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七卷 (3)

回本書目錄

十七卷 (3)

1. 六十六、諸卒痛

(《素問·舉痛論》,附:諸痛治法)

白話文:

身體各部位的疼痛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當氣血運行不暢,或是外邪侵入,都可能引發疼痛。治療時應根據疼痛的不同類型和原因,採用相應的療法,如針灸、藥物或導引等,以調理氣血,驅除病邪,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明也。(天與人一理,其陰陽氣數,無不相合,故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古者今之鑑,欲察將來,須觀既往,故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彼之有善,可以為法,彼之有不善,可以為戒,故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探討天道的,必定能從人身上找到驗證;善於研究古代的,必定能夠和當今的情況相符;善於評論人物的,必定有他自己的缺失。這樣的話,就能把道理弄得清清楚楚,做到盡善盡美。

厭,足也,美也。明此三者,尚何所不明哉?)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發蒙者,如去其矇蔽也。捫音門。)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卒,猝同。)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泣音澀,下同。

白話文:

「厭」的意思是滿足,「足」的意思是充足,「美」的意思是美好。明白這三個詞的意思,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現在我請問大夫,請您用言語來說明,用眼睛來看,用手來觸摸,讓我在自己身上驗證,就像撥開雲霧,解除疑惑一樣,可以聽到嗎?(「發蒙」的意思是去掉矇蔽。「捫」讀作「門」。)岐伯兩次拜倒叩頭回答道:您問的是什麼樣的道理呢?黃帝說:我想聽一聽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氣導致的?(「卒」同「猝」,表示突然。)岐伯回答道:經脈運轉不止,周而復始,寒氣進入經脈而導致遲滯,鬱積而不能流動,滯留在經脈外部就會導致血氣不足,滯留在經脈內部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所以會突然疼痛。(「泣」讀作「澀」,下面同。)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右卒痛證,凡十四種,其候各異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這些痛症,有的突然發作又很快停止,有的疼痛劇烈而且持續,有的疼痛厲害到不能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會停止,有的按壓無濟於事,有的隨著手按動而疼痛變化,有的心和背互相牽引疼痛,有的脅肋和下腹部互相牽引疼痛,有的腹部疼痛牽扯到大腿內側,有的疼痛持續很久形成積聚,有的突然疼痛致死不知人事,過一會兒又復活過來,有的疼痛伴有嘔吐,有的腹痛後又腹瀉,有的疼痛導致大便不通。這些疼痛的表現各有不同,如何區分呢?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蜷,不伸也。絀,屈曲也。炅,熱也。寒氣客於脈外者,邪不甚深,衛氣不得流通,則外引小絡而卒然為痛,故但得炅暖之氣,其痛則立止也。蜷音拳。絀音屈。

白話文:

岐伯說:寒氣停留在經脈之外,就會導致經脈寒冷,經脈寒冷就會收縮捲曲,收縮捲曲就會使經脈不通暢而攣急,攣急就會牽引外側的小血管,因此會突然劇烈疼痛,如果得到熱氣,疼痛就會立馬停止。(蜷,不伸展。絀,彎曲。炅,熱氣。寒氣停留在經脈之外,表示邪氣不是很嚴重,衛氣不能運行,就會牽引外側的小血管而突然疼痛,所以只要得到溫暖的熱氣,疼痛就能立刻停止。蜷讀音同「拳」。絀讀音同「屈」。)

炅,居永切。)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重中於寒,則不易解散也。)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陽氣行於脈中而寒襲之,則寒熱相搏,留而不行,則邪實於經,故脈滿而痛,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白話文:

炅(ㄎㄨㄥˋ,居永切):因為寒氣重,所以疼痛已經持續很久了。(寒氣重,就不容易化解。)寒氣盤踞在經脈之中,與炅氣(陽氣)相衝擊,就會導致脈象飽滿,脈象飽滿就會疼痛,而且按壓不動。(陽氣行走在脈中,寒氣襲來,寒熱相撞,陽氣滯留不流動,因此經脈被邪氣充斥,所以脈象飽滿疼痛,按壓不動。)寒氣滯留,炅氣(陽氣)上行,就會導致脈象脹大而氣血混亂,所以疼痛很厲害,按壓不動。

