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七卷 (6)

回本書目錄

十七卷 (6)

1. 七十、六經痹疝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附:疝氣說)

白話文: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附:疝氣說)"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了中醫對於四時(春、夏、秋、冬四季)針灸治療原則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據四季的自然特性來進行針灸療法。其中也包含了對疝氣的理論解說和治療方法的討論。

"(出自《素問·四時刺逆從論》,附錄:關於疝氣的理論與治療)"

這段內容詳細探討了中醫學中四季針灸療法的基本原則,強調了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針灸療程的重要性。同時,也專門針對疝氣(一種腹部或腹股溝區域的組織或器官通過腹壁缺陷膨出的疾病)的理論背景和治療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提供了一套中醫學的診斷和治療疝氣的方法論。

厥陰有餘病陰痹,(厥陰者風木之氣也,風木有餘則邪並於肝,肝經之脈結於諸陰之分,故病為陰痹。痹義如前。)不足病生熱痹,(厥陰之氣不足,則陽邪勝之,故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滑為陽邪有餘,而病風者,熱則生風也。疝者前陰少腹之病,男女五臟皆有之。

白話文:

厥陰經氣過剩 會導致「陰痹」的疾病。(厥陰經主司風木之氣,風木之氣過剩,邪氣就會侵襲肝臟,而肝經之脈與其他陰經之脈交會,因此疾病會表現為陰痹。痹的意思如前文所述。)

厥陰經氣不足 會導致「熱痹」的疾病。(厥陰經氣不足,陽邪就會乘虛而入,因此疾病會表現為熱痹。)

厥陰經氣運行不暢 會導致「狐疝風」的疾病。(滑表示陽邪過剩,而風則是由於熱而生。疝是少腹疼痛的疾病,男女的五臟皆可能發生。)

狐之晝伏夜出,陰獸也,疝在厥陰,其出入上下不常,與狐相類,故曰狐疝風。此非外入之風,乃以肝邪為言也。下准此。)澀則病少腹積氣。(澀為氣虛,為血滯,故邪氣留止而病為積聚。)

白話文:

狐狸白天躲藏,晚上出來活動,是一種陰性動物。疝氣在厥陰經,它的發作時間和部位沒有規律,和狐狸的習性類似,所以稱為狐疝風。這不是由於外來的風邪造成的,而是指肝氣的邪氣。下面根據這個道理來說,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小腹積氣。(氣血運行不暢是指氣虛或血滯,導致邪氣停留而形成積聚。)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少陰者君火之氣也,火盛則剋金,皮者肺之合,故為皮痹。隱軫,即癮疹也。)不足病肺痹,(火不足則金無所畏,燥邪獨勝,故病為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滑實則君火為邪,故乘於肺,病在氣也。)澀則病積溲血。(澀為心血不足,故經滯而為積聚,血亂而為溲血也。)

白話文:

少陰有餘(火氣旺盛)

  • 症狀:皮膚僵硬、麻痺、發癢(因為火氣過盛會剋制金屬性的肺,而皮膚是肺的反映區域,所以會出現皮痹。隱軫指皮疹、過敏性蕁麻疹。)

少陰不足(火氣虛弱)

  • 症狀:肺部僵硬、麻痺(因為火氣不足,金屬性肺不再受壓制,燥邪獨強,所以會出現肺痹。)

過於通暢(火勢太盛)

  • 症狀:肺部氣喘、疝氣(因為過於通暢,君主之火變成了邪氣,所以會影響肺部,導致氣病。)

澀滯不通(心血不足)

  • 症狀:小便不通、血尿(因為心血不足,導致經絡不通暢,造成尿液積聚和血尿。)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太陰者濕土之氣也,濕邪有餘,故為肉痹。寒濕在脾,故為寒中。)不足病脾痹,(土弱則脾氣不行也。)滑則病脾風疝,(太陰脈滑,則土邪有餘。脾風疝者,即㿗腫重墜之屬,病在濕也。)澀則病積、心腹時滿。(脾脈入腹,上注心中,澀因脾弱,故病脾積及心腹時滿。)

白話文:

  • **太陰濕氣過盛:**會導致四肢水腫、寒氣侵襲。
  • **太陰濕氣不足:**會導致脾氣虛弱。
  • **太陰脈搏滑利:**表示濕氣過盛,可能導致腹脹、下墜等問題。
  • **太陰脈搏澀滯:**表示脾氣弱,可能導致積食、心腹時常脹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陽明者燥金之氣也,其合大腸與胃,燥氣有餘,則血脈虛而陰水弱,故病脈痹及身為時熱。)不足病心痹,(燥氣不足則火勝為邪,故病為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滑則燥熱生風,熱則主於心也,故為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澀則胃虛而滯,故病積。胃虛者風木乘之,故善驚。)

白話文:

陽明有餘:

  • 症狀:脈搏堵塞,身體時常發熱
  • 原因:陽明氣分(燥金之氣)過多,大腸和胃虛弱,血液虛,陰氣不足,導致脈絡不通暢,身體發熱。

陽明不足:

  • 症狀:心臟脈搏堵塞
  • 原因:陽明氣分不足,導致火熱過盛變成邪氣,影響心臟功能,引起心臟脈搏堵塞。

滑:

  • 症狀:心臟絞痛、疝氣
  • 原因:陽明氣分滑利過盛,產生燥熱,化生風邪。風熱攻擊心臟,導致心臟絞痛、疝氣。

澀:

  • 症狀:食積、經常驚嚇
  • 原因:陽明氣分澀滯,導致胃氣虛弱,食物積滯。胃氣虛弱,風木之邪趁虛而入,容易受到驚嚇。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太陽者寒水之氣也,其合腎,其主骨,故太陽寒邪有餘者,主為骨痹、為身重。)不足病腎痹,(不足則腎氣弱,故病為腎痹。)滑則病腎風疝,(太陽滑實者風寒挾邪,故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太陽之脈交巔上,絡腎屬膀胱,故其脈澀氣滯,當為腎積及頂巔之病。)

白話文:

太陽經氣過盛

  • 症狀:骨頭關節疼痛僵硬,身體沉重。(太陽經與寒水之氣相關,寒水之氣與腎臟相應,主司骨骼。因此,太陽經寒邪過盛,就會導致骨頭關節疼痛僵硬、身體沉重。)

太陽經氣不足

  • 症狀:腎臟功能虛弱,導致骨頭關節疼痛僵硬。(太陽經氣不足,腎氣就會虛弱,從而導致腎臟功能虛弱,產生骨頭關節疼痛僵硬的症狀。)

太陽經氣運行不暢

  • 症狀:腎風疝痛。(太陽經氣運行不暢,風寒邪氣趁虛而入,就會導致腎風疝痛。)

太陽經脈氣血瘀滯

  • 症狀:腎結石,偶爾會出現頭頂部位的疾病。(太陽經脈經過頭頂部位,並與腎臟和膀胱相連。因此,太陽經脈氣血瘀滯,會導致腎結石和頭頂部位的疾病。)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少陽者相火之氣也,其合肝膽,其主筋,其脈行於脅肋,故少陽之邪有餘者,當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少陽不足則肝臟氣虛,故病為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滑實則風熱合邪而為肝風疝,病在筋也。)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澀以血滯,故病肝積。

白話文:

少陽火旺盛

  • 症狀:筋骨痺痛、脅肋脹滿。(少陽之氣源於肝膽,主司筋脈,運行於脅肋,火氣旺盛則筋骨痺痛、脅肋脹滿。)
  • 若不足:肝氣虛弱。則會發生肝痺。
  • 滑利:風熱之邪合而為病,引起肝風疝,病變在筋脈。
  • 澀滯:血脈不通暢,形成肝積。時常筋脈抽搐,眼睛疼痛。(澀為血滯,故病肝積。)

肝主筋,開竅於目,故為筋急目痛。愚按:本經諸篇所言疝證不一,有云狐疝,以其出入不常也。有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心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積氣在腹中而氣逆為疝也。有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本篇之所云也。

白話文:

肝臟主管筋脈,通達於眼睛,所以筋膜會緊張,眼睛會疼痛。個人意見:本經書中提到的疝氣有多種,有的稱為「狐疝」,是因為它出現和消失沒有規律。有的稱為「㿗疝」,是因為它腫脹堅硬,沒有知覺。有的稱為「沖疝」,是因為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引起疼痛。有的稱為「厥疝」,是因為腹中積聚氣體,氣逆衝起,引起疝氣。有的稱為「瘕」,是因為小腹鬱熱,疼痛並排出白色膿液,又叫「蠱」。有的稱為「六經風疝」,就像本篇所提到的。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者,亦疝之屬也。是皆諸疝之義。按《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蓋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疝之在小腹者,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而諸經為之派耳。

