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18)
六卷 (18)
1. 二十六、脈有陰陽真臟
(素問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四經應四時,肝木應春,心火應夏,肺金應秋,腎水應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經,而土王四季也。十二從應十二月,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應十二月之氣,而在人則應十二經之脈也。所謂從者,即手之三陰從臟走手等義。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脈有陰陽,最當詳辨。必知陽脈之體,而後能察陰脈;必知陰脈之體,而後能察陽脈。陽中有陰,似陽非陽也;陰中有陽,似陰非陰也。辨陰陽未必難,辨真假為難耳。誤認者殺人反掌。)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陽者,如下文所謂胃脘之陽,即胃氣也。
五者,即五臟之脈,如肝弦、心鉤、脾耎、肺毛、腎石也。以一臟而兼五脈、則五臟互見,是為五五二十五脈也。然五臟之脈,皆不可以無胃氣,故曰凡陽有五;而二十五脈亦皆不可無胃氣,故又曰五五二十五陽也。)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陰者,無陽之謂。
無陽者,即無陽明之胃氣,而本臟之陰脈獨見,如但弦但鉤之類,是為真臟,胃氣敗也,故必死。)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胃屬陽明。胃脘之陽,言胃中陽和之氣,即胃氣也,五臟賴之以為根本者也。故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即此之謂。脘音管。)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能別純陰之真臟,則凡遇生克,便可知死生之期也。按:玉機真臟論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其義與此互有發明,所當並考,見藏象類二十四。別音鱉。)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三陽在頭,指人迎也。
三陰在手,指氣口也。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為之行氣於三陽。蓋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而陽明動脈曰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陽在頭。又曰:足太陰者三陰也,為之行氣於三陰。蓋三陰之氣,以太陰脾氣為本,然脾脈本非氣口,何云在手?如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而變見於氣口,氣口亦太陰也。故曰三陰在手。
上文以真臟胃氣言陰陽,此節以人迎氣口言陰陽。蓋彼言脈體,此言脈位,二者相依,所謂一也。氣口義見藏象類十一。)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與前節稍同而復言之者,蓋前以真臟胃氣言,而此以陰陽表裡言,是正與玉機真藏論者同,二義相關,皆不可缺,觀者當會通其意可也。忌時,言氣有衰王,病有時忌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陰陽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謹。獨聞獨見,非眾所知,故無與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脈之陰陽,其概如此。得陽者生,得陰者死,此其要也。)
白話文:
二十六、脈有陰陽真臟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四經對應四季,十二從對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又對應十二經脈。」(四經對應四季:肝屬木對應春天,心屬火對應夏天,肺屬金對應秋天,腎屬水對應冬天;不提脾臟是因為脾主導四經,而土氣貫穿四季。十二從對應十二個月,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對應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在人體則對應十二經脈。所謂「從」,即手三陰從臟走向手等含義。)
脈象有陰陽之分,瞭解陽脈就能理解陰脈,瞭解陰脈也能理解陽脈。(脈象的陰陽最需詳細辨別。必須知道陽脈的形態,才能察覺陰脈;必須知道陰脈的形態,才能察覺陽脈。陽中有陰,看似陽卻非純陽;陰中有陽,看似陰卻非純陰。辨別陰陽未必困難,難的是辨別真假。誤判可能瞬間致命。)
陽脈有五種,五五二十五種陽脈。(陽脈如下文所說的胃脘之陽,即胃氣。五種指五臟的脈象,如肝脈弦、心脈鉤、脾脈軟、肺脈毛、腎脈石。以一臟兼有五脈,則五臟互相顯現,形成五五二十五種脈象。然而五臟脈象皆不可無胃氣,因此說「凡陽有五」;而二十五脈也不可無胃氣,故又說「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脈即真臟脈,出現則表示臟氣敗壞,敗壞必死。(陰脈是無陽的意思。無陽即無陽明的胃氣,而本臟的陰脈單獨顯現,如僅弦脈或僅鉤脈等,此為真臟脈,胃氣已敗,故必死。)
所謂陽脈,即胃脘之陽。(胃屬陽明。胃脘之陽指胃中陽和之氣,即胃氣,五臟依賴它為根本。因此人無胃氣稱為「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即此意。)
能區分陽和之胃氣,則一旦不和,便可知疾病所在;能區分純陰之真臟脈,則遇到生克關係,便可知死生之期。(按:《玉機真臟論》說:「區分陽脈,可知疾病來源;區分陰脈,可知死生之期。」其意義與此互相補充,應一併參考。)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兩者本質相同。(三陽在頭指人迎脈,三陰在手指氣口脈。《太陰陽明論》說:「陽明為表,行氣於三陽。」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陽明動脈稱為人迎,位於結喉兩旁一寸五分,故說「三陽在頭」。又說:「足太陰為三陰,行氣於三陰。」三陰之氣以太陰脾氣為本,但脾脈本非氣口,為何說在手?《五臟別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顯現於氣口。」氣口亦屬太陰,故說「三陰在手」。前文以真臟胃氣論陰陽,此節以人迎氣口論陰陽。前者談脈象本質,後者談脈位,兩者相依,本質相同。)
區分陽脈,可知疾病禁忌之時;區分陰脈,可知死生之期。(此與前節稍同但重複說明,因前以真臟胃氣論述,此以陰陽表裡論述,與《玉機真臟論》相同,兩者相關,缺一不可,讀者應融會貫通。忌時指氣有盛衰,病有時間禁忌。)
謹慎熟悉陰陽之理,無需與眾人商議。(陰陽之理必須熟練,故說「謹」。獨自領悟的見解非眾人所知,故無需商議。)
所謂陰陽:離去為陰,到來為陽;靜為陰,動為陽;遲為陰,數為陽。(脈象的陰陽大致如此。得陽者生,得陰者死,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