(炅氣從上,陽主升也。寒邪遏之,則脈充於內而血氣亂,故其痛必甚。)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義詳下章。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皆有空虛之處,血不散而小絡滿,則急引而痛,按之則寒氣可散,小絡可緩,故其痛止。非若經脈之無罅隙者,按之則愈實而愈痛也。

白話文:

陽氣會從上往上升,陽氣旺盛時,氣血也會上升。倘若寒邪阻礙陽氣上升,脈就會充斥在身體內部,導致氣血混亂,所以疼痛會非常劇烈。

寒氣侵犯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流受阻,通往細小經絡的通道緊縮,所以會產生疼痛。按壓疼痛部位,血氣就會散開,所以按壓可以止痛。(膜,指筋膜。原,指肓臟的原位。詳細解釋在下一章。腸胃之間,膜原之下,都有一些空虛的地方。當血流受阻,小絡滿溢,就會緊縮而產生疼痛。按壓可以使寒氣散開,小絡得到舒緩,所以疼痛就會停止。這與按壓經脈的情況不同。經脈沒有空隙,按壓只會讓經脈更實,疼痛也會更劇烈。)

《百病始生篇》曰: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飽食則安,飢則痛。義與此通。)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挾脊者,足太陽經也。其最深者,則伏沖伏膂之脈,故按之不能及其處。)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關元,任脈穴,在臍下三寸。

白話文:

  • 《百病始生篇》中說:當腸胃受到影響時,吃飽了就會覺得舒服,餓了就會感到疼痛。這個道理和這個情況一樣。
  • 寒氣侵入挾脊的經脈,用深按的方法觸摸不到它,所以按壓也沒有用。(挾脊指足太陽經。其中最深的經脈是伏沖和伏膂,所以按壓無法觸及到這些部位。)
  • 寒氣侵入衝脈,衝脈起源於關元穴,沿腹直肌向上走行。寒氣侵入時,衝脈不通暢,氣血也因為不通暢而鬱積,所以會出現隨著觸手起伏的喘動。(關元穴為任脈穴,位於臍下三寸。)

衝脈起於胞中,即關元也。其脈並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會於咽喉,而腎脈上連於肺,若寒氣客之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亦逆,故喘動應手也。)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背俞,五臟俞也,皆足太陽經穴。

白話文:

衝脈從子宮開始,也就是關元穴。這條經脈和足少陰腎經並行,沿著肚臍向上,在咽喉處會合。腎經又與肺經相連,如果寒氣侵入,經脈就不通暢。經脈不通,氣就逆行,所以會喘氣急促,按壓時會有手感。

寒氣侵入背俞穴脈(五臟的背俞穴,都位於足太陽經穴位上),就會導致脈搏微弱,脈搏微弱則血虛,血虛則疼痛。背俞穴與心臟相通,所以會互相牽引導致疼痛。按壓這些穴位,可以使熱氣到達,熱氣到達後疼痛就會停止。

太陽之脈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故寒氣客之,則脈澀血虛,為背與心相引而痛,因其俞注於心也。按之則熱至而痛止者,正以血虛故耳。)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肝經之脈循陰股入髦中,抵少腹,布脅肋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經脈沿著脊柱、經過心臟後分散到身體各處,再從後頸出來。所以寒邪侵犯它時,脈搏就會緊澀,氣血不足,背部和心臟會相互牽引而疼痛,因為太陽經的俞穴穴位連接到心臟。用手按壓時,會感到發熱,疼痛減輕,正是因為氣血不足的緣故。