白話文:

如果患有小腸疝氣,《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小腸有病的話,小腹痛,腰椎牽扯睾丸而疼痛,有時大便後更加疼痛,這也是疝氣的徵兆。」這些都是疝氣的症狀。

《骨空論》中記載:「任脈有病,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會出現帶下、腫塊積聚。」任脈起始於肚臍下方,向上行至陰毛部位,沿著腹裡循行,上通關元穴,匯聚各陰經,因此,位於小腹的疝氣,都是由任脈作為根源,其他經絡作為支流。

云七疝者,乃總諸疝為言,如本篇所言者六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一也,蓋以諸經之疝所屬有七,故云七疝。若狐㿗沖厥之類,亦不過為七疝之別名耳。後世如巢氏所敘七疝,則曰厥、癥、寒、氣、盤、胕、狼。至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也。蓋環陰器上抵小腹者,乃屬足厥陰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白話文:

七疝這個概念,是把所有的疝氣統稱為疝氣,就像這篇文章提到的六種疝氣,還有《邪氣臟腑病形篇》提到的那一種疝氣,因為在不同的經絡上,會出現七種類型的疝氣,所以統稱為七疝。像狐疝、衝疝、厥疝等,不過是七疝的不同名稱罷了。後世的巢元方也提出了七疝的概念,他稱之為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張子和非議他說:這些都是民間庸醫亂取的名字。因為環繞著生殖器,向上延伸到小腹的部分,是足厥陰肝經的範圍,也就是疝氣發生的部位。

又曰: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皆屬肝經。於是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氣、狐、㿗,治多用下。繼自丹溪以來,皆宗其說。然以愚觀之,亦未為得。夫前陰小腹之間,乃足三陰陽明任沖督脈之所聚,豈得獨以厥陰經為言?但如本篇六疝皆兼風言者,本非外入之風,蓋風屬肝,肝主筋,故凡病各經之疝者,謂其病多在筋而皆挾肝邪則可;若謂必在厥陰,則不可也。後世議論徒多,又安能出《內經》之圍範哉?學者當以經旨為正。

白話文:

醫書又說:凡是疝氣,不是肝受了邪氣,就是肝氣過盛,都屬於肝經。於是也列出了七種疝氣的名稱,叫做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治療時多使用瀉下的方法。從丹溪以來,各家醫家都沿襲這個說法。但是愚見認為,這也不太妥當。前陰小腹之間,是足三陰經、陽明經、任脈、沖脈、督脈匯聚的地方,豈能只用厥陰經來解釋?但是,像本文中提到的六種疝氣都涉及風,這風並非外來的風,而是因為肝主筋,發病時各經筋脈受阻,都夾雜著肝邪,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定說一定在厥陰經,那就說不通了。後人的討論過於瑣碎,又豈能超出《內經》的範圍?學醫之人應當以經書為準則。

至於治之之法,大都此證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多腫墜,虛者亦然,若重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分察六者於諸經,各因其多少虛實而兼治之,自無不效也。又諸疝詳義,具會通類疾病二十六。)

白話文:

至於治療的方法,大致上這個病症寒氣較多就會加劇疼痛,熱氣較多就會更加嚴重,濕氣較多就會腫脹下墜,虛弱的也一樣。如果病症主要在血液方面,就不會移動;在氣方面,則會產生較多動作。分別觀察這六個方面在各個經絡中的情況,根據其虛實程度兼顧治療,自然沒有不有效的。此外,關於疝氣的詳細說明,請參閱《集通類疾病》第二十六章。

2. 七十一、痿證

(《素問·痿論》全)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五臟各有所合,故皆能使之痿。痿者,痿弱無力,舉動不能也。痿音威。)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五臟所主不同,故痿生亦異。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蓋膜猶幕也,凡肉理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絡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讓身體萎縮的原因是什麼?

