣血虛實不同,所以要分別觀察各個部位。)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稸積留止,大聚乃起。(皮膚薄者,肉不堅也。不潤澤者,血不足也。淖澤者,濕滯多也。此其腸胃薄惡,氣稟之有虧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容易得腸道疾病的,如何判斷?少俞回答說:皮膚薄而沒有光澤,肌肉不結實而鬆軟,這樣的人腸胃不好,腸胃不好邪氣就會滯留,逐漸累積成疾病。脾胃之間,寒熱交替出現,邪氣會漸漸集結,逐漸積聚起來,最後引起大面積的積聚。(皮膚薄的人,肌肉也不結實。沒有光澤的人,說明血氣不足。鬆軟的人,說明體內濕氣過重。這些人的腸胃比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
故或中外邪,留而不去,或腸胃寒溫,有不以次,皆足致邪而大聚起矣。義詳《百病始生篇》,見本類前二。淖音鬧。稸,蓄同。)
白話文:
因此,不管中外邪氣,留滯不去;或者腸胃寒熱交雜,出現異常,都能導致邪氣聚集增多。詳細內容參看《百病始生篇》,見本類前兩個條目。
黃帝曰:余聞病形,已知之矣,願聞其時。(此總結五變而問其凶吉之期也。)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先立其年,則五運六氣各有所主,故知其時。凡病遇生王,則時之高也,故可以起,起言愈也。如逢衰克,則時之下也,病當危殆矣。《六元正紀大論》亦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
白話文:
黃帝說:「我已經瞭解病的症狀了,但我希望能瞭解發病的時間。」少俞回答:「首先要確定發病的年份,才能知道其時間。時間旺盛時,疾病就會好轉;時間衰弱時,疾病就會加重。」(首先確定發病的年份,那麼五運六氣就會各自有所主管,因此可以知道發病時間。如果疾病遇到生旺的運氣,那麼就是時間旺盛,所以疾病可以康復,「起」指痊癒。如果疾病遇到衰弱被剋制的運氣,那麼就是時間衰弱,疾病就會危殆。《六元正紀大論》也說:首先確定年份,就能明白它的氣運。)
詳運氣類十七。)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通,其病必起,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雖非衰克陷下之時,而年有所沖,則氣有所通,其病亦因而起,此非上節之所謂起也。如水火相沖,火當畏水,金木相沖,木當畏金;然火勝則水亦病,木勝則金亦病。故有以金形之人,而反病於丁壬年者,有以木形之人,而反病於甲己年者,是謂因形生病,五變之紀也。)
白話文:
詳細運氣類十七:
雖然沒有出現衰弱陷落的情況,但如果當年有沖剋,氣脈就會暢通,病症就會出現。這叫做因外在形式而生病,是五行變化規律造成的。
(雖然不是衰弱陷落的時候,但年份上有沖剋,就會導致氣脈暢通,從而產生疾病。這不同於上段所說的「起」。例如:水火相沖,水應當剋制火,金木相沖,木應當剋制金;然而,如果火強則水也會生病,如果木強則金也會生病。因此,有的人金性強,但卻在丁壬年發病;有的人木性強,但卻在甲己年發病。這就是所謂的「因形生病,五變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