寒邪侵犯厥陰經的經脈時,厥陰經絡陰器,連接肝臟。寒邪進入經脈中,就會導致氣血凝結,脈搏緊急,因此脅肋和少腹會相互牽引而疼痛。

(肝經的經脈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到達少腹,分佈在脅肋部位。)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厥氣,寒逆之氣也。少腹陰股之間,乃足三陰衝脈之所由行也,寒氣犯之,皆相引而痛。)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小腸為受盛之府,化物所出,若寒氣客其膜原絡血之間,則血澀不行,故不得注於大經,稽留漸久,因成積也。)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白話文:

  1. 厥氣困於大腿內側,寒氣上行到小腹,瘀血在下面拉扯,所以會腹部疼痛並牽扯到大腿內側。(厥氣:寒氣逆流。小腹和大腿內側之間,是足三陰經(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和衝脈經過的地方,寒氣侵襲這些部位,就會互相牽引而疼痛。)

  2. 寒氣停留於小腸膜和原穴之間,阻滯血液流動,瘀血無法流入大經絡,導致血氣阻塞無法運行,因此逐漸堆積成積塊。(小腸是儲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寒氣如果停留於其膜原和絡血之間,會阻礙血液流動,導致血液澀滯不能流入大經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塊。)

  3. 寒氣侵襲五臟,導致厥逆上逆和泄瀉,陰氣耗盡,陽氣未回,所以會突然疼痛死亡失去意識,寒氣散去後又會恢復生機。

(寒傷臟氣,則氣不得降而厥逆上泄,乃致真陰暴竭,陽氣未能遽入,故卒然痛死,必待臟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腸胃,言六腑也。水穀之在六腑,必自上而下,乃其順也;若寒氣客之,則逆而上出,故為痛為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白話文:

寒氣損傷臟腑之氣,導致氣無法下降,反而上逆嘔吐,造成真陰急劇耗損,陽氣不能迅速進入,所以會突然疼痛而死。必須等到臟腑之氣恢復正常才能存活。

寒氣侵襲腸胃,導致陽氣上逆,因此疼痛和嘔吐。(腸胃指六腑。食物和水進入六腑後,正常情況應從上往下運送,如果寒氣侵襲,就會逆而上行,所以才會疼痛和嘔吐。)

寒氣侵襲小腸,小腸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腹瀉和腹痛。

(小腸為丙火之腑,而寒邪勝之,則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故為後泄腹痛。)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熱留小腸,是陽藏陽病也,故為癉熱焦渴、堅干痛閉之疾。愚按:後世治痛之法,有曰痛無補法者,有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曰痛隨利減者,人相傳誦,皆以此為不易之法,凡是痛證無不執而用之。不知痛而閉者。

白話文:

小腸屬於五行中的火,如果寒邪過盛,則身體陽氣無法運行,食物不能在腸道停留,因此會導致腹瀉和腹痛。如果熱氣滯留在小腸,腸道會疼痛、發熱、口渴,糞便堅硬無法排出,因此會產生疼痛和便祕。(熱氣滯留小腸,是陽藏陽病,因此會出現發熱、口渴、便祕、疼痛等症狀。我個人認為:後世治療疼痛的方法,有說「痛不補」,有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還有說「痛隨利減」,這些方法廣為流傳,被認為是治療疼痛的不變法則,凡是有疼痛的證狀,都會執著於使用這些方法。然而,他們忽略了「痛而閉」的情況。)

固可通之,如本節云熱結小腸、閉而不通之類是也。痛而泄者,不可通也,如上節云寒客小腸、後泄腹痛之類是也。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諸痛為實,痛隨利減。世俗以利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裡者,實也;痛在血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則愈;在裡者,下之則愈;在血氣者,散之行之則愈。

白話文:

可以疏通的,例如前面提到的「熱結小腸、不通」等情況。疼痛伴隨腹瀉的,不能疏通,例如前面提到的「寒客小腸、腹痛後泄」等情況。

王荊公解釋「痛」、「利」兩個字說:根據治療原則,一切疼痛都是實證,疼痛會隨著瀉利而減輕。但一般人把「利」理解為腹瀉。

假設疼痛在表層,這是實證;疼痛在內部,這是實證;疼痛在氣血上,也是實證。所以,在表層的疼痛,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在內部的疼痛,可以用瀉下法治療;在氣血上的疼痛,可以用散氣活血法治療。

豈可以利為下乎?宜作通字訓則可。此說甚善,已得治實之法矣;然痛證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詳。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痛而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而甚者多實,飢而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

白話文:

怎麼能只用「利」來作為治療準則呢?把它當作通暢的意思來解釋還可以。這個說法非常好,已經掌握了治療實證的方法。不過疼痛證也有虛實之分,治療方法也有補瀉之別。辨別它們的方法,不可以不仔細。凡是有疼痛並伴有脹閉的,大多是實證;不脹不閉的,大多是虛證。疼痛時拒絕按壓的,是實證;可以按壓的,是虛證。喜歡冷的,大多是實證;喜歡熱的,大多是虛證。吃飽後疼痛加重的,大多是實證;餓的時候疼痛加重的,大多是虛證。脈象實大氣粗的,大多是實證;脈象虛小氣少的,大多是虛證。

新病壯年者多實,愈攻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必兼脈證而察之,則虛實自有明辨,實者可利,虛者亦可利乎?不當利而利之,則為害不淺。故凡治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受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泄亡陰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夫以溫補而治痛者,古人非不多也,惟近代薛立齋、汪石山輩尤得之。

白話文:

患上新病的年輕人多半體質強壯,越用攻補之法病情反而加重者多半是體虛。

經絡上的疼痛,脈象多為弦大;臟腑的疼痛,脈象多為沉微。

必須結合脈象和證狀來綜合判斷,這樣虛實自有明辨。體強者可以攻利,體虛者也可以攻利嗎?不該攻利而攻利,危害很大。

因此,凡是治表虛而疼痛的,是陽氣不足,非溫經不可;治裡虛而疼痛的,是陰血不足,非養營不可;治上虛而疼痛的,是心脾受傷,非補中不可;治下虛而疼痛的,是脫泄亡陰,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

用溫補的方法治痛,古代醫家也不少,惟近代薛立齋、汪石山等人尤為精通。

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諸痛不可補氣,局人意見,豈良法哉?)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欲察色以知病也。)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義詳脈色類三十二。)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黃赤色者,火動於經,故為熱。

白話文:

丹溪名氣雖大,但他也說:「各種疼痛都不能靠補氣來治療。」這只是某個人的意見,難道是好的辦法嗎?

黃帝問:如果能從言語中知道(病症),從外表上就能看到(病徵),那又何必觀察面色來瞭解病情呢?(想要透過觀察面色來診斷疾病。)

岐伯回答:每一種臟腑都有固定的部位,(詳見「脈色類」第三十二章。)觀察五種不同的顏色,黃色和紅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這就是所謂的「從外表上就能看到」的症狀。(黃色和紅色表示火氣在經絡中運行,所以是熱症。

白色者,陽氣衰微,血不上榮,故為寒。青黑色者,血凝氣滯,故為痛。)帝曰:捫而可得奈何?(以手按摸也。)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主病之脈,病所在也。脈堅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絡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氣不足,多陰候也。

凡是者,皆可摸而得之。)

白話文:

白色是陽氣衰弱,血液不能上行,所以感到寒冷。青黑色則是血液瘀滯,氣血不通,因此疼痛。)黃帝說:如果用手按摸,可以察覺嗎?(指用手按壓。)岐伯說:觀察病人的主病脈搏,如果脈搏堅硬且有瘀血或下陷的,都可以通過按摸檢查出來。黃帝說:好。(主病脈搏,指疾病所在的脈搏。脈搏堅硬,表示邪氣聚集。有瘀血,必定是經絡鬱結腫脹所致。脈搏下陷,是氣血不足,多屬陰性體質。)