岐伯回答:

  • 肺主管身體皮膚和毛髮,無法正常運作就會萎縮。
  • 心臟主管身體血管和血液,無法正常運作也會萎縮。
  • 肝臟主管身體筋膜,無法正常運作也會萎縮。
  • 脾臟主管身體肌肉,無法正常運作也會萎縮。
  • 腎臟主管身體骨髓,無法正常運作也會萎縮。

因此,不同臟腑功能異常,導致萎縮的部位也不同。筋膜是指人體皮膚下、肌肉上的薄膜。因為薄膜就像屏障一樣,可以保護臟腑和血氣,因此稱為膜。

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血氣必聚,故又謂之膜原,亦謂之脂膜。膜、幕俱音莫。)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肺痿者,皮毛痿也。蓋熱乘肺金,在內則為葉焦,在外則皮毛虛弱而為急薄。若熱氣留著不去,而及於筋脈骨肉,則病生痿躄。躄者,足弱不能行也。

白話文:

凡是筋膜存在的地方,經脈與血管必定相互連接,氣血必定聚集,所以又稱之為「膜原」,也稱之為「脂膜」(「膜」和「幕」都讀作「莫」)。因此,如果肺部發熱灼傷肺葉,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虛弱而薄,如果熱氣停留不去,就會導致筋脈、骨骼和肌肉萎縮無力,從而產生痿躄的疾病(痿躄:足部虛弱不能行走)。

躄音壁。)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痿者,脈痿也。心氣熱則火獨上炎,故三陰在下之脈,亦皆厥逆而上,上逆則下虛,乃生脈痿。脈痿者,凡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挈,丘結切。

白話文:

「躄」(發音:ㄅㄧˋ)的意思是:跛腳。

心氣過熱,就會導致下肢脈絡虛弱向上,上肢脈絡虛弱向下。虛弱就會產生脈痿,就像機關樞紐斷裂、提不起東西一樣,小腿鬆弛無法支撐身體。

(心痿指的是脈絡虛弱。心氣過熱會導致火氣往上衝,因此下肢的三條陰脈也會虛弱向上,向上逆行就會導致下肢虛弱,於是產生脈痿。所謂脈痿,就是指四肢關節就像機關樞紐斷裂一樣無法提東西,小腿鬆弛無力,無法支撐身體。)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肝痿者,筋痿也。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溢泄,故為口苦。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故拘急而攣,為筋痿也。)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痿者,肉痿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氣熱則胃干而渴。

白話文:

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汁溢出,使人口發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使得筋脈拘急攣縮,形成筋痿的症狀。(筋痿就是筋脈萎縮。膽附著在肝上,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汁溢出,所以會口苦。而筋膜受熱則會讓血液變得乾燥,所以筋脈會拘急攣縮,導致筋痿。)

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部乾燥,產生口渴的症狀,肌肉失去知覺。這會形成肉痿的症狀。(肉痿就是肌肉萎縮。脾臟與胃部以膜相連,且都開口於口中,所以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部乾燥和口渴。)

脾主肌肉,今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腎痿者,骨痿也。腰者腎之府,其脈貫脊,其主骨髓,故腎氣熱則見證若此。)

白話文:

(脾主肌肉)脾臟掌管肌肉,(今熱蓄於內)現在熱氣蓄積在體內,(則精氣耗傷)就會消耗精氣,(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所以肌肉沒有知覺,出現肌肉萎縮的病症。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腎氣過熱,就會導致腰脊無法挺直,(骨枯而髓減)骨頭乾枯,骨髓減少,(發為骨痿)出現骨頭萎縮的病症。(腎痿者,骨痿也)腎痿和骨痿是同一個病症。腰是腎臟的住所,其脈絡貫通脊柱,腎臟掌管骨髓,所以腎氣過熱,就會出現這些病症。

帝曰:何以得之?(此下言五痿之所由生也。)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肺位最高,故謂之長。復於心上,故謂之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肺志不伸,則氣鬱生火,故喘息有聲,發為肺鳴。金臟病則失其清肅之化,故熱而葉焦。

白話文:

皇帝問道:是怎樣得到這些症狀的?(以下是解釋五痿的成因。)岐伯回答說:肺是臟腑之長,是心的保護蓋(肺位於五臟之上,所以稱為「長」。它又覆蓋在心臟之上,所以稱為「蓋」)。如果受到精神上的挫折,想要的得不到,就會發出肺鳴的聲音,肺鳴就會導致肺熱葉焦(肺臟鬱結而不能伸展,就會產生火氣,所以會喘息有聲,表現為肺鳴。肺臟功能失常,就會失去其清肅的作用,因此會發熱而葉焦)。

)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故曰,引古語也。肺主氣以行營衛,治陰陽,故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躄之生於肺也。五痿之證雖異,總皆謂之痿躄。)悲哀大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胞絡者,子宮之絡脈也。《評熱病論》曰: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白話文:

因此說,五臟因肺熱導致肺葉焦枯,就會發作萎縮癱瘓,這就是所謂的痿躄。(「故曰」是引用古語。肺掌管氣血運行,調整陰陽,因此五臟的萎縮,都是因為肺氣過熱,導致五臟的陰氣都不足,這就是痿躄由肺臟引起的原因。五痿的症狀雖然不同,但總體上都叫痿躄。)悲哀過度就會導致子宮的脈絡斷絕,子宮的脈絡斷絕就會導致身體內部的陽氣擾動,就會發作心下崩潰,經常小便帶血。(子宮的脈絡,就是子宮的脈絡。根據《評熱病論》記載:子宮的脈絡屬於心臟,並且連接到子宮之中。)

故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而胞絡絕,上下不交,亢陽內動,逼血下崩,令人數為溺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本病》,古經篇名。血失則大經空虛,無以滲灌肌肉,榮養脈絡,故先為肌肉頑痹而後傳為脈痿者,生於心也。)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欲不遂也。意淫於外,入房太甚,陰氣傷也。

白話文:

過度的悲傷會導致心神急躁,損傷胞絡,上下不相通,陽氣亢盛,逼迫血液下泄,引起崩漏。

《本病》中記載:大經空虛,表現為肌肉麻痺,進而發展為脈絡萎縮(《本病》是古代典籍中的篇名。失血會導致大經空虛,無法滋潤肌肉,營養脈絡,所以先表現為肌肉僵硬麻痺,然後發展為脈絡萎縮,這是因為病因在於心)。

思慮過多,所求不能得到,就會心生淫慾,縱慾過度,宗筋鬆弛,導致筋痿和遺精(過度思慮會導致慾火中燒,縱慾過度會傷及陰氣)。

故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宗筋者聚於前陰,精傷於內,氣陷於下,故為白淫,即今之所謂帶濁也。)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下經》,古經也。肝主筋,故使內而筋痿者,生於肝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漸,有由來也。以水為事,從事於卑濕之所也。

白話文:

因此,宗筋鬆弛無力,就會導致筋痿。宗筋聚集在前陰(生殖器),精氣在內部受傷,氣血下陷,所以就會出現白帶(即現代所說的帶下)。因此,古醫書《下經》裡說:筋痿是由於肝臟內部受損所致。(《下經》是古代的一本醫書。肝臟主導筋,所以筋痿是由於肝臟所致。)如果從事與水有關的事物,並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中,肌肉浸泡受潮,就會出現麻痺和失去知覺的感覺,最終導致肉痿。(漸:由來已久。從事與水有關的事物:是指長期處於潮濕卑下的地方。)

相,並也。脾主肌肉而惡濕,濕著於肉,則衛氣不榮,故肌肉頑痹而為肉痿。漬,蚤四切。)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病生於脾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則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遠行勞倦,最能生熱,陽盛則內伐真陰,水不勝火,故主於腎。)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熱甚則精髓乾涸,故骨枯而為痿,病生於腎也。)

白話文:

「相」與「並」同義。脾臟掌管肌肉,厭惡濕氣。若濕氣滯留在肌肉中,衛氣就會受阻,進而導致肌肉僵硬麻木,形成肌肉萎縮。

因此,《下經》說:「肌肉萎縮是因濕氣所致。」(濕地的濕氣,若接觸到人體,會侵襲皮膚、肌肉、筋脈,而病症則會產生於脾臟。)有人因為長途跋涉勞累過度,遇到炎熱時便會口渴,口渴後陽氣就會向內侵襲,進而停留在腎臟。腎臟為水屬臟腑,當水氣不敵火氣時,骨頭就會乾枯而骨髓空虛,因此無法負擔身體重量,而誘發骨頭萎縮。

因此,《下經》說:「骨頭萎縮是因炎熱所致。」(長途跋涉的勞累,最容易產生熱氣,陽氣過盛便會向內侵襲真陰,導致水氣不敵火氣,因此與腎臟有關。)

帝曰:何以別之?(此下辨五痿之色證也。)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蠕者軟,微動貌,又曰蟲行貌。)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辨別它們(以下區分五痿的色證)?

岐伯答:肺有熱者,面色發白,體毛枯槁;心有熱者,面色發紅,血管明顯;肝有熱者,面色蒼白,指甲枯乾;脾有熱者,面色發黃,肌肉軟弱,有蠕動感;腎有熱者,面色發黑,牙齒乾枯。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此下言治痿之法也。論言者,即《根結篇》曰:痿疾者取之陽明。見經絡類三十。)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胃脈也。主納水穀,化氣血,以資養表裡,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

白話文:

皇帝說:像先生您這樣說的很好,但是隻選用陽明來治療痿疾的原因是什麼?

岐伯說:陽明是五臟六腑的氣血匯聚之處,它負責滋養宗筋。宗筋的主要作用是束縛骨骼並使關節活動自如。

宗筋者,前陰所聚之筋也。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主筋。(經脈之海者,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也,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會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白話文:

宗筋:是指會聚在陰毛部位的筋,是所有筋的匯集處。凡是腰脊溝壑之間的筋,都屬於宗筋,因此宗筋能收束骨骼,促進關節活動。

衝脈:是經脈的海洋,負責滋潤溝壑,與陽明經脈一起主管主筋。(所謂「經脈的海洋」是指衝脈是十二經絡的血海,所以它能滋潤溝壑。衝脈起於氣街,與少陰經脈並行,夾著肚臍向上行,陽明脈也夾著肚臍旁,向內偏離兩寸,向下行,所以都匯聚在宗筋處。)

陰陽經脈會聚宗筋,在氣街處匯合,而陽明經脈是其中的主持者。這些經脈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絡。

(宗脈聚於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衝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九者之中,則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沖為經脈之海,此一陰一陽總乎其間,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會於氣街者,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督脈者,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沖而上行腹背。

白話文:

身體重要的經脈都聚集在腹部的前面,腹部前面就是足部的三條陰經(太陰、厥陰、少陰)、三條陽經(陽明、少陽、太陽)以及任脈、衝脈、督脈、蹺脈九條經脈匯聚的地方。這九條經脈中,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集之處,衝脈是經絡的匯集之處,這陰陽兩條經脈統御其他經脈,所以稱為陰陽總宗筋之會。匯聚於氣街,氣街是陽明經的正脈,所以陽明經是這總會的首領。帶脈從腹部兩側(季脅)開始,環繞身體一週。督脈從會陰開始,分出三條分支,分別是任脈、衝脈,向上經過腹部和背部。

故諸經者,皆聯屬於帶脈,支絡於督脈也。)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至馳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為用。此所以當治陽明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白話文:

所以所有的經絡,都與帶脈相連,並與督脈相支撐。因此,陽明經虛弱的話,則宗筋就會鬆弛,帶脈不能拉緊,導致足部痿弱無力。

(陽明虛弱時,氣血不足,無法滋養宗筋,所以宗筋才會鬆弛。宗筋鬆弛則帶脈無法收緊,所以足部就會痿弱無力。因此,要治療陽明經虛弱。)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答:根據每個穴位的特點來補氣血,同時疏通相應的背俞穴,調節身體的虛弱和強壯,調和經氣的逆順,讓筋脈、骨肉在適當的時間受到月氣的滋養,這樣疾病就會好了。

黃帝說:很好。

(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補者所以致氣,通者所以行氣。上文云獨取陽明,此復云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然筋脈肉骨,則各有所受之時月,如木病者在筋,火病者在脈,土病者在肉,金病者在皮毛,水病者在骨,知所受之淺深以調虛實,知時氣之盛衰以和逆順,則病可已矣。)

白話文:

(各經脈所流注的地方稱為滎,所聚集的地方稱為俞,補養身體是為了增加氣,疏通經脈是為了讓氣順暢運行。上面提到只取陽明經脈,這裡又說要補養各經脈的滎,疏通各經脈的俞,這主要是因為治療痿症時應取陽明經,但也要察看痿症所受影響的經脈,一併治療。像筋痿就取陽明經和厥陰經的滎俞,脈痿就取陽明經和少陰經的滎俞,肉痿和骨痿也都是如此治療。但筋、脈、肉、骨各自受到影響的時間和病情不同,比如木氣病變在筋,火氣病變在脈,土氣病變在肉,金氣病變在皮毛,水氣病變在骨,要了解病情的深淺程度,以調和虛實;要了解時氣的盛衰,以調和逆順,那麼病情就可以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